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4 08:56:10

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篇(1)

【关键词】湿地文化内涵;特征;潜在价值

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和“文明的发源地”。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由于其存在的独特性,生活在湿地的人们创造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湿地文化。

一、湿地文化的内涵

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湿地概念是《湿地公约》提出的:“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已有两百多种。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笔者认为湿地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因此也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广义的湿地文化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以湿地为中心活动场所,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湿地文化则可以指人类所创造和传承的湿地精神文明。

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从文化结构角度的划分比较复杂。因为学者们关于文化结构本身的划分方法不一致。主要有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我个人比较赞同四层次说,即将湿地文化结构体系划分为:湿地物质文化、湿地制度文化、湿地行为文化、湿地精神文化这四个层面。这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亦相辅相成,构成了湿地文化的有机整体。湿地物质文化是湿地文化的物质基础,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与湿地的物质关系,它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湿地制度文化是在湿地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由人类创造的各种规章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它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具权威的要素;湿地行为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例如习俗、习惯、民俗、礼仪等方面,它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具民族特性和地域性的要素;湿地精神文化是生活在湿地环境中的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认知模式,精神文化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深刻、最具创造性的要素。

二、湿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湿地文化具有生态特征。湿地文化的生态特征是湿地文化最显著特征。湿地的生产功能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并且具有协调人地关系功能。湿地所提供的生产功能、净化水源、改善水质、调蓄洪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以及维持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稳定的服务功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湿地文化具有人文特征。湿地文化的人文特征是指以湿地为生存载体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化。具有人文特征的湿地,已不是一般物质的概念,此时的湿地已经植入了人类精神文明。湿地的人文精神在从古至今的文化作品中均有体现,如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中,现代的学艺和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如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湿地已经深深的留下了人类的印记。

(三)湿地文化具有民族特征。湿地文化的民族特征,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湿地生存环境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印记,如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民族特征。

(四)湿地文化的地域性。湿地的类型多样,在不同的地域分布不同的湿地类型,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从而使不同地域产生了具有差异地域湿地文化。湿地文化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了这一地域的地理和气候的特征。

三、湿地文化的潜在价值

内涵丰富的湿地文化潜在价值不仅表现生态文化价值方面,还具有社会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方面。

(一)生态文化价值。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等方面。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水循环方面可以清除水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大气循环方面,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与森林生态系统一样调节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在生物循环方面,湿地具有复杂植物群落和丛草的沼泽环境,因其最佳的生态处境吸引了大量鸟类等其他动物选择某一湿地作为栖息地或是繁衍后代的最佳场所。

(二)社会文化价值。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出门游玩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可以选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也可以选择清新舒畅的海滨度假区。当然,随着近些年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湿地文化也成为众多传统旅游资源中一个新兴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走进湿地,感受湿地独具魅丽的湿地文化。

(三)科学文化研究价值。湿地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类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生产、科技及自然历史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结合高新技术对湿地环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做到对环境机制的演化作出分析,同时还可以建立完备环境的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对生态环境本身以及该系统下的生物都是一种保护。

总之,湿地文化的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只有建立在对湿地整体价值的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对文化起到实际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扬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义.湿地文化浅论[J].文教资料,2011(8).

湿地文化篇(2)

一、强化组织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官厅水库上游及环湖海拔479米的滩涂组成的人工、自然复合型内陆湿地。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被称为北方候鸟的驿站,其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同时兼具保护官厅水源、改善官厅水质、防风降尘固沙等作用,是首都西北的生态屏障。先后有国家林业局、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多家单位在野鸭湖湿地创建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实施以来,我们总结过去各基地教育的成功经验,整合有益的教育资源,成立了由管理处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的“社会大课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邀请与湿地保护相关的各单位主管领导参与其中,依据学校的课程需求,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积极配合“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工作安排,最大化地满足学校要求,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实施人才工程,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社会大课堂”工作启动以后,我们认真盘点内部的师资力量,明显感觉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为促进人才建设,我们多方呼吁,聘请湿地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兼职教师,创建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学校,依托湿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协助下,对单位内部职工开展专业培训。我们将职工分成四个板块进行,一是专业的环境教育解说员,专门负责课程讲解;二是野外教学站点解说员,负责区域内教育内容解说;三是全程引导员,负责带领师生参观学习讲解等;四是安保员,主要负责师生的活动安全。在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方案的同时,我们的兼职教师队伍由原来的十人发展到近百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既有环保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的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延庆教科研中心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三、潜心教材研发,丰富教育内容

经过60多年的变迁,野鸭湖湿地已形成生物多样性、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更好地开展湿地环保教育,3年来,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开发了不同的教材和课例,拓展了教育内容。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我们变单一的图文教材为生动的影像资料、有趣的动手实践、参与互动的教学体验,并定期向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供选择,视频有小小影院播放的《人与自然的和旋》、环幕影院播放的360度环幕影片《四季野鸭湖》;图文有《魅力野鸭湖电子相册》《野鸭湖观鸟手册》《野鸭湖湿地植物手册》;课例有《生态书签制作方法》《昆虫乐园巡礼》《畅游鸟类天堂》等,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四、拓宽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

“社会大课堂”还是个丰富多彩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大课堂。我们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规范的教室,但是我们努力创设多样的教学站点:观鸟塔、湿地学校、种子库、远程监测系统、博物馆、标本厅、濒危鸟类长廊、珍禽展示园,等等。2008年,投资120万建设湿地生态科普园,模拟展示华北地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环境及湿地特色植物和珍稀植物;2009年6月,投资393万建设“科普岛”,集中将野鸭湖地区的鸟类资源做成科普画廊进行展示,并在科普岛上建设高7米、建筑面积达200平米的观鸟台,观鸟台共三层能同时容纳300人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进行隐蔽性观鸟;2010年,投资1500万完成全覆盖远程监测系统工程及360环幕影院建设。

湿地文化篇(3)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建设这一问题,是关乎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生活品质的头等大事。城市建设,主要靠的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固有价值,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西溪之胜,集中体现在自然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良好的生态文化之中,以其静、其幽、其野、其韵而别开生面,独特鲜明。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保护和建设中,严格按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原则。一是要尊重自然,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环境的自然风采,坚持“生态优先”。二是要充分尊重现存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和环境,优化质量,彰显特色,把握“最小干预”。三是要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最大限度地保持该地域历史人文的“遗传基因”,体现“修旧如旧”。四是要尊重、发掘并且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力求充分展示该地域的“人文神采”,突出“注重文化”。五是要坚持以保护为手段,实现为人类所享用的目的,凸显 “以人为本”。六是要将保护和利用导入良性的循环状态,持续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领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智慧的长河,它使人明智。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才能科学地发展历史文化。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个成熟的城市不能割断历史,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今天,在经历了无数的教训和挫折之后,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文化保护所承载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地铁、立交桥、高架路,更要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珍贵的重要内容。

1 西溪文化保护的意义所在

恩格斯在评论托•卜莱尔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时申明:“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蒙: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西溪保护与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西溪文化的表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既体现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体现在物质实体具象和精神文化空间,体现在各种无机或者有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要素中,还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中。西溪的历史文化是积淀而成的,同时也是演绎着的、发展着的,这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无疑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西溪的历史文化是需要人为有意识地保护的。美国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曼弗德提到:城市的作用和贡献在于它能保存、流传和发展社会历史文化。南宋皇城遗址、大运河、钱塘江、西湖、灵隐寺、西溪,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保护。保护好历史文化基因,才会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失去了自己历史文化的城市,只会迷失发展方向。西溪文化资源也和其他的文化资源一样,因不可再生性、日益稀缺性,更显得难能可贵。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和近年来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一样,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为杭州、浙江、全国乃至世界留下一块有纪念性的,值得人民深思的近代史迹,留下一片有利于城市环境改良的游赏休憩地。这是人类进步的行为和可以永载史册的事业。而与之相反,如果在城市建设中,隆隆作响的推土机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消失殆尽,那么就会使整个城市不仅失去了功能结构上的平衡,也会使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无所皈依,且给予世人心目中的文化情结以重创。

西溪文化伴随着一个进化、优化的过程。保护人类创造和发现的优秀文化遗产、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结晶并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这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结构形态优化和发展方向确立,因为,所谓“过时的东西”,相比之现在许多“时髦”的东西,除了某些材料不同外,无论是设计理念、基本原理和艺术手法都具有某种历史先进性。

在西溪文化的挖掘中,我们发现,西溪文化保护利用中的环境和文化景观具有“隐形科学”的特质。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使其文脉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使其历史文化的特质蕴含在山水、建筑、景观、文化活动中继续保持其生命力。办事“思想领先”,绘画“意在笔先”。诸多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中,影响力最大者,莫过于“思想”观念,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它会以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或有形的力量作用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进程中,虽说从来也不乏“文化保护”观念,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高度重视。

翻开历史的书卷,后朝破坏前朝的城池宫殿,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恶习和极其有害的思想观念。但历史文化破坏与保护的矛盾运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按常规,乱世则破坏,盛世则建设。然而事物的表现并非绝对如此。有时乱世也有保护,盛世也有破坏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盛世的破坏现象更严重:规模大、来势狠、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且无可逆性,难于制止,连环境根基也破坏得十分彻底,社会组织系统化的破坏性甚于不可预计的天灾人祸。杭州在元朝、太平天国和清朝,古都的历史遗存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南宋皇城经元兵的一把大火,将九里皇城灰飞烟灭,世人只能从史记里捕捉到雪泥鸿爪。太平天国时期,也对西湖的山山水水进行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清代大兴旗营,使西湖受到了重创。解放以后,又经历了“”时期,“”时期,可谓杭州历史文化的大悲哀期。

我们说,西溪历史文化的保护运动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尤其是随着保护工程的推进,其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建筑、园林、环境等,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十分密切,其时空跨度、其影响广度、其信息强度、其意象深度均不可小觑。如果说,杭州是一幅“清明上河图”,那么西溪就是其中最美的画卷之一。所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杭州的历史文化建设,何只“百年大计”!

2 西溪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体现

西溪,历史上泛指东起古荡西至留下,南临老和山、北高峰、小和山上脊以北丘陵缓坡地带,北至余杭塘河两岸的水网平原。《西溪志》曰:“西溪,在石人岭至秦亭山一带岗峦以北,源出留下小和山,流经状元峰、灵峰山、将军山、秦亭山,绕古荡经松木场北折,汇入余杭塘河,全长15公里,溪流小而狭窄,而多深曲,颇富江南水乡田园风情”。据《南漳子》载:“当天目山下流积冲,潴为巨泽,蛟之所出没”。 这里水网交错,河渚重叠,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

西溪已有1000多年历史。环境优美、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西湖与西溪,历来被称为“姐妹双姝”,著名的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把西溪看成是副西湖,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多鱼塘为主体的自然与人工湿地,有着较为独特的自然与人工湿地生态特征,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

正因为如此,西溪的保护工程首先是生态工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自2003年8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零十个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对外开放,西溪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城市之肾”重新发挥出强劲的功能,众多鸟类又找回它们栖息的天堂,植物更加郁郁葱葱,西溪湿地美景重现世人面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形成了生态保护培育区,保护了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类生物的栖息地。

西溪的保护更是文脉工程。如果说生态环境的改善使西溪焕发出活力和青春,那么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则使西溪有了活的灵魂。西溪文化以其“梵、隐、俗、闲、野”而独具特色,西湖区委、区政府为保护西溪文脉传承,率先在重大工程采取“文化前置介入”的方法,组成专家组,成立文化调研和文化遗存挖掘两大工作机构,对西溪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富而翔实的调研材料,收集数以千计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桑渔耕实物。

经过艰苦而充分的调查考证,西溪有很多文化内涵被我们重新认知。西溪湿地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初期,衰落于抗战时期。西溪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必经之处。“古荡西溪天下闻”,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所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为交芦庵题名,并为秋雪庵的弹指楼题“弹指楼开”匾额。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西溪山庄”,赐题“竹窗”两字。西溪历史上迦蓝林立,钟磬相闻,高僧云集,释学昌盛,精舍宏开,梵音不绝,据《西溪梵隐志卷二•纪刹》载,有报先寺、永兴寺、古夕照庵、永乐庵、曲水庵、秋雪庵等大小寺、庙、庵、院等140余所。耕桑灌植,渔歌相闻,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著名的龙舟胜会、西溪拳船、蒋村武术、龙狮滚灯、东岳庙会、词人祭祀等都极具地方特色。竹荫梅栖,隐者幽居,自唐宋而下,多有名士游历和隐居西溪,有记载的如帝王将相、名士文豪、高僧名道就不下两百人。其中著名的有赵构、康熙、苏轼、赵孟?、鲜于枢、董其昌、冯梦桢、厉鹗、杭世骏、古德法师等。

西溪如苎萝美人,未入吴宫,澹冶出娴,自然绝世。晚清翰林朱祖谋曾有“溪水何缘也姓西?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可见西溪的文化底蕴与西湖同等丰厚,而又有别于西湖。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宝库,那么,西溪则是杭州的文化沃土。

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为依据,在西溪湿地一期保护工程中,重点凸显水景特色,在东起深潭港、西至长家滩、南起沿山河、北至朝天暮港及新开河的西溪综合保护工程核心区块内,西溪湿地特有的水域景观、地貌景观、植物景观,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得以恢复。其中,重点恢复了秋雪庵、西溪梅墅、梅竹山庄、西溪草堂、泊庵、西溪水阁、深潭口、百家?尽⒀趟?孀?⒀趟?值仁?笕宋木暗恪U庑├?贰⒚袼孜幕?暗愕幕指矗?杂诖?欣?肺穆觯?;ず屠?梦飨?睦?肺幕??⒄刮飨?穆糜挝幕?淹瓜猿銎涮赜械募壑怠D壳埃?飨??毓?耙呀哟?慰?62.68万人次。西溪一期开园以来先后接待、、乔石、尉健行、李岚清、吴仪、曾培炎等中央领导29人次,国家有关部委领导88人次,省内外政府考察团、境外考察团47450人次。2006年7月,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考察西溪湿地后指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在2007年的“世界湿地日”讲话中,布里奇华特特别提出:“我希望杭州的西溪湿地也能被命名为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水产池塘类型的代表”。

3 以文化为龙头,倾力打造西溪特色文化

越是民族的文化,也越是世界的文化;越是有特色的文化,越有其强劲的时代性和生命力。2006年5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二期工程。西湖区委、区政府立足生态、文脉、民心三大工程,把“文化先行”一以贯之,进一步深化对西溪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同时,紧抓特色,从差异中体现西溪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3.1 树立大西溪理念

作为大西溪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溪一、二期的保护工程,我们既注重与整体湿地生态和人文历史背景相符合,又从“人有我新”,“人无我有”的差异性要求,坚持“保存历史真实性,凸显风貌完整性,彰显人文自然融合性,体现生活延续性”的原则,捡起“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再现西溪胜景,延续西溪文脉。把历史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理念,融进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构筑充满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从而成为杭州又一张金名片,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体现其总体差异性

我们在西溪文化的总体挖掘中注意到两类差异:一是地域距离差异,二是实质内容差异。前者是暂时的,后者却是永恒的。文化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越强,对求新、求奇、求知的旅游者来说,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特色取胜,力避因雷同,从差异中体现内在价值。

3.3 体现其特色性

我们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而特色则是其生命线,没有特色,也就会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唯一、最佳的特色原则。

⑴它的地理位置处在“湿地”之中。它离不开水,正如鱼水关系一般。但它又不同于海边、江边、湖边。它身处港湾鱼塘内,在建筑布局中,我们更多地考虑“沿河而筑”,或是水中之景,以处理好水面与陆地的协调融汇,使建筑与环境情景交融。

⑵它有历史渊源。现在的“西溪”,是历史上“西溪”的延伸,其文脉是相通传承的。所以“西溪”必须有“古”的元素和遗存,不是一个完全新建的“假古董”,而是经过合理的保护利用使之文脉相承,生命相续。

⑶西溪湿地不是一个纯粹的游览观赏区,游览观赏只是其一个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所以要有“人间烟火”,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参与性,使游客能体验西溪生活、生产活动的场景,以便与游人交流、沟通。同时,我们更注重其科研、教育等综合的运用。

⑷西溪以物质为载体,其深蕴的名人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耕文化等等,都要通过物质的、非物质的形态,各种文化的、节庆的活动充分展示出来,参与进去。它所开辟的是文化性极强的旅游活动,或是旅游性极强的文化活动。如:词人祭祀、龙舟胜会、赏梅节、开柿节等,使西溪文化在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中得以体现。

4 独具匠心,营造西溪文化“金名片”

经过深入挖掘西溪文化,我们对二期中要恢复的西溪文化景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构思,无论是营造环境、建筑风格、布景造园、筑山理水、文化陈设等,都以西溪文脉传承为主线,以西溪文化特色展现为要求,精心打造西溪文化“金名片”。

4.1 从总体恢复上

西溪二期综保工程绝不是营造一个主题公园,在建筑设计上,我们按“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总体须体现“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在细节上,如对入口、步行道、通道、围墙、门楼、穿堂、庭院、牌楼等节点的布设,要吻合西溪历史传统风貌,彰显“寓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如:洪钟别业建筑针对洪氏家族的人文背景,吸取明代士人宅园元素及制度。高庄建筑汲取明末至清中期京城官宅的特点和清代文人宅园的元素,以及明清时期女子艺文活动的生活场景,主体建筑风格反映清盛期官宦宅园特点。“两庵”总体按照寺观园林风格营建,曲水庵风格力求简素,交芦庵力求体现文人园林特色。建筑组群之间主次分明,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并通过曲折幽致的布局以丰富整体景观。蒋相公祠以民间祠堂形制,设戏台等。而河渚街以蒋村街市原有风貌为蓝本,突出体现其水乡集市的独特风情。

4.2 从施工要求上

4.2.1 组织严密精细的施工作业。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施工要求高,专业多,施工交叉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工种间的密切配合方能完成。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详尽的施工方案,这能避免施工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缺憾。各工种施工时,对景点建筑设计及外部景观环境设计的构思进行整体理解,避免从单一的工种层面理解,力求把设计的整体关系和构思通过各工种的相互衔接与默契的配合来实现设计意图,严格按图施工。

4.2.2 高超一流的施工队伍选择。西溪湿地文化景点的建设,既然作为传统古典园林建设项目,专业性强,工艺复杂,特殊要求高,是西溪工程能否引人入胜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们选择国内从事过古典园林建设的施工企业。同时,在施工中,设计单位派驻专业人员,实施现场指导与监督,以确保质量。

4.2.3 注重严格规整的施工工艺要求。在施工中配备高水准的把作师傅,这是传统古典园林施工的关键。由于其大木作、小木作、雕刻、砖细、油饰、叠石、植物等专业工种多,因此要有从事传统建筑、古典园林施工多年,对传统工艺有足够造诣、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来精心把握。大木、小木、水作、砖细是建筑上的一个构件,木雕、泥塑、砖雕是建筑上的装饰品,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粹所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因为,工匠的个人修养与操作技艺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普通的建筑构件能否转换成一个艺术品,更是能否打造传世名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严把施工关,使设计与施工实现“无缝焊接”。

4.3 从园林意趣构造上

江南园林的理景特色在于运用中国传统的多种艺术手段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空间艺术,即运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陈设、家具、诗文、绘画、雕刻等要素,营造出一种意蕴深邃、内涵丰富的人文环境。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借景、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综合要素的把握。

4.3.1 借景——园因景而灵

立足于西溪的郊野园林,既保持幽静特色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地形地貌,以确定园林布局和主景,巧妙运用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借景手法:例如高庄北临生态廊道,宜借景;东接东家漾梅道,可观景;西靠南漳溪,需障景;南则远借老和山一带诸峰之景。在空间的处理上使之多样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更多的条件。总体来说利用水体、建筑、绿化、叠石等元素通过围合、遮挡和曲折、引入的手法使景观富于层次和深度,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4.3.2 掇山——园因山而隐

要按照计成《园冶》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文震亨《长物志》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等造园思想。大山用土小山用石,洪园构土成山岗,是为竹坞梅岭;峰石累叠成崩云,以显磅礴气势,宅院以堆叠山体为依托按轴线展开。郊野园林叠山,以少总多,寄情诗文,托意丹青,尽收山水之色。

4.3.3 理水——园因水而活

在筑山理水时,充分考虑湿地地势多为平缓低洼,少有起伏,难免单调。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潆洄,聚则浩渺。因此,随地形及景色之变化,借湖山为背景,采取分段聚集。如高庄、洪园、交芦庵在保留鱼鳞状肌理的水塘和茭白地的基础上,利用洲、岛、桥、堤、荡、滩、木栈道等手法将大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以建筑相邻环分水面,分聚结合,动静相间,使江南水乡湿地烟水迷离、亲切幽邃的气氛尽现,应合“一曲溪流一曲烟”和“西溪之胜,独在于水”的特点。池岸驳以植物、木桩,具朴实郊野特色;梅堤、画桥、芦汀天光云影,邀月引云,更添幽邃深隐。

4.3.4 植物:园因树而秀。高庄、洪园、交芦庵、曲水庵等文化景点在外观上既保持西溪特有的柿基、梅道、桑畦等特色景观,又结合诗格与画理营造传统园林景观意境,与建筑形成主题。

在植物配置和叠山筑水中,涵盖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从单纯写实向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过渡。树木配置蓊郁苍翠,花卉布局姹紫嫣红,既体现天然野趣,也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要处理好西溪“三雪”胜景,即梅花(意寓香雪)、桃花(意寓绛雪)、芦花(意寓飞雪)。

我们充分考虑杭州西溪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季相景观的要求出发,用银杏、无患子、枫香、乌桕、鸡爪槭、红枫、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水杉、青枫、山膀胱、红花??木等树种;以观花、观果为重的景观多用梅、桃、西府海棠、樱花、梨、杜鹃、广玉兰、火棘、贴梗海棠、月季、合欢、紫藤、石榴、柿树、桅子花、茶花、金丝桃、紫荆、黄馨、迎春花、桂花、美国凌霄、木绣球、紫玉兰、白玉兰等;园内以高大乔木营造名园氛围,如香樟、白皮松、金钱松、黑松、柳杉、水杉、竹类、桂花、杜英、木兰科植物、合欢、喜树、乌桕、七叶树、无患子、樱花等,同时,配置一些低矮的乔灌木,如山茶、八角金盘、杜鹃、书带草、麦冬、十大功劳、水蜡、腊梅、火棘、常春藤、枸杞、六月雪等。

4.4 从室内外文化陈设布局上

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原则,通过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发掘整理研究分析,明确人文资源的地域特征和“遗传基因”,通过历史文化碎片整理、乡土民俗风情片段修复整治,从“形”和“神”两个角度出发,在布点、布局、形态、时代、材料、展示手法、展示效果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西溪二期的“人文神采”,传承和延续当地历史文脉。

木装修、家具、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等配置上力求工艺精致,体现清•李渔《闲情偶寄》“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胪列古玩,切忌排偶;幽静陈设,妙在日异月新”的意境。

精雕细镂的门罩和双角翘起的屋檐,蕴藏着无一雷同的室内装饰。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镂空,各种斗?怼⒎砷芮探恰⒚糯笆窖?⒌窨套笆危?推岱鬯⑸?始蚱铀匮牛?揖叱律柩细癜凑帐贝?卣鹘?胁贾茫??谩⑵?睢⑼じ蟆⒙ラ康冉ㄖ?宋牟忌瑁?怨δ苄枰??疤幔?龅蕉朔健⑶逖拧⒐嬲?卸取⒀潘紫嘁恕

楹联、匾额、字画等,以“编新不如述旧,雕今不如刻古”为原则,我们通过向全国公开征集和专家定向征集的形式,围绕西溪文化特点,公开西溪文化调研资料,广泛征集楹联、匾额文稿,并在整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的形式把关、修改、确定,以确保楹联、匾额既体现西溪历史文化特质,又具备楹联匾额特有的文化艺术感染力。

在楹联、匾额配置上,通过建筑空间的细部处理,配合家具陈设与楹联诗词题咏,烘托出各文化景点的主题,以渲染西溪文化景点特有的平淡深远之气,深化人们对各文化景点诗情画意的理解。

至于碑文、石刻、砖雕、塑像等,我们也以各文化景点的特色性和差异性要求,力求形式多样,各呈特色而又整体兼容,体现其差异性,保证其完整性,确保文化陈设科学、合理、到位。

5 西溪文化景点的总体布局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作为杭州城市旅游发展举足轻重之人文景点,立足于西溪“梵、隐、俗、闲、野”的生态、人文、环境主基调,而其意境除萧散简静、疏朗雅致共性外,特别要强调其差异性,与西湖、西泠有所区分。

清•钱?《履园丛话•园林》所录,“造园如作诗文,心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并以此得到“寄情赏、托灵性、娱休沐”的意境。因此,构筑名园的最高境界是美景胜迹如画卷、咫尺山林若天成,蹊径盘曲而绵延、峰峦奇秀显苍古,着重体现西溪田陌交联,沟渠相通,桃李茂密,桐竹成荫,河中多荷芡,池里富菱莲,还有孤峰丛莽的野趣横生,一派恬淡闲适的田园风光。而要达到上述效果,一在于建设者的深远立意,二在于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三在于施工者的巧夺天工。

我们立足西溪的保护和恢复,着力使西溪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已恢复或将要恢复的西溪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文化景点中,我们前期通过向全国公开征集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西溪“七景两堤”。

5.1 七景

秋芦飞雪(一期已恢复):体现西溪秋日芦花飞扬似白雪飘舞,寓西溪秋雪庵“芦花弥望,风景清绝”的如画景致。既点明秋雪庵,又体现西溪秋日观芦的特色和意境。

高庄宸迹(二期将恢复):一方面着重体现西溪曾接待清康熙皇帝的空前盛况。宸,意即皇帝。以重大旅游事件定景名,一目了然,主题明确,能吸引游客眼球。另一方面体现高士奇寓居西溪,其私家园林“华贵、繁复、绮丽、雍容”特色,填补了杭州久已湮没的私家园林的缺憾,亦为西溪二期的一大看点。

渔庄烟水(一期已部分恢复,二期将予完善):体现西溪“一曲溪流一曲烟”意境,以及西溪的民风民俗,如水上婚礼、捕鱼、养蚕、酿酒等,一派喜乐详和。

河渚听曲(一期深潭口已部分恢复,二期将予完善):西溪是越剧北派艺人首演地,现已成立西溪越剧团。今后在河渚街蒋相公庙古戏台演出,以增添戏曲文化趣味。

深潭会舟(一期已恢复):体现深潭口“龙舟胜会”盛况。会舟之时,龙腾人跃,鼓乐齐飞,人声鼎沸,民风淳和。

曲水寻梅(二期将恢复,一期已恢复梅竹山庄、西溪梅墅两大赏梅景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现在的西溪,已补种各种梅花一千多本,不日既可行步赏梅花,也可乘舟赏梅花,别有情趣。西溪原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孤山、灵峰、西溪原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取此景名,体现西溪曲水环绕,舟行赏梅的旅游独特性和差异性。

柿林秋色(一、二期作整体恢复):西溪秋色最为称奇,尤是夕阳西下之时,彩霞满天,红柿满树,真是天上、水中、地下,天光云影,染霜林醉,令人流连忘返。

除“七景”以外,二期还将恢复洪钟别业、交芦庵及厉杭二公祠、曲水庵、河渚街(蒋相公祠堂、陈聚兴染坊)等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文化景点。

5.2 两堤

福堤(二期将恢复):原花蒋路。意寓盛世修堤,造福百姓。沿线修建以“福”字命名的六座桥梁,为元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

湿地文化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5]李达.GIS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湿地文化篇(5)

关键词: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度;层次分析法;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88-03

1 研究区概况

在河北省沿海地区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湿地资源,笔者选取了唐海湿地、七里海湿地、海兴湿地和南大港湿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滨海湿地[1]作为研究对象。这4块湿地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1.0℃,年平均降水量为600~680mm。其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2-3](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是1970年左右美国T.L.Saaty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需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这些结构层次包括总目标层,各层的子指标以及指标评价的准则。层次结构建好后,利用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方法,计算出每一层元素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具有的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是:首先建立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经过判断、比较与计算,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最后逐层推算全部指标对湿地生态评价总目标层的权重,并根据指标最终权重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在各层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的同时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才可进行层次单排序,否则就要重建判断矩阵,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众多的湿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中,按照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结合河北省滨海湿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专家讨论,选取最能确切反映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4]。根据河北省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的特点,综合湿地内部生态结构和外部服务功能的表现,将选择的指标分为:总目标层(A),对自然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层(B),采用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反映总目标层的价值;指标评价层(C),是综合评价层指标的亚类,反映综合评价层的价值;具体指标层(D),是评价自然湿地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具体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滨海湿地D层各个指标的加权计算,得到了影响湿地可持续利用指标的权重(见表2),影响滨海湿地权重较大的是生物群落结构、植被型数量、文化价值、休闲娱乐和政策内容覆盖范围,表明湿地生物资源和人类对湿地的利用和保护是影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在生物群落结构指标中,4块湿地的加权分值都大于0.5,植被型数量除了南大港湿地为0.11外,其余3块湿地的数值都大于0.3;同时湿地文化价值和休闲娱乐指标反映湿地开发利用和旅游的价值,权重都是介于0.3~0.6,反映了旅游休闲价值是对湿地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影响;政策内容覆盖范围的权重都比较高,在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和隔离带有助于保护现有湿地。

根据滨海湿地20个指标的加权分值,计算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度,如表3所示。本文将湿地资源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综合评价数值越大表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越高,划分标准[5-6]如下:大于6是强可持续、5~6为偏强可持续、4~5中等可持续、3~4为弱可持续、小于3则为不可持续。由评分等级可定唐海湿地和七里海湿地处于中可持续利用度阶段,南大港湿地和海兴湿地处于弱可持续利用度阶段。河北省滨海地区没有可持续度大于5的湿地,表明河北省滨海湿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面临着进一步退化的威胁。

4 滨海湿地的保护措施

鉴于河北省滨海湿地所处的可持续利用度状态和各影响因子所占的比重,提出湿地保护的几点措施:

4.1 加强湿地保护立法 河北省的滨海湿地资源丰富,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治理保护湿地的条例,目前对湿地采用“分而治之”的管理形式[7],一块湿地归多个部门管理。例如,湿地周边植被资源归林业部门管辖,而水资源归水利部门管辖,管理成本高。因此,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职能的分工,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利用者、管理者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十分必要。

4.2 适度发展湿地旅游 考察发现,目前河北省现存的滨海湿地在当地都具有较好的旅游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在滨海湿地建立湿地观光旅游区[8]、湿地公园等,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即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经费。不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湿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4.3 加强湿地文化宣传,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对公众的湿地科研文化价值的宣传,促使公众了解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进而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湿地资源是一个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用湿地资源的益处,但是也有义务对湿地进行保护。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如果公众的素质不高,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难以实现。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开展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5 结论

(1)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北省滨海湿地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得到了影响湿地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度,唐海湿地和七里海湿地处于中可持续度阶段,南大港湿地和海兴湿地为弱可持续度阶段,定量地描述了湿地目前所处的状态,对湿地的进一步保护提供了依据。

(2)针对各个滨海湿地不同指标的权重,将比重较大的指标列为湿地保护的重点,并提出了湿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从而促进了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0.

[2]乔青,高新法,张义文.南大港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72-75.

[3]王建华,王艳霞,张义文.南大港湿地及其保护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7(3):309-312.

[4]杨会利,袁振杰,高伟明.七里海泻湖湿地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湿地科学,2009,7(2):118-124.

[5]程实.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27-28.

[6]鞠美庭,王艳霞,孟伟庆,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41-155.

[7]张义文,张素娟,杨兰举.唐海湿地保护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11-113.

湿地文化篇(6)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腾冲北海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073-03

[作者简介]殷群(1973-),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的教学和研究。云南腾冲是中国与缅甸接壤的边陲小城,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东南亚火山带,境内共有68处火山,整个县城处于火山群包围之中。北海湿地是我国首批公布的33个重点湿地保护区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部级自然保护湿地。北海湿地主要由北海和青海两个天然湖泊以及周围的山坡、田坝等环境构成,总面积24000多亩,北海面积690多亩,距离腾冲县城有125公里,位于县城西北。北海湿地的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山,由火山喷发之后熔岩堵塞形成高原堰塞湖泊,大量的火山灰飘落在湖面,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在上面吸收了养分最终形成了几十厘米甚至两米多厚的草甸。

一、北海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一)景区资源特点

1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腾冲毗邻缅甸,靠近印度,是“南方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古代交流贸易齐聚于此。腾冲居“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是著名的侨乡和历史名都,又被称为“极边第一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较高,这里盛产的翡翠玉石更是闻名于世。

2生物多样性突出。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丽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属高原“漂浮状苔草沼泽湿地”,是中国西南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泊,也是典型的自然高原永久性浅水湖和沼泽之一[1]。腾冲北海湿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沼泽植被的发育提供了温床,它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地。主要植物有沼泽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其中重要的部级保护植物有莼菜、野菱、鹅毛、睡莲等。湿地周边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如重要的部级保护树种银杏、云南红豆杉、秃杉、青树、水青树等。目前已经记录的野生动物种类有鸟类水禽62种、鱼类28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21种,其中不乏部级保护动物。[2]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腾冲围绕 “洗肺、保湿、静心、养老”四张“名片”,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健康旅游品牌,旅游业快速崛起,知名度不断提高,来腾冲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腾冲县2012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0116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409亿,同比增长139%和299%;2013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51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96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001万人次。从客源来看,海外旅游市场主要以东南亚、东亚、南亚为主。景区内基本设施齐全,已建立了单线廊道,水上交通工具供应齐全,入口处建立了清洁卫生的公共厕所。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资金投入较少,没有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较难满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游客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旅游商品具有地方特色,但种类少,吸引力不强。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如北海湿地的特色斗笠、腾冲饵丝、棕包、香椿等地方旅游商品,但是针对湿地生态文化开发的商品比较少,层次较低,比如景区里的花环、草鞋、烤鱼虾等具有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但缺少艺术审美的工艺美术文化内涵,不便于携带和保存。

二、北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特定的民俗事项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如何协调好旅游者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如何协调好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湿地景区保护的关系,如何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民俗文化自身的张力,推动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是许多动植物资源生长繁殖的场所,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是重要的食物链,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海湿地近几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致使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为:一是物种多样性减少。从2002年记录的腾冲北海湿地动植物数据看,全湿地生存的水鸟124种,鱼类432种,两栖类118种,爬行类236种,而目前记录的野生动植物有鸟类水禽62种、鱼类28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21种。[3]食物链遭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平衡导致这些物种在急剧锐减。二是遗传多样性减少。近年来腾冲北海湿地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湿地水质破坏和水源恶化,再也无法捕捞到大量的鱼类,最能证明优质水源的娃娃蛇也消失了。

(二)湿地萎缩,补给水源少且质量差

因腾冲北海湿地距县城只有125公里,处于城市近郊,湿地周边来往的人员比较频繁,加上周边居民无序盲目地垦殖、乱捕乱捉、乱割草排、以草排作舟、乱砍乱伐、大量放牧,致使湿地面积大片缩减及各个湿地相互隔离,草排上的植物严重破坏,导致湿地水位下降,蒸发量加大,水源丧失周边环境恶化。目前北海湿地水质测试PH值为774偏碱性,不仅如此,湿地环境受到污染,北海湿地部分区域的水色呈现黑色,湿地景观在逐渐丧失、湿地生态系统在逐渐衰退。

(三)湿地周边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湿地周边不断兴建起来的农家乐、新城区,由于缺少对生活垃圾、污水的科学处理,使湿地周边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户围湿造田、乱放畜牧、过度砍伐周边森林加剧了土地表面侵蚀,水土流失淤积湖泊,加大了湿地污染。另外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大量挖凿鱼塘,都严重破坏了湿地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当地村民无序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引发了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而腾冲北海湿地主要由当地村民参与为主发展旅游的方式,由于管理缺乏规范化和科学性,导致北海湿地生态的破坏。

腾冲北海湿地的大多数旅游接待服务是由当地居民提供的,缺少旅行社参与环节,当地居民没有导游证,旅游服务缺少规范性。旅游者购买一张40元的门票,再租一双2元的水鞋,便可以进入景区。由于居民对湿地的主动保护意识较差,常常带游客踩踏湿地、割草排泛舟、组织观看独特的捕鱼表演如鱼往锅里跳,采摘湿地里的野莲编花帽等。这些无序参与湿地景区旅游经营的行为,是对当地文化风俗的破坏,既破坏了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大了管理难度,也使湿地管理失序和失控。湿地的生态文化变迁与北海当地的文化风俗、北海村民的生活方式变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制约了北海湿地生态文化景观的发展。

(五)游客自觉保护湿地环境的意识淡薄

整体来看,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素质不高,大多数旅游者缺少对自然景观的关照,即使沿途制作摆放了大量的提示语、警示牌,基于 “穷家富路”的传统消费观念、享乐为主导的休闲放松方式,在北海湿地旅游中游客对湿地草排任意踩踏、随手采摘野花草、乘坐草筏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对北海湿地景区的养护和治理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加上湿地景区经营管理不规范,对旅游者进入景区的人数没有容量控制,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没有惩罚措施,导致游客生态旅游意识缺失,严重破坏了北海湿地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腾冲北海湿地生态旅游深度开发对策

(一)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2000年11月正式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指出,湿地的保护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自然区建设保护、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等方面,且湿地资源的恢复主要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生态,尊重湿地资源的原有面貌。[4]就北海湿地的现状,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应进一步加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首先,加快湿地保护的法制化进程。虽然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已经引入“湿地”概念,但对湿地的法律调整对象、范围不明确,因此应加快明确调整范围和边界,从而加强法律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其次,建立北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站,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周边植被覆盖度,加强植树造林工作,禁止乱砍乱伐。草排是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基地,应禁止踩踏割草排,及时取消割草排捕鱼的表演和草排乘舟等参与性体验旅游项目。第三,目前北海虽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应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和展览设施,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接待组织,完善景区公共厕所和娱乐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和设计科学的环型廊道路线。

(二)正确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

社区参与是北海湿地景区低碳开发的有利因素,应积极制定利民惠民政策,广泛听取湿地居民的建议,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居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鼓励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与北海湿地景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关系密切,他们的参与对湿地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非常重要。当地旅游开发商应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北海湿地的决策、管理和利益分配体系中,政府、居民、开发商之间应进一步理顺关系,共同服务于北海湿地旅游的保护和发展,合理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三)加强环保普及宣传,引导游客文明出行

针对北海湿地游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以及湿地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和珍贵的濒危物种等资源,可以在北海湿地建立湿地物种展览馆,拍摄北海湿地题材的微电影和微视频,普及生态旅游知识。通过媒体对生态旅游进行广泛宣传,建设物种标识牌,播放生态旅游纪录片,引导游客文明出行。加大政府和旅游开发商的管理和监测力度,倡导文明出行,对一些不文明现象坚决给予制止和处罚。

(四)科学设计北海湿地生态旅游线路

在线路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北海与周边旅游景区相结合,如以北海湿地为中心,将周边樱花谷、黑鱼河等景点整合到旅游线路设计中,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景点的互补。

一日游线路:北海湿地水上环形泛舟(北海湿地野生动植物、周边社区居民建筑、北海农家乐特色菜系、腾冲新城建设区景象)―青海。两日游线路:主要有两条旅游线路:樱花谷―北海湿地―青海;北海湿地―青海―黑鱼河。三至四日游线路:樱花谷―北海湿地―青海―黑鱼河,入住北海周边农家乐、腾冲城内客栈、宾馆,品尝北海农家乐、腾冲特色小吃。

(五)多元化开发北海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1特色旅游产品。北海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极富特色。北海湿地鱼虾较多,可以制作一些风干“北海虾鱼”、“风干香椿”作为土特产品;利用北海丰富多样的花草、植物制作成标本、明信片,作为湿地文化旅游产品销售;设计各式各样的草鞋、草帽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北海湿地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二级保护植物野菱、鹅毛金凤花、绶草、睡莲,一级保护动物黑鹤、秃鹰以及二级保护动物15种,可以针对这些生态资源,在北海湿地里定期举行科普教育活动,宣传和推广湿地生态文化。

2观光旅游产品。北海湿地生态系统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每个季节都有鲜花盛开,尤其是四月中旬草排上盛开的鸢尾花,形成北海湿地靓丽的风景线。秋冬时节,水稻黄金铺地,落叶纷飞,构成北海高品质的湿地稻作生态文化观光体验旅游项目,景观坐较高。夏季,水位上升,这个时候北海的水变得清澈透明,蓝天、白云、碧水、飞鸟、游鱼、老牛,是北海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外的生态旅游观光最佳时节。

3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腾冲北海湿地环境清新幽静、碧天湖色、绿水蓝天、景色怡人,为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可结合周边农家乐、娱乐场所,湖里泛舟,小憩品尝腾冲特有的高黎贡山云雾茶;开展湖边垂钓、摄影大赛、品尝山珍野菜、赏花观花活动、观鸟活动、水上赛船等休闲度假项目。

综上,腾冲北海湿地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是基于对北海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保护基础上的景观价值利用。发展旅游是北海湿地景区保护和发展的动力所在。景区深度开发应在充分尊重北海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和当地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采取根本性措施,促使湿地生态景观具有发展创新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沈立新,梁洛辉腾冲北海湿地动植物资源及其环境状况评价[J]自然科学,2005(4):2

[2]刘韫腾冲北海湿地旅游开发的乱象及思考[J]生态经济,2013(1):262

湿地文化篇(7)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类型;存在问题;建设对策;湖南长沙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城市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也表明,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立地条件,依托河、湖湿地建市是一条普遍规律,著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两岸。

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稀有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但是,由于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认识,湿地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研究表明,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过程消失最快的成分之一[1-2]。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3]。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以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

此类湿地公园的特点是以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与旅游为主,在有条件的城市生态敏感地区新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其投资渠道、管理模式多样。公园的建设导致周边湿地地产大幅升值。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和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1.2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人工湿地

此类湿地景观的特点是新建的湿地工程项目,公园建设规模较小,以企业投资为主,以污水处理、净化水质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同时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将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综合起来,成为社区公众参与性很高的活动场所[4]。如美国的雷通湿地花园(renton,washington)以及哥伦比亚(columbia)湿地废水处理项目。

2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

2.1湿地公园

位于城市区域,以湿地科学性、艺术性为基础,以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为载体,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仿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旅游观光向人们展示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由多样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类型、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商品、湿地人文风俗、湿地生态建筑样式组成的特别的主题区域,是市民和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休闲旅游胜地[5-6]。

2.2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一种工艺。其处理原理利用了湿地本身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自净能力来去除污染物质,由于不需要外在的能源(仅需太阳能),所以是一种低消费和低耗能的处理方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3农家乐湿地景观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紧崩的思绪,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目前农家乐主要分为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和花园客栈型4种类型。长沙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在近远郊区仍保留了大量的人工鱼塘,近年兴起的农家乐主要是以鱼塘为基础,集垂钓、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1998—2007年的10年间,长沙城市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5 734.28 hm2减少至5 212.47 hm2;河流作为长沙最主要城市湿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湿地的密度愈加不均匀,城市中心区湿地愈加减少。湿地斑块最小面积与周长均大幅度减小。此外,局部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7]。一是长沙城市湿地由于被城市的建成环境包围和侵蚀,形成了面积不断减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二是长沙城市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受外来的因素干扰,导致原有的自然属性和景观价值逐渐随之消失。三是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从水文学角度来说,和其余水域少有地表径流有关,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从生态学角度来说,被建成环境包围后,城市中的湿地生物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缺乏生态学上的联系,导致繁衍物种的渐渐稀少。

4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背景,以统筹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五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系统)协调发展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湿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原理的指导下,立足长沙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景则景、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4.2建设方针

在建设中,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湿地公园的方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盈利性的项目主要靠社会融资,由此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招商为手段,以多元化为目标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的建立,将会在珍惜天然禀赋湿地资源的同时,以保护湿地景观为基础,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深化城市文化记忆,使之成为长沙形象的金字招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策

5.1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和自然保护优先是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构架的思想根基。在景观建设中,与其他功能(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相比,湿地的生态功能要先得到重视和考虑,并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做好湿地管理,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湿地旅游观光和健康人居的需求,又不超出湿地生态功能阈值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城区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发展。

5.2湿地资源开发要传承湖湘文化,展现乡土气息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理学思潮。理学思潮是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它以比以往更具综合性的新儒学姿态在湖湘繁衍、发展,最终导致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崛起。湖湘学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对湖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文学、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当体现湖湘文化的元素,这样能够激发长沙市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湿地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乡土物种,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对长沙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6参考文献

[1] holland cc,honea je,gw in se,et al.wet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2] 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3] 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21-24.

[4]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5] 骆林川,管永健.湿地公园与建设模式初探[j].科学研究月刊,2005(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