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3 10:00:23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解决措施;心理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除了来自社会环境还包含其它方面。其具体表现有:(1)学习中存在各种问题和隐患。由于父母不在,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代养。所以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状态十分严重。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生活以及学习保持麻木,他们的学习时间比一般的孩子要差。一些孩子由于没有受到有效地约束,甚至出现逃课、厌学或打架的情况。(2)心理不健全。一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很明显缺乏这样的条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他们的人格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孩子变得自私冷漠、自卑、抑郁、害怕与人交往。(3)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严重。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权威研究小组认为,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与心智慢慢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方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一些困扰。这时他们需要家人的建议和支持,而此时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既容易造成家人之间的隔阂。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办学条件和应试教育的缺憾。在现代社会,许多学校仍把学习的结果当成首要任务,倡导应试教育,忽略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机构体制下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教师们为了使自己收获良好的成果,致力于学习成绩的变化,对于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照顾更是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同时学校丧失了辅助孩子心理发展的功能,完全沦为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机构。(2)家庭带来的创伤。在留守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父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得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心理问题便尾随而来了。缺少正常家庭下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容易走向自卑、孤僻或任性等极端。除了父母,监护人也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有许多形式,它并不是单一的,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友监护等形式。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制力差、纪律意识差或霸道的性格缺陷。这往往是由于监护人过分宠溺造成的,他们总认为孩子应该幸福地成长,因此采取着极为放纵的方式管理他们。(3)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差距。我们可以从社会均衡论角度来分析,当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一些部分受到影响产生失调,其他的部位则会辅助失调部分使社会保持平衡的状态。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而大部分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农村。由于经济状况差,农村儿童的父母只好外出打工,使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城镇地区的工业化速度快,父母们大都向城镇转移,子女则被留了在农村托养。我们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发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另外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许多方面总结问题并探讨出解决措施。许多专家和学者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情况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途径是一些权威机构提出来的解决措施,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作用。第一,我们要改革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里来,减少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为留守儿童创造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第二,支持社会关爱系统,如一些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动群众的力量;第三,完善社会儿童监护体系,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第四,加强学校的宿管建设,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关心他们;第五,要加强中小学的心理课程建设。试图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正轨,使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另外,我们可以从大体上考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管理城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稍稍放松对留守儿童的入学要求,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积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要试图以法律法规强化父母的教育责任,并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努力。第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民的权益,逐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第二,暂时性的措施也是必要的,某些情况下,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可能存在漏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除了在生活环境上改善,更应安排老师与他们时刻沟通,防止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某些监护人受教育水平不高,一些监护人甚至过分溺爱孩子,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我们同时要让各城市允许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方便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学校、政府、社会组织都积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等等;第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应颁布各项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推动地区发展,另外一些地区的管理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如发展旅游业等等。可以说这样来帮助留守儿童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更有研究员建议:第一,我们可以使人口流动更合理,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或者优惠政策;第二,做好城市教育的管理工作,让他们宽容接受留守儿童;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认知。只有通过综合管理,采取多样的办法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综上所述,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关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发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第二,总结现代社会留守儿童教育的教训,发挥有利的条件;第三,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激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他们从实际出发,做好带头作用,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需要作出各个方面的努力。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也要行动起来,主动给予他们关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未来祖国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

参考文献:

[1]金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泪,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前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是对国家人才储备的最基本保障,教育是对人一生最具影响的一件事。所以良好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即使如此,农村的生活水平仍然不及城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的选择城市就业机会,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使得农村出现留守儿童这一类未成年群体。农村的教育条件有限,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及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受各界人士专注。虽然近几年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是其根本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一)学费负担

根据我国的政策法规,小学阶段所受教育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仍然需要缴纳一定的教学费用。其中各项杂费相加每学期每个儿童需要交纳少则一百,多则不定的资金。按照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这种费用虽然能够承担,但是考虑的实际开销情况等因素,很多家长仍然会感到经济压力巨大。

(二)上课情况

贫困山区的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语文、数学为主,部分条件较好地区设有英语、美术和音乐课程。而在山村的山斗小学,一共就只有两间教室,十几名学生,可见教学艰难程度。据调查显示,贫困地区的小学小,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便算是规模较大的学校。但是由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遇到恶劣天气,又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或是不愿上学,更有顽劣的学生因父母不在,疏于管教直接逃课。如此一来实际上课人数并不稳定,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

(三)师资力量

民建学校师资力量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一般民建学校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几个老师代课。虽然每到暑假寒假,各地均会有来自全国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代课,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师资还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同时在读书资源上,民建学校并不能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孩子们不能从小养成阅读的爱好和习惯,课外时间多数将学习之事抛之脑后。良好的基础对其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然而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四)安全教育

农村是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之地,相较于城市的钢筋水泥,农村的稻田,山丘,河流均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虽然学校在醒目之处接贴有“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是,调查发现,儿童对于这些准则抱着忽视态度,经常能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有的同学爬到屋顶,半个身子几乎悬空。其次,学生下课放学到河边嬉戏,游泳成为了必备的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学校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安全教育,但是它们仅仅存在表面上,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科学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从而能够得出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教育已经远远超过了适龄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属于孩子培养基础阶段,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从而造成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无从谈起。第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留守的老人成为劳动力,在繁忙的劳作中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第三,虽然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但是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而言,工作做得并不到位,部分家庭孩子众多,父母对孩子也‘不在意’。第四,大部分父母都将孩子的教育放在学校,认为学校可以将万事处理妥当。观

结语:农村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基本上形成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的加大,针对农村产业结果调整也逐渐加快,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农民靠天吃饭之外,另一条出路。大量的贫苦地区的青壮年选择离乡发展,随之而来留下了大批未成年儿童,形成留守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失去直接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生活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不能如同龄儿童那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应当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与帮助,让他们在小小年纪能够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以贵阳市少数民族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1(01).

[2] 田学林立足校本,提高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职业道德[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4)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88-03

【关键词】 学习障碍;精神卫生;危险行为;安全;儿童;农村人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2 000多万,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50%左右[1],并且其数量正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处于长期亲情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甚至监护人抚养方式和抚养质量等也发生了改变[2-6]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一系列诸如教育、心理行为等发展不良的问题[1-10]。留守引发的儿童成长环境的不利变化可能是留守儿童出现不良发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笔者对有关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业问题 留守状态是否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变化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叶敬忠等[3]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横向的整体对比上差别不大,但是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田录梅等[1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父亲或母亲出国打工的国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结果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较差,具体表现为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少令父母满意,他们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更低。然而,朱科蓉等[12]调查发现,农村的父母外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影响。有研究指出,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对于部分心态良好的子女影响不大, 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明显波动,对学习的认知发生偏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敷衍了事、三心二意、不求甚解,听课不做笔记,做作业有始无终,逃学、旷课等行为时有发生[5,13]。

1.2 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令人担忧。王良锋等[8]调查发现留守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总检出率为14.7%,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对小学三~六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发现,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占17.6%,不同年级和年龄组之间,孤独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随年级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7]。王东宇等[9]的调查发现,有30.3%的中学“留守孩”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留守孩”的强迫、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孩”。范方等[6]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 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基本上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3 道德和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5]。目前,农村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的比例;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6]。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10],出现了行为问题。林宏[9]在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时也指出,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许多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和早恋等诸多问题。此外,有的留守儿童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甚至个别人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14]。留守儿童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相当普遍,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攻击、退缩、任性、性格孤僻、内向、小偷小摸、无助感、被遗弃感、无价值感等问题行为[15]。

1.4 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直接、有力和有效的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赵科等[16]对安徽省长丰县3 所初级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留守组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组。范先佐[13]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归纳为:一是由于亲情得不到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受他人的人身侵害,如被拐卖和受到害。周宗奎[17]还提到了留守儿童易发生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2.1 联系与沟通方式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外出父母主动与家庭打电话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通话时间短,次数也很少。外出父母与家庭的电话交谈主要发生在外出父母与儿童的监护人之间。外出父母打电话回家的目的主要是询问家人的健康与安全,同时与监护人进行家庭重大事情的规划与决策,他们在与留守儿童短短的通话时间里,通常只是简单询问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等情况,很少触及到更深的情感交流[4]。

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者,自身也受到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诸多困扰,他们往往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大多只停留在物质方面。从留守儿童自身来看,他们与母亲交流较多,但这种交流大多并不深入彼此的内心;与其他类型的监护人相对沟通较少,更多的儿童都是从同龄伙伴处寻求安慰,部分儿童选择封闭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或心理上的压抑[4]。

2.2 监护方式的变化 单亲监护是当前留守儿童中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而其中绝大多数以孩子的母亲作为监护人,她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较其他监护方式要好得多[18]。然而,在父母另一方外出之后,单亲监护人往往面临的是超负荷的劳动和生活的无依无靠。这种身心的压力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教育方式,这也是单亲监护类型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隐患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教,不仅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很容易出现放任自流、辍学厌学、心理和生理发育失衡等问题。加上年幼,缺乏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他们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有的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19-20]。

在上代监护这类监护家庭中生活的孩子,虽然和母亲监护类型下的孩子在得到的生活照顾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但由于孩子是寄宿他家,很多孩子明显感觉到寄人篱下的不适,心情和心理发育都受到了影响。

同辈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压力最大。他们一方面要照顾田间地里和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应付学校的功课和学习,可以说是在经受着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考验。

2.3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 由于文化水平低,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认为只需要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满足,而往往忽略了与他们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来看,留守儿童与母亲交流较多,但这种交流大多并不深入彼此的内心[4]。

另外,父母教育观念的偏差,使得留守儿童受到世俗金钱观念的影响,加上学习成绩的不如意,往往容易对学习灰心丧气,甚至坚信读书无用论,早早踏上了辍学打工的道路。

2.4 家庭经济状况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拖欠学费是普遍现象,而且学费的拖欠会给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的学费拖欠时间会由于父母在外而延长,其自尊自信会受到严重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社交焦虑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儿童社交焦虑发生率较高,可能因为经济状况导致生活质量、居住条件、环境等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8]。

2.5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受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有些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后进生。对不同学生的关心程度与耐心状况不同,于是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得到的更多是批评与惩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6 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留守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不良心理状态、行为问题、学业不良高相关,且后3者密切关联,相互加剧。

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或者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儿童不良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表现为或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3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3.1 家庭方面 父母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有条件的尽可能把子女带在身边,没有条件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支持子女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防止过度物质满足。另外,代养人、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3.2 社会方面 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后建立社区、学校和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另外,建立基层组织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对家长的监督制度,乡镇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建立“家长”制。

3.3 学校方面 教师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意识。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并且推进课改,加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重视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开展法制、安全和生存教育。另外,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3.4 制度方面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制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的门槛,真正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各级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同时在经济不发达、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另外在学校设置方面也要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

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父母的外出使得孩子们成为留守儿童,但是留守状态如何界定,它与其他一些不良环境,不良经历(离婚,虐待,伤害等)有什么关系,目前国内仍然缺乏相关的研究。

除留守以外,离婚、虐待和伤害都是儿童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哪些问题确实是留守状态造成的,哪些又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以留守儿童所处的整个成长环境为背景,加以综合考察。很多研究者仅仅是以某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假设,而以这种片面的假设为指导,设计出的往往只会是以某个或某些学校(或学校的某个年级)、某个或某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为研究单元的研究内容和调查方案,从而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儿童成长环境或者其他种类的危险因素给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研究分析和研究结论,其可信度有待考证。所以必须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5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3]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7:119-123.

[4]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村经济问题,2006,4:19-24.

[5]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理论观察,2005,4:79-81.

[6]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 855-858.

[7]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8]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53-855.

[9]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48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 521-522.

[10]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72-75.

[11]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2):8-11.

[12]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18(4):21-24.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14]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4.

[15]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6):116-117.

[16]赵科,方雪晖,苏虹,等.安徽省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疾病控制杂志,2007,11(3):277-279.

[1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8]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3):55-59.

[19]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8(3):59-61.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5)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4-0257-0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四种主要监护类型(父或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2]。本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一中、长兴县虹星桥中学、温州闹村中学、湖州南浔区练市小学、丽水市缙云长坑小学、温州市洞头县城关二小等六所中小学中抽取750名留守儿童和750名非留守儿童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378份。其中男生692人,女生686人;留守儿童670人(小学生315人,初中生355人),非留守儿童708人(小学生338人,初中生370人)。

1.2 工具 自编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人口学资料,共7个题项;第二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方面)、亲子沟通交流状况(倾听儿童烦恼、儿童向监护人诉说、关注儿童情绪、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家庭教养方式(讲道理、批评指责、打骂、迁就),共13个题项。

1.3统计方法 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儿童监护人的一般情况

670名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最多(占51.8%),其次是父或母单亲监护(占36.1%)(其中由母亲一方监护占了27.9%),上代(6.1%)和同辈监护(5.8%)比例较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较低,43.0%为小学,39.9%初中,11.3%高中,大专或本科只占3.7%。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更低,51.1%为小学,35.6%为初中;监护人中54.8%是农民,17.1%是工人,隔代监护人中68.98%为农民。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比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品德方面的人数比率少于非留守儿童(56.3%/67.4%,χ2=50.403,P=0.000);非留守儿童父母平时能倾听儿童烦恼的比率、平时关注儿童情绪反应的比率、对儿童情感需要满足的比率均多于留守儿童监护人(59.0%/51.6%、83.1%/74.6%、82.2%/75.9%,χ2=7.579、15.055、8.206,P=0.006、0.000、0.004)。非留守儿童平时有了烦恼会对父母说的比率多于留守儿童(44.6%/11.8%,χ2=18.937,P=0.00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6.395,P=0.000),非留守儿童父母采用讲道理(85.2%)、打骂(3.3%)的比率多于留守儿童监护人(77.7%、2.7%),而留守儿童监护人采用批评(10.9%)、迁就(3.8%)、不管不问(5.0%)方式的比率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8.6%、1.7%、1.2%)。

2.3不同监护类型家庭教育方式比较(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狭窄、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交流不足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四种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较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辈监护均存在较多家庭教育问题,其中隔代监护的问题最大。验证了叶敬忠等人对留守儿童监护现状的描述 [2];隔代监护家庭教育问题最多,这可能与隔代监护人多数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关。

参考文献

1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3):60-65.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6)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认为,留守会造成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知上的不足与偏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80%由祖父母或亲友代替监护。在监护中,许多人只注重养而忽视了教,而学前留守儿童正处于认知的敏感期,忽视对他们教育的教育,就会限制个体认知的发展。同时,农村祖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下及其精力所限也阻碍了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在亲友监护中,由于与学前留守儿童在亲情联系上相对微弱,加上自身工作也很忙,其也很难做到耐心、系统与有技巧地去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影响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认知又会直接影响其上学以后的智育水平。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总体水平低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此外,有许多留守儿童存在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等方面的消极认知,这容易使他们有被遗弃感,并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情感上的脆弱、敏感

监护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认知上的不足和一些片面的偏差认知(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我被遗弃了),而周围人的逗乐话语“你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都会使处于学前留守期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使其变得敏感、脆弱。

(三)意志行为上的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会影响个体的意志和行为’因而学前留守儿童认知的不足与偏差、情感的脆弱和敏感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自我防御反应,如攻击行为和退缩懦弱。

(四)农村学期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缺陷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个性发展上的缺陷,如学习焦虑、交往焦虑、处事敏感与容易冲动,即留守容易导致神经质个性的形成。因此,学前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最终有可能造成学前留守儿童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的神经质个性。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切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与个体的生理、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因素有很大关系’对于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探讨也不例外。生理是心理、行为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成熟两个方面,而这都离不开营养的供给,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小生命更是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生之初,首先亟待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才出现心理上的一系列需求。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与个体需求的满足状况有很大关联。

环境对心理、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许多研究表明: 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因素在于早期家庭中监管缺失、教育缺失和亲情缺失。而幼儿园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是在家庭对幼儿的影响基础上形成,它经常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被加剧或被削弱了。

(一)生理需要难以得到有效及时的保障

生理需要的内驱力在婴幼儿阶段是最强的,它的满足保证了婴幼儿的生存,而生理需要的满足状况,尤其是营养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聪慧程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合理的膳食营养供给需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而这对于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说,他们大部分不具备这样的常识,甚至也不屑去了解和接受这些常识。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哭不闹就行了。苏普玉、胡传来等对安徽省2个县、12个行政村的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和双亲均未外出婴幼儿的喂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不如双亲照顾的儿童的营养状况好。营养缺失势必影响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状况,没有良好的生理健康状况,何谈个体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父母监管和教育的缺失

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个体一出生时的心理就像一块白板,至于我们所说的认识、情感等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该学说强调后天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决定性作用’家庭作为留守儿童出生后的首个生活场所,留守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他们白板般的心灵又将被涂抹上什么?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统称为监护)。许多研究指出监护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溺爱型――溺爱、放纵;专制型――粗暴、冷漠,强制;放任型――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意志行为,而相应的情绪与意志行为又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因而,父母监管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三)师幼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对师幼关系的建立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能爱幼儿教育事业和每个孩子。只有幼儿教师用爱心去对待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在她们身上寻找到妈妈的爱和感觉,孩子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从爱老师上升到爱幼儿园,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其次,幼儿教师要秉持公平原则对待每个孩子,公平体现在态度和机会的提供上。在态度上,教师不歧视任何孩子,对每个孩子态度要一致,幼儿教师不一致的态度会挫伤受忽视孩子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灵。在机会上,给每个孩子尽量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通过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切实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无差别的,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亲子分离导致的一系列营养不良、安全没有保障、监管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及幼儿园人际关系等的局限是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因素,这使学前留守儿童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引导,造其心理发展上的诸多创伤与缺陷,所以,作为我们幼儿园教师来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源头上去解决。

【参考文献】

[1]丁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J].乡村科技,2012(03).

[2]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02).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09).

[4]佘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2.“隔代教育”成为主流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2.学校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学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作者:邵源春 赵晓蓉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