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0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1)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辅具 标准化 国际 交流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对国际标准主导权的竞争。发达国家把标准化发展战略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复辅具标准化战略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受到非常的重视。中国作为全球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如何在康复辅具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对康复辅具标准化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内,认真做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促进我国康复辅具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康复辅具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康复辅具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水平。

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1.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促进康复辅具业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专业角度来说,可以说“弱国无外事”,有无充分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全世界融入一个共同的大圈,使我们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在封闭的环境中健康快速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我们都处于世界这一共同的大圈之中。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2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也包括文化软实力。从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本身来说,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我国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传播我国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康复辅具标准化本身体现的是国家的软实力,但是它背后潜藏着的是一个国家康复辅具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实力即综合国力的表现。

1.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与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与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我国等同采用了ISO/TC 168、ISO/TC 173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的康复辅具国家标准,填补了许多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理念、方法、技术与实践经验,依然需要大量引进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我国的支持与参与。我国是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组织的重要成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3的参与成员国,是ISO/TC168的观察成员国,康复辅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参与。作为占世界4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残障人口最多,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做好我国的包括康复辅具标准化在内的康复辅具工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康复辅具业、康复辅具标准化事业的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自主研制了一批康复辅具标准,成为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培养了部分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专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参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相关会议等。

2.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大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交流与合作的数量较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加,但总的来说,无论从总的数量还是频率上,还是从参与人员上,都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增加空间。

2.2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仅限于参与某些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参加某些国际康复辅具会议以及缴纳会费等,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从而导致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我国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2.3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不够

无论是参与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还是参加某些康复辅具国际会议,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被动地参与,除承办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73)第七次会议等少数几次有关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会议外,很少主动发起或承担一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工作或活动。

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实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康复辅具业有了较大发展,康复辅具的技术不断进步,经验逐步积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也不断扩大,对康复辅具标准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中国在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势,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交流、经验交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甚至在某些资源共享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当中,进一步更新观念,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步从“引进”为主转变为“引进、走出并重”,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或任务,主动承办某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活动,争取将某些康复辅具国家标准转变为国际标准。

3.2注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

有了人,才能开展活动,才能谈交流合作。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形资源,有了人才保证,我们才能盘活资金、渠道、组织方式等要素,才能有效地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已分别提到了部分内容,在这里专门就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展开讨论。

3.3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

为了开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提高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要加强官方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是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之间的国际合作是康复辅具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各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组织之间对话和交流的结果,没有相互的对话与交流,便不会有相互的合作。

二要推进检测实验室的国际互认。我国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已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我们要积极推动我国康复辅具检测实验室国际互认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检测走向世界。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2)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现状

1.扩大广度、挖掘深度,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向拓展

近年来,学校以优质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广泛建立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深入拓展合作与交流,主要呈现出“量”“质”齐升,广度与深度双向拓展的特点 :一是突破美国、加拿大地区合作瓶颈。近5年,新建校际合作伙伴43个,47%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二是稳定欧洲合作重心。积极扩大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高校的合作层次及领域,从学生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从工科领域向管理学科等领域拓展。三是深化亚洲地邻合作。集中强化与日本高水平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包括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开展实习研究生项目合作、硕士双学位合作,拓展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学校本着“双面推进、内外并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境外培养和境内培养的双重环节、多种模式。境外培养环节中,包括本科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短期学术交流项目等培养模式,2007年~2011年,学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修(见图1)。境内培养环节中,注重扩大国际理解课程的受众面,增强国外教授参与课程设置和讲解的实效性,提高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课程和师资的多样性,使学生成为双边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学校构建了应急救援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应急救援人才为目标,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一流应急救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国际教学团队,完善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方案,逐渐建立起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近年派出学生情况示意图

留学生培养以“规模适度发展、层次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为目标,在大力推动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英文授课、汉语生培养等方面的规范化、模式化、机制化建设,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约因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长(见图2)。2012年,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长期生825人,其中学历生701人,学历生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学历生124人,在校留学生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图2:2006年~2012年外国留学生数示意图

3.拓宽渠道、着眼高端,引智工作数量和层次同步推进

近5年来,学校依托优质的科研项目,共执行教育部引智重点项目190余个,总计聘请专家1,750余人次; 两项“创新引智基地计划”以及一项“海外名师引进计划”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举办国际性大型双边会议21个,参会外国代表2,300余人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0余篇。至今,学校已聘请70余位名誉教授,其中诺贝尔奖获奖者2人,授予名誉博士学衔2人。聘请的专家在学校的学生培养、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基本建设显著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的逐步深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网络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认证方面:2010年,学校开展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入关于工程教育学历国际性协议中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华盛顿协议》。通过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网络教学方面:学校通过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视频协作技术,开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工程师卓越国际教育系列讲座,实现了学生和美国国际工程师的实时连线,共享了美国著名高校资源、K-12学校资源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工程资源。图书资源方面: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的文献经费,新增国外数据库资源9种,外文图书6,389种、7,684册,外文原刊498种,购外文版权期刊111种,图书馆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检索量逐年递增。

差距及问题分析

1.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构成、师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目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全校教职员工对国际化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国际化机制,尤其是校院两级国际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国际化政策及激励措施体系尚未形成。

2.留学生培养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从数量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留学层次看:学历生中修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66%,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的留学生较少(见图3);从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语授课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长短期交流学生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形成较大障碍;从学科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和信息工程类,材料、冶金、土木等优势学科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是自费生和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校级交换经费非常少,国际组织资助为零,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2006年~2012年留学生层次分布图

3.国际人才智力流动尚属初级阶段

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来看,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全职外籍教师,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由语言类教师、长期专家和短期来访专家组成,且以短期来访专家为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学校目前有外籍教师19人,相对于教职工总数2,917人而言,比例较低。

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扩大学校建设发展的开放性

审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理念先行无一例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首要工作。学校要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高校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制度、学籍管理等,争取在学历、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满足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需求,这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以及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学校人才发展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开展“海外高端引智战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师项目、高层次文教专家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项目,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研究、讲学。同时,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增强优质师资的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

4.搭建科研开放平台,提升优势学科的学术权威性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途径;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将在今后不断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宏观思考与研究,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此外,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幅提高,也使得希望出国(境)学习、进修、参加游学及夏令营项目的学生日益增加。这些无疑为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期内办学国际化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发展契机。但由于资金投入的有限、教师和学生国际化意识不够强、交流与合作模式单一,以及高校之间日益加剧的国际化竞争,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紧密围绕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推进学校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国(境)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行业协会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并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1 发展战略

1.1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增设提高学生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能够反映相关职业的国际通用标准和先进技术的课程;大力发展双语教学,提高老师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各类合作项目,引进合作院校优质课程,并引进、翻译、部分节选或二次开发国外优质教材;充分利用国外院校和企业开发的各类网络开放课程,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1.2 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中国高职教育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必须要有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考察、交流、培训、从事科研或参加学术会议,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教育成果,具备跨文化交际和跨国界工作能力,且能运用先进教育理念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引进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语言类和非语言类外籍文教专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能力。

1.3 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以适当的办学模式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开展教育合作项目,重视规范管理和保证质量;鼓励学生到海外进行教育交流或攻读学位;开拓海外留学生招生项目,扩大招生规模,打造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1.4 采取差异化战略,打造国际化特色龙头专业

高职院校在立足国内做好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应该以不同项目研究的特色,加强与国外的联系,多渠道争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并以项目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推进高校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以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为龙头与国外同行强强合作,取长补短,带动本校其它专业学科的发展,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

1.5 开拓国际化的实习或就业渠道

加强与国内涉外企业或机构,以及海外政府组织、教育机构、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或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到海外实习或做自愿者,使学生有机会熟悉和了解海外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模式,为毕业后选择海外就业打下基础。

1.6 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

开设有关世界文化的课程和讲座,为学生了解世界和各国文化创造条件;开展国际化的文化或学术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籍专家、外国留学生、归国人员等资源,在校内举办国际文化日、外语辩论赛、外语歌曲大赛等课外文化活动,或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文化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多元文化在校内传播,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就能体验异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打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增加“绿色”、“环保”等国际上倡导的元素,在校园的主要建筑和重要活动场所加注英文标示等。

2 保障措施

2.1 加强领导,强化意识,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发展的领导,不断明确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的办学国际化目标,全面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国际化意识;加强学习,完善外事队伍的建设,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纪律严的外事干部队伍。

2.2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的外事部门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部门。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人才建设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立以学校行政主管,包括外事、人事、科研、教务、学工和财务等多个教学和职能部门参与的学校“国际化事务委员会”,构建“学校为主导、学院和职能部门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主角”的外事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外事工作会议,统筹规划近期和长期工作,服务学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外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外事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3 加大投入,开源节流,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方面,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纳入重点规划,逐年增加外事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取得社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支持与赞助;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各类国际教育项目,从中获取一定的办学资金。另一方面,在开展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过程中,做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重复浪费,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勤俭办学。

2.4 扩大宣传,对外展示学校的国际化成果

加强对学校的宣传,通过制作和发行英文画册、光盘、多媒体课件、英文招生简章等对外宣传资料,以及参加各类国际教育展览等形式,积极向海外宣传推介学校;派专人管理和维护英文信息平台,及时、高效地将学校相关信息介绍给世界,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并且这些困难多是高职院校发展基础造成的,如办学条件相对薄弱、 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影响力不够等客观存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引进相关行业的国际通用标准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职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高职院校今后的长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还需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管理与教学水平。只有自身办学实力强,才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拥有话语权。所以,国际交流与合作应作为高职院校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长期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4)

关键词 : 重庆市;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前景; 策略;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ngqing main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with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development trend, according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feasible future strategy.

进入21世纪后,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高职院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国内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上述背景下,重庆,这个正在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的直辖市,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目前现状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由于国际高职教育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作为起步晚、基础差的我国高职院校就更要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成熟市场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制定与实施相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在这个大环境下,以创建国际知名高职院校为目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

一、明确目标,针对重点

如何确定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市场是成功开拓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的先决条件。从高职教育国际化地域市场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重点挖掘周边国家,开拓欧美及发达国家市场,辐射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策略,这是由于周边国家与我国在文化和地缘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教育文化交流,而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同时我们也可更深入地了解和借鉴其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

二、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我国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历史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硕果,形成具有差异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如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京剧艺术文化、书法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感染力,可以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专业项目,作为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产品,率先走向国际高职教育市场。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善于利用国际资源

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更加开放、更加从容的姿态来应对,然而目前中国高校信息交流仍比较闭塞,大部分限于国内的教育资源信息交流。因此,可在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将之普及到教师与学生中,开发其潜力,为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术期刊也应不断与国际同类期刊接轨,争取尽早成为本领域国际学术争鸣的阵地之一。

四、外事工作机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外事部门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部门。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人才建设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外国专家聘请与管理、对外校际合作与交流、外事宣传及外事活动管理、港澳台工作、办理出国事务和对外合作办学工作以及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

五、对外交流人才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一支自己的对外交流的国际团队,这支队伍不是单纯的翻译队伍,也不是只懂教学的队伍,而是能在成熟的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上具有传播能力的队伍,它应该具有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教育的高素质师资,能有效运作本国高职教育产品和对教育服务进行“策划”、“包装”、“宣传”和“销售”。另外,还要大力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六、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丰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国际化和教学手段的国际化等。因此,在实施课程国际化时,一是要做好课程分类,提出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二是开发灵活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形式;三是课程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密切联系。国际化目标的实现依靠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互派教师,学者互访,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在师资培养方面,中国高职教育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有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师资队伍。

七、建立留学机制与完善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应该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开展留学生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由于历史和学历、学位制度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更应该首先发展非学历教育,其类别可以是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并应该对不同类别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广泛深入地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在促进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发现上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宗华.普通高校外事发展新思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

[2李学伟.对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考 [J].探索,2008.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5)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活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党的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等材料,完成了组织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二是重视思想改造。能主动结合思想和工作深刻剖析自己,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提高履职担当的自觉性和能力。三是重视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国际交流、外事工作培训,坚持各种渠道的自学,掌握了相关政策和大量一手材料,提高了国际交流和把握外事政策及工作规程的能力,努力实现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四是积极推进学习型中心建设。重视抓好中心人员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作风建设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履职尽责,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1、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突破

一是努力推进联合办学项目有新进展。推动完成了6所国外高校与我校签合作协议。完成了学生留学需求调研设计和分析工作,初步建立中外合作院校及项目资源库。二是国际学生招收准备工作有突破。积极组织调研、申报并获批留学生招收资质,稳步推进招收国际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大学生留学研修取得突破。短期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学历项目均取得突破,共派出11名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为下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基础。四是认真做好三批次13名的教师海外访学、研修服务工作。五是积极做好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2017年,中心积极与多所海外高校沟通联系,做好了管理队伍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

2、积极构建对外交流合作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需求,积极与境外外高校联系,按照优化布局、拓展内容、提高质量、可持续合作的原则,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积极推进建立满足学校发展和多元需求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二是努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主体由学校和中心向二级学院转变,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通过乌克兰切尔诺维茨国立费奇可维奇大学副校长一行来访,在艺术学院试点二级学院在合作办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比较成功。三是积极构建稳健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牵头组织制定七个立项制度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两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的五项制度建设。四是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逐步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办事流程和外事接待工作,从制度上防控风险。加强中心自身的工作规范和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个人努力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走在前面。

3、立足实际,扎实做好外事服务和宣传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做好因公出访和来访接待等服务工作。协同中心人员完成了19位教师、校领导因公出访各项手续的办理,组织接待了多批次境外高校的校方代表来访,与十几个境内外留学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圆满完成了接待澳大利亚芒特甘比尔市市长一行来访、刘学忠校长出访、参加省教育厅省外办接待美国陶森大学代表、配合生工学院接待海外专家代表团一行来访等临时性工作。二是组织协调做好师生出境学习、交流、研修、认证和语言培训等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了出国师生英语语言培训和出国人员行前教育培训,协同教务处完成对归国学生成绩和证书的审核翻译工作,为国内外我校有需求的学生个人提供了留学咨询服务。三是认真做好新聘外教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国家提高外教聘请门坎的情况下,多方联系组织招聘落实了3位外教。积极争取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为外教营造了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召开外教座谈会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实服务和管理工作。四是积极做好内外协调沟通工作。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外事、台办、安全、公安等部门工作,改善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六安市有关单位的工作关系。五是认真做好对内外宣传服务工作。争取网络中心支持,及时调整和更新了网站及对外宣传资料,组织设立出国留学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充分利用官网、QQ、微信等平台做好对内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2017年度中心有3篇新闻报道在安徽教育网刊登,3篇新闻在全国性媒体搜狐网上刊登。六是是积极推进构建“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外事工作格局。

4、较好完成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新增6个校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11名学生到国外相关大学学习交流、落实13位教师赴国外相关大学访学研修、根据学院需求引进语言类外教3人,引荐海外客座(名誉)教授3名,二级学院向学校推荐一人,协助生工学院聘请海外客座教授1人,四项任务均超额完成。管理人员赴境外培训工作,由于人员结构都是机关党政干部组团教育厅未批准,已经做好前期调研和工作方案。

三、重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担当服务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责任制。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本单位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和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二是坚持把中心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查找不足,及时补差补缺,积极支持中心党支部开展创建工作和各项活动。三是依靠制度抓落实。坚持周例会制度和政治学习制度,认真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注重完善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纪律约束,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带头执纪垂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三十条”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的有关要求,认真纠正“”方面问题,没有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工作氛围,严于律己,带头垂范。五是努力做好综合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安全稳定、考勤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部门网站管理、保密等工作,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六是优化工作关系。注意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所在地有关部门和校内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营造运转顺畅的良好工作关系。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6)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改革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9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技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在这既严峻又催人奋进的紧迫形势面前,如何发展外语教育,并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不断实践的紧迫课题。本文拟以北京城市学院西班牙语专业为例阐述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对西班牙语专业改革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 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1.1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历程

北京城市学院(下简称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创办于1999年,初建时是全国唯一一所开设西班牙语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班牙语专业升格为本科,实行二本和三本批次招生。在学校秉持“立足自我、走向世界”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西班牙语专业从建立之初,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致力于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已经与西班牙、墨西哥、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多个西班牙语国家的十几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学生交流、师资交流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多个层面。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已成为西班牙语专业的特色之一。

1.2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情况

1.2.1 学生参与情况

西班牙语专业的国际交流项目分为短期游学和长期留学项目两大类。其中长期留学项目又分为优秀生培养项目和专业拓展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自201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以来,西班牙语专业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至今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共有241人次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约占到总人数的74%。

1.2.2 师资参与情况

在进行学生交流的同时,西班牙语专业也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契机积极推进本校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都会派出1~2名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交流和访问,学习对方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截至目前,专业内100%的专任教师拥有在西班牙语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验,实现了教师队伍学习经历的国际化。

1.2.3 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拓展交流领域,深化合作,除派遣我校西班牙语教师到国外进修外,合作院校也会定期派遣教师到我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同时,各个合作院校还会专门指派教师指导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组织答辩。为了丰富西班牙语教学材料,合作院校也定期给我校西班牙语图书角捐赠原版图书和影片。

2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

2.1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背景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教师人数日益增多,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参与国际交流的愿望迫切,教学材料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等,但是在原有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制约下,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若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势转变为成果,西班牙语专业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这一专业综合改革符合北京城市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因而得以顺利推行。

2.2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在充分调研了同类型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国际交流合作情况、学生需求、合作院校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西班牙语专业开展了综合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项重要内容。

2.2.1 课程设置改革

通过对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调研可知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中听和说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学生亟待提高的能力。学生初到语言对象国,能够基本流利地与身边人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沟通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于西班牙语本科毕业生的最低要求也是听说流利能够无障碍沟通。改革前我校的西班牙语教学较多注重语法的教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训练不足,因此学生在交流中往往不敢说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我校对西班牙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程的比例,一年级上学期即开设上述课程并一直持续到三年级下学期,且所有口语和听力课程全部由外教授课。在所有专业课中,外教课的授课比例达到了50%,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氛围。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增设了词汇课,以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下系统学习生活中常用词汇。

2.2.2 授课内容改革

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授课内容也必然与之协同调整。为了更好地与国外合作院校授课内容进行衔接,除“基础西班牙语”和“高级西班牙语”系列课程依然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现代西班牙语”外,其他课程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Aula Internacional,Vocabulario,Escritura)或我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及留学需要自编的校本教材。

2.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是对教学效果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后,为了凸显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西班牙语专业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即由注重结果的期末考核改为过程性考核,增加阶段测试的次数,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单科考核改为综合考核,将听力、语法与阅读三门课程的期末考核综合为一张试卷进行测试,强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2.4 评价体系改革

在大规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之前,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的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主要根据学生在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中的表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DELE证书(西班牙语作为外语水平证书)也被纳入了评价体系。由于相对于重视语法知识的国内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而言,DELE考试更加侧重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对日常交流沟通水平的测评,因此考取该证书是对参加各个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学生的语言水平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3 取得的成绩及展望

3.1 取得的成绩

国际合作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推动了西班牙语专业的改革,而后者又促进了国际交流的拓展与深入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开展以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于出国留学有语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便能提前做好规划,为自己设立好四年的学习目标并切实为之努力。

由于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多、合作院校分布地域广、专业涵盖率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留学项目,因此在能够无障碍交流、适应国外生活、学习的基础上,每年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约50%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在留学的院校挑选自己喜爱的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复合型双语人才。

3.2 今后工作展望

目前北京城市学院西班牙语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虽然在参与人数上有了明显提升,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面临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深化内容、增强收益的内在要求,要真正实现从“交流”到“交融”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势的变化,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推动下,西班牙语专业改革会不断推进,进而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4 结 论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教育资源和人员的流动日趋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合作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课题的调研结果来看,中国重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不同层次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存在差异,但部分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形成特色。与公立高校的国际合作相比,民办高校虽然在政策、资金支持、社会声誉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办学机制方面更为灵活,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吸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程莹,张美云,俎媛媛.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8):46-54.

[2]邸焕双,王玉英,姜英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3):70-71.

[3]高丽娟.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1):61-63.

[4]李晓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兼谈武汉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世界教育信息,2013(2):5-10.

国际交流与合作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东盟;国际交流

一、研究背景

为彻底贯彻十八大精神,实现广西的脱贫富民,更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年轻人学有所长,才能脱贫致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了广西在国家经济、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广西在国际交流合作上是必不可缺的。随着廣西教育领域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多,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固步自封,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化阶段途中,找出影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从而寻求对策。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国际竞争力较弱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职教规模,办学条件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广西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广西的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高职教育明显落后,发展水平不均,欠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在广西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域,高职教育也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没有形成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办学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够鲜明。

(二)对内外宣传不足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一些东盟国家的宣传不足,甚至很多学生都不清楚东盟有哪些国家,对东盟国家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格局较小。很多广西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东盟国家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宣传较少,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了解到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广西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很少去到东盟国家的落后地区去展开交流合作,宣传面受到制约。广西的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网页建设比较差,很多没有国际交流网页板块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院校,在院校网页的国际交流合作板块上,也极少跟进国际上的信息,造成了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发展不平衡

在现阶段,许多广西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渠道,定制了许多优惠政策,招收了很多东盟国家的高职留学生,这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有着很大意义,但是“引进来”的各项工作完成得富有余力,“走出去”的发展情况就显得不如预期。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上来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比较容易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才,然而,中国的高职学生却较少“走出去”。

(四)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职业教育国家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还比较浅层次、表面化。很多高职院校只将国际交流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的重要性,只完成招留学生的教育任务,做一些表面的国际校际交流,没有将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没有实质性地推进和国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交流、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合作浮于表面。

三、加强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投资,提升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光是院校自己喊口号,对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西政府对广西职业教育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广西高职院校有资金外能力进行宣传交流和合作。扶持广西高职院校打入东盟国家,增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层次。

(二)加大国际间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宣传力度

深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上的问题,针对性地对外进行宣传,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和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中心,扩大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利用广西的区域优势,打造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交流平台

广西地缘优势十分明显,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唯一一个水陆相交的省份。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有着很好地政策优势,这都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领域更应该抓住这份难得的机遇,扬长避短,大力开发自身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出国际化的高职教育产品,去赢得东盟国家高职教育市场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人才、区域、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越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大前提下,广泛全面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四)拓宽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

广西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路上却屡屡碰壁,y因为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没有足够的国际化视野,领导干部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没有实践经验,形式化、平面化、片面化地展开和国外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广西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领导干部进行国际化视野的加强,多多外派,深入实践的去了解国际上的高职院校。加大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公派出国和进修的学习机会,对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教师进行培训。

四、结语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是我国教育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势所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顺应发展,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广西高职院校的教育空间,加深高职院校的教育深度,全方面的拓宽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人才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婷婷.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 

[2]杨浩,王春龙,王琦.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8). 

[3]张小军,刘慧敏.“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5). 

[4]林圣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8). 

[5]赵晋芳.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特点与方向——以广东省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4). 

[6]王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