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1 11:29:10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1)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2)

关键词:《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随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解说词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种相对独特的文体,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区别在于: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门见山,情境导入

激情导入,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生动有趣。

例如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黄山自古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例如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例如3,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总书记饱览黄山美景后,欣然留诗一首《登黄山偶感》“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赞美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今天我们就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

二、释题解疑,飞红滴翠

解释课题,要抓住关键,正确引导,多元思考。

解释1 作者在对黄山进行大印象描写时写道:“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见,“飞红滴翠”是作者对黄山俯视时的整体描绘。

解释2 作者遥望天都峰登山的男女老少鱼贯而上时,把此景化为“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暗点“飞红”二字,即“飞红”是人的彩带,“滴翠”是绿的丛林。红与绿、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使美景有了灵性。

解释3 “飞红”还主要体现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拂晓,暗红色的太阳,喷薄而出,净化后变成了橘红色,继而灿烂夺目的朝阳将云海霞光染得五彩缤纷,整个黄山便飘荡在红色之中;傍晚,落日消失时,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

解释4 “飞红滴翠”不只是作者感性的视觉效果,更是理性的精神体验。如飞的红色,是游人寻山问奇赏景的红色,殊不知自己本身就成了一道风景;如滴的翠绿,是黄山本质自然清纯的底色,更是一种神清气爽精神空灵的境界。”飞红“隐约又清晰,”滴翠“可触又不可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极广的想象空间,让人如在其间行,如在其境游。

三、泛读课文,整体把握

分析课文之前,先要整体把握,整体把握须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柯蓝话黄山,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

其一是时间线,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穿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现状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非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四、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多角度的景色描写。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

如:“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是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是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翘首昂视;“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高浓缩的特色提炼。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最具特色的是:峰,秀、奇、高、险;松,奇、古、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石,巧、怪、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惬意舒适。

有个性的语言表述。

如1:“峰是云之家,云是风之衣。”

赏析:这句话结合运用了比喻、回环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交代了黄山云、峰相依,相辅相成的奇特现象。黄山的魅力实际就是由烟云、险峰相互辉映、映衬造就的。另外回环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音节上的婉转和谐的美感。

如2:“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有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

赏析:这段文字借题发挥,通过形象的语句,告诉人们一个哲理: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能丧失信心,应该看见或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星光”,要坚信未来一定比今天更美好,勇敢地战胜困难,创造美丽的明天。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3)

一、“巧设问题”教学法。学习此类“写景”文章,关键在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可先从课题设疑:“奇是什么意思?”(奇怪、奇特、非一般的)为什么说黄山的松树是奇特的?请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学生的好奇心因此问题而激起。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独对它更有感情呢?他必定有它的奇特之处。接下去读文章,找出各种松树的奇特之处。就这样,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爱追根问底的儿童特性也被激发、牵引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探索中收获。

二、“巧抓中心”教学法。写景文章往往层次比较分明,脉络比较清晰,像《莫高窟》一课便是如此,整体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层次。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学,比较便利、简易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抓出中心句来学习。如《莫高窟》一课的开头是总起,结尾是概括,中间三段分别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处景物的特点,课文中都各有一句总括的话。如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壁画“精妙绝伦”、藏经洞“藏有各种经卷、帛画……”抓住这些总括句。再通过具体语句来体会、感悟、理解,景物的样子便在头脑中有了明晰的轮廓。

三、“巧用课件”教学法。写景文章中的景物若是静止的,相信谁也不爱看。那么怎样使景物流动起来。那便要靠“多媒体课件”来做功了。像《黄果树瀑布》,书中的插图就是一幅画,元论怎样也感觉不到“雄伟壮观,气势非凡”。怎么办?那就借助课件――视频中黄果树瀑布那种从悬崖高处直泻下来、轰轰作响的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不仅震撼了学生的视觉。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带着这样的印象再来从课文具体语句描写中体会感受,不费劲就深化了主题。恰当的课件,给人留下的除了视觉冲击,还有心灵的震撼,容易引起共鸣。

四、“巧演角色”教学法。在本单元中描写的景物比较奇特,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奇特”一些。如迎客松“它有一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送客松“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松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学到这些,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自己的动作,或者自己的语言。会对游客说什么?做什么?实际模拟都来演一演。这样,有的演,有的看。还有的评一评……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他们的想象思维也打开了,收获也多起来了。

五、“巧读细思”教学法。景物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很美,如果你都用相同腔调或感情读下来,再美的景物也不美了。所以在朗读时,应与景物特点紧密结合,读出不同的味道。如黄果树瀑布,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读的时候要有层次。在远处时,读出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越来越近,读出渐进渐响的气势;在山谷间读出浪花飞溅的感觉;在谷底读出訇然作响的声势。像《莫高窟》一课,可抓住“明珠”、“瑰宝”等重点词来突出特点。不同的朗读。可把不同的景物特点展现出来。当然,朗读离不开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所以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也是必须的方法。读文章中的景物,仿佛身l临其境,人之感受也会神清气爽。舒服惬意。

六、“巧联故事”教学法。凡是孩子都爱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时不妨多加个环节。如在学莫高窟时,有学生问:“莫高窟是怎样建成的?它经历过怎样的事情?”这些问题可交给学生,让其课下查找资料,整理成故事。再上课时,就用故事把莫高窟的历史问题一一道来。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享受了听故事的乐趣,还享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4)

一、把旅游资源带进课堂

无论是初中地理中的区域地理,还是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有许多与旅游相关的结合点。在不影响课堂主要内容的前提下,不同渠道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的绚丽多姿的旅游资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巧引歌曲一首好的歌能给人以心灵的美感,不少歌曲的歌词中蕴涵了丰富的地理内容,讴歌和赞美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若能巧妙引用,则能收到教学生动、活泼,便于学生牢记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内蒙古高原时,高原平坦辽阔,降水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形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景观,适宜放牧马、牛、羊、骆驼等。这时巧妙引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这几句歌词,便可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内蒙古那如诗如画的美好景界——在美丽辽阔的草原上,牧民们自由自在的赶着牛、羊,歌唱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形成一种美好的向往。又如讲到我国横断山区地理特征时,可引用大家都熟悉的《四渡赤水出骑兵》里的歌词:“横断山,路难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横断山的路会难行呢?哦!原来横断山是一系列山高谷深、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要翻阅这一系列平行山脉确实难。由于相对高差大,因此山脚、山腰、山顶的气候截然不同,从而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经这样简单的分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这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特征,且印象深刻。

2.引用古诗词和谚语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其中不乏概括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品。课堂中相关内容上恰当引出几句学生都熟悉的古诗,将会起到活泼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讲地质构造中地垒式断块山——庐山例子时,引用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想一下,要形成直下三千尺的这种瀑布,山体必须怎样?——山体必须高峻陡峭,有“万丈”悬崖。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庐山这种陡峭的“万丈悬崖”是怎样形成的。进而引出正题,因为庐山是一个地垒构造,南北两侧下降,中部山体上升,从而形成高峻陡峭、犹如平地拔起的庐山,显得格外的险峻,也格外秀丽。因而才形成直下三千尺的著名飞瀑。经过这样一引一讲,一方面使学生过去的知识得以延伸,另一方面又使他们掌握了地垒这种地质的构造。又如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规律。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能适当地运用,不但学生爱听,还可以为课堂增彩添色,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3.展示图画或景观图片课堂上讲某些自然景观时,适当展示几幅相关图画或景观图片。会使学生耳听一新,精神振奋。例如讲三大类岩石中的花岗石特征时,可展示一幅我国黄山的风景画,要求学生们仔细看图,找出有哪些景物?有苍劲多姿的青松,灵秀奇妙的山石,变化无穷的云雾等。引出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浑圆、陡峭直立的“怪石”呢?最后得出结论:因为黄山的岩石是花岗石,具有很好的柱状节理,质地坚硬,沿节理易风化。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从而形成了这“怪石”,成为黄山一“绝”。通过这样一看一想,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参与的气氛中掌握了花岗石的特征,且记忆深刻。又如在讲人口问题时,首先展示一幅漫画《母亲的苦难》,这容易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迅速进入情景。教材中此类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展示的图画典型,讲解切题,无疑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二、课外活动中的“旅游活动”

由于课堂上内容和时间的有限,除了课堂中适当引入旅游资源外,在课外活动中也带进了旅游知识。主要有:组织专题讲座、出地理墙报、开展知识竞赛、游戏活动和进行野外考察等。针对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多,枯燥不易记,课外活动中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掌握和巩固。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一些风景名胜点,放到图上相应的位置,准备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具体的游览路线:如华山峨眉山石林,最后让学生来进行一次不花钱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旅游”。游戏开始,每人发一张标有游览线路的纸条,要求说出坐火车、还是坐轮船。主要的铁路干线和航线,以及沿途经过的著名大城市的名称。经过学生亲身的游览,这些主要的干线就容易记,有趣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识图和读图能力。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改 整合 课件

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科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执教语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我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找到一些有效整合方式:

一、使用精美课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激趣工具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

(1) 观察体验。如《看星星的孩子》,我播放录相让学生观察北斗七星是怎样绕着北斗星转动的;《风娃娃》,则让学生观看风娃娃调皮时,变成暴风、台风、龙卷风吹毁田地、房屋的悲壮场面,了解风有时给人类带来灾害。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得他们能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

(2)角色扮演。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体会“小蝌蚪”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练读人物对话,为动画配音。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练读兴趣盎然,扮演自然到位,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3)模拟实验。一些蕴含科学知识的课文,我在课件里设置了虚拟实验,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理解某些科学原理。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课中理解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是一个难点,我用flash制作了一个动画,学生自然很清楚地看到,因为南面沟渠里的雪被山挡住阳光的缘故,所以,北面的雪化得比南面快。

2、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教学第四册课文《找春天》时,先呈现大量春景图,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林间鸣唱的小鸟,绿茵茵的草地以及缓缓流淌的小溪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使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天美丽,朗读课文也颇有感情。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发言同时配以相应的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山林、田野、校园”等等,图像与声音的结合顿时激活学生的想象,他们阅读所体验到的就不单局限与课文里,而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阅读的体验大大的丰富了。

3、创新看图写话,激发写话热情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看图写话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它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动物、人物、背景等的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电脑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片,组合成“图”,编故事,然后写下来;或以自己在电脑课中用金山画王完成的绘画作业为元素,看图写话,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写话情境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象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出写话兴趣及热情。在实践中,还通过给词汇的方法训练写话,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一幅去公园看猴子的图,虽然学生有过很多类似的游玩经历,但都缺乏细致的观察,描写显得笼统粗糙,难以抓住猴子的个性特征,我展示经过放大的单个猴子的图片,并提供了一些动作的词,学生很快就有了很好的作品。

二、运用网络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工具

1、促进个性学习,实现知识建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将一辈子受用。”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鱼,只应一时,授之以渔,终生受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于网络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黄山奇石》一课介绍了黄山四绝之一的奇石,我设计制作了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的网络课件。教学时,资源共享,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运用课件中提供的各种文字资料,图片,比较分析,了解黄山奇石奇在何处,并通过课件中的画奇石,配乐读,当导游等板块采用不同的学学习方式,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块的奇石自主学习,最后,学生可以自由点击黄山的资料库,了解黄山的其他三绝。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建构知识框架,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2、增加沟通渠道,实现平等交流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6)

1.CAI,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的核心。因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理解能力和想想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一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参与想办法帮助乌鸦喝水,这样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预设结果。

2.CAI,适时诱导,画龙点睛

CAI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在课堂教学运用中,需要教师合理驾驭,适当的配以讲解指导,其效果好比画龙点睛。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能力时,教师一边配以讲解"黄山"的奇景时,一边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事什么奇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远处的景色怎么样?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话外语,诱导学生深入观察"画中景"展开联想,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黄山自然风光的奇异,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

3.CAI,突破难点,解疑拓思

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一些问题也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故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若通过CAI辅助教学,呈现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就会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学生从抽象到直观再回到想象,使教学的重点、难点从信息中摄取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小蝌蚪成长历程,这样学生就会在几分钟之类,了解到青蛙漫长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变抽象为具体突破的教学难点。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7)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