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4:32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篇(1)

关键词:大体积砼温度裂缝沉缩裂缝裂缝预测裂缝控制砼施工

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大体积砼越来越多,工程实践证明,大体积砼施工难度比较大,砼产生裂缝的机率较多,稍有差错,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为了降低经济损失,我们要减少和控制裂缝的的出现。

从裂缝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砼特别是大体积砼之所以开裂,主要是砼所承受的拉应力和砼本身的抗拉强度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因而为了控制大体积砼裂缝,就必须尽最大可能提高砼本身抗拉强度性能和降低抗应力(特别是温度应力)这两方面综合考虑。抗拉强度主要决定于砼的强度等级及组成材料,要保证抗拉强度关键在于原材料的优选和配合比的优化(砼强度等级设计已经确定),由于砼选用地材,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原材料优化的空间相对较小,所以降低拉应力是控制砼裂缝的有效途径,而降低拉应力主要通过减少温度应力和沉缩应力来控制温度裂缝和沉缩裂缝。

一、温度裂缝

1.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砼结构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砼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砼内部膨胀高于外部,此时砼表面将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砼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二是由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引起的,当大体积砼浇筑在约束地基(例如桩基)上时,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取消约束,或根本无法消除约束,易发生深进,直至贯穿的温度裂缝。

2.温度裂缝形成的过程:一般(人为)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初期裂缝--就是在砼浇筑的升温期,由于水化热使砼浇筑后2-3天温度急剧上升,内热外冷引起“约束力”,超过砼抗拉强度引起裂缝。二是中期裂缝--就是水化热降温期,当水化热温升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水化热散尽时结构物的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此间结构物温度引起“外约束力”,超过砼抗拉强度引起裂缝。三是后期裂缝,当砼接近周围环境条件之后保持相对稳定,而当环境条件下剧变时,由于砼为不良导体,形成温度梯度,当温度梯度较大时,砼产生裂缝。

3.温度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一般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把其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进行科学预测,以保证控制的准确性。对温度应力的控制现场一般是进行温控。在浇筑砼时,采用温度传感片和测温仪,从浇筑开始测温(包括入模温度,环境温度),并及时抹压(特别是初凝前)和保温保湿养护。浇筑完后根据温控指标,及时调整保温保湿养护条件。

温度影响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湿度、散热界面(土、空气等),初凝时间、风速、温差等影响较大,特别是风速和温差较大时,温度影响系数?大大降低,最高温升将降低,这与我们的实测结果是相吻合的。但为防止降温过快,形成大的温度梯度,夏季选用蓄水养护,秋冬季加盖草袋、海绵如果工地气候风大、干燥特征拆模后及时采取防风,保温措施,并及时回填土,结果证明这些方法对温度影响系数的改变是非常有用的,事实表明控制也是非常成功的。

二、沉缩裂缝

当然砼沉缩裂缝在大体积砼(特别是泵送大流态砼)施工中也是非常多的。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密实,沉实不足,或者骨料下沉,表层浮浆过多,砼浇筑后,没有及时抹压实(特别是初凝前的二次拌压),且表面覆盖不及时,受风吹日晒,表面水份散失快,产生干缩,砼早期强度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导致开裂。

在施工中采用缓凝型泵送剂,延缓砼的凝结硬化速度,充分利用外加剂(特别是缓凝剂)的特性,适时增加抹加次数,消除表面裂缝(特别是沉缩裂缝和初期温度裂缝),特别是初凝前的抹压,这对消除表有效的。

三、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1.选择合适水泥和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优先采用525R普通水泥,425R普通水泥等高标号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低热水泥,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并尽量选用后期强度(90或120天),降低水泥量,并延缓峰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425R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525R水泥用量控制在360kg/m3。以降低砼最高温升,降低砼所受的拉应力。

2.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合泥量

选用10.4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0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0-3.00的中砂(通过0.315n凹筛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3.选择适当外加剂

可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外加剂中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长到5h左右。

4.选择优化配合比

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质量,降低水灰比,并在砼中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等,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以降低砼温升,从而可以降低砼所受的拉应力。

5.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浇筑的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以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6.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大体积砼最好选在春秋季施工,以降低入模温度,既是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再者浇筑砼时最好不要让砼在太阳下直接爆晒。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可先放入地下蓄水池中降温。

7.加适当预埋件

在砼易裂缝部位埋设应力应变传感片,直接测试拉应力,以便更直接控制砼(调节保温保湿养护条件,保证温度梯度),确保砼不裂缝。在基础面筋上加设铁丝网或小直径钢筋网,以提高砼表面抗裂性(中间温度筋可去掉)。如3.00m厚承台设计时,在承台中间设置了垫20@2肋水平抗缩钢筋网片。采用“水平分层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隙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8.改进施工技术

施工时加强插筋位置的振捣、抹压、养护。由于钢筋是热的良导体,易产生大的温度梯度,这是裂缝产生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时加强初凝前的抹压,以消除初期裂缝,并加强早期养护,提高砼抗拉强度。

9.加强砼浇筑后的养护

砼浇筑后,应尽快回填土--土是砼最好的养护材料之一。目前这是砼保温保湿养护的最有效方法,对预防裂缝是非常有益的。如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在混凝土施工期间可通入冷却循环水,以便加快承台内部热量的散发。如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

10.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在变截面施工前,一定要加强预测,并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施工方案。

11.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

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在承台内埋没若干个测温点,采用L形布置,每个测温点埋设温管2根01根管底埋置于承台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另一根管底距承台上表面100mm,测量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测温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100mm。用100的红色水银温度计测温,以方便读数。第l--5d每2h测温1次,第6d后每4h测温1次,测至温度稳定为止。从已有施工经验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未发现异常现象。

12.其它参考意见

裂缝控制篇(2)

关键词:墙面裂缝;砌块墙体;抹灰面;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5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墙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工程中裂缝的出现形式很多,但近年来对多、高层住宅的墙面裂缝尤为关注,经调查分析裂缝形成的原因大体分以下几方面。

1.1设计原因

调查表明,由于设计原因导致住宅工程裂缝的产生比例为较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⑴ 对温度应力的估计不足,未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或构造措施不当,造成墙体裂缝。

(2)材料选用不合理造成墙体开裂

①材料选择不当

水泥水化热过大,早期养护不好会产生裂缝,如硅酸盐水泥水化热大,抹灰时避免选用;砂含泥量过高,会影响砂浆的和易性,砂浆干缩后产生不规则裂缝。砂中的总含泥量应控制在 1%以内;水性涂料耐热性能不好,在高温使用后易于被拉裂而产生裂缝。

②装饰板条的约束

有的工程外墙面设计有装饰板条分格,因为施工时,先做墙面灰后做装饰板条粉刷,这些装饰板条实际上加大了整个墙面灰的约束,所以更容易出现裂缝。

③外墙基础的防水性能不良

一般在-0.06 m标高处设20mm厚防水砂浆防水层,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阻止墙基下水分向上移动,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作用下,墙体与涂料间形成水汽,使涂料起泡、裂缝。

1.2砼与砖结合处处理不当

砼的膨胀系数与砖砌体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因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砼与砖结合处会由于膨胀产生的内应力不一致而产生裂缝,所以必须加以考虑不同材料结合处的抹灰层裂缝。

1.3 干缩裂缝

不同材料吸水饱和度不一样,砖砌体吸水率较高,施工前必须提前 2 小时充分湿润透,如果干砖抹灰,砖砌体会吸收部分水分,造成灰浆失水干缩,从而形成干缩裂缝。干缩裂缝呈现为不规则形状。

1.4 抹灰层空鼓脱落

抹灰层空鼓是抹灰常见的质量通病。干砖抹灰会造成抹灰层空鼓,主要是因为抹灰层与砖砌体剥离,造成空鼓。久而久之,抹灰层承受不了重量后就缓慢出现裂缝,甚至部分直接脱落。

1.5 温度裂缝

室内外温差过大,如不及时传导热量,热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产生温度应力足以抵抗砂浆层应力,进而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呈现为中间大,两边小。

1.6 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

地基不稳定,不均匀沉降,会在墙体内产生拉应力,当墙体内应力抵抗不了产生的拉应力时就会产生结构裂缝。结构裂缝基本上呈现八字型,上口大,下口小。

1.7 应力集中产生裂缝

转角处或突变处会产生应力集中,工程实际中表示在窗边角最突出,以及墙体开孔处。应力集中于应力积蓄不同,应力集中是在墙体突变处产生的应力。如温度过高,突变处就会产生应力集中,就会可能产生裂缝。

1.8施工原因

通过工程实践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施工原因导致住宅工程的裂缝产生比例最大。其主要原因为墙体砌筑工艺不当,造成墙体强度存在缺陷导致裂缝。

1.9材料原因

通过分析许多有裂缝的工程表明,材料原因导致住宅工程出现裂缝的比例也很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外加剂掺料不当,表现在冬季施工时为了施工进度所加的外加剂的掺量控制不准。

②砂子的含土量过大,从而造成砂浆强度的降低,更易产生裂缝。

③水泥的标号不够,或放置时间过长,已经降低了水泥的性能,影响了砂浆的各项性能指标。

2 砌块墙面空鼓、外墙体裂缝控制

对于大面积墙体的施工,应着手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通过预防措施加以控制。首先裂缝控制需从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包括材料选择,材料质量控制,材料吸水性能。其次从施工过程角度控制,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施工技术。裂缝控制防治措施主要有:

2.1 材料选用

产生墙体抹灰层裂缝主要的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砂浆出现早期温升及后期降温现象。施工中降低水化热措施,采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此外,砂的含泥量必须控制在 1%左右,使用前必须检验砂的含泥量,应优先选择河砂。

外墙漆优先选用高级弹性外墙涂料,而不选用水性外墙涂料,以增加墙面收缩性能。且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为填充墙的砌体材料,如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2.2 砼与砖结合处处理防止砂浆层裂缝最直接方法就是在抹灰层加入钢丝网,抵抗墙体拉应力。为加强墙体与抹灰层粘结力,采用钉膨胀螺栓固定钢丝网。而钢丝网不宜过细,Φ4 钢丝网为宜,钢丝网每边与材料搭接宽度不应小于 100mm。此外,砖砌筑至与梁交界处时砖必须斜砌,砂浆层过后对防治抹灰层裂缝不利。

2.2 防止干缩裂缝

抹灰前,必须提前 2h浇水湿润墙体砖,达到砖饱和为止,以防止抹灰层失水干缩。此外,抹灰层完成后 12h内需浇水养护,以防止水分增发,抹灰层干缩,产生干缩裂缝。

2.3 防止抹灰层空鼓

抹灰层空鼓与内嵌钢丝网关系不大,钢丝网作用在于抵抗产生的内应力,而抹灰层空鼓在于抹灰层与墙面的粘结力强弱。空鼓基本出现在抹灰层与砼结合处,砖砌体与抹灰层结合处空鼓较少。

因此,必须加大砼面与抹灰层粘结力,砼面必须凿毛或喷涂水泥胶水,加强抹灰层与砼面结合力。建议模板选材时,选用稍微粗糙的模板,增强砼粗糙面,有利于砼与抹灰层的粘结。

2.4防止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是比较常见的,抹灰层温差过大就会产生裂缝。因此,选用导热系数大的材料易于传热,不易产生温度裂缝。或选用反斜率大的材料,热量吸收量少,及时传导热量,不易产生温度裂缝。

此外,可以改善抹灰层的性能加以控制如:加入抗裂纤维,抵抗温度变形。可以减少受热面积加以控制如:分隔条分缝,减少受热面积,抵抗温度变形。

2.5防止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沉降会产生结构裂缝。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设置圈梁加以防止,在建筑物的墙体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裂缝的发展。采用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当建筑物体重大,高差不悬殊时,可采用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方法,即在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建筑物沉降到一定的程度,在预先留置的部位补浇混凝土。

3 砌块质量控制

3.1砌块墙体质量控制

①砌块砌筑前应提前2h浇水湿润,砌筑时,还应向砌筑面适量浇水。

②严格控制灰缝厚度(宽度)、平整度、垂直度和饱满度。边砌边用原浆勾缝,缝深度一般为3mm一5mm,以加强砌体对抹灰面的嵌固作用。

③认真检查验收框架柱、构造柱与砌块墙体的拉结筋,保证数量、位置正确无误。

④墙体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并停歇至少7 h,再将其补砌挤紧,也可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塞紧、填嵌密实。

⑤楼面上砌筑砌块时,应先砌4皮普通粘土砖,以免做水泥踢脚线时产生空鼓、裂缝。

3.2 抹灰砂浆的选择

(1)实践证明,合理地使用混合砂浆,可以有效提高抹面的抗裂能力。在适合的条件下也可使用1:1:6(水泥:石灰膏:砂)混合砂浆抹面,效果也不错。

(2)在满足设计的前提下,砂浆性能重点注意以下要求

①增加基层砂浆的粘结力;②尽量降低砂浆自重;③降低砂浆的弹性模量,以减少收缩力;④应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配制抹灰砂浆。

3.3加强抹灰面的质量控制

①墙面清扫、清洁,重点是清除浮灰和鱼鳞状颗粒,对其他污斑、油渍、尘土等污物也应清理干净。

②除清扫、清洁外,关键是控制墙面的含水率。比较成功的作法是墙面洒水3遍,每遍洒水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洒第3遍水后,当墙表面呈似干非干时,马上甩拉毛。检验洒水质量的标准是,以水渗人加气混凝土砌块表面1mm一2mm为准。

③抹灰前在墙面刷一遍掺20%108胶(或界面剂)的水泥浆,胶:水泥:水二1:1:4,以封闭加气混凝土砌块表面的气孔,增强底灰与砌块的粘结,应注意随刷随抹灰。

④控制抹灰层的厚度。底层抹灰层厚度不大于8mm,用木抹子压平搓毛,使其与基层粘结牢固;中层抹灰层厚度控制在5 mm—8mm;面层厚度以3mm一5mm为宜。

⑤底层或中层的砂浆具有一定强度或见干后,同时检查确认无空鼓、龟裂和剥落现象,方可抹中层灰或面层。

⑥由于钢筋混凝土与加气混凝土砌体的温、湿度变形不一致,所以接缝处易出现裂缝。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在接缝处先抹一层专用粘结砂浆,然后贴湿麻布片或玻纤网格布,宽度为100mm—200mm,铺贴在粘结砂浆面上,并用抹子边拍边抹,以出浆为准,最后进行砂浆抹灰。

结语

裂缝控制篇(3)

【关键词】混凝土,板面裂缝,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但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出现裂缝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泵送混凝土施工的梁板结构出现裂缝更是十分普遍。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会对钢筋产生腐蚀,是受力使用期应力集中的隐患,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二、混凝土板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原材料因素引起的裂缝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粗、细骨料级配不良,造成骨料间孔隙率大,混凝土中游离水隐藏量多,密实度下降,从而导致强度下降。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但会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且抗裂性、防渗性受到明显的影响。砂、石颗粒偏细也将增加水泥用量和耗水量而影响强度;外加剂选择不当,其减水或膨胀效果不明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2 混凝土自身特性产生的裂缝

温度应力作用产生的裂缝:主要是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使混凝土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当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时,则会引起板面开裂。主要出现在春、秋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

收缩变形作用产生的裂缝:混凝土收缩主要包括 ①塑性收缩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发生在塑性阶段,由水泥水化反应决定,虽然体积变化量很大,但由于混凝土尚未硬化,在合理的后续施工后不会影响后期质量。②自干燥收缩在水泥硬化过程中,混凝土内部尚未完全水化的水泥颗粒继续反应消耗自由水,产生体积收缩。高性能混凝土因水灰比较小,后续水化产生的自收缩量值更大。③干燥收缩由于水分的散失而导致的干燥收缩最为常见,发生在早期阶段,是造成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

2.3设计原因引起的裂缝

设计中应避免形状突变,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强度,对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不足,配筋构造量达不到要求,造成楼板设计计算简图和楼板实际受力状况不相一致,从而出现板的薄弱环节也没有加强钢筋,使得楼板板面构造不能满足构件的抗拉需要,板不但承载能力较低,而且受拉易出现裂缝。

2.4施工原因引起的裂缝

凝土浇捣时振捣时间过长,使粗骨料下沉,面层浮浆多,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而振捣不均,没振捣的部分混凝土易呈现块状,出现开裂。压光时间不当,混凝土没有在初凝后、终凝前进行2~3次压光、抹面处理,用以弥合早期产生的塑性收缩裂缝。还有施工荷载的过早施加、超载也是造成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2.5 养护原因引起的裂缝

后期养护、保护工作没做好,混浇筑完工后,未对楼板表面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造成砼因失水收缩、温差偏大而产生收缩裂缝。更有甚者,在混凝土仍在养护期间和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时,就上人砌筑隔墙、堆集材料,使混凝土楼板受力不均而形成裂缝。

三、混凝土板面裂缝预防措施

双湖壹品10#房,地下室一层,地上十三层,地下室及1~6层砼由汽车泵输送,6层以上由固定泵接管输送,固定泵输送的砼为保证砼的可泵性能需要较大的流动性和较高的砂率保证和易性,这对裂缝控制是不利的。由于现浇楼面结构混凝土面积大、施工时间长,裂缝更容易发生。现从混凝土本身、现场施工和养护、结构设计等方面来控制,有效地预防裂缝的产生。

3.1对混凝土原材料和生产质量控制

水泥的控制。水泥选择要考虑水泥的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能有效降低水化热,一般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质量稳定的旋窑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粗细骨料的控制。选用级配良好的粗骨料,减少骨料的孔隙率,在保证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多用粗骨料。选用的细骨料不宜过细,最好选用中粗砂。严格控制骨料中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这样可以减少胶结材料的用量、用水量,能降低水化热和减少收缩,保证混凝土品质。

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控制。选有品质较好的矿物掺合料,可取代部分水泥,减少水化热,并能起填充的作用,增加混凝土密实度。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品质较好的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要好,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及泵送性能,减少混凝土用水量,减小混凝土的干缩。提高混凝土品质。

生产进程中,保证对出厂砼的和易性和塌落度的控制,随时监控原材料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生产配比,保证每一车出厂砼质量都合格,使砼生产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3.2 对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控制

浇筑砼时,派技术员到现场对施工单位进行砼浇筑质量控制方案交底并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察看、协调与技术指导。严格控制好振捣时间,以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避免过振、少振、漏振,振动时避免碰动钢筋与预埋件。混凝土浇注应连续进行,防止出现冷缝。严禁工地施工人员现场加水行为,以防因砼离析和水灰比过大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经计算高度的钢筋撑脚,预埋管线时管扎在撑脚上或采用砂浆垫块固定,采取有效固定措施使预埋管布置在板中部。并行走向管线间距应大于0.25m,在管线集中或交叉处设加强筋,并在上下部铺放钢丝网,宽度应大于管区0.1m。

在混凝土板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中,湿度变形引起的裂缝占主要部分,因此必须连续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才能有效预防裂缝产生。目前施工人员的普遍做法是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浇水养护,其实一部分裂缝在混凝土终凝前已产生,这种做法虽然符合规范,但对预防裂缝效果不大。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证明,能有效预防裂缝的方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保湿养护。第一阶段是在混凝土初凝后出现裂缝之前进行,喷雾状小水滴,水量尽量要小,保持表面一定湿度为宜,合理掌握好喷水养护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次数要多,水量要少。时间早了,造成混凝土表面水份过多,时间迟了,裂缝已产生。第二阶段是在终凝后进行,其作用是增强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能,防止出现裂缝。如早期裂缝已产生,就要进行二次抹面,用收浆木板用力边拍边磨,使已产生的裂缝弥合,抹面之后要及时喷水养护,否则仍会出现裂缝。保持混凝土表面具有一定的湿度,是防止裂缝产生的简单且有效方法。

3.3 对混凝土后期养护的控制

混凝土进入终凝后,就应开始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 天,当日平均气温

四、结束语

预防和抑制混凝土裂缝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可能以一种手段或工艺抑制裂缝的产生,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问题我们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混凝土供应单位共同努力,各自在自身方面采取防裂措施,互通信息、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形成各方都能达到且有效配合的方案,防止质量通病,提高工程质量。

在江苏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双湖壹品10#楼工程中,通过我们混凝土供应单位与施工方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协调,该工程中楼板砼没有出现一条有害裂缝,得到了业主单位的好评。该工程被盐城市建设局评为二0一二年度市级优质结构工程奖。

参考文献:

[1]唐书波 现浇楼盖混凝土板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2年2期

[2]王小平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期刊论文]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年12期

裂缝控制篇(4)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工程;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28.0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中结构发生裂缝是很正常的现象,最常见的而且发生次数最多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和砖砌体的裂缝。裂缝出现并不可怕,关键要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结构裂缝中有一部分可以用设计和施工的办法来解决的。因而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掌握控制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是极为重要的。

一、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出现并不可怕,关键要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结构裂缝中有一部分可以用设计和施工的办法来解决的。因而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掌握控制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是极为重要的。

(一)设计原因

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裂缝,结构中断面突变,在相对薄弱的“瓶颈”部位会产生拉应力相对集中,而产生裂缝;在单层双向配筋的楼板中,由于埋设多种管线,使板的有效截面削弱,导致沿管道埋设方向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裂缝;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未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由于设计计算方法欠妥,一些大跨度楼板支座、转角及板面跨中受压区配设构造钢筋不合理,板面抗拉强度不能满足要求而引发裂缝;忽视屋面板的温度应力,当设计屋面板无可靠保温隔热层而受太阳爆晒产生的温度变形受到周边结构体约束而产生裂缝;建筑物单体长度超标,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当建筑物单体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建筑物因自由伸缩而引起裂缝。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大,转角增多,由于这些转角应力过分集中形成薄弱部位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时易产生裂缝。

(二)材料原因

不同品种水泥的收缩值取决于硅酸钙、铝酸三钙、石膏的含量及水泥细度等。一般来说。铝酸三钙含量大、石膏含量不足其水泥收缩大。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越大。混凝土收缩随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骨料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又随骨料中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也增大。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在原料一定的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对干缩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及灰浆比等参数。

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设计预防措施

在楼板设计中宜采用较小直径加密分布的方式进行布筋,为防止温度及收缩引起的次应力影响。适当提高配筋率。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产生的结构裂缝。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避免产生裂缝。合理布置伸缩缝。合理布置伸缩缝防止在薄弱部位产生结构裂缝。例如,在房屋长度>40m时,应在建筑物中间墙体及楼板上20m左右处设置后浇带。或在房屋更长时在房屋中间每30m左右处设置伸缩缝。使其混凝土收缩变形上得到释放。按地质条件采取合理的基础形式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按场地地质条件合理选用基础形式和对不良地基进行处理。例如,地质勘察资料中表明场地地基不均匀,部分地基承载力高,部分地基承载力低,就需要对局部地基进行处理,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使地基承载力基本一致;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不致使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加强屋面保温措施。为避免屋面梁板温度裂缝的出现。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善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减小屋面因太阳暴晒而产生的温差。

(二)材料措施

选用质量稳定厂家的水泥,根据工程特点、混凝土强度大小、工期要求及施工特点。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要求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一般选用中低热水泥、粉煤灰水泥和收缩量较小的水泥。骨料的选用。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及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掺合料外加剂的选用。严格按规范控制外加剂掺量,合理选用混凝土掺和料,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切实考虑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及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合理选择坍落度。

(三)施工措施

严格控制材料进场。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报验制度,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不允许进场。无合格证、无复试报告的材料不允许进场。加强模板施工的过程管理。支模架体必须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方料与模板的接触面不得的任何间隙,使每个接触面都要有可靠的支撑点,做到模板平整。拆模一定要等到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强度设计允许值,平台进料口、悬挑构件等薄弱部位,模板和支撑必须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拆除。有效地防止因拆模过早导致结构受损而产生的裂缝。加强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的管理。强化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浇捣后的养护,浇捣过程中,实行对每车商品混凝土进行落度检查。施工中不断用移动标志来控制混凝土板的厚度。确保达到设计要求;浇捣完毕后根据厚度控制点用4米铝合金刮杆进行找平,在混凝土终凝前采用三次成活的施工工艺,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塑性收缩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裂缝控制篇(5)

目前大部分的高层建筑主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 并大量应用泵送混凝土。但近几年的工程实践发现采用泵送混凝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常引起楼屋面板裂缝, 并且成为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

本论文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就高层建筑泵送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进行探讨。

1.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导致混凝土的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引起混凝土收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1 水泥性能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水泥抗裂性能的降低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由于追求高强度及早强,水泥的含碱量越来越高,水泥细度越来越细,C3S 含量越来越高,这使水泥抗裂性能大幅度降低。

1.2 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是泵送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材料,而高效减水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 - 1997)中规定:高效减水剂的收缩率应小于等于135%,也就是混凝土在稠度相同的条件下,允许加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收缩可以比不加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收缩率大35%。一般高效减水剂的收缩率在115%~135%之间。这就是为什么泵送混凝土比非泵送混凝土、现场搅拌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的原因,因为前者比后者加更多的高效减水剂。

1.3 混凝土硬化前的收缩

根据试验研究硬化前收缩率比硬化的收缩率大10~30 倍。

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表面温度高,水蒸发量大很快变硬化,而内部混凝土未硬化。在表面至内部未硬化混凝土之间, 存在硬化梯度层,这层制约了内部混凝土继续变形。由于未硬化混凝土变形快,在变形到一定程度,表层硬化就被拉裂。

2 .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2.1 设计优化

从结构方面对高层建筑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是建筑四周的阳角处及框架柱外露边角,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部位楼板受剪力墙或刚度较大梁约束,限制板面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在温差作用及收缩力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裂缝。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重点考虑强度,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本身的收缩性能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差作用。

建议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在楼板设计时充分考虑楼板刚度平衡及混凝土工作特性,对房屋的阳角及跨度较大的楼面板,保证h0可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阳角配筋应加大且增设放射筋;板筋应适当加大而且密,通常钢筋直径不宜小于φ 8,间距不宜大于150mm。

2.2 砼配合比设计及原材料的控制

水泥品种的选用和水泥用量的控制。选择水泥要考虑水泥的抗裂性能,控制含碱量降低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积聚使混凝土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因此,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能有效降低水化热、减少内外温差,建议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尽量选用质量稳定的旋窑厂生产的硅酸盐水泥。

掺合料和外加剂。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外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及泵送性能,提高抗渗性能。通常泵送混凝土中主要采用减水剂和膨胀剂。实践表明在泵送混凝土中采用具有减水、分散功能的高效减水剂能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能,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减少温度裂缝。

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如屋面混凝土,可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起到补偿收缩作用,防止裂缝的产生。

骨料的选择。增大粗骨料的比例并保证粗骨料有良好的级配,减少骨料的孔隙率,增加骨料的密实度,可以减少胶结材料的数量、减少用水量,能降低水化热和减少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能, 保证板面混凝土的整体性。实践表明碎石骨料在搅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可减少预拌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因碎石吸水而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水灰比的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在水泥用量相同时尽量降低用水量,减小水灰比,减小混凝土的干缩。但为保证混凝土的泵送性能,水灰比不宜过小,通常控制在0.4~0.6 之间,同时单方用水量控制在170kg/m3 以内。

对抗裂要求较高的楼板,可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如钢纤维、杜拉纤维等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目前已经有工程进行实践。

2.3 施工过程工艺控制

施工中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均匀性, 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目前高层建筑基本上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在施工时首先应严格保证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生产厂家结合工程实际认真、合理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工作, 并严格按要求把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外加剂,做到原材料、掺合料计量准确,混凝土搅拌均匀从而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其中重点做好掺合料、外加剂保存、计量工作,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坍落度和温度的控制.商品混凝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到施工现场后应逐车检查泵车泄料口混凝土坍落度,对坍落度大的混凝土车坚决退场,以保证砼半成品的质量。同时应控制混凝土车运输、停留时间, 避免因运输、停留时间过长, 减少坍落度损失。

施工时应布料均匀、振捣密实。施工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管理力度,要求做到振捣密实,严格防止混凝土漏振现象的发生。对面积大的板面,对浇筑后混凝土在振动界限前用平板振动器给予二次振捣,不但能防止采用振动棒振捣局部密实不均匀,而且能排除混凝土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注意对钢筋的保护。钢筋在楼板混凝土中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产生的弯矩、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抵抗温差应力防止发生温差裂缝的作用,这一作用必须在钢筋上下有合理的保护层,h 0 有保证才能有效。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施工人员众多,踩筋现象严重,楼板上层钢筋未能受到有效保护。

2.4 后期养护、保护

早期养护。加强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刚浇筑后的混凝土尚处于凝固硬化阶段,水化速度较快,可采用覆盖保湿的办法创造适宜的潮湿条件防止混凝土表明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因此加强混凝土表面养护,尤其在7 天内使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是防止混凝土裂缝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成品保护。加强浇筑后混凝土成品保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必须要有一定的保护时间, 混凝土浇筑完后,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 .2 N / m m 2 以后(一般不宜≤ 2 4 h )方可允许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放样作业;这也同时要求主体结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必须有合理的施工时间。

裂缝控制篇(6)

关键词: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裂缝;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地下室底板开裂是困扰着施工人员的一个难题。地下室底板因要求较高的刚度和强度,使得其厚度较大,进而形成大体积混凝土,若对底板裂缝控制不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出现裂缝,把这些裂缝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 地下室底板的裂缝种类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地下室底板出现裂缝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温度裂缝;由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一般较大,混凝土浇注结束以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之间存在温差,热胀冷缩的不均匀,进而导致裂缝的出现;②结构裂缝;在地下室底板截面突变粗或者某些薄弱环节,经常会出现结构接缝,尤其是在应力集中处以及负弯矩较大的地方比较常见;③收缩裂缝;当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出现失水收缩、碳化收缩、硬化收缩以及塑性收缩时,就会造成收缩裂缝的形成;④施工裂缝;当地下室底板受到较大施工荷载作用时,或者混凝土强度发展的不完全时就提前拆模,进而导致裂缝的出现;⑤沉降裂缝;当地下室底板以下的土层出现不均匀沉降时,会使底板各处受力不均匀,使得底板某些部位受到拉应力作用,进而导致沉降裂缝的出现;⑥构造裂缝;当地下室底板处有预埋的管路时,就有可能出现构造裂缝。

2 地下室底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地下室底板出现裂缝的原因主要有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下面就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介绍地下室底板裂缝出现的原因。

2.1底板施工方面的原因

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出现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水泥的选用不当,所选用的水泥在水化工程中释放出的热量过多;②大体积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内部的热量无法排除,而混凝土表面温度则较低,内外的温差效应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③由于建筑物地基处理不当,使得地基各部分产生不均匀的沉降,使得混凝土受力不均匀,进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④施工人员施工中不按照规定工序操作,水泥或者水不按标准添加,未进行有效的养护,这些都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地下室混凝土地板若裂缝数目过多、裂缝宽度过大,将导致混凝土钢筋的腐蚀,进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些贯穿裂缝更将导致毁灭性的伤害。有时深、浅部位表面温度变化会形成收缩裂缝,虽然不是贯穿裂缝,但它必须及时处理和加固,否则会减少使用寿命。

2.2 底板设计方面的原因

⑴目前,我国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求建筑物不仅要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而其要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结构不能出现破坏和失稳,在结构发生破坏时不能出现过大的变形;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满足安全性、耐久性等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般都能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但却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⑵从地下室底板的受力情况来看,不管它是按照单跨还是连续跨、双向板还是单向板设计,考虑其受力时都是只考虑板平面受力以及板平面内产生的剪切变形;就算考虑板端的负弯矩也只是关心在地下室底板平面因屈曲而产生的应力;在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地下室底板在三维空间内受力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未考虑其与四周墙体的协调变形。

⑶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地下室地板时,将底板按照单向板来考虑配筋,在梁板交接处只是设置了分离式的板面负筋;因底板的实际受力情况与计算受力情况不相符,使得单向板内设置的粗钢筋以及高强钢筋,在混凝土底板内产生不均匀的抗拉效果,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容易出现裂缝;也有的设计人员不重视构造钢筋的设置,或者不按照规范进行设置,在底板某些薄弱位置没有设置加强筋。

⑷在对地下室底板与四周剪力墙连接处设计时,有的设计人员没有将底板与剪力墙相交的地方按照固定边进行设计,进而导致围在板端设置足够的板面负筋。

⑸在高层建筑塔楼与裙房相接触的部分,经常作为支撑受力的底板以及放置建筑材料的地方,使得这部分产生的施工活荷载较大,在进行地下室底板设计时经常不考虑此荷载;地下室底板使用预应力钢筋时,由于张拉应力的作用而在底板某些部位造成应集中,因钢筋配置的数量较少,进而有可能导致底板开裂。

⑹有的地下室底板在设计时,尤其在地下室底板尺寸较大时,设计人员会考虑使用微膨胀混凝土以便能够产生较小的裂缝,但因试验室的条件与施工现场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底板裂缝的出现。

⑺在进行大尺寸的地下室底板设计时,由于未按照规范的规定设置后浇带,进而导致施工裂缝的产生。

3地下室底板控制裂缝的措施

针对底板出现裂缝的原因,作者从设计角度提出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底板裂缝的产生:

⑴由于地下室底板裂缝的产生很大部分是由于混凝土的变形造成的,如地基基础的不均与沉降、收缩变形、温度变形等,这种形式的裂缝占到底板开裂的80%左右。混凝土对于抵抗裂缝出现主要靠的是自身的抗拉强度,如果地下室底板差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这时应当进行必要的混凝土开裂间距的验算,然后根据开裂间距来验算混凝土裂缝宽度是否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

⑵对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应当不大于底板跨度的1/30,并且底板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20mm;当地下室底板的配筋层数大于两层时,应当按照规范的要求设置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钢筋。

⑶当地下室底板跨度不同时,跨度较大的地下室底板的板面负筋应当伸入到与其相邻的小跨度底板内,并且要在小跨度底板内全跨布置。

⑷地下室底板厚度较大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两层以上的钢筋,在与四周剪力墙相交的转角处,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构造钢筋,钢筋的长度不应小于相应方向板跨度的1/3,并且钢筋的长度不应小于2m,转角处钢筋的数量不应小于8根,其间距不应当超过15mm。

⑸按照国家规范规定设置伸缩缝;为了避免由于混凝土凝结硬化而产生的温度效影响,可以根据工程结构情况合理设置伸缩缝;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中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式结构处于室内或土中条件下的伸缩缝间距为55m。”根据工程结构情况设置适当的伸缩缝,可以显著减少大型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产生。

⑹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的大体积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应力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对于比较重要的地下室结构,可以考虑使用纤维混您土,通过纤维的拉结作用可以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进而避免混凝土由于拉应力作用而产生裂缝。

⑺合理进行钢筋的布置;由于钢筋的弹性模量远大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它们之间的比值大约在10左右,合理配置钢筋可以帮助减少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如配筋率相同,应该采用细筋密布的方法。

⑻后浇带的设置是控制临时性温度裂缝的关键,后浇带应当尽量布置在对底板受力影响较小的地方,两个后浇带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30m,宽度应该在800到1000mm之间,地下室底板与四周剪力墙钢筋相搭接的长度不应超过45倍的钢筋直径,并且同一个截面钢筋搭接的数量不能超过50%,严禁将底板的主要受力钢筋断开。

裂缝控制篇(7)

关键词:大体积砼,裂缝控制,对策

 

一、裂缝控制的设计措施

(一)大体积砼的强度等级宜在C20~C35范围内选用,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出现,大体积砼的强度等级日趋增高,出现C40~C55等高强砼,设计强度过高,水泥用量过大,必然造成砼水化热过高,砼块体内部温度高,砼内外温差超过30℃以上,温度应力容易超过砼的抗拉强度,产生开裂。竖向受力结构可以用高强砼减小截面,而对于大体积砼底板应在满足抗弯及抗冲切计算要求下,采用C20~C35的砼,避免设计上“强度越高越好”的错误概念。

(二)大体积砼基础除应满足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增配承受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及控制裂缝开展的钢筋,以构造钢筋来控制裂缝,配筋应尽可能采用小直径、小间距。论文检测,大体积砼。采用直径8~14mm的钢筋和100~150mm间距比较合理。截面的配筋率不小于0.3%,应在0.3%~0.5%之间。

(三)大体积砼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阶段大体积砼浇筑块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力进行验算,确定施工阶段大体积砼浇筑块体的升温峰值、内外温差不超过30℃,降温速度不超过1.5℃/d的控制指标,制订温控施工的技术措施。

二、裂缝控制的材料措施

(一)为了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砼浇筑块体的温度升高。经设计单位同意,可利用砼60d后期强度作为砼强度评定、工程交工验收及砼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二)采用降低水泥用量的方法来降低砼的绝对温升值,可以使砼浇筑后的内外温差和降温速度控制的难度降低,也可降低保温养护的费用,这是大体积砼配合比选择的特殊性。强度等级在C20~C35的范围内选用,水泥用量最好不超过380kg/m。

(三)应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5~40mm颗粒级配的石子(含泥量小于1.5%)和中、粗砂(含泥量小于1.5%)来配制大体积砼。

(四)掺合料及外加剂的使用。国内当前用的掺合料主要是粉煤灰,可以提高砼的和易性、降低水化热,掺加量为水泥用量的15%,降低水化热15%左右。外加剂主要指减水剂、缓凝剂和膨胀剂。砼中掺入水泥重量0.25%的木钙减水剂,不仅使砼工作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又减少10%拌和用水,节约10%左右的水泥,从而降低了水化热。一般泵送砼为了延缓凝结时间,要加缓凝剂,反之凝结时间过早,将影响砼浇筑面的粘结,易出现层间缝隙,使砼防水、抗裂和整体强度下降。为了防止砼的初始裂缝,要加膨胀剂。国内常用的膨胀剂有UEA,EAS、特密斯等型号。

三、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

(一)砼的浇筑方法可用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不得留施工缝,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砼的摊铺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砼的和易性确定,当采用泵送砼时,砼的摊铺厚度不大于600mm;当采用非泵送砼时,砼的摊铺厚度不大于400mm。

②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前层砼初凝之前,将其次层砼浇筑完毕。论文检测,大体积砼。论文检测,大体积砼。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砼的初凝时间。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砼的初凝时间。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论文检测,大体积砼。

(二)大体积砼施工采取分层浇筑砼时,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砼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

②在上层砼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砼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水;

③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砼,在浇筑上层砼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三)砼的拌制、运输必须满足连续浇筑施工以及尽量降低砼出罐温度等方面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炎热季节浇筑大体积砼时,砼搅拌场站宜对砂、石骨料采取遮阳、降温措施;

②当采用泵送砼施工时,砼的运输宜采用砼搅拌运输车,砼搅拌运输车的数量应满足砼连续浇筑的要求。

(四)在砼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砼表面的泌水。泵送砼的水灰比一般较大,泌水现象也较严重,不及时清除,将会降低结构砼的质量。

(五)砼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保温养护措施,应使砼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

②保温养护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温度应力(包括砼收缩产生的应力)加以控制、确定,但不得少于15d,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

③在保温养护过程中,应保持砼表面的湿润。保温养护是大体积砼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砼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砼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其次是降低大体积砼浇筑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砼的抗拉强度,以提高砼块体承受外约束应力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湿度和抗风条件,使砼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护。施工人员需根据事先确定的温控指标要求,来确定大体积砼浇筑后的养护措施。

(六)塑料薄膜、草袋可作为保温材料覆盖砼和模板,在寒冷季节可搭设挡风保温棚。覆盖层的厚度应根据温控指标的要求计算。

(七)对标高位于±0.0以下的部位,应及时回填土;±0.0以上的部位应及时加以覆盖,不宜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

四、大体积砼的温控施工现场监测工作

(一)大体积砼的温控施工中,除应进行水泥水化热的测定外,在砼浇筑过程中还应进行砼浇筑温度的监测,在养护过程中应进行砼浇筑块体升降温、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等监测。监测的规模可根据所施工工程的重要性和施工经验确定,测温的方法可采用先进的测温方法,如有经验也可采用简易测温方法。

(二)砼的浇筑温度系指砼振捣后,位于砼上表面以下50~l00mm深处的温度。论文检测,大体积砼。砼浇筑温度的测试每工作班(8h)应不少于2次。

(三)大体积砼浇筑块体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的测试,每昼夜应不少于2次。论文检测,大体积砼。

(四)大体积砼浇筑块体温度监测点的布置,以能真实反映出砼块体的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为原则,一般可按下列方式布置:

①温度监测的布置范围以所选砼浇筑块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对长方体可取较短的对称轴线),在测温区内温度测点呈平面布置;

②在测温区内,温度监测的位置可根据砼浇筑块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

③在基础平面半条对称轴线上,温度监测点的点位宜不少于4处;

④沿砼浇筑块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的测点数量,宜不少于5点;

⑤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参考文献:

[1]梁杰.浅析砼裂缝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J].黑龙江纺织,2010,(01):39-41,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