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13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构架

随着课程结构的不断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初中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各个领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其良好的道德素养,表现出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初中的德育工作要以社会标准作为培育人的准则,关注学生个体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甚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并且在课程教学和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文章就初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探究初中学校如何有效展开德育工作。

1初中展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存在偏离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展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但是初中学校在在德育的工作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视的还是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和家长更多的是关注的文化课程的成绩。尤其现在学生升学压力在逐渐的增大,家长希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而不是德育教育中。社会环境也是更多的关注外显的升学指标,致使初中的德育工作一直处在停滞状态。

1.2德育的理念和实践存在较大的反差

从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现状来看,不可否认我国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需求是不一样的,统一的德育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德育实施的内容过于理想化和成人化,难以让初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次,德育教材更多的是注重道德信念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判断是非能力的效果不够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的德育的实践意义。并且大部分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是被动的,在道德教育中遇到与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会容易产生动摇,造成处理现实道德问题和学校德育内容的冲突。

2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向

2.1中学德育目标普适化

我国初中的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化的冲击,所以德育内容的普适化是初中德育工作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要学生不仅要学会对相关行为规范负责,更重要的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在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逐渐考虑对社会、对他人承担的责任。所以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主体,以及学生的自由选择和道德想法,才能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个体。

2.2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工作和学生知识性课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并且要严格遵循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在德育工作内容中体现德育工作是在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展开的。同时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保证德育工作实施,在一元价值的指导下,展开对学生多元道德思维认知的培养,德育工作要充分结合初中学生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效益。

2.3初中课程体系中渗入德育工作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文化修养的人才。在初中学校展开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道德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才选用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是初中学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结合主要的课程实施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使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已经基本成熟,对于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情感投入,所以这个阶段是以学生为主体,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并且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德育教育,为学生中和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构架

3.1教师以自身感染学生

初中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持以认为本的原则,在具体德育工作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有效的展开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学生会无形中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隐性的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己的实践行为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学生管理技能,定期的接受岗位培训,保证在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在德育工作实施的时候,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德育工作方法。

3.2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实施德育工作内容的主要场所,初中学校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全部寄托于课时有效的德育课堂中,应该在文化课程的实施的时候,渗透德育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内容的同时,得到德育教育和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实践时,要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经常与学生展开课堂的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德育教育在文化课程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3.3家校联合做好德育

德育教育需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德育内容中挖掘具有生活资源信息的德育内容,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当中。通过德育实践让受教育者感悟到适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价值理念,从而提升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其中,家庭教育是体现德育教育生活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初中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精密的联合起来,与学生的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进行实时的沟通,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发展计划,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困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体验生活中对社会道德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的德育工作的目标在朝着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初中的德育工作要以社会标准作为培育人的准则,关注学生个体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甚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榜样,在文化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生家长展开沟通,联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洪生.突出德育情理性及学生主体性――浅析初中教学中的德育管理[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1).

[2]吴海群.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2)

在学校教育环节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育元素,其能所体现出的教育作用不单单是在学科教学中,更体现在德育教育中。从班主任角度出发,其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来进行德育教育,从任课教师角度出发,起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德育渗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好系列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道德品质。系列性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在德育教育的具体形式上,教师可以借助“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来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演讲、红歌演唱、知识竞赛等等。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教师具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除了基础德育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道德品质模范作用,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

二、发挥课堂作用,实现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基地,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通过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来发挥出课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以及《孟子》两章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道德品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当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民族团结与统一》等内容也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教育内容,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具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实践探真知的思想意识,这些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良好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在基于品德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具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复杂性的无形性,也正因如此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教育学科。针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性特点,学校教育环境这一无形性客观条件会对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来完成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宣传栏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板报评比,或者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在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做好人好事,并建立志愿者协会长期性的去到敬老院当中做志愿者,为爷爷奶奶们服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虽小,但想要真正的做下去并非易事,学校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为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建立打好基础。

四、实现德育创新,开展网络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离不开网络。对于德育教育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把握和控制,来发挥出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开设德育教育专栏的方式,通过制作一些思想性好、趣味性高、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来有效增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与感染。例如“爱国主义电影板块”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随时随地查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五、注重心理教育,实现德育目标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注重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从初中教育发展来看,开展心理咨询室是德育教育的一项新举措,但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恰恰都是德育教育当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十分有必要开展‘心理咨询室’这一德育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 路西法效应 网络时代 德育 创新路径

一、概念界定

(一)“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来的。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简称SPE),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过程中,当原本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换上狱警与囚徒的衣服、进入逼真的模拟监狱中时,角色扮演过程中情境的力量迫使学生快速适应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狱警”们自持管理者的角度,对待囚徒专横且残暴,“囚徒”们处于弱者地位,每天消沉无助,接近崩溃,在实验过程中,狱警和囚徒之间屡屡发生冲突,双方暴力冲突场面无法控制,所以该实验不得不于开始起第6天宣告终止[2]。让人们惊讶的是,在实验开始阶段,作为实验者的两组大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不同,实验过程中,在充分适应其所扮演的角色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了。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周围情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得到了直接且充分的证明。实验者菲利普・津巴多通过该实验结果总结道:“在特定情境下,情境力量远远胜于个体力量,这个力量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它能在许多情境中塑造我们的行为。”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路西法效应”即善恶、是非之间并没有跨越不了的界限,我们要重视情境对于人的影响之大,周围情境的存在及群体的力量的影响之下,“好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如同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为恶魔撒旦[2]。

(二)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指的是人处在一定情境或氛围下,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来与往常不一样的不可思议的一面。如今信息化时代催生的网络社会因其自由的特征塑造出不同于实际生活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网络中的个体会极易受到网络群体的影响。网络环境中大众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在社交媒介上发表言论。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隐蔽性和传播速度的便捷性,大众把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体现得淋漓尽致[1]。网络中的群体形成不受民族、性别等主观及时间地点客观条件的限制,互联网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团体,进而形成心理趋同的群体。从这些看来,人性路西法效应的群体心理特征,在网络这个与以往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很容易地被体现出来。

网络平台使社会事件得到迅速传播,很容易使网络中的大部分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可能与自己性格、习惯等截然不同的选择。诸如屡禁不止的网络暴力,在对当事人进行批判和攻击的网络群体中,很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在网络这个群体情境的影响下,个体做出了同样的显得正义且不近人情去批判当事人的这一选择,而如果使个体脱离网络群体环境的影响,也许就不会出现如此强烈且亢奋的讨伐现象了。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群体,其群体意识及交往互动的持续性不高,加之网络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淡化了个体的责任,从而使网络中的个体更加淡化自己言语和行为对网络事件趋势造成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网络中的路西法效应,很容易让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的判断力,让个体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与其本身性格不同的善的或恶的行为[5]。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也可以顶住网络群体情境的压力违抗种种“路西法效应”。这也是网络中的个体对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反思的过程,理性思考后的人们会意识到自己过激行为的错误,拒绝盲目地在网络情境中无节制地宣泄,从而可以更冷静地分析网络事件的真相,通过个体能力寻找真正可以合理解决的方法。

二、“路西法效应”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熏陶,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4]。如今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道德观[8]。

(一)大量网络信息的充斥弱化了大学生主动思辨的能力。

网络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使网络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浅显、表面化的特征。而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讲,高校教育正是塑造大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关键阶段,网络信息的特征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被动化,其思考和批判能力也日益弱化。在这样的情境影响下,大学独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开始被抛弃,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网络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浅显的筛选,这种浅显的流于表面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又极易造成大学生盲从,更加无法抵御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侵袭。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并模仿群体无意识的行为。这种无意识的行为阻碍了高校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自由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易引起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

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作为网络个体的大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个体行为责任感减弱,拜金、利己及享乐主义等思想普遍存在,同时网络环境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管理者对网上的流动信息监控十分困难。这种舆论环境极易使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很容易出现一些网络失德行为,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道德失范行为较多集中在网络谩骂、论文抄袭、网络恶搞、侵犯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浏览黄网、黑客攻击等方面[7]。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过于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明显等各种群体无意识的现象,群体情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三)网络虚拟的社交环境减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通过面对面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和沟通,大学生可以塑造符和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素质,如果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就无法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如今的许多大学生普遍呈现一种离不开网络的现象,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过度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把网络里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寄托情感之处,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尤其是现在风靡的网络购物等形式都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生患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每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长久以往,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其在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结果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形成了一定阻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创新路径选择

信息化时代,网络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有选择性地开发网络媒体中各种德育资源,更新大学生德育培养观念、创新德育培养方法、营造网络德育培养的氛围,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模式。

多元的网络文化融合了各种网络媒介技术,通过传输自由、新颖的文化内容,逐渐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德育存在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网络德育是在校园网络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互联网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国家、民族等不同文化的影响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等现象,高校工作者可以借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契机,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高校网络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使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学会尊重和信任,用平等和合作的态度面对网络时间,维护自身及他人的权益[9]。同时高校网络德育可以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等多个角度着手,并适时将现实中的活动形式及效果反映到网络文化中,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课堂德育教授的单一性弊端,丰富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内容,又创新了网络德育发展的新路径。

(二)融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网络环境下存在的一些群体无意识的情境造成的一系列路西法效应需要传统的德育培养方法弱化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课堂教育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渠道,占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的引导作用是网络虚拟世界中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同时,信息更新之快,多种网上信息资源的筛选、辨别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辨析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多数是在现实实践中形成和培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灌输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可以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先进有效的活动,如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学涯规划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融入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中,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大学生德育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强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责任意识,减弱群体无意识情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三)打造校园德育培养品牌网站,拓宽德育培养渠道。

网络环境下,各种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大部分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基本每个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校园网站建设是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站建设还存在诸如经信息源过少、互动性不够、内容时效性不强及网站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12]。所以高校德育品牌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工作者可以通过扩大校园德育品牌网站的覆盖面,建立起各个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网络一体化运作体系和网络资源共享体系。同时不断挖掘各类德育资源,利用学校各级团学社组织把学生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及时反映到网上,同时在德育品牌网站上定期就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交流、讨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品牌网站,通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德育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中的影响力。

(四)健全网络德育管理制度护航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为了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化。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责任包干制度,至上而下地明确学校相关领导、部门及高校工作者在网络德育管理中的岗位责任,进一步把学生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有关要求贯穿到网络信息的工作中,如果网络德育工作因哪一层面的责任人造成了严重的错误,产生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就按照管理制度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可以强化高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共同致力于学校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培养工作[13]。同时,由于网络环境路西法效应的存在,网络德育培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比如校园暴力、五困生的教育、评奖评优等较敏感的问题极易在校园网络中引起舆论,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在学生中引起混乱和恐慌的现象,因此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制度中也要建立及时、高校的舆论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搜集辨别危机信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消灭德育培养网络系统中的舆论危机。

四、结语

信息时代下,各种网络媒介充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不仅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方式,而且对其思想道德及“三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来说,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把双刃剑,高校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情境中的“路西法效应”的危害,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探索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新路径,总结网络媒介下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规律,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勇于开辟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开创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信息时代下具有较高德育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冯昊宇.网络环境中是否存在路西法效应?[J].长沙大学学报,2012(01).

[6]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柴阳丽.Web2.0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东南传播,2009(9):89-91.

[8]刘喜全,吴海飞.从“路西法效应”看班主任角色[J].中国德育,2010(11):81-82.

[9]宋春香.高校对话型全员德育新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10):144-145.

[11]王健.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2-36.

[12]王彦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2):128-129.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德育

一、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家庭环境。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都是一些高中时候学习不是特别努力的人,大都成长环境宽松或家庭条件尚可的家庭,父母没有对其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宽裕的生活、宽松的成长环境带来的后果是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大都缺乏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学习上的自主能力,交往当中又往往出现过于自信,从不顾及他人感受骄傲自大的毛病。这样的学生德育教育就要因势利导,以身作则。做到“德为先、育其中、行为力”。“德为先”,就是要把思想品德培养作为先行的工作。因此,德为先就要树典型、树先锋。这些典型一定要是大学生所正在关注的、就在身边的典型,这些典型如果真正在学生中树立起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育其中”是指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身在其中的自身感悟,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品德。“行为先”,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中的“两课”老师或辅导员来进行的,但是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教者就必须要有“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资本,一个“身不正”的老师不可能带出“德为先”的好学生。行为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同样要求老师们也要“先行示范,先行践德”。第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包括中学学习环境、大学学习环境,中学时候,作为独立学院的这批孩子大都是中学班级里思想活跃、缺乏专注力、不愿死记硬背的一批人。我们都知道德育工作不是靠死记硬背换高分的教育,它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中最为关键的“德”的教育,有句俗话叫作“有才无德是犯人,有德无才是废人”。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以下成长特点:个性鲜明,自信张扬;乐于表现,自我中心;思想开放,早熟、依赖、叛逆;抗压较差,自制力弱。这些特点不一定完全覆盖这批90后大学生的全部成长特点,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以上这些特点,针对这样一群孩子,作为独立学院的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就会存在很多困难。

二、独立学院德育工作开展存在的困难

首先,存在形式上的困难,大学阶段学生德育工作大都通过“两课”这种教育来进行,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有差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革命和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时期德育工作既包含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阶级性一面,又包含了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心理状态、情趣培养等不分民族国家、制度的一面,如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在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都是倡导的。这就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等同。从而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寻找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力求与时代同步。因此,我们的“两课”教育和德育工作实际上是脱钩、脱节了。这种形式上的错误使我们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变化,因此也就使我们无法真正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加无法解决学生道德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是无效的。其次,存在现实中的困难,这种现实中的困难既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对于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也包括现实方法的困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大批国外的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这种思想上的冲击和激荡使很多人丧失了传统美德,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习怎能有安定的心态?至于现实方法上的困难就更多了,但就叛逆这一成长特点而言,很多德育工作方法就很难解决。往往越是高压越是反弹,或则你越往好的价值观上引导,他就越要叛逆而行无所畏惧。

三、独立学院德育工作应有的新思路

一是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不能变,德育的形式要转变。不能再把“两课”的政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德育工作来做了,坚持品德教育、道德教育、美德教育。二是坚持“实践育人”观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可再把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标杆了,要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标杆。切实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三是坚持智育、德育一体化观念,使德育过程和德育实效在一个运行机制下和谐运行。通过活动教育、熏陶教育、典型教育、个性教育不断实现智育、德育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许艳霞.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2)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问题分析;思路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44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初中教学阶段的德育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一个半成熟的状态,一般都有较为成熟的思想观念,但是其价值取向却有着比较稚嫩的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思想很容易走弯路,所以对于其德育管理甚至比教学管理更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是目前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中最大的困难。

一、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中的困难

对于初中德育工作开展而言,其困难大多表现在教师的工作意识、工作体制以及管理方式上。

1. 教师对于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开展意识不强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而忽略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导致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知识就足够了,对于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就是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交给班主任承担,而同时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兼顾,并且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思维的差异与学生产生冲突,初中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状态,久而久之导致其德育管理工作产生排斥。

2. 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形式化重,实际运用比较差

在我国初中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其管理工作的开展比较单一,班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一般都安排在每周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上,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分析,并且指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但是当德育管理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进行联合之后,班会课就变成学结课,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是对一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且在德育管理工作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为什么”的灌输,并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对于这类管理教育仅仅当做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放松课程,其德育管理并]有起到作用。

3. 德育管理工作的分工模糊

在我国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其管理工作的分工非常模糊,有些学校由校长进行德育教育的开展,有些学校则有年级主任进行工作的承担,有些学校由班主任进行管理,但是无论从哪个管理角度而言,都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导致不仅没有有效地进行德育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还产生互相推诿、得过且过的现象发生。而德育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专业成绩又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学校对于其工作的开展效果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导致最终无法有效地开展。

二、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意识、开展分工以及开展形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新思路。

1. 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意识

首先从学校出发,学校领导要正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且对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监督,确立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开展课程体系等,学校领导干部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将德育管理思想融入现代德育管理工作中,并且通过对教师德育开展的管制,增强其德育工作的开展力度,将德育开展工作进行全面化、细致化的分析。可以通过德育工作监督评价体制的方式对教师的工作开展进行监督,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德育工作学习质量,从而评判教师的开展程度,教师要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 将德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到实践中

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空口白话,也不仅仅是思想理论的教学,而是通过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德育修养,所以要将德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到实践中,首先可以采取德育讲座的方式,将学生聚集起来,运用公开课的形式,请知名专家对其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明白德育工作的意义所在。另外,要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实现共同教育,利用开家长会的方式,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学生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之外更多的是家庭,所以教师为人师表要在实际行动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另外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为其灌输正面积极的思想。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德育课程的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养老院义工、志愿者等,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德育工作的具体意义以及实现方式。

3. 明确德育工作的分工

首先,德育工作的分工必须有严格的阶级意识,不能由班主任一人开展,也不能通过校长进行开展,而是在一级一级地监督下开展。比如由校长传达德育工作开展的精神,然后年级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开展任务的布置,并且将工作的开展具体到每一个班级的每一名教师身上,通过由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然后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开展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开展的内容进行反馈,其反馈可以由书面形式也可以通过直接传达的形式。另外,演讲开展工作的责任进行具体化,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德育教师的思想灌输。然后是班主任的行为管理,最后是德育教师与班主任共同领导下的实践开展等。

三、结语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方法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召_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将其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这自然引发了高校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居继清教授在新著《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中给予了充分阐释和解答。该书立足于“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人”这一根本命题,从立德树人视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程进行了多维探索,凝聚了著者30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智慧和心血。

一、纵观全书,从多视角多维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特色。

第一,从辩证维度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关联。人、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这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需要明晰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每一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立足于“人要有德,德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树人要立德,立德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立德就难以树人,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立德”这一基本规律,著者进一步从整体上阐释了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立德树人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思想上更能达成共识、行动上更能形成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人的德的要求与人应具有的德的标准更具体化、明确化,使立德树人化抽象为现实。因此,著者提出在立德树人视阈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解决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人的问题。这就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论域,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如何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立德树人紧密融合,实现二者无缝对接,用立德树人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力度和实效,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第二,从分层视角理性思考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应然与实然。应然与实然是一对范畴,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回答的是“实际是什么”的问题。把这一对范畴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上,就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现状,以便找准培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实现精准发力。为此,著者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两个维度出发进行分对象、分内容阐述,并以问题为导向,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把脉,理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现状,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校特征及大学生特征。就培育工作的对象即当代大学生而言,著者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开展细致的问卷调查。然而,著者并没有停留于现状层面的肤浅论述,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调查数据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现实问题背后的理性思考,如从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三方面准确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学生特征,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政治信仰层面、思想信念层面、道德规范层面、认知层面和践行问题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就培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即高校来说,著者从一个在高校工作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切身体验角度出发,从高校根本任务、工作性质、校园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校特征,深刻洞悉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上存在的“八个不够”的显著问题。因此,著者提出高校要依据自身与大学生的特征,立足现状,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与时效性,而这无疑需要强化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感。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做一个大的统一整体,同时从主体与客体两个层面进行分层探讨,既突出重点,又体现现实与理想、应然与实然的联系。

第三,从整体视野重点探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进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也是一项艰巨工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又不是简单的实践操作,而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索和积极尝试。著者认为将此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打造为希望工程、精准工作、精品工程,需要从培育目标、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学与实现保障及路径拓展等多维度全方位逐步推进。就培育目标来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进而做培育与践行的统一论者;就基本遵循而言,必须坚持方向方针遵循、基本原则遵循、根本方法遵循、课堂教学纪律遵循;就思政课教学看,要进一步彰显思政课的主干渠道与重要阵地作用,讲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就保障条件来说,观念保障是前提,机制保障是根本,培育活动保障是关键,以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序扎实推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依据多年开展大学生实证教育的经验及教训,总结提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素养、传统文化基因、红色文化传承、网络教育、榜样引领、教师示范、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制度保障、作品蕴含、实践养成、警示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十五种具体培育路径。其中,培育目标是根本,关涉方向问题;基本遵循是原则,关涉规律问题;思政课教学是主干道、主阵地,关涉功能问题;实现保障是条件,关涉成效问题;路径拓展是思路,关涉实践操作问题。以上方面从价值目标到价值准则,再到价值属性,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决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的发展方向,体现递进与升华、理论与实践、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相互联系。著者以宽广的理论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又明晰地勾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的发展向度和有益做法,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可资借鉴的实施方案。

二、全书视角新颖、重点突出、启发性强,以新的思路在新的高度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培育方法和践行机制,给人们提供富有意义的思想启迪。

第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久久为功。著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具有基础性、系统性、艰巨性的特点,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式,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这就启示我们,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切莫急于求成,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做到“久久为功”。

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渗透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著者认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以间接方式进行的,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在活动之中,旨在让青年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实现知行统一论者的培育目标。这启示我们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不同活动的渗透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从自我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从个体扩展到集体,从“小我”延伸到“大我”,最终在价值观上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树立“货真价实”的、完整无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文化自信。著者提出,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根基,文化自信的根基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根基就牢固了。这启示我们,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从现实看,青年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文化自信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大学生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气、实践的精神,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获得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高校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利用好高校阵地,向全体大学生讲好文化自信,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第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路径拓展。接受理论认为,要提升教育实效,教育者要从以文本为中心变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一切从有利于受教育者能接受、可接受、好接受、真接受的角度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以此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实践探索经验,著者富有创见地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十五种具体路径。这启发我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不可能只有一个,它应该有多个,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特别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需要我们探索新路子,如针对大学生对新媒体越来越“情有独钟”、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一客观现实,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该如何趋利避害,用好这一新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设计暗示在各种网络载体、平台上,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崭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居继清.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篇(7)

一、新形势下交通职工思想道德

建设现状

青海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公路交通仍然是青海省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公路大多穿行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点多线长,自然环境艰苦,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3-60%,大多数地区被医学界称之为“生命禁区”,很多地区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由于公路行业的自身的特性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公路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适应当前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弱。为此这个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表现为:

1、政治意识淡化。从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来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邓--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支持改革开放,仍然是思想主流。但是在部分干部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中存在着一种政治意识淡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谈理想、信仰的人少了;关心政治、热心政治理论学习的人少了;讲社会奉献、关心集体利益的人少了。对此,我们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正确分析引导,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道德标准模糊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价值取向、人格定位等问题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一系列变化过程中产生部分交通职工道德准则模糊甚至发生偏移的问题,如部分职工以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以拜金主义取代奉献精神等等,使得人们对目前的道德状况深感担忧。

3、价值取向利益化。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由政治目标化趋向经济利益化,这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也导致部分职工过份重视物质利益,一切向钱看,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也会奉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比如有的人会崇尚金钱至上,奉行拜金主义。有的人会把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目的,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也有的人会追求个人利益至上,唯利是图,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和尺度,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干,不利的事就不干。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很大的消极作用。

4、生活目标盲目化。现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充实,生活追求越来越实在,从目前职工生活目标追求来看,主要有四大趋势,即求知、求新、求美、求乐。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想开拓创新,但又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追求高品位生活,但又有盲目攀比的倾向;追求生活享受,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但由于受舶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有一定的奢侈之风、享乐主义的出现。这些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二、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针对交通职工思想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趋势,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开拓新思路、新途径,才能正确把握和引导职工的思想和行为,找到和当前新形势的“联结点”,为做好“三个服务”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那么,应如何加强交通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呢?个人认为,至少应做到五个结合。

第一,将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同职工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要充分调查职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首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巩固和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开展科学理论武装教育,要深入学习贯彻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习理论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职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判断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势教育、促膝谈心、个别交流等有效办法,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以及公路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教育。加强路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纪律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重点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加强对公路干部职工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职业思想、职业职责、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和培养,使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准,正确区分

课堂作文网:kt250.com 美与丑、善与恶、取与舍,不断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防止“一切用钱管”的做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倡导自我牺牲精神。再次,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交通行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经

常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职工的道德觉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在动力,发展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第二,将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典型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推出符合历史时代的要求,体现高尚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是被现实证明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有效方法。积极开展正反典型教育,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弘扬正气、遏制歪风最有效、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种方法。要积极培养和树立体现时代精神和行业风尚的先进典型,通过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营造深厚的“比、学、赶、帮、超”气氛,使广大职工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在行为上效法模仿,从而形成一种弘扬正气、人人争当先进的文化氛围。在正面典型教育中,要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模范典型事例去感染、鼓励广大职工,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铺路石”精神。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人格力量的示范引导作用,领导干部要运用具体真实的道德形象的示范,向职工群众提供现成的道德活动方式,从而增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在反面教育中,要选择对单位有普遍影响和有代表性的事件,公开曝光,使广大职工看得见危害,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从而使思想道德建设在正反面典型的幅射下得到潜移默化,不断转化和升华。

第三,将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交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交通文化是交通系统在长期的交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具有交通行业特点的物质形式、管理制度、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的总和。构建良好的交通文化,其遵循的是人本理念,不管是营造一流的环境,制定严格的制度还是塑造文明的形象,培养崇高的精神,其根本目的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引导人、激励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构建交通文化,就是美化交通环境,为交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发展提供好的平台和载体。在构建良好的交通文化,促进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一要把弘扬时代精神和交通行业精神纳入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弘扬时代精神和“铺路石”精神,把潜散于职工思想中的认识、信念、理想和追求凝聚为统一的的群体意识,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交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二要以学习教育为抓手。创建学习型行业和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习活动,以文化人,通过学习陶冶人、提高人,使干部职工在学习教育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体现自身价值。三要以创优工作为动力。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根本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目标,以养好公路、保障畅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积极推动交通行业创优工作。把创优工作与强化科学管理、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交通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展示交通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四要以增强活力为手段。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和需要,是交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丰富多彩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既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陶冶职工情操,培养职工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底蕴。因此,要不断组织职工开展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摄影、诗歌朗诵、唱咏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有利于职工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的文化氛围。广泛开展“共铸诚信”、“诚信交通”等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公益、无偿服务等公众性活动,引导职工树立大公无私、勤政爱民的高尚情操,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