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目标论文

会计目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57

会计目标论文

会计目标论文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构建原则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内涵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是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财务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研究的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会计目标是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会计目标来源于会计实践,因而能够把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协调起来。不仅如此,会计目标还是会计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都围绕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后者涉及到会计信息质量。

一个构建良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系统性,也即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应当包括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前者是对会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会计目标体系。稳定性,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经常变动。实用性,即一定时期内,此财务会计目标能够适用于该段时期的会计工作具体情况和当前的会计环境。先进性,是财务会计目标切实为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

二、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两大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按照该学派的观点,受托责任可以作如下解释:①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因此承担了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②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而这主要是以财务报告为手段进行的。不少学者认为,由于企业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企业的很多资源是直接取自其所处的环境,因此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所在社区的良好环境、有效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财务会计特别强调会计计量的结果要客观、可靠,要有助于提供受托者的受托经济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其进行业绩评价。因此,该学派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2、决策有用学派。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l号概念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①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那些相当了解经营和经济活动并愿意相当勤勉地研究这类信息的人们来说,应该是全面的。②财务报告应该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数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③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现状

1、财务会计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它在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同时也体现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对基本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表达和实现,是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建立在财务会计一般环境假设的基础上,运用规范方法中的演绎法推导出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求达到对财务会计实践的规范,满足社会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则因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不同而不同。

2、财务会计基本目标应为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则是两个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受托责任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委托人(已经的投资者)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作出是否继续维持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决策;决策有用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进行投资、信贷等决策的需要。可见,二者是有共性的。即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二者的区别是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有所不同。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信息需求者为已经的投资者——委托人;决策有用观的信息需求者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处于不同历史时期,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可见,两者适用不同的历史环境,是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它们属于具体的财务会计目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则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批判这两个观点,也不能盲目地去协调二者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是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两个具体阶段。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起性特征,二者在某个历史发展时期交替和重叠,表现为二者的融合。

四、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根据我国会计环境的特征,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会计目标。根据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们可以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首先是国家的职能部门和银行,其次才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其对会计信息需求总体上定位于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有一部分职业投资者,而且随着上市公司投资者结构的不断变化,这部分比例会逐渐加大,因此,也必须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者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

2、制定会计目标时,既要遵循会计目标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会计目标的前瞻性。我们在制定会计目标时,在充分考虑会计目标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同时,更要考虑到会计目标未来的生命力。作为概念框架中描述的会计目标不应该太狭隘,也不应该只顾眼前,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应该反映可以预见的会计环境的变迁对会计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3、顺应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形势,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对会计目标定位的比较可以发现,作为主流学派的“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有相互融合之势,各国会计界(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界定一般都要求既考虑受托责任的要求又考虑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通过上述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分析,作者尝试性地给出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目标:由于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需要突出,政府是最基本的受委托人,要满足财政收支的需要,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还要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要充分反映国有企业的委托——受托责任,维护债券人利益等,因而我国财会目标是:为政府平衡财政收支和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为中小投资者,大股东提供真实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国有商业银行等主要债券人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为政府提供国有企业的委托受托责任和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的委托责任等。

参考文献:

1、蔡海燕.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选择[J].经济师,2006(12).

会计目标论文篇(2)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目标(以下简称会计目标),又叫财务呈报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外部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体系的向导。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会计目标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其相应的会计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趋同步伐加速。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正确确立一个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目标如何理解,以及在现今我国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目标概述

何为会计目标?概括地说,它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新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会计目标理论的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恩里斯特·帕罗科(ErnestJ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委托方关注的是委托财产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能够保值增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2.我国资本市场的考察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资本市场逐渐介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资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为维持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资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总体不高,缺乏将有限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转移的能力。资本市场已被大股东作为“圈钱”的场所,而相应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法规相当不足。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38%增长到11.2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发育程度较低,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多数的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3.资金来源的考察分析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集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比例较大的集体、私营、外商和部分职业股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方面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为主的方式,而相对的少部分的资金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会计目标描述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会计环境,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总体上可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因为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职能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1.政府职能部门

对会计信息有直接需求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局和证监会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政府部门。由于国有股流通上的限制,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转让的办法,但在实践中,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资委现在很少能顺利的“甩出股份”,所以,国资委不属于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而是“管理型投资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他们往往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比较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以便真实地考核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决定是否继续聘用现行的经营管理者。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管理型投资人”绝对控股的特征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决定了国资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要求。

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实、完整、准确。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会计信息。税务局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因其具有的职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是为了投资的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所以,在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真实、准确与完整是我国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

2.金融机构———银行

银行是我国企业外部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一般来讲,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在于贷款本金和利息能否安全收回。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是企业的债券性投资人,他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以准确、真实和完整为主。

3.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者不同于管理性投资人关心的是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职业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公司未来股票的升值状况。从这点看,职业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更多需求的是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下,职业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也导致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的不同。在要求真实准确的同时,需要企业披露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不单单包括已经发生的,还包括企业存在的未来可能发生,但已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会计信息,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求不高。

4.非国有的一般投资人

在我国,企业的投资者除了国家和大众股民以外,还有大量的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者等一般的投资者。他们一般都是内部的“管理型投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依赖财务会计报表,他们还需要了解管理会计信息。从管理和考评经营成果的角度看,他们对财务会计的第一需求是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目标的定位和预测

会计目标的定位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前瞻性。通过以上对决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定位我国会计目标的相关会计环境可以描述为: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资本仍占主要位置,非国有经济成为国有经济发展主流,集体、私人、外商等都是企业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2.证券市场不发达,股权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企业法人手中,职业投资人主要以大众散户为主,普通教育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3.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从银行获得。

4.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以国家银行、企业法人和一般投资人为主的管理型投资人。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比例相对较少,但今后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可以描述为:1.国家作为企业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2.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保证自己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3.职业投资人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其关心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我国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将会加大,因而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4.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以外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目标总体确立为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性”。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是适应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将呈现多元化,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必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不断增加,相应的新的会计问题也会产生。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计目标会实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梁莱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报,2007(5).

[3]宋晓华.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1).

[4]李江雷,任丽丽.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重新构建[J].会计之友,2003(10).

[5]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5(1).

[6]杨博.试论当前我国的会计目标[J].财会通讯,2006(8).

[7]赵德武.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J].会计研究,1995(4).

[8]孟灵霞.浅析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J].市场周刊,2006(1).

会计目标论文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内涵;实现;范围程度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且标的研究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必须在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辩证认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愿望,其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实力所能及的范围(从其固有的职能)方面来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或说其固有的职能来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来要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来谈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迫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和受过人。因为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影响金融、影响投资、影响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影响金融、影响投资、影响决策等众多因素的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就目前而言,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被认为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其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的信息,费用发生的信息,收入取得和利润实现及其分配的信息等。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综合运用才能进行、才能发挥,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到的,就是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会计目标论文篇(4)

财务会计目标也被称为财务呈报目标,它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在外部会计环境和内部会计系统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它也是建设会计体系的主要导向。目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1.1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以及现代产权理论紧密相连,在顺利完成工业革命后,以公司为代表的主要企业形式随之涌现,并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济权的剥离,资源经营人员接受资源所有人的委托,资源所有人支付应有的资源,其中资源所有人关心被委托财产资源的增值情况,资源经营人员可合法经营与使用被委托资源,并竭尽所能地保证资源不贬值。资源经营人员也有义务向资源所有人实时报告与资源相关的情况,资源所有人可借助法律手段约束资源经营人员及时履行义务。因此,从受托责任观来说,财务会计目标即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全面协调资源经营人员和所有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真实映射资源经营人员的经营情况,则需实施历史成本计量特性以及成本会计形式。

1.2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在资本和证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这个大的经济背景下。决策有用观以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为基础,此时资本市场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据着主要位置。资源所有人和经营人之间借助资本市场交流,而不直接交流。财务会计目标能够为投资人、债权人等提出决策依据。在决策有用观中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实用性、相关性。对于会计计量,同时存在多种计量特性。会计信息在映射以往经济事项的同时,还应明确未来经济事项,进而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满足其决策需求。

2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2.1外部会计环境分析

(1)经营管理体制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发展阶段,这决定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仍为动摇。资源所有人和资源经营人的直接接触是资源所有权和经济权剥离的具体体现,国家是企业的典型代表,同时饰演着资源所有人和宏观调控者这两个角色。

(2)资本市场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资本市场的进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冲击。我国正处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整的资本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作用发挥不明显,政府管控比较严格。

(3)资源来源分析。

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资本依旧是国民经济内部权益资本的主要供给方。此外,还存在个体、规模较大的集体、外商等。对于企业融资而言,银行是主要渠道,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率不高,在某一时期,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是企业获取资本的主要渠道,只有一小部分资源来源于资本市场。

2.2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

会计目标中应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依据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环境可知,我国财务会计使用者主要如下:

(1)国家职能部门。

在国家职能部门中,国资委和税务局等直接需要会计信息,其中国资委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目前,在国有股流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虽然国家据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颁布有关政策,但是,这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完成。国资委若想甩出股份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国资委隶属于管理型投资人的范畴。

(2)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者区别于管理型投资人,他们关心股票潜在价值。由此可知,对于职业投资人而言,他们更需要能够为投资决策所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这个背景下,在证券市场中,职业投资者则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只能通过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会计信息得到相关信息,这也是引起会计信息要求差异的主要原因。

(3)银行。

银行是我国最为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一,它也是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通常,银行关注会计信息主要是因为关心所带出款项能否如数收回。在我国,许多银行对于企业而言,扮演着债权性投资人的角色,他们主要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财务运行状况,因此,这要求会计信息应真实、可靠、完整。

3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预测

定位我国财务会计目标时,在紧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上述对于影响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现阶段外部会计环境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的分析可知: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体制,目前,国有资本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集体、个人、外商等在企业资本供给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2)证券市场发展尚不明朗,国家以及企业法人掌控着大部分股权,大众散户是最为主要的职业投资者,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

(3)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

(4)管理型投资人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主要包含国家银行、普通投资人和企业法人等。综上可知,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中应坚持以受托责任为主导,辅以决策有用性的原则,将这两种观点均列入会计目标体系中,这是我国专有的且独具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将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且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以长远的眼光来分析,决策有用观变革的财务会计目标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4结语

会计目标论文篇(5)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中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主要借鉴西方会计概念框而制定出来的,而西方会计概念框架也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故笔者认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应该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也并非把会计准则或会计概论框架等同于现代会计理论,但会计准则或会计概念框架是现代会计理论应用领域的核心理论。

会计目标论文篇(6)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直接目标;终极目标

1.研究会计目标的意义

目标是指行为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指会计行为活动(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和标准。有了会计目标,就为会计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会计目标是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流行起来的会计概念。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研究会计原则时,涉及到了对会计目标的一些论述。但第一个将会计目标作为独立范畴加以研究的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朵伯斯,1953年他在其博士论文中有如下结论:公司财务报表应重视的是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短期和长期投资人的信息需求,如果同意将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视为会计的首要目标的话,接着应完成的任务是确定为满足这种目标所需的信息种类和提供这些信息的可能性。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出版的《论会计基本理论》一文中,首次明确地将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这对会计目标的研究,特别是为“决策有用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会计目标的研究引起各国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我国重视会计目标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主编的1998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一书中,在“会计基本概念释义”部分,还未列出会计目标的概念。张为国教授在1991年出版的《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会计目的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它总是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会计目的所明确表述的,是会计应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以何种方式提供这些信息。”(张为国,1991)。可见会计目标至少要明确或回答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应向谁提供信息,即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二是会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即使用者需要哪些会计信息;三是以何种方式提供这些信息,即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只有这3个问题得到较好的明确,才能形成较完善的会计目标理论。

研究会计目标,有利于我们学习理解发达国家现代会计观念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建设。我国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广。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是先于人们认识的客观存在。而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后者是一种主观要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研究会计职能而未研究会计目标。因此,研究会计目标可以将会计客观存在的功能与会计实践的主观要求结合起来。再者,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在新形势下,研究会计目标,有助于更新和丰富会计理论体系。

2.西方国家会计目标不同观点述评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形成了两个最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2.1 受托责任学派(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为考评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者)管理资源的责任和绩效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按照受托责任观,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立足于过去,以经营业绩为主。

受托责任早期是用来表示中世纪庄园的管家责任,其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多种表述。一种表述是:受托责任是指管家(资源的管理者)对主人(资源的所有者)所承担的、有效管理主人所托付资源的责任。第二种表述是: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受托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土将受托责任进一步发展,认为:“受托责任的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口约而产生。……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构建在一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上,毫不过分。”

如果将受托责任作为会计学的概念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含义:①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②作为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③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

受托责任必须要有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存在。在商品经济社会,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建立的基础。只要存在两权分离,就存在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20世纪70年代,在《财务报告目的论文集》中收录了理查德・M・西尔特和井尻雄士《财务报告目的的理论框架》的论文。他们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可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目的;总目的;操作性目的;指示性目的。两位教授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确保经管责任。1982年,在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组织的一次讨论会上,井尻雄士代表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2.2 决策有用学派(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以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为导向,会计信息的提供既立足于过去,又注重于未来。因为过去的事项是预测决策的基础,而未来事项的预测性信息与决策最相关。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11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决策有用观。该文件明确提出:“编制财务报告这件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于作出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所谓决策,就是在进行企业和经济活动中,对于稀缺资财的各种备选用途,作出合理的选择。”并且用较多的篇幅描述了环境对各种目的的影响,认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目的受财务报告所处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特征和局限性的影响。”并且将决策有用的信息概括为:“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决策有用观产生的背景:①美国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②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推销,常常要经历许多漫长的、连续的、错综复杂的过程,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本,因此,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通常是分离的;③美国的大部分生产活动是在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里进行的,包括许多大型公司,它们在国内或跨国市场上进行购销并筹措资金;④企业不仅从金融机构和小型的个人集团为其生产和推销活动筹集资本,而且还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和债务性证券在社会上公开筹资;⑤在美国,生产资财一般是私人所有,而非政府所有;⑥广泛地为管理人员、投资者以及与个别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士所使用的经济统计和其他经济信息,政府又是一个重要来源;⑦提供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人们常常认为,独立审计师的意见,足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或可以置信的程度。此外,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提出的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念,无疑是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或思想根源。

决策有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特鲁布拉德委员会”的首领罗伯特・M・特鲁布拉德,在他的领导下,1973年10月提出了题为《财务报表的目的》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总结出12个财务报表的目的,其中目的之一就是财务报表的基本目的是提供有助于作出经济决策的信息。

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体系项目参与者索罗门斯,也是决策有用观的倡导者。他在与受托责任观的辩论时明确指出,明确经管责任的最主要内容是业绩评估,而业绩评估旨在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决策和经管责任是互为关联的会计目的。实际上,可以把会计确定经管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作用,它构成会计决策的一部分。

2.3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评析

从许多文献资料不难看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只不过是人们对财务报告目的的两种不同的主观认识,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两者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两者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特别是在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两种观点的客观认识基础是一致的,即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为其基本外部环境。其次,两种观点对财务报告的内容结构、方法和手段并无特别不同的要求,仅仅是侧重点的差别。

两种观点的差别,几乎全是主观认识造成的。其差别之一是,两者对财务报告目的的不同理解。受托责任观不考虑受托者如何理解、利用这些信息,去制定什么决策;决策有用观在选择所提供的信息时,考虑了信息使用者可能的决策。差别之二是,两者对所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财务报告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估为重心;决策有用观认为,对信息使用者所要作出的决策来说,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重心,受托责任观强调信息的“客观性”,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信息的“有用性”。差别之三是,两者产生的思想渊源不同。受托责任观的思想渊源是中世纪的委托与受托观念;而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渊源是20世纪60年代的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

3.我国会计目标研究述评

我国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是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展开的。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论述主要有:(1)“会计目标,即会计工作的目标。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资金运动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朱启明,1988)。(2)“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提供财务信息。我们认为,将会计目标区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是必要的,因为它把管理的一般性和会计管理的特殊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反映了整个管理的要求,又反映了会计管理的特点,在理论上有助于吸收管理活动派和信息系统派的优点,建立起我国会计管理目标理论。”(毛伯林,赵德武,1990)。(3)“会计目标分为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会计的直接目的可概括为: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会计终极目标与直接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认识会计的终极目标,必须与会计的本质、定义、职能等问题联系起来。基于上述分析,会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阎德玉,1993)。(4)“当前我国财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葛家澍,刘峰,1998)。(5)“综上所述,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向国家、企业外部有关各方、企业内部提供有助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但不管其具体目标是什么,会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程德兴,魏文君,2007)。

笔者认为,上述五种观点都吸收了发达国家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我国的国情。

4.现代会计目标重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我国的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与美国“决策有用观”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在市场经济发育完善程度上,在市场经济配套要素的整合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决定我们一方面要吸收“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对我国适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应根据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提出有利于深化会计改革的会计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主张,我国会计目标应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会计的直接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任何经济管理活动的共同目标。

笔者主张这种观点的理由:①这种观点反映了会计目标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以会计目标客观上存在多样性为基础的。②这种认识从不同层面整合了“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③这一概括涵盖了会计工作两项最普遍的要求。任何企业的会计工作都要进行日常会计资料的处理,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不论是持什么观点,不论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会计工作程序和结果是相同的,即为一种普遍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一切管理最终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工作的目标与企业管理的目标应具有一致性。④这一观点揭示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出矛盾。提高经济效益既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国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⑤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会计的终极目标,能够与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成果呼应并协调。⑥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目前还明确存在委托与受托关系,如用受托责任观解释其会计目标是具有针对性的。但是,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一不否认所有者委托与经营管理者受托的关系,二不淡化受托责任的履行,而是强化了受托责任的核心: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为国.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3]阎德玉.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朱启明.浅谈会计目标[J].福建会计,1988(1).

[5]毛伯林,赵德武.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6]葛家澍,刘峰.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会计目标论文篇(7)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目标;有效实现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全国高校的积极努力,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2004年为19%,截止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本专科年招生增至53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提高到两千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 左右。按照国际公认的马丁・特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育社会学家)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标准来衡量(即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指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以保证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促进社会民主平等为目的,针对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普及性的高等教育活动。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目标多层次化,本科教育的目标相应调整,教育的重心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下降,而是教育质量标准变得多样化。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从一般概念来讲,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上的区别是:前者以学术价值追求为主,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而后者以职业价值追求为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可以简单地认为,精英教育基本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而本科教育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的内涵。本文所讨论的会计本科教育正是在以上界定基础上展开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会计教育也不例外。它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差异的, 因此,会计教育目标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主要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会计教育目标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它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多年来,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 围绕着会计教育目标的问题不断进行讨论, 在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断有新的发展,我国不少会计教育界人士( 张为国,1993;朱小平,1995;葛家澍等,1998;李心合,1998)先后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目标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其时的会计教育给予了一定指引。

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院校类型与规模、入学与选拔、课程组织、学术标准与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以及教育文化、观念、功能、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制度变革、教育结构、领导与决策方式、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必然要求高等会计教育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济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但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增加,高校的入学门槛大大降低了,生源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142900余人(含集中阶段录取、保送生、非通用语种、春季招生和“三校生”高考),共计录取新生112495人。其中录取本科生59800余人,占53.20%;录取高职(专科)生52600余人,占46.80%。全年本科录取比例已超过50%。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扩张,这使得原来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少数精英的传统理念发生转变。社会、企业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定位及岗位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必然应做出相应调整。

结合前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即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重心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心。

这里所说的实际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是指要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包括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企业会计信息分析、管理能力、职业品行等等。专业技能是会计人员将理论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综合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及其运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人际协作与管理组织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领导才能、应变能力、企业家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上述定位与会计教育较发达的英美国家的定位基本一致。如,英国作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就非常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整个会计教学过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从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看,能力培养也是其核心内容。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根据林志军等针对中国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会计本科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十项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技能的培养在过去被长期忽视,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今后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会计教育目标是会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明确了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本科教学改革。

综合上述论证,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重心已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对这些技能的培养,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有效实现的。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对上述各项技能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要求

2007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如,1号文规定:“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 2号文还明确规定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并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部,或者说国家开始特别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有其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最为有效的途径

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 仅通过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想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会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突出会计专业特色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各项实际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是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的需要。

在培养会计本科学生技能的系统工程中, 实践教学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实践教学包括多种形式:会计模拟实践、同步实训、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等。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直接接触,为学习会计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并通过分析、概括、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对一些概念获得较完整、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如,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可以切实提高会计本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独立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其发展潜能。通过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理论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十分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缩小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会计思想,将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构架当中。这对完成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雯, 李乐夫, 谢维和.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科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与实证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第3期[ J ].

[2] 张妙弟, 江小明.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第1期[ J ].

[3] 纪宝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第7期[ J ].

[4] 张学文.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6 期(总第198 期) [ J ].

[5] 孙玉杰.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大叙事特征及其影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年12月第27卷第6期[ J ].

[6] 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 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 2004年第9期[ J ].

[7] 刘永泽, 孙光.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 2004 年第2期[ J ].

[8] 金汝洲. 论会计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 高教研究. 2005年第6期[ J ].

[9] 黄丽霞. 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2006年第6期[ J ].

[10] 李永臣, 王丽新. 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会计之友. 2006年第11期[ J ].

[11] 李玉茹, 孙克新, 孙文先. 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财会月刊(理论). 2005年第12期[ J ].

[12] 余海宗.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四川会计. 2003年第12期[ J ].

[13] 黄启国, 罗剑, 郑建伟. 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2006 年第12期[ J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