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39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1)

首先,受职业价值和职业情感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地方高校教师能从自身的工作中体验到的积极正面的感受认同。它是一种职业价值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价值和成就达到特定水平的认可,其学术成就和职业价值的期待可以逐渐影响其职业认同程度。职业价值的进步要求地方高校教师既要有学术底蕴又要有较高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这也是决定高校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职业选择上除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职业情感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次,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教龄和职称的交互效应;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不同的职称教师在职业认同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教龄差异,一般来说,职称相对较高的教师其职业认同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如此。只是因为,职称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职业认同能力,如果同时具备了相应的教龄,其学术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高校教师本身的职业认同感。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是其实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术价值的重要身份标识,而高校本身在运作过程中也将不同职称的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分开了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也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求,从而使得职称与高校教师学术成就的高低和外在学术水平的衡量直接挂钩,这也是从外因上影响了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最后,职业认同的发展还受显著学历差异的影响。地方高校教师学历的不同差异直接影响着职业认同程度的发展,显然,学历水平越高,相应的职业认同也就越高,其实,高学历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水平和能力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而在高校中,对于教师本身的学历要求也反映了这个因素,学历的高低直接关联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职业认同程度的差异不能等同于学历和知识能力的高低,在实际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教学经验,业绩和思维能力的运用,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高校的法学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不能据此得出教师本身正确的职业认同。

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现状考察和影响因素分析

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对现有教师进行筛查、考核和评价,帮助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的和方向,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同时对教师进行教师职业认知的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科研反思能力等方式,以提高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应的,地方高校法学教师对其自身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越高,同时意味着对其本身教师职业的情感、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较为深刻,教师本身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其成就的期望值是高的。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在西方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领域,人们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传记分析法对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例如,美国有相关研究者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他们的工作压力水平、离开工作场所的意愿和离开职业的意图之间有负相关,教师工作条件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等等。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理论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3)

一、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与普通高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目前中国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适合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很少。当欧洲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在艰难起步状态下摸爬滚打。在西方的职业学校,母语文化教学非常受重视,因为它是传承民族灵魂的途经。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它长期幽闭冷宫,学生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几乎查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这让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苦恼。好在无论哪种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好在还有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借鉴。另外,职校语文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这种备课能促使教师树立教育抖研的意识。

1、心理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思想的先导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自卑感强,一部分职校学生来自离异的家庭,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疑心重,感情脆弱,行为偏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里差生,有受到老师、同学歧视的经历,自我效能感差。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科学理论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备课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做法相对要好一些,汶川地震之后,一职专拟成立心理咨询室,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职校教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了一股考心理咨询师的热潮,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学辅导,佟小晶等老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老师在做班主任或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这是很值得其他职校老师借鉴的地方。

2、教育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的本源

职校语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相比,有自身特点,它必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尽管如此,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依然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形成的源泉。在本地,教师进修学院几年前曾经邀请部级教育名家到各职校学校做演讲,那次活动对许多老师触动很大,老师们普遍觉得参加工作以后疏忽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固步自封,几乎不了解其他国家、地区先进的职教理念,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其实,以讲座的方式定期对语文老师进行教育理论的辅导或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到各职业院校现身说法,讲授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企业得失的案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产生有益影响。

3、社会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参照

职校语文课有特殊的服务功能,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社会与企业的需要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师备课的方向。笔者亲历过一次企业招聘会,学生(计算机专业)要经过五关初试,才有资格到企业去接受面试和实习锻炼。在即兴问答环节,许多学生败下阵来,他们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都受到严峻考验。

活生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职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关注有关社会学知识,并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面对新世纪、新的教育使命,职校语文教师更需要以前瞻的眼光,涵容历史与现实的博怀,去重新审视的教育观念,开拓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梳理整合,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完成。

那么如何汲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顶岗实习,把备课的地点转移到企业当中去,通过实践加深理论认识。以葫芦岛一职专为例,它的校办幼儿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幼教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

二、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职校语文教师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不论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上的需求或实际表现,均呈现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这个发展过程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其中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加强职校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优化进行。

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四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本地各职业学校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主要是以下这几项:

1、说课说课可以改变教师抄教案、照本宣科的状况,强化教师备课意识,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学生、教法,提高备课质量。

2、教研教师能随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从中梳理、整合出教研课题,这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3、辩论与演讲辩论和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时常还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4、即兴作文教师的语言美有时能影响几代学生,即兴作文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修养,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思想魅力。

5、课件制作能够制作教学课件是当前职校语文教师应掌握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6、写作能够教写作的老师未必自己写的出好文章,所以教师有必要平时加强写作强化训练。

7、三笔字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但写一手流利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依然是教师的独门功夫。

8、教学反思真正会备课的老师都会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一项基本功勤加训练,不断写教学随笔的过程,就是教师备课能力提升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些基本功其实是任何一所学校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他特殊的职业需求,要求语文老师还要具备另外一项基本功,即社会调查。以葫芦岛市一职专为例,目前该校基本为教师搭建了展示个人基本功的平台。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每位教师到多媒体教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都组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校学生"文明风采"作文大赛;每学期都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五个一"竞赛(说一节课、讲一节课、写一份教案、做一个课件、做一次演讲);语文教师参与校园网建设,与专业课教师在切磋交流中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语文教师还参与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求教师每个寒暑假都要做社会调查,深入社会去了解导游业、家电行业、幼儿园、装演公司、电脑公司等不同市场对学生的要求,并撰写调查报告。这非常有利于语文老师在撰写教案时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备课针对性、差异性得以清晰体现。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者角色定位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教育者主要包括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两者的角色既相异又互补。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并非单纯行政人员,从岗位职责看,辅导员更加偏重管理服务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负重要职责;任课教师主要包含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属于教身份,专业课教师的岗位职责更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教育者协同作用发挥现状研究

本论文将研究范围聚焦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开展了调研和访谈,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作用发挥问题展开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研究结论。

2.1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认知度不高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可见,当前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的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参考价值较高的研究资料不多。一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点在于强调教育者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不论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多泛泛而谈育人理念,强调教师有育人的职责,专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教育者协作体系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少,主要表现在操作方案过于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够强,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研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载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工作机制。

2.2教育者作用发挥未形成合力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可见,当前教育者之间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育者打单独斗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缺乏与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较少涉及职业道德认知、道德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任课教师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偶尔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普遍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较少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较为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辅导员则更多从职场礼仪、职场文化等角度泛泛而谈职业规范。总体而言,当前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既缺乏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又无法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需求,系统性尚有待完善。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在关于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的调研中得出相关结论可见,绝大多数师生都更加青睐实践体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加认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讲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形式,但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被调研师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3教育者协同机制研究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培养

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明确育人角色,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教学、研究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育人服务,不能将三者割裂而行。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德性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育人过程中。

3.2协调发挥教育者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作用

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配合机制。显性课程,诸如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都包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自身所承担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活动中也包含着隐性教育的元素,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研究、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隐性课程,诸如校园文化、职业道德典型案例等都渗透着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样需要教育者们形成合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例,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在文化育人环节肩负了重要使命。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当熟悉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达到育人效果。为师者应当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格、科学的管理水平、健康的人格修养等等。

3.3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58-0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进入一个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转型期,这一转型期是一个要求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展开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重头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从“学校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改革过程之中,而这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如要顺利达成最初的设计意愿,最终还是要通过中职学校教师们的实践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所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而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外在表征的“双师型”教师则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人员既能当教师,又能当师傅;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技能证书;既是学科教学引领人,又是技术研发的带头人。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就首次提出了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延续到今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界关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讨论仍十分激烈。这一讨论伴随着研究者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所形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更富有挑战性的诸如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等值得广大学者们进一步探究与商榷的问题。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概括地说就是教师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职业经历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足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顺利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自己专业成长发展之职业计划的实施过程。就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点而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理想路径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建构。

以文化为导向,展开师德教育

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紧扣文化导向这一主旋律,以教师文化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师德教育等途径的不断拓展,努力搭建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平台。

加快教师文化建设进程 教师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的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教师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教师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和职业道德,调节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完善和优化职业行为,促使教师向理想的职业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奋进。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通过加快教师文化建设,注重体现教师“双师型”特色等途径,努力形成实践型和创新型的教师文化。具体而言,要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效果等为宗旨,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等渠道,努力把文化建设深入渗透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设进程之中,最终有效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强化教师师德建设观念 师德是每一位教师身为人师的灵魂,也是社会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专业技能不仅是每一位称职的教师应具备的支撑技能,而且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每一位合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而言,这两者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在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倾斜性激励机制,要通过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等的不断制定与完善等渠道来优化各种激励机制,最终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从自发到自觉地进行师德修养;二是要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之道德风范进行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要通过科学评价标准的不断建构等途径来努力保障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合理而有序地展开。

以理论为牵引,促成知识更新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知识则是理论建构的有机构成要素。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以理论建设为牵引,不断通过加快教师之知识更新频率等途径,切实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

提升教师理论修养水平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既有数量上不足,更存在质量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不少青年教师刚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所习得的知识宽度较狭窄,所掌握的基本教育教学理论较肤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更谈不上有深入的研究。再加上他们在企业厂矿等单位工作一线呆的时间不是很长,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故导致他们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策略性经验较少,结果难以达到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所要求的综合能力标准。不仅如此,虽然有些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老)年教师来源于生产现场、技术和管理岗位,并且还具备在教学和实际操作岗位上的实践知识,但由于受知识老化等问题的困扰,所掌握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技术更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各中职学校可通过成人专升本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师资班、对口专业学历提高班等途径来提升本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最终借此提升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专业口径广度和专业知识幅度。为有效保障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要求各职业技术学校的年轻教师要努力通过专业实操等途径来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更要求各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老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他们更新知识深度、广度和频度的学习活动,借以帮助他们在对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和自如运用的基础上,随时关注本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以便及时掌握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信息在企业生产一线和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拓宽教师理论修养渠道 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其一,要端正态度,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在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类型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史为切入点,认真整理和仔细分析建国以来各种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以制度变迁理论为逻辑起点,在科学厘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由此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进而为自己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好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其二,要深入基层,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准。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不断通过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科技进厂等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使自己能紧跟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流程和实践操作动态,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动手实操能力。其三,要依托项目,切实提升教学指导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勇于通过项目任务的达成等形式,以专业典型作品的产出为途径,不断把理论追求与实践验证结合起来,借以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操守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提升自己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理论所追求的教学相长之夙愿。其四,要优化教学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到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适切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将知识传播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融合起来,借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鉴于这一事实,我们不妨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业余培训等方式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并通过在课堂上不断运用等途径来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双赢为目的,实施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学校的积极配合,故校企双方应以双赢为目的,不断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努力构建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通畅之道。

深化校企合作程度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关注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正因为如此,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突显实践性教学之特点。这一特点的存在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策略性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一较高要求的提出则必然会引起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素质结构变化的要求,校企合作这一培养模式就应势而出。因为这一模式既可以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又可以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场所,从而确保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不仅如此,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企业生产实践过程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让自己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操作流程,借以掌握新的企业生产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并最终通过项目达成、问题解决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进而真正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程度等方式,努力为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完善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方式的多元化是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校企合作方式的完善程度就成为影响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方式。具体而言,首先要让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在深刻认识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自觉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之标准,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不断增强自己进行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其次,要创设一切机会和条件,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断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工作,借以通过调查研究、专项探讨等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在有效掌握最新专业技术和管理规范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借以不断把行业和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引入课堂,最终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企业工厂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再次,要活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用人机制,要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兼职教师、返聘一些确有一技之长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充当职业技术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选送职业技术学校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等途径来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后,要通过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行实习实训类的培训和开展互相切磋技艺类的交流等途径来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课堂教学效果。

以学校为基石,拓展校本培训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特有的发展环境。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考虑到其专业自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等特征,其专业化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学校这一特有的发展环境。为此,应以学校为基石,通过深化校本培训等途径,切实推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健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我国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内外建立了一些具有企业文化特征和企业工作氛围的诸如校办工厂、实习农场、畅通驾校等集教学实践、科学研发、产业开发、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这些规模宏大、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高的实验实训基地给各职业技术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国家也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有益尝试,如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服装设计电器维修)、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制冷机械设备维修)、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磨具制造计算机应用)等大批部级示范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这些实验实训基地与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不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使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基本覆盖应用型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从而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具体而言,一是要对各职业技术学校符合学历要求但缺少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技术类的校本培训;二是要对从企业聘请的员工进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校本培训;三是要对各职业技术学校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类的校本培训教育。借以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最终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优化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 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等途径,不断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具体而言,一是要坚决执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校内淘汰机制,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对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具备“双师”素质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针对性淘汰,对具有“双师”素质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专门性的培育,进而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二是要依据“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外聘竞争机制,为各职业技术学校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学缘迥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借以保障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

以发展为导向,修订评价标准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发展更是他们的永恒追求。为此,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不断修订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标准等途径,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全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观 合理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是正确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首先应逐渐打破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之间的界限,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借以形成一整套对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考核和合理评价的实施方案,进而鼓励、鞭策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水平。其次,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标准化及评聘制度完善化的评价体系,并以此来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借以充分实现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完善职业技术学校“双师”教师评价标准 为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通过在评价标准建设中突出教师的核心能力等途径来明确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借以建立以能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次要通过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上侧重双证、双职称之顶层设计的渠道来细化“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借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基于这两点考虑,对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可通过国家立法等形式来增强其权威性与执行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它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立足岗位、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故我们应积极通过以文化为导向、展开师德教育,以理论为牵引、促成知识更新,以双赢为目的、实施校企合作,以学校为基石、拓展校本培训,以发展为导向、修订评价标准等途径,努力营造一种重知识、重技能的良好发展氛围,借以切实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最终造就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从而有效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13).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及特征,进而论证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这对职业院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促进意义。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与鉴定等问题已引起职教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人们认识不同,表述不一,难免在工作实践中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笔者从“双师型”一词形成的起源谈起,还“双师型”教师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用如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三、“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从事普通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双师的知识面应更宽。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指导能力是指在本专业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此计划之实施。该计划强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显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4日,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然,包括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重职责的“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有效地优化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这里每个“——”的后者都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即欲达前者之目的,后者缺其不可。可见,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清醒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景懿,李友林.职业教育法规文件选编.沈阳出版社,1998,11.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消错学;系统优化

本文系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与实践研究”(201401327)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消错学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3日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职院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取决于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教师的综合能力能否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能否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教师吸引、培养、培训、选拔的渠道,这些因素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问题开始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高职院校基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也纷纷建立了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理论众多,但是对于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现状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立足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采用消错学中的“十五、六、三”法,通过变换系统元素、系统结构、论域和判别规则演绎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运行过程中消避错的方法和步骤,以期为改善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效仿本科院校纷纷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并赋予其教学研究、教学支持、教学评价与反馈等职能。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是盲目照搬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内容,导致教师发展中心不能适应本校发展的需要,甚至形同虚设。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教师发展中心是为教师发展、教学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平台,应该是非行政的服务性机构,基于其特殊的职能需要脱离其他行政单位而独立运行,应该是由分管教学的院长直接领导。而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在机构设置上是附属于人事处或教务处的,导致教师发展中心事务与人事或教务事务划分不清,使教师发展中心流于形式,其职能得不到恰当发挥。

(二)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而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

(三)无法突显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或服务的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的是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这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从事一线生产或服务的能力和经验。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很少为教师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提供机会或服务。

三、消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中的应用

消错学理论是我国五大新兴智能基础学科之一,是由原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开仲教授创立,是关于系统分析错误的一门原创性理论。它主要采用逻辑学的方法研究系统错误的关系。根据此理论任何系统都是由系统元素和系统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确定的论域和判别规则下,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识别系统中的错误,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

目前,消错学理论在企业管理、金融安全、交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但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试图利用消错学理论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问题,以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作用。

根据消错学理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视为一个系统,系统运行的目标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内涵建设,可以分为教学研究子系统、教学支持子系统、教学评价与反馈子系统和子系统。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看作是系统错误。优化系统的过程就是消除系统错误的过程。

四、“十五、六、三”法在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应用

(一)消错学的“十五、六、三”法。消错学把系统要素、系统结构、论域和判别规则看作组成错误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十五、六、三”法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消除系统错误,优化系统的方法。

“十五、六、三”法中的“十五”指的是对系统要素进行变换,一个或多个变换同时进行,可以得到“十五”种变换的基本路径,如表1所示。(表1)

“十五、六、三”法中的“六”指的是对每一个系统要素又可以进行六种基本变换,如表2所示。(表2)

“十五、六、三”法中的“三”指六种不同变换方式:(1)积;(2)或;(3)逆。

不同变换对应的发展方式也不同,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根据消错学理论,避免或消除错误可以从十五条路经,进行六种基本变换和三种组合方式来找出我们所希望的避免或消除错误、优化系统的方案。因此,我们称这种消除错误的方法为“十五、六、三”法,通过“十五、六、三”法,我们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消除错误的方案。

(二)“十五、六、三”法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根据消错学理论,我们可以假设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为对象系统X1,消除系统的错误即是实现系统优化,完善系统职能,以实现系统预期目标。系统X1的四要素为:

1、系统元素:(1)学院(记为x1);(2)课堂(记为x2);(3)科研项目(记为x3);(4)教师(记为x4);(5)校企合作(记为x5);(6)工作模式(记为x6)。

2、系统结构:(1)各教师之间存在相互联系(记为J1);(2)教师可能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同企业合作三种方式来提高综合能力(记为J2);(3)教师可以单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科研项目开发、同企业合作活动(记为J3);(4)教师可以组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科研项目开发、同企业合作活动(记为J4)。

3、论域: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产生的背景,国家鼓励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职院校机会与竞争压力并存,提高专业教师综合能力势在必行(记为U1)。

4、判别规则: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构成的判别规则(记为G1)。

由于某些要素在进行变换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在进行变换时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进行防范,从而实现要素相互变换的目的。

(1)变换元素。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效率,针对文中所述的系统X1中所包含的元素,可以采用两种元素变换方法:①置换元素:用效率高,效果明显的工作模式代替效率低下,不能显著改善教师能力的工作模式。一般而言,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模式大多是采用行政手段,但教师发展中心由多个环节组成,职能部门也因此呈现多功能性,此时行政手段会很难顾及到教师发展的所有层面和各个细节需求,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模式与机构也会受阻,这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发展速度。因此,可以将以单一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模式置换为以自愿原则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更能激发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活力,教师们也更容易接受;②增加元素:增加新的活动类型,针对性的改善并提高教师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既有活动互补配置,以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例如,组织利于专业技能提升的讲座与培训,针对课程建设、教师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培训,也可以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切磋大赛、科研交流俱乐部等活动,为各个专业的老师聚集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提供平台,促进各个教师的教学反思、经验交流分享。

(2)变换系统结构。若通过增加结构,将无序变成有序,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对于系统结构J1进行增加结构变换,在教师中推举两到三个人负责整个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安排和日常管理,其余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负责教育设计规划、科研推广与开发、课堂设计与督查、企业合作活动规划等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

(3)变换论域。论域是指系统所处的时间、空间和学科领域。例如,变换论域中的学科领域,那么优化系统的方法可以是不利于艺术专业教师发展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改为应用于会计专业教师。

(4)变换判别规则。在判别规则变换中我们首先采用增加规则变换。如建立奖励制度,奖励在教师发展中心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或团体。这种奖励制度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证书奖状,最主要是给予先进教师肯定与重视,激励先进教师更上一层楼,也为其余教师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前进。

(5)同时变换系统元素与判别规则。①设立综合绩效考核政策和管理制度。根据教师的培养目标设置各方面的权重,并依此设立综合绩效考核政策,对于达不到综合考核合格线的教师,或者在某方面的绩效不及格的教师先进行预警,如果连续次数超过三次者进行辞退,并招聘新的教师;②设立奖惩制度,新加一到两个教师负责执行奖惩制度,根据各个等级设立不同的奖励和惩罚等级。例如,在科研能力方面,如果一年内公开发表两篇普通论文,可以奖励奖金;如果发表在核心期刊,可以奖励奖金和减少课时;如果发表SCI,可以在奖励奖金和减少课时外,还可以在申请科研课题时有优先权。同样,惩罚制度也类似,严重者可辞退。

(6)同时变换系统元素、结构和判别规则。增加有领导能力和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者,负责规划教师发展中心的整体发展路线和工作总体设计,置换高效率的工作模式,同时采用奖惩制度和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奖励先进教师,惩罚考核不及格的教师,严重者进行辞退,并招聘新的教师。

五、结论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其本身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消错学对教师发展中心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消除和避免,能够达到优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开仲.错误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郭开仲.错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郭开仲.消错逻辑[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