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8 16:01:17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1)

检查方法:院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对各护理单元进行重点检查,每季度完成全面质量考核;护理部每月根据护理管理的重点难点、医院的工作重点,对各护理单元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检查,每季度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夜值班护士长每天检查夜间护理工作完成质量;各护理单元质控小组每月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评价方法:(1)护理部每月对于重点、难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通报、反馈;每季度将院护理质量控制组、护理部、夜班护士长的检查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依据《临床科室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表》及《特殊科室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表》进行赋分,并计算出各护理单元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评价和考核各护理单元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2)护理部对每季度综合质量评分排名后3位的护理单元实施末位督导,帮助其寻找原因,找到症结,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3)奖惩措施:护理部定期将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汇总报质控办,质控办将数据汇总审核后,报经管办与各护理单元奖金挂钩。对年度综合质量评分排名后3位的护理单元,取消护士长先进个人评选资格。

护理部将护理质量综合目标考核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对护理质量考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反馈与总结,符合PDCA循环管理理论模式,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问题是全球医疗服务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卫生部《2010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要求,将院内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的管理纳入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作为管理的重点。护理部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对全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通报,共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各护理单元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管理对策,有效降低了院内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护理部通过对护理质量与安全相关指标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修订完善了身份识别制度、查对制度、各关键环节工作流程和各种风险评估表等,进一步优化了护士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以质量标准规范了护士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共同参与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促使科室护理人员共同针对问题、分析讨论、实施改进措施,保证了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有效落实。护理部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综合质量考核成绩进行排序公示,形成了激励效应,促进了护理单元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了护士长质量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护士长的管理潜能。综上所述,护理质量综合目标管理是提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系统、规范的护理质量指标控制体系和评价办法,实施护理质量综合目标管理,加强了对临床护理质量的监督考核、动态监管和科学评价,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本文作者:任雪莲刘怀英郭佳宁工作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护理部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8月外科住院患者70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外科住院患者644例为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各项护理质量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外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除了原有的对医疗效果的高要求,对临床的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已经是提升医院形象以及治疗效果的必然要求。PDCA循环管理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其特点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2]。笔者根据PDCA循环管理的原理及原则,结合医院的实际,于2014年2月起在外科规范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了持续改进的目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8月外科住院患者708例为对照组,男390例,女318例;年龄1~92岁,平均(34±18)岁;平均住院5.44d。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外科住院患者644例为观察组,男353例,女291例;年龄1~93岁,平均(33±18.5)岁;平均住院4.8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外科护理常规管理,主要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制度、职责,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按照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职能分组进行质量管理。

1.2.2观察组

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由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统筹,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小组职能整合,以追踪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模式,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具体如下:

1.2.2.1计划(P)

(1)熟悉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思路,调整检查方式。①按照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及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要求,组织外科护理人员学习,明确持续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及方法,更注意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预见性的防范重于回顾性个案分析。②调整检查方式。取消每月按照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等分组只关注一个点的质控模式,改为由科室统一培训质控员4人,每季度进行现场检查的质控模式。(2)修订并确定2015年外科质控标准。①参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要求,结合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要求,找出重点的外科护理质量问题。②统计本专科于2013年收集、统计的护理质量数据及指标,查找并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确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③参照2013年护理质量指标的相关本底数据拟定2014年的目标,制定“患者相关护理敏感性指标”。④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明确5W1H的内容:为何制定这一措施?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哪里执行?何时开始?何时完成?如何执行?⑤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改进。

1.2.2.2实施(D)

(1)熟悉标准。按照JCI管理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护理部下发的制度、流程、指引、基础护理常规,进一步完善外科护理常规,让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自觉执行并有章可循。(2)统一培训。①按照标准对科内4个质控员进行统一培训,做到标准掌握一致、检查方法一致、问题判断一致、结果评价一致、改进建议一致。②每季度由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统筹,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执行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改变计划,遇有特殊情况可考虑审慎,及时修改计划。(3)建立护理质量考核激励机制。科室根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的季度检查结果及科内人员的整改情况进行加减分,结果纳入护士个人绩效考核中,与护士的个人收入挂钩。(4)规范不良事件的管理。①全员培训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使用,并统一考核。②建立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激励机制,鼓励护士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于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且能主动上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的护士,给予每例100元奖励。③护士长应用帕累特图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3],对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干预,必要时以项目改善的形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5)护理质量指标的监控。应用帕累特图、鱼骨图等对护理质量数据及指标进行汇总、归因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持续改进。

1.2.2.3检查(C)

(1)科内做到三级质控常态化。科室平时建立“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网[4],随时收集科内护理质量存在问题,并记录于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登记本,科内汇总,针对重点问题,及时分析,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追踪。(2)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定期检查。遵循PDCA管理模式,每季度根据现场检查的结果,对存在问题连续2个月进行2~3次以上的循环检查、分析、评价,整改、追踪、再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真正做到每一次循环解决一些实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实现目标管理。

1.2.2.4处理(A)

每月召开科内护理质量分析会,及时对护理质量进行点评。①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纳入相应的专科标准、程序,巩固成绩,克服缺点。②将有效的措施标准化并在科室推广实施。③将上一个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入下一个循环。

1.3观察指标

(1)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满意度越高。(2)护理质量指标。统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压疮、使用药物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情况及口腔护理合格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2.2两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价情况比较

3小结

PDCA循环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5],质量没有顶点,不能停留在一条水平线上,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质量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推行PDCA循环管理,首先要理念先行,明确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全体员工要自主改进工作流程。第二,推动PDCA实践,成立专项小组,定期评价科室的质量改进情况,树立榜样,组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对于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并广泛宣传,逐步推进。第三,值得注意的是PDCA的4个阶段是衔接连成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边计划、边实施、边检查、边总结、边调整计划,也就是说不能机械地去转动PDCA循环[6]。实践充分证明,PDCA循环法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的管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均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梁婉红 黄芳 陈玉侣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唐淑蓉.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内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10):2601-2604.

[2]曾文莉.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7):1808-1810.

[3]黄碧云.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助产士门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8):2026-2028.

[4]张冬妹.PDCA模式在改善眼科病房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83-84.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3)

关键词:雨季;公路施工;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我国南部地区雨季历时长,是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项严峻挑战。雨季施工对公路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路基、道路底基层和基层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方面。为了严格控制雨季公路施工质量,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认识,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周密做好雨季施工准备工作,强化工程质量全过程控制。

我国受季风的影响,在每年的5月份开始从南到北渐次进入雨季,特别是在部分地区会伴有强降水和极端天气,对于公路施工来讲影响重大。雨季也是公路建设周期中施工量和工作难度最大的密集期,地基的开挖、路面的铺设和公路的养护往往在雨季进行。在雨季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和维护,如果控制不好雨季的相关因素会导致公路质量不合格、增加公路运行成本,国家和建设企业的利益受到侵害。应该对影响雨季公路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控制好雨季公路施工质量的办法,促进雨季公路工程质量的提高

1 雨季公路施工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1.1雨季公路路基对公路施工质量的影响

1.1.1 路基土壤近含水量过大引发“弹簧”现象

公路路基土壤含水量过大时,对路基的镇实施工会出现影响,容易导致公路路基出现“弹簧”现象。

1.1.2 雨季路基含水量过大引发公路病害

公路路基含水量过高,导致路基弯沉值偏大,路基强度低,引发公路病害。

1.1.3 雨季路基存在软土

雨季实际施工作业时,因路基含水量和填料很难控制,使得在路基层存在软弱土。尽管这层软土相对较薄,但强度非常低,且稳定性差,在路面弯沉时埋下了隐患,甚至很可能因为这个软土层造成整个路面质量不达标。

1.2 公路基层遇水发生性质变化

公路基层主要为无机的石灰石、沙砾和水泥稳定土等材料,这些无机材料在施工中如果遇到大量降水会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1.2.1 无机材料遇水松散

在雨季无机材料处于一个整体的松散状态,粒子空隙体积也很大。雨季期间,水会即可侵入到粒子材料的内部,整合无机材料结构都被水浸泡。石灰遇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是材料内部变得松散。

1.2.2 无机材料遇水板结

当石灰与粉煤灰以及碎石、沙砾处于压实状态时,石灰的反应将直接对其他物质起作用,它与粉煤灰发生催化硬化作用,它与碎石以及沙砾发生板结作用,最后使混合料形成板体结构,降低基层的性质和质量。

1.3 雨季沥青混凝土性质的改变

降水会在沥青材料高温的状态下汽化形成水膜,影响沥青材料的粘附性,同时,水在蒸发的过程,带走了沥青混合料大量热量,引起混合料表面温度迅速下降,板体的粘聚力大打折扣造成沥青混合料解体,导致混凝土路的面层表面裂纹或破裂;还有部分降水会存于沥青路面下,在冬季形成反膨胀效应,对沥青路面造成破坏。

2 雨季公路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

2.1 建立雨季公路质量控制体系

2.1.1 树立公路质量观念

施工队伍正式进驻工地后,应对所有施工人员开展质量观念教育。依据工程的每个分项不同,明确每个人、每个工种的质量标准与要求,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认识。

2.1.2 建立公路质量领导体系

建立由工程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质量检验工程师组成的工程质量领导小组,负责质量承包责任制的考核。质量考核指标与每个施工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加强对工程质量的领导和全面管理。

2.2 做好公路施工准备工作

2.2.1 改善公路施工现场的工作条件

对施工现场条件以预制构件制作厂地进行巡查,疏通地表排水系统;尽量压实现场主要交通道路,铺筑砂石或碎石路面,确保道路路面状况良好;路旁两边的排水沟渠完备,以确保无堵塞,无地表水侵蚀的现象,在下雨时依然能够顺畅。

2.2.2 做好公路施工物资的准备

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准备足够的防雨塑料布,在雨天施工覆盖较大基坑开挖;配备足够抽水设备,及时排除基坑或路面积水,保证施工进度。

2.2.3 做好机电设备及材料的防护

机电设备的电闸或开关采取进盒和搭篷等防雨、防潮措施,并安装接地保护装置;对水泥、钢结构等雨淋后易受潮块结或变形的材料,分别采取进库存放或垫高保护的措施。要有充分足够的发电设备,确保自身发电能力,在突然停电情况下满足防洪工作需要。

2.3 做好公路施工全过程的管理

2.3.1 做好公路施工事前控制

在每项工程开工前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按规范和监理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进行试验,确保拟用于各项工程的材料质量。

2.3.2 做好公路施工事中控制

其一,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既定的施工方案进行,严守操作规程,排除不合理工序,在天气恶劣时不安排施工或采用保护措施;施工时保证有备用设备,确保工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二,施工方案中制定应急措施,施工前由技术工程师向施工人员解释。

2.3.3 做好公路施工事后控制

各分项工程完工后按规范要求的实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分项工程按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补救。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的建设和维护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工期跨越雨季的情况,雨季的高温、高湿和强降水是影响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会在公路路基和沥青路面铺设中影响施工质量,在实践中应该从准备和基础施工阶段控制好这些因素,改善施工条件,加强公路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做好公路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晏锡清.关于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应注意的几项问题[J].四川建材,2008,(6).

[2]商志成.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8).

[3]刘甫平,吴刚.高速公路监理人员整体状况调查[J].工程与建设.2009,(6).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9月,2013年6月~9月均在本科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痛风肾2例,糖尿病肾病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多囊肾3例,高血压肾病4例。

1.2方法 了解患者的摄水量,摄食量,食物种类,对食物的偏忌。结合患者的病情、透析次数制定相应食谱。采取一对一口头宣教的方式讲解维持性血液透析饮食[1]。尤其夏季饮食注意要点,同时发放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资料。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以便进行必要的饮食调整。

2护理体会

2.1补充蛋白质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丢失了一部分氨基酸、多肽和少量血液,故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要比非血液透析患者多,但也不可过多摄入蛋白质以免加重氮质血症。根据每周的透析次数决定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以1.2~1.4 g/(kg・d)为宜,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可选择的食物有鸡蛋、鱼、瘦肉、牛肉和虾等优质动物蛋白等,适当摄入豆制品。同时,夏季注意饮食清淡,禁食变质食物。

2.2热量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劳动强度和血脂浓度来适当增减总热量。对于消瘦和营养不良患者,采用高热量饮食,总热量为:33~35kcal/kg,以便恢复体力和进行活动。热量主要由糖类和脂肪来提供,主要食物来源有谷类、面包、米饭、糖、脂肪等。糖类摄入量一般为5~6 d,脂肪摄入量一般为1.3~1.7 g/d。鼓励患者多用植物油,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以免加重动脉硬化。

2.3补钙限磷限钾 控制磷钾的摄入,增加钙、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严密监测血清钙磷水平。透析患者应注意食物多样化,烹调时注意色香味,以增进食欲,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锌和铁的食物。钙的摄入量为1500 mg/d,磷的摄入量为

2.4维持水平衡,限制食盐摄入 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少尿或无尿,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适当地限制钠盐,可避免口渴。含钠高的食物主要有熏制食物、罐头食物、快餐、味精、咸菜、咸鱼、腌肉等。每周透析2次的患者钠盐摄入量为3~4 g/d,水分为1 000mL/d(包括食物中的水分);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钠盐摄量为4~5 g/d,水分为1 200 mL/d(包括食物中的水分)。一般每日不超过5 g,无尿的患者应控制在1~2 g。控制液体摄入要求透析患者每日的体重增加≤lkg;透析间期体重增加≤5%体重,水分含量多的食物主要有饮料、汤、酒、果汁、粥、酸奶等,少食浓茶浓咖啡等易致口渴的食物。夏季气温较高,喝水量大,又喜空调等阴凉处,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较多,因此有效控制入水量尤其重要。控制水分的技巧:稍微口渴时指导其用湿棉签涂抹嘴唇或漱口来减轻口渴症状;口渴严重时将一日可饮用水量平均分配,用固定容器装好或将部分水混合柠檬汁结成冰块,口渴时含在口中,让冰块慢慢融化。对不能严格控制水分的患者,要耐心地进行交谈,耐心给予讲解,正确指导患者按照饮食、透析方案实施,使患者自觉地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量。应有目的、有计划、及时地解答和帮助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违反医疗原则的行为,使患者懂得容量负荷过重对心脏和血压的不利影响以及在透析中超滤过多会发生的并发症。应正确指导患者将饮食、透析方案及用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患者能自觉地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合理用药,充分透析,以促进早日康复。

2.5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尽量少吃油腻及油炸食品,避免食用动物内脏,烹调以植物油为主。

2.6避免坚硬食物 给予软饭吃,减少胃肠道的机械性刺激,降低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

众所周知,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可会产生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而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患者的食欲,保证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医护人员为患者和家属讲解营养要求,调整患者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合理安排患者饮食,根据自身需要的不断变化,进行持续观察以便及时调节;为患者家属讲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会合理营养食物的烹饪方法,供患者正确使用。

综上所述,加强患者的营养宣教以及心理疏导,使其掌握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护士的重任。尤其是在夏季,患者由于受天气闷热的影响,对水的摄入量需求较高,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另外,影响饮食摄入的因素有多方面,应得到医护工作者、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方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5)

1重视顶层设计

医院感染管理是基于意识、制度、技术、能力和行为的人的管理,涉及医疗机构每一项工作。顶层设计应体现资源优化、信息高效、目标均衡、全面合作原则。

1.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体系

三级网络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科-感染管理小组构成。院长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由感染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医工、手术室、消供中心、ICU等感染重点监控科室及部位的主任或护士长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授权感染控制科开展对医院各项安全防控工作,感染控制科每月向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每半年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和安全隐患风险分析。

1.2建立独立感染控制科

应使感染控制科责权利相统一,在业务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参加医疗机构办公会,参与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器械委员会,参与医疗机构重点和大项工作的研究,参与医疗机构基础性建设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

1.3配备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范畴和专业实际需要,制定人员调整和配备机制,按照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专业进行编配,专职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保证专职人员队伍的稳定。

1.4建立各部门间长效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医疗、护理、检验、药事、设备管理和院务保障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

1.5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项资金

将医院感染管理设备的配备、重点部位调整改造、人员职业防护、继续医学教育、突发公共卫生预防等项目开支纳入感染管理范畴,专项资金归口管理,有利于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发展的把握。

2注重专职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具有管理与业务双重职能,由多种专业、多种学科(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等)共同构成。

2.1学科带头人

选用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选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现代化管理意识、有自主创新及引进开展新业务能力、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的人才作为医院感染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2.2专职人员

选用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并进行医疗机构、科室、个人各层面全方位系统培训。通过专职人员每周工作汇报、对临床科室存在问题分析、每季度科室感染管理安全形势分析、医疗机构内部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情况汇总、每半年工作总结等形式,锻炼、提高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以适应专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医院管理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评价方法,并不断细化、量化,使日常工作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日有工作流程、周有工作重点、月有数据分析、季有质量考评”。

3.1新法规跟进制度

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对国家新修订、下发的相关内容下载、存档、院内通报和组织学习,并每年初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调整、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控制方法及流程、医疗机构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使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标明确。

3.2管理质量考评制度

在法规制度基础上,重点建立能有效保障规章制度落实的管理制度,范围涵盖管理层面的各项内容。如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方法等。每年对感染管理质量进行考评内容细化和分值调整,设定每季度重点考核项目等。

3.3通报点评制度

每月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不到位的科室及个人及整改情况进行点评、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及通报讲评,提高医院各科室感染管理意识和质量。通过采用对好的科室和个人提出表扬,对存在问题的科室或个人提出改进措施、严重的给予处罚的方法,促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持续改进,减少问题的发生。

4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颁发的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制定适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做到每日有监测,每月有分析,每季有改进,每年有总结。

4.1感染管理质量考评机制

根据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质量考评机制和内容,应具备方法科学、内容合理和临床指导、操作性强的特征。内容涵盖医院感染管理全部工作范畴。每季度检查考评一次,每年进行综合评定,对考核、评定情况与科室质量管理绩效挂钩。

4.2严格过程质量管控

专职人员应经常到科室查找问题、收集并及时解决科室存在的困难、问题。每周追踪阳性检查结果,及时对传染病管理漏洞进行纠正;对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专职人员现场填写质量反馈督导单,并对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追踪。每月对输血前、手术前与各项有创操作前的免疫检查、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垃圾、职业防护、器械清洗及灭菌质量、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四及时”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学送检率等核心管理问题进行环节质量管控,最大限度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4.3重视终末质量反馈

对过程质量控制内容每月、每季度落实情况及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和医疗机构周会上通报讲评。每月对科室及医务人员改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感染控制月报告》,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提交改进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纳入下月工作计划。每季度抗菌药物耐药率监测数据,提出抗菌药物使用预警信息和目标性监测科室情况分析,提出干预措施和改进意见。每年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进行专题汇报,共同探讨、解决。

5加强信息管理

医院感染工作涉及抗菌药物使用、耐药性监测、细菌感染等多方面的内容,依靠传统方式的手工上报,费力且不够全面,监测结果滞后,执行效率低。用网络和计算机去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能减免重复劳动,计算机具有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更能生动地反映出感染信息的动态变化。

5.1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及时院内感染相关信息,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医疗机构诊疗患者细菌耐药情况和检测结果,及时掌握各类抗生药物使用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各种临床疑难问题;及时对医院重大感染事故进行预警和研判。

5.2应用医院感染网络监测信息系统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时效性也比较强,尤其对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人工统计与分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既能提高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效率,又能实现感染病例的实时预警,并能降低感染漏报率,在一定程度上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保障。

6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的重要保证。

6.1感染管理理念培训

通过院周会、医疗质量讲评、医疗业务与行政查房,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竞赛、医院感染管理活动周和手卫生活动月、感染管理问卷调查等形式,不断强化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医疗安全,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标准的理念。

6.2全员培训

将医疗机构管理者、医药护技、后勤人员等全员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全面、全员培训。制定医院感染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应至少安排1~2名专职人员参加全国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学习班,派出专职人员进行院外短期轮训,有计划安排重点部位兼职人员到三级医疗机构进修或院内专项培训等。注重对新聘医生、新调入人员、工勤人员、进修实习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科室感染管理兼职医师的培训。

6.3注重培训效果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6)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为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资金、资产、资本集约高效利用,企业物资部门致力于做好物资供应、合理调整仓储结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认真分析自身经营情况,查找突出问题,强化成本控制,拓展利润空间,下面就我单位降低“物耗”的相关内容做点粗浅的分析:

一、什么是物耗

物耗是物资消耗的简称。物资消耗是企业的一个主要负担和成本构成。 企业常用物资消耗定额来衡量物资消耗的程度。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某种生产任务,合理消耗的物资数量。由于各种物资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规定物资消耗定额的对象也各有所不同。随着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到来,物耗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有效控制。

企业降低物耗的目标任务

总目标:1.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要把工程项目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杜绝质量事故,杜绝返工,严格验收把关。2.物资采购要确保通过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制定合理的采购预算,加强各环节成本控制,进一步降低物资消耗水平3.运行维护要不断减低中心运行维护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省能源成本支出,确保中心正常运转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分季度目标:1.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第一季度要认真做好项目设计前调研,提出设计要求具有合理性,功能完善;第二季度要编制好技术规范书,提出预算编制要求,把好预算审核关;第三季度要做好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保证质量,减少能耗;第四季度要做好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加强过程结算管理,保证结算合理性。2.运行维护要将中心全年综合能耗指标分解每个月、每个季度,制定季度综合能耗指标,确保完成全年综合能耗指标。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程设计管理

1.充分进行设计前调研,提出合理性需求。委托正规设计院进行设计,每项工程项目设计前,认真查找资料,了解市场材料价格,向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要求具有合理性。针对我单位2015年的非生产性技改、大修工程项目,委托具备正规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根据工程内容充分了解市场价格,采用“限额设计”方法控制工程总价;设计方案依据节能环保原则采用先进技术、节能环保材料、节能高效设备等手段控制能耗;初步设计图纸完成后组织使用人员、相关专业人员在节能方面进行审核,较少设计施工图变更,节约工程施工造价;在设计合同中约定工程竣工图的完善,负责完成竣工图纸,保证竣工图的完整性、合理性,节约后期维修成本。

2.规范、合理编制技术规范书。做好预算编制核对,确保预算合理,工程量清单条目齐全、描述完整、工程量计量准确。

(二)加强物资采购环节的控制

1.准确编制用料计划,加强计划的刚性约束,做到按需采购。严格执行批次采购计划,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严格按照《参考价格模板》进行估价,对于在《参考价格模板》中没有参考价格的,需求部门对价格进行广泛调研,确保估算价格合理;严格执行公司采购目录,按照公司两级集中采购目录提报需求计划。

2.持续优化集中采购策略,合理应用采购组织模式。实施合理高效的采购方式和组织形式,主要采取批次计划采购、协议库存采购、超市化采购三种采购方式。

(三)做好施工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1.施工单位进场后施工水电采用挂表计量方式,严格控制施工期间水电浪费,出现水跑冒滴漏及时制止,对施工单位用能考核;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国网工程管理制度与中心项目管理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杜绝安全质量事故、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精选设备材料。

2.加强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管控,确保质量,实行费用控制目标。认真执行验收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验收质量,杜绝返工和不合格工程投入使用。

3.加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实现“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结算不超预算”的三控目标,采用预算、结算多级审核方法,保证预算、结算的合理性、准确性。

(四)运行维护

1.管理措施:要求各用能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的运行情况制定本部门节约运行成本,加强综合能耗管控的具体实施办法,要求具体到事,责任到人。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混凝土病害;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冬季不施工将严重的妨碍了建设步伐,加长了施工周期,增加了资金和管理成本,延长了投资回收期和降低了规避宏观风险的能力,从而造成了资金周转率的降低和施工费用的大幅增加。因此为满足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的经济效益,必须在冬季进行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然而由于过低的温度会造成混凝土现浇构件的早期冻害,极大的降低了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极易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或出现质量事故,因此,有必要对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病害和施工要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1.混凝土冬季施工冻害形成的机制

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l04-97规定,混凝土冬季施工时,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时,混凝土即进入冬季施工。冬季温度低于0℃时,会对硬化中的混凝土产生一定的影响,减慢水泥的水化速度,严重时可能会停止水泥的水化过程。当气温低至-4℃时,混凝土内的水化水也开始出现结冻,进而导致混凝土的水化作业停止,而一旦混凝土内的水分出现结冻,就会增加混凝土内水分的体积,体积会增加1/9,同时水泥的水化作用也停止进行,在恢复正温养护以后会使水泥浆体的孔隙率比正常凝结的混凝土显著增加,从而使混凝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全面下降。如:抗压强度损失约50%,抗渗等级降低为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也较大幅度降低。因此遭受过冻害的混凝土不仅力学强度降低,而且耐久性能严重劣化。因此,在冬季施工时,一定要加强混凝土的施工与养护措施。

2.凝土冬季施工常见冻害

2.1混凝土表面脱皮

脱皮是因为混凝土温度过低而产生的强度增长缓慢的现象。混凝土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水泥的水化作用,由于冬季混凝土施工受到低气温的影响,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变慢,而此时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就会造成混凝土的表面因槭艿轿露缺浠而在混凝土的表面形成麻面,最终导致混凝土表面脱皮。如果这时拆模过早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进而出现混凝土表面形成麻面,伴随水泥砂浆的粉状脱落。同时如果混凝土的搅拌强度没有达到规定的硬度也会出现表面脱皮的现象。

2.2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冬季施工,混凝土的内部水化热与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形成巨大反差,而产生混凝土表面抗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而导致的裂缝。另外,冬季混凝土浇筑后干缩现象严重,产生干缩裂缝。

2.3混凝土受冻

在冬季低温的状态下,混凝土中自由水迅速固化结冰,特别在混凝土初凝的早期,结晶的水会停止水泥的水化作用,同时结冰的水体会出现体积的膨胀,这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裂隙的扩大,进而在微观上破坏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造成混凝土各种问题的发生。

3.混凝土冬季施工冻害的预防对策

3.1优化施工组织,编制冬季施工方案

冬季施工开始前,技术人员应认真查阅当地的历史冬季气象资料,了解冬季持续时长、气温变化规律、最高最低气温和最大风雪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近期的天气变化,分析当年的冬季气象情况。根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制定冬期施工方案,方案中应包含冬季施工项目、工序的组织、人员机械安排、施工计划、技术措施、安全管理等内容。在冬期施工中,应做到科学合理的制定作业计划,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顺序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分项工作,应尽量防止早晚施工,同时应加强注意天气情况,以提前做好相关防护措施。

3.2加强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做好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严格按照混凝土冬季配合比设计配置混凝土原材料与添加剂,做好水灰比、集料比例、添加剂种类及比例等的控制工作。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一定要注重经过加温处理,一般需要将混凝土的稳定控制在35cC以内,并且保证砂砾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lcm的冻块,并且要使用热水加热的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如果使用热水仍然不能达到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稳定,就要考虑对砂石进行加热,以此实现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温度。混凝土拌合物的出罐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低于50℃。

3.3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管理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保温。混凝土初凝后立即进行养护,起始养护温度不得低于5℃。当发现混凝土温度下降过快或遇寒流袭击气温特别低的时候,应立即采取补加保温材料或人工加热措施。负温期间应加强覆盖保温,不能拆模暴露构件于严寒空气之中。实际施工时应结合混凝土施工时气温、混凝土构件及现场条件等情况,灵活采用暖棚法、蓄热法、外部加热法、电热法、蒸汽养护法等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防范火灾,做好通风等工作,保证施工安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