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河道治理工程

河道治理工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6:16

河道治理工程

河道治理工程篇(1)

文章通过对赤峰市红山区西旱河的防洪现状分析,从工程总体布置、河道设计等方面,提出西旱河的治理思路及工程设计方案。同时,针对工程设计符合相关规划、与工程占地的协调性以及改善河道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体会

1工程概况

西旱河属英金河的二级支流,下游段穿赤峰市中心城区而过,后于赤峰市城区松洲大桥下游700m汇入锡泊河。西旱河位于赤峰市城区南侧,由城南南山山洪沟多年发育形成的穿城河道,汇入锡泊河,洪水来源于赤峰市城区南部的文钟村和黑沟门村的瓢家杖子沟、马架子沟、三眼井沟。由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旱河上游瓢家杖子附近修建的3座塘坝,受塘坝的滞蓄作用,近些年西旱河从塘坝下游至十五里铺的中上游河段基本没有泄洪;西旱河中段河道在21世纪初期,赤峰市市政相关部门在十五里铺附近沿路修建2孔直径为2.0m的地下圆涵,使西旱河上游的洪水经涵管汇入西旱河下游城区段,导致目前西旱河中游河道已基本没有痕迹,已经被城市开发利用;西旱河下段现状从老城区穿过,现状沟道深1.0~2.5m,沟道宽度不一致,开口宽3~15m。河道两岸为城市道路和居民房屋,部分段落楼房林立,扩宽河道及新建堤防难度很大。现状西旱河沿岸无防洪堤或防洪堤级别很低,防洪能力大都不足10年一遇,远远低于赤峰市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的要求。

2工程设计

2.1工程等级和标准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750805-2012)等相关规范、文件,根据城市社会地位的重要性、非农业人口、重要工业设施等指标,确定本次西旱河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工程级别为2级,主要建筑物为2级。西旱河上游改河段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63.6m3/s,西旱河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90.7m3/s。

2.2工程总体布置

本次设计考虑到西旱河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果继续疏通西旱河上游段和中游段河道,存在很大困难,一是原河道已经被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征地和拆迁;二是疏通西旱河后河道设计洪水会加大,需要加大西旱河下游的老城区段河道断面,涉及大量的拆迁,社会矛盾较大,投资巨大;三是赤峰市棚户区改造铁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新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原西旱河城区内目前未下泄洪水的河段位置已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依据上述情况,确定本次西旱河治理工程的总体布置如下:(1)对原西旱河上游段进行改河,将西旱河上游洪水就近引入到柳条沟中,减轻西旱河城区段的防洪压力。将西旱河十五里铺以西河道沿现有沟道向西至铁路专用线的铁路桥下(桩号1+650),然后向西北改河,河道穿过《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规划绿地,就近汇入柳条沟内。西旱河上游改河段全长2.68km。(2)西旱河治理工程的起点为赤峰市规划中心城区外环道路与西旱河交叉桥,终点为西旱河入锡泊河的汇入口(松洲大桥下游700m处)。西旱河从治理段落的起点沿现状河道至桩号0+500处,继续向西北方向直线延伸0.33km至铁路专用线,并向右转在铁路专用线的保护范围外与铁路专用线平行向东北方向布置,长度为1.37km,然后回归到原西旱河与铁路专用线的交汇铁路桥处(桩号2+200)。过铁路桥后继续平行铁路专用线至京通铁路处(桩号3+520),利用现已新建的跨西旱河的交叉方涵,过铁路涵洞后在红山区站前街附近(桩号3+730处)汇入原西旱河,最终汇入锡泊河。为了使河道行洪通畅,拓宽河道的行洪断面,并与赤峰市红山区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相适应,本次将西旱河治理范围内的河道局部段落进行改河,改河段长度为3.23km,河道桩号为0+500~3+730。西旱河河道整治段全长5.18km。(3)修建截洪沟。十五里铺以南西旱河上段(即本次西旱河上游改河段)和下段之间及原西旱河中游河段的坡面洪水,由于南山公园的植被状况良好,暴雨来临时洪水不会集中下泄,因此,沿赤峰市规划城区西南侧的中心城区外环道路,修建一条截洪沟,向北汇入西旱河内,长度为0.88km。(4)考虑到西旱河上游3座塘坝目前基本淤积填满,坝体薄弱,泄洪设施不完善,为严重病险塘坝,属于无人管理的塘坝,防洪能力较差,且其位于赤峰市中心城区上游,一旦溃坝,将对城市造成不可估量的灾害。如果下游城市防洪考虑其溃坝流量则会造成防洪工程规模巨大,投资巨大。本次设计建议对其进行拆除,彻底消除西旱河沿河两岸的防洪隐患。

2.3工程设计方案

西旱河及其上游改河段治理工程根据现状河道地形及相关的一系列规划等进行河道疏浚工程,河道主要采用下挖式,疏浚后堤顶高程基本与城市地面保持齐平。根据相关水力计算得:西旱河及西旱河上游改河段的河道底宽为10.0m。西旱河上游改河段全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西旱河桩号0+000~2+200及3+520~5+180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桩号2+200~3+520采用复式断面。其中,西旱河河道桩号2+200~3+520采用复式断面,这主要是依据《赤峰市棚户区改造铁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改河后河道左侧为绿地和广场用地,右侧为防护绿地,修建复式断面,可以在河道进行整治的同时,增加市民与水的亲和性,使河道整治更好的符合城市规划。复式断面的左岸钢筋混凝土的护砌高度以20年一遇常见洪水的设计水深控制,高度为1.0m,左岸钢筋混凝土的护砌高度以上采用舒布洛克护坡植草砖,边坡为1∶3.0。河道底部及右岸采用钢筋混凝土护砌。截洪沟采用格宾网石笼护砌的梯形断面,在截洪沟尾端设置陡坡缓冲段至西旱河汇入口,陡坡采用台阶式加糙。陡坡后布置消力池,消力池后接西旱河上游段(钢筋混凝土护砌)。

3结语

3.1河道治理方案与相关规划的一致性

本次工程设计方案符合赤峰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赤峰市总体城市规划、赤峰市棚户区改造铁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新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3.2河道治理方案与工程占地的协调性

工程区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河道两岸为城市道路和居民房屋,部分段落楼房林立,扩宽河道及新建堤防难度很大,本次工程设计到考虑城市用地紧张,尽量少占地。

3.3河道治理方案可以改善现状河道环境

河道治理工程篇(2)

一、河道生态建设思路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二、治理措施

1.山溪性河道治理

(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

(3)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设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

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2.平原河网治理

(1)生态护堤

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平原河网水位一般变幅不大,对于没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断面设计时,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缓于1:4的毛石堆砌斜坡,以增加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削减船行波对河道冲刷的影响,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提倡缓坡、减少直立式护坡

梯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城镇乡村等人居密集地周边的河道,结构简单实用,是农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断面形式,一般以土坡为主。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河道两岸保护范围内用地采用征用或借田租用等方式,设置保护带,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带或绿化植树,防止周边农户耕作,确保堤防安全。平原河道堤防高度一般不高,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挡土墙与河岸景观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和造型的挡土墙,突出水景设计,掩盖堤防特征,使人走在堤边而又无堤之感觉。要从当地的风土民情、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出发,降低河道的护岸高度,建设亲水平台,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

(3)保护湿地,保留水面,避免围河湖造地

湿地是指天然、人工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包括河流、湖泊、滩涂、水库、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要保留独具特色又珍贵、被视为荒滩荒地的植物和生物的栖息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水生动植物是水体的净化器,湿地是城市环境的肾.湿地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又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并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在具有

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4)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

在满足行洪、排涝、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在河道中用堰坝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局部河段设置两栖动物上下岸的通道,为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从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条件。

3.城镇村集居地河道治理

(1)建立“水景观体系”概念

水景观体系是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水系。城区河道两岸以及旅游景点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需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构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

(2)在达到防洪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休闲、亲水、生态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在江南水乡城镇建筑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中必须坚持“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突出亲水和生态。对于绿化工程的平面布置应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穿越城市繁华地段而且水质较好的河道,可以采取双层断面的箱涵结构,下层暗河主要是泄洪、排涝的功能,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一般控制0.2m左右的水深,河中放养各种鱼类,河道周边建造戏水池、喷水池、凉亭等休闲配套设施。城镇区域内建双层河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亲水性,可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街道的品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理念的体现。

(3)要具有人类活动安全保障

矩形断面由于离水面较高,需设置扩栏等保护措施,同时沿直立护墙设置两岸交错上下台阶,满足上岸和下水的要求。梯形断面的河道边坡要考虑游人行走安全要求,留足马道宽度,并采用草坪缓坡或错落有序的毛石堆砌等方式以达到亲水要求。亲水平台或亲水台阶的护岸,需根据水位变幅,在亲水平台中设置水下平台,水下平台应有足够宽度,以保护游人在亲水、戏水过程中的安全。设计时允许小洪水淹没某些岸边设施,使河道的常水位尽量贴近人们,让人能走到水边则更好,长时间保持一定水深,洪水来时让其上滩。

(4)沿岸古迹开发与保护

河道治理中,文物保护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浙扛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河道沿岸文物古迹众多,整治中,应通过开发、保护,挖掘这些古迹的内涵韵味,恢复古迹,并将其融合到工程之中,设计成风格各异,却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处一景。如绍兴市正在进行的对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的整治,从整条古运河文化特色考虑,运河之间布置了纤道石塘、缘木古渡、贺循塑像、浪桨风帆等内容。通过对古纤道等景观遗迹的保护开发与运河环境的综合治理,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再现了绍兴古运河悠久历史文化,把古运河建成碧水长河、生态绿园、文化走廊,充分显示江南水乡、历史名城的无限风光。

4.污染源的控制处理与水体改善

(1)截污治污,加强管理

河道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环保、城建、规划、土地管理、航运、园林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在河网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对于城镇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提高居民的素质,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

(2)水体置换,吐旧纳新

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网水体的恶化,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还需采取水体置换、引水配水工程,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杭州市为了彻底改善西湖水质,实施控制上游环境和引水工程等措施,开展了西湖西进工程。由于湖西人口密集,水体保护受到威胁,采取疏散人口和建筑密度,完善基础设施,治理污染源,阻止污水进入溪流再流往西湖,新开挖水域千亩,将原先分散的水面互相贯通,并完善西湖引水设施等措施,使现在一年换2次水,达到每年换12次,基本解决丁西湖的水质污染问题。

(3)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问题

通过采取疏浚、截污和引水等工程措施后,湖泊中的富营养化、湖水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这些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西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50年前,西湖湖底水草丛生,水质清澈见底,之后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水生维管束植物大面积灭绝,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湖泊从草型转变为藻型,浮游植物控制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因此,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应采用生态方法解决。湖泊的水生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方法进行湖泊污染治理,利用各营养生物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控制(增加、减少或引入)某些种群,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使富营养湖泊的水体变清。

三、探讨性技术措施

1.超级堤坝

堤宽约在堤高的30倍以上,堤顶可建设交通道路及住宅、商业街等。由于堤身较宽,即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沿海城市的诲塘推广超级堤坝建设。

2.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

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没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人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

河道治理工程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占压、扰动土地和植被的现象,使原有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降低或丧失,加重原有地表水土流失。河道治理工程一般里程较长,施工生产生活区、料场、弃渣场等主要沿河道两边布置,若不加以防护,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治理原则主要有:多功能、多目标原则;景观河道、临水环境、多样化原则;多水面原则;标本兼治原则和多学科支持原则。

(一)多功能、多目标原则

根据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在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方面从单一目标治理逐步过渡到区域性多目标治理。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河道建设,其核心是以水利工程为载体,推动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或改善。在实现原有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恢复自然丰富的河流,确保清澈、丰富的水质和水,恢复当地特有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功能等生态目标。做到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三者的统一。

(二)景观河道、临水环境、多样化原则

在高度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工作的传统内容应随之扩展。由于河道既是城乡基础设施也是城乡景观组成的一个相关部分,所以,当河道流经有特殊开发需求地区时(如旅游、休闲地等),就应及时将河道景观设计融合在水利规划设计中。根据特定的河道形态,营造景观河道,建立滨水环境,以突出不同地区的不同功能要求,塑造各有千秋,各有特性的河道形象。

二、河道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本文以属于钱塘江流域的建德市为例,建德市境内大小河流202条,其中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大河流为省级河道,县级河道39条,乡镇级及以下河道160条。受传统治河思路的影响,已经治理的河道普遍存在硬化、渠化的现象。自2009年浙江省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建德市寿昌江这条担负寿昌地区及更楼主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得到治理,并在规划和实施中创造性的融入了生态理念。

(一)基础浇筑

在本工程河道的基础浇筑施工环节当中,需要首先做好施工放样方面的操作。由于本工程中的护岸结构为直立式,故而施工放线的难度较低。保障放线质量的关键在于:在被放样直线的两端及周边,通视条件较好的区域内设置导线点,在经纬仪的作用之下进行直线端点的放样工作,同时配合对断面桩的布设。但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河道整治工程而言,由于护岸线难以保持直线状态,受多方因素影响,护岸线多表现为圆曲线,故而不能够直接采取该方法进行放样。

(二)墙身砌筑

在本工程河道的墙身砌筑施工环节当中,首先需要做好立样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操作技术为:以角铁为基本原材,形成L形态样架。期间,样架的坡度比取值应当与护岸工程所对应的前墙坡度保持一致。并且,在砌筑作业完成后,还需要实现对样架的及时拆除处理。然后,需要进行对墙身的砌筑作业。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河道工程而言,单层墙体结构的厚度取值在0.4~0.5m范围之内。砌筑中需要为每层墙体设置一定厚度的找平层。

三、河道治理工程中施工技术要点及河道治理的难点

(一)土方开采

土方开采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取料审核、采料试验、土料清除、制定开采形式和土料开采等。建筑土料必须按照招标书上的要求进行选择,所选的土料要满足不同建筑位置的物理力学指标,并且要求土料厂中的土料储存量较大、质量较高、便于运输。这些要求都要得到治理监理人的审核与批准。通过现场采样对土料进行比重、渗透系数、含水量等指数进行试验对比,检验这些指标是否满足要求,避免治理施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土方填筑

土方填筑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任务,具有较高的技术准则和严格的操作规范,其主要程序包括铺设料层、料层的压实、土料填筑、填筑质量检查等。在土料填筑前,要在堤上铺设50cm的细石料层,并对料层进行人工或者机械式的压实,确保层与层之间没有空隙。土料填筑过程中,每一层都要按着具体的参数进行,填筑后要对表面进行清理与浇水,保证实层表面没有残留物和过多的水分,避免层与层之间出现结合不实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土料的斜坡,便于清理表面上的积水。

(三)河道疏浚技术

河道疏浚技术是对河道内部储存容量、面积和防洪能力的一种评估,其主要目的是加深河流的低洼区域提高河道排洪或通航能力。目前河道疏浚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生态疏浚技术、环保疏浚技术和工程疏浚技术等,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加强,环保疏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河道治理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建德市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和房地产开发与日俱增,人们亲近水、傍水而居的欲望也日趋强烈。沿河开发建设日新月异,河岸成为黄金宝地。而且,随着小区和人口向河边聚集,河道管理的任务日渐加重。一方面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人为活动也越来越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垦乱植、违章种植、固体废物抛弃就应因而生,并日渐扩大,成为人水和谐相处中不和谐的“音符”,成为城市中另一类“牛皮癣”。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的形象,破坏了管理的成果,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如外港河两岸坡种菜浇粪,臭味严重干扰了两岸居民生活,投拆较多。

四、河道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探讨

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工作,河道水土保持除了要求行洪安全、生态适宜外,还要服务于不同行业,同时河道治理应遵循自然规律,生态治理河道,贯彻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

(一)拦挡措施

弃渣应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避免弃渣向下坡侧滚落而引发新的水土流失。临时弃渣点应依地形设置临时拦挡措施。

(二)排水措施

应根据周围地形设置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应尽量设计为梯形,避免了汛期不被雨水冲刷破坏。

(三)植物措施

在草种的选择上,应以乡土草种为首选。但河道治理工程沿线主要为耕地,应考虑树草种根系对种植的影响。为了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除应注重与主体工程设计结合,做到不重不漏外,还应根据工程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等情况,充分听取施工单位和业主的意见。

(四)生态设计的措施

河道的生态措施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去掉或尽量减少人工硬质护岸、护底;2.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3.试图修复本底河流的生物链;4.截断污水入河,还清河中的水质,扩大水面;5.生态修复要有利于景观配置。

结束语

总而言之,河道施工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加强河道治理与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施工水平,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施工,不断加强施工过程在技术和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标准的建设,使施工过程不断规范化、合理化以及标准化,而且加强河道的管理和建设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水利建设以及我国水利事业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且,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规范与设计要求展开作业,对各个关键环节与供需的施工质量进行系统控制,使护岸工程能够在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之上,兼顾外形的美观,提高护岸工程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飞涟.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

[2]金德民.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风险管理系统理论及集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方俊.建设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

河道治理工程篇(4)

[关键词]河道治理;施工导流;土石方

中图分类号:TE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11-01

1 工程概况

该河发源于成安乡,是一条自西向东流经全镇的河流,沿途有十多条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汇入,河流的总长度达到了40km,流域面积500km2,是当地最大的一条支流。工程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工作的区域环境是U形,河流基本都比较宽,堆积阶地地面一般高出河床2―5m,河谷的分布不对称,下游的最宽处为300米左右。此次工程治理范围内有五条支沟汇入,都属于小支流,本次治理工程起点为河的入口处,全长8.1千米。

2 工程治理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对河道的治理和防汛工程建设的步伐加快,从而使得在河流防洪水灾害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型的河流在防汛的建设进度和施工的安排远远小于大河的程度。但是,做好中小型河道的防御工作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河道的工程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中小型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其防洪的作用,进而更好的完善预警机制,以便能够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河道施工控制。

在河道治理的初期,由于建设的资金比较缺乏,河道工程的防洪标准比较低,但能够防御三五年一遇的洪水,一旦遇到一些极端情况的时候,则就容易发生水灾。由于流域的气候条件的变化,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当发生洪水的时候,都伴随着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监测设备缺乏,预测技术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更使得在进行防洪处理时,加大了施工控制的难度。部分河段地区人民对该河流的保护不到位,出现拦截河道、乱采乱挖等现象,加速了自然灾害发生。

3 施工现场布置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工程的进度,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场地的进行布局上,考虑到施工污水和施工垃圾、施工临时建设用地的再利用,工地的调查人员需要携带专业的仪器,从而更好的去承担本工程的实验任务;施工材料的检验、施工后垃圾的检测工作和回收工作,应该由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来完成,从而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在施工的时候,应该根据施工展现的长度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生活区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眼线的居民区。在施工的时候,如果能够租用当地的民房作为施工的临时住房,则可以减少一定的开支,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则需要搭建简易的活动房,从而更好的去满足施工的需要,在河堤附近应该搭建一个堆料场,并布置看管人员,以便能够更好的保护材料的安全。

施工场地的布置,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施工的需要,施工场地的布置和材料的堆放情况,都将会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施工材料和施工人间的居住环境和场地的安排,在施工开始的时候,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布局。

4 施工控制要点

4.1 施工导流

由于这个河流的地势比较平坦,河道较宽。因此,在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采取束窄河道的方式来进行导流,在进行围堰的时候,应该选择在枯水期,再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尽量采取就地取材的施工方法,在围堰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附近的可以利用的材料。在进行施工方案选择的时候,应该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在施工的时候,要对施工场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考虑,对疏导工程的效益性和施工的强度、技术的要求、设备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以便能够确保在施工之前,对河流的情况进行一个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对建筑的施工的尺度要进行一个合理的分析设计,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出现不同的,因此,在导流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施工地段的实际情况来指定一系列的方案,对施工的进度也需要也要做一个合理的分析和控制,避免出现整个工期出现影响。本工程主要采用的是土石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围拢,在河水冲刷的一面采用编织袋装砂石的方法,防止因为冲刷出现垮塌的现象,当围堰建筑完成后,则可以在围堰的下游进行施工。

4.2 石方工程

在进行石方工程施工的时候,石料的摆放应该是有序的、合理的,严禁使用风化石来作为施工的石料,整体施工的石料的直径应该不小于1米,底部应该选着一些比较大的石料作为铺垫,然后在四周用格宾石笼装石头堆砌,然后中间,大石紧密挨着,小石头则主要是填严,大石在外,小石在内的施工原则,在工程的最上层,也应该选用一些比较大的石料进行铺垫。按照这样的施工方法,逐步的由下而上的施工,在逐步的向上,石方工程包括格宾石笼和碎石垫层。田庄后的石笼,应该尽量做到饱满,从而使得其外形方正,各个层次的石笼应该均匀的放置,放置出现箱体和箱体之间的错缝,箱体表面的凹凸的情况应该尽量调整。当垫层的石料铺设完成后,则需要对石料之间缝隙选用一些碎石来进行严合,在选用石料的时候,应该排除那些分尘比较小的石头,对于占有大量石粉的石头,应该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才能作为垫层,大碎石的破碎时间不应该太久。对石料的选择,应该能够满足施工渗透性的要求。碎石应该是耐磨、渗水好、清洁、韧性好,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其的渗水性。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摊铺宽度、厚度、长度、平整度等等都该是人工施工和机械施工相结合的,从而使得工程的施工更加经久耐用。

4.3 土方工程

施工的主体包含了河道的疏浚、河堤的加实、土方的开挖填实。河道的清淤工作应该自上而下的循序来进行,开挖的时候应该先河道中央逐步向两侧循序来施工,清淤船施工时,挖掘机应该挺在清淤船的两侧,并且加以加固,挖掘机在对河堤开挖时,监理工程师应该对河道上开挖的机械进行监测,对施工开挖的尺寸进行测量。机械开挖的坡边和基高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在用人工进行整修,避免因为机械开挖过深,而造成下层的土方松动,从而破坏边坡和基高的平整度。机械开挖应该自上而下循序来施工。在高度超过3米或者不稳定的土体下进行施工作业,避免出现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人员受伤和机械损伤。

在下游土料挖掘的时候,可以采取河道运输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节约施工成本,但是土料的采样应该在填筑之前,并且和工程师进行很好的沟通,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做好使用。对填土的质量要能够很好的控制,所以,土质都是经过严格的选取的。最要能够使用均质的同类的土壤进行填筑。石块的大小应该在20厘米以上,对于大石块,需要打碎后使用。土质的含水量应该比较均匀,对于含水量比较多的土质,应该拒绝使用。在填方的时候,淤泥等这些土质应该严禁使用。

为了能够保证填土的均匀性和严实性,从而避免出现塌陷的现象,则需要在碾压之前,首先应该采用推土机把土推平,低速压实,使得表面更加的平整。采用震动碾平的方式来碾实,应该先静压,然后在震动,在碾压机进行碾压施工时,应该对碾压的速度和振幅做一定的控制,振动碾控制在每小时两千米以内,而速度也应控制在每小时3千米以内,而且要多次碾实。碾压机械和管道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出现管道破裂或者发生位移。

河道治理工程篇(5)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在城市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其通常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河道的水流运输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从整体上而言,其不仅能够让整体的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还能让城市河道的污染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在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河道的生态治理也得到了较为显著性的改善。因此,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生态治理的效果得到增强十分关键。

一、河道生态水利系统恶化的现状

1.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差

河道以直线为主,且多为平面。在河道里,人们会随意丢弃垃圾废物,没有秩序的采集河道经常的砂,以及在河道里面设置障碍物,甚至用混凝土衬砌河床,导致原本的河道的水流走向和形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断面形态,导致水流流通不畅,行洪会有阻碍,以上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河道的生态环境。

2.河流的水质环境恶劣

在我国基本有80%的河道都已经受到了污染,有的甚至已经被严重污染,每年会因为河道污染损失将近377亿元。在这个经济发展速度较为快速、产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污水处理不当以及河道的开发严重超标的情况下,河道内的水资源数量比较少,河流的自净能力远远低于河道内的污染数量。

3.河流的生态系统损坏严重

因为河道被混凝土三面衬砌,因此切断了河道和其他的河流之间水资源的沟通。即使有些河段进行了引水冲污或者是截污分流的办法来降低污染带来的危害,虽然降低了污染水质的数量,可是增加了水体污染的负担,即使减少了水道当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积累,但若是再进行过度的挖泥、破坏水体和生态系统生物结构却又没有及时恢复[1]。最终导致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

4.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其水利工程的河道整理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整体的河道治理效率得到显著性的提升,需要结合生态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对于周围的很多生物而言,在生态环境日趋严重的今天,其周围的生物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还会对生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且在水利工程的持续作用下,原本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存在一定的破坏性。因此,在河流逐渐被污染的今天,生存环境的质量也在日益下降。因此,河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二、城市河道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构建

1.生态河道的概念

生态河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和谐安全的情况下对河道引起作用。在进行生态河道的体系构建中,需将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相互融合。尤其是对于动物的栖息地,需要进行重点的保护。对于草本植物,需要尽量不影响其整体的生长。在避免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对水利工程体系进行初步性的完善。这样,就能避免水利工程破坏生态环境。同时,针对不同的建设范围,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巡视。严禁出现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自然系统、稳定性高、生物多样化、河道功能健全的不是自然原生的河道,以此来对河道的生态工程建筑设施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城市的河道需要进行防洪,其在整体的景观上还有一定的景观作用。所以,在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整体的河道治理背景,加强周围景观的环境建设,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使得整体的水面看起来更为清澈。

2.生态河道的内容

生态河道系统主要以自然为主导,进行保护物种多样化、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以及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动态式平衡,对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改善环境等方面进行提高。生态河道不仅仅是生态学的特性,更是集社会经济和力学为一体。其需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观景环境适宜,不仅可以提供水和谐共处的过渡,还能让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但是生态不止是只有河道,更需要和周边的生态系统交换能量和物质信息。还要对生态河道的内容进行全面丰富。

3.河道横断面的设计

在河道的整体设计上,梯形的横立式改造同样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其具有多层面的改造方式。尤其是在河道的水量逐步减少时,各个堤坝之间的水体就会发生一定性的变化。从设计体系上而言,堤岸一般采用硬质的河床让堤坝能够得到整体性的加固。同时,采用栅格墙体,让河道在整体的分布上更为均匀。

4.河道横面的设计

在河道的横断面设计上,需要对其河堤的下游变化进行河床的断面层设计。硬质河床会根据河堤的面水变化进行河道的断层的控制。同时,在河堤的上游还要做好挡水墙。这样,河堤的稳定性才能更强。

三、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河道岸坡治理方案

1.河道断面整治

纵面整治。河流的纵段面是根据河流上下游的河流生态来维持的走廊。同时,还要保证断面层的畅通。加强河道的稳定性。防止崩塌。考虑到河流的生态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降低河水冲击的势能。抑制河流对凹岸的冲击。

2.河床的位置的确立

泥底疏浚。可以挖除河道表面的污染,清除水体当中的沉积物,减少泥污污染,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水生态环境,选择技术先进、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低耗能疏浚设备,争取有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高定位和高开发精准,清除污染物减少超挖量,减少二次污染的水体泄露。对多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再选取最适合的办法。其通常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将沿岸的和底垫高,形成潜水区域,在潜水区域种植一些湿生植物。②堆砌一个河中的人工小岛。③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的花卉和苗木以及果园基地建设。④将河道两岸的绿化肥料的大小自然石进行疏通,建造一个与河床利于鱼类生长。另外是抛食糊底将,河床上抛洒出钧匀和大小相同的石块或者是卵石来保护河床,石块的大小取决于汀道的流速,让不被水流冲击为主。抛石的厚度可以对河床的床制进行保护,以水流不被带走为准。

3.护坡河道改造

(1)护岸工程的材料选择首先根据河流所在的区域进行条件的协调和划分,将河流景观河护岸进行区分,材料选择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再进行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根据河流的位置,以及他的施工条件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考虑材料的性质,以及材料对生态方面的影响,再来决定选取的材质。其次,对材料的选择需要注意按表面形态的多样化,比如自然朴素有动感的良好环境观可以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进行干砌,叠砌和抛块是对石护岸形式和大自然最朴素最自然特点。更需要让人提起的是,石料厂的各种废弃材料以及各种规格不同的石板料可以用来保护河岸来更好地表现出一种古朴自然的艺术感[3]。(2)河道护坡的整治优化、组合河道整治中的各项技术,建立了包括河道断面的整治、河床的处置、护坡改造工程景观设计等相关技术,以建立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河道,为生态水工学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要适应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在护坡的整治上,要结合环境的整体变化进行护坡的加固。让护坡的稳定性得到全面增强。

四、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建设自然化河流

在进行河道的生态建设中,需要尽量保持其河道的蜿蜒性。这样,河道不会在水流的冲击下而被损坏。而且,因为河道的弯曲,其蓄水量需要得到增加,从而使得水流量大幅度的增加。这样,生物的生存空间也会全面性的扩大。对于水体的经度,并对水体的整体容量进行扩增。并对生物的空间进行整体的体系控制。在水资源的控制层面,需要对其河道的水利变化进行自然性的控制,并做好生态性的研究。在河道的蜿蜒性上,要对河道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尤其是在自然河道的设计方面,利用不同的层面角色进行河道的蜿蜒扩展。在自然生态水的建设层面,需要对河流的生态效果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控制。从而使得自然化河道的生态管理效果更为显著。

2.构筑现代生态化水网工程

为了能够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需要对现代生态水网工程进行河道的全面治理。这样,在现代生态的构筑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层面的水网构筑工程进行河道的综合控制。最终使得水网工程得到相应的完善。水网工程体系在构建上,要结合生态的标准进行展开。并利用现代化技术让河道的治理更为良好。让水网工程能够促进河道生态的恢复。

五、结语

河道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下的整治措施分析十分重要,其能够让城市的水质环境得到全面性的改善。在进行生态河道的治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河道的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还要对河道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做好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最后还要建立河道岸坡的治理方案。让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叶嘉康.关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

[2]范磊.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0):75-76.

[3]吴俊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22(03):75-76.

河道治理工程篇(6)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问题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是上涨,而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又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目前我国河水质量也大不如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因此河道整治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优美环境成为一种社会需要。人们对河道治理也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在满足河道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河道的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建设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发展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已经成为河道治理的一种趋势。

近几年, 北京市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 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传统的水利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 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需求, 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 对水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多改变河道原貌,抗洪能力低

传统的河道在治理方面单纯的强调抗洪,而忽略了河流本身的天然性,在治理的过程中,过多的改变了河流的断面形状以及边坡的结构,这样防洪的能力反而大大下降,洪水下泄都很迅猛,这样就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涝灾害。

2、大量使用硬质材料,破坏生态环境

以往的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采用的大多是硬质的护坡材料,从表面上来看,让河道硬质化,应该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硬质的河道对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严重影响了河道岸坡的植被,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硬质的河岸坡道,大大的降低了堤防的渗水功能,使城市的地下水不充足,河道两边的天然湿地变成荒地,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河道周围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会增加,导致河道水污染严重。

3、受到周围建设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

城市河道往往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有着明显的边缘效应,把周边环境和城市建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经常会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这些开发工程对城市河道产生了严重的干扰甚至破坏,使河流的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

二、河道治理工程的改善措施

按北京市规划要求, 到2020 年, 北京市污水处理率> 90%, 各县( 市) 城市污水处理率> 80%。在河道治理的同时, 必须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 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才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 巩固河道治理的成效。

1、堤坝方面的治理

传统的堤坝治理措施仅以河流行洪排涝功能为目的,靠“渠化”和“硬化”等工程手段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容易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净而不美的效果。因此,要实现从传统工程措施,改变为目前盛行回归自然河道的治理,通过整合水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用新的工艺、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堤坝进行改造治理。

2、生态袋护岸工程试验

在北京市水系治理中,可与乔、灌、藤、花、草等植物结合,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透水不透土颗粒,既能防止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水上边坡工程中的生态袋填充料应为能自由排水的土壤。结构面通过植被根系同坡基面结合成一个同质的整体,不会产生分离和坍塌等现象。施工简单快捷,管理方便,材料轻便,运输量小。属柔性结构物,对不均匀沉降有较好的适应性,其结构不会产生温度裂缝。随时间的延续,植被根系的进一步发达,结构的稳非常坚韧,生长高度不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构建“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为核心的生态清洁型河道综合体系是落实“以强剪切强度”,可以建成高而陡的边坡。

3、科学技术

水力学技术是指利用水力构造控制水体的状态。在北京市河道治理中,水力学方法主要包括: 引清调水、筑坝造流水位以及水力造流,道内的污染物稀释、提高水质等作法,也可以采取机械除藻的方法。

气浮法除藻技术是一项生物促进技术,也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治污技术之一,通过对自然并可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先进成套设备。Ploche系统除藻法:Plocher 能量系统是德国专利,无需基建投资,效果理想且无副作用。在家庭游泳池和日内瓦湖局部水体有效果。磁法除藻法:该技术只用于饮用水管道内除藻,未见物的生理功能,提高生物氧化效果,促生剂中含有生化酶能用于河、湖水华控制。超声波除藻法:超声波杀灭藻细胞技术,在某些景观小水体中有应用善竞争性地抑制了耐污型微生物。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拿来借鉴。

4、人为

截断污染源,加强对上游垃圾的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以及在上游建立污水处理厂,是实现北京市河道治理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北京市企业污水排放量,进行汇集管网集中处理,并加强执法管理力度。对水系内的生活污水分流处理,再次过渡利用。通过设立多功能拦污栅栏,建立保洁队和保洁措施。另外,水体置换,吐旧纳新,也是一项有效措施,在北村水系整治过程中,按照河道级别,分流疏导。建立新型生态型堤防,保留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形态,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生态。注意两边河流的植被保护,加强种植绿色植被。城市发展注意河流的规划,争取利用和改造互相结合发展。

5、加强水资源保护

加强北京市水资源的保护,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行政干预的手段和力度,对水系河道的进行保护。河道疏浚是防汛抗旱的关键,保障河道正常的蓄水和洪水到来时的排泄畅通,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

河道能流畅蓄水泄洪,这个地方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动力。要搞好现有河道的整体规划为创造社会长治久安打基础。在规划中,要精心细致地调查,何宽要留足,河道要加深;要使改造后的河道能畅泄一般洪水流量,特大洪水也要排得出。二是要加强河道管理,清理行洪之障碍,要坚决按《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执行。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其研究内容涉及水利、交通、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以及河流景观设计等。如何使污染河道的生态系统重新改造使之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显得更为重要。河道的生态恢复和河流景观将是今后在进行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时的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华,李力.浅淡建设单位对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5)

[2] 陈勋,李梅凤,黄成业.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水利应用探究[J]. 中华民居. 2011(11)

[3] 段强.河道防洪工程建设的施工技术[J]. 技术与市场. 2011(08)

河道治理工程篇(7)

【关键词】探讨;中小河流;问题;措施

0.引言

当前我国对一些大河大江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视, 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却相对滞后, 多数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治理或治理标准较低,工程质量较差, 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 且我省大部分中小河流两岸土地多为良田好土,人口居住较为密集, 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1.目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不足

多数中小河流规划阶段基本情况不明,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前期规划治理目标和任务已不能满足河流现实治理和管理的需要。

1.2河流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分布比较偏远地区

大多中小河流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交通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治理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1.3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 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 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 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多年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4群众意识浅薄,生态破坏

由于河道区域群众意识浅薄,受到的教育程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民众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给中小河流水体造成污染,随着垃圾日益淤积,加之有些群众在河道里填土种植高杆作物,造成河道淤积。

1.5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由于高水平的水利专业技术队伍严重不足,对中小河流治理在管理水平上还趋于落后,不能很好满足现代水利发展的需要,加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 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河道清淤和堤防加固等)日趋减少。

2.中小河流的治理对策

2.1坚持设计先行原则,制定科学治理建设规划

应组织专门技术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反复比较,优化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规划、勘测设计,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的保护,防止重复建设。对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多种问题进行解决时,要把全局规划作为指导的基础,并按照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及标本兼治的方针对中小河流进行逐步的防洪减灾、防治水污染及利用水资源方面的治理。在规划时,对治理目标、标准、内容及措施等要明确。

2.2坚持防洪优先、加强岸坡整治与防护

在水利建设布局上要加快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保安和续建配套, 使现有水利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要在抓紧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 加快沿河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人口稠密区的河堤护岸工程建设,采用生态型硬质护坡形成岸体,然后再进一步实施植物护岸。

2.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以及治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结合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裁弯取直与理顺河势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 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 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 讲求治理效益。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力求美观,裁弯取直空出河滩,将河道治理作为开发两岸的主要手段,改变原有河势,形成新的防洪隐患。

2.4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 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

建立水利人才激励机制, 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有利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同时, 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大水利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 努力提高水利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水利职工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中小河流的治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 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 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 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既有效防御洪水, 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因地制宜, 区分轻重缓急, 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明军,包广来,许月光.中小河流治理与管理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12):729-730.

[2]李明,董丽荣,王念忠,于翔.加强中小河流管理确保防洪安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0,(01).

[3]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