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脑梗康复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30 10:33:00

脑梗康复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死 训练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2-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眩晕、智能减退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患者若能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某院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给予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随意活动,成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院依照脑梗死诊断标准,选取50例经颅脑CT或或MRI确诊的初发患者,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其中康复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2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伴发病以及既往史等各项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开展了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心电监测、血压调控、降颅压和支持治疗等项目,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发病后一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宜卧床进行被动康复治疗,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定时翻身、坐起训练,保持坐位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上肢主要进行肩外展和外旋以及前臂后旋、指关节屈伸等动作,下肢开展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足趾屈伸等动作,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各运动10~15次,每天重复3遍,每一遍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进行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时,可每日一次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耐力训练、5~10次起立训练,10分钟站立平衡训练,20分钟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控制强度,为患者恢复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可借助肢体矫形器、四肢拐杖、“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用具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以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自立。患者肌力达到4级时,可要求家属从旁协助,进行地步行训练活动,包括上、下楼梯训练,室外步行锻炼,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同时每日进行针灸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生物肌电反馈等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强化患者的积极情感渗透,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1.3 资料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均进行评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指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进行评定,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则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康复组患者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的常见病,一旦发病,患者的部分脑细胞将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恢复坏死脑细胞的功能,而该病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将给家属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实现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的效果,促进各种功能恢复,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疗效,可将脑梗死的致残率降到最低。从本研究结果看,两组治疗脑梗塞早期康复疗效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较之入院时,他们出院时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幅度小。因此,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到早期康复训练中来,通过接触接触患者肢体,给予其技巧性指导,能帮助患者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终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梅.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

[2] 胡永善,玉连,佩军.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

脑梗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6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ignificance by hemiplegi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hemiplegi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index as (44.5±7.2) points and Fugl-Meyer score as (32.4±4.5) points at discharge, which were (42.4±6.5) and (31.5±3.5)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061, 0.773, P>0.05). In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score respectively as (62.6±5.9), (82.3±14.1) points

and (55.3±6.1), (68.4±12.3)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50.3±6.2), (62.5±13.6) points and (43.2±5.2) and (56.7±10.4)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7.041, 4.951, 7.395, 3.558,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 进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1-3]。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 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高[4-8]。该病发展快、致残率高, 常常伴随失语、癫痫、偏瘫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9]。脑梗死合并偏瘫后患者中约7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10]。因此, 促进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康复, 早日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和减轻社会及家庭的沉重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24例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8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z查确诊为脑梗死伴偏瘫;其中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68.3±4.6)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1例;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66.5±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 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①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发病情况, 并向患者和家属教授有关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和需要注意的相关事宜, 以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告知患者及家属要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禁止辛辣刺激性饮食。③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会因失语、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而产生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医护人员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 经常与患者沟通, 开导患者, 并向其多讲述一些经治疗后, 顺利康复出院的病例, 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④用药护理。护士要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方法、剂量、时间, 并提醒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嘱咐患者和家属切忌随意停药或增加口服药物剂量。⑤护理。根据病情帮助患者摆放合适的, 并利用高枕、被子等保持患者身体稳定;同时护士应该每天对患肢进行翻身、叩背和按摩, 以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至少3次/d。

1. 2. 2 观察组 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积极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2. 2. 1 被动康复训练 首先要定时定量的帮助患者对患肢进行按摩。按摩时手法要轻柔, 先进行轻微的推摩、揉捏等, 然后自远心端至近心端, 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的按摩。对于患侧肢体的手肩及下肢要重点按摩。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使患者取取仰卧位, 从上肢开始按照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关节, 下肢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顺序进行屈伸活动, 每次做10~15循环, 3次/d。

1. 2. 2. 2 主动康复训练 待患者意识清醒, 被动运动锻炼可以顺利完成, 偏瘫肢体开始恢复后, 可以指导其在床上尝试做举手、抬腿、屈伸肘关节、手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运动。3~4 d后开始下床锻炼, 可尝试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 扶物站立, 下蹲等活动。开始时一定要有护士或家属陪在身边,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适宜度,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1. 2. 2. 3 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在患者上述主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尝试自己用患肢进食, 可选用勺子、叉子等工具辅助进行。指导患者自主进行刷牙、洗脸、穿衣等协调四肢的练习。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 嘱咐患者走路时要做跨步态, 将腿抬高, 由简单到复杂, 由快到慢的进行。然后依据患者的患侧肢体恢复程度, 指导患者跨门槛等运动, 在患者训练4周后逐渐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 其中Barthel指数用来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Fugl-Meyer评价法评测运动功能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 3.5)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 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 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 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重大创伤后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与要求。因脑梗死患者在度过危险期(急性期)后, 绝大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麻木、偏瘫等并发症, 使其正常生活不能自理, 这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重大心理创伤,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1-15]。因此, 在如何促使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早日恢复肢体的基本功能, 使其能够重新回归能够自理的社会生活, 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而正确的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有研究表明, 在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后, 可以通过全脑其他部位承担受损系统的功能, 而这种代偿可通过康复训练逐步建立[16-18]。本研究中, 在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又对本组进行了被动、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3.5)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 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 P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制定合理有效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计划, 并做好训练指导工作, 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柯向霖.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0(22):236-238.

[2] 孙玉玲, 谢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4):731-732, 765.

[3] 尹娟, O华娟.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12):82-83.

[4] 李东阳.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黑龙江医学, 2013, 37(1):45-46.

[5] 徐冬花.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13):2335-2337.

[6] 荣福红.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 现代养生, 2014(18):181.

[7] 罗小菊. 综合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药物与人, 2015, 28(2):152-153.

[8] 国凤梅.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策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18):186-187.

[9] 吴淑苗. 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18-20.

[10] 张玉荣. 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实施价值评述. 医学信息, 2015, 28(34):338.

[11] 胡云春.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 2015(1):89-90.

[12] 李志鹏.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5):59-60.

[13] 陈丽娜.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5):278-279.

[14] 乔革会. 个性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效果观察. 医学信息, 2015(17):131.

[15] 苗力.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实施康复训练护理的价值探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8):239-240.

[16] 汤莉.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医药前沿, 2016, 6(22):296-297.

[17] 夏瑜. 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3):236-237.

脑梗康复训练篇(3)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ADL【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50-01 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200例均经临床及头部CT、MRI确诊,首次发病平均病程7天,年龄35-76岁,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严重心、肝、肺、肾功能或智能障碍及治疗中死亡者。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康复组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5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24小时后增加康复训练,(1)卧床期:注意摆放和良肢位摆放,避免异常模式;于患侧肩胛骨下置棉垫,膝关节下及足底置枕头,使膝、足关节保持功能位;用健手帮助患肢被动运动,先取健侧卧位,健肢勾于患肢下,并将其移至床缘外,再用健肘及掌支撑直至坐起;进行躯干和骨盆控制训练,再行坐位重心转移训练。(2)非卧床期:坐站转换,躯干伸展前倾,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抬臀、髋、膝,站立;站立平衡训练,重心先放健侧下肢,然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立位平衡达2、3级及患肢负重达身体重量1/2-2/3时即可行前后、横向迈步,上下楼梯时要双足不同时在同一楼梯上支撑。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完成ADL的训练。于治疗前24小时和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BI)评定。结果康复组上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13±8)分增加到治疗后的(30±7)分,下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31±10)分增加到治疗后的(62±7)分,BI由治疗前的(40±15)增加到治疗后的(75±9)分;对照组 上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14±8)增加到治疗后的(19±8)分,下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31±7)增加到(41±10)分,BI由治疗前的(38±15)增加到治疗后的(50±21)分。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和B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康复组FMA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要提高患肢恢复程度并使患者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功能训练极为重要。早期康复训练能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尚存活的脑细胞,进而促使脑梗死患者康复。康复训练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前3个月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本文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治疗,取得明显疗效,也证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李华高,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国康复,2004,19(5):288-289[2]屈晓红,方思羽,高波庭,等,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2003,18(1):48-48

脑梗康复训练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12-02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鼻饲,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进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2]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黏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

1.2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2例,平均年龄65.2岁,女28例,平均年龄67.3岁。诊断均符合上述标准,并经过CT或MRI证实。全部病例无意识障碍、口腔黏膜溃疡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语言流利,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60例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22例;重度吞咽困难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其中12例行鼻饲导管进食。

1.3训练方法

1.3.1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从口腔正常进食,需要管饲饮食(一般为鼻胃管饮食)。按鼻饲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个体的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生理需要。在康复训练方面,主要培养患者的空吞咽能力,为了激发患者食欲并有利于护士的训练,每日三餐时在患者面前摆放一盘其平素爱吃的食物,让其想象把这些食物吞咽下去而诱发吞咽动作,时间为20 min。经过训练,基本完成吞咽过程者由医生、护士进行评估,达到满意效果后应尽早拔出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康复训练。

1.3.2中度吞咽困难针对不同的吞咽肌群,分别进行功能训练。

1.3.2.1颊肌、喉部肌训练。首先嘱患者坐位,以热(不烫伤皮肤为宜)、冷(不冻伤皮肤为宜)毛巾湿敷患者颊部皮肤10~15 min。然后进行颊部皮肤按摩10~15 min。随后嘱其轻吸一口气,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颊部肌群。休息5 min后,嘱其发“a、 o、 e”声音以锻炼喉部肌群。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建议每次10~20 min,2次/d。

1.3.2.2舌肌和咀嚼肌训练。如患者舌肌萎缩或伸缩无力可用消毒舌钳帮助患者夹住舌,帮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环绕等运动。每个运动发复做10~15次,同时注意舌钳夹舌时松、紧适宜,防止舌体受损,嘱患者休息5 min,然后护理人员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两侧,四指弯曲托住下颌,帮助患者做牙齿咬合运动10~15次,以锻炼咀嚼肌,2次/d,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避免咬伤舌体。

1.3.2.3冷刺激吞咽反射区。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 h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2次。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内停留不超过5 s,冰棉签现取现用,防止棉签解冻或脱入口中。

1.3.2.4吞咽辅助肌群训练。嘱患者舌体尽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复10次,舌体尽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复10次,舌体在口腔中顺时针、逆时针各环绕10次,咬紧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闭口深呼吸10次,每日训练2次。

1.3.3轻度吞咽困难行进食训练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抢救物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环境安静,精神集中,选择半流食或软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物流动速度慢,容易变形,易于吞咽。进食前先空咽几次,将食物放于健侧,每次1~3 ml为宜,此过程要催促患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呛咳、发绀等。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抢救。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1999年日本学者滕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吞咽能力≥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

2 结果

60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者经6周左右的康复训练护理,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据以上疗效评价标准,20例重度吞咽困难者15例痊愈(75.0%),3例明显好转(15.0%),2例好转(10.0%);22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18例(81.8%),明显好转3例(13.6%),好转1例(4.5%);18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物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减少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实用而值得推广的康复技术,它需要护士的耐心细致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患者渴求病愈的心态,护士对患者的责任意识及训练有素的技术实施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提,通过上述康复训练,不仅提高了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27.

[2]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380.

脑梗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脑梗塞恢复期丹红注射液康复

脑梗塞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目前康复训练是公认的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最有效方法,中医药治疗在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本文就丹红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和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8例病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区2007年1月~2007年6月住院脑梗塞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mr1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以偏瘫、语言障碍为主;②发病在1个月以上,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③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能配合检查和治疗。WWw.133229.coM排除病例标准:①伴意识障碍者;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中风者;③40岁以下,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衰、各种癌症、传染病、恶性高血压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伴有精神病或重型抑郁症的患者;⑤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或血小板计数低于9万/mm3;⑥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62.89±6.25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0岁,平均61.76±6.5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疾病和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以bobath疗法为主;治疗组:患者在以上康复疗法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20026866),一次40ml,加入5%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日1次。

bobath疗法:每次治疗40min,患者须每日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2~3h以上,每周治疗5次,持续4周。

主要训练内容:卧床期保持良好体位、体位交换、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等;离床期进行坐位运动、平衡运动、起坐训练、认知功能训练、adl训练、作业疗法训练;步行期进行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跨栏等实际步行训练等。

1.3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一次评定。

以上两组治疗前先行功能评定,然后分别采用上述治疗,4周后,再由同一个人进行评定。两组病人必要时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1.4统计处理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应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疗效比较对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重型患者治疗组疗前与疗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对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2安全性分析治疗组仅1例出现轻度恶心,持续用药消失。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异常变化。

3讨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是当今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本试验表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了丹红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丹红注射液做为国家级重点发展的药物,经多种相关性实验研究证实,它可以降低血浆内皮素,抑制血小板积聚和黏附,降低血液黏滞度,使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平衡,通过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纠正内皮功能紊乱,抑制动脉内膜增生,丹红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使缺氧缺血的大脑组织得到供血供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丹红注射液由中药红花和丹参科学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可降低总n0s及in0s的活性,从而减少n0的生成,减轻组织损伤,具有明显抗氧化损伤作用。因此可认为中药在脑梗塞恢复期在的治疗中与康复训练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脑梗康复训练篇(6)

方法 将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予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采用C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ぁ竟丶词】 依达拉奉;丹参;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40-02中图分类号:R 743.3文献标识码:A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直接影响病人预后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溶栓及脑神经保护治疗。我科近年来应用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89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②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③发病72小时以内住院;④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中风史,本次发病前后无后遗症;⑤入组前未经抗凝、溶栓、血液稀释等治疗。⑥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在25~40分之间;⑦Barthel评分在45分以下。排除标准:①出血性梗死;②血液病患者;③严重心肝和肾功能损害;④严重精神疾病者;⑤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过敏或近期有过敏性疾病;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脑栓塞。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39~79岁,平均66.64±8.28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42~79岁,平均67.52±7.26岁。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治疗组: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0.5小时滴完,每天2次,连续治疗14天,并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计划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内容包括:①保持良好的肢置;②变换;③关节的被动活动;④预防吸入性肺炎;⑤床上移动训练;⑥床上动作训练;⑦起坐训练;⑧坐立平衡训练;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训练;⑩移动训练等。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两组患者使用其他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基本相同。两组病例分别于入院时,用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进行CSS和Barthel指数评分;并分别于入院时,用药后第7天,第14天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采用CSS量表)评分;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BⅠ):用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0~24分为极严重残疾;25~49分为严重残疾;50~74分为中度残疾;75~95分为轻重残疾;100分为正常。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CSS评分比较 治疗后3周内两组C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疗效从第2周开始出现(P<0.01)。见表1。

2.BI评分比较 治疗后3周内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疗效从第2周开始出现(P<0.01)。见表2。

3.副作用 治疗组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对症处理后可继续接受治疗;对照组无一例肾功能异常。

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自由基在脑梗死后脑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直接导致细胞膜损伤而致细胞死亡[2],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导致继发性脑损伤。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血流再通超过时间窗时限,可导致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自由基过度形成,自由基“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缺血再灌注产生自由基的机制,包括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线粒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儿茶酚胺的增加及中性粒细胞的释放等[3]。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主要发生在缺血再灌注期,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可明显减轻脑损伤。

依达拉奉(3布谆1脖交2策吝蛄知5餐,edaravone,MCI186)是一种新脂性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率为60%,静脉给药后可清除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有研究证实[4,5],依达拉奉是强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认为依达拉奉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脑缺血后过度产生的OH和其他毒性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组成细胞磷脂膜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和细胞损伤。有实验证实依达拉奉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剌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白细胞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国内有研究显示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MDA的含量,并增强SOD活力,提示依达拉奉具有降低羟自由基浓度,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神经细胞膜的作用,此外,研究证实[6]依达拉奉对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有效,且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白小板聚集,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早期康复训练也明显有助于急性脑梗死功能恢复[7],康复的疗效是肯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可加速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减低病人的依赖,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迟康复。

顾学兰等[8]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亦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本观察中治疗组和对照组自治疗第2周开始CSS及BI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提示依达拉奉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确有一定的作用,该药副作用轻微,说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schmidlegJW.Freeradicals incentrel nervous ischemia[J].Stroke,1990,21(7):1086.[3]MatsuoY, KiharaT,Keda M,et al.roleofneutrophilsinradicalProductionduringischemiaand reperfusion of therat brain:offectof neutrophil depletion on extracellular ascorbyl radical formation[J].CerebBloodFlow Metab,1995,15:941.

[4]刘志辉,刘美萍,吴春艳,等.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杂志,2007,15(2):102.

[5]林伟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112.

[6]Tatsuski K, Yasuo K .MILD hypothermia enhances efficacy of neuroprotctive agents in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3,93:101.

[7]方定华.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9-42.

脑梗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 盐酸丁咯地尔;早期康复训练;脑梗死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370-02

中图分类号:R 743.33

文献标识码:A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开始在临床上应用盐酸丁咯地尔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96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②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③发病72小时以内住院;④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中风史本次发病前后无后遗症;⑤入组前未经抗凝、溶栓、血液稀释等治疗。排除标准:①出血性梗死;②血液病患者;③严重心肝和肾功能损害;④严重精神症状者;⑤严重痴呆者;⑥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过敏或近期有过敏性疾病;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脑栓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63±12.60岁(37~72岁),病程平均19.76±4.12 h;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64±11.80岁(38~70岁),病程平均20.26±3.94 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病程和伴发病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盐酸丁咯地尔20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5 d ,并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计划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内容包括:①保持良好的肢置;②变换;③关节的被动活动;④预防吸入性肺炎;⑤床上移动训练;⑥床上动作训练;⑦起坐训练;⑧坐立平衡训练;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训练;⑩移动训练等。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5 d。两组患者使用其他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基本相同。

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进行评分[1]。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91%~100%,生活能力达0~1级;显著进步:改善率46%~90%,生活能力达1~3级;进步:改善率18%~45%;无变化:改善率为

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4%,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

3.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头晕2例,皮肤潮红1例,嗜睡1例,胃部不适3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2例出现头晕,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对心电图,血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影响。

讨论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后由于脑供血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一系列神经缺损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特效方法。近年来有关半暗带“时间窗”的研究为超早期溶栓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溶栓治疗由于条件要求严格,且有一定的出血危险性,绝大多数病人就诊时间超过了溶栓的最佳时间窗,因此并不能广泛应用。所以,临床以实施脑保护及改善循环为主要手段。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有关:①竞争性抑制α1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显著降低全血黏滞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增加了脑缺血组织局部的血流量[2];②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3]。③非特异性微弱的钙拮抗作用,脑缺血时存在严重Ca2+内流紊乱,大量Ca2+蓄积在神经组织内产生毒性作用,促发和加剧继发性脑缺血损害[4],盐酸丁咯地尔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内钙增加,而且对组胺受体依赖性钙通道有较弱的阻滞作用,减轻钙超载从而减轻或阻止继发性脑缺血损害。④增加氧节约的效率,盐酸丁咯地尔在未影响氧代谢的情况下,控制了氧节约效率,从而对组织氧的利用有潜在保护作用[5]。总之,盐酸丁咯地尔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降低血液黏度及组织钙内流,增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等达到防止急性脑梗死区的进一步扩大和促进神经功能缺失的恢复[6]。早期康复训练也明显有助于急性脑梗死功能恢复[7],康复的疗效是肯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可加速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减低病人的依赖,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迟康复。

本组观察表明,盐酸丁咯地尔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盐酸丁咯地尔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作用快、疗效好。盐酸丁咯地尔可降低血黏度,阻止钙离子内流,增加脑缺血局部的血流量,可减轻急性脑梗死区进一步扩大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脑部血流的灌流量而不产生盗血现象,能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特别是过去认为不可能的部位,如脑干的微循环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促进病人回归家庭及社会。目前,药物治疗联合早期康复国内外报道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Tang LM,Cheng JT,Tong YC.Inhibitory effect of buflomedil on prostate alpha1A adrenoceptor in the Wistar rat[J].Neurosci Lett,2004,367(2):224-247.

[3]Carpentier PH,Imbert B,Picart C,et al.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erythrocyte aggregates in vitro:pharmacological application with buflomedil[J].J Mal Vasc,2000,25(5):356-359.

[4]丁新生,罗 阳,肖继臬,等.国产与进口丁洛地尔对新生大鼠单个脑细胞游离钙影响的比较[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3):174.

[5]Clissold SP,Lynch S,Sorkin EM.Buflomedil:A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peripheral and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J].Drugs,1987,33(5):430-460.

[6]Holzer K,Thiel M,Kreimeier U,et al.Effects of prostaglandin E1 and buflomedil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occlusive arterial disease: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J].Am J Ther,1997,4(11~12):375-380.

[7]方定华.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9-42.

(收稿日期:2007-04-16 修回日期:2007-07-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