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7 05:36:35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篇(1)

在教学过程中,我遗憾的发现学生死记硬背,为了应付考试,只记住表面肤浅的知识内容,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选择题和填空题答的质量不高,这说明学生对小的知识点掌握不牢;考试过后又全都忘记了,因此我觉得加强学习内容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要使难理解的内容简单话,繁琐的内容明了话。并且植物生物化学主要研究植物,因此我们不能沿用其他生物化学的课程;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不愿记忆,觉得记忆困难,这点也是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难点问题。

2植物生物化学教改内容

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系统性、条理性学习,注意上下内容连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细心耐心、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怎样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预习,多做习题是学习的关键。

2.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每个知识点给出之前,我都会以启发教学的形式提出很多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的热情,这样便于学生长期记忆。比如说我会在蛋白质这章,利用幻灯形式,把社会关注重点“三鹿奶粉”推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蛋白质的缺失对生命的意义,并且深入探讨酶的催化作用、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素等)、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脂蛋白等),运动功能(肌动蛋白),免疫保护作用(干扰素、抗体等),传递信息的受体(激素),贮存功能(种子贮藏蛋白)等,都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有牛津大学的公开课,让学生们开阔眼界,在课堂上领略异国教育风采。

2.3优化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科学,教学内容的紧凑性和递进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因此,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比如:在生物化学的动态部分,物质代谢各个章节中,首先涉及到新陈代谢概念,对学习四大物质代谢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也可将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两部分内容提到前面来讲,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思路,在进行四大物质代谢的讲授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思维模式,用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各大物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结束语

生物化学篇(2)

【关键词】强化生物除磷;PAO;醋酸盐

污水除磷通常有两种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生物法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生物除磷:一种是仅仅依靠微生物在其自身生长过程中需要磷,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很难去除掉更多的磷;另外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控制反应器中的反应条件使得微生物能够聚集过量的超过其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并且以多聚磷酸盐颗粒的形式在体内储存的磷,具有此类除磷特征的工艺被称为强化生物除磷工艺,而“过量摄磷”正是EBPR工艺的核心机理。迄今为止,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已经有四十几年的历史,EBPR工艺由三段Bardenpho或Phoredox工艺演变而来。现在广泛使用的Johannesburg和改良的UCT工艺都是EBPR工艺的代表。EBPR工艺虽然具有较高的除磷效率,但是由于对强化生物除磷过程的了解甚少,因此污水厂的设计和运行条件不可能是EBPR所要求的最佳条件,进而导致污水厂的运行不稳定。因此有必要探讨研究强化生物除磷的生物化学原理,从而设计出最优化的EBPR污水厂。下面就是对EBPR生物化学原理的一些总结。

1 以醋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EBPR的代谢作用

一些经验模型都试图解释EBPR的化学变化,这些模型主要是通过以醋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得到的数据来分析研究生物群落的化学变化。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水解体内的ATP,形成ADP和能量,同时将胞内多聚磷酸盐(Poly-P)分解,以无机磷酸盐(PO43-)的形式释放出去。另一方面,聚磷菌利用糖原酵产物(NADH2)和能量摄取废水中的有机物来合成大量的有机颗粒PHA,贮存在细胞体内。此时表现的是磷的释放。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利用氧化分解体内储存的PHA而产生的能量完成繁殖代谢作用,而ADP获得这个能量,可用来合成了ATP;同时,聚磷菌超量吸收溶液中的磷酸盐来合成Poly-P及糖原等有机颗粒,储存在细胞体内,此时反映出的是磷的吸收。所有模型都是建立在分析化学数据的基础上,这些数据反映总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但不能反映个别种群的变化。模型假设聚磷酸盐的吸收与释放,PHA的合成与再利用都是由一种PAO种群实现的,所有的细胞都有相同的代谢属性。

这些模型对EBPR之所以能高效率除磷的解释是:由于在厌氧/好氧循环和底物缺乏的条件下,PAO能优先利用底物合成贮存在细胞内的化合物,从而成为优势菌属。因而,在厌氧条件下,PAO能快速吸收像醋酸盐这样的有机底物,以贮存的聚磷酸盐为能量来源合成PHA,并释放正磷酸盐。在缺乏有机物的好氧区,微生物将体内贮存的PHA作为碳源和能源,以维持其生长,并吸收磷酸盐合成聚磷酸盐。因此,PAO在前置厌氧/好氧的条件下成为优势菌属是因为它们能在缺少碳源和能源的好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条件下积累的PHA作为碳源和能源来维持其生长。一般认为在底物缺乏的生态系统中,PAO能更好的存活,这是因为PAO能快速吸收底物,贮存能量和有机物,其生长速率大于其他细菌。合成PHA需要还原力,各种模型所提出的还原力有所不同。Mino等人证明合成PHA所需的电子是由PAO好氧合成的贮存在细胞内的糖原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代谢产生的。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Mino模型是正确的。但是Pereira和Hesselmann等人认为只靠降解糖原是不能满足PHA合成所需的还原力,还需要TCA循环提供部分电子。糖原通过控制PAO的氧化还原平衡而对EBPR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对实际的EBPR系统允许PAO厌氧吸收和代谢不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的底物是必要的。某些事实表明在受冲击负荷影响的条件下,糖原的可利用量而不是细胞内的聚磷酸盐量,会最终限制细胞厌氧吸收底物的能力。

图1 以PAO为原理的EBPR除磷工艺与PO43-浓度变化图

2 总结与展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在EBPR中涉及到的微生物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有关EBPR的生物化学原理,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模型。但是目前的生物化学模型仍不能解释由试验研究得出的所有试验数据,这些结果反映出我们对EBPR的生物化学原理的认识是有限的。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EBPR工艺由于其具有较高的除磷效率,因此在除磷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建立稳定可靠的EBPR系统,深入理解EBPR的生物化学原理是必需的,因此EBPR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篇(3)

英文名称: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

主办单位:武汉化工学院;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5425

国内刊号:42-1710/TQ

邮发代号:38-35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生物化学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6-02

生活化教学是课改的主题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真正开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经久不衰的话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以抛砖引玉,呼吁每一位教师投身于课改,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打造精彩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当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都会感觉到生物学科较之于其它学科更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每每在科学丛林中慢步,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衣、食、住、行无不在高中生物中居一席之地,回顾生物的发展史,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基因学说的创立、DNA的确定等,再审视现在基因工程、生物克隆等都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课堂上,如果能用这些生活化的科技和历史的生活情境,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生活化的情境架起生物教学和生活的桥梁。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结合生活中“大头娃娃”现象,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大头娃娃主要源自喝奶粉,让学生回顾身边的大头娃娃,分析他们多由于喝奶粉之故,那么,喝奶粉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以及和学生一起分析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比如鱼、肉、蛋、豆类等,容易拉近学生和生物知识的距离,使学生融于生物学习之中。

二、生活化的知识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生物教学教材中,突显生活化的主题,可以说教材坚持了生活化的理念,所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生物问题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产和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无处不在。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为了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综合技能的提高,生物学习更不例外,生物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最活跃的学科,那么,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用生活化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无疑是生物学的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多少、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大小和解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忽视了学情,远离了生活实际,对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提高没成正比,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务必选用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而进行教学,真正引导学生用生物的眼光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站在生物的高度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结合生活中现在白血病患者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白血病患者只能通过移植骨髓而进行治疗,但是治愈率不高,甚至治愈机率很小,因为在骨髓配型、移植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抗体。以此启发学生,如何获得可以移植的骨髓而救治白血病,应涉及到哪些生物技术,将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样的导入的方式以生活化的素材为实例,以强有力的生活化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更体现生活方式生活化。并通过这个导入让学生真正明白解决现实生活难题和问题才是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机结合,体现学贵在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生物作业布置生活化,再显生物学习的价值,促其乐学

“学贵在运用”,如果作业布置沿袭传统的作业方法――做练习、背诵几个知识点的作业毫无意义,对学生来说更没有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对生物学习会成为一种负担。如果教师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而布置相关的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使生物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为生活化的作业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中运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生物有用的意识和价值,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生物的信心与动力。

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涉及到探究植物的向光性。课外作业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植物的其他向性运动,如此的作业,无疑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融于作业中。再如,在选修课的学习时,布置学生自酿葡萄酒、自制泡菜、自制辣椒酱、番茄酱、豆腐卤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生物学就在身边,体验到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有用的意识。

四、增加实践环节,体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一样,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将课内所学拓展到课外,实现课内外的完美统一。

如学习《高温、强光、干旱下生长的C4植物》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知道“叶绿素的形成可能和某些单色光有关”,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探究“单色光波是否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个“光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实验”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允许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也允许争论,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间接知识有机结合的需要和课改的主题,创设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情境,创建学生感兴趣的链接点,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生物,让生物在生活中活起来,实现生活化服务于教学,教学力显生活化,使生物教学和生活携手并行。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篇(5)

在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物必修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课堂教学中,我设置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预习。问题一:基因储存在细胞的哪个结构部位?问题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的哪个部位进行?问题三:基因能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吗?问题四:看完整节书,能如何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抗日影片中的中国共产党总部指挥抗日过程相类比?问题五:就本节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能有目的地预习。这样,将教材的基础知识以讲述的形式转换成递进式问答的形式更能目的明确地指引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灵活的教学问题的设置,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问题作引导。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教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二、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辅助,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实现生活化生物教学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画面中体会并总结出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时,我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的媒体知识。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物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更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对生物多样性原因理解更深刻到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学习热情。

三、进行多边信息交流与及时反馈,实现生活化生物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知识竞赛(10~15min),这种交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不仅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而且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关于“温室效应”、“保护环境”、“体温调节”等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从愉快的讨论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实现生活化生物教学,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生活化生物教学要做到因地制宜。我们作为地处亚热带地区的沿海城市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森林、池塘、海洋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和体验、感悟和总结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方式的生活化,把生物教学课堂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我认为实现生活化生物教学能有效优化生物学教学。

四、引进电教手段

生物化学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困生

一、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百个学习困难学生的背后,就可能隐藏着一百种不同的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来调查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原因。例如,我现在所的一个班级:全班共有51位同学,经过和任课教师交流、向同学们了解、以及对一些家长家访后,结合班级最初三次的测试成绩,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一些可能为学习困难生的学生。然后再逐个与之进行亲切、朋友般的交谈。最终“确定”(自己认定)班级学习生物的困难学生名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二、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

由于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困难学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困难学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1、暂时性困难的学生。

这类困难学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其生物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属于这类的学生班上共有4位同学,我的对策是在课外增加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给予更及时的反馈,督促他们及时把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掉,成绩不至于掉队。如果错失时机,他们在学习上“欠帐”可能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困难继续加重。

2、对能力不足型的学生。

这类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但也有闪光的一面。他们的意志力较强,学习勤奋是他们的优势,班上有3位同学属于这一类型。对于他们,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扬以勤补拙的精神;另一方面对他们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补救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与技能障碍,其中包括利用数学、化学方法处理生物问题方面的障碍,以及通过补实验或设计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课外生物实验,让这类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并掌握生物习题解题技巧.对这类困难学生重点是通过个别辅导方式,使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通过这种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如及时补习好学习生物知识必备的数学知识,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听课时注意理解重点和难点。

3、对动力不足型的学生。

这类学生班上共有8位,占总体困难生的一半左右。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家庭因素占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毅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另外一类学生是由于社会经济变动原因造成离婚家庭越来越多,因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缺少正常家庭教育,家长多数对子女无大的希望,这也是形成学生动力差的原因之一。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同学,家境富裕,父母忙于管理自家的工厂,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不到位,没有给学生贯穿良好的理想教育,以致该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爱好,它对某些明星特别崇拜,就连该明星的广告画报也看的津津有味,让人很是难以理解!对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主要是充分与家长配合,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其次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多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找出能刺激学生上进的突破点;从而使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激励起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

4、对整体性困难的学生。

这类学生由于能力差,个性特征水平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数是由于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习失败而有可能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类学生人数虽然只有2名,人数不多,但学习困难程度较大.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较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生物化学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1],与医学各学科关系密切。其特点为内容繁多、空间结构抽象、代谢途径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有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绪论课的学习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一步,采取“先见林,后见树”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本课程的框架,让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临床工作相联系,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系统介绍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构建课程的知识框架

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版本较多,知识深度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四部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专题生物化学。在绪论课上,先对照目录上的章节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在头脑中先建立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即见林),在后续的学习中再根据章节添加具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即见树)。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各自的特点,如生物体的物质组成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较难理解的部分;物质代谢及调控是生物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部分与医学遗传学知识有交叉,这部分内容教师可进行简单串讲,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专题生物化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关系非常密切,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从未接触过这门课程的医学生来讲,如果一开始就从高深的原理、复杂的物质结构说起,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所以绪论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我们尝试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比如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为什么体内的代谢速度这么快?这是体内众多酶集体作用造成的;烫头发为什么能使头发卷起来?这是利用了蛋白质变性的原理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众多的现象,生物化学并非想像中那样深不可测。把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兴趣,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对以后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做了铺垫。

3结合临床应用,分析生物化学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物化学涉及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与临床应用息息相关。人体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体内生化改变引起的,如有些疾病是因为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有些疾病是代谢过程中酶发生改变引起的。在绪论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临床应用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能促进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判断能力。如抽血检验血脂项目为什么要求空腹?是因为进食可影响血脂含量;严重糖尿病患者呼出的气体为什么有烂苹果味儿?这是糖代谢障碍引起的酮症酸中毒;临床上为什么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疫苗等生物制剂?这是为了防止蛋白质发生变性。通过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例子,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认识到该课程对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生物化学知识也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学好生物化学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也涉及大量生物化学知识,在该课程学习中牢固掌握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考点,可以大大提高考试成绩,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简介生物化学发展史,融入德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物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百年,但我国古代人民对它的认识却很早,如夏禹时期就用“曲”酿酒,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北宋记载的“秋石阴炼法”实际上就是提取性激素[2]等。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成功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大约三千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等,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作为在校学生,要以实际行动学习先辈精神,通过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报效祖国。通过理论讲述,及时融入德育内容,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生物化学课程

生物化学是一门难度高且至关重要的桥梁课程,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难度大,接受知识速度慢,成为困扰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3],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从绪论课开始,教师就要着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首先要做到“先见林,后见树”,头脑中先有大的知识框架,明确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抓住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有效利用PPT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动画,加深印象;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解与记忆并重的学科,相关的反应式、代谢途径、生理功能等只能靠记忆,为达到牢固记忆的效果,可借鉴一些简洁明快的“顺口溜”,如将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即苯丙氨酸、蛋氨酸(也叫甲硫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记作“笨蛋来宿舍晾一晾鞋”。同时在绪论课中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他们认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灵感。绪论作为一门课的开篇,要集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德育性于一体[4],通过绪论课的讲授,让学生能够明确生物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要学习的大致内容、意义、方法,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知识,掌握教学规律;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同时还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彩的绪论教学可以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新的问题、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昌洪.生物化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2]袁丽丽,赵霞,孙革新.绪论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55-56.

[3]何丹.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绪论教学体会[J].教育界,2012(11):1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