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31 09:08:25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1)

一点困惑

许多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在拿到必修课程教材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困惑。有些教师觉得必修模块中的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早已学过,新知识比较少,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相反,也有一些教师觉得必修课程知识量太大,内容太丰富了,在规定的课时里难以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普遍感到必修模块在实际教学中操作难度大,甚至产生跳过必修模块直接开设选修模块的想法。

要消除这些困惑,首先必须从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定位谈起。信息技术新课程共有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其中必修模块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它既是对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进行梳理、重组和提升;同时也为选修模块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为开设选修模块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此,我们应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思考这么几个问题:①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的衔接问题;②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间的内容联系与衔接问题;③必修模块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经过深入思考与研究之后,对于必修模块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相信各自心中已有答案。

一点做法

我校一般在高一上学期开设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开学第一课,我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必修教材的封面、研讨目录内容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问题:①你觉得高中必修教材与初中教材在编写风格、体系内容、体例等方面有什么异同?②在初中阶段,你有没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实际问题的经历?请举例说明。③你认为必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在哪些章节?④对于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学习,你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与提升?有什么样的期望?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有一个基本认识,对必修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为必修模块的学习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我校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共分为三个层次或水平。

基础水平:不断补充完善原有的知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所涉及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对于文本加工工具如Word软件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操作与使用,可能也具备相当多的技巧与经验。但学过并不一定意味着学好了,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运用Word软件制作出受众接受程度较高的作品,大部分学生的作品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规划与设计的技术,因此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重点解决这方面的技术问题。

相反,对于教材中的“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章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接触不多,感到很陌生,甚至对于编程还存在一些神秘感和畏难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需要多花一些精力来解决这些必修模块中的重点与难点。

除此之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型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章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

提高水平: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理解技术的原理,挖掘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项工具,我们学习信息技术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当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加工与处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用好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强调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信息素养。

搜索引擎是一项常见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技术手段。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在关键词的选择、取舍等方面已具备相当的技巧,也有丰富的应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经验。但很少有学生思考过搜索引擎背后的技术原理,如百度,输入关键词之后,点击“百度一下”,为何就能够获取网络信息?为此,我们在“信息的获取”一章有意补充一些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知识,首先能让学生觉得必修内容有新东西可学;其次,通过工作原理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搜索引擎,有利于解决获取信息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生产等各个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只有超越简单的工具操作,深刻地理解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因而,在教学中挖掘出技术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较多掌握可广泛迁移的知识与方法,才能将其迁移至自身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升华水平:积极主动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科学・技术・社会(简称STS)”的视角看,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经验与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与技术。因此,应注重技术与人文、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例如,必修模块“信息的获取”一章中,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之后,往往缺失对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的良好意识。而这恰好又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实现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做法是抓住契机,利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缺失与不足,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必修模块。

一点效果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2)

1.地球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地球概况、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地图三要素。

3.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成因———了解气压的概念。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主要自然带的特征与分布。

5.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大势、资源状况、交通概况等等。但是,高中老师要注意,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增加与补充,并不是单纯地重复,不是在高中课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讲一遍。如:在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更快地适应未来高中学习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和初中地理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时上课跟随老师画一画课本,考试前背一背重点题目,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议学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学生咨询一下,先听一听学长们的建议,高中地理课程绝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高中地理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具有文理兼备的特征。必修一对学生的理科思维要求比较高,必修二又要求学生有文科知识储备,必修三则是对区域地理的联系十分密切。总之,要学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这其中,对地图的识别与判读是非常重要的。从高中入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师都应该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我们地理的一门特殊语言,如果连这个学科的“语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学好呢?所以建议高中老师开学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课时,教会学生读地图、用地图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养成多看地图、地图多思考的习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是要求学生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计算的;必修二则注重区位因素的分析与总结;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区域地理基础上的总结,用案例的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典型问题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着力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研究,倡导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3)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旬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旬、复杂的单旬、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山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上下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的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4)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向纵深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语文知识的地位?语文知识是否依然重要?语文知识的讲授应该如何进行才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回答。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语文素养大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角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组织和运用要依据一定的规定与准则来进行,这些规定与准则就是语法,语法缺席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健康的。何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怎样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笔者认为,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一阶段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此时进行讲授,既可以看作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总结与提升,又可以为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状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课堂语法知识讲授的状况,笔者对所在县2005级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文后表。

通过分析该表,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的讲授是不乐观的,与此相对应的结果是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人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据笔者了解,此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我县,忽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在整个中学语文课堂都比较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首先,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误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语法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作为指导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法知识这样重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作出具体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及语法知识的地方就非常少,这里摘引三处。一是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第13点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二是“写作”部分第8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三是教学建议“关于阅读”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三处内容,一方面承认了语法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说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再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在这两大板块中,均未提及语法知识,更没有明确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共有五个模块,但是“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中未见语法知识的影子。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似乎与语法知识有所关联,但“课程目标”一节中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也未提及语法知识,只是强调“应用”。课程标准都未提出要求,教师忽视语法知识教学,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应试教育的思想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某些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语法知识被安排在初中教材的附录里,“附录”的地位,已有某种被“冷落”的“命运”,既然是“附”在后面,那就可视为附加的(这种分析并非强词夺理),就可以“灵活处理”。初中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中考的存在是高悬于初中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其威力并不亚于高考),既然是考试,那就得讲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似乎成了提高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再加上现在的考试又总是那么强调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又好像只能体现在灵活应用上,似乎记忆并不是一种能力,似乎谁命记忆类的题谁就会落后。因此,现如今的中考试题已不再出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实际上,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已是少之又少。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初中学生对语言的“伪语感”与“超感觉”,理解语言不懂得从语法角度进行切入、感悟,那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

第三,语法知识本身的特点也让广大师生望而生畏。作为知识性教学内容,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讲授语法知识,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也比较难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课堂沉闷的气氛在所难免。另外,高校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过于艰深,针对性不强,也使得不少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自身储备不够,底气不足,难以胜任有效的语法知识讲授任务。

三、设想与建构

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以专题化的形式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是比较合理而现实的。

前文已提及,高一年级位置比较特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学生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理性的认识,语文基础更为扎实。另外,不管初中老师是否系统集中地进行过语法知识教学,高一学生都应该对语法知识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此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学生理解能力增强了,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之初中会更好。

专题化讲授,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知识,可以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法知识专题化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和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5)

一、上好入学第一课,阐明高中新课程特点,为衔接打好基础

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入学第一课,对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至关重要。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文化课学习上跨越幅度很大,往往心理准备不充分,认识不到位,需要教师及时调整,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主要给学生讲清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一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二是由于初高中化学存在本质区别,高中化学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第一节化学课起,就要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做到课前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课堂上勤于思考,勇于交流探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做好听课笔记和实践记录,课后善于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三是《化学新课程标准》定位是以学生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培养目标,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领悟教材内涵,突出必修课的基础性衔接,使学生兴趣盎然

不难看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改革十分重视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洋溢着“跳一跳摘苹果”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解读、深刻领悟教材所蕴涵的精神思想,以知识衔接为突破口,搭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每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台面上完成知识迁移与深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化学必修1(人教版)的第一章通过介绍几种学生比较熟悉的仪器和容易掌握的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乏味的理论知识变为有趣的信息催化剂,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又如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编排,引导学生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了解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借助化合价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让学生悉心感悟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激发他们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由此可见,必修课程不仅注重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知识探究信心和求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其深刻的内涵不言而喻。

三、优化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衔接,为学生排疑解难

新课改后的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其知识的衔接更富有理性化,尊重学生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多训练”的教学方法,开始小步走路,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生长的根,在旧枝上长新芽,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对跨越幅度较大的新旧知识间有联系的教学,要牵线搭桥,让学生整合好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系统性更强。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学生掌握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并不费劲,但在第二课时理解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及其应用时,就显得矛盾重重,因为同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通过实例训练,慢慢化解难点,消除疑点,也让学生慢慢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帮助理解物质性质时的重要性。当然,教学过程要时刻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与衔接,特别是差生,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增进情感融合,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对文化课学习的信心。

四、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之本,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新课程化学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对于实施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和探讨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教师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引导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积极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与分析,完成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由于新课程在化学实验上更加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也是由学生经过探究和分析得出,实验室无疑成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主阵地,学生自然成了探究实验的主要角色。让学生扮演主角,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和实验互动,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也为实施新课程实验改革教学、加强初高中实验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实验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加快实验改革的步伐,让化学实验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未来世界。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6)

问题一: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的应用

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初中苏科版教材中在课后的习题出现过,要求学生计算,而关于它们的因式分解的要求教材中没有。但在高中新教材苏教版必修1中课后习题与复习题有立方和立方差的应用,如何处理它?

1.要求学生计算下列两个式子

(1)(a-b)(a2+ab+b2);

(2)(a+b)(a2-ab+b2).

解:(1)(a-b)(a2+ab+b2)=a3+a2b+ab2-ba2-ab2-b3=a3-b3;

(2)(a+b)(a2-ab+b2)=a3-a2b+ab2+ba2-ab2+b3=a3+b3.

2.要求学生对下列两个式子进行因式分解

(1)a3-b3; (2)a3+b3.

学生自然知道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下来对这两个式子进行应用

例1.(苏教版必修1教材43页习题7(2))求证:

函数f(x)=-x3+1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函数.

解:设x1

因为x10,

而x2-x1>0,所以f(x1)>f(x2),

故函数f(x)=-x3+1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函数.

例2.(苏教版必修1教材93页复习题11)

计算:(lg2)3+3lg2lg5+(lg5)3的值.

解:因为lg2+lg5=1,

所以(lg2)3+3lg2lg5+(lg5)3=(lg2+lg5)(lg22-lg5lg2+lg25)+3lg2lg5=lg22+2lg5lg2+lg25=1

问题二:有关韦达定理的应用问题

在初中新教材苏科版里,韦达定理是在阅读内容中出现的,在教学内容中没有,课后内容也没有涉及到这个内容,但在高中新教材苏教版选修2-1中课后复习题有韦达定理的应用,如何处理它?

1.教师在讲这个内容时要对韦达定理进行讲解

已知ax2+bx+c=0(a≠0),求x1+x2,x1x2,x1-x2.

解:ax2+bx+c=0

a(x+■)2+■=0

因为a≠0,

解之得x1=■,

x2=■

x1+x2=-■,x1x2=■

x1-x2=■.

2.应用这些知识处理习题和复习题

例.(苏教版选修2-1教材66页复习题12题)直线y=ax+1与双曲线3x2-y2=1

相交于AB两点.

(1)求AB的长;

(2)当a为何值时,以AB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

解:由y=ax+1与3x2-y2=1得(3-a2)x2-2ax-2=0.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两点,所以3-a2≠0且Δ=4a2+8(3-a2)>0,解得a2

则x1+x2=■,x1x2=■,x1-x2=■.

(1)AB=■=■×

x1-x2=■×■=■(a2

(2)由题意知OAOB,即O■・O■=0,即x1x2+y1y2=0,即x1x2+(ax1+1)(ax2+1)=0,即(1+a2)x1x2+a(x1+x2)+1=0,(1+a2)■+a・■+1=0,

解得a2=1,满足a2

±1.

从而,当a=±1时,以AB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

类似的问题苏教版选修2-1教材63页习题5题、苏教版选修2-1教材66页复习题9题苏教版选修2-1教材66页复习题16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边缘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时要应用初中课改后的教学方式,提倡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展开。初中新课程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课改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应认真探究、发扬上述初中课改新课堂呈现的诸多优点。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学习心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对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要作一些整理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形象加以提升。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所以在高一的入学教学中,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是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所以老师注重点拨,初中内容少,知识点少,老师进度慢,所以初中老师讲课会反复的强调,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高一数学老师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小高考;课时紧张;有效教学

地理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技能。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必须得到地理教学课时的充分保障。

现今的高中教学“以语数外为主,以六小科为副”,课时安排偏重语数外,教师普遍反映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课时紧张,尤其是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混淆不清、一做就错,阻碍了小高考的有效复习。

一、地理教学课时紧张1地理教学课时安排少

目前很多学校挤压六小科课时,全力保障语、数、外的教学时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大模块,必修一至少安排36个课时,必修二需34个课时,必修三也要30课时。而学校只安排地理一周2节课,远远满足不了考试说明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势必造成课时紧张。课堂刻意缩短教学过程,该省的省,不该省的一带而过。

2地理初高中衔接断链

目前中考虽考地理,但分值比较小,有的地区满分只有10分。这一指挥棒无疑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学习重心偏移,突出语数外,地理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初中地理课的开设并不理想,初一开设,初二中考。一周只有2节课,教师多半是非本专业教师兼职,短时间内依靠高强度死记硬背的方式强制应付地理中考。地理初高中衔接断链,学生缺少必备的地理知识储备。脱节的相关内容交由高中课堂补充,课时明显不够。教学内容的扩充必然增加教学时间,使原本课时不多的高中地理教学“雪上加霜”。

3考试说明把握不准确

新课程推行“一纲多本”的模式,一改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局面,提倡教师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宏观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具体的,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理解上有偏差。受多年教学经验的影响,加之备课不充分,无意识地提高教学要求,无形当中增加教学时间。具体概括为:没充分备学生,高要求高标准,教材版本差异。

4探究活动过于学术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价值的认识”。新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重视地理探究活动。鲁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三,探究活动冗而繁多,有些过于学术化,学生无法理解。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能依赖教师。教师课堂上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又得占据大量教学时间。

二、高效教学掌控课时备课不充分、教材版本多、课时安排少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课时紧张,“解铃还须系铃人”。积极探讨缓解课时紧张的应对策略,以期在小高考中争创佳绩。

首先,重在“备学生”,切实精心备课。其次,依据考试说明,合理实施教学。具体化为:深入钻研,抓住核心。研究真题,统筹复习。整合教材,灵活取舍。再次,整合多种方法,机灵驾驭课堂。高中地理小高考牵涉面广,内容多而且分散,整合多种方法,或图解法、或比较法、或图文综合法……灵活驾驭课堂。如图形串联讲解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和成因、洋流分布、自然带的分布等,探讨逻辑性强的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比较法分析气旋与反气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锋面系统、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知识的异同。最后,关注时事热点,突出地理应用。从历年地理小高考试题看,许多题目都关注时事热点,突出应用地理,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地理复习应注重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引出相关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做到学以致用。平常注意收集相关热点素材,编制地理应用试题,印发给学生训练,考前再做一个热点时事专题,尽量节省教学时间,打有准备之仗。课时紧张已是地理小高考不争的事实,但只要教师肯从多方面去努力,诸如充实备课,整合教材,灵活取舍,研究真题等,节省教学时间,就能从容应对课时紧张。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