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研发年度总结

研发年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0:51

研发年度总结

研发年度总结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

课程研发部在雨总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2017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在幼教行业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自身部门的工作水平,但是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留下了部分遗憾,下面是课程研发部的工作自述、2017年度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展望。

一、团队自述

课程研发部主要承担营养小镇主题活动课程和相关教具的开发、升级和改造工作,并配合销售部门完成教具包的发出和对幼儿园后期的教师培训、协助园所举办亲子食育活动、家长说明会等工作。现就本部门2017年情况做出汇报。

二、2017年工作总结

1.完善的课程体系

营养小镇动画是中国第一部原创科普动画片,而营养小镇课程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系统的做幼儿营养健康教育的课程。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分五个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艺术和语言,而健康领域中的饮食教育一直都是空白,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些机构做食育教育,但大多都是公益且不成系统的,今天上一节胡萝卜、明天上一节保护牙齿;而营养小镇主题活动是拥有大、中、小完整课程体系的课程。研发难度大,营养知识枯燥无味,让孩子去认识维生素、矿物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营养小镇卡通人物非常形象化,把这些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对人物、图片的识别,教育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2017年5月2日,营养小镇主题活动正式开始立项,于2017年7月正式开始第一轮的研发工作,团队包括营养师、表演老师、幼教老师等,在紧扣食育的同时,将营养融入孩子喜爱的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中去,如舞台剧表演、科学实验、互动游戏、观看动画、绘本互动等,用孩子喜欢并且能接受的形式完成营养健康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于2017年9月,我们完成第一轮中班课程研发。从9月—2月,我们完成了小班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和大班主题活动的开发工作。目前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小、中、大幼儿的教学目标分别是,小班,喜欢上营养小镇课程,尽可能的多认识食物和卡通人物;中班,将卡通元素和食物相结合,并且知道营养素对身体不同作用;大班,能够对食物进行简单的搭配,比如每天粗细搭配、每天摄入不同类别的食物,并将营养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二、营养小镇主题活动系列教具的开发

营养小镇主题活动面向幼儿园3-6岁儿童,由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教具是幼儿阶段更好认识食物、学习知识,对身心发展有益的途径和学习方式之一。今年我们研发的教具有:营养小镇科普拼图(22张)、营养小镇卡通形象手卡(15张,30个人物)、营养小镇食物卡片(共分为肉蛋奶、谷薯豆、菌类蔬菜类、水果坚果、其它类五类共160张卡片)、营养小镇教师实操手册(中班、小班)、营养小镇幼儿操作纸、营养小镇特色课程包(中班上下学期)和营养小镇老师教育包,原创营养儿歌12首、食育儿歌14首,营养小镇原创词曲音乐2首,原创营养小镇舞蹈4支、5个原创营养舞台剧。目前,以上营养小镇一系列教具已经全部完成制作工作,等待年后开启营销工作。

三、营养小镇参加大型会

2017年度参加2017年4月湖南长沙园长大会和2017年11月厦门幼教年会,并于2017年8月举办全球营养联盟分部营养小镇启动大会,营养小镇团队始终带着激情,带着使命和爱将知识的种子播撒至全国各地。两次会议汇集中国幼教领域的专家和园长、老师,我们在学术论坛上和他们展开交流讨论,共商合作事宜,我们发现,营养小镇走到的地方场面火爆,无一人不赞扬营养小镇这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这标志着营养小镇正在从北京出发,走向全国。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长、更多的园所关注食育,关注关乎生命的教育。

四、营养小镇落地的价格体系和八大服务体系完成

荣誉授牌、教师培训、配餐服务、舞台剧培训、亲子活动、妈妈课堂、家长说明会。主要目的是增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真正实现孩子喜爱、家长放心、园所满意。

随着营养小镇被更多人熟知,接受的争议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该对课程的内容和售后的服务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使课程研发部跟随公司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做好新的计划:

1.开发方针

持续创新、稳步开拓、精益求精

越来越多人认可,也代表越来越多竞争者,希望别人在模仿1.0时,我们已经到达3.0

2.园长粉丝化

现在已经进入品牌崇拜的时代,越来越多用户把自己的热忱和信任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产品中去,为企业品牌保驾护航,促使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应该在建立用户平台时,维护好我们现有的客户,一是为了明年的续单,二是为了让园长帮助我们介绍园长。

3.故事营销

2018年我们计划开启巡演,我觉得巡演除了必备的销售技巧和项目概述外,还需增加的就是故事营销,品牌形象和品牌故事是个双向塑造的关系,别人记住你的故事就记住了你的品牌。园长年龄段偏大,女士较为感性,多去宣传价值和责任感,赢得目标客户的情感共鸣。

4.人才战略

研发年度总结篇(2)

创新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学者们给出了丰富的解释:公司一般特征(规模、成立年限)、公司治理(股权性质、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等)、公司现金流、外部环境等。相较于国外企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成长的时间短且迅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更离不开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对创新的影响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本文验证了所有制、融资来源、负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行业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部分,第二部分回顾创新投入影响因素的文献,并提出本文的假设;第三部分介绍数据、样本选择、变量定义及模型;第四部分汇报回归的结果及稳定性检验;最后是结论。

二、 创新理论文献回顾

1. 公司治理。股权性质对创新投入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股权性质通过影响效率进而影响创新投入;第二,股权性质带来的国企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促进了创新投入。我国当下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使得国企和民企在很多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创新这种投入周期长、回报不确定但高收益的活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可能具有不同行为。实证研究中,周黎安和罗凯(2005)、李春涛和宋敏(2010)、温军和冯根福(2012)发现民营企业对创新具有负面影响。解维敏等(2009)则发现国有产权对创新投入的促?M作用。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做出以下关键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企性质不利于企业研发投入。

2. 管理者特征。董事长作为公司的战略的最终确定者,对于创新投入的决定非常关键。有研发背景的董事长会更看中公司的技术优势,更加注重公司的研发投入(文芳,2015)。总经理作为公司战略的首席执行官有可能对创新投入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李春涛、宋敏,2010)。本文将考察董事长和总经理各方面的特征对公司研发的影响:强势领导风格(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薪酬、持股、教育程度、研发背景、性别、年龄;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和教育程度是重点考察对象。

假设2: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董事长拥有研发背景的公司更重视研发投资;

假设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经理拥有研发背景的公司更重视研发投资;

假设4: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董事长学历越高,公司越重视研发投资;

假设5: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经理学历越高,公司越重视研发投资。

三、 模型、变量与数据

本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但考虑到领导者特征一般相对稳定,公司治理变量对创新的影响有长期性,本文使用OLS方法,构造了下述计量回归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研发费用(RD)和开发支出(CRD)。解释变量包括公司治理变量(CG),控制变量(Ctrl)考察公司一般性特征、地域、时间和外部特征。

本文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由于财政部于2006年出台了会计准则调整文件,上市公司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的在管理费用中披露研发费用,本文以2006年~2015年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金融业)。

1. 被解释变量。当期研发经费支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处于“探索式创新”阶段的研发费用,一部分是处于“常规式创新”的开发支出(肖海莲,2014)。区别于通常做法只考察公司的研发费用,本文同时考察研发费用(RD)与开发支出(CRD),并分别采用对数值(lnRD、lnCRD)及强度值(RDprop、CRDprop)两种形式作为创新衡量。对数值可以衡量绝对意义上的投入,强度值更侧重于企业的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源头上去除规模对投入的影响。在实证结果里,本文采用绝对值作为主要的实证结果,强度值为稳定性检验。

控制变量主要控制公司内部特征和外部行业、地域和年度特征。本文借鉴通常做法控制公司年龄、成长性、资产回报率、雇员人数、资产规模、资本性支出、资产负债率、地域、年份和行业特征,此外还控制了公司自由现金流、债务结构以及债务来源。除了公司年龄外,其它控制变量均以滞后一阶的形式出现,涉及以金钱衡量的变量均以对数值的形式出现。对于行业特征,本文按照2006年国家统计局文件中高技术产业的目录,对应证监会2012年行业代码,将行业分类为C25、C26、C27、C35、C37、C38、C39、C40、I大类、M大类的公司归属为高科技行业。

四、 实证分析与结果

1. 主要的实证结果。回归结果报告在表2的(1)~(4)方程中:方程(1)~(3)汇报了以研发费用对数值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方程(4)汇报了以开发支出对数值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

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公司治理因素对研发费用投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几乎在所有方程中都拥有最强烈的显著影响。在方程(1)中,董事长的研发背景的影响系数平均高达1.8,这意味着同样条件下,有研发背景的董事长的公司比没有研发背景的董事长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对数值将增加1.8。如果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具有研发背景,那么这个公司的研发费用比同类公司能够增加2.6。此外,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学历在开发支出对数值结果(方程4)中拥有显著的影响:学历越高、研发投入越多。这意味着在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和开发支出的绝对值的影响因素上领导者的学历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而管理者的其它特征,如性别、年龄、薪酬、持股比例和二职合一都没有特别明显的显著性。这说明对于领导者前瞻性和专业性是领导特征的核心体现,其余的个人特征没有统计显著性。专业技术研发背景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会带领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研发的惯性作用可以从方程(4)中看出:开发支出是研发活动有实现和商业化预期时进行的资本化记录,开发支出实际上是前期研发费用投入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在开发支出方程中,研发费用的一期及二期滞后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期的影响加总后超过12%。考虑到lnCRD的均值为lnRD均值的23%,那么研发费用对开发支出的影响从对数值结果上超过50%(12%/23%)。国企性质对研发费用投入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在全样本和非高科技企业中都有非常显著的体现,但在高科技企业的分样本回归中产权性质能促进研发费用的绝对增加。

在控制变量中,融资来源和融资结构对研发投入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整体而言,只有股权融资对公司研发费用及开发支出的对数值拥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长期债务对研发投入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期的短期债务对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样意味只有真正想做创新的企业倾向于自己掏钱做研发,而不是借长债研发。这有利于投资者判断何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这个效应在高科技样本中不显著,这说明高科技的特性可以克服债务约束。同样的上述效应存在于开发支出对数值的回归结果中。

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能够显著的促进研发投入的增加,这在大部分回归结果中都显著。未流通股比例显著的降低研发投入比例,但是对于国企和高科技企业不受此影响。此外,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行业特征对研发费用均有显著的影响。处于知识产权保护最佳地区,其研发费用比最差地区能高出1.61,知识产权保护中等地区比最差地区能高出1.13。高科技企业属性能为企业带来接近3.48的研发费用差异。

?C上所述,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企业领导人的研发背景及学历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影响关键,并且股权融资能够促进研发投入,过高的债务和过重的债务结构不利于企业的研发进行。此外,实证结论显示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国有企业如果拥有研发背景的董事长将企业战略立足研发,以技术优势带来利润,那么国企性质给其带来的资源能最大化研发战略的顺利进行,不受其它资源的约束。非国有的高科技企业则受到了上述融资结构、股东特征、绩效等各方面的约束。

2. 稳健性检验。稳定性检验结果汇报在表2方程(5)、(6)。采用强度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直接去除了研发的规模效应,更专注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整体而言,强度的回归结果与对数值回归结果一致,并且公司治理变量(国有企业性质和董事长、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及学历特征)的影响更加强烈。在方程(5)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经理的学历差距一个单位导致所在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差异达到0.36%;董事长的学历差距一个单位导致所在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差异达到0.23%。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只有2%,那么研发背景的董事长带来的研发费用投入总额差异达到44.5%,学历带来的研发费用投入总额差异超过30%。董事长的研发背景制定了企业研发战略,而学历代表的执行能力保障了战略的实施。从这里更能彰显高素质的人才及良好的公司治理对公司研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带来的保障。

从方程(6)的开发支出强度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开发支出强度均值只有0.3%,研发费用强度在2%。研发费用滞后项前的系数相加达到0.34,这意味着开发支出强度基本由研发费用强度控制,研发活动有很强的惯性。那么前期探索式研发阶段的影响因素也会影响开发支出,但在控制这个惯性作用后,其余的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作用就失去了显著性。

五、 结论

本文从一个综合的视角以2006年~2015年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全面考察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 研发投入拥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公司治理变量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研发背景及学历水平代表着董事会对研发战略的前瞻性和专业性,该变量无论是以对数值还是研发强度计算在所有回归结果中都显著并且影响程度非常大,这验证了文芳、刘渐和等的关于董事长研发背景的观点。

研发年度总结篇(3)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气研究方法,对1993 } 2008年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立项的基本状况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在研究内容方面以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竟技体育、体育经济为主;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要;研究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是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14所体育院校立项较多;经济发达的地区立项数量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从199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委)设立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至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体育科学的研究水平起到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这类课题己成为我国体育工作者研究较多、层次较高的专项课题,立项数量的多少已被人们用来衡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本文以19932008年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情况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体育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十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情况的变化规律,旨在总结我国体育总局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展望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数量的发展变化特征

体育科学研究反映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立项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从图1可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从1993至2008年的共16年间,共立项1281项,平均每年为8 0.1项。从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十多年间立项课题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高低起伏的曲线变化。从其变化规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1时期为起伏发展时期,从1993至1999年,共7年间立项195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15.2%,平均每年27.9项,立项数量最多的是1999年的49项,立项最少的是1995年的5项。第2时期为直线上升时期,从2000至2003年,共4年间立项376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29.4 %,平均每年立项94项,立项数量最多的是2003年的!10项,最少的是2000年的68项。第3时期为快速发展时期,从2004至2008年,共5年立项656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51.2%,平均每年立项131.2项,立项数量最多的是2006年的175项,立项最少的是2008年128项。

如果我们按照4年为一个周期来看,第1阶段1993-1996年,4年共立项80项,第2阶段1997-2000年共立项 183项,第3阶段2001-2004年共立项445项,第4阶段2005-2008年,共立项573项,可以看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数量每4年均有很大的增加,特别是在从2001年开始有了快速的增加,2001-2004年立项数量是1993-1996年立项的近5.6倍多,是1997-2000年立项数量的近2.5倍。2005-2008年立项数量是1993-1996年立项的7倍多,是1997-2000年立项数量的3倍多。这些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体育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说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体育事业在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提高和突破,同时也与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深人开展,2001年奥运会申报成功,政府科研投人力度加大有着很大的关系。如自2005年起到2008年4年间,关于奥运会研究立项达到50多项,特别是2005年的立项中前17项都是关于北京奥运会研究的,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

总体分析来看,跨度较大的是1995年和1996年之间,1995年立项为5项,1996年为41项,笔者认为,这与我国1995年8月2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1995年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着极大的关系。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需要,在1996年立项的41个项目中关于体育法和全民健身的课题达到18项,其中关于全民健身计划方面的研究7项,具有代表性的如《关于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对策及保证体系的研究》、《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策的研究》等,可以看出这些立项均紧扣国家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成果对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跨度较大的是2000年和2001年之间,由2000年的68项到2001年的101项。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与我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辉煌成绩有关,1996年第26届金牌16枚排名第4, 2000年27届金牌28枚排名第3且拉近了与前两名国家的距离,首次进人第1集团,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为体育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那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的经验在哪里?今后我们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该如何走?等等问题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深思,故在2001年立项的101课题中关于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达到35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杨树安《20012010年中国奥运战略研究》( 293ss01001 ),李元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基本理论及相关》( 296ss01004 )等,都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处,及以后的走向。另一方面我国在2001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需要对方方面面的事情进行研究,国家更加重视体育科研工作,加大了对体育科研的投入。

二、立项课题研究内容

(一)总体研究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科学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寻求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因此对十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体育研究在近十几年来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19932008年16年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的研究方向按照2008年选题指南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

从表1可知,16年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在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均衡,5项比例介于21 % -15%之间,说明在立项时考虑到了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处于第1位的是关于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16年间共立项266项,占立项总数的20.8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使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真正发挥体育工作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文明、拉动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体育界所关注的问题。处于第2位的是关于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共立项259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20.2 %,我国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正在融人普通民众的日常社会之中,健身、休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和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增势明显,许多项目在区分学科归属时,必须进行反复的认定和判断,可见其各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程度。体育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发展必然要广泛吸收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营养,其研究必然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

(二)各阶段研究内容

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部分,社会科学研究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性。如果我们将16年来其研究内容,每4年分成一个阶段,就会得出以下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6大研究方面的立项数量均是逐年增加,特别是20052008年4年间,各个研究方面均增加在40%左右,说明这4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力度加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2005年以来增长的幅度最大。党的16届4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今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在群众体育领域从更高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发展是指社会以一定的活动内容方式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进步过程,是反映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人实施,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将愈来愈多,为了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素质,必然要提高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信任、关切、互助、融洽,有利于身心健康,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各个体的整合与团结,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等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05之2008年先后有11项课题得到立项,具有代表性的如陈伟《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等,这些研究项目既体现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又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

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从2001年以后研究的力度较大,8年间占同类研究方向16年来立项数量的75.3 % ,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强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把体育产业放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之中,这是对体育功能论述的重大突破。体育产业特别是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会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体育作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有效手段自会有着广阔的需求市场,社会上对健身、健美、保健、娱乐有着广泛的需求,城乡居民购买健身、健美、保健、娱乐等方面服务的动机和欲望逐步增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体育产业的规模很小;缺乏组织国际大型体育项目的运作经验;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人才严重匾乏,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课题有《大型运动会体育产业开发系统构成及管理运作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2001年至2008年间,竞技体育方面的立项数量占16年来全部关于竞技体育方面立项数量80.4 %,这与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着眼“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为外交斗争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竞技体育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这方面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关于竞技体育管理、发展趋势、体制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如2001年至2008年间,关于奥运方面的研究立项课题达到101项,平均每年立项在13项左右。这些大多数是围绕北京2008年奥运会展开研究的。特别是2005年立项的131个项目中,处于前列17个项目均是关于奥运会研究的。这些研究包括了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值得以提的是,在2008年立项中有了一些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于群众体育方面的研究1997年以来一直平稳上升,群众体育以其健康有益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进人新世纪以来,研究内容大多体现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群众体育发展模式,不同地域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三、课题承担人单位及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承担单位情况能够反映出研究单位对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研究单位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16年间共有300多个单位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总体来看,随着逐年立项数量的增多,承担单位也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立项数量排名前5名的单位立项总数都在50项以上,绝大多数单位的立项数量16年间不到10项,部分单位立项数量不到5项,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单位较少。

从表3可知,高校是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16年间共承担了974项,占总数的76%, 14所体育院校立项450项,占总数的35.1 %,说明直属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研中的主力军地位。

由表4可见.,16年来各省市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立项最多的是北京地区,共立项354项,占总数的27.6%,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广东和上海,3省市立项总数为594项,占总立项的46.4 %,排在前5位的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湖北5省市立项总数为736项,占总数的57.5 %,而宁夏自治区在十几年来没有获得过立项。从这些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获得立项最多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说明一方面这些地区对体育社会科学重视的程度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西北地区研究人员力量较薄弱。

四、结论

19932008年间我国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的基本情况反映了我国16年来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变化趋势,根据立项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数量大幅度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上,16年来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研究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其中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增长幅度较大。在具体研究内容方面,立项课题大多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要。

研发年度总结篇(4)

[关键词] 湖北省 经济差异 空间尺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以较高的姿态向前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老大,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湖北省经济发展也以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文献已有很多,学者们对湖北省经济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如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促进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等。

湖北省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内部也存在经济差异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是值得学者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等已趋于成熟,近年,学者们又转换视角开始从空间尺度关注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这对于省区经济差异研究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因而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选取市尺度和县尺度等空间尺度,从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入手,从空间尺度上对湖北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在空间尺度上分析湖北省经济差异发展状况以及影响湖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缩小湖北省经济差异提供一定指导。

二、方法和数据

1.研究方法

(1)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有很多,许多学者采用标准差、极差、极差变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熵指数以及锡尔系数等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在此,主要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法,选取GDP、人均GDP和人口三个经济指标,对湖北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变异系数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方法简单明了,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公式为(1)

基尼系数也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中常用的一种测度方法,其公式为:

(2)

式(1)和(2)中,yi(i=1,2,3,…,n)是第i地区人均GDP,yj (j=1,2,3,…,n)是第j地区人均GDP,u为所有地区人均GDP,n为地区个数。

锡尔系数因其易于分解,现常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状况,其公式为: (3)

式中,yi和xi分别是第i个地区的总GDP和总人口,Y和X分别代表所有地区的总GDP和总人口,n为地区个数。锡尔系数T越大,就表示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

(2)锡尔系数的空间分解

近年来,学术界又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有:基尼系数分解、加权变异系数对区域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锡尔系数对区域差异的地理空间构成分解。

本文侧重于从空间尺度对湖北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因此选取锡尔系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构成分解。而且,由于锡尔系数具有把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的特性,已被学者们用于从不同空间尺度上认识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的发展差异,通过将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可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经济差异状况,以及比较不同空间尺度对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

为详细了解湖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构成,本文对湖北省进行市级和县级空间尺度的划分,根据二阶段嵌套分解法对总锡尔系数进行分解,从而将湖北省经济差异分解为市际差异和县际差异,进而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

根据以上对锡尔系数的分解,湖北省经济差异可以分解成地市内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则湖北省总体经济差异T为:(4)

式中,i=1,2,3…,n,代表湖北省第i个地市; 是地市间差异, 是第i个地市内差异的加权平均值。其中:

; ;j=1,2,3…,m,代表第i个地市的第j个县;

(5),(5)

在这里, 和 分别为第i市的总GDP和总人口。 和 分别为第i市第j县的总GDP和总人口。运用公式(4)、(5)既能分析湖北省地市间的差异(即文中的市际差异),又能分析各地市内部各县之间的差异(即文中的县际差异),从而确定哪个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在湖北省总体经济差异中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2.数据

因为涉及对多尺度的分析,所以在空间单元划分上进行等级划分:以县(区)级行政区域作为较小空间尺度,以地(市)级行政区域较大空间尺度,分别在市和县尺度上分析湖北省经济差异状况。

以湖北省统计年鉴中的各县(区)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作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数据。对于少数年份中不完整或有缺失的经济指标按统一规则进行处理。如统计年鉴中无相应的指标数据,但有增长率记录的,按照增长率进行计算;无增长率记录的,按照已有数据的平均增长率进行差值计算,最终得到完整的湖北省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数据。

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结果

以人口、GDP、人均GDP为经济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在市、县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湖北省1990-2007年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表明:第一,湖北省县、市尺度上经济差异曲线图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第二,湖北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的曲线变化与市尺度上的曲线变化存在差异。在县尺度上,2002-2004年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在市尺度上,在2004年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显著上升。第三,在县、市尺度上,三个系数的结果均为变异系数最大,锡尔系数最小,且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结果较一致,与锡尔系数分解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县、市尺度上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在2001年后均出现下降,而锡尔系数分析结果并没有这一体现。

分析表明,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研究选用的指标和方法相同,但相应的结果却不相同;而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不同指数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市、县尺度上,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敏感度最高,与锡尔系数相比,选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更能贴切表现湖北省经济差异状况。

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在市、县空间尺度上对湖北省1990-2007年的经济差异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见图2)表明:第一,各指数的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均为县尺度、市尺度,县尺度上的结果一直比市尺度上大,湖北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更明显。第二,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表示的湖北省经济差异存在几点不同:(1)在县、市尺度上锡尔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不同,表现为2001年后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出现短暂的下降,而锡尔系数曲线一致呈上升趋势;(2)从用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表示的湖北省经济差异的曲线图不难看出,在市尺度与县尺度上,湖北省经济差异发展趋势有差异,表现为在市尺度上2004年出现极大值,而在县尺度上没有这一体现。

分析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示的湖北省经济差异存在不同。在县尺度上,湖北省1990-2007年经济差异一直较市尺度上大。这也表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有影响。

四、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的多尺度分析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按照GDP数据和人口数据,运用锡尔系数二阶段嵌套分解方法,计算1990-2007年湖北省市际和县际各分解组分的锡尔系数,进而研究湖北省市际和县际差异对于湖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3)表明:第一,县际、市际差异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曲线呈明显的对称分布。县际差异的贡献率在1990-1992年上升,1993年下降,直到2001年一直发展平稳,2001年后下降,并在2002和2004两年达到极小值。市际差异的贡献率在1990-1992年下降,1993年上升,直到2001年一直发展平稳,2001年后上升,并在2002和2004两年达到极大值。第二,从总体趋势来说,市际差异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一直高于县际差异的。第三,市际差异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从总体趋势来说呈上升趋势,相反的,县际差异的贡献率却呈下降趋势。

分析表明,市际差异对于湖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一直较县际差异高,是造成湖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并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应该重视市际差异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第一,不同空间尺度上湖北省经济差异状况不同。湖北省经济差异在市、县尺度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县尺度上,2002-2004年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在市尺度上,在2004年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显著上升。

第二,湖北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比在市尺度上明显。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示的湖北省经济差异存在差异,而且,在县尺度上,湖北省1990-2007年经济差异一直较市尺度上大。这也表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有影响。

第三,市际差异是影响湖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93年以后市际差异对湖北省经济差异的贡献一直较县际差异高,并有扩大趋势,是影响湖北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减小湖北省经济差异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2.政策建议

第一,各地市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如水利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等的合理利用与发展。

第二,完善各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医疗保险、学校教育发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即是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协同与稳定。

第三,发挥武汉作为增长极的作用,调动其他地市的积极性,以增长极带动发展的模式,实现湖北省共同协调发展。

第四,注重各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省甚至海外的联系。学习其他地区的优良发展模式,选择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多种经济成分资金、各领域人才,为湖北省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本文以市、县空间尺度为依据,对湖北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湖北进行空间构成分解进一步了解湖北省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构成,以为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改善湖北省经济差异状况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本文仅就市、县差异提出的几点政策建议还略显单薄,还有待其他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希华,张淑敏.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

[2]刘爱华.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福建省地区经济差异系统分析[D].福建:华侨大学,2009

[3]Wei Yehua and Fan Cindy. Intraprovincial Inequality in China: A Case of Jiangsu[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0

[4]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5)

研发年度总结篇(5)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县域

基金项目:2016年铜仁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2016TRS26801)

中图分类号: F3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4.039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在2010年~2012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其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为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管理等提供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和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相对高差达2041.8米。2012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47.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1.81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8.3%。户籍人口459.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08万人,城镇化水平12.2%;乡村人口403.1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7.8%。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77.75亿元,三大产业比为20.3:32.1:47.6。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主要涉及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数据,其中人口、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3年《黔东南州统计年鉴》。2009年~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源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土资源局。

2.2 定性分析法

2.2.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评价区域内人口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判断其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2.2.2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人口用地弹性指数(PEI)=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人口增长幅度/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幅度;经济用地弹性指数=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幅度/同期建设用地总面积增长幅度;人口贡献度指数=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人口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总人口增长量的比重/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L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比重;经济贡献度指数=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总量的比重/同期建设用地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比重。

2.2.3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断标准 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断标准为: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为:挖潜发展型,集约扩张型,低效扩张型,发展迟滞型,粗放扩张型。

3 研究区节约集约利用结果与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计算公式和评判标准得出,在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协调程度方面,除凯里市为低效扩张型外,其他县域均为粗放扩张型,说明凯里市的人口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而其他县域的人口减少,用地却增加。在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方面,除天柱县、剑河县和雷山县为集约扩张型外,其他县域均为低效扩张型,说明整个研究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因此结合人口发展与建设用地匹配类型和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匹配类型,综合判断评价对象总体土地利用趋势为:除天柱县、剑河县和雷山县为集约扩张型外,其他县域均为低效扩张型,说明整个研究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定性分析,整体上研究区的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较高。其中天柱县、剑河县和雷山县为集约扩张型,其他县域均为低效扩张型。说明整个研究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地也在增长。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其中凯里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最高,黄平县、镇远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最低,说明黄平县、镇远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的建设用地挖掘潜力较大,是研究区未来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主要对象。

4.2 讨论

研发年度总结篇(6)

关键词水资源;工业经济;时空演变;山东省;LMDI分解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5)04-0007-06

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人类文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使得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k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2013年,我国用水量为618.34km3,其中工业用水量为140.64km3,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2.74%,我国用水总量控制形势严峻.同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059.70m3/人,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年平均缺水量高达50km3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山东省是我国工业大省,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化.2013年山东省工业用水量达2886km3,人均用水量为224.48m3/人,人均水资源量约为300.45m3/人.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少于500m3/人的地区为极度缺水地区.因此,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明显.

当前对于工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关系研究体现在以下3方面:①研究尺度方面,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发达国家是研究主力[1],大部分对水资源的研究归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2-3].我国主要研究全国重点城市、工业区和各省级行政区[4-14],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②研究视角集中于工业用水量主要影响因素[4,14-15]、工业用水效率[5-7,12,16]、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17]等方面,工业总产值、工业规模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是影响我国工业用水量的主要原因;而效率变化率和水价是影响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③研究方法主要是计量方法,利用数据分析预测[18-19],少部分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12].以上研究存在定量研究少、空间研究少特别是时间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不能结合的问题.本文探讨山东省近20年工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关系,对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LMDI分解模型

1.2水资源密集型行业测算

各行业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可以用行业用水强度(Mi)和行业用水规模(Zi)测算.为测算水资源密集型行业,综合考虑行业用水强度和行业用水规模,构建行业用水指数(Yi).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3数据来源与行业分类

本文分析的时间段为1996—2013年,各行业的用水量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环境统计年报》,各行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期间,《山东省环境统计年报》对工业内部的行业分类标准稍有不同,考虑到行业分类以及数据的统一性,本文将工业内部的行业划分为采掘业,食品、烟草加工及食品、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印刷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8个行业.

2工业用水量状况分析

2.1工业用水量的整体变化分析

纵观1996—2013年,山东省18个行业工业增加值高速增长,2013年较1996年增长约28.74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2.09%;山东省18个行业工业用水量的增长情况却不同,2013年较1996年增长约1.85倍,年均增长约6.36%(图1).1996—2013年间,山东省18个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降幅达到9040%(图2).

由图1和2可知,2000年以前,山东省工业规模较小,行业用水量相对较低并表现出缓慢上升的发展态势;行业增加值低,但是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同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效益较差,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但是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年均降幅约为22.62%.2001—2008年,山东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行业用水量和行业增加值出现小幅度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约为6.20%和19.4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降幅约为12.49%.这主要得益于2006年起,山东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关闭50kt以下的草浆造纸生产线、关停钢铁企业19家等措施实现减少工业用水量、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09—2013年,山东省在行业用水量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行业增加值大幅度增加,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缓慢下降,年均增长率分别约为5.39%,18.76%和-11.26%.

2.2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工业用水量的变化分析

1996—2013年间,山东省工业用水总量增加了36137817Mt,年均增长约6.36%.其中经济规模对工业用水总量增长的效应是65610.743Mt,产业结构对工业用水总量增长的效应是1751.732Mt,技术效率对工业用水总量增长的效应是-31224.659Mt(表1).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效率对工业用水总量增长的贡献度分别是181.56%,4.84%和-86.40%.由此推断,经济规模效应是引起工业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效应是抑制工业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效应虽然对工业用水总量的增加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作用相对较小.

2.3水资源密集型行业结构变动分析

山东省工业用水指数在1996—2013年间徘徊在较高水平(图3),但波动下降,降幅高达6716%.

根据Yi测算结果,山东省1996—2013年不同行业的行业用水指数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前7位山东省水资源密集型行业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质品业.自1996年以来,山东省水资源密集型行业比重变化如表2所示.在所测算年份中,排在首位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行业比重升降各半,但总体来看其行业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1996—2013年累计行业比重变化达6.39%;医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行业比重下降显著,尤其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行业比重变化高达-10.08%;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行业比重稳中有降;造纸及纸质品业的行业比重平稳上升.综上,减少山东省工业用水量,需要重点控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造纸及纸质品业的用水量.

2.4工业用水强度的时空格局

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表征了一个地区工业经济与工业耗水状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工业用水强度.从整体上分析,山东省17地市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图4,表3).2000,2006,2013年山东省17地市中工业用水强度为一级的地市数量大幅增加,二级的地市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三级和四级的地市数量减少,2013年三级和四级的地市数量为零,说明2000年以来,山东省工业用水强度总体下降.

从空间上分析,以莱芜市、济宁市为代表的传统重工业城市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较高;而胶东半岛地区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较低.2000年,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最多的地市集中在鲁西北地区,以德州市和聊城市为主,其次是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地区,胶东半岛地区以及日照市、临沂市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最低.德州市天衢工业园、聊城市嘉明工业园、凤凰工业园以化工、纺织、医药制造和印刷业为主,多是山东省水资源密集型行业,随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工业用水量不断攀升,工业用水强度大.2006年,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最多的地市主要是莱芜市和济宁市,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明显增加.莱芜市和济宁市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钢铁业、煤炭业,莱钢集团、兖矿集团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大.2006年莱芜市工业企业用水12031万m3,其中地表水5110万m3,约占总用水量的42.47%,加之其生产设备老化、技术效率较低,导致其工业用水强度高.在“工业强省”的号召下,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其化工业、造纸业等迅速发展,工业用水强度明显增加.2013年,山东省工业用水强度明显下降,除莱芜市、济宁市以及菏泽市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在6~20dm3/元外,其余地市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均未超过6dm3/元.莱芜市、济宁市以及菏泽市工业用水强度较2006年出现下降,均在20dm3/元以下.宣传推广发展循环经济,使得各地市重视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与节约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钢铁产业整合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工业用水强度大幅度下降.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结论

利用LMDI分解模型和ArcGis软件,通过定量划分2000,2006和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工业用水强度的等级,分析山东省1996—2013年工业用水量与工业经济的关系及其空间格局,得出如下结论:

(1)近17年来,山东省行业增加值和行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而单位行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降幅高达90.40%;

(2)经济规模效应是山东省工业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效应对工业用水量的增加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较小,技术效率效应是抑制工业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三者对工业用水量增长的贡献度依次是18156%,4.84%和-86.40%;

(3)1996年以来,山东省水资源密集型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质品业;(4)1996—2013年,山东省工业用水强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以莱芜市、济宁市为代表的传统重工业城市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较高;而胶东半岛地区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较低.济南市、泰安市、淄博市等地市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用水量逐渐降低.

3.2对策建议

目前,山东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压力将持续存在.根据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深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协调工业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加快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质品业等高耗水行业产业重组,降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七大水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比重,提高低水耗行业产业的比重,在节水降耗的同时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深入研发推广高新技术,降低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以环境为导向的再循环经济体系的产生;同时,营造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的优质环境,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自主研发节水降耗新技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研发年度总结篇(7)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

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结合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并按季度上报总部汇总更新,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事件库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总部制定下达,并负责汇总建立集团公司总体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分析。

二是开展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

根据近两年的检查和了解,总体感觉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今年总部拟组织对外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外部项目专项调研和检查,以促进提高外部项目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简报)

为解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同时将每期内控动态(简报)每月25日前向总部进行报送。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月报送,其他企业按季度报送。总部依据企业的内控动态(简报),对各企业总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选编,以总部内控动态(简报)的形式定期下发企业,供所属企业进行学习和参考。

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

集团公司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该工作也与内控制度表格化联系紧密。企业要规范内控管理要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本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并于7月底前上报总部。总部借鉴各企业的管理要件格式,完善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要件格式,形成系统的管理要件表单,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五是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

企业要继续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企业检查评价工作应在10月中旬底前完成,11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总部备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控检查的深度,延伸检查范围,总部也将研究优化内控检查的思路和方法。

六是继续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内控影响力

企业要抓好内控环境建设,扩大内控影响力,提升全员内控管理意识,坚持对内控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方式。一是坚持业务流程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引用国内外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内控流程的理解。二是要加强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内控培训可以聘请兄弟企业的内控专家进行交流讲课,也可组团到管理好的企业去现场学习。三是鼓励内控管理骨干参加有关权威机构或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内控新观点和新思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四是开展内控知识竞赛,丰富宣贯形式,强化对流程的学习和理解。五是开展内控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提升内控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等。

七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做好与内控相关的专项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内控相关工作,配合解决好今年重点工作中的难点,确保内控工作深入并顺利开展,总部计划采取实践推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方式,选定部分重点课题,指导企业开展研究工作,以推进专项工作顺利开展。各企业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指定相关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在企业内开展优秀课题评选活动,并向总部提交推荐优秀研究成果。具体研究围绕以下课题开展:内控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的构建;内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内控管理与业务监督管理的关系;新形势下内控管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控检查评价方法及考核方案的优化思路;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及探索等。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选择多个课题开展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