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29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脑梗死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是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表现形式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现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1]。同时,脑梗死是一种高致命、高复发的危险疾病。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需求也随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增加,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如何做好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脑梗死的复发,这是我们护士的重要职责。我科从2013年9月开始对4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跟踪,并与同期42例未进行健康教育跟踪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取健康教育跟踪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住院脑梗死初发的患者85例,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3.8岁。对这85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设立健康档案。同时,按随机原则对该8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健康教育跟踪组(n=43)和无干预对照组(n=42)。

1.2研究方法

无干预对照组除医师出院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宣讲外,不给予任何的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跟踪组,给予患者以下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并打印成书面内容下发给患者;同时保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跟踪周期为1年。

1.3健康教育跟踪的内容

1.3.1健康教育护理培训

为了保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科内1O名护理人员进行脑梗死专业知识及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使考试达到标准要求,具备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素质。

1.3.2建立健康教育计划

以护士长、主管护士、责任护士为系统,针对每一个脑梗死初发患者的各自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全面但重点突出的健康教育计划。

1.3.3健康教育内容

患者入院后, 应给予热情接待,

(1)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负责护士、主管医生、科室情况、住院环境等。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和要求,可找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定能取得好的结果,同时让患者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应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轻松环境,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安心养病。(2)基础知识教育:利用宣传栏、疾病专题讲座、个别教育指导等方法向患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脑梗死的概念、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及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康复意识,丰富其保健知识,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提高从医性。(3)用药指导教育:脑梗死病程相对较长,很多患者有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长期的药物治疗往往对治疗缺乏耐心,并且由于文化程度、家庭支持、职业、经济条件等原因,导致服药依从性的下降。护士通过耐心地指导、讲解遵医服药的重要性。(4)心理教育:患者突然由健康变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预料不到的打击使脑梗死患者常存自悲、孤僻、焦虑、抑郁、急躁、固执甚至强制性哭笑等病理心态[2]。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及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 ②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 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和康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帮助患者减轻和克服消极悲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主动、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5)饮食指导:①给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鱼虾类。②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注意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以减少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血液循环。③指导患者饮食应有规律,勿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告知患者应戒烟酒, 以免引起血管改变,而致血压升高,不利疾病康复。(6)出院指导患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情绪,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同时,建议患者合理的膳食,坚持锻炼;叮嘱患者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血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最后对患者强调注意脑梗死再发的先兆,如出现手指麻木,短暂的失明,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7)对出院的患者采取每两月一次的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强调上述健康护理内容,同时根据当前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整改,并记录在案。

2 结 果

2.1健康锻炼的情况

对照组自觉进行健康锻炼率为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81.40%(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健康锻炼率高于对照组(X2=18.95,P

2.2治疗依从性情况

对照组定期门诊随访并按时按量服药率71.43%(3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95.35%(41/43),健康教育跟踪组按时按量服药率高于对照组(x2=3.84,P

2.3再入院情况

对照组患者有47.62%(2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11.6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x2=8.32,P

2.4脑梗死再况

对照组患者有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4.65%(2/43),健康教育跟踪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9.32,P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极易导致患者死亡[2]。据统计,目前死于脑梗死的患者高达100万以上,而存活者中,则有75%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3]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措施对促进脑梗死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脑梗死的发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日趋完善,抢救率也大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高致残率则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4]。 临床实践显示, 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及时的健康指导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预后, 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5-6]。脑梗死患者多伴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存在脑梗死复发的易患因素。如果脑梗死再发,患者致残的可能性增加,这样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困惑,给社会带来负担。健康教育对于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在医院,而且在家庭,社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什么人,都有对健康的需求,渴望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所以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通过各种方法,如印发健康手册,电视讲座,板报等把健康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使人人都了解健康知识,重视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健康教育将更加被脑梗死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和家属掌握脑梗死的有关知识,学会如何自我康复、保健,能按时服用降压药及降糖药物,经过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都能达到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能力,降低残疾程度的目的[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跟踪护理干预,患者不但脑梗死复发率降低了,其主动锻炼、主动服药的积极性也增加,总体上来讲,该护理干预内容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145

[2]潘晓凤,陈国华,张继龙,等.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康复,2005,20(6):342―343.

[3]刘荣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34):9-10.

[4]陈桂华,刘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193.

[5]金宝莲,武芬慧.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5,18(12):2143.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2)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急,耗时长,恢复慢,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负担。我们通过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90 例;年龄34岁~78岁,平均为(60.4±9.2)岁。表现为:语言功能障碍25例;意识障碍30例。所有患者均由脑CT或MRI扫描证实。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保守治疗:①调整血压、血糖;②保持呼吸通畅;③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④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⑤抗凝、溶栓、降纤治疗;⑥用抗血小板药物、脑保护剂;⑦加强营养;⑧康复治疗。

2结果

200例患者存活150例,其中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45例。

3讨论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即可发展到高峰。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等血流缓慢、血压低的情况下发病,被发现后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1]。患者发生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后会出现急躁、恐惧、悲观情绪、思想上消极、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表现。此时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并重点解释急性脑梗死起病1 w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 d或2 d 脑水肿达到高峰[2],病情可能好转,可能恶化,还可能继续发生梗死,让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疾病有所了解,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士还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按医嘱正确用药。例如: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时应警惕继发感染和消化道出血。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久服阿司匹林作抗凝治疗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或溃疡病,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当患者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应考虑是否并发颅内出血;同时要观察有无栓子脱落引起的小栓塞。急性梗死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他们的安全,防止患者坠床、跌倒或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要有人协助和扶持。对躁动不安者留专人陪护,床旁加设护栏,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双手、双脚等。对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应鼓励其在护士的协助下尽量自行漱口,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护士应为患者行口腔护理,至少2次/d。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口臭、口垢,使患者舒适,预防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及时告诉医生,同时应进行24 h心电监测。若意识清醒患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死,必须加强监护,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我们认为对于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本组有140例患者年龄>60岁。老年患者因其年龄大,体质弱,大多伴有呼吸功能衰退,我们对意识清醒患者,鼓励他们尽量自己把痰液咳出或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协助患者排痰,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吸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应行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并及时吸痰及保持气道湿化,气管切口护理2次/d;②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留置导尿,期间可用0.9%氯化钠250ml+甲硝唑氯化钠250 ml膀胱冲洗。定期用新洁尔灭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③预防便秘: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当便秘患者用力排便使颅内压升高,可进一步加重病 情[3]。为预防便秘,应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不要过于精细,多食富含纤维素及润肠通便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部分便秘患者可根据医嘱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采用开塞露、肛管排气或清洁灌肠。④预防压疮:为了早期防止压疮发生, 首先,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建立床头翻身卡,一般2 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可将间隔时间缩短;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可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或气垫压等,从而降低骨隆突处所受的压力;其次,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有大小便失禁、出汗、呕吐及分泌物多者,应及时擦洗干净,每天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由于护理得当,本组200例无1例患者发生压疮。⑤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护士应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将患者瘫痪肢体放于功能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待患者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行走锻炼,让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⑥加强语言功能锻炼:本组语言功能障碍25例,应尽早进行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入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以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⑦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建议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建立合理饮食结构,宜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保证患者每日足够的热卡,多食蔬菜、水果,食用植物油,避免暴饮暴食,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生活起居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保持情绪稳定,不可过喜过悲,不看刺激电视节目[4]。并建议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如有头晕,肢体功能活动不利加重时,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能否存活,康复期护理干预则影响着患者的后期生活质量[5]。我们认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各项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生存质量,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2]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7.

[3]韩壮花,李素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2):518-519.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3)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优质护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083-04

Clinical nursing car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LIU Han’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People’s Hospital of Yunxian in Hubei Province, Yunxian 442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40 qualifi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a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On the basis of treatment including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reduc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brain function improvement, the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patients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group were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spectively.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NIHSS score and BI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as 91.4%,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74.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NIHSS score, BI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Clinical nursing care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的危重症之一,也称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临床急诊科的常见疾病,每年患者高达150万以上[1]。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数小时的缺血会引起脑部组织缺氧、组织坏死等,若情况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涉及患者的肢体功能、意识和语言能力,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早期的治疗主要是恢复脑部缺血组织和血管的供血,同时,有效、合理的急诊优质护理可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本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尽早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保证血管在最短时间内再通[3]。在静脉优质护理过程中,细节优质的护理对争取抢救、治疗和患者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优质护理时的细节优质临床护理体会,提高抢救该病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作为今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优质护理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6例,女64例,年龄32~80岁,平均(66.7±10.5)岁。患者从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20 min~6 h,从发病至优质护理时间为30 min~10 h。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对首次入院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本组病例中,大脑前动脉梗死79例,大脑中动脉梗死4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①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者;②CT、MRI等辅助检查未发现脑出血或低密度影像者;③发病时间至入院时间不超过6 h,无意识障碍者;④凝血四项、心电图、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检查无严重疾病者;⑤停用影响凝血的药物如肝素钠、阿司匹林等2周以上者;⑥未合并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疾病者。

排除标准[4]:①CT或MRI证明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近6个月有过外伤大手术、严重创伤、脑梗死或心绞痛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肿瘤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对本研究的药物有过敏史或禁忌者。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20%甘露醇、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循环和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给予rt-PA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根据临床医师的治疗经验和医嘱进行常规的溶栓护理。优质护理组患者采取细节优质护理,优质护理组是由医、技、护的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治疗小组,按照患者的个体情况设定具体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流程要求进行有序的护理操作,每名患者由指定的相应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护士长统筹观察并进行相应评价,具体护理措施详细介绍如下。

1.3.1 溶栓前护理 患者被送至急诊科时,当确诊为脑梗死后,立即进行脑梗死优质护理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当医师进行会诊确定治疗方法时,护理人员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血样标本,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和凝血功能检查;观察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做好血氧饱和度监测,注意观察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选择前臂粗且方便固定的血管作为静脉留置针用[5];同时,应尽快准备吸痰机、输液泵、吸氧机和溶栓时等可能会使用的抢救工具,必要时候协助医师进行抢救;联系影像室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颅内血管是否有缺血半暗带,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另外一名护士应对神志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由于脑梗死发病急,患者易产生恐惧、烦躁、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护士应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过程与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减轻压力,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多向患者及家属了解既往病史,是否有出血、外伤或接受抗凝治疗等,及时给医师提供详细、真实的资料,确保用药安全,评估可能出现的紧急病症并做好应对准备,配合其他护士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转运准备。确认患者和家属了解脑梗死静脉优质护理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2 溶栓护理 溶栓期间护理相比于溶栓前更专业,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溶栓期间的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执行溶栓操作,将rt-PA注射粉剂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并稀释,先静脉推入10 min后将剩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min,给予脱水剂、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降血压、降血糖等药物治疗,随时关注患者情况,监测呼吸、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仔细询问是否出现头痛等情况,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80/100 mmHg以内,避免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或脑水肿,对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采用温和的降压药进行治疗[6]。严密观察并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意识、瞳孔、肢体状况等,及时发现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头痛、呕血、血压急骤变化、出血倾向、皮疹等,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必要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溶栓过程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因此,溶栓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牙龈、穿刺点和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出现血尿、血便等。若患者出现发热、皮疹、战栗等,考虑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做好抗过敏准备。

1.3.3 溶栓后护理 静脉优质护理后,应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急骤升高等应进行CT检查,杜绝脑内出血情况。优质护理结束后进行凝血四项、血压、血常规、肝和肾功能检查,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或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多跟患者家属进行脑梗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家属多支持患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可进行翻身等简单活动,3 d后慢慢坐起,在床上进行四肢伸展运动,1周后可逐渐下床活动。患者应慢慢增加活动量,不可过度劳累。患者的饮食应以高营养、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低脂肪、低盐食物为主,少食多餐,戒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防止便秘。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早期合理康复计划,避免关节畸形或挛缩、肢体瘫痪、语言或意识障碍。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考察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恢复情况。

1.4 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后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价血管再通情况[6]。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评定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或恶化[7]。基本治愈:NIHSS评分减少不少于90%,BI不少于95分,患者肢体、语言、感觉等恢复良好;显效:NIHSS评分减少介于46%~89%,BI介于75~94分,患者自我感觉恢复较好;有效:NIHSS评分减少介于18%~45%,BI介于50~74分;无效或恶化:NIHSS评分减少低于18%甚至增加,BI低于50分,患者感觉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内不同时点计量资料比较需要进行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的临床疗效比较

优质护理组总有效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BI)的比较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BI)如表2所示。先进行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的NIHSS和BI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的F值分别为7.80(P

2.3 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均进行常规检查,优质护理组牙龈出血1例,上消化道轻微出血2例,泌尿道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例(5.7%);对照组发生脑出血2例,泌尿道出血5例,牙龈出血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例(20.0%)。优质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急诊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静脉溶栓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常用临床措施,可恢复脑血管灌注不足区域的血流,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优质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提高护理疗效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对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常规护理一般由某名护士单独制定并完成,一个人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限制无法实现标准化护理,而优质护理是一套得到医护人员共同认可的标准化护理流程,是由具有经验的医护人员集体讨论制订形成护理服务模式、按照溶栓治疗时间顺序进行阶段性的量化护理管理[9],可实现多名护士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多项目、多部位的有效护理操作,合理安排并量化每一阶段的护理操作并尽量不超过规定时间,取代了常规护理简单的操作时间排列,并且可以避免因为护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遗漏、疏忽或其他导致延误患者治疗[9]。在优质护理中,先进行血样本的采集后行影像学检查,可缩短检查后抽血和等待检验结果所需时间;在会诊时可提前与相关科室联系,使其准备好检查、治疗或抢救所需的药品和物品,明显缩短检查、抢救或转运等阶段所消耗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溶栓的准备,确保患者在最短最有效的时间内行早期溶栓,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和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10-12]。本临床研究表明,经优质护理后,优质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3%(P

综上,由于逐项落实各项护理环节并紧密配合,加强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急救观念和工作协作性,减少了盲目性,使抢救所需时间达到最小化,整个抢救过程达到最优化,保证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缩短脑血管再通时间,有效促进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减轻了家属和社会的压力,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可在临床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玲玉,陈斌,吕志华,等. 超早期动脉优质护理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4):250-253.

[2] Seitz R J,J Sukiennik,M Siebler. Outcome after systemic thrombolysis is predicted by age and stroke severity: An open label experience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tirofiban[J]. Neurol Int, 2012,4(2):1-9.

[3] 王冰,翟秀文,孙鹏,等. 超早期动脉优质护理脑梗死临床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66-67.

[4] 蔡怡. 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312-314.

[5] 崔莉. 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治疗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06-2808.

[6] Rodriguez-Yanez M,Alvarez-Sabin J,Davalos A,et al.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Experience of SITS(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 register[J]. Neurologia,2009,24(5):288-291.

[7] Doijiri R,Yokota C,Suzuki R,et al.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21(8):7-9.

[8] 王萍,王思杰. 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1-13.

[9] 陶先明,胥明,谢勇. 尿激酶超早期优质护理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1,40(19):1938-1941.

[10] 谭安雄,李金成,王玉银,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优质护理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651-652.

[11] 陈志芳,宋治洁,韩立志,等.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76-77.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4)

【关键词】 脑梗死 心理特点 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不断增多,病死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而且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是现在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但心理干预在治疗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对129例清醒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29例患者均为2009年8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为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5.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症状。

2 心理特点

2.1 焦虑 由于脑梗死起病突然、病情重,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康复,大多留有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年轻患者为自己不能继续工作,年长者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连累家人而焦虑不安。

2.2 自卑 因患者病后肢体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说话结巴或嘴角流涎,总怕别人取笑而产生自卑感。

2.3 急躁 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敏感多虑,求愈心切。

2.4 抑郁 有些患者对未来焦虑不安,消极,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

3 心理干预

3.1 环境影响 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要求安静整洁,光线柔和。

对新入院患者,护士应热情接待,做好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各项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责任医生及护士,使之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

3.2 时间安排

一级护理患者因病情尚不稳定,随时有反复的可能,虽意识清醒,但尽量减少打扰的次数,一般每周两次,二级护理因病情基本稳定,一般每两天一次,三级护理,病情稳定,即将出院,但对康复生活饮食指导的知识需求更迫切,一般每日一次,也可在晨晚间护理,做各项护理操作前后,根据病人需求进行沟通与干预。

3.3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的方法

护士要尽快对患者心理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的动态心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知识层次、年龄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如针对焦虑患者,首先要了解其焦虑的原因,然后对症疏导,告诉患者,经过治疗及自己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生活自理是完全可能的。针对自卑的患者,我们要多体贴,多关爱,告诉患者偏瘫的症状,经过治疗和护理是能逐渐康复的,还可定期组织病友座谈会,请恢复的比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鼓励患者间多进行交流。针对急躁的患者,我们要主动与其沟通,做任何治疗前都要向其说明此项操作的目的,告诉其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使其承认并接受患病的现实,使其明白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恢复的更好。针对抑郁的患者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4 结果

12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忧郁倾向的占22%,焦虑约占38%,急躁约占15%,自卑约占13%,其他消极、厌倦等占8%,有时各种心理交杂在一起,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忧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明显下降,情绪基本稳定,98%的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5)

【关键词】脑梗死;失语;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相互之间联系径路或皮质管辖语言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即可致使失语,失语常出现在脑梗死或出血病发后,目前认为引起运动性失语的主要病损部位是为分支、前中央供血的优势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主要由大脑中动脉额顶升支,一旦发生出血、梗塞等即可发生失语[1]。失语患者失去其语言表达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我们判断动态观察失语患者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所表现的面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综台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共收住脑梗死患者70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5岁,其中语言障碍者有30例,20例男,10例女,均经CT或MRI确诊。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和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失语症。脑梗死患者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自然会产生消沉、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改变。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其负性心理反应。因此护士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高度责任心出发,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康复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解释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2.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是指发病3周内,此阶段患者症状不稳定,往往在家人不能理解其某种意图时,患者动怒或者拒绝理睬任何人,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厌世情绪[2]。本期的护理目标是恢复患者与他人初步的直接言语交际能力,通过对患者语言障碍的调整和简单的言语交流技巧训练从而提高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因此以和蔼诚恳的态度与之交谈,主动热情地关心他们,稳定患者情绪,建立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急性期护理的任务首先。护理人员还要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言语障碍的性质,教给他们简单有效的言语交流的方法,并且经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咨询及心理指导,调动其配合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肌群运动护士要让患者多做清嗓子、咳嗽、叹气、吹气、鼓腮、举舌、卷舌、叩齿、缩唇等活动。多进行喉、咽、软腭、齿、舌、唇与领部肌群运动。

1.2.4发音训练由无意义的词到有意义的词短语句子,先练习能够发或易发的音,如:我我的我吃饭我配合医生治疗。教患者先做吹的动作然后发P音,发单音后训练发复音。

1.2.5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护理人员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只能用语言表达,运动性失语患者特点为理解较好、口语表达困难、说话少、发音不清。要经常与患者讲话,先从如数字1,2,常用字“好”、“要”、“行”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保留下的语言、自动化言词开始训练,然后再一字一句地进行如停顿、重音、语调等语言节奏和清晰度的训练。为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当患者能数数字,能用单词就给予鼓励。感觉性失语: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语言。护理人员要反复进行对此类患者语言理解和听觉理解训练,在患者经常看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阅读并抄写纸上的文字,进行语句训练,进行数字从大到小的排列,使患者通过耳或眼接受训练,达到快速恢复语言功能的目的;

1.2.6定时检查我科查房制度制定良好,这对患者起着监督和督促训练的作用。我们医护人员对患者鼓励说简单句子,护理人员每天定时查房,向患者问好,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

1.2.7慢性期在言语障碍的症状改善程度稳定之后即属于慢性期[3]。使患者能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是本期的护理目标。此期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多仍需要以家庭训练的形式继续。在出院前要求患者每天看电视可以学舌练习,读书读报,刺激患者说话需利用所有的互动方式,增加患者的兴趣可用购买彩色图片书报等。使家属充分了解言语训练的步骤,并能解释关于每一个练习的目的和性能,对其进行训练的指导。出院后1~2个月门诊复查,护士需了解患者的言语康复情况并指导家属训练。

2结果

康复护理进行通过对30例失语患者,有29例语言功能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周后只能说简单词甚至失语患者1例。5~8周语言基本恢复,言语呈断续的电报式言语患者4例,于3~4周能准确清楚流利表达言语,语言恢复患者25例。

3讨论

最近研究证明,感觉刺激的性质和类型与神经元的生长和机能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所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语言的听说练习的确能够加速代偿活动,而有助于脑损害后高级中枢机能的恢复。到目前为止,失语的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在积极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进行康复的训练是唯一的办法。失语患者难以和医护人员配合,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和治疗的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语言训练的发音肌肉的运动也防止了舌及回、喉部肌肉的萎缩,对已有肌肉萎缩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康复治疗作用,通过对脑梗死致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让我们体会到而康复的训练则能增加脑梗死后语言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若要护理好失语患者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细心观察才能敏锐地洞察,各个方面藏得信息,这样,有利于与患者的沟通[4]。

同时,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保障和基础是良好的心理准备。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能理解别人的语言,常因此而情绪抑郁,容易动怒,烦躁。因此,训练时帮助患者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如及时找出患者能够发的语音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渐扩大患者的发音词汇量等,训练开始时先安排患者练习一些便于发音、口形表现明显的普通语言使患者易于模仿练习。有趣的训练内容、适宜的训练难度、舒适的训练环境也是防止患者产生厌恶情绪、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5]。

总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训练对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持并激发患者强烈的训练动机在语言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5.

[2]于红梅.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天津护理,2011,15(6):357358.

[3]李丹.内科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干预;脑梗死;效果观察

在临床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症,属于急症,也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脑梗死复发可严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而且可明显增加死亡率。要想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重视相关的护理工作,通过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临床愈后。本次研究对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种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判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5年1月~12月抽取80例患有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0~86岁,平均年龄(60.9±2.3)岁;发病时间1~8h,平均发病时间(3.1±0.7)个月;干预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0.6±2.2)岁;发病时间1~9h,平均发病时间(3.3±0.6)个月。两组比较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脑梗死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不给于循证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模式期间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主要方法如下:

1.2.1提出循证护理问題脑梗死患者起病相对较缓慢,起病时症状较轻,多数不会有意识障碍。但病情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进行性加重。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确定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对脑梗死及其康复锻炼知识的了解;②缺乏对患者出院后恢复期的家庭护理治疗知识的了解;③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能力及语言能力,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心理负担较重,表现为抑郁、焦虑、悲观、恐惧等精神状态。为此,护理重点应该是:脑梗死基础知识、康复锻炼及心理疏导。

1.2.2寻找循证护理支持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的文献,组织专科专题讨论,分析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特定的护理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1]。

1.2.3循证护理的具体应用①心理护理:患者从入院那一刻起,心理状态和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突然出现的语言和肢体障碍,常常表现出悲观和焦虑,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多多交流,消除他们焦虑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医患管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任感,和康复的信心。②健康指导护理:通过宣传册、视频等形式向患者讲解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增加对疾病的认识,缓解他们的住院压力。③急性期护理:患者平卧位,床头抬高15°,有利于减轻脑水肿。持续吸氧,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口腔护理。④恢复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根据不同患者自身特点,制定各自的康复计划,采取主动与被动康复相结合,循序渐进的给与护理。早期在床上进行肢体的主动与被动运动,鼓励并协助患者下床训练,平衡、语言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2]。⑤饮食护理:建议患者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⑥用药指导:让患者熟悉掌握自己服用药物的名称、数量、时间和注意事项。⑦出院指导:出院继续坚持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脑梗死病情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无效)、脑梗死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并发症(应急性溃疡、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循证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循证护理干预组患者脑梗死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干预组治疗期间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2.50%,其中应急性溃疡1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肾功能衰竭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有1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32.50%,其中应急性溃疡4例,肺部感染4例,心律失常2例,肾功能衰竭3例。两组不良反应率组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护理满意度比较有36例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0%;有28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0.00%。两组满意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结论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3]。也是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过程中,寻找资料和证据,需要护理人员继续进行深造、坚持阅读大量的资料,不仅促进自身理论知识的提高,同时对凭以往经验而实施护理的一些非正确方式进行纠正,做到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更好地使患者得到满意[4]。

参考文献:

[1]于学洁.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16(3):17-18.

[2]金红斌.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118-119.

[3]倪忠梅.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4,08(1):73-74.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7)

关键词:循证护理;高血压;脑梗死

2008年完成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经济负担重五大特点,是中国严重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71.4%脑卒中患者卒中前患有高血压[1]。为此,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中之重。高血压防治知识普及和生活方式会影响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2],患者不规范服用药物、心理因素、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这些因素会影响脑梗死的控制。本研究从循证护理角度出发,针对以上问题,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在改善高血压脑梗死预后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92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为调查对象,排除沟通及认知障碍、恶性高血压、病情进行性加重、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经头颅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脑梗死,男性51例,女性41例,年龄37~83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实验组男性26例,占56.52%;女性20例,占43.48%;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5.6±7.5)岁,病程1~27年。对照组男性25例,占54.35%;女性21例,占45.65%;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6.3±6.2)岁,病程3~25年。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原发病种类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按高血压脑梗死常规护理,即做好病情观察,按医嘱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正确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1.2.2实验组以循证方法寻找对影响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病情控制不佳的主要问题,包括疾病知识缺乏、不良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差、心理因素、出院后自我管理差五大方面,并从这几方面入手实施护理干预。1.2.2.1健康知识宣教高血压及各阶段的脑梗死患者存在健康知识缺乏及健康行为不理想的状况,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行为成正比[3],实施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改善不健康行为,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4]。在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调查收集患者检查阳性结果及卒中相关资料,分析患者存在卒中危险因素[5],制定适宜宣教方式,针对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责任护士实施个性化健康宣教。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卒中先兆、脑卒中处理、服药指导、健康饮食生活习惯、血压达标的重要性等。责任护士进行耐心、反复地宣教,让患者及家属理解配合,积极主动参加治疗护理,主动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较好的血压控制目标。在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根据调查问卷仍存在的问题,加强宣教,加深患者对疾病防治的认知,并强化出院后按时坚持服药的防病意识,嘱患者不能擅自增减、停止药物,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测量血压,自我监测血压,并嘱患者定期门诊复诊。1.2.2.2健康饮食生活指导饮食、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提高患者的预后[6]。脑卒中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生活以“健康四大基石”为指导,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患脑卒中的机会相对较少,饮食中减少膳食脂肪,食盐摄入量≤6g/d,蛋类每周3~4个[7],并控制总热量,合理膳食配合坚持适度运动锻炼能有效控制体重,减少肥胖。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均将运动锻炼作为非药物治疗措施之一,须结合锻炼频率、持续时间、强度: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运动半小时以上,强度以心率达170-年龄为宜。强度适宜,循序渐进,不宜空腹晨练及运动过度,最佳为下午4~5时,避免动作及过大过猛,如大旋转、弯腰后仰、过分低头等[8],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1.2.2.3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国内外文献报道,50%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9],抑郁症状发生的峰值在患病后2~6个月之内,重视心理护理,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10]。因此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都需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一是讲解疾病发展、预后、治疗效果与人自身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医护人员及家人给予患者安慰、鼓励、理解等心理支持疗法,鼓励患者与他人多沟通交流,从中找出心理障碍的突破口,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让患者从疾病阴影中走出,接受及正视疾病的发生,改善其焦虑状态,促进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11],甚至能重新回到社会工作中;二是运动疗法,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患肢主动及被动训练,肢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对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训练;三是药物治疗,过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改善情绪的药物。1.2.2.4指导患者按时服药住院期间指导患者正确按时服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差是卒中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因素[12]。加强按时服药的方法有手机设立服药电子闹钟提示,建立口服药发放清单,护患双方签字,防止漏发。护士床边重点宣教卒中二级预防三大基石药物是抗血栓药物、他汀类、降压药。这三种药物如无禁忌证及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高血压病卒中患者,同时指导其长期服用叶酸片,可降低卒中复发率,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健康宣教,并在出院指导中强调注明。1.2.2.5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重视出院后随访,予患者建立高血压脑卒中健康档案,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是否规范服药、自我监测血压、不良生活方式等自我管理能力情况,针对性健康宣教,发现血压异常或出现卒中先兆及时就诊,焦虑的患者予心理疏导。定期随访可有效控制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改善其预后及生活质量[13]。让有手机微信患者及家属微信扫码,加入脑卒中防治微信群,在圈内发高血压脑梗死相关健康知识,提供信息平台相互交流,对出院后的持续性宣教随访提供了便利,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提高了满意度。

1.3效果评价

实验组在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1年、出院后2年进行健康问卷调查,该问卷为自行设计,调查由受过培训的专人负责。问卷①为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包括血压值分级、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卒中先兆、脑卒中处理4个项目26个条目,以“知道、不知道”为评价结果。问卷②为生活方式及服药依从性:包括低盐低脂饮食、蔬菜、水果、烟、酒、运动、服药依从性,分为经常(服药为常规)、偶尔、很少、无,经常或常规为优良。蔬菜每周≥5次视为经常,水果每周≥3次视为经常,运动每周≥3次视为经常。生活方式中除了“无吸烟、饮酒”视为优良,其他生活方式及服药依从性判定为“经常”的均视为优良。入院时完成①、②问卷调查,住院期间对两份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个性化给予健康宣教指导等循证护理,出院前患者再次进行问卷①调查,对健康知识掌握不足的患者加强反复指导,出院后建档,并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电话或微信随访,调查患者有无新发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五项心脑血管病意外,每年到卒中预防门诊面对面随访一次,每年至少复查血糖血脂一次,了解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患者存在不良行为如吸烟、缺乏运动、不服或偶服降卒中二级预防药等及时干预。出院后2年比较两组血压、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血糖、血脂、体重、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效果

2.1两组患者出院后两年生活方式及服药依从性优良率比较

实验组生活方式平均优良率为82.61%(152/184),高于对照组的50.54%(93/1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1,P<0.001);服药依从性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危险因素[14],有研究表明,收缩压每下降1.33kPa或舒张压每下降0.665kPa,可明显降低41%的脑卒中风险[15],因此积极降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本研究以循证方法寻找对影响高血压脑梗死患者控制不佳的五个方面问题,选择最佳的个性化护理及护理决策[16],既能提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又能实现患者防治疾病的愿望。脑卒中防治健康宣教中不仅强调降压、降脂、抗血栓形成等药物治疗,还应从患者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做好宣教,宣教是否到位跟护士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有关,卒中专职随访人员资质需要层级较高,由卒中防治知识面广的护士担任。随访过程中发现控烟相对较差,部分患者存在戒烟后复吸,健康宣教也要重视被动吸烟的危害;对于偏瘫患者,运动要适度,掌握正确康复运动锻炼方法,并注意安全,防止摔倒,避免由于运动不当,造成关节韧带损伤等。损伤后患者因为疼痛、害怕摔倒抗拒康复运动锻炼,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健康行为及服药依从性差者分别是经济条件差、文化程度低、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这些人群的家庭支持配合度低,如何改善这几类人群健康行为有待研究。此研究也发现健康宣教及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对预防脑卒中再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长期随访管理,反复的宣教脑卒中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及早诊早治的意识,一旦发病,懂得识别卒中先兆,及时到有溶栓条件的医院就诊,可降低卒中再发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随访是卒中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专科护士人力不足,卒中患者出院后得到的支持护理服务较少[17],而出院后的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主要由社区管理,可提高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18],但未建立对社区医护人员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培训的长效机制,社区护士作为脑卒中一级预防、出院后需二级预防的主力军,对脑卒中防治是不利的,随访管理的制度化、常规化是卒中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显示,此循证护理中五个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卒中主要高危因素,使脑梗死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脑卒中复发率,改善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万丽红,张小培,洪华,等.脑卒中病人的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0,24(1):1-4.

[2]VERBERKWJ,KROONAA,LENDERSJW,etal.Self-measurementofbloodpressureathomereducestheneedforantihypertensivedrug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Hypertension,2007,50(6):1019-1025.

[3]邓石凤,肖姗,万丽红,等.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现状及其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1):1-5.

[4]李爱东,黄宗青,刘洪涛,等.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与康复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3):252-254.

[5]MITKAM.Lifestylechangeskeytocutstrokerisk:guidelinesplaceemergencyphysiciansonfrontline[J].JAMA,2011,305(6):551-552.

[6]龚凤安,刘红.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1):122-123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J].柳州医学,2012,25(3):151.

[8]叶莉华,汤嘉敏,李淑霞.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8):3-5.

[9]CAEIROL,FERROJM,SANTOSCO,etal.Depressioninacutestroke[J].JPsychiatryNeurosci,2006,31(6):377-383.

[10]李丽梅.脑血管病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J].医药前沿,2012,2(4):224-2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