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9 22:32:30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1)

(一)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未能得到细致关切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6]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与其他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家庭情感支持、家庭教育水平、同伴关系、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会对其社会认知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对象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缺失,其交往对象主要是学校内的同伴群体,社会认知对象单一,这对其人际情感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7]。其次,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其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的正确认知,极大地影响其成年以后的社会角色认同。最后,由于日常生活主要发生于学校这一固定的场所内,其社会经验的获得有限,在社会交往技能、社会文化习得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也可能影响其社会认知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际遇未能得到全面关爱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教育对象的当下和未来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正是为了促进其生活幸福。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际遇是很难得到全面关爱的。一则因为父母外出使其家庭结构在形式上被分离,其主要生活场所局限于学校,课余生活中的亲情关爱是十分有限的;二则在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下,囿于人力与物力所限,学校不易为寄宿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进而言之,学校和其他团体或个人无论怎样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很难给予他们原本发生于家庭之中的生活体验,只能从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

针对上述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问题,课题组以江西A县B小学作为实践学校推进学校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活动。B小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所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A县所属市有近200万人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近33.32万人,占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人数(131.87万人)的25%,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人数(57.82万人)的57.6%[8],A县是其中较典型的一个县。二是B小学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是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按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标准新建的一所省级示范性寄宿制公办学校。全校有93个教学班,242名教师,5313名学生,共有2726名留守儿童,其中在校寄宿留守儿童1245人。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理念我们提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理念的理论依据是:儿童成长的全面关怀环境不可缺失,不同教育主体要共同努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该理念的核心主张是:以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主体,依托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支持,共同补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部分功能。它的价值追求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习支持、社会认知、生活际遇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关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其实践逻辑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拓展学校职能,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延展育人时空,发挥整体育人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面教育关怀,以补偿其家庭教育功能。同时,我们认为这种补偿理念实施的关键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各方力量支持下创造条件模仿家庭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进行精心呵护,体验温馨的家庭关爱。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制度为了有效推进补偿实践,B小学改革和完善了相关制度。首先,在学校内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和年级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抓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落实。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日常管理制度。学校相继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活动方案》《留守儿童生活老师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双休日文体娱乐活动管理制度》等10余项具体规章制度,使得留守儿童的管理有章可循。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外出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建立留守儿童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总结大会,每月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会,各班主任相互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并定期召开帮扶老师、生活老师、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座谈会。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课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整体育人优势,就不能仅仅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寄宿制学校,简单地为其提供生活保障。为此,B小学首先将补偿理念操作化,将其落实为四个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内涵丰富、方案可行的活动课程,即健康、品德、学习和生活(表1)。与此同时,B校管理者还探讨了具体做法,使得这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例如,为了营造寄宿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氛围,学校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体育活动、校外参观等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在中秋、端午、“六一”等节日来临时,全体师生一起举行热闹的欢庆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体现“爱就在身边。(四)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保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功能补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此,当地政府和学校统一思想,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向社会招聘留守儿童生活老师,另一方面从B小学内部调整教师工作岗位,采用轮岗的办法担任留守儿童“家长”,并将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投入纳入绩效考核。同时,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投入以保障B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额外支出成本。B小学则通过社会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团体和有关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来,特别是在节假日组织各种特色活动,保证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度过有意义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成效与反思

经过三年探索,B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使该校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关爱和良好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反思的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成效首先,补偿实践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笔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500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前后的身心健康情况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实践后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实践前的得分(表2)。其次,补偿实践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B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随机抽取300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实践后的语文、数学及总分都显著高于实践前(表3)。再次,补偿实践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品质。B小学对留守儿童全天候的关心以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其个性得到了良好发展,他们中的大部分变得更加勤奋、自信、热情、乐于助人。在对部分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开朗,也更加愿意与人交谈,而不像原来那样孤僻退怯。最后,补偿实践通过创设各种课余和校外活动课程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2)

一、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

儿童社会工作就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当前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儿童,留守儿童作为儿童中的特殊人群,更应该成为社工服务的对象。不仅如此,社工运用专业的方法与理念帮助留守儿童,设计专业的小组工作方案,帮助有同样问题的留守儿童解决自身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隔代监护比例较高

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照料的大约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 58.5%,此外还有一些托管班和自我监护的情况。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往往个人素质学历不是很高,祖父母辈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往往大于管教。他们基本只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容易忽视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上的需要。父母监护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社会交往范围较窄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一般倾向于自己解决,或从同学那里得到帮助,同龄群体便成为其交往和沟通的对象,但是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不是同龄群体可以帮助解决的,特别是同龄群体中如果存在一些不良思想或行为,留守儿童特别容易受影响,群体亚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关系容易疏远,而和祖父母辈的监护人由于代沟等因素交流也很困难。留守儿童也很少会想到从老师或者社会工作者处获得帮助,这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完善,影响力较弱有一定的关系。有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占23.9%,在学校里基本没有朋友的占 17.5%,害怕陌生人的占 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占 45.5%,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留守儿童群体交流对象之少,获得他人帮助渠道之狭窄。

(三)学业完成困难

由于合格的监护人的缺失,留守儿童一旦作业遇到问题,多数的祖父辈无法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无处寻找解答人,问题越积越多,分数越考越低。加之,学校和家庭教育无法沟通和配合,无计可施之下,孩子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开始厌学、逃学,学校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缺失。就这样踏入社会,容易让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从此走上不归路,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

(一)社会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将小组既当作过程又当作手段,通过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小组工作主要面对两个群体:留守儿童群体以及留守儿童的父母群体。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三点半”社区学堂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沟通学等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巧,让他们在社会工作活动中既有爱心和良好的愿望,又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工作方法,提高了他们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和质量。

(二)社会工作的中心理念是“助人自助”

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学习的条件,激发留守儿童学习的动力,鼓励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能力。在社会工作小组活动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帮助留守儿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展的小组活动中,由于每个年级的留守儿童都会参与其中,社工便可以利用高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优势,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这样一来高年级的同学既能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帮助了低年级的同学。另一方面,通过他们之间沟通交流,既锻炼了大家的表达能力,又让大家可以熟悉彼此,从而结识更多的朋友,提升小组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3)

为此,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团经联系确定协助连云港灌云县下车乡政府进行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调查了解实践地点的留守儿童数量、生活情况、心里健康情况等;从留守儿童中找出那些家庭生活贫困、学习优秀的孩子,为他们捐赠一些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帮助当地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协助当地老师对小朋友进行艺术兴趣方面的辅导;对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向乡政府提出可行性建议,共同来帮助留守儿童,并且很荣幸我成为社会实践服务团里的成员之一。

(一)、此次活动以“分享成长经历,共享精彩世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为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我参与一下几方面的活动:

1.暑期素质夏令营:招集当地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30名留守儿童入营,夏令营期间我们将开展文体、知识、游戏等各方面活泼轻松的活动,从而丰富小朋友们的暑期生活,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并以小型晚会结束夏令营。

2.家书送亲情:队员事先准备贴有邮票的信封和淮海工学院信纸,组织留守儿童为在外打工的父母寄出自己最真切的祝福。通过“家书、手机短信送亲情”环节,使孩子们把聚积内心已久的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了出来,志愿服务团队员同时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把孩子们的话发给了他们的父母,使远在外地的父母可以与孩子情感交流。家书、手机短信送亲情缩短了孩子们与父母的距离,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达到了亲子情感互动的目的。

3.体验留守儿童家庭:我们将从农村学生中选出两户留守儿童家庭,从我们的团队中选四位来自城市的队员,分为两组与两个农村的学生联谊,住进他们家。感受他们的生活,对留守儿童有更加深刻的体味,要求队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两天的生活,并形成总结式的文字,方便大家交流。

4.爱心筹款:为更有效的帮助那些家庭有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我们采用爱心筹款的方式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学习。

5.应急知识:对他们进行一些基本的应急知识的教育,四川、青海地震给了我们血的教训,应急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我们向孩子们发放宣传手册,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地震避险应急知识,保护好自己,也可以将逃生知识宣传给更多的人

6.素质拓展: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队员们首先安排了“背靠背夹气球“的游戏,孩子们小小的胳膊紧紧搭在一起,牢牢夹住气球,一鼓作气地向前跑,连鞋子掉了都顾不上。应孩子们的要求,又增加了一个“绑腿跑”的游戏。接着,大家围成一个圈做丢手绢的游戏,在表演环节中,有的孩子表现得活泼大方,有的则找来伙伴帮忙。素质拓展训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培养留守儿童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显得十分必要。这次活动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体现了活动团结、信任、协作、勇气的宗旨。所有的参与者在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增强了彼此间的团队精神,释放了自我的潜能。

7.大手牵小手,知心哥哥姐姐伴成长:(1)每一位队员与1-2名孩子结对,做孩子们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单独辅导孩子各科功课,志愿担当孩子们的“爱心家教”,帮助他们提高对各科的兴趣与成绩,并帮助孩子们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2)为寻求长效机制,社会实践之后,知心哥哥姐姐们将留下联系方式,与孩子们保持长期的书信联系,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分享成长经历。

(二)、此次活动任务目标及预期效果

根据目前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结对帮扶活动任务目标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1.学业失教。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完成学业,学习习惯差。

2.生活失助。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缺乏照顾,生活水平低。

3.心理失衡。部分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4.亲情失落。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强烈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性格自卑。

5.安全失保。留守儿童缺少亲人照料,自护意识淡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预期效果:

1.将“留守儿童”整个活动能够延伸下去,并在这基础上开拓创新,深化活动。用双手传递真情,让爱心构筑和谐,让留守儿童及广大市民感觉到我们的真诚。

2.队员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所学知识有个新的认识。

3.丰富队员们的课外文化生活,让队员们身心和谐发展,提高队员实践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让我院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有效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同时提高我院的知名度,让群众了解我院的具体情况。体验农村现在的发展状况,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饮食住宿情况,亲身了解和体验三农,帮助当地农民做一些实事,分担他们的农活。

(三)、总结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4)

一、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辅导模式发展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理论辅导模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服务需求进行分析;二是从优势理论和增能理论的角度探讨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三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方法的运用。1.生态系统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践性和服务性是儿童社会工作的根基,因此,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辅导模式是以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帮助需求为切入点,诸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健康问题、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社会工作解决方案和介入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辅导模式。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质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开始从留守儿童与家庭和社会系统的连接与互动出现的障碍(魏晨、黄柳,2012),或者从留守儿童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失能及彼此断裂(高翔,2014)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困境的深层原因。我国政府也从这个认识角度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正是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质的深入认识,社会工作已经逐步转向为多元化的服务策略,我国政府也开始着手建立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并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优势和增能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经常被视为“弱势群体”,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由于家庭关爱与照顾的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确面临着更多的成长困境与风险,也更需要社会的帮助。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具有同样的成长特质和发展潜力。优势理论和增能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主张留守儿童的“去标签化”,强调关注留守儿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注重激发留守儿童内在的发展动力,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受到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训练,许多社会工作者对留守儿童构建了积极的认知与态度,在服务的行动层面也更加强调通过积极关注、潜能开发和增能方式来开展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将重点聚焦于留守儿童的优势方面,积极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多元协调机制,增能留守儿童,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3.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评估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服务的评估方面,很多学者综合使用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等方式,通过对服务对象和相关人员的评估,针对留守儿童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服务目标达成度及效果进行了评估,或者对整个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反思,为其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也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仅是对服务内容进行了反思,或者提出整体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和问题的相关建议,在留守儿童服务的需求评估、服务传输过程评估、服务成效评估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比较缺乏。相对而言,虽然评估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已经被纳入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过程中,但是全面系统地将评估的理念、理论与方法深入到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全过程中的做法并不多,亟待进一步的推广和利用。

二、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合型的干预方法。社会工作有多种干预方法,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或者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其成长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不仅各种各样,并且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干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是单一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干预方法,或者说多元化的服务策略。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干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个案工作方法、家庭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学校及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及社会政策倡导等。目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更多是采取复合型的干预手段,如个案、小组、家庭和学校干预的综合运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把农村社区、社会及社会政策倡导手段纳入进来。实践证明,与单一的干预方法相比,复合型的干预模式更为有效,尤其是在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生态、扩展资源链接、增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系统化的服务模式。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留守儿童为本、以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型干预方法为手段、以增能和激发留守儿童内在发展动力为目标的系统化服务模式。该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开展面向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综合,注重增强个案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动员不同的组织和群体共同参与;二是建立多维协调机制,即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支撑,通过多维度的增能,修复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三是服务项目与政策实践紧密结合,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不仅提供直接的服务,同时也承担着政策专家、外部工作环境改变的人、内部工作环境改变的人、政策的执行者、宣传者等角色;四是制度化服务安排,例如许多农村社区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站)或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持续的、多样化的服务。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这意味着留守儿童系统化模式将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扩展。3.多样化的服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项目多样化,一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的服务,另一方面对面临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对象是留守儿童,但服务对象也包括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等,主要有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学校老师、同辈群体等。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例如“妈妈”“异地网络互动”“家长学习课堂”“留守儿童幸福之家”“心理导航室”“亲情热线电话”“真心话信箱”“互帮互助结对子”,等等。四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心理疏导和教授安全知识的课堂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从赋权角度协助留守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学校服务;针对留守儿童学习和情感需求,开展多层次介入服务;针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需求开展的小组活动和个案辅导;针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问题介入其家庭的个案或小组工作;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为特困家庭留守儿童提供相关辅导和资金援助等,链接有益资源;回应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策划实施了各种项目和具体的小组活动等;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间接介入其教育支持体系,帮助解决学习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主体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内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多元化主体。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如政策支持、政府购买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事业中;另一方面,包括社会组织(如侨联、妇联、基金会等),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直接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在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留守儿童提供直接、有效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工作人员,他们以机构为依托通过项目进驻社区或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中既包括直接的面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倡导。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多元服务主体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面向留守儿童的多元服务主体中,社会工作者充当着协调组织者和资源链接者,不仅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源链接,申请政府相关的补助或寻找社会公益资源和爱心人士,链接公益资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须协调和组织不同留守儿童的服务主体,整合资源,以期达成服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第一,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虽然一些服务具有理论依据,但是大部分服务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科学性和服务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科学的服务评估。评估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估不仅是服务项目开展的必要前提和服务效果的客观检验,也是政府决策及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虽然目前不少学者和社会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服务过程中评估的重要性,但是我国还缺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人才。第三,专业社会工作者供给不足。在服务提供者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十分缺乏,大部分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由老师来承担,而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无力提供专业的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此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人员也不固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效果。第四,社会工作的认知与认可度较低。社会工作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必要的经费支持,然而在落后的农村,人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留守儿童本身就面临着学习和帮助家里干农活的双重任务,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第五,资金及资源缺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资金支持,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投入,二是社会资助。虽然政府十分重视面向留守儿童的专业化服务,但相比留守儿童的规模和需求而言,资金投入的整体规模仍然比较小,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社会资助的资金占比不大,且来源不稳定,也制约了服务提供的质量与持续性。第六,项目的持续性及稳定性较差。很多项目因时间、人力和资金等条件所限,难以完整的实施,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五、结语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根据2010年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2015年留守儿童数据已达6102.55万人。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呈现一定规模而且将长时间存在的独特现象。从我国目前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年,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等因素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起决定性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

品格教育主要指以道德为核心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稳定的人格因素、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等基本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是儿童失去父母陪伴后接受的教育。这既有对儿童品格形成不利的影响,也同时造就了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品格。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状态。

1.隔代监护人在家庭品格教育上的弱化

留守儿童往往与隔代监护人生活在一起,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祖父辈的长者,他们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溺爱成份,隔代监护人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保证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文化知识,很少关注到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孩子能平安的长大就可以,不少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错过了品格形成的关键期,使本就没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品格教育更加缺失。

2.家庭品格教育内容单一乏味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较为简单、接触社会事物相对较少、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品格教育主要被道德认知教育所替代,除了教给孩子基本的善恶观念外,其它重要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很少能有效传递到孩子的思想世界。很多留守儿童只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还没有形成应当在这个年龄具备的人格体系,一些重要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没有传递给孩子,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上的缺憾。

3.家庭品格教育方式简单直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形式,也没有过多的教育手段。隔代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以溺爱的形式进行,不少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要么就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包庇纵容的太度,还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儿童教育采用暴力的试,打骂恐吓留守儿童,对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只采用棍棒下的管理等粗暴手段,这种方式严生践踏了留守儿童的自尊,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惧的烙印和叛逆的行为原因。

4.家庭品格教育有极大的实践色彩

留守儿童虽然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成长,但是他们要比同龄孩子更有机会处理社会问题,需要更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社会实践机会的增多,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家庭品格教育中学到的常识,如果大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得当,会使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从而使留守儿童形成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引导隔代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品格教育观念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升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要对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转变,使家庭监护人在注重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注重儿童人格的完善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家庭教育中重养轻教的观念,要想办法让隔代监护人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具体来说,应当在农村举办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广泛的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改变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起到促进家庭品格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

2.有效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树立起榜样的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任何隔代监护人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积极正确的引导。而且榜样的力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必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经常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多让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多让父母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合理的人格教育,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形成学校与家庭品格教育的有效衔接

家庭品格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替代作用,要使学校与家庭做好有效的衔接,利用学校教育尽量弥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例如,采用家庭作业的方式,布置尽可能丰富的家庭品格教育作业,使家庭品格教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使家庭有针对性的履行好对孩子的教育义务。

4.创设实践环境培养行动能力

家庭品格教育不是说服教育,而是要有效改变孩子的行为。让留守儿童真正通过家庭品格教育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才是教育的目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创立更多的品格实践机会,允许他们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独立完成某些实践活动,例如购买简单的物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参与家庭或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三、结论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需要监护人、父母、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存在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内容缺失和教育行为的失当,可以采取提高监护人素质,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给留守儿童创设更多实践机会的做法,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2]郭红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3.

[3]董伟伟.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初探[J].三农问题,2013,08.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春泥计划 留守儿童 义教 乐园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社会通过教育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更培养着社会的合格公民,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因此,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全年大约有180天的校外时间,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对儿童的教育的重要性则愈发明显。

而对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来说,校外文化生活单调、活动场所缺乏等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少家长照顾管教,也容易发生各类意外伤害、伤亡事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学校乃至社会的一个新课题。

春泥计划的提出使得浙江省内部再次全面关注起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假期教育问题,但是假期教育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偏远的农村,没有很好的师资力量来挑起这个重任。组织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三个群体之间的联系处在断档之中,春泥计划的各类模式并不能得以完美的开展。

我们通过与白鹤镇领导的访谈了解当地留守乐园的开展情况。留守乐园是春泥计划的一个再延伸,在天台白鹤特有存在。首先,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而留守乐园就是为这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创建的儿童乐园。一般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形成,在乐园中为留守儿童们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进行学习教育,时间主要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等。

但是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而我们本次社会实践将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形成对接,运用大学生这个群体以公益的方式到农村去帮助更多的儿童,建立更多的乐园。我们更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天台县白鹤镇针对春泥计划所采取的各项改善措施,以及它在春泥计划模式的创新方面和留守乐园组织开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上入手,深入探究考察,从而对本次义教活动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为浙江省其他地区春泥计划的开展模式提供借鉴与指导。

在相关问卷调查结束之后,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在本次的实践经验的指导下,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其他各类信息,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春泥计划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覆盖面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地增强,它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农家书社、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地等,利用学生的假日,开展道德实践、社会体验和文娱等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2、留守乐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也可以在假期里保证学生的安全。作为春泥计划一部分的留守乐园具有较强实施可行性,实施后所带来的效益也比较大,浙江省各地也在积极建立留守乐园基地。

3、目前,中国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也占据了人口总数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进一步规范完善“留守乐园”模式,形成“学有人管、难有人帮、家有人护”的留守儿童关爱新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假期留守儿童的管理缺失,也是春泥计划模式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关建议:

1、加强领导,组织到位。为确保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当地镇党委及政府妇联、公关委等多个组织,用来指导、组织和协调试点工作的开展。尤其此次基地签订完成后,更应当明确各组织责任,加强领导,促进活动开展。

2、加强保障,经费到位。县镇村三级按照一定比例匹配资金,同时多方筹集,发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浙江工商大学在校内外募捐或建立基金会等其他载体形式募集资金,为“留守乐园”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加强规范,制度到位。在留守乐园已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工作制度》、《学习教育活动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青少年沟通联系制度》、以及《家长学校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则,以规范运作。

4、加强教育,队伍到位。重点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定期为未成年人开展学习辅导、教育培训等工作;建立了一支爱心帮扶队伍,在提升家长素质,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定期对各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反馈,提出积极的建设意见。

5、加强建设,阵地到位。充分整合现有的场所和设施开展各类活动;根据白鹤镇的实际,添置活动器械、书籍、体育设施;依托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参观、学习和娱乐。

6、加强熏陶,活动到位。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载体,运用合理方法,广泛持久开展,做到活动经常化,主题多样化重点开展学习辅导、文体娱乐活动,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道德提升、思想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篇(7)

精心策划,细致筹备,积极展开前期准备活动

本次活动4月份开始进入细致的策划准备,5月份开始面向浙江理工大学全校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共有800多人火热报名,经过层层面试选拔,最终确定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精英队伍,队员分别来自经管学院、服装学院、文传学院、信电学院等各个学院,每个队员在音乐、绘画、书法、体育、手语、摄影、乐器、计算机、游戏等方面各有特长。在确定了服务团成员之后,团队便展开了紧张的培训和前期准备工作。爱心善款募捐、图书募捐、助学结对等活动得到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的大力支持,浙江在线、青年时报、今日早报等媒体也关注着活动进展。

在杭州的前期活动:

爱心募捐: 5月份在市区举行的“捐一元钱,为山区贫苦儿童献一份爱心”大型公益爱心募捐得到杭州市民的广大支持,募捐爱心款一万余元。

图书募捐:  6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朝晖街道社区、浙江大学求是社区举行了”捐一本书,筑一座知识长城”大型图书募捐 活动,在各个组织单位协助下共募得图书两万余册.

助学结对:  实践团队在浙江理工大学和杭州市进行各种宣传,号召学生和市民与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最终有17名洛阳山村孩子受到助学资助。

调查问卷: 7月份,实践队伍出发前在杭州市下沙各个工地展开了《留守儿童在杭父母对子女关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得到杭州电视台的跟进报道。

牵手留守儿童:7月12日和7月13日,实践团的成员带着下沙建筑工地上的十几位来  杭留守儿童同游杭州海底世界和西湖,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活动在杭州电视台以《心愿行动》的专题形式报道.

出征启动仪式: 7月1日,实践团在杭州市青少年宫广场举行了赴河南洛阳义教的出征启 动仪式,同时现场结对洛阳贫困山区儿童。浙江日报和浙江卫视报道了当天活动情况。

深入实践,内外交流,全面投入志愿服务

XX年起,浙江理工大学每年暑假赴河南洛阳开展义教,今年是第三届。XX年"共享蓝天”浙江理工大学赴洛阳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团的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踏实努力的实践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创意。 7月16日,到达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小学之后,实践团20名队员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紧张而兴奋的工作。每天队员都会开个交流会,分享一天的工作经验和讨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每天遂愿都以日记形式记录活动和义教生活。实践团同时与河洛志愿者协会沟通联系,相互间交流活动经验等。

兴趣教学: 在支教基地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马营小学,实践团开展各种兴趣班,武术、棋艺、模特、手语、表演等新鲜的课程非常吸引山村孩子。

爱心图书馆: 在杭州举行爱心图书募捐,把爱带到河南洛阳,在洛阳市伊川县和嵩县的山村小学捐建了x座爱心图书馆

爱心连线:  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与洛阳市嵩县的17名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此次实践团特地分派了一支小分队前往当地走访被资助的儿童,并且让他们与资助人电话连线,让爱相通。

家庭访谈: 每天的家访,义教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全面了结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心理状况,以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马营小学游园会: 马营村的孩子们课余生活十分单调,8月2日一场特别的游园会深受孩子的喜爱,特别的游戏和新奇的竞赛让他们兴奋极了。

放飞梦想: 马营小学的所有学生每人都亲手折了一只千纸鹤,写着自己的梦想。当他们认真地写下梦想的时候相信也在心中种下了美好的希望。义教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可以给他们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希望孩子们早日实现心中梦想!

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弘扬奉献精神

实践团20名队员在洛阳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的支教生活艰辛而难忘。露天摸黑洗澡,用的是冰冷的地下水;还有每天的馍馍土豆都给了同学们特别的体验。每次家访看到村民艰苦无奈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总是深深感慨该珍惜当前的生活。

队员们在短短的20多天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上各种兴趣班、下课走访各个家庭、排演文艺节目,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收获了最纯粹的感动,20名义教老师走的时候,孩子们追着汽车跑,呼唤着希望老师还能再来。泪流满面的我们坐在汽车里很想回头多看孩子们几眼,但又多么不忍回头看他们奔跑着哭着追赶。同学们一定都体验到做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

共2页,当前第1页1

奉献让青春更有意义,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

本次活动得到了杭州市红十字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西湖区教育工会、洛阳市伊川教育局、求是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单位的大力支持,活动有浙江日报(2次)、浙江工人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2次)、今日早报、洛阳日报(2次)、 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浙江卫视民生休闲频道、杭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5次)、洛阳电视台、浙江在线、人民网、中青网、大河网、中国经济文化网、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中国摄影在线、交通之声等x家媒体的x次报道, 实践调研的分析报告等仍然在往各大媒体投发.有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让爱心的力量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