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53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篇(1)

关键词 顺应论 农业科技英语 翻译

0 导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造福于人类,其进步的成果直接地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享。正是由于这种国际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农业科技翻译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农业科技文献的翻译任务也更为艰巨。本文以耶夫·维索尔顺应论为指导,结合农业科技英语的用词和文本特点,分析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探讨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1 文献回顾

农业科技英语作为一种正式的科技用语严谨、简洁,不具感彩、客观性较强,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很少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段。对于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汪庆伟从农业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出发,认为农业英语在词汇上具有专业性强、派生词多、合成词多、缩略词多等特点,在语法上具有被动语态使用多、长句使用频繁、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和大量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等特点,因此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应该采取直译、音译、意译几种方法,对句子的翻译文本进行增减词、转换和分译(汪庆伟,2009:116-119)。唐军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探讨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强调农业英语的翻译要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这两个原则,重视汉英句法差异,保证译文的正确性和可读性,关注文化差异,避免造成译文的误解(唐军,2010: 36-38)。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英语方面都停局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层面上,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拓展开来,若能结合语义学的理论进行对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探讨,无疑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 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用学是对语言学的一种综观的观点。耶夫·维索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对于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作用。

3 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耶夫·维索尔的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如:The soil must be tilled and the seeds sown and the farmer must tend the crops, watering and fertilizing, guarding against weeds pests, while waiting for the harvest time. While在一般情况下的意思为当……时候,如果直接把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翻译成“土地要耕耘,种子要撒播。农民必须细心照看庄稼,浇水施肥,除虫灭草,在收获季节,还要保护农作物免受杂草和害虫造成的危害。”显然就不符合逻辑,没有正确表达本文要表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顺应论语境关系中的社交世界和线性序列的角度来分析,如While直接翻译过来显然是违背了顺应语境关系中的社交世界和线性序列的原则,根据语篇中的上下文逻辑本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农民必须细心照看庄稼,浇水施肥,除虫灭草,而后才能盼收获季节”。

4 顺应的动态性

在耶夫·维索尔的顺应论中动态顺应是顺应论的核心,维索尔认为语言的顺应过程就是应该实现动态的顺应。如:Implicit in adapted agroecological work is the idea that, by understanding thes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es, agroecosystems can be manipulated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to produce more sustainably, with fewer negative environment or social impacts and fewer external inputs.这句话中主语很长,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按照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的原则,可将先将其改为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译文:通过了解这些生态关系和过程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以改善生产,并使之更具持续性,减少对环境和社会负担的影响,减少外部投入,这种想法在已适应的农业生态工作中是不言而喻的。

英国农业论文篇(2)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农业往来日趋频繁,农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的英文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所需。这种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使各农业高校越来越重视ESP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通过不断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使ESP课程的设置成为公共外语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并促使基础英语教育不断变革。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使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范围不断拓宽,正是ESP课要面临的挑战。

一、ESP的课堂教学现状

ESP作为一个日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途径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的开展到如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国高校的ESP教学和相关研究都未成熟,其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虽然许多院校在本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但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比较薄弱,学生对专业外语重视不够。其次,专业外语教师队伍由从事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和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沟通甚少,课堂教学往往呈现的都是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比较成熟教学理论作为支撑。

二、ESP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外语教学课堂一般呈现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输入型,教与学呈现一个静态口头传授过程。任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专业英语课堂所应承担的特殊角色。这种现状与ESP所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很少有教师能够准确地分析特定领域语篇的语域和题材等相关特征,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外,并没有实质的长进。

需求分析理论应涉及到差距型标准,需求主体标准,需求用途标准和需求性质标准等,很多用人企业在当代这种信息决定企业前途的竞争背景下,掌握一定程度的英文知识视为员工必备素质,员工的英语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对懂得一定专业英文知识的员工需求十分迫切。

三、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英语ESP教学模式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ESP教学模式理论其实就是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ies)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中两者都应侧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认知情况,教师应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学习习惯相融合,是学生有意将已知知识与实际要求的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倾向。

农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相关农业词汇,了解本专业农业运行机制和农业术语。了解相关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运行管理和突出特点,促进不同地区相关农业之间的相互交流。

根据ESP教学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为特定的农业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可以用体裁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应用体裁规范进行创新型课堂设计的一种思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所对应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布局谋篇策略;使学生了解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教授学生分析语篇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或撰写某一题材的语篇。

农业高校应根据已有的教师队伍的师资情况进行培训,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相当水平并达到一定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除培训外,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还应当与农业专业教师进行必要合作,建立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ESP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应配合指定完整的系统教学大纲,在大纲指导下选取教材,ESP教学内容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相应教学内容,ESP应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ESP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建立公正客观,符合ESP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目前关于ESP一般分为测试型评估和非测试型评估两大类,测试型评估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时间和评价目标再进行二次分类。应根据不同农业专业的分类,采取更能合理评价ESP课程水准的评估方法。实际上就是课程进行中的需求分析,是一种期望,期望学生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一标准。

ESP是时展的产物,是学科进一步分化对英语语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实事求是的正视ESP在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因循守旧及其他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诸多问题,提高ESP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为农业高校外语教学服务。

英国农业论文篇(3)

孙楠,1980年5月19日出生,籍贯:唐山 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摘要:当前,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其问题具体体现在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方法、师资队伍缺乏优秀人才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和恰当的培训等三个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即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

关键词:河北农村 小学英语师资 问题 对策

目前,全国大部分小学已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然而从现状来看,全国各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其具体体现在较低的教师素质。为了挖掘和分析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现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作者对河北省八个县的二十三个乡镇的小学英语师资进行了调查。

一、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农村小学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教师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以及语言技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相比较于语言技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更注重的是教学技能,这是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提高。而且有大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开始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但是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有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方法

由于农村小学缺乏基本教学设备,如录音机、收音机等,而像计算机与语音室在农村小学更是一种奢望,所以许多农村英语教师依然只能采用老师领读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重点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些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乎完全没有体现。英语教学内容注重的仍然是英语语法与词汇,英语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改善很难实现。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或者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过低,在授课中只能完全使用汉语。并且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上课时间间隔较长不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因而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在课堂外,农村小学生不能接触英语,也没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1]208-209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由于既没有外部语言环境,也没有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会逐渐消失,从而对整个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二)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缺乏优秀人才

在河北省的农村小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科教师转教英语的现象。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任教英语的人数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需要,导致有些农村小学无法开设英语课,或者一人教授好几个班级甚至好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或者学校之间开设英语课的年级也是大不相同;所以就需要大量的其它科目的教师转教英语。虽然他们的学历够,可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能力。因此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既是由于教师英语素质不高,也是由于教师们不能花足够的精力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只能去尽力完成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得到有效和恰当的培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是语音语调与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其次是特有的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都应该在英语授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文化素质不够,所以只能在授课时教授教材上的内容,而无法拓展教学内容,无法将语音语调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气氛沉闷、形式死板、内容有限;农村小学生的视野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由于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周期较短而见效较快,所以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既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也没有相应的后续指导,更没有注重英语知识的培训,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英语教师不能通过培训得到很好的提升。[2]31-32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提议

(一)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

时代在进步,英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小学英语课程也就凸显出自身的重要、紧迫以及必要,教育部门应该将这种重要、紧迫和必要和相关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之深入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识之中。而正是所有人的合力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

由于农村小学注重语文与数学知识的教授,对于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英语教师的考核与语文和数学教师的考核是不同的;所以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明晰英语教师的职责就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应该能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和综合化,既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外部因素对英语教师的评价,也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既要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参考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尽量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能力,并做到英语专业的教师讲授英语课。

(三)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一种方式。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

为了保证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教师职业培训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常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职业培训的周期、时间、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的规定,并在必要时做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使得教师职业培训的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要监督制定的教师职业培训制度能否得到恰当合理的执行。而制度具体的实施者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本校的英语教师培训计划,为不同情况的教师做出一定的调整,包括形式或内容两方面的调整。其次,教师职业培训可以采用生动多变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其中比较直接的方式包括了公开课讲评、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等。培训讲师既能以自己教学的资源信息与专业知识指导受训教师,也能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英语的深入研究与受训教师进行深入彻底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更加透彻的理解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与任务,从而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知识的传授。如要缓解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的教学,提高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受训教师当面探讨教学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并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受训教师。如要提高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可以采用教学观摩的方式,以培训讲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来启发和指导受训教师,并能达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如要增加培训的趣味,可以采用灵活的远程培训方式或外教授课的方式,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最后,还要极为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后的指导。任何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职业培训也不例外,教师职业培训后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与职业培训的机构有效沟通,抽查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并要求受训教师对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培训讲师与受训教师在培训后也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对培训的各个环节提出正反两方面的反馈意见,从而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内容

恰当的教师职业培训形式需要恰当的培训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首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具有恰当的课程内容。需求会影响供给,所以必须先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最迫切想要受到的培训内容包括了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教材研究以及电脑操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开始关注课堂上的寓教于乐,并期望改进自己教学环节的每一个步骤,进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育工作者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育的固有规律,进而产生出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这就是教育理念。而理性认识又会指导感性认识,所以教育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具体的教育活动。培训讲师在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中介绍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给受训教师、并详细地解释这些教育理念,而受训教师则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地影响,使得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很大的改进。[3]49-49最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有大批的教师忽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精力几乎全部放在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教师就能将自己教学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此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再用自己得出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用这种办法既可以将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解决,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使得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互相促进,共同获得极大的改进。

三、结语

当前,全国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堪忧,与城市小学相比,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极其落后,并且教师的素质也较低。本文期望能对改善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有所帮助,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即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所以教师职业配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应予以大力提倡。(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利君.渝东南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08-209.

英国农业论文篇(4)

关键词:摘要;规范;建议

中图分类号: H315;G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62

摘要是论文中不可少的部分,具有独立性,其内容高度浓缩了论文中的核心思想,方便读者筛选阅读。GB/T6447-1986中明确规定,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为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介绍,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GB7713-87还规定为了方便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应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英文摘要是对中文摘要的转述表达,英文摘要在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摘要的类型

英文摘要主要分为三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一般分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内容,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层次清晰,可以简单明了地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指示性摘要是概括介绍性摘要,只是简单地表述论文的论题而不涉及数据。报道指示性摘要则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达出论文的结果,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形式表达。目前,大多数学术类期刊采用报道性摘要。英文摘要形式上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但不是逐词逐句的翻译。《土壤学报》《园艺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学术型农业期刊在稿约中还强调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以中文摘要同等的信息量进行扩充,重点描述创新内容。

2摘要的英文术语及篇幅比较

目前,我国农业期刊大部分实用“abstract”一词,也有期刊则把摘要放在文章末尾,位置相对固定而不使用任何词语。对于篇幅而言,农业期刊中的英文摘要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简短型,平均每篇篇幅不超过300个词,一类是中长型,平均篇幅为500个词,这类摘要多采用报道性的格式,详细介绍了论文中试验的方法、目的和结论。《土壤学报》《水产学报》均要求论文英文摘要字数在500个词左右[2]。

3英文摘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要求

3.1条目完整表达清晰有序

英文摘要之前的题目、作者项、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以及摘要之后的关键词在撰写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表达力求清晰有序。在题目的撰写上要切入主体,避免使用意思宽泛的词语,以利于读者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关于作者项,要按照作者的排名顺序依次排列,注意姓氏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对于不同单位的作者,应该用不同符号标记;对于作者的工作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在作者单位后标明作者的单位所在的省、市、邮政编码等热荩欢杂谡要后的关键词不应选用过多,以3~5个为宜,能够反应主题及主要内容,以适应计算机检索。

3.2摘要的语态与时态要规范,符合英文的表达

应多采用被动语态,避免出现动作的施动者“we”,以突出被动者的主题地位,避免提及有关执行者使行文显得客观,强调的事物做主语而突出了它们的地位有利于说明事实,也有利于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扩展名词短语扩大句子信息量。论文摘要常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者是一般过去时。对于目的、方法等背景的介绍多采用一般过去时态,对于结果及结论部分多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在撰写中一般采用现在时态。也可采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虽然目前国内农业类期刊在撰写摘要时多实用被动语态,以求更客观、准确地表达实验的目的、结论,但主动语态表达更为准确且易于接受,国外一些期刊也有采用主动语态,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3.3英文摘要的风格要简明,清晰

论文摘要要简明,清晰,尽量使用短句,在可以用动词时尽量避免使用动名词;冠词“the”在使用时要尽量规范使用,不能滥用和随便省略;避免出现中式化过长的前置定语,可用连字符连接名词组,作为单位形容词;在单词拼写及缩略语的表达上要做到全文一致,缩略语在文中首次出现应使用全拼,对于大众熟知的缩略语可以直接拼写。尽可能地突出创新点,摘要在简介、充分地表达的同时应尽可能突出创新点,对于文中出现的拉丁文及词汇应使用斜体;有些期刊的摘要是单独收录的引文无法显示,所以英文摘要中不应出现引文,摘要中要避免使用化学结构、数学表达式以及出现特殊的公式符号;大多数农业期刊在摘要中易使用套语。从下载的100多篇农业期刊统计中可以看到“ispresentedin this paper”在这类套语在摘要中频繁出现,要避免使用此类套语。

4规范英文摘要写作规范的建议

4.1严格审查中文摘要,严把校对关

中文摘要是写译好英文摘要的关键,要根据规范,认真审读中文摘要,对译好的英文摘要要精心加工,必要时要增加校次,避免出现拼写、用词不规范现象。

编辑部可以外聘一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又以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专家担任编委审读摘要,使摘要更为准确,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同时编辑部编辑要多阅读外国文献,学习规范的表达方式。

4.3创建符合自身专业的语料库

语料库是近年来英、美等国家的一些语言研究机构根据现有的各种语言资源,如词典、教科书整理编纂出来的一个供英文研究或学习用的大型电子语言集合体[3]。在对英文摘要进行编辑加工时,有时会对英文摘要中某些词、短语的用法产生疑惑,不确定表达方式的准确与否。如果建立相应的语料库,就可以方便地检索出词或短语的用法,对于大多数作者、编辑而言,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收集一些常用的、标准的表达,建立一个小型的符合自身专业的语料库,根据标注自己的需求提出标注的分类,方便检索,帮助编辑判断摘要的表达是否规范,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农业科技论文水平的优劣除了与研究本身的学术水平有关,也与作者的表达水平和协作的规范性有关。作为与国际交流沟通的重要部分,英文摘要的撰写除了要符合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还要符合疑问的表达方式,许多文献资料对英文摘要的撰写规则和写作方法进行了阐述,也有一些期刊对英文摘要撰写中常见的错误进行了剖析,这些错误的出现大多与作者英文水平有限有很大关系。

提高农业期刊的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需要作者、编辑、专家的共同努力。论文的作者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英文撰写的写作技巧,了解英文的惯用表达方式,认真修改即使润色提高;审稿专家除了认真审读之外,还要加大对摘要尤其是英文摘要的把关力度,及时纠正文中的错误,综合对文章做出整体性的评价,编辑人员除了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加强英文的学习,在稿件的编辑加工中严格把关,多阅读外国文献资料,掌握国际性英文摘要的要点,有效地杜绝英文摘要中常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李大庆,孙宁.关于我国农业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编写问题的讨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8,(05):2-5.

英国农业论文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农业机械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5)0012-000246-01

近年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传统的单语教学方法来讲授农业机械化这门课程,并且学习内容的语言多以汉语为主。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落后的教材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快更好的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内容体系,都将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1]。

一、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如今国内开设农业机械化课程的各大高校中的大多数,都与相关领域的国外高校或企业有着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交流,而且随着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高校老师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出国留学、进修或考察等方式。在教师学历提升方面,经过对各高校师资队伍长时期的建设,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人数在各高校教师总人数中已经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另外各个高校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都在引进一批既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又了解国外先进农业知识的老师,而这些新进的老师完全具备将代表国外先进技术的英语教材,作为自己教学所用教材的能力。这就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师资和教材保障。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

1.有选择分层次地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选择分层次地进行授课。对于哪些英语基础较差学生,授课老师可以采用汉语、英语间隔出现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具有较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学生,授课老师可以采取对准备讲解的课件中有关农业机械化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专业术语先用汉语进行解释,然后用英语授课。

2.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选取教材、编排课件和挑选作业过程中,老师的主导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老师可以将一些国外相关教材作为备课的素材,在课件的制作中也可将一些相关的国外先进知识补充到课件中,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国外书籍,以便学生对国外文化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列举一些实例,留出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使用英语就某一新技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并就该问题做到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且提出不同的方案,最后进行比较鉴别、优化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用英语备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双语教学多采用英语原版教材,相应的老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并具有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等[2]。因此在上课前期,授课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英语较差的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扫清语言和其他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全英文讲解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一些国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留课外作业时,老师应多结合原版教材尽量要求学生采用英语答题或翻译成汉语[3]。

4.创新实践是双语教育的升华

在实践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创造性地解决办法,并采用英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们既掌握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也提高了学生在专业英语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三、结论

高校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及老师和学生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再有老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师帅兵,张娟利,韩文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l,1(4):91-93.

[2]王希普.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2,6(5):92-93.

英国农业论文篇(6)

关键词:圈地运动 征用 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查它的结果。本文以中英两国农村土地强制征用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其原因、过程,同样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彼此的产权制度的不同,相应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也就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本文认为抛开意识形态的制度分析,明确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已是历史的必然。

原因及背景比较

15-18世纪是英国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扩大,英国出现两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羊毛价格大幅度上涨;村镇牧场逐渐出现“羊口过剩”,每公顷耕地上的牲畜头数,由于牧羊收益过高而猛烈增加。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的,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大牧场主出于对养羊的预期收益大于农业收益的考虑,自发性实行圈地,后来英国政府出于政治原因通过议会立法保护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私人产权,颁布法令批准他们圈占农民的土地。最初圈占公地把排他性的共有产权界定为排他性的私人产权引起“公地悲剧”,然后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民的份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所谓的“圈地运动”。

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建设用地为主的资源消费急剧扩张,农用地转化为工业等其他用地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中国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农村集体中每个成员对集体土地拥有全部的产权,但是这个资源或财产(土地)并不属于每个成员。缺少民主监督和上级政府约束,为各级政府随意征用农民土地提供了空间。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获取地方财政收入及主要是政绩工程的需要,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性经营者大肆以土地开发的名义招商引资,抬高土地建筑价格,这必然引起土地的圈占和浪费。政府官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也具有经济人角色,必然把地位、权利、收入作为主要动机。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流转制度直接侵害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土地价格人为扭曲的条件下,作为征地主体的地方政府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取得土地产权,再以市场价格卖出,在土地产权交易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作为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由于圈地原因不同且出于不同目的考虑,会引起截然不同的结果。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地主、贵族出于经济动因,自发进行圈占。中国的这种土地征用是由于产权制度模糊,地方政府作为主体出于政治动因,进行“寻租”而“征用、圈占”农地。

运动过程的制度变迁比较

(一)英国的制度变迁

笔者认为,英国“圈地运动”过程是诱致性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英国圈地运动最初同意限制公地上容许养羊的头数,但是监督和管理这类协议既困难,费用又高,于是发展到第二阶段在个人之间划分牧场,并给每个人经营专属权,这样作为大的牧场主就可以凭借政治经济优势圈占其他人的专属权。英国的圈地运动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性诱致制度变迁到强制性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转换过程。大牧场主出于其经济利益考虑,自发性进行组织圈地,增加公地养羊的数量,利用自己的优势赶走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团体面临风险,圈地转换、扩散的时间长,与农民的谈判成本过高,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所以把政府和法律引入制度变迁中来。这样,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资产阶级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因为正如达尔曼“强迫圈地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没有任何法律可以阻止它,更不要说扭转它了”。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在这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中,圈地的组织成本降低,变迁的时间缩短,可以更好的发挥圈地的规模经济优势。

(二)中国的制度变迁

首先,政府为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程序强制性的把集体土地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如《宪法》第三款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我国的土地征用是在国家法律规定下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而非市场手段,征地过程体现地方政府的强制性。各级政府拥有行政审批权,在国家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在征地审批过程中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农民在与政府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土地征用法规的完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体现其诱致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趋于科学合理。

其次,土地征用制度遵循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II: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当阻碍了生产发展,而从中获利的利益集团为了既得利益尽力维护它,此时这个社会陷入无效制度安排,“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中国低成本的征地制度在建国之初及以后的很长时间为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仍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征地制度。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时按计划经济方式运作,采用行政干预,对农民只进行低水平补偿,而出让农民土地时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与土地开发商共同瓜分绝大部分土地的增加价值。所以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不会推动现有土地制度的变迁,只会加强现有制度,而这种极强的制约作用阻碍新路径的选择和变更。

中英两国在农民土地强制征用过程中,遵循不同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理论。英国地主、贵族从开始自发的诱致性变迁到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施行强制性变迁,促进“圈地运动”的实现。中国的法律对征地的模糊规定,完善过程的缓慢,遵循强制性诱致变迁理论和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却又强化了现有的制度。

影响和结果比较

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产生负外部性。英国圈地运动过于迅速、突然,因而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运动的不断进行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一批又一批农业劳动者被赶出土地成为城市无产者,这些除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圈地运动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的出现,农村阶级结构转变为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产业工人三个阶层,这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大农业经济的出现有利于资本对农业的投资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加强对农业的经营管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改革,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原料、粮食保障,同时为工场手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辨证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和结论,即圈地运动既是一场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农业变革,又是一场农民与土地强行分离为特征的残酷运动。

中国的“圈地”对国家的负外部性和对农民的负外部性都很明显。各级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需要违反城市总体规划,追求时尚、相互攀比,不切实际地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主题公园,有的以建大学城和高尔夫球场为名,大搞房地产开发。据对22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初,在建和拟建的大学城有46个,占地面积超过40万亩;全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尔夫球场多达306个,遍及26个省(区、市),占地面积48.8万亩。中国某些地方政府无规则征用土地面积的扩大,大量“圈地”的荒废,高产区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国家损失大量耕地。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几年因建设用地、房地产开发、结构调整等共占用优质良田达1300万亩,其中相当部分已很难恢复种粮。中国农耕地的面积从1996年的1.3亿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1.22亿公顷。2003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已从0.095公顷减少至0. 093公顷。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1987-2001年,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70%以上为征地,意味着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而失去或减少了土地。

由于中英两国“圈地”的原因和遵循制度变迁过程的不同,这种结果就非常明晰了:英国“圈地运动”引起对农民的负外部性和对国家的正外部性结果。而中国 “圈地”结果却是失地农民的增加,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建和高产耕地的荒废。

结论

通过对中、英两国不同时期圈地运动的比较,本文认为,由于产权制度不同,政府征用国家土地和私人圈占土地,引起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针对中国土地产权模糊不清引起的土地征用圈占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二级土地产权结构,即国家对土地拥有终极所有权,农民对土地拥有终身使用权。农民根据市场经济和国家监管下调整土地进行投资,便于土地联合产生集约化经营,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在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样可以利用耕地和减少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成本,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计划对农用地转用总量、结构和布局的调控作用。二级土地产权结构有利于激发国家、农户双方合理开发利用农地资源,减少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和“公共利益”需要泛化的土地圈占。所以,只有对中国土地产权界定明晰,才能更好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行市场交易。但是这种产权界定下的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政策安排,这样国家指引资源实现其最有价值的用途,便成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曹宗平.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内在缺失[J].经济学家,2005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于维霈.英国农业[M].农业出版社,1981

6.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7.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樊亢,宋则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简式[M].人民出版社,1997

9.李胜兰.我国农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英国农业论文篇(7)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较差,教学模式较传统和保守。如何稳步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质量,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使农村英语教育在改革中获得发展,文章基于新课改中的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思考,从对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教情和学情的初步分析,进而提出了摆脱农村英语传统教学“瓶颈”的相关对策,供大家批评和借鉴。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尤其是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没有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就没有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发展和提升。据2002年统计,“农村中小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92.3%。农村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78%”。那么,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有哪些问题呢?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队伍本身素质上的差异。

农村中学英语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学历达标不够,专业水准不高,改“行”教英语的人多等问题。现有的英语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育。英语是第一学历的人所占比例严重不足,专业素质相对低下。同时受办学条件、信息传递渠道传递不畅等因素制约,有不少英语教师除语音、语调不准,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外,还存在着专业知识不系统、教法与教材不同步、工作量超负荷、负担过重等问题。

2 教学条件简陋。

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仅限于大小黑板和教师自制的图片、卡片、简笔画以及不成套的教学挂图和教学磁带,学校常常考虑各方面无法预测的开支,不愿过多把资金投入教学设备、设施的完善上来。

3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不少中学生学英语不久,便产生了畏难和厌倦情绪。过早出现两级分化的苗头。英语课往往只有少数学生听讲、思考问题、积极发言的现象,而大多数学生却是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问三不知,甚至干脆不作声,教师的上课热情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积极性。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瓶颈”

1 教师

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教学的共同弱点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往往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读”、“用汉语教英语”的传统模式机械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方法还保持着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抄、默、背的传统填鸭式。所谓的电化教学法也只是一台录音机和一盘磁带,大部分时间只是一种摆设,使用的时候并不多。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包括口语在内),这种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限制了他们思维的空间,教师觉得讲得够多,够仔细了,但是学生总是抱怨不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学生

“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仍有许多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担心自己会说错,会遭人耻笑。”这些不说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一门语言,如果不开口说,那一定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3 评价方式单一

虽然现在大力要求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地区多数学校还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

那么如何有效的突破这些教学“瓶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结合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来尝试突破。

三、任务型教学概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美国家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在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一种语言学习模式,也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成果。任务教学(task-based instruction)的理论来源最初出自于美国学者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其理论认为“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通过置身语言其中(exposure to the language)并在参与其运用中来获得,在这过程中,经历(experience)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是训练(training)。”

四、如何利用任务型教学理念来突破上述“瓶颈”

1 改变教师传统教育思想

任务型语言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要求甚高。林崇德教授等人的研究已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努力走出为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学生一起讨论英语尤其是口语在日常生活和今后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学好英语并不是因为对考试重要,而且因为对他们的未来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其次,认真落实、务实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拿出大量的资金培训农村教师并落到实处。

2 开展各项活动,设置不同课堂任务来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扩大知识面,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并精心设计导人语(问题导入式、实际导人式、背景契领式等)和课堂用语。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热情、自信的性格,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建立与任务型教学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

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是我国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英语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要想利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来推进农村英语教学纵深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师生评价方式,以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取向,提倡使用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认识与应对这些挑战,适应课改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有若干问题亟待思考与解决,面对广大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笔者仅以自己的拙见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