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8:50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桂署钦(1964-),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与思想道德教育。(广西柳州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工学院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55-02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很大束缚,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因此,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十分迫切和必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文试就“纲要”课程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作一探讨。

一、“纲要”课应积极倡导研究式教学

目前,全国高校“纲要”课的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学生“灌输”知识。其优点是教学省时、省力,便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掌控。其缺点如下:(1)教学形式刻板。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从头讲到尾,注重系统性,讲究“大而全”。“大而全”的教学形式呆板,容易引起学生厌烦,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的成分太重,“说教”的色彩太浓。这种“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交流不足”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削弱了学生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与突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所谓研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调查、收集、鉴别材料,在自主性的学习与探讨基础上以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强化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纲要”课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一)“纲要”课堂讲授中的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1.实施模拟授课。(1)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通过授课的形式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2)实施模拟授课的步骤:第一步,由任课教师提出学生授课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第二步,任课教师公布章节授课选题,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第三步,合作小组协作备课,包括确立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推选代表授课等。第四步,学生代表上台讲课,讲授小组协作完成的授课章节。第五步,任课教师随堂点评学生代表授课情况。(3)实施模拟授课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面对公众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实施模拟授课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关于选题设计;选题设计时要均衡分布;其次,注意跟踪指导;最后,重视课堂点评。

2.开展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研究、课堂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掌握专题知识,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1)专题研讨教学活动设计目的:针对目前大学生对“纲要”课冷漠、厌倦的情绪和现状,探讨并解决“纲要”课“教师上课难”“学生上课烦”的窘境与出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探究学习“纲要”课的兴趣和积极性。(2)专题研讨的主要形式: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就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针对提问阅读教材,开展讨论,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评述学生的观点。二是由教师布置某一论题,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上讲台进行陈述,并现场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教师作总结评述。三是教师事先布置一个讨论题,课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就某一题目展开讨论,达成一致的共识,然后每一小组再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讲台陈述本小组讨论的观点,最后由教师作归纳总结。(3)专题研讨的类型:一是分析型问题。比如,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二是综合型问题。比如,如何看待近代史上中国各个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所作的努力?三是比较型问题。比如,明治维新成功与失败比较研究。四是归纳型问题。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五是评价型问题。比如,评价孙中山、评价等等。(4)专题讨论应注意的问题:其一,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在采用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是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和特点来设置问题。其二,要注意引导。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格外重要。第三,要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研讨环境。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活动,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发言。

(二)“纲要”课课外活动中的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1.举行专题演讲。“纲要”课专题演讲是指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熟悉并容易发挥的专题为中心,通过演讲准备、课堂演讲、教师点评等环节,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专题演讲教学活动设计目的:通过专题演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胆量,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专题演讲实施环节与步骤:第一步,确定演讲主题。第二步,演讲准备。演讲准备包括;教师帮助学生吃透领会专题演讲主旨;教师指点演讲的要求和技巧;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撰写演讲稿等。第三步,课堂演讲。演讲准备充分后,学生以班为单位推荐学生代表,由其代表班组轮流上讲台进行激情洋溢的演讲。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演讲完毕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评,既要肯定其优点,又要指出其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是进行演讲活动的重要环节。(3)开展专题演讲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重视演讲前的准备工作。第二,要设计好演讲主题。演讲主题必须突出问题意识,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教育意义。第三,要重视评价,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在专题演讲活动中,要成立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评出优秀演讲者,给予奖励。

2.组织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指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某一专题为中心通过辩前准备、课下辩论、总结评价等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专题辩论教学活动设计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可辩性辩题,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辩论,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辩论中明辨是非、升华思想;培养素质,提升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2)专题辩论的实施:第一步,辩题的设计与选取。辩题是辩论的前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和选取最佳辩题。第二步,辩前准备。第三步,课下辩论。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教室采用班组之间生生相互提问,相互辩解的方式开展辩论,在相互的交锋与碰撞中完成专题辩论。第四步,教师总结评价。辩论结束后,教师应作辩赛总结。(3)专题辩论中的注意事项:首先,辩题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评委问题。公开辩论课可请本教研室其他任课教师做评委。若是一般辩论课可请学生做评委即可。最后,过程掌控问题。当辩赛时间出现停顿,辩赛过程出现走样,教师可灵活处理。(4)专题辩论的教学效果:第一,有利于增强“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第二,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3.开展社会实践。(1)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重视和加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既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又能增强其团队精神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2)社会实践选题的原则。社会实践选题设计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坚持其政治导向性,充分体现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3)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恰当的实践基地,是实施“纲要”课程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自近代以来,广西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同时,广西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片热土,其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我们在进行“纲要”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4)社会实践形式。一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旧址和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先烈故居等;二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变化)等。(5)社会实践考核方式。考核是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公正公平的考核方式能更加激发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进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素质,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结语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纲要”课程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创新,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内外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复合型的教育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还要提高教学技艺。在研究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总之,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化地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龙国存,吴荣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2010(3).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2)

一、九月份下旬

招收新的会员,以制作宣传单等方式来宣传本协会,因此本学期会员人数得以突破,扩大了协会的会员人数,增强了本协会的影响力。

二、每周的理事会议照常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为讨论活动的计划,工作的分配,总结经验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等。

三、召开会员代表会议3次

主要内容为传达协会的主要活动计划与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

四、召开全体会员大会4次

会议内容为介绍协会的基本情况,工作的汇报和收集会员的意见及建议,并且在最后一次会员大会里总结这学期的工作,同时让会员谈谈这学期在协会里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

五、十二月份上旬

各理事参加了团委举办的社团理事培训班,本次培训由两位团委老师为我们理事上课,内容为如何组织和开展社团活动、公文的写作与社团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让理事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了自身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六、开课5次

请辅导老师上课2次,主要内容为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普通话中易出现口语化的句子,老师认真的备课,详细的讲解,使上课内容丰富、有趣。幽默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会员在学习中获取快乐。同时也提高了会员的演讲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们理事也为会员上了两次课,第一次为怎样写演讲稿,为我们的演讲比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节课为手语,丰富了会员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展现出了协会的独特魅力,使会员更加喜爱协会。

七、十二月份中旬

举办了小型的小品比赛,目的是使会员的演艺能力得以提到,进一步诠释了“演讲”讲为主演为谱的概念。

八、十二月份下旬

举办了“拥抱青春,让梦翱翔”演讲比赛总结赛,丰富了会员的课余文化生活,发挥会员的特长,提高会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胆量。激发了他们对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以及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本次比赛前工作准备充分,分工详细、正规、有条理,因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麦克风和音响的质量欠佳等。

以上是本协会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加予指导,在以后的日子我们将会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将协会越办越好!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演讲与口才;五结合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43-02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与人沟通的艺术,注重信息的双向互动,主要包括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三种形式,并且能够直接体现演讲者的心理素质、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重视“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适应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高职院校中“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后更加侧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交流能力及合作共事的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之一,所以“演讲与口才”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广泛设置的课程。但实际“演讲与口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不相符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参与“演讲与口才”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五结合”训练模式

1.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正式演讲的机会较少,且缺乏针对性的口才训练和专业的交际技巧指导,造成许多学生当众演讲或者公开讲话时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因此,高职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需要注意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以便帮助学生消除公开演讲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个演讲主题,并引导学生与各自的同桌一对一交流练习;然后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接着学生轮流上台发言说明对主题的看法,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则可使学生分批于每次进行“演讲与口才”教学前几分钟完成,以确保每位学生均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学生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可针对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其他观点,并通过共同讨论解决疑问。教师通过这种听众由少到多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由易到难的训练阶段,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增强学生开口表达的信心。

2.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相结合。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口语表达的过程能够体现说话人大脑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对口才水平有直接影响。因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应变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提高的目标。(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利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感受、体验等人体主观性情感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物形象、运用典型化事例或者想象的方式以增加演讲内容的趣味性。以“形容人的相貌”话题为例,学生可以采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集于一脸”、“长得比较朴素”或“我不是不美,我只是美得不明显”等带有幽默性质的语句,这不仅可以增强演讲内容的生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地认识客观世界并掌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的清晰性与条理性。以“食品安全”演讲话题为例,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组织表达语言,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学生可以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什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怎么做)方向进行逻辑思考,然后准备演讲内容。(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大脑思维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问题答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时,若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则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增加演讲内容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诸如“列举十种以上有腿但不会走的东西”、“尽可能说出砖块的作用”等思考类问题,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4)应变思维。应变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较广泛的重要思维方法,并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定量分析使得各方关系得到协调。学生进行演讲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丧失演讲节奏感,进而出现忘词、不知所措等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有助于化解遇到的意外困境,从而保证演讲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等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应用思维的能力。

3.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语言是传达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演讲者口语表达的顺利性。因此,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的提升。(1)有声语言。教师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扩大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使用词句准确性的训练,以减少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高职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语言文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熟记古诗词的竞赛活动或者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扩写以及缩写的应用训练。(2)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样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无声语言中如眼神、表情、手势等对演讲者的形象以及演讲效果有重要影响。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教授相关的礼仪知识。通过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配合,能够提高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整体效果。

4.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高职中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虽然具有一定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如课时限制、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存在着局限性。因为“演讲与口才”也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所以高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结束学校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拓展,以提高演讲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校举办的演讲、辩论以及朗诵等与口才相关的活动;或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帮助学生修改演讲稿等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通过“演讲与口才”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共同训练,有利于学生口才能力的增强。

5.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岗位相结合。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因而院校开设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训岗位要求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教师可以先对岗位的能力需要进行调研,然后有针对性地将岗位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口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为“2+1”,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后,需在校外实习一年。而教师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接触实训岗位后可能会遇到新的口语交际难题,所以教师应该保持和学生的联系,以便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有利指导。

三、高职“演讲与口才”课“五结合”训练模式注意的问题

1.教学前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本文提出的“五结合”训练模式具有开放性,因此学生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或者出现各种突况,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前,应该做到充分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做好课前准备,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2.教学中内容实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训练任务应该注意与企业提供的岗位需要达成一致,教师可以将实际岗位的要求转化为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充实整合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既能体现“演讲与口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能适应高职院校设置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目标。

3.教学后及时总结。“演讲与口才”课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分析学习成效并肯定学习成果,同时归纳演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点。此外,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使学生交流演讲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把握演讲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演讲习惯。

4.教学后实践巩固。“演讲与口才”中真诚的感情流露需要以相关经历和体验为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口语表达思想情感。因而高职院校和教师除重视“演讲与口才”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践能力以增加生活阅历,巩固“演讲与口才”课堂所学的交流技巧。

“演讲与口才”是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较广泛的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了解了“演讲与口才”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可以采用“五结合”的训练模式,即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实训岗位的需要这五个方面相结合,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演讲与口才”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演讲与口才”教学的课程质量,并增强学生演讲与口才的能力。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 口才训练 五结合模式

[作者简介]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5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口才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是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教学成效不大,这是影响和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了有关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综合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并形成了演讲与口才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五结合”训练模式,有效提高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我国,由于高职办学的历史不长,因此,在有关课程的建设上,大多还是本科教材的翻版,许多高职院校所用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材也是如此,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突出的是理论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过多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往往又比较功利,如果觉得所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忽视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众人面前讲话要沉着镇定,充满信心;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语言,这是表达的“源头活水”;三是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有深度、广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而这些核心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在当前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演讲课变成了教师的口才表演课,由于忽视学生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知道但做不到。

(三)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忽视实践和应用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演讲与口才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而目前不少“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按照传统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都是“满堂灌”,学生练得少。由于忽视实践应用训练,学生看起来似乎掌握了相当的口才理论知识,但由于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口才训练过少,多数学生并未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真正转化为内在能力。

二、“演讲与口才”课程“五结合”训练模式

(一)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

拥有自信心是口语表达成功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敢当众讲话或当众讲话非常紧张。这说明当前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且成为口才训练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有效进行口才训练,就必须首先消除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等心理障碍。为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读到说、由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由个体到团体的原则,例如可先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一对一交流,再到课内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在全班轮流宣读学习有关文件、在全班对有关问题进行发言(要先引导学生做充分准备)等。

(二)训练内容要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适应相应专业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载体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要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调研,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邀请企业相关专业岗位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论证,让他们参与论证,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比如我院电力专业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对有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结构,即应聘华力发电厂运行岗位、在发电厂迎接新员工座谈会上的发言、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在运行班年度工作安排会议上的讲话、对违纪员工的教育谈话、向厂领导请示有关设备技术改造问题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在总公司关于班组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会议上的即兴讲话、在运行班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用PPT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向部门员工做述职报告等11个项目任务。三是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运用情境任务教学法,例如在进行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时,可以按照真实的场景和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三)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口才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是口才的根基,口才是知识和智慧的反映。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丰富其知识,并延伸课程学习的周期。因此,一是将“演讲与口才”课程延续开5个学期,每学期6~8个课时,总课时不变,但学习训练的时间得到了延长,有利于学生持续不断地训练和积累知识;二是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规定书目和阅读量,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并通过检查学生所写的阅读心得、读书交流会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可开展“每课一说”活动,即每次课让2~3名学生说一个智慧故事或批驳的案例。

(四)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口才的凭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实质上就是脑才、心才、思才(思想和思维的才能)。所以,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就必须与训练其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而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清晰度和敏捷度。为增强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尽可能根据学习和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对“食品安全”“污染环境”“由部分学生做事丢三落四说开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原因”“如果我当选班长,我将从以下方面抓好班级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我班同学礼仪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事业成功的要素”“我的人生感悟”“开展某活动的意义”“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措施”“怎样做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员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讨论发言,训练学生的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从中还可引导学生归纳和把握先总提后分说、先提观点后阐述以及按逐层深入、按时间顺序、按逻辑联系等几种主要口语表达思路来表达思想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部分学生中关于“高职学生不应该做早操、不应该早读”“读高职没出路”“现在找工作靠关系,学习再好也没有用”等不正确认识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事实论述、用理论论述、用数据论述、用对比论述、用类比论述等增强表达说服力的方法。通过这些项目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服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

口才是思想的反映,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加强其语言运用的训练。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语,可开展每课成语接龙、运用成语比赛(先说意思,让学生用恰当的成语来表达)和读书活动。二是增强对学生进行表达用语准确性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指导训练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用词用语不当的案例,让学生多进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辨析,从而理解有关词语和句式的差异。三是加强言之有文(文采)的训练,可通过有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引用古诗词名句和成语以及运用多种修饰手法等是增强口才文采的主要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例如可让学生根据上文意思或下文意思,填写相应的古诗词,或用有关修饰手法续写相应的意思,以此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增强表达的文采。

三、实施“五结合”训练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结合”训练模式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职业性和学习性。即项目任务必须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不能让学生去学无实用价值的“屠龙之术”,同时这些项目应可以转化为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而且所有项目应能涵盖原有教材的有关知识体系。二是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训练的特点是课外准备、课内演示,训练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准备。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此期间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课堂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训练模式是开放式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都可能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准备好引导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在真正出现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三是要让学生有“源头活水”。讲话思想的表达是感情的流露,要让学生表达某方面的思想或感情,就必须让其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应在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践锻炼,有了相关经历和体验后再进行训练。四是要加强总结和归纳。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是要求学生先做,不会做就先自学,自学不会教师再教,因此,在学生进行演示训练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归纳关键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5)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 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新闻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 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 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 口试活动 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 辩论活动 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说话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初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7)

一、“说”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朗,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二、“说”的训练方法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