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09:56: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学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NewAmerican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studyofliteratureandrelevantfields;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studyoflanguagefromthewrittentextsbywhichitisknown;②thestudyoftextsandtheir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branchoflearningorscholarly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courseofstudy或asetof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没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语语文学科,并在这一学科的统筹下,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语言认知水平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突出大、中、小学各自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及侧重点。②没有实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与对接。③没有实行与中国语文教育的衔接与对接,在缺少真正的“双语文”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对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做到准确地解码与二次编码,不可能通过移情实现对两种语文融会贯通。④没有明确界定语文的定义,使得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交际、特别是听说的交际工具,因而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可能全面地习得第二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主动吸纳英语语篇中所提供的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国情融合,真正实现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标准或要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堂内容教学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内容重复现象,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加速了人们对其功利效益的追求,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同时,“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导源于英语学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至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及时将“英语学科”改称“英语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
[5]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4.
[6]何高大.英语教学中体验文化观的认知阐释[J].外语教学,2006,(3):65.
[7]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3.
一、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良好的师德修养。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作为一名语文学科带头人,既要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打的是一场“持久战”,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语文学科带头人,要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甘为人梯,要有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为先、教书当以育人为己任的精神境界。
丰富的理论修养。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应该充分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优势,熟知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落实课改要求,坚持教育创新。同时能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和能力,积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课题,并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带头开好研究课、公开课和示范课。
较强的能力素养。语文学科的带头人,不仅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面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还要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要大胆的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动感和激情,在与学生交流、碰撞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教学设想。在教育教学中大胆的创新,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境界。作为一名语文学科带头人,还要有组织、整合教学的能力。平时要和广大师生一同研究教学,摸索教学规律,更多地收集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努力想办法帮助解决,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二、语文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产生名师效应,发挥名师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作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名师,经常关注国际、国内教育形势,关注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发展,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教育及教科研的改革发展。作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要具有丰富的教科研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声望,具有创新与开发新课程的能力,能讲出高水平的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能编撰出较高水平的学科专著和校本教材;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生成能力,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教科研论文;能将来自教科研实践的经验通过学科讲座形式,在学科领域和学科教师团队进行传授,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科研的顶尖人物或带头人,成为在本学科领域及学术上有影响、有造诣的名师。
要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路人。熟知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吃透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积极探索和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坚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敢于战胜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还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创设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给本学科同行做出表率,并凭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去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三后期;语文教学;高考成绩
尽管因为高考中语文学科所占的分值比例提高,使人们在思想上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据调查,高中学生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以我所教班级为例,课余几乎没看见过学生做与语文有关的事情,偶尔有学生看看课外书,还要被班主任批评;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表上,语文学科的课时数相对于同样分值的数学和英语来说,也是最少的,以我们学校为例,英语、数学每周8个课时,而语文只有6个课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不愿学语文固然与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因为不少人(上至领导下至学生)对语文学科存有偏见。直到现在,在有一部分人的心目中,语文教学不外乎就是认认字词,背背课文,读读文章,写作文,有什么好教的,有什么好学的,凡是识字的人有几个不会?而且语文这科,教与不教,学与不学,其考试结果都差不多,不像数学、英语、综合科那样差距大。在他们看来,高中语文成绩好与否靠天赋、靠基础,跟教学似乎没多大关系。因此他们主张语文学科让位,建议把语文的时间让给数理化政史地英等学科,到高三后期他们更是主张如此。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曾经有一年我所带的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在一诊考试、二诊考试、三诊考试中都非常优异,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但在三诊考试后,因为班主任无心说了句“语文基本定性了,再花时间也不会有多大提高了,但在文综上面就不一样了,文综越到后面效果越明显”,所以学生就完全不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他们公然在语文课上背文综,结果高考中语文优势尽失。
我们先不说天道酬勤,成绩与付出成正比,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我们单就语文的学科性质来说它也不该受冷落。关于这一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已表述得很清楚,这里不再赘述。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含盖面相当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严肃如政治,轻松如饮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以说,我们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英语以及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的都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由此可见,学好语文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了语文就为学好数理化政史地等其他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学好语文。那么高三后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语文,从而提高语文高考成绩呢?
在意识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继续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有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在方法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勤读勤记勤练习,指导学生找准发力点。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语文所包含的内容又是那么丰富,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它全部掌握,它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巩固,所以对语文的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到了高三最后冲刺阶段更是如此。那么,高三后期在语文学科上,我们应把时间花在哪些地方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81-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相比于过去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文学性等属性,新课标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我们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它表明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让语文教学担负起弘扬培养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高尚健垒的人格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呢?结合笔者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这样做:
1 要实现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语文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教育的素材文本中俯拾皆是。教材中不仅有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强者对生活的热爱,还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等。更有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对获得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更不用说教材中不乏悲天悯人、关心社会、抵御外强的英雄,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吗?“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情”,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是实现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的第一步。
2 要实现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立足课堂
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讲课应该转变单纯的知识传授的落后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关爱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犯错,让人文关怀真正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文本上,更应该体现在授课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些错误是学生在行为规范上的错误,如有学生会睡觉、有学生会插嘴甚至会顶嘴等等,更多的错误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把握上的错误。当学生犯错后,教师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纠正,很可能在无形中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和提高。北师大附级教师纪连海说过,在他的课堂,有学生上课睡觉,他从不当堂点名批评,因为这样的批评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纪老师的做法就生动体现了课堂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借鉴。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探讨性,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可以独抒己见。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方式、生活阅历、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偏差、错误,这都很正常。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怕学生出错,就扼杀学生“犯错”的机会,一味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掌握统一的作业、统一的答案,一切求标准、一切求统一。笔者在教授的《雷雨》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周朴园这个人身上有没有残存的一点人性闪光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过小组讨论,不少学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最后笔者在总结时,并没有肯定哪种观点一定是正确的,而是肯定双方的观点都言之有理。这只能说明先生创作的周朴园形象太成功了,是一个完整的、不单调的丰满的形象。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很成功,作为语文教师你不能简单地评判哪一位学生回答的正确或错误。也许学生受自己认识的所限,理解的答案不会像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完整或完美,但鼓励他们在课堂进行“随心所欲”的回答,就是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的目的。
老师只有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错误,课堂才会有对学生的尊重,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每个语文老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谅解,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信任,这样的语文课才会真正体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标准,成为真正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3 要实现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指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媒体、各种文学作品中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该同志理论知识深厚,专业知识娴熟。他精准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学段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知清晰,准确把握教材,处理运用深浅结合,科学规范,具有过硬教学研功底。
该同志善于创新乡镇语文学科教研新路子。任现职以来,带领我镇中小学业务主任组织开展业务教学教研活动,有效的指导和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志提出以统编教材普及使用为抓手,开展锤炼语文课堂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带领全镇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熟练掌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是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旗手。
非常注重加强业务进修和学科专业的学习,多次参加市县学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对小学学科学术新动态,教学新观点,课堂新理念,积极学习研讨,始终站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前沿,厚积薄发,逐步完成了由经验型教研员到科研型教研员的转化。他积极撰写的教研论文《语文教学的沉淀与积累》一文在《未来教育家》期刊上发表。
一、量好尺寸,方可心中有数(即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审美需求)
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同穿衣打扮,体现了对教科书及课外的各类文章的审美与分析。而现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诸如学生上课不爱听讲、对课文不感兴趣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结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时代差距。特别是古文以及年代久远的文章,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使得90后的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思想差距。由于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思想深度不够,无法理解有些课文的内涵。三是审美差距。这个原因是基于前两个原因之上的,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赏析文章。这个原因也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致命原因。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审美需求,如同量体裁衣,量体是先决条件,否则无法裁出合身的衣服。所以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布局的安排与设计。
二、按照文体,方可布局有道(即依照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文体,指文章的风格或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见的文学形式有诗歌、小说、散文、应用文、戏剧等。抓住各类文体特征,结合具体课文的写作特点,避重就轻,突出重点,强调学生接受效果,这样比较符合中职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
由于文体分支较多,每篇课文的挖掘也是可深可浅,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接受能力,与中职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准则,以实践证明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按照文体,可以比作量好尺寸;布局设计,就是裁衣制作了。对于诗歌教学,无论哪一种诗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是很大。所以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建议注重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课堂小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朗读原文,比说听后感悟,比仿写等,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领悟适量的文学意境即可,不要过多地深究与扩展,容易造成平常人听交响乐听不出门道的后果。对于小说教学,建议让学生读懂小说的情节脉络,理清主要人物关系,知道这些人和事是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就好。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略作点拨,让学生明白写作基本意图即可。对于散文教学,因为“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学生不好领会中心思想。建议“就散谈散”,以“散”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讨论,自由总结。视学生总结情况而定,教师起最后一个“神聚”的作用,但即使学生没有读懂也不可全盘否定学生的成果,因为学习需要过程,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相信以你的鼓励为基础,会大大推动学生学习的步伐。对于应用文教学,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活学套用”,以课文为范例,创设情境,让学生仿写。对于戏剧教学,虽然课文不多,但也是学生需要了解的一种文体,建议分角色试演。可以通过组织、排练、彩排、展演等方式,最好让每个学生都有角色,角色少的可以分组进行,还可以安排担任剧组人员。这样不但激发学生兴趣,更可以通过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戏剧文体的特点、人物特点、剧本的主题等比较枯燥难懂的问题。
三、量体打造,方可提升审美(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总体目的)
对课文的审美,按照量体裁衣的方式之后,就会自然达到提升整体审美的效果,也就能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在按文体进行教学设计时,建议结合具体课文特点,进一步将教学目标明确化、细化,以学生平均中等以上接受程度为标准,将尺寸度量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需求。如词语品读、佳名分享、人物赏析、故事叙述、应用展示、名篇心得等都可作为量体打造的有效方式。
教师以主导的角色打造布局,将审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调动学生主体有效学习,让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如同潮流服饰一般美不胜收。
论文摘要: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包含语文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因而由此可以观照语文学科性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唤醒和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为此则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从语文学科内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看,只有语文才能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性是语文的根本特性而工具性是其基础属性。人文教育性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工具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两者共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进人21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说,这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不断探讨、实践的一个宝贵成果,对今后一段时间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表达到底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是否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呢?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就还会在“工具论”与“人文论”中两边摇摆,语文教师还是不知从何着手,重心何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解决这个根本特性问题。依笔者所见,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应该是人文教育性—以往习用的“人文性”只是语文的内容特点,用来指称语文学科的特性并不准确。
这一命题实际包含两个子命题: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不是工具性;二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前一个命题正是多年来语文教学争论的一个结论,其基本理由是:工具性只是语文在社会运用上的属性,并不是语文发生论上的属性。在工具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变成了一种遵循逻辑思维法则的理科教育程式,它把语文分解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抽象的东西,结果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这一点笔者木用赘述。第二个命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展开阐述的观点。为求从根本上加以论证,笔者以主体性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分析、讨论。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理论前提
要弄清楚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主体、主体性。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性就是主体的特性,即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主体性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自觉性,指人不同于动物的意识特性,即人把他同自己的关系、同他人的关系、同自然的关系变成主客体关系。二是自主性或能动性,它是人的活动特性,是指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因而可以说,主体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特性。
主体性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主体人格”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等的因素。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是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实际上,具不具备主体意识也是主体人格的一个方面,因而本文为论述需要将前述“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统称为“主体人格”,以指称主体的精神情感状态。
前面我们谈到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主体性,而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学即人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教育理论家提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教育应以“培育人的主体性为最高任务”,也就是要培养人的主体人格、主体能力。这便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
主体性教育思想与我国历来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理论是一致的。教育理论家王策三曾这样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
“主体性强的人,就是在客体面前拥有主动权和思想的人。”既如此,主体性教育思想可以被看作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依此推导,主体性教育思想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性质也应该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加以确定。
二、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现实要求—社会历史发展需要进行人文教育
(一)社会进步需要唤醒、培养人的主体精神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日益广泛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人类社会一下子从工具时代跃进到信息时代。科技作为最富有革命性的生产力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了日益众多的方便和享受。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祸患。如原子能可以用于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地杀伤人类以致毁灭人类;克隆技术可以在医学和生物遗传工程
上产生重大作用,但若用于复制人类,则将是人类的灾难;计算机有利于贮存、搜集、传播信息,也可以被用来不良信息,或利用计算机犯罪。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固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气候环境的急剧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物种消失、人口膨胀、贫富差距拉大、战争频仍。这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和不安。
同样,经济发展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市场经济遵循利益原则,当这种利益原则无限制地渗透到人类的意义世界时,就会造成道德失范,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就是典型表现。这一点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法制不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尚未建立,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贩毒贩黄、贪污贿赂屡禁不止,偷盗、抢劫、诈骗、走私等犯罪活动甚嚣尘上,一些犯罪分子十分猖狂,他们为着能有钱,过上享乐生活,而疯狂劫掠国家和他人财产,甚至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暴力,滥杀无辜,耳目所及不乏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良知泯灭、人性丧失的事实,少数人对生命的践踏和漠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上事实表明,科技的进步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走向人类的对立面,从而导致人在自然、社会和人自身面前的主体地位的危机,主体精神的沦丧;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道德观念的混乱,美好人性、人格受损,人在物质欲望面前,无法从容应对,把持自己,同样会丧失人的主体性。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唤醒和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主体人格,使人成为人。
(二)培养主体人格必须依靠人文教育
首先应弄清楚主体人格、主体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核心要素,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有必要弄清楚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在西方,人文精神是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十分丰富,儒家、道家或强调道德体验与践行,或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其影响也十分深远。有学者根据中西人文精神传统,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对万事万物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人的主体精神可以看作人文精神的核心成分。
而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或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甚至落脚点,因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然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主体人格。
同时也应看到,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也只有或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因为进行人文教育所依据的人文学科与回答“是什么”的客观陈述(科学)不同,它是回答“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引导,“人文学科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人文学科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学科所依据的理念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相反科学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情感寄托、伦理要求和终极关怀等的需求,即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总之,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和谐,人类个体趋向完善。而自然科学却做不到。
因此我们说,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在各阶段教育中应当加强人文教育,应当有学科承担人文教育重任。
三、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学科内容依据和学科分工依据
(一)语文、语言的本质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