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3 09:02:02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1)

   通过5个多月的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测试技术开发的相关工作职责:1.掌握测试治具的维修和管理方法。2.学会了及时处理现场异常的方法,包括产品合格率出现异常时,分析原因,找出异常。3.掌握了异常批次产品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4.了解并熟悉了TD2115   MP Updater与TD2115 MP Tools、S78F半自动测试机台的结构和原理,以及SET与CO方法。5.熟悉掌握了产品投产前的确认工作(NPI   list),包括测试机台的选定,治具规范制定以及handler的选择。6,学习并掌握了程序调试的方法。6,了解MES和EMS系统设定的相关内容。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测试工程师还要具备分析测试数据的能力,从测试数据中找出测试低良的原因以及提高良率的方法,其中包括硬件的改善以及软件方面的问题,总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地方还有很多,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2、简述培训过程及对培训的建议

   在培训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和领导的指导,前两周随师父学习关于产线的注意规范,以及简单的操作,以及产线的作业流程,熟悉了这些之后跟随师父学习了关于异常保留品的处理流程以及规范的方法,还跟随师父学习了测试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以及关于测试机的以及治具的管理和维修的方法等,掌握了如何验证测试程序,以及程序验证完成后的系统设置工作,跟师傅学习过程中,要求师傅给与我多动手操作,边学边练,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对培训的建议是,多让被培训者动手操作,才能快速提高。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2)

第一招 学会利用网络

刚参加工作面对浩瀚的网络世界,当时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要,从网上下载很多源程序的代码,软件技术文档之类,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收集到手中,其实有些在他人看起来就是垃圾一堆。当时觉得有了这些 “ 武林秘籍 ” ,成为高手指日可待。最初参加工作由于自己工作努力有幸转为开发,加入项目组后我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手中的资源更加多,上网的时间更加频繁。

一次项目经理分配任务,觉得依靠手中的秘籍加上自己的 “ 聪明才智 ” 很快会完成,不料短短的时间,所有的一切变成了马奇诺防线。解决问题很慢,思路不清晰,项目经理在对我施压的过程中教会了我终身难忘的一招,学会利用网络寻找要解决问题的答案,从此 Google 成了我的最爱,关键字成了我变化的招数。在软件测试工作中,他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解答了很多令我迷惑的地方。也是我帮助测试同行解决问题手段之一,很多软件测试新手,甚至老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上就握有 “ 无敌秘籍 ” ,所以只要你耐心找,答案就在身边。

这里总结一下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的技巧:

组合搜索

每次搜索某个文件,如果只给出一个单词进行搜索,经常会出现成千上百万计的匹配网页。然而如果再加上一个单词,那么搜索结果会更加切题。

选择表述内容的词组

一般我在网页搜索引擎的时候,选择一些可以表达我要查找内容的关键词组,用来缩小搜索范围,从而找到搜索结果是最好的办法。运用词组搜索涉可以先先简单地输入一个问题作为词组搜索,如果仍然找不到合适的,那就用多个可以表达要查询内容的关键字进行查询。

定位信息来源

有的时候用词组搜索不到或者无法准确表达所需信息。可以用另一种方法直接到信息源,就是直接到到提供某种信息的站点去。可以用公式 “shszc.com” 去猜测某一组织的特点。从而得到所要搜索的信息的主要词组

其实网络上还有很多关于搜索技巧的文章,大家可以自行学习。千万要记住搜索引擎是帮助你成功的有力武器。

第二招 学会动手

参加软件测试工作后,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在公司里也逐渐受到同事领导的重视,一次针对公司的新的软件功能进行测试的时候,像往常一样 “ 随手 ” 测试出了几个 Bug ,然后 “ 仔细 ” 的填写了 Bug 单(这个 Bug 的现象已经出现了很多次了)。这时候测试经理走过来,重新复查了一下填写的 Bug .他在重现我的 bug 的过程中,简化了我的输入变化, bug 神奇的又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他关闭软件重新变化输入,扩展出 10 几个变化后,软件不动了,内存不断上升。终于他找到了产生软件的 Bug 的原因,然后对我说 “ 寻找 Bug 要准确定位,我们开发团队是一个整体,时间是等量的,时间不在你身上浪费,就是在他身上浪费。如果测试人员每次发现的 bug 描述不清楚,并且多个问题潜在的错误原因是一个,虽然操作可能稍微有些变化。这样开发人员在重现 bug 的时候他要调试跟踪判断,很花费时间,而且效率低。如果测试人员发现 bug 的时候多动手可以更加准确的定位 bug 步骤和原因,给开发人员最精确的步骤和准确的描述,这样整个团队才能高效,所以需要大家协作!。 ”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都记得多试验几次,多尝试。网上很多朋友还有同事问我问题的时候,其实他们只是万里长征就差一步,只要再多动手实验一次就可以达到目的了。所以多动手,多尝试。

第三招 思考自己所作的

刚开始入行的时候,总是思考如何做好软件测试。认为公司的测试流程混乱总是很郁闷,认为自己学不到东西,如何才能测试好产品,常说心动不如行动,以前看到古龙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无名小子不断挑战高手,总结积累。我总结了有些经验是实战中得到的,所以不断尝试引入新的测试流程然后评估,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段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接触了 ISO,CMM ,测试管理工具,自动化工具(因为公司不正规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后来到了比较大的软件公司后,以前的经历给了我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大公司非常正规了,公司内部人员分工明确,所以能力的锻炼反倒少了)。由于工作中经常写报告反倒养成了总结教训的习惯,因为纸面上的东西是永远也忘不掉的。在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补充扩展,整个过程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当年达摩面壁九年就是融会贯通的典型例子,如果他不是有个思考的过程,他也不能成为一代大家。如果后来不时有人把他的绝技记录下来,也就不能有后来的少林寺七十二绝技。

所以善于思考,总结经验,也是成为高手之路的不二法决。

第四招 学会利用论坛资源

其实测试新兵和测试高手之间的区别,往往是不会利用现有资源。在论坛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新手不断的提问,但是有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已经别人提过了,或者已经有解决方案的。所以经常会看到 “测试高手”的身影,并且不提问题,而且还能“锄强扶弱”,是测试新丁的救命稻草。好像是高手们无所不能,其实摘掉这层耀眼的光环,他们并没想像得那么厉害,只不过通过自己的搜索找到的答案,然后帮助其他人。当然也有很多人都是通过自学,然后在论坛中交流得到了很多经验,高手其实也是因为善于思考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所以动手和利用论坛资源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提高。

很多时候看到论坛中有人提问,问题描述不清,很多人看了很困惑。发贴题目动不动请高手帮忙,救命之类的,好像天下大乱,世界末日。虽然这个题目很招人,但是无法让那些想帮助你的人帮你,因为题目不清晰,而且高手字样吓阻了很多人。其实问问题也是个思路整理的过程,描述清晰,让人理解清楚,才能望文知意知道你的当前发生问题的环境,才能让那些想帮你的人解决问题,否则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解决问题效率不高。

第五招 学习和你所测试的软件产品相关的知识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3)

做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人大多数都不是很清楚软件测试工程师这个岗位到底是做什么的?其实我的想法是执行用例,找缺陷,仅此而已,简单粗暴。后来,看了《Google的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稍微有点更改,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发现、暴露缺陷,并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职责,希望大家喜欢!

01需求

1、需求评审

为什么要需求评审?原因有下面几点:

①熟悉业务,由产品或者业务讲解需求,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到开发测试阶段暴露出由于业务不熟悉导致的问题;

②多方协定,在正式进入开发阶段之前,测试、开发、产品就某些需求的不确定点进行确认,达成一致,避免后续的问题;

③评估工作量,实现难度,以及大概的资源投入;

④明确开发测试边界、目标和范围,做什么不做什么;

2、需求文档

①尽可能的详细,需要从需求中提取相应的功能点和测试点;

②功能点和测试点选取适当的粒度,这样可以较容易的观察到测试结果和需求的偏离度;

③一般来说,系统越大,业务越复杂,需求的偏离度判定比小系统更容易些;

02系统架构

除了需求,了解熟悉整个系统的技术架构,也是必须的一点。比如整个系统的架构组成,各自的特点,采用了什么通信服务框架,数据库类型,前后端框架等等,这样可以更方便定位缺陷,

以及根据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测试框架、性能测试策略等。

特征:一般来说,系统的稳定性越好,那么它的可适应性就越差,其带来的影响是每次架构变更的成本上升以及开发团队重新建设抑或测试团队整体方向上的变化。

这几年开始流行和大规模应用的分布式架构、微服务等,都是从系统的可用性和伸缩扩展性来考虑,以降低各方面的变更带来的成本。

03流程管理

测试过程结果的记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流程的记录完整程度。

如果涉及到流程更改,也应对不同的观察对象(测试/开发)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进行记录,以判断其对质量的影响以及评估标准。

测试流程如下:

①启动阶段

开发经理在开发计划中确定测试提交时间,测试主管得到当前最新的相关文档资料后进行规模预估并成立测试小组,完成《测试计划》;

②设计阶段

包含测试计划、测试方案、测试用例等输出文档;

在需求分析文档确立基线以后,测试组需要针对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在实际的测试中,测试用例将是唯一实施标准。在用例的编写过程中,具体的任务和责任人如下:

③实施阶段

执行测试用例将花费测试组绝大部分时间,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前期很多计划工作的基础之上;

④报告阶段

在当天(或每个小的阶段)的测试完成之后,测试工程师需要总结当天测试的结果,报告测试进度;

⑤总结阶段

在测试结束之后,测试主管编写测试报告,对测试进行总结,并且提交,为产品的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⑥验收阶段

在以上工作全部结束后,对测试的过程,结果进行验收,宣布测试阶段性结束;

⑦归档阶段

测试归档是在测试验收结束宣布测试有效,结束测试后,对测试过程中涉及到各种标准文档进行归档;

04文档管理

文档对工作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现在很多企业提倡敏捷,但敏捷并非没有文档,而是轻文档。文档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历史以及当前测试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有很大帮助;

2、可以通过对比历史和当前文档的变更,较容易的观察到整个需求变更过程中测试的质量;

3、涉及到人员变更或者缺陷的争论时,有更快的知识传递速率和参考依据;

05风险管理

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存在风险,常见的缺陷有下面几点:

1、需求不明确;

2、系统设计或测试设计不完善;

3、不安全规范的代码编写方式;

4、测试用例不充足,覆盖率较低;

5、测试资源不足,回归工作量预估不当;

7、项目进度安排不妥,其他项目对本项目的影响;

因此,风险管理和防范是必要且重要的一项工作,且测试工程师的职责,不就是提供交付软件的质量么!!!

06时间管理

有一定测试经验的工程师基本都经历过资源投入不足,时间不足的问题,测试时间被压缩,导致的加班甚至生产事故!因此做好时间管理,就显得如此重要。

会管理时间的人往往离成功更近一步,如何合理的利用时间解决紧急的项目问题、冲突问题、资源安排问题、优先级、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等,做好时间管理是保证质量的因素之一。

比如涉及到新增需求or需求变更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文档(可以为需求说明书或邮件说明)作为测试的依据;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4)

1.1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省东南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并整理了国内有关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及干扰因素》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67%。

1.2.3访谈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了解高校体质监测情况,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对策的可行性。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调查问卷所填写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一致性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参加体质监测情况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形式主要由随堂测试和统一测试组成,其构成主要和体育课程设置相关。《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2]。调查结果表明,东南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对三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还能为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的统一组织和圆满完成的相关工作提供较好保障。统一测试主要由具有监测经验的教师组成,并按既定流程测试及补测。因监测项目较少(6项),各部分都能较好完成既定任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监测形式主要由统一测试和兼有测试构成,其构成主要和工作量(样本量)与时间限定相关。统一测试单位时间内教师工作量大,学生组织因主、客观因素实际测试样本量较大(为了满足测试样本量要求),但便于控制监测流程;兼有测试单位时间内工作量较少(部分监测项目任课教师都能较好完成,并可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结合及数据共享,以减少教师工作量),但对监测教师及安排(流程安排,场地和器材合理调配等)有较高要求。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监测中,体育教师参与形式主要有全部教师、大部分教师、小部分教师参与,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主要与监测教师培训及熟练程度相关。小部分并固定教师有利于缩短培训时间、协调场地和器材使用、提高熟练程度及便于监测工作的延续等,但不利于教师调换(重新培训、提高熟练程度),小部分教师工作量及压力增大(公平性不够);大部分及全部教师参与培训及监测(特别是参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有利于教师应对常规测试(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能力、提高监测人员贮备等,但增加培训时间(及监测费用),并对场地和器材数量及教师间协调有较高要求(见表1)。总之,无论哪种监测形式,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主要与监测执行者———体育教师及其相关能力有关。

2.2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相关能力分析

2.2.1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相关能力总体状况分析

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能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贮备(监测能力的体现),是监测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开展及其监测过程中能否规避法律责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而相关知识与技能实际运用状况能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的运用能力、责任心、重视程度等,是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体质健康监测相关能力包括:规避法律责任能力(由准备活动能力、放松活动能力、风险提示能力、宣传与组织能力、简单诊断能力、关心与护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构成)、测试能力(由标准执行能力、场地与器材使用能力等构成)、健康干预能力等。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5.65%的高校体育教师能较好地掌握监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34.98%的高校体育教师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说明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总体水平较低、测试存在法律风险、数据存在信任风险、健康干预存在执行问题等(见表2)。

2.2.2高校体育教师责任义务认知能力分析

在完成监测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告知义务、照看义务等)及对突发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有一定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95.48%的教师对准备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但在实际运用中,仅有40.02%的教师能较好运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效性差;71.38%的教师对放松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仅有22.35%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放松活动内容少或无、对放松活力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放松活动等;57.29%的教师对风险提示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其中42.82%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疾病与运动关系认识不足(哪些疾病能运动,哪些疾病不能运动)、提示内容较少(缺少是否进餐、何时进餐、睡眠时间等),以既往病史为主、对运动本身(特别是监测中的素质测试)风险性的提示较少等;67.12%教师对宣传、组织能力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能力不足表现为:宣传监测重要性不足(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监测“质量”预防)、器材使用技巧及规范教育缺失、学生转场控制及流程安排不合理等。22.36%的教师对简单诊断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14.64%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表现为:医学常识缺乏;57.29%的教师对关心与护理知识等技能掌握较好或好,有26.65%的老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主动应对不足、照看义务不足等;46.14%的教师对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23.80%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不足主要表现为: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运动时或后反应或损伤等的防治)储备不足、应急指挥能力不足等。综上可知,学生体质监测部分测试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男、女生的1000m和800m测试),这意味测试人员(教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只有教师具备在监测过程中规避法律责任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测试工作,但教师在这方面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2.2.3高校体育教师常规测试能力分析

常规测试能力是指:能否按监测要求和标准进行测试及场地和器材正确运用的能力,其是影响测试数据正确及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65.88%的教师对标准执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52.64%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项目测试次数减少(如立定跳远应测3次,实测为2次或1次等)、项目流程安排不合理、纠正学生错误如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测试中未按要求未减“负”———脱衣服、脱鞋子等;46.83%的教师对场地器材使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52.64%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监测环境不符合要求、场地安排不当、未能按要求使用器材。学生体质监测对测试人员和场地、器材及环境有明确要求[3]。测试人员对常规测试能力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决定监测工作“成败”的根本,高校体育教师在监测能力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2.2.4健康干预能力分析

健康干预能力是指,通过体育及相关手段与方法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和维护的全过程[4],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健身指导能力。调查结果表明,27.72%的教师对健康干预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23.09%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营养干预教学及指导不足、运动干预内容较少,对有疾病、肥胖等特殊学生指导缺乏等。体育课程本身具备健康干预功能,但过于强化“动”———体育手段与方法学习与运用,而弱化“吃”———合理营养指导,并利用体育进行心理干预内容与执行缺乏,以致教师在此方面能力缺乏(见表2)。

2.3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干扰因素分析

干扰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体现的因素主要包括:责任心、重视程度、场地器材的正常运行等。责任心因素主要体现为“安全”压力较大,国内近期学生因1000m/800m测试死亡的案例较多,“安全”已是体育教师进行素质练习与考核的“紧箍咒”。其原因重要是高校扩招导致体育专项班学生人数偏多,场馆较少导致学生练习占有面积减少(拥挤),器材维护失当所致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影响教师职称评定(及收入)等。“安全”职责加大,使教师“不敢”上课———运动强度较小与运动量较少,甚至有部分教师“惧怕”1000m/800m测试。重视程度因素主要体现为工作量加大(且“工”与“酬”不匹配)。在对扬州大学督查过程中教师反映本身工作(早操值班、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俱乐部值班、体育辅导社团工作等)较多,再加上学生体质监测教师不堪重负;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致教师对监测工作态度较为懈怠(对监测工作“随大流”),特别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奖惩条例得不到执行(各学校“无一”学生应其不通过而不与毕业),而致监测过程中出现不当运用学生测试等情况(见表3)。场地器材因素主要体现为其保养与维护不当,教师反映在测试过程中器材“罢工”和器材误差太大及器材统一性较差、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等,这使教师本身对测试数据表示“怀疑”———认真测试与否都一样。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单一或协同作用使高校体育教师不仅不能“正视”学校体育课程及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其监测能力受限影响到高校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及延续。

3结论与建议

3.1通过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上好课”和“值好班”的能力,还要具备处理好学生体质监测、健康干预与体育课程关系的能力,即具备“多专多能”—利用监测数据采用健康干预方法上好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学习加强体育相关知识的储备及通过培训提高监测相关能力(教科研水平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目标的实现;规避法律责任是前提—保护“自己”,通过其能力的提高以实现监测“安全”与“质量”的平衡;掌握常规监测能力是核心—保护“数据”,通过其能力的提高以实现监测“完成工作”与“质量”的平衡;灵活运用健康干预能力是基础—保护“学生”,通过其能力与提高以实现体育课程和监测目的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理念的养成是进阶目标—保护“监测”,通过其能力与提高以实现监测工作完满的目的及延续性与实现。学以致用使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得以提高。

3.2政策修订与扶持以消除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发挥的干扰因素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产品上线流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30-02

互联网产品上线的每个阶段都是由经验丰富人员来承担,减少了系统的支出,避免了项目的延期,保障产品按时上线。《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主要重点讲解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工作原则、工作步骤、基本方法及开发文档,奠定学生在开发方法方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设计的规范化方法[1, 2]。可见该课程的内容就是学生日后从事互联网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中按照该流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产品上线流程

互联网公司产品上线流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功能演示阶段、测试阶段、阶段。依次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点以及每个阶段主导人员和参与人员。

1.1 需求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点由以下几个方面:产品部门提出需求,撰写需求文档、产品原型、产品目标文档;组织需求评审会议。会议参与人员主要包括: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和至少一名架构师;需求评审通过之后,产品经理上传需求文档和产品原型到Confluence,后续的开发、测试都以Confluence文档为准。

1.2 设计阶段

组织设计评审会议。会议参与人员主要包括: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和至少一名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根据需求文档撰写设计文档;开发工程师撰写类图、时序图、结构架构图。

1.3 开发阶段

此阶段只有开发工程师参与,该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点由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工程师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开发工程师要进行充分的自测。

1.4 功能预演

此阶段是由开发工程师主导的: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拆分预演,主要防止开发对需求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出现,组织功能预演会议,参与人员主要由项目组所有人员,也包括产品方、业务方参与。

1.5 测试阶段

测试准入:系统可运行,开发工程师Code Review完成;开发阶段相应文档齐全;功能预演完成;测试工程师编写测试计划;测试工程师编写测试用例、准备测试环境、部署应用、准备测试数据;测试完成,更新JIRA状态为“待上线”;邮件测试报告;测试完成。邮件发送至相关人员。

1.6 阶段

测试工程师和产品同事确认预范围,小范围内测版,供相应人员测试,测试没问题才可上线;测试工程师测试报告发出后,需发送上线申请邮件;上线完成后,需立即由自己发送全员邮件,准确告知上线更新内容、更新地址、下载方法等内容;临时取消上线;上线过程,中途终止;重大Bug紧急修复。

互联网公司的上线流程主要在于分阶段分人员进行产品进度的控制。每个阶段的职责划分明确,相互工作不仅不耦合又能很好地衔接。阶段的划分对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

2 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

2.1 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掌握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角色包括: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UI工程师、测试工程师、CTO等角色。CTO角色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负责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问题的解释和总体协调管理的工作。该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为:学生可以体验各个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要掌握的技术;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具体深入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3]。

2.2 大作业驱动下的教学法

大作业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学期的教学就是完成一个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大作业。学生在产品经理的需求引导下,自主式、探究式、团队式完成系统开发任务;从课程第一周开始,由4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对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由一名同学承担产品经理的角色并撰写需求文档,一名同学承担开发工程师的职责进行系统设计,一名同学承担测试工程师的职责,保证信息系统的质量。一名同学承担UI工程师的职责,来为信息系统进行友好的界面设计。

2.3 讨论式教学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这是教师预留讨论题目,由学生分组讨论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百家争鸣,让学生开阔思路,老师也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一举多得[4]。

2.4 答辩式教学法

在教学最后一周,学生完成大作业之后,组织大作业的答辩,每组学生用PPT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系统的展示、各个阶段的任务、职责以及问题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借鉴其他同学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从而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的目的;总结归纳,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好的思路进行系统归纳,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解答并加以纠正。

3 结语

通过分析互联网产品上线阶段和流程,调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热点和重点,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大作业驱动下的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相结合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科研业务。最重要的是将来学生从事互联网开发工作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和工作可以无缝对接,该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了两年多,学生们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反响较好,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从事不同的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⒖嘉南

[1]张建林,王锁柱,王瑞梅.应用型本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5):2-4.

[2]邵莉,李清茂.ERwin在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12):101-104.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6)

主题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监控

一 引言

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应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工序管理与岗位责任制度,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进行检查、控制、评定,达到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对实行监理制度的项目,除承包商进行自检外,工程监理按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与认定,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及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应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应包括工程施工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各施工工序间的检查及工程交工后的质量检查验收。

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实行监理制度的公正项目,监理工程师或质检监督人员亦进行抽检或旁站检验,并对施工单位的质检结果进行检查认定。当施工人员、监理工程师、监督人员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或追加试验检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二、质量控制图

1.施工单位应以试验检测质量的变异系数(或标准差作为施工水平饿主要评价指标,任一施工单位都应总结施工经验,按规范要求建立各项施工质量指标变异系数的允许界限值,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施工单位的施工目标,应不底于规范规定的要求。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宜利用计算机建立工程质量数据库,随时将检测结果输入数据库,同时分阶段(一定日期或距离)计算出平均值(期望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汇总整理。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取样地点.试验员.试验项目.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及合格与与否的评定等。

3.施工单位控制宜采用平均值和极差管理图的方法,将试验结果逐次绘制管理图,同时随着施工的进展,绘制施工质量直方图或正态分布曲线的方法。管理图可供有关人员随时检查。当发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有增大时,应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4.在管理图中应以平均值X作为中心线,并标出质量控制上限 和质量控制下限,表示允许的施工正常波动范围。当有超出质量控制上.下线范围时,应视为施工异常或试验数据异常。

5.在直方图中可标出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线或允许偏差范围。当有超出此范围,即施工不合格时,应予以处理。

6.在直方图可标出企业管理目标的允许范围,当有超出此范围,即施工水平下降时,应研究对策。

7.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宜汇总全部数据,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绘制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方图或正态分布曲线,作为下一个工程的企业管理目标。

三、压实度计算及标准密度的确定:

(1)沥青面层的压实度按式1-1计算:

K= ×100%(1-1)

式中:K-沥青面层某一测定部位的压实度,(%);

ρ-由试验测定的沥青混合料实际密度, g/cm3

ρ0-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标准密度, g/cm3

(2)对一个评定路段的平均压实度、标准差、变异系数按式1-2 ―1-4计算:

K0 =(1-2)

S=(1-3)

CV= (1-4)

式中:K0―该评定路段的平均压实度,%;

S―该评定路段的压实度测定值的标准差,%;

CV―该评定路段的压实度测定值的变异系数,%;

K1,K•••••,Kn-该评定路段内各测点的压实度,%;

N―该评定路段内各测定的总数,其自由度为N-1.

(3)对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代表值按1―5计算:

K´=K0-taS/ (1-5)

式中:K´―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的表值();

ta-t分布表中随自由度和保证率而变化的系数;

(4) 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以沥青拌合厂取样试验的马歇尔密度为准。沥青拌合厂必须按要求每天取1次或上、下午各一次进行马歇尔试验,测定试件的密度,以实测的马歇尔试验密度(试件数不少于4―6)的平均值作为该批混合料摊铺路段压实度计算的标准密度使用。

(5) 对沥青碎石及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可以将试验段钻孔试件的平均密度作为标准由监理工程师或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与施工单位一起参加,在温度及采用的压路机合理的情况下,反复辗压致无轮迹,用核子密度仪定点检查密度不再变化为止,然后取不少于15个的钻孔试件的平均密度作为压实度计算的标准密度。

(6)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宜利用计算机实行动态质量管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方法为:

四 施工单位自检自评

沥青路面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将全线以1―3k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随机选取测点,对沥青面进行全线自检,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向主管部门提供全线检测结果及施工总结报告,申请交工验收。

(1) 工程完工后应全线测定路面平整度、宽度 、纵断面高程、横坡度等,提出竣工图。

(2) 对需要钻(挖)孔取样才能检查的厚度、压实度、沥青用量、矿料级配等。为减少对路面的破坏,经主管部门同意,可利用施工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当需要实测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时,可将一个评定路段钻孔放入混合料何为一个式样抽提。

(3) 车行道面层检查的质量指标应符合规定。对厚度和压实度还应按“沥青表面层压实度计算及标准密度的确定方法”计算每一个评定路段的平均值和代表值,并进行评定。

(4) 人行道沥青面层的质量检查与验收与车行道相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相对的要求。

(5) 大、中型桥梁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的检查与验收,以100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其质量指标应符合要求。

(6) 路缘石的质量与验收与车行道相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要求。

五、建设单位检查与验收

工程建设单位或监理、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接到施工单位的交工验收报告,并确认施工资料齐全后,应立即对施工质量进行交工检查与验收。检查验收应按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评定路段进行实测检查,每一检查段的检查频度。试验方法及检测结果符合规定。当实测检查有困难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利用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测结果,随机抽查一定数量,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此种,情况下,仍应复测部分路段的平整度,并利用施工中保存的钻孔试件对厚度及压实度进行复校。

六、工程施工总结

工程结束后,施工企业根据国家竣工文件编制的规定,提出施工总结报告及若干个专项报告,连同竣工图表,形成完整的施工资料档案,一并提交工程主管部门及有关档案管理部门。

施工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包括设计及变更情况)、工程基础资料、材料、施工组织、机械及人员配备、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试验研究、工程质量评价、工程决算、工程使用服务计划等。

工程管理与质量检查报告应包括工程管理体制、质量保证体系、施工质量目标、试验段铺筑报告、施工前及施工中材料质量结果(测试报告)、施工中工程质量检查结果(测试报告)、工程交工后质量自检结果(测试报告)、工程质量评价以及原始记录、像册、录像等各种附件。

测试工程师工作总结篇(7)

1.

开发框架

开发的系统中所应用的技术都是基于JavaEE,技术成熟稳定又能保持先进性。采用B/S架构使系统能集中部署分布使用,有利于系统升级维护;采用MVC的开发模式并参考SOA体系架构进行功能设计,使得能快速扩展业务功能而不会影响现有系统功能的正常使用,可根据实际业务量进行部分功能扩容,在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实现成本最小化。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系统功能隔离运行,保障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

图1.开发框架与体系结构图

1.1.

web端技术栈

(1)前端采用elementUI/jquery/bootstrap/vue实现,前端和Controller交换数据基于json格式。

1.2

业务端技术栈

(1)

业务端基于springboot、springMVC、JPA、SpringData技术栈构建,对于复杂的系统则采用springCloud构建。

(2)

四层分隔:controller(Facade)/service/dao/entity,其中façade主要用于生成json,实现和前端的数据交换。

(2)命名:按照功能模块划分各层包名,各层一致。

2.

系统安全保障

2.1

访问安全性

权限管理是系统安全的重要方式,必须是合法的用户才可以访问系统(用户认证),且必须具有该资源的访问权限才可以访问该资源(授权)。

我们系统设计权限模型,标准权限数据模型包括

:用户、角色、权限(包括资源和权限)、用户角色关系、角色权限关系。权限分配:通过UI界面方便给用户分配权限,对上边权限模型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策略根据角色判断是否有操作权限,因为角色的变化

性较高,如果角色修改需要修改控制代码。

而基于资源的权限控制:根据资源权限判断是否有操作权限,因为资源较为固定,如果角色修改或角色中权限修改不需要修改控制代码,使用此方法系统可维护性很强。建议使用。

2.2

数据安全性

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比较常用的是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层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在操作系统层面通过防火墙的设置。如设置成端口8080只有自己的电脑能访问。应用系统层面通过登陆拦截,拦截访问请求的方式。密码不能是明文,必须加密;加密算法必须是不可逆的,不需要知道客户的密码。密码的加密算法{

MD5--不安全,可被破解。需要把MD5的32位字符串再次加密(次数只有你自己知道),不容易破解;加密多次之后,登录时忘记密码,只能重置密码,它不会告诉你原密码,因为管理员也不知道。

3.

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本公司项目基于敏捷过程的方式组织,项目计划基于需求和团队反复讨论的过程。在开发系统时都经过了解需求,开需求分析会议,确定开发任务,推进开发进度,测试,试点,交付等开发步骤,其中具体内容有:

1,了解需求:跟客户沟通,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对需求进行过滤,最后整体成需求文档

2,需求分析会议:也就是项目启动会议之后要做的事情,对拿来的需求进行讨论,怎么做满足需求。主要对需求进行全面的梳理,让开发,产品,项目都熟悉整个需求。

3,确定开发任务:根据敏捷开发法则,需求变成一个一个功能点之后就是安排开发任务了。根据团队现有的资源合理分配任务,和时间节点

4,

推进开发进度:在开发的实际过程中,注意节奏的把控,注重功能点完成的时间点。

5,

每一个功能点完成之后都会有测试工程师进行单元测试。

6,试点单位进行试用,然后解决问题。

7,交付

4.

项目进度保障体系

4.1制度保障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强有力的开发指挥机构和开发保障体系,投入能保证开发进度如期实现的足够的开发队伍,实行专业化开发。建立从项目经理到各开发人员的开发任务,全面、及时掌握并迅速、准确地处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需求变更进行协调管理,对重大关键问题超前研究,制定措施,及时调整开发的公共类保证开发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强化开发过程的时间点把控问题,对开发任务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在时间点内完成开发任务。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使责任和效益挂钩,个人利益和完成工作量挂钩,做到多劳多得,调动开发团队、个人的积极性。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开发进度计划,运用专业管理软件,对开发计划进行动态控制;并在总计划的基础上分解明确的月及旬计划,项目经理抓住主要技术难点,严格按计划安排组织开发,重点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定期检查开发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对开发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开发进展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不断优化开发的方案,保证各开发有条不紊的执行。

4.2开发进度开发工期保证措施

任务分发将利用一流的开发策划、高效的组织、科学的领导和动态的控制,用一流的运作与协调、一流的技术框架与技术、一流的团队素质等来实现一流的管理,从而通过过程控制实现最终产品的精品,满足客户对工期、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

完善的开发计划保证体系是保证项目工期的纲要,掌握开发管理主动权,全面而宏观的控制整个开发的过程,是保证开发进度的关键。通过完善的开发计划保证体系,采用先进的开发计划计算、设计软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进度计划。

1.

编制三级网络计划

在开发过程中中我单位将分级编制网络计划来控制整个项目的开发。

(1)一级网路计划

根据项目总工期控制项目各阶段里程碑目标。

(2)二级网路计划

根据各阶段分项业务的工期目标控制分解成分部目标。

(3)三级网路计划

主要技术使用控制周计划和日计划。通过对关键技术开发编制标准业务,建立计划统计数据库,利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工期进行全方位管理。

2.制定派生计划

根据总控工期、阶段工期和分项业务工作量制定出技术保障、商务合同、物资采购、设备定货、人力资源等派生计划,是进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最迟完成或最迟准备的插入时间原则,制定各类派生保障计划,作到各项工作有备而来,有章可循。

工期保证体系框图

技术保证体系

综合保证体系

组织保证体系

技术总监

开发组织设计

技术总监

开发人员

测试人员

试验室

项目经理

奖惩制度

岗位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

开发团队

单元测试

技术培训

测试用例

开发进度计划保证

月度计划

季度计划

年度计划

技术工作责任制

技术标准

设计文件

招标文件

技术规范

技术工作标准化

开发团队

实现工期目标

4.3施工进度三阶段控制措施

(一)开发进度“事前控制”

1.积极做好业务需求,业务流程等准备工作,为自己尽早投入开发创造好条件,把准备工作做细做充分,确保按时无障碍开发。

2.编制详细的开发进度计划,包括需求文档,业务分工计划,业务流程等。

3.关键技术或特殊技术编制相应的开发进度计划,制定相应的节点,编制节点控制计划。

4.编制开发节点实施细则,明确搭接和流水的节拍。

(二)开发进度“事中控制”

1.严格审核开发人员的进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并监督各人员按照已制定的开发进度计划进行开发。

2.在本项目开发期间,按开发进度需要,配备充足的开发人员,确保时间点的正常运行。

3.在开发期间,每周结束前,组织召开一次碰头会,协商解决当周开发过程中和第二周开发中将会发生的问题,应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延。

4.狠抓开发进度与质量,加强技术培训。只有在确保技术过关、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求速度、讲进度、抓工期。

5.根据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和调整开发进度,并定期向客户通报系统开发进展情况。

(三)施工进度“事后控制”

1.根据开发进度计划,及时组织测试人员通过事先编写的测试用例进行分项测试与系统测试。

2.定期整理有关开发进度的资料,汇总编目,建立相应的档案。

5.

项目质量保障体系

5.1过程中的保证

依据项目的软件特点、合作方的项目实施要求,采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模型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单元测试设计,编写单元测试,系统培训,系统测试等一些列的措施在过程中保证项目的质量。

5.2技术方面的保证

公司研发人员均为国内高校分子计算机专业或招聘的高级技术人才,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扎实丰富,整个团队具有高级工程师、博士的人才搭配,具备强大的持续研发能力。

5.3软件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角色

职责

配置管理员

制定、创建和维护配置库,提供文档规范,并传达到各个部门。

QA(质量保证)

参与项目各个阶段的评审,进行过程评审和产品审计,检查文档和代码的规范执行情况

QC(质量控制)

软件测试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测试人员进行软件的测试设计和执行工作

5.4工作产品和活动

活动

责任人

工作产品

是否可裁剪

项目立项

项目经理

项目计划

配置管理员

配置管理计划

QA

质量保证计划

测试人员

系统测试计划

需求管理活动

项目经理

需求调研报告

需求规格说明书

用户、项目经理

用户确认书

QA

评审报告

设计过程、决策分析活动

设计组

概要设计说明书

界面设计图

详细设计说明书

项目经理

决策分析评议表

QA

评审报告

开发编码、集成过程活动

项目经理

版本记录

QA

评审报告

开发人员

程序代码

系统测试活动

测试人员

测试用例、测试报告

QA

评审报告

项目结项、交付与维护活动

项目经理

培训教材

用户手册

安装手册

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经理、客户

用户验收报告

QA

评审报告

项目跟踪与监控活动

项目经理

项目问题跟踪日志

QA

不符合项问题跟踪记录表

项目跟踪与监控活动检查单

风险管理活动

项目经理

风险管理列表

QA

风险管理活动检查单

配置管理活动

配置管理员

配置状态报告

变更请求审批表

变更跟踪记录表

QA

配置管理活动检查单

评审活动

项目成员

评审报告

QA

评审活动检查单

5.5评审

评审是以一种正式的形式进行,如有正式的、事先定义好的有关职责的各种角色,并遵循组织规定的流程。

对于任何工作产品的审计,都会组建与之对应的专门评审组,包括作者、主持人、记录员以及陪审员若干。评审组的成员可以包括PPQA、项目组成员,但不能有作者的直接领导或者管理者。

评审小组先召开一个预备,作者会针对工作产品向大家做个总体的介绍,例如讲解一下本工作产品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其相关的实现

细节、开发标准等。应该允许甚至鼓励评审组成员动手查看工作产品,或者查看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检查单。

评审小组的主持人负责确定什么时间开始真正的评审会议,在预备会和正式评审会议之间,评审小组成员对工作产品进行彻底检查,并依据相关标准和准则评审工作产品。

在预定时间,评审小组成员以会议形式聚在一起,依次对产品进行检查,主持人负责对整个会议的进展进行控制,记录员记录下这个过程。

在工作产品中发现的每一个缺陷都会被认真记录下来,并被适当分类。

会议结束后,负责人需要分析相关缺陷,找出产生此缺陷的原因并加以修正。

主持人应确保所有的缺陷都会得到解决和修正。如果过程需要加以变更的话,应将相关问题移交相关的质量保证人员。

阶段

评审内容

评审时机

参加人员

是否可裁剪

计划阶段

项目计划

项目启动会议

项目所有成员

配置管理计划

项目所有成员

质量保证计划

项目所有成员

系统测试计划

项目所有成员

需求阶段

需求调研报告

项目评审会议1

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设计组成员、QA

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设计组成员、QA

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说明书

项目评审会议2

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设计组成员、QA

UI设计图

UI美工、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设计组成员、QA

详细设计说明书

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设计组成员、QA

决策分析评议表

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设计组成员、QA

编码阶段

代码检查(1)

项目评审会议3

开发组成员、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系统架构师、QA

代码检查(2)

开发组成员、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系统架构师、QA

测试阶段

系统测试用例

项目评审会议4

测试人员、项目经理、开发组成员、需求分析师、系统架构师、QA

系统测试报告(1)

测试人员、项目经理、开发组成员、需求分析师、系统架构师、QA

系统测试报告(2)

测试人员、项目经理、开发组成员、需求分析师、系统架构师、QA

阶段

用户手册

项目总结会议

项目所有成员

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所有成员

5.6质量保证(QA)

QA工作审计产品

文档

责任人

项目计划

项目经理

需求规格说明书

项目经理

概要设计说明书

项目经理

源代码

开发组

系统测试用例

测试组

系统测试报告

测试组

用户手册

项目经理

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经理

入最佳实践库的产品

项目经理

QA工作中需要审计的活动

活动

评审时机

项目立项

计划阶段

需求管理活动

需求阶段

设计过程活动

设计阶段

决策分析活动

设计阶段

开发编码活动

编码阶段

集成过程活动

编码阶段

系统测试活动

测试阶段

项目结项

阶段

交付与维护

阶段

项目跟踪与监控活动

每月一次

风险管理活动

每月一次

配置管理活动

每月一次

评审活动

每月一次

QA审计中的不符合项目问题

对QA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问题要写入《不符合项跟踪记录表》,以邮件的方式发给问题的相关人员,做好和项目成员、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之间的沟通,问题的上报流程:项目组成员沟通解决——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QA要对不符合项问题进行跟踪与监控,直到问题解决,QA验证并关闭不符合项。

6.

系统测试验收方案

系统测试验收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内容,分别是验收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文档验收以及项目终验。

6.1.

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即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依照双方合同约定的系统环境,以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技术设计满足建设方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并能正常运行。验收测试阶段应包括编写验收测试用例,建立验收测试环境,全面执行验收测试,出具验收测试报告以及验收测试报告的签署。

6.2系统试运行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测试环节以后,可以开通系统试运行。系统试运行期间主要包括数据迁移、日常维护以及缺陷跟踪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为了检验系统的试运行情况,甲方可将部分数据或配置信息加载到信息系统上进行正常操作。在试运行期间,甲乙双方可以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交接工作。对于在试运行期间系统发生的问题,根据其性质判断是否是系统缺陷,如果是系统缺陷,应该及时更正系统的功能;如果不是系统自身缺陷,而是额外的信息系统新需求,此时可以遵循项目变更流程进行变更,也可以将其暂时搁置,作为后续升级项目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6.3系统文档验收

系统经过验收测试后,系统的文档逐步、全面地移交给客户。客户按照合同或者项目工作说明书的规定,对所交付的文档加以检查和评价;对不清晰的地方可以提出修改要求,在最终交付系统前,系统的所有文档都需要验收合格并经双方签字认可。

6.4项目终验

在系统经过试运行以后的约定时间,双方启动项目的最终验收工作。 最终验收的工作包括双方对验收测试文件的认可和接受、双方对系统试运行期间的工作状况的认可和接受、双方对系统文档的认可和接受、双方对结束项目工作的认可和接受。 项目最终验收合格后,由双方的项目组撰写验收报告。

7.

技术服务与支撑

我公司在合同有效期内提供免费维护期和长期的技术服务,向用户用户相关技术人员免费提供原理和技术上的指导和咨询,使用户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本协议的软件开发及测试成果。

根据用户使用系统的相关部门人员现状,一旦系统安装调试完毕投入正常运行后,卓安公司在交付本系统的一段时间内,专门指派若干名专业工程师为用户使用部门进行指导培训和维护,直到用户安排的技术人员能完全接管本系统的操作管理为止。

7.1.

现场支持

系统在售后期间,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如系统出现故障,将保证30分钟远程响应;影响生产的故障4小时抵达现场,并派出专业工程师在8小时内排出故障;不影响生产的故障8小时内抵达现场,并派出专业工程师在2个工作日内排除故障。如在2个工作日内无法解决,将在2日内向用户方提出详细解决方案及日程安排,交给用户方确认。

7.2.

技术支持

长期电话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和远程在线服务。用户可以随时拨打技术支持热线电话或通过远程协助进行有关技术咨询,专业技术人员会耐心解答用户的问题。免费提供需求预测、系统规划等支持。当用户需要对系统扩容、调整时,将免费协助用户准备预算、规范书、工程有关事项。

7.3.

常规维护

系统在售后期间,会安排工程师定期对系统进行运行检查。如有功能需求分析范围内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维护期后发现的在需求规格说明书范围内问题,同样及时进行修改。对用户提出的方便操作和易用等可用性方面的要求,尽可能满足用户要求,并保证在接到要求后两周内解决。用户提出性能要求,如属于软件编制因素导致性能较差,技术人员主动调整软件,以提高性能,保证在一个月内解决。

7.4.

变更管理

对系统的应用平台和开发、运行环境以及应用系统的变更和升级的详细资料第一时间提交用户。

8.

培训计划

8.1.1.

培训工作概述

用户软件系统项目建设完工后,为了使各个使用本系统的部门能熟练的操作系统,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来处理日常工作,本公司将对使用系统的相关部门员工进行一次全面的培训。

培训过程按系统使用部门划分,分别培训各部门使用的系统功能点及业务流程。另外为了用户管理需要,将重点培训2名系统管理员,培训系统管理相关功能。

8.1.2.

培训规范

由于培训过程涉及到时间、场地、人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本方案所提及项只作为参考大纲。实际培训安排因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并下文到各系统使用部门。

培训的效果与参与人员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客户各部门对参与人员要做好工作,引起重视。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是否需要在培训结束并且参与培训人员试用一段时间后,组织一次系统使用测验。

通过系统使用培训,达到以下目标:

Ø

使相关使用部门了解系统运作,熟悉系统功能。

Ø

使系统有效的推广到相关使用部门,让员工积极参与使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