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9 03:15:55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为指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导处的领导下,继续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继续加强 “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的实践研究,并以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二、具体措施:

(1)本期数学教研组工作主题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数学教研组在本学期继续实施“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这五个分支组成的数学教研组的主题。

(2)抓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在执行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备好大纲、教材、教具、学具,更要备好学生;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重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要精心选择例题作业;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教研组每学期两次检查组内教师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课堂笔记和辅优补差记录。

(3)关注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认真贯彻 “关注细节,生成智慧”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实“教师工作的重点在课堂,学校质量的源头在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真正把走向建立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从口号变成行动。

(4)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课堂改革

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围绕数学组的区级立项课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践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并逐步完成课题的阶段性结题工作。

  a. 在 “课堂教学中,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相关因素” 分析报告下,指导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矫正。

 b. 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主要方法策略及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评价原则或标准”。

(5).抓起始,抓薄弱,抓毕业;提高整体质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至关重要,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初三备课组教师加强课堂教学、中考试题的研究,努力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提高优良率和及格率,以确保毕业考和升学考中取得较好成绩。(6).注重课后辅优,让竞赛成绩成为一面招牌

各备课组落实好辅优计划,针对性要强,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辅优,即给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一些数学尖子,在今年的全省数学两次数学竞赛中争取获奖并有突破性,初一和初二的培优班要切实地完成资料的整理以及优生的针对性补差工作,辅导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从基础、从学习态度上补起,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工作中。

 附:初中数学教研组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行事历

时      间主        要      工         作备     注

第一周 2.6---2.12开学工作 

第二周 2.13---2.19计划制订    各年级数学优生辅导启动 

第三 周 2.20---2.26 数学组全体会议通过教研组计划

数学竞赛辅导老师座谈会 

第四 周 2.27---3.5初三数学竞赛选拔赛       

第五 周 3.6-----3.12月考    数学小组课题组成员会议

3.12省数初中学竞赛第一试 

第六周 3.13------3.19小组公开课(孙维均  鲍剑峰  朱贵春) 

数学组全体会议 

第七周 3.20------3.26小组公开课(熊水林  经  敏  顾小兵   赵长华)

上交:区教学论文评比 

第八周 3.27------4.2   4.2省数初中学竞赛第二试 

第九周 4.3-------4.9各年级数学优生测试   

小组公开课“复习课”(李志红 陆晓欣 付伟杰)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2)

100校计划

1.概要

100校计划于1994-1996年,由信息处理振兴事业会和财团法人计算机教育开发中心实施。该计划在近100所实验学校中导入网络的先进机能,使得学习活动具有高度的能动性,也使国内外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连接并利用数据库等成为可能,谋求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表现力。实践证明,这个方式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框架,并且验证了基于网络开展校际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计划项目简单介绍

100校计划实施的主要项目如下。

合作学习的“全国发芽地图”:该项目是参加实验的学校学生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观察各个地区南瓜种子的发育的不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有关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知识的计划;

“酸雨调查计划”:把环境问题作为全国性问题,进行全国性调查;

“网络通讯名单”:为了信息交换,参加实验的学校教师、学生和事务局成员建立“网络通讯名单”,作为将来信息交换的“试金石”。

新100校计划

1.概要

100校计划作为通商产业省推进信息化的具体举措,在发挥了因特网在教育中利用的先导作用,并切实推动了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利用的同时也形成和遗留了很多课题,特别是以下课题:①在教育领域如何有效运用因特网进行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化?②为了普及因特网,如何在地区展开有效的活动?如何进一步促进因特网在教育中的有效利用?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化和网速的高速化,如何在教育领域更高层次地利用因特网?为此,以“国际化”、“地区展开”、“高度化”为核心项目,从1998年开始启动并实施了新100校计划。

2.主要计划项目的简单介绍

(1)“国际化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利用因特网进行国际交流的计划;

因特网教室;

亚洲高中生因特网交流计划;

Me and Media计划的展开;

参加KIDLNK;

翻译支援体制;

设置有关海外教育机关的窗口;

参加海外调查和国际会议。

(2)“地域展开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展开地域性的教育网络利用的实证活动;

教育网络的现状和相关状况调查。

(3)“高度化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用于教育的通信系统的运用实验;

定点观测资料、数据的共同利用计划;

现有数据库(资源库)的利用;

有障碍儿童对因特网的利用。

3.关于“利用因特网的国际交流实践”(国际化计划)的说明

(1)目的:进一步扩展新100校计划实施的Me and Media计划。Me and Media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因特网深入研讨媒体的各种意义、媒体的重要性、媒体的创造性以及媒体对学生自我形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问题。另外,在Me and Media计划基础上,本计划要进一步加强在欧洲广泛实施的ESP(European Schools Project)计划,在国内扩大实验校的范围。

(2)对本计划进行评价的项目:①关于媒体的认识;②向国内外展开。

(3)内容:在日本,由同志社国际中高等学校、京都橘女子高等学校等8所学校参加;在欧洲,在原有的挪威、瑞典、荷兰、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国家的学校参加进来。在所有参加的实验学校开设论坛,用于交换个人信息和信息交流。只向参加学校公布。在网站上参加校所交流内容。

100校与新100校计划的成果

从1994年100校计划启动到新100校计划结束的5年中,从初期的两个目标(实现主动性学习和实现超越教材、教室制约的开放合作学习),到后来的向国际化、地域化展开的技术与教育层面的高度化的追求。这两项计划的实施为推进日本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1.对国家政策的贡献

100校计划和新100校计划的实施,对日本的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100校计划的展开,儿童网络计划、以文部省为中心开展的对网络设备的配置以及利用的研究等相继展开,使得日本30个地区1076所学校装备了高速通信网络,118所学校连接了光缆,在全国教育界营造了教育信息化的氛围。可以说,100校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中小学引入因特网的时间表提前了。100校计划的实施,还加深了文部省与通商产业省及自治省等日本政府机构间的协作,为在中小学普及教育信息化作了扎扎实实的工作。1995年1月,在100校计划开始实施之时,日本文部省了“关于推进为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同年2月高度信息通信社会推进本部发表了基本方针,之后,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6年也作了在中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报告。100校计划为这些教育改革计划、经济对策的实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2.从点到面的延伸与深化及对学习的改变

因特网导入初期,只有少数的教师和学生自己使用,并且茫然不知所措。随着100校计划与新100校计划的实施,开始了地区间的交流,随后,又开始了国际间的交流。因特网不再仅仅是用于收集信息的机器,而成为收集、信息和共同学习、共同调查的媒体与工具。

3.人才的培养

100校计划与新100校计划实施的5年中,培养了大批的网络教育专家。其中不乏比企业技术工作者具有更高水平之士。他们不仅能管理学校的网络系统,还能够指导企业的技术工作者。这些人才无疑是日后日本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栋梁。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3)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卓越计划的推行,更是对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卓越计划为契机,正视目前教学管理的不足,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缺陷,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为高校优化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又有大批企业缺乏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类人才。工科毕业生缺乏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其他专业学生缺乏理论运用能力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认识。基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家对此也是十分重视,为了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繁荣进步,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计划,促进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力求改变我国高校重理论、重课堂、重灌输的教学模式。虽然卓越计划针对的是工科专业,但是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高校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途径,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和填补人才缺口,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后备创新人才。

一、卓越计划概述

(一)卓越计划的含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于2010年6月共同完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这一重大改革项目,对纲要精神加以贯彻实施。世界经济工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界的需求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以培养创新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的,以接轨国际发展、适应未来需求为导向,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际,构建优质合理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同时,教育部制定了五条措施指导各大高校卓越计划的推行。卓越计划的实施核心在于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相关会议上也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内外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校内阶段,学生们在强化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应当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安排的核心位置,促进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摆脱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对于进入企业的实习阶段,学校更应该加以重视,将毕业实习落实到位,避免毕业设计杜撰的情况发生,以促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卓越计划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项新的举措将推进高校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管理的目的。此计划的实施,挑战了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1.卓越计划强调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首要任务,这是任何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要秉持的原则。不论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发展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都要把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以育人为本,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具备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卓越计划提出了新的教育质量观念,这也是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导向之一。卓越计划采用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那么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制定标准也应当适应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也就是说,高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要能满足社会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同时适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3.卓越计划是系统的、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以此为契机,高校也应开始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管理模式,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教育理念,探索出一套适应性强的新型的管理方法。现今社会,科学急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技术日益复杂,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需要深入了解这一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行业所需,在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并进行价值引导,通过人文熏陶,使学生懂得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引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目标定位转换,改善高校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克服教育教学中理想倾向性严重,推动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促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倾向学术化

毕业生们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与教学管理重科学重理论、轻技术的学术化倾向是分不开的。国际上大多院校都重视培养工程师,培养有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我国则大多重视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人才,认为只要理论扎实,技术问题也可迎刃而解。学生们甚至认为具备理论,作为办公室指挥研究人员比实际操作技术更高等一些,直接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理论知识过硬而毫无操作能力的学生进入社会,企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在进一步扩大当中。

(二)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缺乏适应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评估标准以及安排授课人员等环节,基本是由某个专门的部门办公室独立完成,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制执行。同时缺乏完善配套管理机制,政策不能宣传,一线人员咨询无门,更无从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缺乏交流和协商。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行政人员并不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素质和能力培养需求,他们通常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要求,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考核方式,但这种不与实际相结合、跟不上时代需求步伐、内容陈旧、结构呆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追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

(三)课程设置重理论,缺乏职业性

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课程设置适应某种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并不重视,职业所需知识分散,内容重复严重。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管理学、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等课程中都会讲到,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听到三遍以上,而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反而偏少。虽然现在高校对于实践课程已经有所重视,但是操作部分内容缩水、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依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通病。毕业实习也是采取学生自行安排的模式,实践单位寻找困难加上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缺乏,学生们实习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完全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教学工作评价系统形式化

教学评价系统在新形势下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许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考评方式进行操作,学生们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体系里发表意见和观点。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未变的情况下,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配套的反馈评价机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也只是作为信息的收集者。评价时,主要使用定性方法,定量指标少,评价结果往往也得不到落实,评价者最后丧失积极性,应付了事。学校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一线教师和学生们的真实建议和想法也反馈不上去,这样的评价难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作用。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国家大力推行卓越计划,是针对工科类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也是高校实行教学管理模式革新的绝好机会。要使卓越计划的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管理观念,面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时俱进。传统教学管理观念比较机械化,注重历史传统、经验积累,以及对名校管理的盲目借鉴,缺乏对现代管理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国际教育先进理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引入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用于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事件决策以及监控反馈。

(二)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卓越计划目的在于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传统的教学计划由教学职能部门依照统一大纲制定,显然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真正适应岗位要求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在保证课程教学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每学期安排一到两次的实习,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安排在校内或校外进行。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实际账目手工操作,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联系旅游社或者酒店进行校外实习,市场营销专业的路则更广,短期销售、市场调查都是职业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运用的机会。

(三)建立适宜的教学管理组织

卓越计划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注重实际操作,与社会企业紧密结合,也涉及到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合作,以及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问题,传统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方能解决这一问题,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组织成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好的教学观念、合理的优良的教学计划,需要由有效的组织制定、贯彻和执行,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卓越计划试点的许多学校为了贯彻实施好这一计划,专门成立了培养计划指导与审核部门,同时负责联系沟通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充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运行。学校的整体教学模式改革也可适当借用这一方法,在各个方面保障教学管理组织的重新构建,例如保证在队伍中引入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力量,给予决策、建议、监督的权利不受阻碍,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管理良性高校运行。

(四)构建实用的教学评价制度

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评价考核系统的革新也是刻不容缓。教学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教材评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应当增加一些定量指标,例如教学中实际案例分析、实际技能模拟操作、实践环节跟进所占的比例适当提高。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单一以试卷、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形式和内容需要多样化,特别是注重对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学分考核。例如,改变过去毕业实习的学分随意送的做法,加强对毕业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导师、学校和实习单位都参与评分,以利于学生利用毕业实习机会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教材评审力度需要加大,改变过去几年都不更新教学内容的局面,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与具体行业接轨,避免教材内容空洞、过时,不具备应用价值。

(五)运用校企合作机制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强调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学生的毕业实习落到实处也是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在这一点上,卓越计划实行的“校企共建”模式值得参考。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让企业更多参与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学生生涯各个阶段的实习,并因为实习成绩的优秀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同时通过这一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例如,可以聘请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作为学生导师,或者作为客座教授进校为学生作系列讲座;也可以加强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并创造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机会,使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具备一定的从业经历,更好地为学生授课。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完善度更高,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才能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卓越计划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的,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强调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人才教育参考企业要求,企业参与教学培养。高等院校当以此为契机,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要及行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造就一大批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和社会人才缺口问题。

作者: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参考文献:

[1]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03).

[2]黄金莲,龙飞,莫艳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09).

[3]程文婷.“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体制优化研究———基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02).

[4]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

[5]王天宝.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模型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国际;实践教学;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1] 。为落实“纲要”,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文件,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要求各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新模式,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2]。显然,对于工科大学教学来说,如何建立新的机制和模式来増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选择具有强烈现代应用背景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为重点,邀请嵌入式系统器件FPGA的国际龙头企业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在几年的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思考

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显然,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

但是,工科专业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致使本科毕业后在产业岗位上一般还需二到三年的训练才能具有工程师的能力。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教学内容还是理论和课堂教学,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过程往往不能很好落实,没有专门课程和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学生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4]。

因此,工科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界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实践课、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等。我国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产业实践背景,专业实验室设施落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引入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联合教学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上述诸方面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极大促进高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合作企业选择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这里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专业方向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厘清专业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是个新兴的内涵宽泛的专业领域,它的常规内容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计算机的应用从整机走向部件的21世纪,嵌入式软件和系统作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趋向,显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相关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其人才需求很迫切。这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特点是基础知识雄厚、专业方向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面宽广。选择的合作企业要有能引领潮流、支持本专业方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点的实力。

2.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我们还要考虑的是所选择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与计算机不同,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现与应用的关键是把软件和系统“写”在一个芯片上,然后植入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发挥大脑式的指挥与控制作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嵌入式技术与器件。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是FPGA的发明者,是嵌入式器件与技术的国际引领者,选择和引进Xilinx公司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具有极大的技术与国际化优势。

3.企业的大学计划。大型跨国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学计划和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用以寻求高校的技术合作和产品推广,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有完善强大的大学计划。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有着遍布全球的大学计划和专职队伍,有众多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在合作中能够保障合作机制的落实和国外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

4.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的,与高校合作办学有其自身利益诉求。选择合作企业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我们要关注并合理支持企业的利益诉求。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要开拓中国市场,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嵌入式系统的科研教学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其合作能较好地支持Xilinx的企业利益诉求。同时,在合作中北京工业大学能够引进本专业方向国际上顶尖的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达到强强联合、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主要合作教学方式

在与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的深度合作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教学工作。

1.联合开办实验班。为了更加有利于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平台作用,北京工业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由我们和Xilinx公司共同进行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作,Xilinx公司参与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教学环节,在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学生学习的纲领,培养计划代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和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负责人及高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范畴和实践能力需要。

3.合作支持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后都安排一位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由教授和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教师组成。对于安排在企业实习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企业再配备一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导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参与式教学。学生对导师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极高评价。

4.安排企业专家任课。由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上实践课,能够使学生实践技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在我们的合作教学中,Xilinx公司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实践课。为了方便来自国外的专家集中授课,我们还特别安排了小学期专门进行这一类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领略产业对技术与人才的现实需求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启发式教学。

5.引进国际名校教授任课。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联合了本专业方向在美欧等地的许多著名高校。在合作教学中,Xilinx介绍了一些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北京工业大学为学生上课,近年参与的国外高校有美国Stanford大学、英国Strathclyde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

6.合作开设新生研讨课。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近几年一些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我们为实验班在入学后开授了新生研讨课,安排两位教授担任讲课教师,一位是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一位是Xilinx公司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让学生同时在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领略前沿技术知识和研讨学习方法,促进了讨论式教学。

7.建立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基地。Xilinx公司在国内外有许多子公司和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我们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课题,企业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费用支持。

8.建立企业专项实验室。在几年的深度合作中,Xilinx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实验环境。Xilinx公司投入了2000万元的经费和设备,建立了国际最高水平的FPGA实验室、设立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学生设计竞赛、组建了有全国80多所高校参加的高校FPGA实验室联盟,对我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Xilinx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打破实验室常规管理方式,适时长期发放给每位学生一块FPGA实验板,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实验室外随时随地做实验和科学研究,促进了探究式教学。

9.共同创办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我们和Xilinx公司联合申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平台。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发展的技术特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在专门设立的实验班上进行试验和实践,不断取得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成果。

10.共同创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我们和Xilinx公司再次联合申请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为企业深入参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我们共同创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中,Xilinx公司不仅自己深入参与,还引入伙伴企业参与,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了新的场地和企业资源,把校企深度合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11.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第一批入选专业中,我校软件学院的两个专业获批,其中一个就是和Xilinx公司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又一个国家级的大平台,我们还将积极合作,深入探索,让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合作效果分析

在与国际名企Xilinx公司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办学成果,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教改与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了本科教学国际化,提高了教师水平,促进了卓越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国家级教学基地不仅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和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申办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专业方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被教育部选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使得我们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工作能够直接和国家目标衔接,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与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我们引进了国外名校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和国外IT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为本科生上课,选派学生去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和国外高校学生同台进行设计竞赛等,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教师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我们引进国外名校教师来校上课,直接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国外教授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研讨和教学辅导等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协助外教开展教学工作。显然,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校内教师直接从中学习到国外名校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2010年,我们和Xilinx合作形成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被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校企深度合作的直接受体是学生,在我们的合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效益是显著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国外名校名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使用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做实验。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所形成的优质教学条件和资源让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多次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显示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与国际名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深度合作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传统校企合作是做在面上的,而深度合作是要深入到实质中,达到表与里的统一、感情与利益的融合,最终让校企双方都有明显的收益,共同结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2]4号.

[3] 韩如成.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 可持续 成效 困难 对策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1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成功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后,学校系统研究中外服装纺织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背景和方式以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完善服装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学校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近两年的探索,不仅取得了一些成效,更重要的是对“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审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的成效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学校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提升工程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培养具有交叉性特点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目标重构培养方案,突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以企业实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大课程体系的整合力度,注重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安排更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讲授部分相关专业内容,强化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了解了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技术需求,进一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学校积极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获得强化。学校分别组织专家赴法、英、德、美等国家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经验,使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的工程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学生毕业后将具备国际工程师认证条件。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利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收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培养和评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并整理学生对联合培养的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评价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社会评价体系则帮助学校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及各阶段的分目标。

“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所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实得到较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工作逐步推进,一些问题亦随之显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影响“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

1.高校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如仅出于“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需要而参与,则很难保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国家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参与热情,毕竟这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辅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人事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才能更好、更顺利地推进。此外,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合理分布和有效衔接给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诸多管理和实施上的难题,需要各部门协同创新、有效配合,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多方面支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致力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积极向“双师型”转变,以满足“卓越计划”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要求教师能够自觉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满足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要求教师主动加强课程设计及评价方式设计的配套改革,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上述变化:首先是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迫使其走出“象牙塔”,努力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其次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呼唤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再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不仅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会因现有管理制度与教学需求的冲突而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困扰,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经费使用、学生实习安全、教师工作量计算等一系列后勤保障问题。

3.学生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这与学生争做白领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学生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规划未来,积极参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使自身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在校生大规模、长时间地进入企业实践对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新课题,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该不该带薪、实习安全如何保证、企业文化是否理解和接受等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有些解决起来还有相当的困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来面对现状。

4.企业面临的困难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的最大亮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目前,企业对所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与义务的认识程度、追求短期效益与接待实习学生的矛盾、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与自身工作的冲突、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双方利益如何保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集中地摆在企业面前,会影响“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八个“结合”促进“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

“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高教强国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诸多困难面前更要建立其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从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1.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

“卓越计划”强调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师资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恰恰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卓越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持续推进,是各高校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

2.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如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竞赛和教师教科研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的现场教学模式,以名师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工作室模式等,有益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卓越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带来教育教学、素质能力、学生评价等方面观念的更新,无论对工程类专业还是非工程类专业均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与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相结合

“2011计划”实施后,“协同创新”成为高校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所倡导的理念和要求的载体将科教兴国的国策进行了具体而完美的呈现,但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鲜有实践机会。相比较而言,“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涉及到校企之间、校内多部门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若视其为“2011计划”的一个微观的点,将极大考验学校的协同创新能力。显然,以“卓越计划”为抓手,开启高校“协同创新”的探索,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益于高校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4.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均须通过教师这一群体的活动才能够实现。换言之,教师的个人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围绕上述四大职能展开的。“卓越计划”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的最佳平台,教师在从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把握科研方向,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对于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三种关系结合得很好的教师,必然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在资源、资金、政策和人事方面为“卓越计划”提供更大的空间,逐步完善适合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晋升考核政策机制。

5.与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相结合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象牙塔式的执教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迫在眉睫。“卓越计划”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要求,扩大了教师执教能力的外延,便于教师在后续的学习、培训或继续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适当倾斜,帮助其提高执教能力。

6.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卓越计划”倡导的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铺设了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桥梁,提供了熟悉和体验未来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轨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端正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此外,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卓越计划”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7.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

企业运作遵循市场化规律,有很强的功利性。“卓越计划”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无法实施,因此,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是该计划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国家政策应予以倾斜,如财政上进行补贴或减免税,人事上对人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高校要争取主动,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遴选优质企业,如在行业中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利用自身学术研究的优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或开发新技术。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内得天独厚的条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确立它们在行业中的优势,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8.与企业人才储备相结合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储备和补充优秀人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便于企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此外,学校和企业应充分协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尽量为进入企业的学生创造安心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如减免学费、优先深造等,以进一步巩固校企的联盟关系。

“卓越计划”既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需求的有益探索。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国家、高校、企业三者思想高度统一、顾全大局,教师和学生勇于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迎接挑战,才能确保该计划可持续实施,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05-02

一、概述

中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宏大,但工程教育质量并不高,大量的工科生从未到过工业第一线,他们重视理论,轻视设计,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强[1-3]。这样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在实际的产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企业缺乏核心创新能力;企业开发的产品大多模仿国外的同类产品,很少超越;核心部件和装备要靠进口,核心技术也要靠引进。为了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创立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加速创新型科技人才产出势在必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0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计划列入2010―2012年重大项目之列[4]。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它以育人为本,培养具有卓越工程潜质的创新型人才[5]。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速我国从教育规模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进程[6]。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对象可以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的工程师。2010到2014年间,全日制工科本科院校的20%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7,8]。作为工科院校的湖北工业大学也参与其中。

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及一定的其他通识类基础知识,如法律知识等;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类、专业类及通识类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设计系统并能进行系统维护;具有较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的交流、竞争和合作的能力[9,10]。

三、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对于像湖北工业大学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已经开始实施。如何实施好卓越计划是每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要思考的问题。湖北工业大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北工业大学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自身拥有的研究平台,选择适当的专业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具有自己特色的卓越工程师。

首先树立三个面向即“面向工程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教育理念。以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相关专业技术为主线。

其次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三,整合和重构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理论不减少的基础上,减少理论课课时数比重,加大实践课比重,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学习,为进入工程实践学习打好基础。加强创新能力训练,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学生要花较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尽量与企业实践挂钩。

第四,建设高水平的校企联合教师队伍。一方面,选用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卓越工程计划的老师;对老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审应该从工程项目、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替代片面追求发表的论文和理论研究进行考核,把教师引导到工程实践中来;同时有计划地选送高校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聘请企业里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另外,学校为卓越计划提供专项资金,和基础设施保障,促进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到国外企业实习。对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也大力支持。

四、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做出自己的特色。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了自己的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像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园、创业实践基地等校企联合新技术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基地,具备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和条件。学校还开展冬令营研习,探索校企协同创新、联合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密切与国外大学的关系,如,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到学校讲学。学校创建的创业实践基地被誉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积极参与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该竞赛为研究生进行理论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创建了很好的平台。

学校对“卓越计划”专业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自愿报名,选拔的方式组建了实验班、创新班等,施行卓越工程师计划。这些班级采用个性化培养,施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实验环节,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验学时和学分数相对其他班级都大大增加。学生参加各种校外和校内实习实训,综合创新设计,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采用科研课题进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实验室;积极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强化自主学习。对实验班施行的企业培养方案目前施行的有专业实习2周。到了企业,企业导师介绍行业发展趋势、设计方法。毕业设计17周,力争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选择实际问题或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来完成。邀请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介绍前沿技术。同时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学校一方面对试点班级进行课程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方案改革,另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实施,如博士服务团服务企业等途径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培养的力度。开展多种促进创新文化培育的活动,如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等,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活动中。2013年学校通过努力获批7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此外积极争取校外的实习基地,建立了如黄金山工业园综合实习实训基地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五、小结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得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应用型本科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应树立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整合和重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校企联合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合作及竞争能力。湖北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这半年以来,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3]常继峰,潘睿.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42-144.

[4]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5]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6]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7]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等.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3-19.

[8]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9]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10]叶树江,吴彪,李丹等.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7)

教学计划是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院系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学科专业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划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是学校或院系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实验环节、学制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学位等等,都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一一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计划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教学活动,必须靠教学计划才能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它产生于教学工作之前,要有充分的预见性,才能准确、合理地安排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教学目的。

2.规划性

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方案,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其涉及面甚广。所谓的规划性是指教学中各个要素的搭配和各个环节的衔接能够做到科学、合理。

3.指导性

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搞好教学,而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要对教学工作起到全面的、长期的、连续性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计划的写作

1.标题

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标题,一般是以学校名称、年级、文体名称三项内容组成,如《××中学高中二年级教学计划》。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标题,一般是由年级、专业名称、文体名称三项内容组成,如《20__级新闻学专业教学计划》。也有时候由教育系统名称、特殊教育对象、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湖南省在职中学教师(专科起点)通过继续教育达到本科学历培训各专业教学计划》。

2.正文

教学计划的正文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指导思想。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教学,都必然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有些学校或专业,又有着自身的突出特点,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学的指导思想也自然有不少与众不同的地方。将指导思想写在教学计划的开头,是为了明确教学的宗旨,强调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的概括要精确简练,不枝不蔓。

其二,培养目标。写明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理论基础、什么样素质、什么样能力,能够适应什么需要,能够从事什么工作的什么类型的人才。如果要对政治标准、理论基础、工作能力等方面分别提出要求,可以分条列出。

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写明是全日制教学还是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别的什么教学方法。每周计划安排课时,每学期的总课时数,以及其中的课堂讲授时间和实践时间各自所占的比例等。

其四,课程设置。列出所有课程的名称,课程的排列顺序,可以采取分模块排列、分学年排列、分专业方向排列等多种方法。课程过多要列出表格。

其五,学制年限。说明本专业的学习期限。

其六,学分计算和毕业学分底限。说明学生必须修够多少学分才能毕业,有时还要特别说明某一课程板块中必须修够多少学分才达到毕业标准。对公修课和外语是否有特殊要求,也要说明。

【 例 文 】

20__年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建设的需要,能在国家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人大、政府、法律服务机构、财经部门、涉外商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实际工作和研究、教学工作的具有法学学士学位的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立法人员、律师和法律顾问。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主要法律、法规、司法实际和有关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案件,撰写法律文书,具有较好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纵技能。三、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为基础,设有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刑事法等4个专业模块。主要课程为法学导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亲属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四、学制:四年

五、毕业最低学分

毕业最低学分为150学分。学生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和1个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取得全部必修学分和1个专业方向的全部学分,取得选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的规定,即: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不少于14学分,大学生素质教育课(详见《宁波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细目》)不少于分,其中“两课”修课3学分,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类选修课5学分,通过国家四级外语考试,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