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9:37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1)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

【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要这样说。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桶满满的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

(小黑板出示课题)

2、师:小朋友们,老师先要考考你们上节课生字学得怎么样?谁来接受考验!

课件出示:

既 然 嗓 子 拎 着 水 桶 晃 荡 走 走 停 停

胳 膊 沉 甸 甸

师:大家真不错,把词语都记住了!

二、自读自悟三位妈妈说自己孩子的话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井边,这一天三位妈妈一起去打水。他们边打水边说话,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讨论的内容,划好后自己读一读。

2、学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并读一读。

3、学生交流反馈。可以一名学生也可以请三名学生说说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

师逐句出示:

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三位妈妈在谈论什么呀?

生1:在谈论他们的儿子。

生2:他们在夸奖自己的儿子。

5、师:那就请你当当妈妈,来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生自由读读三位妈妈说儿子的话)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谁来当当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1、出示: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⑴ 学生读到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⑵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妈妈的话?

(学生自由说说理由:很骄傲、很自豪)

(师板书: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⑶ 谁能读得更自豪些?

(指2生读)

⑷ 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其余学生尝试评价,师做适当引导)

⑸ 我们一起来当第一位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齐读)

过渡:

第二位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呢?谁来夸夸。

2、出示: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⑴ 学生当第二个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

⑵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她很自豪。

生2:我知道她的儿子唱歌很好听,所以她说得那么自豪。

(师相机板书:第二个 唱歌好听。)

⑶ 师:谁也想来试试?

(指2~3生读)

⑷ 师: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生:她的“谁也”读得特别重。

师:是啊,“谁也”读重了夸奖的味更浓了。

⑸ 师:我们一起来夸夸吧!

过渡:

前两位妈妈眼中都有位优秀的儿子,那第三个妈妈呢?

3、出示: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⑴ 学生当第三个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⑵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跟前两位妈妈说的不一样?

生1:语气一点儿也不骄傲。

生2:因为她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她读得非常平淡。

(师相机板书:第三个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⑶ 师: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会这样读,那这特别的地方你指的是什么呢?

生1:是指没有像前两位儿子那样的特长。

生2:她的儿子很普通。

⑷ 师:谁也想来读一读!

(指名2生读)

⑸ 齐读!

过渡:

现在,我们都了解了妈妈谈论的话题,我们连起来读读吧!读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

(齐读)

四、理解“老爷爷说的话”

1、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这里共有几个儿子?

(生:3个)

2、师质疑:可最后在旁边的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

(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1:明明有3个儿子,怎么只看见一个呀?

生2: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4、师:老师也很疑惑,请小朋友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读课文,找找答案)

5、反馈交流。生自由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及三个孩子的表现。

(师相机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6、师:请小朋友们好好地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好后请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7、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不用给予肯定,指导朗读这三句话。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这三句,知道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

8、师: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个“沉甸甸”,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我想告诉大家这桶水很重。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描写水桶很重,请你找一找。

9、出示: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桶水,我们也来感觉一下这桶沉甸甸的水。

(4、5生试)

学生试后,教师作记者采访学生提水后的感受,相机理解词语:晃荡、走走停停。

10、指导写字:

师:是呀,这么重的一桶水,胳膊都痛了,我们来写写“胳膊”着两个字吧!

⑴ 课件出示:胳膊(带田字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注意点。

⑵ 学生各试写一个,教师巡视。

⑶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进行对比。

⑷ 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重点指导“膊”。

⑸ 学生再次练写。

师:小朋友们,我们写了一会会儿字,胳膊就开始酸了,而妈妈们却还要提着这满满一桶水,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辛苦吧!一桶水可重啦!

(引读第8自然段)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

(引读三个孩子的表现)

11、看着这桶沉甸甸的水,再看看这三个孩子的表现。你明白老爷爷说的话了吗?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又为什么要这样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同桌讨论)

12、交流反馈,学生畅所欲言。

13、教师小结:是呀,一个真正的儿子,他懂得妈妈的辛苦,他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师:如果你是他的妈妈,你可以怎么夸自己的儿子呢?

课件出示:“我的儿子 。”

学生尽情夸赞。

2、师:看来,这位儿子并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觉得我们的板书哪里需要改一改吗?

师按学生要求将板书第3个儿子的下面补上:

孝顺、懂事

3、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感情升华。

师:是呀,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成为这样的子女。在我们德清也有一位大孝子,他叫──孟郊。让我们借着一曲《天下游子同此情》来赞扬一下所有的孝子吧!

(师生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胳 膊

第二个 唱歌好听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科学;教师;素养

一、把握活动设计前的细节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材及活动设计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认真选材,精心备课,特别是关注设计过程的细节,才能真正把握教学的核心,让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中获取知识。

1、注重活动内容的适宜性——提高教师分析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力

我们知道上课前必须做到“三备”: 备大纲、备教材、备幼儿。每个活动都要钻透“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总结几年实施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我感觉比较容易把握“大纲”和“教材”这两方面,但很多时候会忽略孩子的所思所想,或者考虑得不够周全。在“奇妙的滚动”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认识球可以让任何方向滚动,而柱体绕圈滚动特别困难,便设计了让幼儿用小棍推动球体和柱体,让两名幼儿扮小树,一名幼儿在两树间绕“8”字行走的游戏。孩子对8的书写本身就比较困难,如果拿着小棍推动球或柱体断断续续滚动的话则更加不易,此时我如果设计在两棵“小树”外绕“0”显得更简便,更容易操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达成目标。

2、注重活动价值的适切性——提高教师分析素材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有时整个活动让人觉得层层递进或井然有序,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而有时让人觉得很乱或没有章法,我觉得这和老师在活动前分析教材中素材的能力密切相关,能正确把握活动的价值、准确分析素材会使教师在实施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活动设计时的细节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环境,需要安全、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幼儿的心境,是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让孩子大胆出色的表现,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应从目标制定的准确性、环节设计的流畅性及提问设计的层次性三个角度去考虑。

1、活动目标制定的准确性——提高教师科学兴趣的把握能力

探究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科学就在幼儿的身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只有生活化的内容才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最想探索的。活动目标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而制定,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我们要善于利用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科学知识、经验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对科学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活动环节设计的流畅性——提高教师科学逻辑的思考能力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以引导着的角色出现的,而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但幼儿的思维活动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正确、科学的引导,能够让幼儿的思维活跃,并加以延续,进而加以拓展,能够将探索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所以活动环节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实验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合理的环节设计及引导语,能把幼儿思路打开,明确要求,进而去积极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如果各个环节及引导语的设计不科学,不明朗,可能会让幼儿听上去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更不用说积极主动了,对幼儿的试验设计没有帮助,甚至起到反面作用。比如幼儿设计的实验不能够说明问题。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出效果。所以,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各个环节设计的流畅性。

3、活动提问设计的层次性——提高教师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能力

一切探究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就不能保持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更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但有些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年龄关系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将问题逐层分解,用问题给孩子搭建一个个阶梯,来帮助他们最终能达到活动目标积累活动的经验。比如在活动“影子的眼睛”中,老师不是直接让幼儿思考怎样让兔子的影子出现眼睛,而是让孩子先看到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层层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是帮助幼儿观察发现这个兔子的影子和之前的影子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是说影子只有轮廓没有五官的吗?为什么这个小兔的影子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呢?”这是先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影子是黑的,然后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明亮的眼睛是怎么来的,这个点是挑战幼儿思维的。

三、把握活动设计后的细节

1、幼儿探索行为的观察——提高教师观察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我觉得一位成熟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只有通过活动中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一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现象,进而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所在。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发现幼儿的兴趣,理解幼儿问题的含义,探察幼儿进行活动的理论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观察者。有时上课如果只注意“赶进度”,那就根本顾不了孩子在下面干些什么,是不是和老师的教学同步,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当老师会关注到每个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敏锐的双眼时,活动才会成为孩子和老师共同的舞台。

2、活动实施效果的分析——提高教师分析的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资源;主题教学

台湾“教育部”于2012年制订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在总目标中提出幼儿园教保服务的实施必须与家庭及社区密切的配合;在实施通则中指出要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网络,建立三者间的伙伴关系。幼儿身处在社区中,生活受到社区的影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密切,幼儿的生活环境包括了家庭、幼儿园以及身处之社会环境,每个环境都是幼儿拓展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透过观察与参与,幼儿从所处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因此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教育成功的核心。台湾幼儿园因为少子化的现象,要面临生存问题必须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纷纷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做出幼儿园的特色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设计、实施以及评量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评述。

一、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定问题或者若干的问题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经验的活动。[1]社区资源指社区内可提供幼儿学习之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自然环境、文化、组织与关系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提供师生实地参访之场域,使师生获得真实及具体经验,并入园进行专业解说或协助师生更加了解社区特色。[2]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因此,主题教学是幼儿园开展各领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幼儿园主题教学主要从幼儿的生活事件,从幼儿已有的经验中自主建构的活动,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对于这个话题中所存在的问题现象的探索研究中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出新的验,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一种发展。社区资源的种类和类型很多,在人力的资源中通过家长资源或者社区人士可以协助幼儿园进行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家长进课堂、消防安全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形式;在社区事件资源中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历史事迹、文化遗产或者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结合起来扩展幼儿的经验,例如“牛肉面的故事、水车园、寓言园、博物馆等”;在物的资源中可以将社区中的场所,地方、产品提供给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3]

因此社区资源成为幼儿园周围可充分利用的资源,为幼儿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可利用的材料,可以发展幼儿园的特色,对于社区而言社区资源充分的利用在幼儿园可以发扬社区的文化,促进社区的发展。

二、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阶段

课程的设计就是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的方法、教学活动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所进行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核心在于决策,相关的决策反映出了课程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的构想。[4]在课程的设计中从知识中心论来讲要引导幼儿探究文化的遗产与精华,从学习者中心论来讲要让幼儿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社会中心论来讲要积极的鼓励幼儿探究社会的问题以及他们切身相关的社会事务问题。课程设计阶段特别强调以学科内容、教师、学生以及学习环境四要素作为课程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从实物的层面考量从哪里开始着手课程的改变。因此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步骤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选择适切的主题

此阶段主要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以及评估整理社区的资源。在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的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引发出幼儿内在的一种学习动力。评估社区资源中除了在实施主题教学前与配班老师进行教学实施讨论之外也会在课程萌发之时与幼儿通过脑力激荡的形式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向家长说明新学期主题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搜集家长的意愿调查表和整理社区人士可以提供的资源,确认教学计划中实际所需要的社区资源,再将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主题一般来源与师生感兴趣的主题、教科书中的主题、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结合地方民俗活动与庆典、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和结合地方社区的一些资源。

(二)发展教学概念与设计统整架构

主题决定后教师针对选定的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或参考各科现有的课程,列出幼儿应该习得的相关概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学校的设施、学生的能力来选定活动,最后做出活动设计的架构。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中,主题的选择首先是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和老师通过讨论来探讨生命中有趣的事物,教师根据孩子所感兴趣的建构一个要进行的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让幼儿去观察、通过老师和孩子们集体的讨论,通过操作活动等的学习方式来去学习。由于所确定的主题主要资源都是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选取的,所以对于幼儿而言比较熟悉,孩子对于他生活周边的事件带着好奇带着探索来去探访。因此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老师们会带着幼儿到周边的社区进行户外教学活动,目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找出孩子的潜能,通过孩子的兴趣所在不断的延伸出新的小主题活动。

(三)设计教学活动

相关教学活动确定后,规划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应该考虑到的主要因素有:活动的顺序、学习的目标、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活动进行的方式等,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多和其他的教师合作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是让幼儿主动的探索,通过实际的操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例如《植树乐》这个教学活动,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中社区生态环境―树木,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后产生新的经验,知道树木需要种植,孩子们产生种植的兴趣,在种植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特性,懂得种植的好处以及对环境的改善,从而增进孩子的环保意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四)规划教学评量

评量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包括这评量的过程。主题教学过程中的评量应该兼顾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的评量,而评量的方法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量,例如用档案袋评量、游戏化评量、学习单、检核表或者纸笔评量的方法。

(五)检验主题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主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透过教师详细的圣荷,修正后再去试试,这样才能达到完整而且有效的教学。

三、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实施阶段

结合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环环相扣的主题课程,通过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对教学情境的布置、通^户外活动参观计划、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生成性的活动。

(一)教学情境的布置

教学情境布置由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到邀请家长以及社区人士来协助情境的布置,最后幼儿主动提供教学材料来布置教室的情境。主要情境布置为区角的材料投放,根据主题幼儿园和幼儿家长搜集与主题相关联的操作材料,投放于区角,例如《有趣的布》这个主题教学中在美劳区提供与布有关的操作材料,针线;在数学区提供系扣子缝扣子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认识数字;在语言区请幼儿搜集与布有关的书籍等等。

(二)拟定户外教学活动的计划

通过户外活动的参访一方面教师找出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在参访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和幼儿讨论参访的地方之后,拟定户外教学活动计划,并制作家长通知单,请求家长的协助,在参访的前一天向社区资源的拥有者再次确定参访的时间和流程,教师提前踩点,和社区中参访的负责人联系好时间地点,提前通知家长为幼儿准备物品。

(三)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并依据幼儿的兴趣调整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量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并协同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形成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参访活动,教师在和幼儿谈话的过程中来发现幼儿对参访的事物兴趣点所在,确定一个大的主题教学活动,在一个大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来确定小主题活动,所以主题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灵活的,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体,真正的做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评量阶段

幼儿的评量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评量的方式可以从幼儿对社区的认识、学习的态度、创作的过程、作品、小组讨论等层面加以评估,辅以观察、学习日记、学习单以及参访重点记录,进行多元化的评量。幼儿也透过小组讨论中,叙说学习的进度、目标以及内容,进一步的提出修正及改进的策略,让幼儿针对自己的刑法及学习做反思,能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内容。

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融入主题教学的设计,教师应该了解社区资源,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特色设计出属于在地特色的课程,让延伸到教室外的社会资源丰富学习内涵,使得课程更加的多元化,而学习者可以透过亲身的体验,深入学习内涵并主动的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钰燕,霍力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结构及支持性策略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3.

[2]刘燕雯、郑束芬.幼儿园实施社区资源融入方案教学之成效困境与因应之道[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2009.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4)

(一)学子风采主题墙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前儿童各方面都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儿教师应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和儿童智能的多元性。幼儿教师多元智能观只有在能充分施展个性的环境中才能形成。有学者认为教育可分为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教育两种,而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不过是教育现象的一部分,人们不断地从无意识中感到某种长久的教育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环境”[3]。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在成为教育者之后,也会给自己的教育对象展示个性的空间。学子风采墙是全方位、多领域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学生的艺术汇报演出、社会实践活动、美术作品展、创编的故事、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模拟教学等等都可以纳入学子风采墙的内容。学子风采墙,要鼓励学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使学生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合格幼师。

(二)反思主题墙

反思主题墙,可以给学生提供检视自己行为、理念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主题墙,学生可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专业要求,反省自己作为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反省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儿童身心需求。这类主题墙可以分为三大块,一为礼仪镜,正言行;二为阅读书目,如“这些书籍你读了吗?”;三为发问栏:“儿童是什么?”、“儿童教师是什么?”、“你爱儿童吗?”和“你有童心吗?”,让学生在这种强迫性地不可选择中不断拷问自己和检视自己的言行。

二、主题墙凸显的特点

幼师生在主题墙创设中应凸显出专业性、教育性、动态性、主体性的特点。

(一)专业性

众多对“专业性”的研究文献表明,所谓专业性,就是独特性、可区分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如教师的“专业性是表征教师之所以是教师的根本属性,是用以描述教师职业本质的一个概念”。主题墙的设计,应使师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发展方向,使来访者一目了然地明确本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如“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把校门口设计成会“说话”的长廊,用一个精心的布置向来校的访客、每日接送孩子的家长传达了学校的概况,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培养0-6岁儿童的专业老师。主题墙的内容应涵括与0—6岁儿童学习发展相关、与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相关、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人和事物。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气氛,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专业精神,树立专业理想,具备专业情怀。

(二)教育性

瑞吉欧教育工作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内涵”,也就是包含教育性的信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学习产生刺激。在创设专业主题墙时应将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事物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内涵”。让墙壁“会说话”,达到支持和鼓励某些行为或事件的发生,限制或禁止另一些行为的出现,并要以其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或语言及其形成的氛围和环境,表达某种“意义”,或者是反映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或者是阐明某种思想和观念,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教化,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使他们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儿童谋福利的专业,学前教师是儿童幸福的奠基人。我们要根据“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精心选择内容,发挥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的作用。以一种强迫接受地不可选择性让学生意识到教育活动设计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对学前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把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学、通过单纯地讲授学不会的知识、理念以环境创设的形式渗透进学生的灵魂当中去,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主题墙“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

(三)动态性

隐性课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主题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要与历史对话,前可见古人,后可鉴来者,……让人们明白它从哪儿来的,又要往哪儿去。”主题墙应该承载着这样的功能:使人们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学子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专业主题墙承载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它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应根据专业发展要求更换内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她们通过这面墙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之河静静地流过主题墙。

(四)主体性

主题墙的教育性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不是理所当然地发生的,只有当主题墙所传达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或生活世界发生意义联系或者这种信息的强度打破了原有的认识,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结果。我们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自己的教育。”在创设主题墙时,我们应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学生是环境创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环境创设的主体。首先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需求作一预测,对学生在活动设计方面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细化。然后,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主题墙的规划到内容的选择以及造型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应把主题墙的创设变成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

三、对幼师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影响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活动设计意识指引下的活动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多方协同作用的结果。主题墙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主题墙对幼师生活动设计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活动设计意识的激发和活动设计知识的增加。

(一)激发幼师生的教育活动设计意识

教育活动设计意识包括对教育活动设计本身的认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儿童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师生的教育活动设计意识比较低、专业的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旷课、迟到、玩手机、做与活动设计课程无关的事情的现象严重;迟交或不交作业、“百度”抄袭现象严重。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使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学前教育师资的极度匮乏。为了满足迅猛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的需要,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幼师生的招生门槛,致使一大批并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但求学无门的学子都涌向了学前教育专业。这些幼师生除了在课堂上从专业老师那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所了解之外,无意花更多的时间关注专业发展。要激发幼师生的活动设计意识,单纯依赖专业老师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重视隐性课程对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而最能影响她们的隐性课程应是学生每天生活其中的教室、走廊、楼梯。纲领性文件墙创设在她们的必经之地,让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扶持政策,让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增强她们的专业认同度。名人名家主题墙,让幼师生找到前行的动力,使她们时时刻刻沐浴在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光辉中。幼师生通过专业反省墙时时刻刻检视自己的行为,以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要求自己,在不自觉中提升对活动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二)增加幼师生的活动设计知识储备

活动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活动设计所需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必须建立在对儿童发展水平和发展标准的了解,必须依据儿童的学习特点,选择活动方法、确立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来达成其目的。设计的活动方案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五领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学生必须掌握的活动设计知识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环境创设的原则、活动设计的原则,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内容及教育活动方法性的知识以及儿童五领域发展知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规律及速度的知识等。《纲要》、《指南》几乎涵括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所需的全部知识、理念。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纲要》、《指南》的知识不太熟悉。对学生的教案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完全处于一种纯粹经验的状态,所学过的知识在活动方案中根本体现不出来,《纲要》、《指南》的知识根本在活动方案中找不到痕迹。《纲要》、《指南》几乎涵括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所需的全部知识、理念。而这些知识、理念单纯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单纯靠学生一次性地背诵是难以掌握、难以领会的。如果我们创设这样的主题墙,让这些内容以恢宏的气势展示在学生每天必经之地,学生每天偶尔顿足品读,与它进行的无声对话;或者,设计活动方案时临时借助,都能使这些内容慢慢渗透进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能使它的理念潜移默化为学生专业精神的一部分。

(三)提高幼师生教育活动方案的质量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数学游戏;设计能力;幼师学生;PPCP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37-04

数学游戏活动设计能力

是幼师学生最重要的数学素养

(一)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活动

学习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两大主题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他提出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和儿童本身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学习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两大主题,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学习离不开游戏,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活动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保证 在儿童教育中,游戏活动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保证。其作用正如理查德·费曼所言“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是什么?是孩童时代的那些小实验和充满孩子气的智力游戏。”儿童通过游戏接受外部信息,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独特的联系。操作过程中,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似与不足使类与概念得到发展。而游戏情境中发生的问题,也同时激发起儿童的思维积极性,从而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智力游戏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并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二)幼师学生的数学素养

幼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是一些浅显且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知识。因此,可以说幼儿教师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幼师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不需要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从所能收集到的各幼儿师专及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来看,均没有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如绵阳师范学院、成都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也就是说,专、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其数学知识结构仅停留在高中数学的层次上。但几乎这些资料都表明,大家对幼儿游戏是重视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或《学前游戏论》这类课程就列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计划中。

数学素养一般表现在数学知识的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品质等几方面。作为数学的基本功,幼儿教师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专科或者本科段的幼师学生,高考时所关注的焦点完全在于解题训练,对于数学游戏、趣味数学问题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他们在组织幼儿数学活动时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设计能力等方面的数学素养均需提高,其中又以幼儿数学游戏活动设计能力最为重要。会设计,也就会表达,就能组织。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蕴含着各种数学信息,幼儿参加游戏,不仅愉快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学习着各种游戏技能,同时也感受着其中的数学信息,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例如,积木游戏可使幼儿对平面和立体图形有所认识,可培养幼儿学习按顺序、有条理地做各种事情;超市游戏(或商店游戏)使幼儿学习了将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学习记数、认识钱币和数的运算等。但是,这些数学游戏活动需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做得更好。

幼师学生数学游戏活动设计能力现状

我校承办幼儿教师国培任务时,组织了国培班学员及我校幼师学生的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比赛,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发放通知情况

国培班学员中我们发出通知150份,收回数学游戏活动设计作品88份;学生组我们向两个三年级班和两个二年级班共246人发出通知,收回数学游戏活动设计作品98份。

(二)统计分析

重点从独创性、游戏体验、避免小学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三)结论

1.收回作品数较少在意料之外。说明幼儿园教师和在校学生对于数学游戏活动设计的认识总体不够。自从幼儿园教育活动按五大板块划分,将数学活动归入科学教育这一块后,感觉总体对数学的要求有所降低,因为多数时候大家不再称其为数学活动,改称为科学活动,也许这是造成大家认识不够,不能积极参与的原因。

2.独创作品在收到的作品中占比不高。

3.数学游戏活动设计缺乏应有的游戏体验。如,一个学生的作品,目的是认识图形,游戏名称是《与几何宝宝交朋友》:

问题导入,引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把几何卡片发给幼儿,确保每个幼儿手中一个。首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特征;其次,引导幼儿与其左右两边幼儿手中的图形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再次,请三个拿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幼儿起来说说他们观察的结果。

教师总结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师让幼儿认真找找教室里面的物体哪些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教师再次强化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教师播放多媒体,中国的天安门(正方形),美国的白宫(圆形),埃及的金字塔(三角形)图片。

点评:没有说明用什么问题导入,活动过程设计平淡,幼儿参与度不高,没有引起幼儿产生游戏体验的元素。特别是不清楚教师要强化这三个图形的哪些特征,或许表达不当就有可能用小学数学里的定义来给幼儿讲,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图形课,小学化倾向明显。

4.在避免教学活动小学化方面,教师组的成绩与学生组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其中在校三年级学生情况略好于国培学员,主要是因为有些国培学员曾经是小学教师转岗而来。

总体情况是,在校三年级学生比二年级情况要好。这也说明,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来提升幼儿教师的数学游戏活动设计能力。

提升幼师学生数学游戏活动设计能力之PPCP模式

(一)PPCP模式的基本结构

在职幼儿教师的数学游戏设计能力需要教师自己有计划地通过阅读、实践、反思等过程逐渐提高。在校学生数学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需要学校从教学活动中好好组织、计划和安排。经过我们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通过计划、体验和学习、创编、实践和反思这四个步骤提升幼师学生数学游戏活动设计能力,简称四步法(又称PPCP模式)。

计划 重视数学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将数学游戏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学前游戏论》、《幼儿园科学活动指导》等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要求,安排了数学游戏专题训练,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方面的学习和作业练习。

体验和学习 其一,让幼师学生多玩玩游戏(包括电脑游戏,但要注意游戏不仅只有电脑游戏),通过玩游戏获得游戏的情感体验,通过参与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游戏是让人喜欢的,让人愉悦的;其二,教师帮助搜寻一些有创造性、趣味性的游戏,学生自己也通过网络或书籍搜寻一些游戏来学习研究,数学阅读是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师学生应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加强数学素养方面的积累,如手指游戏——小白兔,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其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这种训练按专题进行,如算术游戏专题,手指游戏专题,火柴棒游戏专题,积木游戏专题,森林游戏专题,超市游戏专题等;其四,讨论和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相互学习,相互学习才能改进和提高。

创编 试编游戏。通过学习,可以把学习中积累的素材直接或者经过改编用于教学活动,但可能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并不能找到设计好的数学游戏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自己创编(即设计)。一般而言,创编一个活动可按下面步骤进行:(1)分析任务和确定目标,主要分析游戏活动在为教学活动服务时是为了锻炼口算能力,还是为了锻炼操作能力,或者是为了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等。(2)确定游戏形式,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游戏。数学游戏设计与其他游戏一样有多种形式,如个人游戏、小组合作游戏、亲子活动游戏、主题活动游戏、幼儿角色游戏、电脑游戏等。电脑游戏设计需要较高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不推崇每一位幼儿教师都会,网络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幼儿数学游戏,可以关注并搜索适合幼儿的数学游戏,并介绍给家长,让家长陪孩子一起玩。(3)引入提升幼儿兴趣和游戏心理体验的元素,幼儿数学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每一个数学游戏都应有相应的数学元素。当然,一个游戏里也不尽只有数学元素,而应该是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才能显得生动有趣,卡通人物和卡通动物,美丽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情境(场景),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新颖的玩具,旧玩具的新玩法,这些均是游戏活动非常重要的元素。如前面的认识图形,经过训练后,学生对作品进行了修改,游戏名称改为《图形宝宝找妈妈》,增加的元素有:在场地上画出可分别容纳5到10名幼儿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和长方形。注意场地上画图时再画一个同心虚线圆,每个小图形保持与虚线圆相切,这样每个小图形与中间大圆的距离相等,小朋友站在场地中央圆形区内。每个小朋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图形宝宝。将不同的图形做成头饰戴在头上,再手持与头饰一样的图形。教师:你们都是不同的图形宝宝,你们知道自己的图形妈妈是什么形状吗?你们能找到自己的图形妈妈吗?请小朋友听到口令后,帮自己手中的图形宝宝找妈妈,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幼儿四散地去找场上的图形妈妈,最后两名找到的小朋友,就让他说出每一个图形妈妈的名称并数出图形妈妈里面的小朋友人数,看谁数得对(这里事先设计成每个组里人数不一样,这样不同图形妈妈里的小朋友人数也会不一样)。最有可能是对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在比较中出现错误,会有跑错位置的小朋友。变换游戏方式1:小朋友自由交换图形卡片,教师强调交换时的礼貌,游戏继续进行。变换游戏方式2:站在不同图形妈妈里的小朋友排好队用蛙跳方式跳进中心大圆里,每人只能跳8步,不能跳入者先站在大圆外,最后看哪些小朋友没有跳入大圆里,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跳入?可能的回答有:“力气不够”、“我个子矮我要多跳一步才跳得进去”等回答,考虑到这些情况,教师要注意给小朋友讲解蛙跳的动作注意事项,并鼓励小朋友平时锻炼身体。变换游戏方式3:将方式2中的蛙跳改成单脚跳,规定每人只能跳6步,继续玩……点评:这种修改,教学内容将不再是简单的认识图形,还有数数、记数、体育活动的加入,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协调性同时得到了训练。如能再加上自编的儿歌,教师注意采用童话般的语言,以及通过语言营造场景气氛,将给幼儿带来学习和运动的乐趣。(4)完善作品,将前面三步思考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作品,同时注意修改和完善。

实践和反思 一般通过开展幼儿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比赛及组织幼儿数学游戏活动两种方式进行。比赛可激发创编热情,将自己的作品用于幼儿数学游戏教学活动中,是创编游戏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检验游戏设计能力和游戏组织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检验幼儿是否有高涨的参与积极性,检验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录下哪一个环节组织得不好,然后再回过来对整个设计进行修改,并在下次使用时加以纠正。

(二)注意事项

克服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专业幼儿教师紧缺的地区,一些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一些非专业大学生及初、高中毕业生被聘请到幼儿园,她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容易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活动直接移植到幼儿数学活动中。最好在专题训练中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克服这种现象。

适合幼儿年龄特征 新、奇、好玩、能玩,才是幼儿的游戏。其中,能玩,是指要照顾到幼儿的心理和能力的发展特征,难度过大幼儿玩不了,也没有意思。这是数学游戏别值得注意的地方。网上偶然发现一个幼儿卡片数字游戏,提出的问题里居然是用1,2,0,5这四个数字排出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排出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可排出多少个不相同的三位数?可排出多少个不相同的四位数?试问,多大年龄的幼儿学习过三位数和四位数?

应有独创性,不简单重复模仿 设计出来的游戏活动创意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模仿。如全球读经教材网开发的《手指游戏》,就非常具有独创性。这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我们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动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但许多教师组织学生算术练习时,都会简单重复用卡片游戏这种方式,并堂而皇之冠以“游戏”之名。

应有游戏性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的游戏性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游戏性体验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是游戏给予儿童的礼物,正是因为这种体验儿童才会喜欢游戏。

注意操作活动是游戏的一种主要形式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是游戏活动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设计幼儿数学游戏时,一定要时刻注意何时该由幼儿自己操作,何时该教师加以干预。但这里所指的干预,不是对幼儿的活动横加制止,而是适时介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从而加强数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以帮助幼儿完成游戏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立棣,巩贤花.婴幼儿益智游戏培养方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唐越桥,马岷兴.中学数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赵一仑.幼儿园教师数学素质的现状调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4]李东林.从马斯洛高峰体验理论探讨儿童游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5]石爱琴.数学活动中增强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6)

下面就以“神奇的磁铁”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展开实切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

一、 设定适切目标,找准活动之方向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砍柴的人想把柴砍得又快又多,必须先把时间、精力花在磨刀上。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进行教学,我们到底要让孩子获取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名师崔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所以,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为此,我们首先对“神奇的磁铁”在三个年龄班实施的目标进行了推敲、定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分别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定了不同的科学活动目标,且每一个维度三个年龄班的目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从认知目标看,因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虽然看到过磁铁或碰到有关磁铁的现象,但还不认识磁铁,为此,我们将小班的认知目标定位于“认识磁铁,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中班幼儿在小班初步了解磁铁特性的基础上对磁铁吸铁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磁铁的其他特性还不甚了解,为此,中班的认知目标应在小班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我们将中班的目标设定为“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发现其隔物吸铁的现象”,大班幼儿在小班和中班多次探索磁铁特性的基础上,应有新的提升,于是,我们将大班的目标定位于“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从能力目标看,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往往是无意识地玩弄,操作物体,虽然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感知到了一些科学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自言自语,但他们往往不乐意将自己的探索发现向同伴进行表达,而让幼儿操作后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是科学探索中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科学经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将此活动在小班实施的能力目标定位于“能积极探索,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在设置中班的能力目标时,我们以《纲要》中“要将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及“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注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思想为指导,将中班的能力目标设置为“能运用磁铁隔物吸铁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大班幼儿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者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们进行合作与交流”,为此我们将大班的能力目标设定为“能仔细观察,并合作记录探究结果”。

在情感目标的设置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根据三个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分别设定了“初步产生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 产生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提高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三个层层递进的情感目标,以此来逐步培养、提升幼儿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

在设计同一主题在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实施的目标时,我们首先应思考每个年龄段幼儿有哪些特点和需求,然后再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规律及《纲要》、《指南》的要求正确定位目标,努力使每个年龄段目标在不同的维度上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这样的目标设定,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的基本切入点和教学实施的落脚点;让我们在清晰地看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比较系统、有计划的一条明线的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幼儿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产生积极情感、态度的一条隐线,确保了发展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情感及能力的过程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目标的分层确立,为我们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明晰了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运用适切策略,成就活动精彩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在精心设定了每一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活动目标及各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精选适切的教学策略,是确保教学精彩有效的关键。

1. 精彩导入,为幼儿的有效探索激情引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为此,我们在不同年龄班实施“神奇的磁铁”时,根据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认知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导入。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奇的磁铁“在三个年龄班实施我们分别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导入,由此激发了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寓科学教育内容于有趣的游戏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使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试一试、玩一玩,在亲身体验中学科学、玩科学、用科学。为此,在设计小班的导入活动时,我们运用了“游戏导入法”,将整个导入环节设计成“寻找神奇的朋友”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找朋友”的游戏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磁铁的愿望和兴趣,从而为老师组织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动力保证。

魔术往往能给人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它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究欲。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事物有着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中班的活动导入设计我们采用了“魔术导入法”,通过让幼儿欣赏“回形针不见了”的魔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产生探究磁铁的欲望。

大班幼儿在小班、中班学习的基础上对磁铁的基本特性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磁铁的经验,为此,在大班活动的导入部分,我们运用了“猜谜导入法”,将磁铁的特性编织成一个活泼、有趣的谜语让幼儿来猜测,由于幼儿,尤其是大班的幼儿都很喜欢猜谜语,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带着老师抛给他们的问题认真、仔细地听老师描述,并且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猜谜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很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能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上课的环节,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为接下去的深层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适切的活动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活动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2. 精选材料,为幼儿的有效探究提供保障

科学活动重在通过提供趣味的、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不同有所区别与侧重。

小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在每个小朋友的小椅子底下摆上了一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磁铁,让幼儿先把这个藏在椅子底下的神奇朋友找出来。把磁铁藏在椅子底下这一设置,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神秘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接着请幼儿自主观察,相互交流,了解磁铁的特性,在这里,教师能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不善于合作的年龄特点,提供了每个幼儿一块磁铁供幼儿探索发现,充分满足了每个幼儿的探索需求。而所提供的磁铁,包含了圆形、方形、长条形、拱形、红色、蓝色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这样,有利于幼儿全面地感知到各种磁铁的不同外形,在接下去的“磁铁找朋友”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架子、发夹、勺子、回形针、钥匙、塑料小花片、积木、硬币等等物品,让幼儿拿着磁铁与这些物品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这里,教师能从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的物品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由此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像见老朋友似的开心地与这些朋友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在摆放这些材料时,教师也能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将这些生活用品分红、黄、兰三组摆放,给幼儿准备的篮子也分红黄兰三种颜色,请拿不同颜色篮子的幼儿分别去不同颜色的小组上为磁铁找朋友,这样的材料设计与摆放,减少了游戏过程中由于小班幼儿能力弱不会灵活选择而出现的争抢、拥挤或者等待现象,有效地确保了幼儿的有序操作、探索。

在中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在让幼儿探索感知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时,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磁铁,回形针及不同材质的隔物板,有木质的、铁质的、塑料的、纸板的、玻璃的等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隔物相吸的探索。中班幼儿的主观意识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探究,为此,在这里,老师能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同组的探索材料摆放在一起,供幼儿自由选择、探究。充足、丰富的材料投放,不仅满足了每个孩子的探索兴趣及愿望,同时也让幼儿充分地感知了磁铁能隔着任何物体吸铁的原理。在接下去的让幼儿运用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中,教师又巧妙地为幼儿创设了“帮妈妈找东西”的生活情景,将一些铁制的生活用品分别藏在沙中、瓶中、盒中、水中,让幼儿用磁铁把这些物品找出来,这样的材料投放方式,带有神秘感、新奇感,能有效地激发中班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大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除了为幼儿提供了每人一块两端分别为兰红颜色的磁铁、每组一盆回形针供幼儿探索、比较磁铁两端及中间部分的吸力大小外,教师还为每两位幼儿提供了一张操作记录卡,让两个幼儿合作看着操作记录卡上的图示玩“碰一碰”的游戏,记录卡的提供,对于大班幼儿独立完成探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及吸引力,不仅培养了大班幼儿独立看图示进行操作、探索的能力,而且也使幼儿间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由此可见,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年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精心选择,投放幼儿探索、操作所需要的材料,同时还应精心考虑材料的提供数量、摆放位置等,努力使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实现教学的预设目标。

3. 精心引领,为幼儿的有效探索点灯引路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进行精心指导、引领,不仅可以保证科学活动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并维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延伸幼儿探究行为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幼儿探究行为的效度,进而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质量。

在小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教师首先运用了拟人化的语言告诉幼儿,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神奇的朋友,这位神奇的朋友就坐在小椅子底下,请你们把它请出来。在探索磁铁具有吸铁的功能环节,教师同样也用拟人化的语言向幼儿交代了游戏内容及要求:“这些磁铁告诉老师一个秘密,要去找他的好朋友,能和它粘在一起的就是他的好朋友”。拟人化的语言导入及游戏交代,就像一根魔棒牢牢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幼儿的有目的探索指引了方向。

在中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一开始,老师就一边表演回形针不见的魔术,一边神秘地说“转呀转呀转呀,回形针怎么不见了?回形针去哪里了呢?怎么会跑到手里去了呢?为什么手里有了磁铁回形针就挂在手心里不掉下来了呢?”一连串的问句设置,一方面有效地激发中班幼儿观察、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引领幼儿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与思考。中班幼儿对于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此,“为什么手里有了磁铁回形针就挂在手里不掉下来了”这一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引领中班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思维,真正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接着教师又向幼儿提出:“如果在回形针和小磁铁之间夹一样东西,磁铁还能吸住回形针吗?”简洁明了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使幼儿明确了探究的目的和方法,为接下去幼儿进行隔物吸铁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在幼儿探究发现磁铁具有隔物吸铁的本领之后,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中班幼儿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又精心设置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前几天妈妈的许多东西都弄丢了,想请你们想办法用磁铁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可是有个条件,不能用手直接去拿东西。”这段语言的设计,不仅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帮助妈妈找东西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向幼儿简明地交代了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为中班幼儿接下去的有效操作,探索激发了兴趣,指明了方向。

大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磁铁的两端和磁铁的中间吸的东西是不是一样多”的问题让幼儿进行猜测,引发幼儿尝试、探索的兴趣,在幼儿探索之前,教师还向幼儿交代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请你用磁铁的两头和中间分别去吸盆子了的回形针,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在接下去探索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的环节,教师告诉幼儿:“接下去呀,磁铁要请你们来玩个碰一碰的游戏,两个小朋友一起看着记录表玩,红的和红的碰一碰,兰的和兰的碰一碰,红的和兰的碰一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在记录表上记录下来。”简洁的语言,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既为幼儿指明了探索、操作的方法与要求,也为幼儿的成功探索指明了方向。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篇(7)

活动目标

1、练习站在椅子上变换动作,保持身体平衡,发展平衡及跳跃能力。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音乐:现在大家一起做

2、幼儿人手一把椅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播放音乐:现在大家一起做

2、听音乐做椅子操。

二、探索:椅子上的动作

1、幼儿双脚站在椅子上,变换手臂动作。

2、幼儿单脚站在椅子上,变换手臂和腿部动作。

3、幼儿坐在椅子上,用四肢做动作。

教师观察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提醒幼儿变换动作时保持身体平衡。

三、椅子游戏

1、过小桥:

将椅子一张一张靠拢,排成小桥状,幼儿踩在椅子上过小桥。

2、绕树林:

将椅子间隔距离排成小树林,幼儿绕过小椅子,曲线向前跑。

3、过桥墩:

椅子左右间隔设置,幼儿踩在椅子上过小河。

4、幼儿讨论

用椅子还可以怎样玩,请个别幼儿示范,拓展玩法。

5、幼儿分散活动,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根据幼儿能力及时调整椅子的摆放。

四、放松活动

幼儿坐在椅子上做骑马状,在场地上自由骑马。

设计意图:

1、助跑跨跳动作是大班年龄阶段较难掌握的跳跃动作一味地进行专门的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动作的发展本活动设计想通过“学刘翔哥哥来跨栏”这一主题式游戏方式贯穿整个运动教学引导幼儿向刘翔哥哥学习学做跨栏的游戏。同时掌握助跑跨跳动作的一些基本要领促使动作的发展和动作的协调性。

2、在组织此次运动时障碍物要稳落地处尽量做到松软。因幼儿骨盆还未形成下肢关节、韧带都比较嫩。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学习跨栏运动,并对此项运动产生兴趣。

2、学习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障碍物,提高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

3、尝试助跑跨跳,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4、能向刘翔哥哥学习勇于尝试、不怕困难。

活动准备:

提供长短不同的纸棒若干根、小椅子、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场地热身运动: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做热身运动,活动手部、腿部等部位,消除活动的危险性,促进活动的正常进行。引导幼儿了解体育运动,如打篮球、排球、跳高、跳远、跨栏等,由刘翔跨栏引出跨栏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探索。

(1)教师:奥运冠军刘翔大哥哥真棒,为我们国家争光,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项目上得到金牌?(跨栏)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

(2)椅子和纸棍,引导幼儿设计小跨栏。

(3)两人一组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4)说一说自己的玩法,并做示范。

教师重点示范动作要领:起跑速度快、跨跳要有力,

(5)引导幼儿尝试更高一点的跨栏。

(6)教师:刘翔大哥哥是不是只跨一个栏呢?怎样才能跨很多呢?让幼儿自己将小跨栏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

2、游戏“我是跨栏小冠军”

(1)教师:你们想做冠军吗?想得奖牌吗?在比赛中动作要规范,有力,不能犯规。

(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为获胜组贴红花。

(3)提高跨栏的高度,幼儿再次比赛,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出示椅子,利用椅子进行跨栏运动。

教师调整椅子之间的距离,进行跨栏练习。

(1)将椅子按恰当顺序摆放好,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2)分别将两个椅子背背相对,排成一列,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比较小组同学完成时间的长短,跨椅子过程中,椅子倒地这位同学失败。孩子跨栏过程中,教师指导动作,保护好学生安全。

注意活动前,教师要讲好规则,注意安全,保持身体平衡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坐在椅子上做放松运动。

2、收拾场地。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通过反复练习,增强了孩子们的毅力、勇气、信心,克服了恐惧心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孩子们之的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平整的场地、《健康歌》音乐、呼啦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环节设计:

1、整队,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随《健康歌》音乐做运动,做好游戏的准备活动。

2、通过谈话法跟幼儿讲明游戏规则,把幼儿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是一列“小火车”,三列“小火车”同时从起点出发,绕过障碍和终点标志,以先返回起点者为胜。若在前进过程中“小火车”断开,则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3、强调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纪律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活动开始:

玩法一: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后面的幼儿扶着前面幼儿的肩膀,形成“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不设障碍,终点处设三个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绕过终点标志先返回起点的是优胜者。

玩法二: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排头幼儿手拿呼啦圈做车头,每个幼儿套在一个呼啦圈里当作车厢,后面幼儿抓着前面幼儿身上的呼啦圈,连接起来开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设有障碍,终点处安排三名幼儿作为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到达终点绕过终点幼儿再返回起点,先到起点的一组为胜。

玩法三:幼儿分小组创编游戏玩法,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5、活动结束: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并整理活动器械。

6、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跟家里人玩开火车的游戏,并创编出更多的玩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