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2:46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1)

为了使竞争情报的工作越做越好,越做越专业,过程的积累十分重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情报体系,即情报库(或叫知识库),不仅能使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有较多较全的案例可以参考,也同样为初期接触这类工作的新手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具体怎样去建立情报库,笔者的想法是情报库可以先设定为四个大版块组成:专业词汇版块、报告版块、数据版块和渠道版块等,每个版块的规划具体如下:

图片:

static8.photo.sina.com.cn/bmiddle/51070a36g6c731edf5f17&690

一、专业词汇版块

这一版块的下层铺设可以先按行业进行分类后,根据所做的报告进行归纳。如通信行业的词汇:3G、无线宽带、有线宽带、流媒体、网关等;IT零配件行业:陶瓷封装、陶瓷机座、陶瓷基片等;小家电行业:换气扇、浴霸、新风交换机及机组、传感器等;装饰材料行业:热反射镀膜玻璃、单银LOW-E玻璃、双银LOW-E玻璃、三银LOW-E玻璃等,以上的产品都是来源于报告所需要调查的产品,所以在写报告时会对这些产品定义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及时把这些产品的定义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不断地为专业词汇版块填充新的产品。

二、报告版块

报告版块的下层划分比其它几个版块的划分应应更加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先进行一级分类,如通信类、家电类、小家电类、IT类、医药类、快速消费品等类型定义后,再进行下一层的针对企业类的情报还是行业类的情报进行划分,最后根据调查的类别进行划分,如收购类、销售类、人力资源类和技术类等等,将所有的竞争报告有系统地分门别类以后,作为报告的研究人员和调查人员也要结合自己相关的工作,对每一份报告小结出具体的要点重点。如研究人员应通过报告总结出企业或行业的排名、优劣势及发展的趋势或其它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调查人员则应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实调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查的难点、被调查的企业或行业的联系人员的联系方法等;客服人员则应记录下客户的调研目的和将调研的设计方案收编入册。

三、数据版块

这一版块的数量可能不会太多,估计有通信类、家电类等的数据可以摘录。其做法有:

1、对有原始数据资料的行业或产品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表格或比例图,如果每个月都有数据更新的话,根据更多的数据还可以形成趋势图等。

2、有网上对大型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信息、表格进行摘录,但要备注出摘录时间及发表的研究机构(如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麦肯锡、市场调研公司IDC等),这样可以方便搜索查询。

四、渠道版块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2)

学生调研报告

1.编写和陈述调研报告的指导方针

下面几点将会对这一过程起指导作用:

(1)应该把报告的式样与委托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比如,缮制两种(或多种)版本的调研报告是可取的.其中一种版本有详细的技术数据,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另一种版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管理的需要,可能对技术方面的讨论不太彻底,而是更多地集中在调查结果的商业运用上.如果仅仅缮制一种版本,或许就应该在附录中对技术词汇进行准确的界定.

(2)调研报告应该用清楚的、符合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

(3)调研报告中的图表应该有标题,对计量单位应清楚地加以说明,并且,如果采用了已公布的资料,应该注明资料来源。

(4)是否在正文中穿插图表,应根据是否有利于缮制者的爱好而定。对于过长的表格,可在调研报告中给出它的简表,详细的数据列在附录中。

(5)调研者应该对印刷的式样和调研报告的装订进行检查,也应对提交给委托人的调研报告的册数进行检查。

(6)委托者常常发现,调研者在高级经理会议上对主要的调研结果做一种正式的报告对他们有利。因此,调研者在接受调研委托之前就应该对这类事情进行核实。调研报告的小册子最好是在会议之前就分发下去,以便经理们有机会对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审查从而提出问题。

(7)调研过程的最后阶段涉及了信息传播方面的专门技能,调研报告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满足特定委托人的要求。报告的格式、印刷和装订值得高度重视,因为这将有助于理解报告的内容以及提高报告的有效性。关于调查者是否应该对调查结果进行解释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8)调研报告应该在一个有逻辑的框架中陈述调研结果。尽管特定的调查有特定的标题,但在以下给出的一般纲要提出了一些建议。

市场调研报告的典型结构

题目版面

内容提要版面

调研报告正文

绪言(调研报告的目的)

主要的结论(一系列简短的陈述)

调研采用的详细细节

调研结果(正文、再加上图表)

调研结果小结

总的结论和建议

表格目录

图例目录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3)

一直以来,我国的软件盗版率调研数据都由国际组织――商业软件联盟(BSA)所掌握,在2005年之前,BSA的数据是唯一反映我国软件盗版率的数据。但是现在,情况已然发生了转变。

5月28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互联网实验室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2007中国软件盗版率调查报告》正式对外,这是该机构连续第三年的我国自行调查的软件盗版率数据。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PC软件的盗版率下降到了41%,这和之前BSA所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产生差异的原因

5月15日,BSA联合IDC了第五个年度全球计算机软件盗版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软件盗版率为38%,增长了3个百分点,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48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平均软件盗版率为59%,带来的经济损失为140亿美元。而这两个数据在2006年分别为55%和120亿美元。该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的软件盗版率连续三年持续下滑,但仍处在较高比例。

同时,BSA还指出,亚太软件盗版比例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的影响,因为中国软件业务在亚太市场的比例较大。

十几天之后,5月28日,由互联网实验室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计算机软件的盗版率下降11个百分点至41%。其他相关数据还包括,中国整个软件产业盗版率比2006年下降4个百分点至20%;全部软件产品盗版率下降5个百分点至31%;最受关注的操作系统盗版率大降29个百分点至39%。

显然,BSA和互联网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差别很大,我们应当相信谁?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便委托互联网实验室承担我国软件盗版率的研究工作。据相关人士介绍,互联网实验室提出了数量盗版和价值盗版两个软件盗版率概念,并建立了一套便于检验的盗版率计算模型,同时公布了研究方法、调查范围、研究模型等,而这些在BSA的调查中并没有体现。

据了解,从1994~2004年的十年间,BSA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软件的盗版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但是近年来,我国经过多年大力推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实际情况已明显好转。BSA虽然承认了中国的盗版率在下降,但是2005~2007年这三年的调查数据却仍居高位。BSA调查报告的准确性和调查方法及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正越来越引起中国官方及民间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自行调查的数据41%公布之后,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更加引人深思。

反驳BSA

5月28日当天,在《2007年中国软件盗版率调查报告》的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盗版率不可能有BSA公布的82%这么高,盗版率问题已经被国外机构妖魔化。张勤指出,如果按照BSA的数据推算,正版销售额只占10%的话,那我国的软件规模就不得了,算出来的结果是,整个软件产业的规模与GDP的比率比美国还高。中国的软件业比美国要落后,由此推算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所以BSA公布的盗版率肯定是错误的。

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异会如此之大?“中国软件盗版率调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叶秀敏博士对本刊记者进行了解释。她表示,首先是调查范围的不同。BSA的调查范围只限于PC软件(包括台式机、膝上型电脑、便携式电脑,不包括掌上电脑和用作服务器电脑),BSA的方法只向用户调查软件装载数量,用统计资料或专家访谈获取其它数据,通过间接的方法计算盗版率。“相对于直接向用户调查盗版软件使用情况以确定盗版率的调查方法来说,BSA的方法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可信、也易操作的方法。但是,BSA的方法在概念、数据样本、计算方法和调查数据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致使其结果不能客观反映中国软件盗版的真实状况。”

其次,叶秀敏认为,BSA混淆了价值盗版和数量盗版的概念。“一般而言,软件盗版率是指数量而言,与按盗版软件的折算市值计算的盗版率完全不同。但是事实上,应该把二者综合起来分析。BSA简单地用数量盗版率去代替价值盗版率来计算盗版行为的经济影响是不合适的。”

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更是指出,BSA所关心的所谓软件只是整个软件产业的一部分。BSA称,“2006年中国的正版软件市场发展到近12亿美元。”而实际上,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6年中国正版软件产品市场总额已达到190亿美元。“由此可见,BSA的市场数据和盗版率调查都是指其所代表的联盟企业的软件产品而言的,不足以代表中国的整个软件产品市场。”

据了解,目前,低价的国产软件取得了长足发展,很多已能替代进口软件。同时,开源软件也在不断发展,它们中有很多可以自由下载使用。还有一些软件不需购买版权,而通过服务收费(软件即服务)。对此,倪光南院士提出了疑问,这是中国软件业当前的趋势,BSA在统计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是不是只要BSA收不到钱的软件都作为盗版软件来对待呢?

方兴东,互联网实验室的董事长,这位昔日博客网站的领军人物,言辞犀利地指出,BSA所代表的是以微软为首的大公司的利益,垄断是其根本目的。他表示,BSA的报告并不是真实反映全球软件盗版的情况,而是怎样利用报告联合各国政府为其成员单位打击盗版。“其所谓的盗版率是心目中设想的应该达到的一个数值,BSA简单地用PC软件盗版率来代替整个软件产品和软件产业的盗版率,这是不科学的。”

41%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过多年来大力推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实际情况已明显好转。但由于目前中国软件盗版率的数字公布一直是由BSA一手主持,而我国在2005年之前却从未过自己的盗版率数字,无法对自己的软件盗版实际情况发出权威的声音。

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不同的声音,对BSA的数据提出了挑战。方兴东表示,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他们委托了第三方的合作伙伴来进行调查取样,研究过程也力保透明。

方兴东认为,要想明确41%这个数据的意义,就要了解之前BSA数据的影响力。他用了一个比喻,“像一座大山压在中国头上”。长期以来,在国外政府、媒体、业界和社会层面,人们基本上认为:BSA盗版率数据=中国软件业盗版率状况;BSA盗版率数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如此一致的,毫无异议的数据直接决定了产业政策、包括经济和政治等等各个层次,影响力非常大,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方兴东介绍说,在中美很多谈判当中,这个数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BSA数据本身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数据,他已经成为十多年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工具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数据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要有更客观的数据与之进行一定的比较。”

同时,方兴东表示,此次这个调查数据的公布,也提出了一定启示,即要寻找知识产权保护的正确之道。他建议,首先要掌握真实数据,建立一套有理论基础且科学的计算模型,依照客观可以验证的标准来调查盗版率的确实数字,以此支持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其次要理性,不走极端。“完全消灭盗版和完全放任盗版的两种极端都只能导致错误,盗版问题相当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取决于一个国家整体的社会及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的参照系是同等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美国” 。

对于此次公布的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对记者表示:“这一数据显示了我国软件消费及盗版行为的趋势,可以为有效调整和实施软件产权保护政策,发展中国软件产业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同时,这份报告的调查数据和方法都是向社会公开的,是透明的,我们会把它作为重要参考。”

软件正版化普及至县级

该《报告》同时指出,我国软件盗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广的软件正版化工作已取得成效;另一方面收费计算机软件比例明显下降,免费、开源软件和预装正版软件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努力推进软件正版化。对此,张勤表示,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部委办及央企都已经完成正版化,政府机关的软件正版化目前已经普及到了县一级政府部门。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4)

据了解,此次核查自2006年9月份开始,当时、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出通知,委托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对11个城市出版发行的都市类报纸统一进行发行量认证,并予以公布。而展开这次调查的原因则是由于我国都市类报纸目前普遍存在虚报发行量的情况,因此为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展开统一核查。

虚报发行量由来已久

一直以来,报刊发行量是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报刊的真实发行量如同洋葱,让人一层一层剥不到底,摸不清真相。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新出版物数据调查中心理事长、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认为,

现在随着我们国家报刊业的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一个竞争手段就是发行量的竞争,通过发行量来争得读者,争得广告。

“一个时期以来,发行量如果正常竞争,这个没有问题,但由于在同一个城市里面,发行量我比你多,可能会吸引更多读者,吸引更多的广告,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虚报发行量的情况,原来可能发行20万的,他说发行25万甚至于30万,甚至更多,这样一个是对读者有误导,对广告业也是一个误导,所以必须进行核查。”

由于报刊虚报发行量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投放报刊媒体的广告主们早已对此见怪不怪,面对这一“潜规则”,甚至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来应对报刊所虚报的水分。

广告主:鼠有鼠道,猫有猫道

杭州民生药业市场部经理陈红飞向《市场观察》记者介绍,民生药业在报刊广告投放上以地方都市报为主,对于报刊的各项指标是要综合考虑的,但由于是大众化产品,因此报刊的发行量、阅读率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报刊自身所公布的发行量,企业会理性看待,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投放,都会通过企业自己的关系渠道,了解到比如说印刷量等比较真实的数据。

主要为房地产作全案策划的北京红鹤顾问有限公司策划部副总监于震也向《市场观察》记者表示,其为客户选择报刊媒体时,由于有很多高端产品项目,因此在广告投放上,更注重品牌影响力这一因素,看其内容、报道分量如何,比如《经济观察》、《财经》等。另外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就是媒体的覆盖渠道是否准确,比如在航空场所发行的媒体。因此,只要是业内知名的,或者能够经常接触到的报刊,究竟其发行量含有多大的水分反倒不是特别重要。

其实,这种态度也很理智,企业投放广告这么久,早已有了经验,也有了经常使用的几种报刊媒体,对于其效果怎样,也有了几成分寸。与其费心费力去考察其真实发行量,不如把在几种媒体上的效果互相比较一下,除非其发行量大幅缩水,否则不会对广告主造成很大影响。

发行量是广告投放的准绳

而对于需要进行大规模报刊广告投放,又无法完全监测广告效果的广告主来说,报刊发行量是否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一个年度报刊投放达千万元级别的广告主来说,能知道准确的发行数字,就意味着可以准确选择投放媒体,同时减少浪费,节约一笔不菲的投放费用。

虽然广告主们八仙过海,各有神通,通过广告公司、印刷厂等渠道得来的数字作为投放参考,但真实的数字,恐怕连某些媒体的核心成员都无法准确说出。有多少订阅,多少零售?上期卖了多少,这期又卖了多少?有多少是赠送的,赠送了几期,有多少是因为临时促销增加的?不断变化的数字足可以使局外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报纸在印刷厂印出来以后,转手卖给收费站,也能赚得一毛钱。这样一来,发行量就成为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谜团,而对于一些新出刊的报刊媒体来说,为了生存,更是将发行量忽悠上天,令广告主不知其底细。

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缺失

这种现象,其根源在于目前在报刊产业链中,存在一个最大的疏漏,即没有一家被市场所普遍接受的第三方报刊发行监测机构。而像电视媒体行业中,中法合资的央视-索福瑞和来自美国的AC尼尔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和广告主、广告公司所公认的第三方监测机构,企业的广告投放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提供的数据。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报刊发行量认证制度是BPA体系和ABC体系。二者都起源于美国,是非盈利组织,是国际上公认的报刊发行量认证机构。

BPA(Business of Performing Audit),即“国际媒体认证公司”,成立于1931年,是国际公认的媒体发行认证机构。BPA国际是一家为全球营销、媒体和信息业提供审计资料的公司,从事为报纸、杂志以及网站提供发行量、访问量审计的业务,创始人包括出版商、广告客户和广告公司。

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中文意思为发行量稽核机构。是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及媒体单位合组而成的机构,针对印刷媒体对其发行量进行严格稽核,并发给发行量认证书以证明该印刷媒体的发行量,其体系起源于1914年诞生于美国的发行量认证署。这个组织主要为付费发行的报刊提供认证。申请加入ABC的出版物必须是付费发行量达到或超过50%。目前ABC在世界上33个国家和地区有36个组织。在亚洲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

BPA和ABC的认证都通过严格的流程和复杂的认证程序来保证认证结果的准确,整个认证涉及报社的财务票据、邮局要报数单据和结算票据、其他发行渠道要报数单据和结算票据、银行往来票据、印厂印刷历史单据和结算票据、纸张出入库历史单据和结算单据、货运票据等各项与发行有关的单据和票据,对从报社购买纸张开始一直到读者拿到报纸的全流程进行审计。如果发现某些报刊声称的发行量高出核查后的真实发行量的15%,认证组织会在报告书上予以标明并实施一定处罚措施。

而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就是应我国报刊广告市场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2005年成立的由民政部批准登记的首个出版类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国内唯一从事出版物发行量调查统计、认证的法人机构。

普及发行量认证任重道远

不过,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国新调查中心在我国开展发行量认证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对《读者》、《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艺术与设计》、《今古传奇武侠版》、《世界都市》等报刊发行量的核查,但相对来说是一些发行量实力较强的刊物,读者群也比较稳固,核查发行量对这些报刊的广告推广还是有所帮助。而对于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报刊,对于认证,就有着种种方面的顾虑。

当然,除了来自媒体方面的阻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一认证还没有获得广告主、广告公司的广泛认可。

民生药业陈红飞指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即使发行量经过认证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是做为一个参考,无论媒体自己公布的数字,还是经过机构认证后的数字,都会有所保留地看待。

这一观点既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理性态度,也反映了整个报刊媒体广告市场面临的诚信危机。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5)

国际上广受认可的模型

国际上关于品牌资产评估的模型主要包括四类,分别是:以单一计算品牌财务要素来衡量品牌资产的成本法和市值法:对财务要素和市场要素进行双重考量的模型(如Interbrand评估模型);通过对财务要素和消费者要素进行考察的模型(如BPTO品牌抵补模型);考察消费者要素和市场要素的模型(如Brand Equity Ten模型)。这四类品牌资产评估模型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针对不同行业需要发挥了各自的价值和作用,但针对独具特点的我国报业而言。以上评估模型无法直接套用。

我国报业的特点

19世纪末至今。报业逐渐从精英、高雅报纸为主体变成了以大众化报纸为主体。而演变至今的大众化报纸虽属大众消费品范畴,却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报纸,又具有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有特点:

第一,一般性:报业的二元结构。在消费者、市场、价格和收入来源上。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报纸均具有不同于其他大众消费品的二元结构。分别是:报纸消费者的二重性。包括消费报纸内容的普通读者、消费报纸版面的广告商:报纸市场的二重性,通过零售和订购销售成品报纸的发行市场,以及销售版面的广告市场:报纸价格的二重性,即针对消费者的零售、订阅价格和针对广告商的广告投放版面价格;收入来源的二重性,包括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

第二,特殊性:中国报业的独有特点。一方面。与西方报纸市场化、私有化不同,我国大陆地区报纸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虽然自1978年以来,我国媒体行业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化运作,但《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2号)中明确规定:报纸出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另一方面,我国报纸缺乏权威的第三方对于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相关统计数字的考量和认证。为了吸引广告商和扩大影响力,报纸浮夸虚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现象异常严重。对此,2008年5月,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联合中国广告主协会和BPA全球、尼尔森中国等权威机构,就报刊与网络媒体第三方媒体数据调查问题与广告主和广告商进行恳谈,而讨论的最终结果是使得“建立第三方”的设想无疾而终――国内诸多报纸的老总联名抵制权威第三方对报纸的发行、收入等数据进行考量和公开。这不但无法让广告商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经过第三方调查与研究的数据。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也使得经济学者和品牌学者在对报纸品牌进行评估时面临很大困难。

报纸品牌资产评估模型

与中国报纸的一般特点与独有特点相适应,考察其品牌资产需包括两个方面的四个内容:消费者因素(读者、广告商)和市场因素(发行市场、广告市场)。前者主要依据经验式问卷调查来获取,后者则依据报纸自身宣称的发行数据及从对广告商的深度访谈中获取。在我国。由于报纸宣称发行数据含有大量水分。从而为保证获取数据最大限度地符合事实。通过间接方式对报纸发行量进行计算也非常必要。具体如下:

第一,读者考察。通过经验式的问卷调查直接测量。主要涉及知名度、满意度、忠诚度和读者价值四个方面。其中,前三个指标的设置依据导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三个要素(产品知名状况、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状况及忠诚状况);而最后一个指标――读者价值的设置。则用来考量报纸的发展潜力。

第二,广告商考察,通过深度访谈等经验性方式直接测量。同读者考察相类似,广告商考察主要依据导致广告商版面购买行为的三个要素来考察――报纸品牌认知、满意度、忠诚度。

第三,发行市场考察,通过获取第三方数据并对其进行佐证来获测量。主要考察报纸的媒介到达率、市场份额和成长状况。例如媒介到达率的下设指标之一“年度发行量”,我们可以通过“该报纸年度采购纸张数量/年度总版面数”来验证其真实发行量等。

第四,广告市场考察,通过获取第三方数据并对其进行佐证来获测量。包括报纸现有市场份额、未来发展趋势、市场稳定性(包括广告版面所占比率、广告行业结构)三个方面。

小结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全媒体;大连;报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92 — 02

一、全媒体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近年来,“全媒体”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新闻工作者们所提及,其中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全媒体报道”等。虽然全媒体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我们所使用并接受,但是新闻传播学学界却尚未对其做出一个准确而统一的定义。遍观学界的纷纭众说,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对于全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其一,媒介运营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媒介运营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曾在研究中明确提出全媒体这一概念。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指出,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1〕其二,媒介形态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博客、手机报等媒介形态的风靡,全媒体实质上就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其三,媒介整合说。该观点认为,所谓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该观点坚持全媒体是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的综合性使用。其四,媒介营销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营销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媒介营销策略,包括整合性的媒介内容生产平台的创建,以及相同媒介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的组合性使用。从这一观点来看,所谓全媒体就是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的具体应用。〔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全媒体的内涵十分宽泛。在本文中,我们根据上述的第一、二个观点得出我们将要使用的全媒体概念,即基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讯信息技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构建的报道体系,同时这个体系仍在不断汲取并运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通讯信息手段。

由我们对全媒体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出,全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媒体环境下,报道体系集中了所有能够运用的通讯技术手段,可谓集科学技术之大成。第二,由于网络电子媒体的介入,使得全媒体环境下的报道变得更加迅速,受众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大事小情,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第三,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终端设备来接收新闻报道,而不再需要自己去订阅,较之以往,可以更加方便其信息的接收。

二、我国报业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2001年中国报纸的总印刷量约为900亿对开张,报纸年发行总份数约为360亿份,流转金额约为216亿人民币,报业实际发行收入约为110亿元。〔3〕可见,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报业的发展不可谓不蓬勃。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从《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平面媒体广告于2005年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平均跌幅在15%以上,其中报纸广告的下滑幅度尤为惨重。因此,这一年也被专家学者定为中国报业的“拐点”。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间,我国主要城市报刊的广告收入还处于增长期。但到了2009年,一些报业集团的广告出现负增长,全国性的大报发行量持续萎缩,行业报、专业报也开始走向衰弱。〔4〕CTR央视市场研究资深研究顾问姚林在《201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报业广告市场经历了高开低走、先喜后忧的过程。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1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了12.9%,报纸广告增长了11.2%。这与2010年相比,前者的增长基本持平,而后者却下降了7.7个百分点。虽然报纸广告的收入依旧呈上升趋势,但其衰减态势必将持续到2012年,并对12年报纸广告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报业的影响之大。无论是发行量还是营业额,相较于非全媒体时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跌落。而新媒体则迅猛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报业有所没落这一事实,其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能够做出的贡献也大不如新媒体了。

三、受众对新老媒体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针对受众对报纸媒体与电子网络媒体的认识以及使用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连地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来源多为网络媒体,并且,人们看报纸的频率也不是很高,看报纸的多为知识水平比较高且年龄相对较大的人群。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这些年轻人中,他们大多数注册了时下流行的微博,却很少有人关注大连报业的官方微博,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大连报业有官方微博并表示不想关注。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更加喜欢阅读纸质版报纸,而非电子版报纸,而且调查者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认为电子报纸缺乏文化气息,与传统阅读习惯不符。当然也有部分人更喜欢阅读电子版报纸,他们坚持电子版报纸获取渠道方便快捷,便于阅读。此外,被调查者认为,报纸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加富有文化气息,且权威公信度较高,但是也存在时效性滞后,互动性不足等缺点。当我们问及纸质报纸发展前景如何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纸质报纸不会被淘汰,但是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想要继续生存就要进行变革。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报纸发展前景良好,仍有巨大的潜力。最后,被调查人群建议,电子报应该减少广告植入,注重年轻读者的普及率,敢于报道重大、敏感事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建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由这些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大连地区的传播环境不甚理想,而大连报业对于自身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加上大连地区年轻人较多,多喜爱网络,导致大连报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使用情况也大不如网络电子媒体。当然,虽然发展形势严峻,但是大连报业仍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毕竟人们仍然愿意阅读纸质报纸。只要大连报业愿意进行改革,其发展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

四、报业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

在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不断涌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传统媒体由于其近乎一成不变的报道风格与体系,变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阅读需求。因此,与新媒体联手,进行互动融合,不失为一种改革自身的良策。

第一,在采、编、印等方面充分运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提高新闻采编的速度与报纸印刷的质量。例如,在采访环节,报社可以建立渠道,鼓励读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新闻发掘,让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最新的新闻图片或影像传递给报社。在编辑环节,报社可以搭建新闻信息采集平台,把各路新闻信息进行汇总后整合分类,再进行运用。而在印刷阶段,则可以使用CTP直接制版技术提高印刷速度,通过ERP软件开发整合报纸印刷流程,从而缩短报纸印刷所需的时间,提升报纸的发行速度。

第二,报纸可以分为不同的版块,针对不同的人群。当然,现在的报纸正是分为多个板块的,例如《大连日报》便分为“要闻”、“特别报道”、“综合新闻”等多个版块。然而笔者这里所说的“版块”并不同于此,而是指针对不同人群所分成的版块,譬如学生版、青年版、老年版等等。现如今的许多报纸无人问津的原因就在于报纸上所报道的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按不同人群来分版块便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的版块上刊载相应的内容。当然,现有的版块分类方式也不无可取之处,因此我们建议,有能力的一些大报可以尝试两种分类方式并行的策略。

第三,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当下,可以说是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时代。而年轻人之中很少有人喜欢阅读报纸,甚至不知道某些报纸的存在,这一点从我们之前做出的调查中便不难看出。所以,报业应该主动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各报业集团完全可以利用微博、博客、播客等自媒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打造与宣传。同时还可以与一些知名网站联合,推出某些活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四,推出自己的客户端,打造自己的电子报。当前社会,手机普及率十高,人们也都习惯从手机终端上获取新闻信息,这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约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因此,各大报纸完全可以推出自己的手机客户端,以方便读者阅读自己的报纸。当然,现在已经有一些报纸实施了这一举措。比如《南方周末》,它就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叫做南周阅读器。另外,报业还可以与网站联手,打造共同的客户终端,报纸可以利用网站的技术与人气,而网站可以利用报纸强大的报道团队采集而来的第一手新闻资讯,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此外,据笔者了解,早在2006年,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官网上便已出现了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播报既可以用来看,也可以用来听。〔6〕由此,我们建议,在手机终端上也使用这一技术,使手机客户端推送的电子报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用语音来听。同时,电子报上不仅可以有图文,还可以有视频音频。

第五,在推出纸质报纸的同时也推出电子报,并且二者各有侧重。我们知道,电子报的推送速度一般是高于纸质报纸的发行速度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电子报的这一特性来使之更加注重时效性。纸质报纸更加具有文化底蕴,我们不妨让其着重于新闻的深度报道,多多进行新闻评论分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媒体对报业造成的冲击已是既定的事实。在新闻传播环境不甚完善的当今社会,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报业,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受限制,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不得不承认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媒体刚刚崛起的今天,报业受到冲击是必然的,而报业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也才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报业与新媒体不断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融合之后,其再度崛起将是必然之势。

〔参 考 文 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02).

〔2〕姚君喜,刘春娟. “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06).

〔3〕蔡颖.报纸风格分化与管理模式分析〔J〕.新闻传播,2004,(04).

〔4〕崔保国. 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姚林. 2011年报业广告市场分析及2012年展望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全媒体;大连;报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92 — 02

一、全媒体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近年来,“全媒体”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新闻工作者们所提及,其中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全媒体报道”等。虽然全媒体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我们所使用并接受,但是新闻传播学学界却尚未对其做出一个准确而统一的定义。遍观学界的纷纭众说,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对于全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其一,媒介运营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媒介运营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曾在研究中明确提出全媒体这一概念。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指出,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1〕其二,媒介形态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博客、手机报等媒介形态的风靡,全媒体实质上就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其三,媒介整合说。该观点认为,所谓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该观点坚持全媒体是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的综合性使用。其四,媒介营销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营销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媒介营销策略,包括整合性的媒介内容生产平台的创建,以及相同媒介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的组合性使用。从这一观点来看,所谓全媒体就是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的具体应用。〔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全媒体的内涵十分宽泛。在本文中,我们根据上述的第一、二个观点得出我们将要使用的全媒体概念,即基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讯信息技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构建的报道体系,同时这个体系仍在不断汲取并运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通讯信息手段。

由我们对全媒体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出,全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媒体环境下,报道体系集中了所有能够运用的通讯技术手段,可谓集科学技术之大成。第二,由于网络电子媒体的介入,使得全媒体环境下的报道变得更加迅速,受众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大事小情,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第三,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终端设备来接收新闻报道,而不再需要自己去订阅,较之以往,可以更加方便其信息的接收。

二、我国报业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2001年中国报纸的总印刷量约为900亿对开张,报纸年发行总份数约为360亿份,流转金额约为216亿人民币,报业实际发行收入约为110亿元。〔3〕可见,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报业的发展不可谓不蓬勃。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从《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平面媒体广告于2005年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平均跌幅在15%以上,其中报纸广告的下滑幅度尤为惨重。因此,这一年也被专家学者定为中国报业的“拐点”。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间,我国主要城市报刊的广告收入还处于增长期。但到了2009年,一些报业集团的广告出现负增长,全国性的大报发行量持续萎缩,行业报、专业报也开始走向衰弱。〔4〕ctr央视市场研究资深研究顾问姚林在《201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报业广告市场经历了高开低走、先喜后忧的过程。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1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了12.9%,报纸广告增长了11.2%。这与2010年相比,前者的增长基本持平,而后者却下降了7.7个百分点。虽然报纸广告的收入依旧呈上升趋势,但其衰减态势必将持续到2012年,并对12年报纸广告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报业的影响之大。无论是发行量还是营业额,相较于非全媒体时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跌落。而新媒体则迅猛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报业有所没落这一事实,其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能够做出的贡献也大不如新媒体了。

三、受众对新老媒体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针对受众对报纸媒体与电子网络媒体的认识以及使用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连地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来源多为网络媒体,并且,人们看报纸的频率也不是很高,看报纸的多为知识水平比较高且年龄相对较大的人群。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这些年轻人中,他们大多数注册了时下流行的微博,却很少有人关注大连报业的官方微博,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大连报业有官方微博并表示不想关注。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更加喜欢阅读纸质版报纸,而非电子版报纸,而且调查者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认为电子报纸缺乏文化气息,与传统阅读习惯不符。当然也有部分人更喜欢阅读电子版报纸,他们坚持电子版报纸获取渠道方便快捷,便于阅读。此外,被调查者认为,报纸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加富有文化气息,且权威公信度较高,但是也存在时效性滞后,互动性不足等缺点。当我们问及纸质报纸发展前景如何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纸质报纸不会被淘汰,但是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想要继续生存就要进行变革。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报纸发展前景良好,仍有巨大的潜力。最后,被调查人群建议,电子报应该减少广告植入,注重年轻读者的普及率,敢于报道重大、敏感事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建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由这些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大连地区的传播环境不甚理想,而大连报业对于自身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加上大连地区年轻人较多,多喜爱网络,导致大连报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使用情况也大不如网络电子媒体。当然,虽然发展形势严峻,但是大连报业仍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毕竟人们仍然愿意阅读纸质报纸。只要大连报业愿意进行改革,其发展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

四、报业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

在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不断涌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传统媒体由于其近乎一成不变的报道风格与体系,变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阅读需求。因此,与新媒体联手,进行互动融合,不失为一种改革自身的良策。

第一,在采、编、印等方面充分运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提高新闻采编的速度与报纸印刷的质量。例如,在采访环节,报社可以建立渠道,鼓励读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新闻发掘,让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最新的新闻图片或影像传递给报社。在编辑环节,报社可以搭建新闻信息采集平台,把各路新闻信息进行汇总后整合分类,再进行运用。而在印刷阶段,则可以使用ctp直接制版技术提高印刷速度,通过erp软件开发整合报纸印刷流程,从而缩短报纸印刷所需的时间,提升报纸的发行速度。

第二,报纸可以分为不同的版块,针对不同的人群。当然,现在的报纸正是分为多个板块的,例如《大连日报》便分为“要闻”、“特别报道”、“综合新闻”等多个版块。然而笔者这里所说的“版块”并不同于此,而是指针对不同人群所分成的版块,譬如学生版、青年版、老年版等等。现如今的许多报纸无人问津的原因就在于报纸上所报道的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按不同人群来分版块便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的版块上刊载相应的内容。当然,现有的版块分类方式也不无可取之处,因此我们建议,有能力的一些大报可以尝试两种分类方式并行的策略。

第三,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当下,可以说是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时代。而年轻人之中很少有人喜欢阅读报纸,甚至不知道某些报纸的存在,这一点从我们之前做出的调查中便不难看出。所以,报业应该主动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各报业集团完全可以利用微博、博客、播客等自媒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打造与宣传。同时还可以与一些知名网站联合,推出某些活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四,推出自己的客户端,打造自己的电子报。当前社会,手机普及率十高,人们也都习惯从手机终端上获取新闻信息,这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约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因此,各大报纸完全可以

推出自己的手机客户端,以方便读者阅读自己的报纸。当然,现在已经有一些报纸实施了这一举措。比如《南方周末》,它就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叫做南周阅读器。另外,报业还可以与网站联手,打造共同的客户终端,报纸可以利用网站的技术与人气,而网站可以利用报纸强大的报道团队采集而来的第一手新闻资讯,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此外,据笔者了解,早在2006年,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官网上便已出现了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播报既可以用来看,也可以用来听。〔6〕由此,我们建议,在手机终端上也使用这一技术,使手机客户端推送的电子报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用语音来听。同时,电子报上不仅可以有图文,还可以有视频音频。

第五,在推出纸质报纸的同时也推出电子报,并且二者各有侧重。我们知道,电子报的推送速度一般是高于纸质报纸的发行速度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电子报的这一特性来使之更加注重时效性。纸质报纸更加具有文化底蕴,我们不妨让其着重于新闻的深度报道,多多进行新闻评论分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媒体对报业造成的冲击已是既定的事实。在新闻传播环境不甚完善的当今社会,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报业,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受限制,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不得不承认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媒体刚刚崛起的今天,报业受到冲击是必然的,而报业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也才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报业与新媒体不断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融合之后,其再度崛起将是必然之势。

〔参 考 文 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02).

〔2〕姚君喜,刘春娟. “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06).

〔3〕蔡颖.报纸风格分化与管理模式分析〔j〕.新闻传播,2004,(04).

〔4〕崔保国. 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姚林. 2011年报业广告市场分析及2012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