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9 08:08:13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15-02

一、引言

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1,2]。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工程实践要求很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强。软件测试不仅贯穿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软件测试阶段所占的工作量约为软件工程总工作量的45%,所占的资金量约为总资金量的15%。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中,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通常为1∶1,微软公司甚至达到了1∶2。

然而,当前我国软件测试行业面临着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原因在于软件测试应聘者缺乏系统化的软件测试培养,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不高。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卓越”培养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二是具有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中“软件评测师”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IST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行业标准[3]。

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缺少具体测试案例

课程中包含了许多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模型、技术和规范,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际经验,由于没有具体的测试案例贯穿整个测试过程,因而软件测试课程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任课教师缺乏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内容单调

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接触实际的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很有限,很难透彻的讲解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具体的运用。而许多高校的软件测试实践课往往停留在几种基本的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技术上[4],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不到极大的提高。

(三)对软件测试工具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手工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需要。近年来,软件测试行业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例如QTP、AutoRunner、Junit、LoadRunner、TestDirector、Parasoft C++ Test、Rational PureCoverage等,这些工具在软件测试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软件测试实验条件相对还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毕业之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

(四)不熟悉软件测试国家标准,不能书写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

软件测试依据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8个,分别是:《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17544-1998)、《软件质量模型与度量》(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评价》(GB/T 18905-2002)、《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9386-2008)、《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指南》(GB/T 25000.1-2010)、《应用软件产品测试规范》(CSTCJSBZ02)、《软件产品测试评分标准》(CSTCJSBZ0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标准,学生对这些标准也不熟悉,因此在软件测试实践中不能按照标准的要求实施测试,也不能书写出符合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软件测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测试案例和测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过程―测试工具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定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软件测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程使用测试案例,让学生能将学到的测试理论与具体的测试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测试案例包括面向对象的NextDate问题、三角形类型问题、工资支付系统、自动柜员机问题、简化的录像机系统等测试案例。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还对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介绍和演示,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学生要用到这些测试工具。

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软件测试课程还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以5~7人为一组,完成基于B/S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针对该系统按照软件测试国家标准编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并利用测试工具完成系统的各项测试。此外,还邀请国内知名软件测试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实习。

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开发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该平台的内容包括7大模块即:软件测试课程知识体系模块、软件测试工具模块、软件测试实训案例分析模块、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模块、软件测试试题库模块、在线测试模块、答疑与讨论模块。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软件测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开展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以来,近三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软件测试的人数分别为8人、27人和39人。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软件测试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能熟练运用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完成软件测试任务,并能正确书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

四、结语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软件测试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实验、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设置了教学内容,并把测试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陈翔,鞠小林.卓越计划驱动下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3):14-17,21.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2)

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单元检测即是在此新形式下,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提高其自主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达到"我会学"较高学习境界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1 尝试探索的出发点

1.1 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学习测验改革与尝试包含试题的自主设计与创新、检测的自主组织与实施、讲评与反馈的自主进行,学生全员全方位地参与其中,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敬业感,真正实现其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1.2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单元检测活动,有效的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从而有效的验证实践了学生运用所学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使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战场与舞台。

1.3 提升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单元检测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论证、自主检测、自主讲评、自主统计分析反馈与提高,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体验与感悟的境界,在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内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注入一种对生活体验和感悟的全新的推动力量,激励他们奋发有为、敬业负责、追求"至善至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

2 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

2.1 开放性原则。置学生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渠道,鼓励他们去创造、去创新、去提升、去追求尽善尽美。

2.2 过程性原则。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诸如试题组合设计、查找资料论证、 数据统计与分析、讲评过关等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了解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培养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益。

2.3 循序渐进性原则。由于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学生在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个性差异,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在活动设计实施中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注重方法引导,逐步将他们引到正确的操作轨道上来。

3 具体操作与实施

3.1 落实相关准备工作。

(1)拟定计划,搞好分组。

计划的制定一般以每学期为一单元,活动计划要覆盖到全体,要全员参与,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计划拟定内容可包括活动实施组别人员、活动时间、活动课题、具体组织实施措施。

进行活动小组划分,可借鉴杜朗口的经验,由班主任依据考试学识水平,将全班学生划分为8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定数)。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便于展开良性竞争。

在进行小组搭配的时候,务必做到组员科学搭配,以便于实施"兵教兵 "、"合作学习"策略。班主任还可以将其他因素,诸如男女比例,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一块纳入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

(2)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有:

第一,在进行试题综合性设计的过程中,达到试题设计者自身系统、完整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其次,在试题设计与检测的组织实施中,达到试题设计者与被检测者相互欣赏相互愉悦从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通过系统、有效的考查训练,达到知识领域层面的拓宽、新方法的掌握、学习效益的提高的目的。

结合学习进程及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试题设计的目的意义、考查范围、题目类型、难易程度以及设计论证完成的时间等。

3.2 自主进行试题设计。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测验题目,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常规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是具体改革尝试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改革尝试的核心工作,关键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1)搜集素材

这是是前提,也是必备的工作。要广泛引导帮助相关学生做过细的工作,搜集了解各种与考查内容相关的素材及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并思考将要设计的题型以及具体的作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要点等等。

(2) 进行"自研",凸显"自主"这个"自主性学习"的"核心"与"精髓"

(3)在"自研"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试题的初步合成工作,初建试题雏形。

(4)展开组际间的充分论证,力求试题设计完善、可行。

3.3 自主检测过关。

本环节包括:自主组织实施检测、组际交换阅卷、数据统计整理与分析总结、错题分析与研究。

3.4 试卷讲评反思与提高。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要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由承担试题设计任务的组别选派代表就本次试题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以此让全体同学明确命题思路、重要题目的设计意图及解决方案、对今后学习的借鉴启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第二,以组内研讨、组际研讨、师生交流研讨等形式,就检测中集中出现的错题进行重点研究,并就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达成共识;

第三,进行成果展示,举一反三,拓展训练;

第四,进行知识规律与学习应考规律的整理与总结,规范学生的作答及思维训练,同时组织学生就每次自主检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可视的成果展现出来,如制作PPT课件,编辑出版校际刊物《自主学习之窗》等。

4 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整项改革尝试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手又大胆放手"。

所谓"不放手",是指要给予承担试题设计任务的学生及时有效全程的引导和帮助,要当好"导演",要让这些学生"演员"实践中学会如何去"演电影"。

所谓"大胆放手",是指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设计、组织与实施整项改革与探索的过程,这是落实改革探索中给学生注入的信心动力源泉。

4.2 培养自主性学习习惯,提高自主性学习意识。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在改革尝试的探索中,针对下列子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促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①独力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②合作探究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辨析的习惯;

③展示解析,培养表达、分析、归纳和概括的习惯;

④拓展延伸,培养学以致用,联系生活的习惯;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软件测试;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晓君(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黄艳(1976-),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1-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实现也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中存在的缺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缺陷将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用来验证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功能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证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测试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添加软件测试课程或者添加软件测试专业方向。

软件测试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有“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缺陷管理”等,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为初学测试的同学讲解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软件测试理论”教学现状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因此整个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初学软件测试的学生,首先要向其讲授相关测试理论,使其建立系统的测试理念。

但是学测试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需要背诵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学生很迷茫

测试方法和技术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案例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测试技术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迷茫: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在具体的项目测试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项目案例做支撑,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的同时,根据需要学习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1]这里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所包含的涵义也不同。在“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指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做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的目的。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感受到了真实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拥有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拥有很大竞争优势。

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测试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实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先做,遇到问题,再学,解决问题,再做,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实践,同时也学到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解决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又解决了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软件测试理论与原则;掌握主流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测试用例的编制、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测试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制规范,并能灵活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软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如下手工测试流程: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环境配置和测试数据准备工作、执行各种测试,撰写缺陷报告、跟踪并修复缺陷、进行测试评测,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达到软件企业对测试专业人才的要求。

2.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工具。[2]

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包括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测试的目的、测试模型、测试分类和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动态测试又包括程序插桩、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判定表法、场景法等。这些基本技术都是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时使用的。

软件测试过程是指执行测试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有多种: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等。

四、项目驱动法的应用方案

1.项目的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法,首先需要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项目的选取与其他课程又有所不同,学生要进行的操作是对现有的或者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因此在设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项目是现有的软件或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软件中有部分明显错误,有部分隐藏错误;明显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测试积极性,隐藏错误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第二,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大部分软件的共性。通过该项目的测试,学生可以掌握大多数软件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

第三,项目中有多种情景元素,符合使用多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项目测试的同时,学习使用多种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第四,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每个项目组的人数控制在3~5个人,设计的项目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目前选择的项目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

2.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完整的测试流程实践的同时,讲解测试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内容。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分阶段讲解测试过程和测试要求,每一个阶段开始,老师先讲原理,选择部分内容做例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比照例子跟着做;阶段内容完成时,学生提交完成的文档,老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如此类推直至测试结束。

企业薪酬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本课程课时为60学时,根据图1系统测试流程图安排,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测试流程进行,测试流程为:先获取项目测试需求,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提交缺陷报告并跟踪修复缺陷,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多个文档,整个流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撰写规范的文档提交,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报告、缺陷报告和测试总结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既体现了教师项目教学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测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安排,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特点,把真实项目引入“软件测试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项目的需求评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测到测试总结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交给学生组建测试团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通过一个完整项目测试流程的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测试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基本流程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测试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4)

摘要:我院将软件过程改善和小组软件过程的理论引入到项目实训中,在小组软件过程(TSP)的基础上提出了TSP的简化过程TSP-ST(Team Software Process-Student),构建了开发过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学生的项目实训中。本文介绍了TSP-ST在学生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软件过程改善;小组软件过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链接,各高校都纷纷将模拟的甚至是企业的实际项目搬到了课堂,要求学生按照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模式进行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高校软件质量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加上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真实软件过程的认知,因此,不能根据企业的标准和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针对目前高校软件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结合本校学生项目实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软件过程改善和小组软件过程的理论知识、方法引入进来,在小组软件过程(TSP)的基础上提出了TSP的简化过程TSP-ST(Team Software Process-Student),构建了开发过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学生的项目实训中。该系统的开发人员是参加项目实习的学生,在学生中实施小组软件过程不同于在软件企业中实施小组软件过程,由于在开发人员和开发时间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TSP-ST势必具有其特定的、独有的特色。

2TSP-ST的背景

2.1高校学生项目开发的意义

近几年在“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指导下,各高校都加快了实践教学建设速度,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证书培训、毕业论文(设计) / 毕业实践、项目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其中项目实习是学院实践教学的一个特色,被专门安排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学期。为了搞好项目实习,让学生在项目实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项目开发的相关知识,真正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学生在项目实习期间完成的项目很多都具有现实的使用意义。

2.2高校学生项目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高校内的所谓的小组开发方式甚至个人“作坊式”开发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 过程与文档不规范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的规则进行遵循,盲目开发,与实际开发过程相差甚远。

文档的编写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的文档化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没有规范的文档,不能全面地反映项目组所做的工作;不能保证团队成员之间的畅通交流;不能为新加入的项目组成员提供帮助;不能保证项目开发的一致性。学生往往不重视规范的文档的编写,经常急于编写代码。

(2) 项目管理不正规

学生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较少或不够系统。项目负责人不了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一些常用工具和方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项目管理知识的指导,完全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管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例如对于如何利用工作分解结构使项目的工作范围更加明确,如何用前导图法对活动进行排序并估算项目进度、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如何利用挣值法跟踪项目进度,如何对于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等等。

(3) 计划不明确

项目负责人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项目负责人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项目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做计划是走过场,因此制定总体计划时比较随意,不少事情没有仔细考虑;阶段计划因工作忙等理由经常拖延,造成计划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

(4) 测试不严格

很多学生分不清什么是单元测试,什么是集成测试,什么是系统测试。测试的顺序是先单元测试,然后是集成测试,最后是系统测试。单元测试是源代码级的测试,一般由编程人员自己使用各种unit工具测试,属于白盒测试。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结束后,将一个或若干个单元作为一个子系统,测试子系统内的所有组件可以正确的交互,集成测试通过对子系统不断增加新的单元最后完成整个系统的测试,集成测试不应由开发人员完成,属于黑盒测试。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在软件开发中存在以上问题,所以对学生项目组施行规范的管理是必需的。使用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生的开发过程,提高学生开发的产品质量,使学生真正体会企业开发经验和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3TSP-ST简化过程的设计

3.1什么是TSP

TSP是Team Software Proces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小组软件过程,TSP的核心是使用一种高效协同的软件开发方法,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培养高效的开发工程师。通过实践可以让小组的每个成员获得小组中不同角色如何协同工作的经验。其中,把产品开发划分为几个周期,然后建立标准的质量和效率测评机制,为小组和组员提供准确的评价,同时在小组中分为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并建立相关的规则。以此,及时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3.2TSP-ST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决高校中学生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于学生实训时间较短的特点,我们在TSP的基础上提出了TSP-ST(Team Software Process-Student),即专门针对学生的小组软件过程。该过程从小组软件过程原有的工作流程、角色分配、过程管理及文档规范化方面逐一进行了简化,使简化后的小组软件过程对于高校的学生更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3.3TSP-ST的设计原则

(1) 遵循一个确定的、可重复的过程并迅速获得反馈,这样才能使学习和过程改善卓有成效。

(2) 一个群组是否高效,是由具体的目标、良好支持的工作环境和强有力的指示及领导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3) 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4) 注意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在已经可以利用的工程、科学和教学法经验的基础上来规定过程改进的指令。

(5)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此过程,开发小组的成员必须接受过PSP的训练,否则TSP-ST的过程将令学生不堪重负,也偏离了小组软件过程训练的初衷。

3.4TSP-ST的工作流程

根据TSP-ST的背景和TSP-ST的设计原则,从教师总述最终产品目标开始,项目小组就开始按照TSP-ST步骤来进行5个步骤的工作:策划和计划、需求、设计、实现和测试。由于项目的开发周期只有4周的时间,通过几个循环来开发产品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所以TSP-ST采用以并行为主,线性为辅的开发原则,将整个产品划分成几个子产品,将几个子产品并行开发,开发过程采用线性开发模式。图1详细描述了TSP-ST的开发流程。

3.5TSP-ST的角色分配

小组角色的分配原则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基本信息表格为主要依据的。学生项目实习中每个项目的成员一般4-5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具体角色、目标和主要活动如表1所示。

在TSP-ST内把管理的角色由项目组领导、开发经理、计划经理、质量经理、技术支持经理5类简化为项目组领导、小组领导、技术支持经理和其他成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独立承担从需求分析到系统实现的所有设计和开发工作。每个小组组长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纵向过程的参与者,又是横向过程的负责人。纵向:启动、策略、计划、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横向:项目组领导、小组领导、技术支持经理和其他成员。项目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独立担当一个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避免只有组长干活,其他人观望,最终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

3.6TSP- ST的管理过程

在TSP-ST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头到尾体验项目组中各角色的实际工作(需求、设计、测试、总结),项目组组长担任项目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生命周期流程,包括项目计划、项目监控、风险管理、需求管理、缺陷管理、培训管理等活动;这些对学生软件开发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做出有效的管理和监控。TSP-ST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TSP-ST是针对高校学生开发项目专门制定的简化小组软件过程,已在我院项目实训中实施,充分验证了该过程的实用性。TSP-ST的提出为本院学生的项目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提供了参考,并期望推广至其他高校的以“项目带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 Watts S.Humphrey. Introduction to th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 WattsS.Humphrey[M]. 北京: 小组软件开发过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 周伯生. TSP群组软件开发过程[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0,(7).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m Software Proc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Software Developing

JIANG Min, SHI Dong-ling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Computer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116023, China;)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5)

高职院校会计建设职业导向型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因和意义

(一)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作用。在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教育只对相对封闭的学校和学生,这常常会导致每个高职院校单独进行教育活动,低水平的社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共享的形式之下,以资源共享的不同形向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所有不同的会计教学在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水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资源平台支持不同的会计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

(三)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强度,会计教学质量稳定。目前的各种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和学习知识的会计学生占比大,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通常造成会计教师工作强度太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会计专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各个组件进行会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估使用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导向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计目标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数字化展示,同时会促进高质量的会计职业教学成果资源平台,能够促进积极型,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应该满足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远程实习课程和辅导。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成为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教学交互的应用程序、虚拟实验教学和职业身份认证应用程序。理解会计信息根据学生、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社区的需求,建立会计专业的信息平台,提供专业的会计职业标准、职业认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业法规及其他资源,企业的发展信息;根据会计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库框架建立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占领门户平台,初级职业平台,职业中级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增长需求,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建立/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的有机结合会计岗位任务组+ 操作角色,和培训和自我成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职业能力测试和测试和职业认证需求,建立即时点测试,定期总结测试,最后测试组合,知识测试+测试+职业判断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测试系统。

三、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架

面向职业的会计教学资源培训计划面向职业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的职业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所需的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小的业务单位的需求。整个资源库由专业信息平台、职业网络课程平台和实训实习与能力测试平台和教学资源素材库构成。

(一)专业信息平台

动态信息专业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研究信息的会计职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路线,会计职业认证考试信息,会计专业教师、专业学校设施,信息产业金融监管。建立专业标准库、库职业认证、职业信息、教师信息基础,金融监管的平台。

1、专业标准库

专业标准库提供的会计信息报告,会计专业的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相关专业。会计职业研究会计职业领域的就业报告、单位类型、工作分工和职责,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会计职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提供整体方案和3年的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整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和数量、就业行业和领域,就业,招生面向对象系统中,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描述、分析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基本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

2、职业资格认证数据库

职业资格认证库主要提供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包括会计资格,主要技术岗位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CTA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提供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注册信息,审查,审查指导、自我测试和模拟。

3、职业信息库

职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提供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会计专业。具体内容包括:会计职业,会计职业规划路线,占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补偿,会计职业晋升通道,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并建立动态链接和就业网站,搜索更新及时的会计就业信息,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

4、办学基础库

学校基础主要提供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施,训练基地外的学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5、职业法规库

职业法规主要金融法规和相关会计职业的变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基本工作,标准化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导方针,经济法,税法和其他具体的法律和变化信息。

(二)职业网络课程平台

职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是职业导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仓库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平台,充分反映了职业、实用性、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社会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包括会计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平台为每个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资源、能力训练和评估和测试系统。

根据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职业介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置了初级、中级课程资源安排的课程资源平台。3个资源库反映了3个职业身份的从低到高阶段学习和会计职业目标。每个数据库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高职学生毕业标准的形成通过适当的选择和模块组合,使高职课程体系覆盖3种证书考试。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的学习。

1、职业入门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基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培训资源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会计职业入门资格的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本资源库的教学目标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一年级教学目标的融合,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准备了条件。对应的核心课程资源为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业务。

2、职业初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和能力。行业标准作为标准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职业标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标准。本教学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层次,实现高职阶段教学目标与助理会计师证书标准的融合,为在此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提供条件。核心课程资源为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单项实训。

3、职业中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和职业会计毕业生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能力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位,而且职业毕业生就业2 ~ 3年后应该有职业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拓展课程是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标准和以前的资源基础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先进的条件。

4、课程资源的内容

在存储库的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资源是基于课程学习资源包的形式。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课程标准、电子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课堂、学习指导、案例研究、在线培训、在线培训、在线考试、职业认证、互动交换柱,促进学习者访问。每一列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形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和训练和测试平台。研究过程中项目和资源库资料和培训平台链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轻松调用资源。

(三)实训实习与测试考核平台

训练和评估的平台是一个学生利用各种会计软件提供虚拟职业情况和具体会计任务,电子平台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培训,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的平台。根据需求设置虚拟操作演示空间,实际训练空间,空间能力测试和评估程序。

1、虚拟操作演示空间

为了任务示范操作或管理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选择典型任务,通过现场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反映了典型的任务完成过程,提示为业务应该有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轻松互动,明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空间的实际操作培训

实践训练空间,丰富会计培训软件,培训软件完成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角色转换,post操作,业务路线选择,签名等功能实现财务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践、评价和反馈等较为综合的教学管理的培训教学的功能。

提供独立的操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培训的学生。学习者可以提供的培训软件的角色选择角色在不同位置根据工作流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者完成任务。

3、测试和评估的空间

测试和评价空间使用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数。考试内容以职业能力测试,根据知识或技能,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学习领域课程综合测试的不同要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测试立即根据学习需要进步,实现即时点试验,总结测试,最终测试定期,几个测试功能;知识利用试验+测试+职业判断能力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设定学习表,学生做错的题目将自动转移到表,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点,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回答的科学统计,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条件与保证措施

(一)学校产业企业构建、共享、共同管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资源库里的资源想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就必然要让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积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以确保新鲜保持资源,引领专业发展。

(二)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应用是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条件。校园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协作空间,软件、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电脑室、电视教学网络、广播网络、双向评价体系和校园网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机结合,社会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基于这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之间的交互和共享的资源,以达到社会共享技术条件。

(三)结构合理,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力量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经验,提供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开发技能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建设团队必须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01).

[2]余雪丽,杜双娟,李伟杰.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 职业时空. 2009(07).

[3]杨则文.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1).

[4]方东傅.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课程考核 交通规划 改革 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一种良好的考核模式应该具有导向、诊断、反馈、评价、区分、预测等功能,同时还应对教风、学风以及考风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1]。因此,开展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研究,对课程教学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教学质量、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交通规划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交通规划是指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规划交通网络并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2]。交通规划课程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主要讲授交通规划的基础知识、交通需求预测的模型和算法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目前,对交通规划课程考核沿用了大学课程考核的常用方法,即采用“学生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的传统方式,该考核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期末考试,弱化平时成绩在学生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权重,非常不利于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程控制。

1.1平时成绩难以合理量化

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考勤、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等来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一方面平时考核各环节的权重系数不明确;另一方面教师很少或很难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过程控制,往往是依据提交的作业质量来评价,可能出现抄袭作业同学的成绩高于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这严重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3]。由于平时成绩难以合理、公正地量化,最终导致平时成绩的评定随意性很大;另外为保证课程通过率,在综合成绩评定时为使期末考试不及格同学达到及格等级,还可能出现故意拔高该同学平时成绩的现象。

1.2考试形式单一,无法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结合交通规划课程的特点,考试题型通常有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计算和论述等题型。一方面这种考核模式形式单一,另一方面,传统的试卷测试方式也很难覆盖到一些既重要而计算量又大的知识点。此外,在传统课程考核模式中,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死记硬背上,很难做到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灵活应用,两个小时的闭卷考试也很难科学评价学生的成绩,综合成绩评定则片面地夸大了卷面成绩的作用。

1.3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考核模式由于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低,学生往往不看重平时成绩,并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客观压力,学生学与不学完全靠自觉。另一方面,由于考勤只是平时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低,考勤占总成绩的比重就更低,很多学生认为迟几次到、缺几次课无所谓,这样往往就导致了课程的出勤率不理想[4]。另外,传统考核模式没有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质量控制,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也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学生成绩评定结果不理想

在传统课程考核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了期末考试的作用,导致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结果不理想,这主要源于本课程期末考试以分析计算题为主,很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训练,考试时往往束手无策,很难拿到高分。下图1和图2反映了本专业2006级和2007级学生的卷面成绩及综合成绩的评定结果。

2.交通规划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开展改革,就是改革过去“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应试教育,由考核知识识记转变为考核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通过本课程考核的改革,探索交通规划课程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形式、题型、题量及难易程度;(2)通过本课程考核的改革,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与质量控制,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3)通过本课程考核的改革,探索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核的适用模式,为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提供借鉴。

课程考核改革遵循三大原则:(1)简便性原则,考核形式力求简便,便于学生独立完成,同时也方便教师管理;(2)灵活性原则,考核内容改变以往单一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突出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3)针对性原则,考核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考核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3.交通规划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与实施效果

今年,我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组在教学实践中对交通规划课程考核模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成绩合格后方能参加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都达到及格方为有效成绩,两项分数合计为课程最终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环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课程性质合理安排考核内容,整个考核体系如下图3所示。

3.1课堂考勤与课堂提问

通过课堂考勤来督促学生按时出勤,以提高课程的到课率,考勤次数原则上不超过5次;在集体考勤的同时开展课堂随机提问,课堂提问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是随机考勤的一种重要手段,原则上对每位学生至少要问一次问题。

3.2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完成情况是评定形成性考试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本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中,共布置有10次作业,每次作业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区别对待,分别布置1~3道题目的作业量,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课程教学内容。

3.3分组讨论

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提出一些与课程应用或课程研究前沿相关的开放性问题,由学生分组选题并组织研究,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协调小组成员分工。课程结束前专门安排1~2次讨论课,各小组同时提交研究论文、汇报幻灯片等资料,每组指定1~2名学生介绍小组研究成果并开展讨论。课程分组讨论成绩由其它小组根据研究报告的质量、汇报情况及讨论的热烈程度等综合评定,该考核环节在锻炼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4实验报告

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独立完成城市或区域专项交通规划的编制,但从目前的交通规划工程实践来看,规划的编制对交通规划相关软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此本课程专门安排了10个课时用于实验教学,主要讲授交通规划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提交10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并以此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3.5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交通规划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该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由于要对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进行测试,并且该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大(占总成绩的20%),这就促使学生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去摸索规划软件的使用方法,确保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软件常用功能的操作方法。在软件测试实施过程中,教师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提取实际工程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基础路网绘制到交通量分配全过程的测试,并提供相关的数据文件和图纸作为软件测试成绩评定的依据。

3.6期末考试

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终结性考试,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卷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或在任课教师拟定的3套同型试卷(A、B、C卷)中随机选择。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计算题和论述题。考卷设计在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进行测试,在期末考试环节要弱化计算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

上述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在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09级学生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开展了初步的尝试,实施效果表明,该考核体系有效提高了课堂到课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优良率达到了44.4%,考核成绩综合反映了学生平时学习努力程度、期末复习考试综合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效果如下图4所示。

4.对课程考核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从总体上看,交通规划课程考核改革充分发挥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得到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在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1)在课程作业环节如何开展过程控制,力争做到减少或杜绝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2)在分组讨论环节还应引入激励机制,要对小组各成员的工作量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及能力;(3)随着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有必要将学生使用该平台的情况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项目“面向CDIO能力本位核心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资助;交通工程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TS1Z079);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

[2]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篇(7)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猛增,软件测试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模式,测试理论和测试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很好的满足软件企业对测试人才的要求。依托广东东软学院的特色教学实践1321教学模式,进行以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贴近现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了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岗位的工作过程和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构建的主要思路

软件综合实践安排在大三课程开始之前的实践学期进行,为期4个星期,每天4学时的实践教学指导,软件测试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过程实践》,专业课《软件测试概论》、《功能测试》,学生初步具备了参与综合实践的专业素质能力。在综合实践开发团队中,将软件开发专业、网站规划与设计专业、数据库管理专业、软件测试专业和网络技术的同学,以3:1:1:1:1这样的比例进行团队建设,从中选出一位同学兼职项目经理,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配备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老师,一位教师负责指导5-7个团队的项目开发,当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时,临时进行专业化实践指导,全方位分阶段、分岗位进行进行全程交叉技术指导,同时邀请合作单位的软件工程师,同步进行项目过程的跟踪,给予学生岗位最精准的实践指导。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发真实的软件项目,以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为导向,制定软件综合实践——软件测试方向的实践方案,分阶段进行实践,选择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项目给学生选题,选题要贴合实际项目,需求相对容易获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求的调研,需求的评审,编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测试记录的跟踪和测试总结报告,对每个测试阶段进行教学设计,不断的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践中,增强学生职业岗位素养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探索以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三、软件综合实践测试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方法

在软件综合开发实践过程中,对软件测试岗位的同学依据软件工程的理论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采用分组的教学模式,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W模型,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测试岗位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需求的调研和评审,测试计划中测试策略的选择、任务的时间安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第二部分主要是测试执行,安装测试工具,部署测试环境,按照测试所设计的测试用例进行手动功能测试,尝试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QTP进行自动化测试,运用所学过的黑盒测试方法,进行web测试,兼容性测试等方法的测试工作,将所发现的问题记录到测试管理平台(QC)的缺陷缺陷跟踪表中,修复后,进行验证性测试,第三部分就是测试总结报告。

四、软件综合实践的考核

1.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采用学生团队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考核,答辩委员会成员由软件开发方向教师、网站规划与开发教师、数据库管理方向教师、软件测试技术方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2.软件测试岗位的知识点的考核。每个专业都设计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三个部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评。第一部分IT职业素养能,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勤、项目管理能力、文档编写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演讲与答辩能力;第二部分团队实践成果,占总成绩比例的30%测试环境部署、测试工具软件的安装、测试执行中缺陷报告的跟踪、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第三部分岗位技能成果,占总成绩比例的40%,软件开发过程文档:需求评审报告、测试计划报告、测试用例报告。

五、软件综合实践教学实践的意义

1.软件综合实践项目分组教学的意义2.软件测试岗位同学的收获3.综合实践教学的后续影响4.软件综合实践教学的改革未来方向

作者:张彤宇 李晶 姚庚梅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1]罗先录.IT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J].计算机教育,2007(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