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2 15:56:15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篇(1)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矗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篇(2)

1.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1)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身体,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后期,生长发育减缓,重点应巩固已获得的体力,在发展力量、耐力素质上逐步提高要求。

(2)从发展学生运动素质与掌握技术、技能入手,全面发展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时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拟锻炼计划,自造锻炼内容与方法,自定运动负荷与练习难度,从而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3)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必修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养成锻炼习惯。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独立锻炼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1)兴趣入手,趣中导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甚至千方百计地利用体育教材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巧妙地设计课堂的主动性的练习方法,使教材在课堂上展现出活力和魅力。如进行篮球的投篮、足球的射门、跳远的速度比赛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学习的责任“下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依赖性学习转变为独立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上升。

(2)设置成功,建立评价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为此,我改变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训练法和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与一系列的游戏比赛和奖励的方法,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练习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甚至还可以降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力,培养学生有求知求练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在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教学,我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跑才会快?学生中马上有人举手回答:用力跑就会快。我紧接着做原地“用力”跑的动作让学生们观察“快”了吗?这时肯定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学生的再次回答是“大步幅”,我的第二个动作表演的是大步幅的慢动作,学生很快明白了教学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快频率和大步幅的密切配合,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快速跑的动作要领,从而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地思考,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

3.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1)抓住学生的成就性心理需要实施教育

新学期开始或某一新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学生会产生“重新开始”、“争取进步”等成就性心理需要。

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体育产生信心和希望。

(2)抓好学生的情感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老师会表扬”的想法和等待、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合理评价 的情感性心理需要。

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地分析和对待,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会使其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或者是教师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差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形成心理障碍。

(3)抓住学生的自尊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动作做不好时,学生就会产生“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不要把事件扩大化”、“不要转告班主任”等自尊性心理需要。

学生犯了错误,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个别教育,不希望把问题、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们面前而丢面子。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地开导教育,就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指责,或新账旧账一起算,把学生已改正的错误一起端出来批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也许他就会从此消沉,一蹶不振。

(4)抓住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不要别人帮助”、“我会做得很好”等独立性、创造性的心理需要。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也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诸能力的要求,下面笔者谈谈一些做法。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可以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和教材的拘囿,开展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一是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二是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三是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悟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就是生活,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等。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

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一是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及水污染的情况。二是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三是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四是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增强环保意识。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家乡的桥”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桥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桥,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桥的生活构造、功能等。这样通过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推进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校整体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地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便不难发现,除个别地区走在前列外,大多数探索者依然对如何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感到困惑与茫然。

为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不少地区都尝试着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如果评价结果不影响学生的毕业或升学,就很难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使综合素质评价沦为“花架子”。但另一方面,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保证,相关制度也远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盲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又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一直纠结于要不要“挂钩”、是“软挂钩”还是“硬挂钩”等问题,而应该从其他角度来探索新的推进策略。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北京成立。随后,各省、市、区也纷纷成立了相关的评测机构。2010年,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中心成立。随着具体工作的逐年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二者的有效融合无疑有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与推进。

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它们都是为了克服“唯成绩论”而提出的。20世纪末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趋势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日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由于缺乏全面、科学的教育监测与评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又长期存在着单纯以中高考成绩来衡量地方“教育政绩”的倾向,那些原本只能承担选拔的高利害考试被异化为当地教育质量的“晴雨表”,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期望借此能够正确、宏观地把握全国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状况。

其次,它们都是以“诊断指导促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要客观地诊断出中小学生在学术能力及非学术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促发展。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也是以获取数据信息,对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诊断,进而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依据为目的的。

另外,它们都以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尽管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略有差异,但近年来,人们大多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来展开各自的研究与实践。通知规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科学习,即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各学科课程标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二是基础性发展,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而据报道,“中国近几年积极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等六个方面,这不同于常规的学业成绩考试,监测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状况。”二者的内容一致性可见一斑。略有不同的是,除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内容外,教育质量监测还涉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当然,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现阶段的操作方式上。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多以档案袋或评分表为工具,通过学生、同伴、家长、教师打分或写评语来得到评价结果;而教育质量监测大多以试题、问卷或量表为工具,通过施测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获得监测结果。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很是关键。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实践探索

篇(5)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 对2007年以后(包括2007年)入学的初中生,实行学业考试制度。初中学业考试设信息技术、地理、历史、生物、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共11科。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考试在初二学年末进行;历史和生物学科的考试在初三学年末进行;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在初四学年末进行。其他初中在校生继续实行结业考试与毕业升学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由市招生考试分配处具体组织实施,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统一命题。 二、实行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科学评价制度 对2007年以后(包括2007年)入学的初中生,按照《威海市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方案》(由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以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目标要求为基本依据,进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评价由各市区、开发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监督,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对其他初中在校生的基础发展目标评价,参照本方案执行。 三、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已经实行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县级市,要进一步完善指标分配和招生录取办法;没有实行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县级市,自2008年起,要将50%以上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分配比例要逐年增加。2008年,将威海市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0%,依据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到环翠区、高区、经区,各区要把该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 (二)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关于统筹管理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威教基字〔2006〕7号)执行。普通高中学校实行划片择优录取。对2007年以后(包括2007年)入学的初中生,以学业考试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限定性条件。其他初中在校生的升学录取工作,继续按市教育局《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的指导意见》(威教基字〔2007〕2号)执行。各市要抓紧制订2008年高中学校具体招生办法,报市教育局批准后执行;威海市区高中实行划片招生,按自主招生、指标生、统招生等顺序录取(具体招生录取办法由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制定下发)。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注册录取,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招生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三)合理设置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基本相当,普通高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自己人格的重要时期,而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下,体育课在现有的教育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强调体育课堂上做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采取什么方法能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工作在一线体育教师一直在讨论的热门课题之一。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人生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个人身体发育和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时候,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心态,讲求创新

这里说要改变的心态,是老师要树立一个引导者的心态,我们要打造一个平等开放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给学生展现自我和个性的机会,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身为引导者不应该一味地去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寻,自己得出正确的论断。在每堂体育课的最后留出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熟悉体育技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说就要改变评价学生体育能力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不应当仅仅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多元化进行综合评定。在单一以体育成绩衡量时,体现出的只有学生身体素质,而无法看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客观且不全面。所以我们为了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就应采用新的衡量标准,在评价时要从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任务的完成程度、在团队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衡量出一个学生体育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兴趣

工作在一线的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极其不正确的,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认为体育课无关紧要,随便应付,只要最后成绩达标就好。所以身为他们的引导者,我们要帮他们重新树立对体育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引起重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兴致缺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他们无法投入。试想任谁上了六年换汤不换药的体育课,都会对它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制订符合学生兴趣、身体和心理情况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四、在游戏中培养心理素质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往往存有好胜心,我们要好好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采取小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活跃体育课堂气氛的同时认真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指标。当然有比赛就会有胜负之分,而我们身为他们的引导者要时时注意他们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及时调整心态,让学生在面对成败得失时,怀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难免往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所以要经常组织一些团体游戏,比如说接力跑、球类活动等,通过这些游戏让他们经受住来自外界给他们的压力,通力合作,取得团队的胜利,从而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力量,知道众人拾材火焰高的道理。培养他们在集体中的责任感、精诚合作、承压能力,还有奉献精神。

五、有意识地进行德育

教书育人重在德育,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良好的品德来支撑,那么他难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要贯穿体育课堂的始终。在众多的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是最能够磨炼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韧性。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比如,在提升学生身体的循环系统机能时,采用长跑等方式,磨炼学生坚持不懈和吃苦耐劳等品德。

体育是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地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打破传统课堂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上,不仅仅要学到专业的体育技巧,而且要培养出坚韧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人格本位 态度与劝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64-02

独立学院也称三本,其与一二本学生相比,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较弱,素质、认知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多才多艺,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活跃,在这个基础上相对来讲更容易开办丰富多彩的校园素质文化拓展活动。

要管理好这样一批学生,将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合理有效的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完成过渡,以便更好地走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需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三本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构

根据社会现实意义来看,传统的一二本科院校一般偏重学生文化修养和学历知识的培养,专科院校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塑造,三本院校则是在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塑造。

三本院校所培养的综合性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有一定的职业能力。

专业素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二是专业实践能力。

政治思想素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能够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

身体素质是指对身体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在校期间不荒废、堕落,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是能够自信,其次是懂得协调。

职业能力,首先是一般职业能力,然后是专业能力,最后是职业综合能力。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创造基础。三本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塑造有相当的侧重,这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职业能力的锻炼,再加上见识相对广博,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高,在适应社会工作岗位方面有相对优势。

二、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主要与执行对象有关。自综合素质的课题提出以来,经多年修正进步已趋完善,理论上没有缺失,但在施行过程中却难免出现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以三本院校学生为例,首先分析他们的人格特点。

人格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是个体内部的那些心理物理系统中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动力组织。

在针对本三学生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自身担任学生辅导员数年来的工作经验,有以下几点看法:

1.自我控制与时间管理不强

绝大部分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素质相对弱于一二本院校学生。高中期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主动性弱化,体现在兴趣不高、认真不够、自觉性差等方面。兴趣不高则难以投入精力去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差;认真不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开小差,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去解决,对玩耍的倾向程度远大于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自觉性差体现在不能意识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经常需要老师、家长的提醒督促,才勉强执行。

因此,此前没有形成自我控制的好习惯,进入大学后,面对相对宽松的环境,自我控制能力差这一特点很明显地凸显出来。学校和老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讲座、班会、学生活动等来说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学生即便认识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但却缺乏有效的执行,敷衍了事,这主要体现在时间管理上,作息时间昼夜颠倒、无故旷课、考试突击、沉迷游戏等。执行力低下,自然难以取得效果。

2.学习的动机和态度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失利,所选择的并非是自己喜欢的。来到三本,一部分人考虑的是直接考研,继续深造,换一个大学出身,祛除高考失利的阴影;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则表现为就业找工作;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只求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因为工作家里已经安排好了等等。这是三本院校最为常见的现象。我们挖掘其深处,发现这是外部因素带动的学习动力,对专业真正感兴趣去主动学习的很少,尽管都有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学习目标,由于动机和态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很多人难以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中心,不真正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正确找到学习动机,在综合素质锻炼中态度不端正,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社会认识环境下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