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前教育论文

职前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8:06

职前教育论文

职前教育论文篇(1)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于2006年成立,最初专业方向开设不齐,由1名专业教师和4名文化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随后专业教师人数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语数外课程教师)。其中,女教师20名,男教师2名,男女教师比例为1︰10,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数分布见下表。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为50人,2011年学生人数增至130人。这些专业教师不仅承担有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各专业的活动指导。例如,音乐学教师要教授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主要讲教学教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由教生物的老师讲授,心理学教师要承担幼儿卫生学教学。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职前教育论文篇(2)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美国和中国期刊、政府文件、会议资料、数据库、以及国外体坛新闻,网络等各类媒介方式,了解美国与中国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体育教育领域、高等体育教育领域中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方法措施、内容要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化差别、结构区别和存在问题等。

1.2逻辑推理法

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认清美国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职前教育过程中的区别,规律,在深刻理解其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前提下,力争对其发展的趋势与变化的方向进行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证我国高院体育教师的事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美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2.1.1培养体制

美国体育师资的培养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之中,它们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但是有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不需要体育加试也没有身高、体重的限制,入学时可以选“体育教育专业”也可“待选”。体育师资培养的学制采取“4+0”模式(学士学位)、“3+1”模式(专业课程+教育课程)、“3+2”模式(双学士学位)、“4+1”模式(双学士学位)或“4+2”模式(专业课程+教育硕士),其中教育课程或教育硕士课程则分别由大学设置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承担。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多样灵活,课程设置广泛机动,设施和设备等条件较为优越,学生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宽,工作适应能力强,学生来源和职业出路宽但不论何时选专业,此时并未正式进入该专业,而是需要先满足进入该专业条件。以滑石大学为例,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必须修完指定的48个学分;(2)提供无犯罪记录和无虐待的记录证明;(3)肺结核检查呈阴性证明;(4)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一般知识统一考试(包括阅读、写作、数学);(5)成绩不低于2.8,平均成绩在0~4分之间,成绩为字母等级A(90),B(80),C(70),D(60),F<60,字母转化为平均成绩时A为4分,B为3分,C为2分,D为1分,F为0分,这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

2.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实行的是非定向型培养体制。美国的体育系培养目标趋向多向性,专业方向要求不够严格,属通才型培养,为学生提供多种职业的培养和要求,突出较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特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获得体育教师毕业证书,除了要学习教育基础课外,还要具备从事水上运动,舞蹈和一般体育项目教学的能力,许多学校鼓励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的同时,加修一门健康、安全、娱乐、运动训练、驾驶员教育或其他领域的内容作为第二专业,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生存力和竞争力。美国学者对预备教师提出了十条要求1)能识别基本运动技能的关键要素,并予以适当发展;2)有能力决定基本运动技能、节奏和体育运动(运动和游戏、终身休闲运动以及舞蹈;3)能描述和示范与技能活动和体育运动有关的概念和技巧;4)能综合各种训练的学习实践,让学习者掌握从多种学科领域中归纳总结知识和运动技能要点的能力;5)能阐述和应用训练的概念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各类技巧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和健身康复活动中去;6)依据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分析近期的体育运动问题;7)能描述人体器官、骨髂、神经肌肉结构,识别这些系统是如何适应技能性活动、体育运动和健身康复活动的,并分析他们在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8)能将概念、假设和辩论等方法应用于对体育学习的探究过程中;9)创造和使用适当的教育指导方式去教授运动技能节奏和体育运动;10)支持并鼓励学习者通过运动来表达自身。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对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初级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体育卫生指导、舞蹈教师、残疾人体育教师。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只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师。

2.1.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体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中居核心地位。美国的教育体系是高度分权的,教育的政策及教育课程设置等均由各州与地方政府决定。全美国共有1400所本科院校,其中700所设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美国285所大学设体育硕士课程,85所大学设体育博士课程。美国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要求在4年内修满120-140个学分。通常开设的课程有:①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中等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技能(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和视听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占总学分的11%)、教育实习平均为11学分。②学科科学课程:如春田学院健康体育与娱乐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有:运动培养、运动知识、教学策略、小学体育设计、中学体育设计、残障人体育、运动概念与应用、运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解剖学、个人健康概论、动作和运动评价、动作和运动传统与价值及体育社会学。学科科学课程占总课时的25%-45%。③专业技术实践课:体育、保健与健康的范畴,具体内容为:急救〔获取红十字证书〕;美国社会的健康与康复;患心肺病病人恢复精力的技能;供观众欣赏的运动;户外运动教育课程;户外追逐运动;足球;垒球;壁球;游泳与潜水;跳水;人生保险与水上安全;水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瑜枷;大专院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竞技俱乐部运动等。专业技术实践课一般要修满20-25个学分。有的学校还为未来教师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包括英语、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外语、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遗传学、地质学、空间学等等。从以上美国体育教师课程设置可以看到,美国高等体育院系本科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的特点。美国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一向把理论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其用意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竞争实力。即使是技术类课程,也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运动技术的本身,体现了明显的重视理论研究的培养思想。

2.1.4教师资格认定

在美国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经过资格认证,它们有一套完整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比如美国宾州滑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修完所规定的120学分,并且平均成绩不低于2.8分,而且要提供无犯罪和虐待儿童的记录证明才能毕业,甚至即使毕业也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是一名体育教师,而要获得宾州条件才行。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条件如下:(1)平均成绩不低于3.0分;(2)获得心跳恢复和急救方面的证书;(3)通过教师资格证书专业(体育和健康专业)统一考试;(4)每5年修2门大学必修课,180个小时基层教育业务学生活动。教师证书分为初级和高级。获初级证书6年后并修完24个研究生学分、获州教育局推荐信即可申请高级。在美国体育教师职业任职资格并非永久性的,每年所在学区的董事会会对体育教师能力进行考核,如果未能通过考核则不能继续进行教学。另外,各州的教师资格认定不相互承认,各州的标准也不同,如果你要到另一个州去任教必须参加另一个州的资格认定考试。

3.2中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2.2.1培养体制

在我国,进入大学要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体育考试,同时参加全国文化统一考试,并且一旦录取就不能自动调配专业,而且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是在专业内进行的。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范体制来培养体育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分别由中师、师专、师院培养,这种学历与学段对应的固定培养模式,缺乏科学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多采用“4+0”模式。在本科4年中普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三者穿插结合进行教育。这种封闭式的师范培养体制造成了教育功能狭窄,师范与非师范专业难以相互渗透,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2.2培养目标

在我国体育类高校有两种,一种是师范类体育系,一种是体育学院运动系。体育系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为主,运动系以培养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两系兼顾培养其他专业人才。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专业型”的体育教师,而合格的标准只是学历达标,目标单一。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变化,社会转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教育部[2000]7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已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范围也由小变大。

2.2.3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体育类高校中,课程的开设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概括起来分为普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三大类,

2.2.4教师资格认定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在校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三笔),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从事教育行业,而且证书是能够获得全国承认,地区之间可以通行的。

在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训除了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培训作为补充:师徒式培训;教学现场培训;观察考试培训;先进典型培训与优秀教案展览参观考察;教育教学专题培训;校园文化培训;读书制度培训;调研式培训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美国的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宽厚的,对于职前的要求是稠密的,专业覆盖面大,一般都要跳出体育的范畴,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它涉及到专业知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成长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把体育教育融入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中加以认识和理解,同时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体育教师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某方面运动项目的专长者,而是究、创设、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专家,是引导体育文化发展和倡导全民体育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一要求对我们的体育师资职前培养是有益的。

3.4.2美国学者认为,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多元化特征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学者来说,该如何调整自己、提高自己、认识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由于信息社会的新特征、新变化,必然使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原先已固有的教育经验和优势,一些学校和教师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如果一名新的体育教师不及时认识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那么,必将被时代淘汰。

3.4.3在教师资格认定上,美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入职的体育教师要求更高的能力,这样会促使体育教师注重职前的自我要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利于提高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而言,我国的一证终身制度不够合理。

3.2建议

3.2.1在我国传统的体育师资职前培养中,应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基础体育教师的质量。

3.2.2因为不同的国情,我们不能盲目的要求我国的体育师资的职位培养一定和美国的趋同,而应该根据国情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3.4.3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应采取集中脱产职前培训和日常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3.4.4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把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作为研究的章程,制定自我评定,职前模拟课训练,职前考核,学习结论,方向定位等。

职前教育论文篇(3)

中高职顺利衔接是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的基础,而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确保职业教育“立交桥”顺利通畅的关键。我院“3+2”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中专是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和湛江幼儿师范学校,在研究了两所中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我院三年制大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尝试构建内容紧凑、逻辑清晰、层次递进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

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由于三二分段涉及两所中职学校,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就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可能仅为升入高职的部分学生服务,加上两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不同,要求其全部修订一致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保留了两所中职学校的特色,在确保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课程有足够的课时量的前提下避免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做大的改变。此外,为了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高职院校把部分课程下放到中专阶段学习,充分利用中专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体系衔接的重点是放在中职的第六学期,两所中专除了要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应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补齐缺失的课程。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强调在中专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课程设置上的对接———由“基础课”到“拓展课”

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包括两大模块: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专业能力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分为基础课、选修课、拓展课三个系列。由下图可见,无论是综合素质教育模块还是专业能力教育模块,每门中职必修课都有其对应的高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一对接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供了路径。

(二)课程层次上的递进———由“打基础”到“可持续发展”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由中职学校开设,以基础文化课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重在“打基础”。比较符合中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反思能力要求不高,着重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拓展课由高职学校开设,以专业理论课和策略化技能为主,重在“可持续发展”。拓展课是在中职教育内容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养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加强。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能力、帮助其拓展视野,增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教育理念,积淀教育智慧,最终形成高技术性、创造性的教育能力。

(三)课程内容上的过渡———由“重技能”到“重能力”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个人近乎自动化的外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个人内在化思维为主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靠个人内部语言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比如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都属于能力范畴。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的技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中职年龄段是学生学习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关键时期,因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侧重于让学生在这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阶段属于高等教育,目标更加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因而在高职阶段相应的课程,其内容应该更加侧重于在中职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舞蹈课为例:中职学生处于发育高峰期,强化练习舞蹈基本动作及技能技巧可以得到明显的效果,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同样学习舞蹈课,其内容应该倾向于对于舞蹈活动内涵的理解、如何组织舞蹈活动、编排幼儿舞蹈的程序、理念、注意事项以及幼儿舞蹈活动的评价等等。

(四)课程类型上的丰富———由“单一”到“多元”

由于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学校较多,一刀切式的课程体系显然不符合各个中职学校的管理要求。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选修课、幼儿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中职和高职的教学资源分布,对应中高职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选修课与讲座,由中职学校负责开设,目的在于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锤炼基本技能。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的选修课与讲座,由高职院校负责开设,包含部分本科自考课程(如比较学前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等)目的在于丰富专业学习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高更广的专业发展平台。选修课与讲座按学分计算,五年下来积累到一定学分即可。课程类型的丰富多样化有效避免了部分同学“跟不上”、“吃不饱”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有效贯通了学前教育专业从中职必修课—高职必修课—本科自考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在课程项目对接、层次递进、内容过渡方面做了精心设计,通过中高职开设不同层次内容的选修课与专业讲座做补充,对打通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教育立交桥”有一定的启示。能够更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三、有效实施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与适配。要确保上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除了从宏观上进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对实践活动中的微观环节加以科学合理的把握。

(一)专职领导重视、狠抓落实是保障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涉及面广:中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高职院校教务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高职院校专业主任等都牵涉其中,如果分工负责人不明确或职权责不对应,极易出现拖延推诿现象。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沟通协调不充分,制订教学计划匆忙,就会导致“三二分段”的课程设置与实际要求相脱节。可见,中高职双方学校领导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与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衔接的实际效果。

(二)专职师资队伍的统筹管理是核心

课程体系规划合理仅仅是前提,而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精心设计。由于设备条件不足或缺乏师资等原因,现实中容易出现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重复或脱节现象。通过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研究组,由中职和高职老师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共同确定衔接课程的重难点,分工负责,统筹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课程衔接。

(三)教育评价考核模式的改革是依据

三二分段的生源来源于中职学校,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往往与其难以适应传统考试制度有关。能够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特长,但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知识、概念的理解、记忆、背诵是其短板。记得某位教育者说过:高职教育是“扬长”教育,而不是“补短”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只有评价模式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为考试所束缚,真正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令学生学有所成。

(四)中高职招生利益的合理分配是驱动力

职前教育论文篇(4)

学前教育是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专业,女生多男生少,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很多学生都是从头开始学起,而女生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较差,抗挫折能力不强,这会对她们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她们对本专业的看法和态度。另外,高考失败使她们内心自卑,高考填报专业时的盲目和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让她们对现在的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同时大学校园环境赋予她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使她们失去前进方向和学习动力。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

二、加强并创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

(一)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学生已经厌倦了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院地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因此将延安精神贯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便显得格外重要。我们通过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培养了她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定期组织学生到八一敬老院做义工,给老人们送温暖,学生在和这些老红军、老八路交流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了很多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打鬼子和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组织学生参观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和宝塔山等,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有了深切了解,尤其是主席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如此多灿若星河的不朽作品,更是令她们肃然起敬,在社会、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当下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每当学生入党时,组织她们到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广场进行宣誓,这样重温党的宗旨,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加强并创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

1.加强并创新班会课。高职主题班会是在一定背景下,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或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的内容可由政治教育模块(包括政治方向、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突发重大事件等内容)、思想教育模块(包括价值观的澄清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等)、品德教育模块(包括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等内容)和生活教育模块(包括规章制度、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组成。主题班会分为三个环节:点明主题、展示主题和深化主题。主题的点出要简洁明快,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角色,乐于参与活动。主题的展示要充实有力,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论证,这是主题班会的主体。结束时要深化提炼主题,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并贯穿她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要想开好主题班会,辅导员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对班会节奏的准确把握,此外,班会主题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针对性,辅导员需要善于搞好调查研究,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班会的主题内容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会与自己是有密切关系的,才会关心并积极参与班会活动。大一新生刚入校,要开展入学教育(介绍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的就业情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和安全教育等)。大二的时候,要开展职业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风气,掌握“为人师表”的各种理论和技能知识,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在班会课上开展了演讲比赛,每周日晚自习由五名学生进行演讲,每人演讲五分钟,演讲完成后由辅导员进行点评。通常她们在演讲前都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并查阅很多资料,这明显提高了她们的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演讲到精彩处,台下同学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在点评时也会适当鼓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三的时候,要开展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班会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工作与升学之间选择、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等方面。

2.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引领加强班级学生管理。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及其配套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奖学金资助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评为校级一等奖学金的学生;励志奖学金资助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的学生。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班级管理实际效果。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对激励贫困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一项“软指标”的资助项目,评定自由度较大,涉及学生较多,容易引发各种矛盾。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把握助学金申报的基本条件,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行为。辅导员应建立助学金评选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将班级卫生制度、考勤制度、参加课外活动和诚信等相关情况与助学金挂钩,这样不仅完善制度,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另外,基于助学金的评选,可以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监控机制,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所约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3.以各种活动、大赛为依托开展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需要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激励学生,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必要适时举办各种活动、大赛,一方面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时间观念、集体意识等)。比如,一年一度的素质拓展技能大赛注重培养学生的仪容仪表、坐姿站姿、精神面貌等;还开展了“我爱我家”宿舍、教室装饰大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用心装扮宿舍和教室,并拍下装饰过程中一些精彩的画面,做成PPT演示文稿参加大赛,通过比赛大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技能水平。另外,针对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的现象,我们结合声乐专业课举办了声乐大赛,要求所有班级学生参与活动,内容形式不限,通过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举办了讲故事比赛,要求故事内容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才艺,从而让她们认识到讲故事也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在毕业生离校之前组织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技能汇报演出,邀请各知名幼儿园的园长前来观看,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通过组织和督促学生参加类似活动和比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职前教育论文篇(5)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提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行为、思想和心理行为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展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践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规划过程中不断修改并完善小目标,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通过自我管理为日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对学前教育系学生调研发现: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同学能自觉遵守学院日常作息安排,不迟到、早退或旷课等,有良好的自律性;有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的同学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同学能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各项活动,多方面提升自身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关系的实践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为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认识、自我的定位,职业意识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并且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新生年级了解专业培养意识发现兴趣

以系列讲座和座谈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新生专业意识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新生中广泛开展专题讨论活新老生分享交流会;优秀毕业生交流会,邀请校友、幼儿教育专家给学生开展讲座,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明确了自己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加深了同学们对幼教这一职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对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思考与规划。培养新生自主学习意识,成立互助学习小组,创建优良学风。针对不同年制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早一修”方案,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整体学习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由单纯地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积极性转变,激发同学学习热情并提升其专业技能。搭建互助进步工程、形成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根据学生技能学习的需要,通过举办学生技能学习辅导班,使在各项技能上有突出表现的同学,不但为学生提供教学的实战平台,也为技能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明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三、中间年级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我系幼教技能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根据我系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幼教技能节也得到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不断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促使学生的“双核”能力在比赛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搭建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前教育系于2014年11月创办了广外艺亲子早教实验班。早教实验班招募了学院教职工和周边社区家庭的幼儿,由学前教研室专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挑选表现优秀的在校生进行教育实践,提升早教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了知名早教中心的优秀师资进行授课和培训教师与学生。

四、立足职业生涯规划,夯实自我管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职前教育论文篇(6)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当前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单一,职校的教学,通常都采用惯用的教学手段,并且采取大班化的教学,一个教师对一整个专业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一位教师要面向上百名学生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一定不高。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每个专业不同学生的情况,实行分层教学法。职校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已经接近发育成熟,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虽然这些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教师找对教学方法,有效地针对每一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导,那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众多职校并没有分层教育的意识,依然坚持“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优等生和差等生,他们的基础不同,对待他们,我们不能够统一要求,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也不够丰富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相互分离的。作为一名聆听者,我们能够很明显地听出这两种唱法的不同,但是,民族和美声唱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它们之间仍然有种微妙的关系,如果我们采用相互分离的教学方式,那么只会让学生的发展走向单一化的趋势。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对不同的唱法进行相融合,使教学内容多样化,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职校声乐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也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对学生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学生在音乐表现和艺术创作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三)音乐理论基础课偏重西方体系

我国的声乐教学,起步较晚,而西方的声乐教学,起步早、发展快,并且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在我国现行的声乐专业教学中,大多会选择采用和借鉴西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西方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越性和特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的照搬照抄,我国的声乐,具有中国特色。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应该体现这种中国特色,也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声乐的特征。如今在职校声乐专业教学中,音乐理论基础课偏重于西方体系,不适应中国式声乐教学。(四)教师的灌输与学生的服从不平衡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教师口传心授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去替学生设计,学生也将其当成了“理所当然”,对教师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不利。现代学生追求个性,他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很多,对声乐也有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在一开始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是长久下去,学生就会感到极大的不满足,不再满足于听从教师的安排,想要尝试自我,突破自己,对于学生的这一要求,显然,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是不够的。

二、新时期下职校声乐教学方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就必须要让学生喜欢上声乐,喜欢上声乐教学课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用这种快乐的气氛去感染学生,并且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喜欢上声乐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还要多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所需,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打破唱法壁垒,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分层教学法。声乐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声乐教学是为声乐艺术的发扬光大而服务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充分体现这种多样性,在教学模式方面,采用多样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不同阶层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要坚持打破唱法壁垒,把各种唱法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取代单一的声乐授课模式。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给学生更丰富的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延长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三)以一对一教学模式为主,配合适当的合作讨论与讲座形式辅助教学

以往的教学,一般都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有一定的可取性和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这种教学模式,还应该发展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这也是“一对N”的一种方式,将专业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分设小组长等职务,教师针对各个小组进行教学,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四)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前教育论文篇(7)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应区别于专业舞蹈学校,其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专业舞蹈学校学生的分流方向是各专业演出团体,以及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府;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向的则是学前教育机构,因而培养目标更明确。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开设舞蹈课程,不能单纯地训练舞蹈技艺,提高个人艺术素质,而其根本的着力点是为了将所学到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能够反映幼儿年龄特征的舞蹈创作与教学中。这样,我们中职学校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舞蹈课程才实现了真正的意义,才显现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二、如何完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

(一)加强舞蹈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对于中职学前教育舞蹈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中职学生普遍舞蹈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的生源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那么,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类别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就成为学生们训练形体素质、积累舞蹈语汇的必要条件。潘志涛教授说过:“不会跳舞的绝对不会是舞蹈教师”。因而,会跳舞是是否能够胜任舞蹈教师资格的第一门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训练尺度,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并能够活学活用。同时,也考验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艺术修养。

(二)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们大多数舞蹈教育工作者一直还在遵循着口传身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舞蹈训练课程普遍存在一种抑制性,机械化地重复练习也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就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应及时开拓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打破“一言堂”现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启发学生能动性。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