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障计划

保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7 17:23:13

保障计划

保障计划篇(1)

2009年全县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主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条主线,着力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和监管执法能力,致力打造“充分就业”县、“社保全覆盖”县和“劳资和谐”县,把劳动保障部门建设成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政型机关,为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在工作方针上需要把握以下四条:

一是要以“保增长”为大局,更加自觉地帮扶企业,攻坚克难。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保增长”,我们要通过适度下调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指导企业改进用工管理方式、协调劳动关系等措施,帮助企业度过困难。只有企业保住了,经济发展了,就业局势才能稳定,社会保障才有物质基础。

二是要以改善民生为已任,更加自觉地融入县委县政府的全局工作。实施“六个所有”民生计划,是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局既是实施“六个所有”民生计划的重要职能部门,又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履行职能,主动当好参谋,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改善民生。

三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大胆地在完善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上进行探索。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难点不少。如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四是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更加有效地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工作,关键靠人,一切事在人为。尤其是局领导、科室长、单位负责人,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去做工作,从而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进取,尽心尽责地做好各自的工作,努力营造团结协作、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目标

1、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0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900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全县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500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000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00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000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000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率100%。

3、全县职业技术培训10000人,其中再就业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250人;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1300人;组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10000万人。

4、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劳动保障书面审查3800家,主动巡查企业1000家。

(三)工作重点

1、关于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以政策促进就业、以服务拉动就

业、以培训推动就业。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调研出台并组织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做好失业动态监控工作,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做好参谋。根据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的文件精神,调研出台并组织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继续实施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健全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帮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范围,积极做好未能及时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尤其要给予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重点帮扶。

(2)建立完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进一步摸清全县“零就业家庭”动态失业情况,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因户而异开展“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行动,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探索建立就业援助员队伍。结合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物色社会热心人士为求职者牵线搭桥,形成全社会助业的合力和氛围。

(3)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在保证现行再就业优惠证持证人员享有优惠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参保率。

(4)加快新建县人力资源市场。努力发挥公共和民间职介机构作用,要求举办“逢九集市”20次,组织季节性、专题性人力资源招聘会8次。加强县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百所职校、技校技工输入基地,建立校企对接平台,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5)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并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在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培训对象从失业人员为主转向高校毕业生、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把创业培训班办到职业院校,积极推行“双证制”,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完善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制度,进一步发挥见习基地在推动创业就业中的作用。

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积极试行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才的良好氛围。

2、关于社会保险工作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保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在创新中发展社保业务,在完善中提高保障水平,在监管中确保安全运行。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及时完善我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积极研究制定不能在本地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和农村老年居民养老保障、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全面覆盖”。适度提高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待遇,建立80周岁及以上长寿老人补贴制度。

(2)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职工参保率。抓紧组织实施适度下调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缴费比例工作,降低企业劳动用工成本。启动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继续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争议处理、工伤待遇支付等工作。

(3)切实做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扩面工作,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从参保人员的需求出发,研究落实相关的服务工作。

(4)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活命钱”,确保万无一失,总的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抓好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要确保安全运行。在基金征收、支付、管理三个环节中突出支付监管。加强信息监控,确保数据安全;健全内控制度,形成内部各环节既协作顺畅又制约监督的机制;加强与地税部门的配合,加大缴费基数的稽核力度,实现应缴尽缴;完善对“两定”单位的管理和考核,严防基金流失;加强日常的稽核监督管理,杜绝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冒领等现象。在此基础上,要全面落实各项社保待遇。

3、关于劳动关系调整工作

在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劳动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法律引导,监管指导,妥善协调。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法律引导。减少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前提是做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要继续实施对重点企业的走访工作,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深入开展企业诚信建设,扩大劳动保障书面审查面,以法律法规来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尤其是要引导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监管指导。把经常深入企业巡查与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指导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违规成本支出;把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牵头作用与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加强工资管理指导。健全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应急周转金制度,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对恶意拖欠工资涉嫌犯罪的,会同司法部门进行打击。

(3)妥善协调。畅通12333举报投诉电话,认真做好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解答疑问,梳理情绪,化解矛盾。加强镇(街道)、开发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建设,积极发挥镇(街)调解组织的作用,增强“属地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就地化解处理能力;加强县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充实办案力量;按照“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多调少裁”的方针,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4、关于自身建设工作

自身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抓思想建设保方向,抓能力建设保业务,抓行风建设保形象,抓廉政建设保安全。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

(1)思想建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全体干部职工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地把工作重心转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优服务”这个大局上来,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支持企业、服务发展中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全体干部职工要大力倡导三种精神:一是团队协作精神。做到不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积极打造具有合作精神的优秀团队。注重配合,加强协调,互相补台。二是奉献吃苦精神。面对日益繁重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需要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勤于工作、善于创新、乐于奉献,做到“八小时内抓紧干、八小时外多奉献”。三是负责尽职精神。做到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认真负责、细致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到领导满意,服务对象满意,自己满意。

(2)能力建设。重点是抓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劳动保障工作政策性特别强的特点,全体干部职工要加强法规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同时,针对劳动保障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矛盾,干部职工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推进制度、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果。

(3)行风建设。重点是抓优质服务和公正执法。劳动保障工作涉及所有用人单位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服务的好坏至关重要。通过加强窗口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工作节奏,扩大网络服务面,拓展基层平台功能,改善局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等多种措施,改进服务。同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做好政策、信息披露工作,阳光操作,公正执法,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保障计划篇(2)

同时,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大量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市场,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将继续有所加大,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劳动者整体职业技能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突出,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保障支撑能力不足;劳动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协调难度加大;劳动保障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都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第一年,全省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以建立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障体制为目标,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为主要任务,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劳动保障“*”计划的良好开局。

总体目标是:按照省委提出的“扩大覆盖、强化征缴、规范支出、改善服务”的十六字方针,巩固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积极促进就业,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关系调节机制,调整提高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主要发展指标是:

1、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10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5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5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80万人;

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减少至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3、技校招生人数55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40万人;

4、劳动合同制职工人数达1128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861%;

5、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98%,群众举报案件结案率99%;

6、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2817元,比上年增加73%。

*三、政策措施*

(一)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果,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今年社会保险的工作重点是巩固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成果,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做好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计划篇(3)

—、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工作责任心

2012年我乡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指标任务是:

(一)扶持创业人数5人;

(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00人;

(三)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20人;

(四)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数80人人(征缴金额16万元);

(五)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00人;

二、突出重点,做实各项工作

(一)大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当好宣传员,深入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把劳动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联系起来,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劳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建立建全各类工作台帐及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基础台账,台账数据及时更新,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和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立失业监控、返乡农民工报告制度。

(三)努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根据县局下达任务,结合我乡实际,我们将努力完成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尽最大努力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引导返乡农民从事烤烟、生猪养殖等高效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工作。二是加大与本乡项目建设的衔接和协调,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黄口堰水库移民后扶工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强与乡内大型企业联系,如悦来温泉渡假山庄、玉泉机砖厂,鼓励他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四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与县、市就业服务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职业介绍及其它后续保障服务。

(四)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专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采取“菜单式”培训,真正让返乡农民工学到真正实用的职业技能。

(五)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对象作重点做通思想工作,努力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

(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要求,做到六个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

保障计划篇(4)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以创建和谐校园共享幸福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使学校在教学服务保障、校产管理、校园安全防范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实践、执行学校学期工作计划为总目标,以学校的整体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保障为重点,以增强后勤处人员的服务意识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确保校产管理科学有创新,校园安全防范争先进,服务求到位、保障要有力,努力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实现使绝大多数人对后勤服务保障满意的目标。依据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目标,特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三、工作措施:

1、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保障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必须增强,保障的能力必须提高。本学期我们后勤除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体学习时间外,另外再组织安排相关后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学校的发展规划,对照学校内改方案的工作标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思想,树立“后勤为先”的意识和理念,分析各自岗位所服务对象的发展变化,对照新的要求和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确保后勤整体保障能力的提高。

2、健全校产管理制度,切实搞好校产管理。

本学期我们要认真做好校产登记、编号,完善校产帐目,做到帐、册、卡、物一致,认真做好校产登记、使用、保管、借还、赔偿等。对于日常消耗的办公用品、文具、纸张、油墨等,做到有计划添置、有计划使用,厉行节约,另要清理各楼各室钥匙,规范钥匙管理。购置物品时实行请购制度,二人、多人经办,购买时执行比价制度,大宗物品采购通过招投标,努力做到价廉物美。

3、加强各类物品的维修工作。

电教设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电路通畅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本学期要努力做到班班设备正常运用,条条线路正常安全。课桌椅是学生学习必备的用具,我们要做到定时检查,了解使用情况,对损坏的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损坏的门、窗、玻璃也要及时修好,并做好物品损坏情况记载,执行赔偿制度,及时维修。

4、搞好绿化管理,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本学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花卉、树木、草坪维护的督促与检查,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5、搞好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饮食及饮水安全、用电安全、门卫值守、夜班值宿等。

食堂安全,责任重大,严把食品卫生关,“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我校用膳师生达300多人,幼儿园一日二餐及全校学生及教职工午餐供应,要在保证及时快速供给的同时,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工作,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把好食品的采购,贮存、清洗、消毒、烹调、供应的各个环节,严格按规定、规范操作,确保所有食品均符合卫生防疫要求,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1)严格核算,严密监控,降低物耗,减少浪费,杜绝物品流失,经常倾听师生意见建议,不断改进食堂供应工作和服务工作,努力做到饭菜可口、价廉物美。

(2)食堂工作要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不断翻新饭菜、花式品种,在科学测算各种营养成份的前提下,继续提前一周安排好学生食谱,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方便师生生活。

(3)积极参加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考核,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措施,争取使我校食堂食品卫生信誉度达到A级指标。

为此本学期我们制定要求,明确责任人,明确侧重点,加强管理、检查、修复、维护工作,确保在我校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给大家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学习工作氛围。

6、努力做好招生工作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强化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招生宣传阶段,争取给毕业生留下较好的印象,在改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方面进行投资倾斜,在实验实习设施方面进行改善,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保障学校饮食服务质量不下降,努力提高服务效率。

以上各项工作是我们后勤主要要做的工作,在校领导和全校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我校后勤服务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意见为指导,在扶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围绕后勤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宗旨,不断研究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力求使后勤服务“勤快、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落到实处,使后勤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工作规范化、校产管理电子化取得的管理成果,进一步借助发挥竞争、激励的用人制度的驱动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工作方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各项服务的过程管理,同时加大检查力度,细化考核标准。积极探索后勤服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试行中不断总结,逐渐完善和提高,努力做好,做优。继续强化后勤员工素质教育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电子管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不断改善和美化环境,积极努力开源节流,争取资金,为开通南北大门做准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后勤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学校工作意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工作意见”的重要思想,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自己的工作,凝心聚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各项制度,认真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在上学年对后勤各项制度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评比条例。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考核对照有标准,以便相互监督,确保后勤服务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同时定期不定期广泛征集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继续建立总务后勤工作日志,认真记载,设立意见箱,接受师生监督。通过检查评比为综合考核积累材料。

(二)切实抓好后勤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学校的财物管理,尤其是学校财产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完备购物申请,进出库手续,继续完善校产电子管理程序,数量、价格准确,保管责任到人。继续按惯例对各班级、各部门、各专用教室公物实行登记管理,兑现损坏赔偿制度。

2、抓好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向师生员工进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在师生中造成爱护公物,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美化校园,亮丽校园的活动,把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和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重视校园花草管理,适时抓好除草、施肥、治虫、修剪各环节的工作,确保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校园南北大门开通前的准备工作。

3、加强食堂的卫生、质量的督查,做好营养午餐工作

继续抓好食堂工作,不断总结、创新、力求在运作中逐渐完善,认真抓好小商店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征求意见及时反馈信息意见和要求。认真抓好食堂卫生工作,督促、协助司务长落实卫生包干区域,责任到人,量化考核。

(三)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流的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的每一点财力、物力。

1、重点抓好学校节水节电的管理工作。本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对用水用电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使奖惩责任制的兑现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奖惩分明,同时加强对校园各方位、各部门用水用电的管理。

2、抓好购物管理,本着对学校忠诚的原则,在各方面管好用好每一点钱,每一笔钱,凡是购物必定货比三家,尽量批发,同时抓好库存物资的管理,减少库存数量,避免积压资金。

3、继续实行自管为主的方针,平时的工作,能后勤人员自己做的,尽可能自己解决,减少额外支出。

总之,按原则不失人文地为全校师生服务,确保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后勤工作会越来越好,我们的阳坪小学将更辉煌!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总务处将以党的十*大精神为指针,在校长和党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自觉意识,形成“雷厉风行,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安全管理

平时安全工作不松懈,做到防患于未然。重点是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室外体育器材、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安全。期初、中、末三次校园安全大检查,加强对学生交通、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

(二)、加强对门卫的管理

杜绝闲杂人员随意进入校园,督促门卫、保卫人员加强安全防盗意识,每晚检查教学楼防盗门的关闭情况,保证防盗设施的完好,避免学校财产的损失。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安全工作警钟常鸣。

(三)、加强绿化管理

校园绿化面积虽不算太大,但也需经常的修剪,认真做好花坛内杂草的清理,花木的施肥、浇水、除虫等工作,协调后勤人员和广大师生爱护花草树木,人人做绿化使者。努力养护、保护好绿化区的花草树木。

(四)、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产校具管理,严格执行各类物品的领用、借还登记制度,损坏财产赔偿制度,做到物尽其用,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的清理登记工作。

(五)、加强各室常规管理,从管理中求节约。

积极倡导节约水、电、材料等,减少浪费。坚决杜绝无人灯、无人扇、无人机,节约资源,加强对用水、用电、办公用品、打印耗材的管理,减少不必要浪费。水电的使用上要严防冒、漏、滴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水电费降低到最低水平。

(六)、加强食堂管理,办好师生食堂

树立安全第一意识,重视和加强卫生工作台帐,提高警惕,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做好防火、防盗、防毒工作,并定时打扫,做好保洁工作。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学习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严格按各项规定执行。使学校食堂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学校食堂品位不断得到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依据食堂管理制度,加强食堂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健全食堂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程序。加强检查督促和民主管理,经常到食堂检查卫生情况、饭菜数量与质量、就餐纪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不以赚钱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学校师生服好务。

(七)、加强后勤人员管理

认真学习党的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责任感,树立后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意识,改变工作作风,以主任翁的态度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四】一、指导思想

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教育这个中心,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做好师生生活服务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和学校安全工作。通过建设和加强后勤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后勤管理秩序,挖掘后勤工作潜力,调动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任务

1、确保教育教学、办公生活用品的维护、维修、采购、保管、供应及时到位。

2、确保学校财务管理规范、精细,帐物相符。

3、力争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

4、搞好校安工程,努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三、工作措施

1.做好后勤常规服务工作

(1)开学初,在总务主任的组织下,做好:书本的提取和发放,卫生工具的采购和发放,教室的调整,各班桌椅的配备,检查水电是否正常,各部位照明设施检查维修,等等。

(2)班级财产管理。包括教室内的所有公共财物和各班环境区域内的财物,每学期对班级财产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损坏的财物进行赔偿,然后由木工维修。

(3)其他财产的管理。包括办公室和公用教室的财产、个人领用的学校财产,办公室和公用教室的财产每学期检查一次,发现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的要及时维修。个人领用的学校财产交回时要检查完好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所有学校财产管理今年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

(4)值班护校工作。门卫要建立值班登记和会客登记制度,闲杂人员不得入内,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登记,上课期间学生出校门要盘查。门卫24小时不离岗。假期安排值班人员。校园车辆进出按五里小学车辆管理制度严格把关。搞好校园周边治理工作。

(5)管理和使用好水电,把节水节电放在后勤工作的首位,教育和引导全校师生养成自觉节水节电的良好习惯,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由后勤牵头不定期检查各部位的违规用电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考核或罚款处理。要及时更换损坏的水设施,防止跑水和漏水。

(6)管理好学校食堂、午托安全工作。做到让上级领导、学校、社会、学生、教师、家长放心满意。

2.加强后勤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1)严格物品购进,领出制度,非易损耗品领出新的,必须收回旧的。

(2)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财产管理工作学校与班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收费工作学校与班主任签以活动为载体,以目标为导向,立足区、校活动阵地,达到个人目标,订责任状。安全工作学校与班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3)严格财务制度。严禁“小金库。”做到所有发票都要进帐,不漏帐。严把发票签字手续关。

3.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

(1)树木的修剪,每年2次,每学期1次。

(2)花坛管理。将花坛分给高年级班分管,花坛内任何时间不得有任何杂草和垃圾。

4.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免收课本费。

5.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1)强化学校保安人员管理,学校与安保人员签订门卫责任状。

(2)维修校园监控系统。

(3)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疏散演练活动。

(4)定期不定期对学校进行安全排查。

(5)扎实开展师生安全教育活动,重点抓艰险学生防震减灾、道路交通等安全知识教育。

(6)所有学校安全工作今年将纳入学校期终目标管理。

6.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1)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和收费公示制度,强化收费监管。

(2)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有困难的学生学校采取减免办法,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六、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购置教学办公用品及卫生工具,运教材。提前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2、制订后勤工作计划。

3、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

4、班级、办公室、功能室教室校产登记工作。 三月份:

1、组织行政对学校进行安全排查。

2、举行一次防地震疏散演练活动。

3、落实残疾、贫困学生免收课本费工作。

四月份:

1、经常检查监控系统 。

2、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3、开展交通、防火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五月份:

1、召开全校门卫临时工人员会,强化责任。

2、学校绿化的修剪工作

六月份:

1、班级财产的验收工作

2、办理暑期维修改造手续。

七月份:八月份:

1、暑期基建维修工作。

2、安排暑假护校

九月份:

1、配备好各类办公用品,分发学生课本;

2、把好收费工作关,严禁乱收费。

3、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

4、落实残疾、贫困学生免收课本费工作。

十月份:

1、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学校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

2、举行一次消防紧急撤离预演活动。

十一月份:

1、对学生防震、防疾病教育知识讲座。

2、整理后勤档案资料

十二月份:

1、做好年度预结算工作;

2、做好花草补缺,整理工作。

20xx年元月

1、排好假期值班轮流表

2、检查核对学校固定资产

保障计划篇(5)

2009年的主要工作措施,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我们将继续强化规划控制,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抓紧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务求实效,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管理,加快工作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图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要提高;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大力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开发,2009年计划全市完成65000亩补充耕地,其中市局、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各完成补充耕地1万亩,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补充耕地5000亩;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的考核工作;落实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继续落实市局与县(区)局(分局)责任考核中耕地保护等事项。

二是改革征地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我们将按照被征地农民“近期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严格实施“三公开三公示”制度、征地补偿款实名支付制度、预存款制度、“留地安置”、养老保险和劳动就业保障制度,严格按土地征收程序操作,确保依法征收土地,确保补偿款及时足额到位,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在土地征收征用及土地盘整清场中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问题的若干意见》,解决征地补偿未完全支付的历史遗留问题、新旧补偿标准交替时期的争议问题、征地后进行复耕的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等问题,确保历史征地遗留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是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保护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农村推广惠城区小金口柏岗村村民住宅《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发放试点经验,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在2011年全面完成全市180多万农民共45万套左右农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完善制度,进一步提高用地服务保障能力

全力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9年6月底前完成市、县、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和批后监管,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优化土地布局和结构,集中土地保重点、保发展,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建设的用地需求。切实保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切实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先行先试工作,充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落实对我市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在*年开展国家级开发区的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市经省批准的开发区及产业转移园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同时,在省厅用地处的指导下,联合省土地勘测规划院继续推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试点工作。精心经营土地,努力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加快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确保在2009年1月底之前完成县(区)农村土地调查,6月底之前完成县(区)城镇土地调查地类数据汇总。

(三)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地矿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全面推进矿业权改革,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二是完成*市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三是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抓紧做好我省采石场清理整治和复绿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搞好关闭和废弃采石场复绿的验收。四是扎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抓好汛期地质灾害工作和重大隐患源的治理工作,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群测群防能力。

(四)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测绘管理。强化测绘监管力度,开展测绘市场和地图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研究建立测绘成果质量互检制度和测绘成果质量公布制度,加强测绘成果质量检验和动态抽查工作。积极开拓测绘市场,争创良好经济效益。加紧联系博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东沿线、惠澳大道改造、四环路等征地测量业务。二是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以及更新步伐,全面加强市、县(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全国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继续全面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重点推进与市直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合作,逐步建立与县(区)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加快“金土工程”建设,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再上新台阶。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国土资源无纸化办公提供技术保障。完善国土资源基础业务数据库建设,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的全面应用。进一步加强县(区)局、国土资源所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县-中心镇(办事处)三级联网办公。四是做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做好项目详细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五是做好“数字*”前期调研、论证和评审工作,联合市信息产业局重点做好“数字*”工程的调研、建设方案编制和专家论证工作。

(五)强化责任,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力度

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抓好政务公开、电子政务以及规范性文件管理和清理等工作。强化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巩固和扩大“四五六”工程建设成果,落实我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国土资源建设和监管的实施意见》。落实违法用地、违法采矿属实举报奖励制度,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对国土资源实行严格执法,把违法用地、违法采矿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制止各类违法用地和违法采矿行为。注重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执法,做好全国第九次卫片执法检查和全省第四次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执法长效机制,巩固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整改成果。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加大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力度,在*年“大接访”活动的基础上,实行“领导定期巡回下访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六)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加强国土资源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群众观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

保障计划篇(6)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失业人员就业机会

(一)加强就业培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为适应我招商引资形势发展的需要,我所要狠抓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扩大培训人员面,定单定向,先培训再上岗,拓展培训业务,强化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进一步加强因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农民工的岗前培训,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一是注意及时推广就业市场热门抢手的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二是注意及时开发职业及岗位的技能培训内容,满足就业市场和从业人员需求,做到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

三是注意及时扩大培训专业层次面,把专业等级从初、中级工覆盖到初、中、高级工、技师队伍的建设中。

四是注意及时开展与校企的合作,送教上门、联合办学、分段培训,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就业。

五是营造学习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的氛围,我劳动保障所应向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宣传“今天学习培训先行一步,明天就业创业脚下有路”的口号。

(二)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参加技能培训

通过张挂横幅宣传、招生宣传进每家每户等形式,加大对就业培训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离地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为自觉行动。坚持“针对实际、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的原则,对有一定文化学历层次(如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学员,鼓励他参加劳动局举办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对文化学历层次偏低的学员,则鼓励他们参加如上岗培训等类型的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学员在培训中学有收获,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克服了学员由于缺少文化而惧怕学习的心理。如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班,教学中要针对农民拼音基础差的实际,汉字输入法教学改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教学中还要对他们进行上网浏览和收发Email电子邮件的训练,注重教学的实用和实效。同一班级的学员,其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不尽一致。基础较差的学员,侧重于对他们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基础较好的学员,我们要鼓励他们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

二、强化社会保障,确保社会保障全面推行

(一)在保障民生上下功夫

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扎实做好城镇居民医保的组织、管理等工作,真正建立起我区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全力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加强宣传和管理工作,提高群众参保的积极性,按照“一线工作法”的要求积极主动搞好服务,确保应保尽保。

(二)在服务企业上下功夫

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清理工作,确保个人账户信息完整准确和账实相符。进一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健全企业退休人员信息库,完善信息化管理。贴近社区,以人为本,创新形式,细化宣传与管理服务,以点带面推动我退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在社保基金管理上下功夫

定期开展基金管理安全教育,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基金安全管理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执行社保经办机构内控和社保基金监管制度,严格数据维护操作程序,规范基金管理,防范基金管理风险,从源头上杜绝基金管理的漏洞,确保基金规范运作率和安全完整率均达100%。

(四)在社保扩面征缴上下功夫

不断完善征缴办法,强化征收力度,认真落实社保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将社保扩面征缴目标任务切实分解落实到镇街和有关部门,完善考核办法。采取法律、经济、政治和舆论等综合手段,加强部门联动和配合,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和向上争资,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确保全面完成年度扩面征缴目标任务。

保障计划篇(7)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行动。成立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行动;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省、市、县分级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把生态省建设任务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生态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省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实行年度考核,将建设生态省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二)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规章。

适时制订《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浙江省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保证生态省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快制定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和江河流域综合管理办法。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清洁生产、耕地集约管理、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促进节地节水、资源有偿使用及产权转让、环境监理、放射性污染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法规和规章;抓紧清理和修订不符合建设生态省要求的政策法规。按照国际绿色认证要求,加快建立有关绿色认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政策引导。

加大对生态省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生态省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地价,使用期限内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继承、转让、出租和抵押。对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重要生态项目用地,可实行行政划拨。继续实施鼓励退耕还林和下山脱贫的优惠政策,加快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工作进度。制定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调整收费标准,依法征收和管理。

3.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对严重违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等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依法进行处置。加强环境保护司法工作,及时受理环境保护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对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厉查处。

(三)创新管理体制,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生态省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对目前海岸带开发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在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物越界转移、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建立信息互通、统一行动、联合督察的跨省市协作机制。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省建设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加强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和建立科学和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统筹运用政府专项资金。

完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统筹运用预算内外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省内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万里河道整治与小流域治理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生态省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生态项目实行倾斜,合理安排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

在制定涉及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设立生态省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全省生态省建设的信息和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加大生态省建设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根据生态省建设的需要,通过全省财政投入的增加,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统筹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加大对林、草、土地、水资源建设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2.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将一些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收费,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经营性收入,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运作。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公司,提供污染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水权转让、排污权交易、矿业权招标拍卖、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等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省建设。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等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省建设。探索经营生态项目的企业将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林地、矿山、海域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

(五)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1.加强生态省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循环经济、绿色浙江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省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违法违规行为。重视生态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进行全社会特别是面向农村的生态环境教育,大力培养绿色证书人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将生态省建设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

2.建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

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环保部门要组织专家和公民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对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设立生态环境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鼓励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扩大和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

(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为主导的投资贸易政策体系。依法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抓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国际惯例,及时修订地方政策法规和产业标准。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做到为我所用,少走弯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利用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独资、合资、合作造林营林,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鼓励外商在浙江设立生态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2.加强国内跨地区交流和合作。

拓展与台港澳和兄弟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协作机制和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联合有关省市共同开展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工作,进一步搞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推动“碧海生态建设”。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行动。成立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行动;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省、市、县分级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把生态省建设任务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生态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省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实行年度考核,将建设生态省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二)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规章。

适时制订《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省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保证生态省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快制定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和江河流域综合管理办法。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清洁生产、耕地集约管理、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促进节地节水、资源有偿使用及产权转让、环境监理、放射性污染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法规和规章;抓紧清理和修订不符合建设生态省要求的政策法规。按照国际绿色认证要求,加快建立有关绿色认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政策引导。

加大对生态省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生态省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地价,使用期限内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继承、转让、出租和抵押。对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重要生态项目用地,可实行行政划拨。继续实施鼓励退耕还林和下山脱贫的优惠政策,加快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工作进度。制定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调整收费标准,依法征收和管理。

3.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对严重违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等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依法进行处置。加强环境保护司法工作,及时受理环境保护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对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厉查处。

(三)创新管理体制,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生态省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对目前海岸带开发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在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物越界转移、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建立信息互通、统一行动、联合督察的跨省市协作机制。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省建设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加强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和建立科学和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统筹运用政府专项资金。

完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统筹运用预算内外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省内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万里河道整治与小流域治理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生态省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生态项目实行倾斜,合理安排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

在制定涉及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设立生态省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全省生态省建设的信息和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加大生态省建设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根据生态省建设的需要,通过全省财政投入的增加,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统筹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加大对林、草、土地、水资源建设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2.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将一些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收费,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经营性收入,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运作。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公司,提供污染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水权转让、排污权交易、矿业权招标拍卖、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等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省建设。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等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省建设。探索经营生态项目的企业将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林地、矿山、海域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

(五)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1.加强生态省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循环经济、绿色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省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违法违规行为。重视生态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进行全社会特别是面向农村的生态环境教育,大力培养绿色证书人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将生态省建设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

2.建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

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环保部门要组织专家和公民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对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设立生态环境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鼓励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扩大和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

(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为主导的投资贸易政策体系。依法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抓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国际惯例,及时修订地方政策法规和产业标准。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做到为我所用,少走弯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利用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独资、合资、合作造林营林,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鼓励外商在设立生态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