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0:26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1)

在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校园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思路,总结了“教学工厂”的建设成果和运行特色。

关键词:

教学工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摸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1]。

1“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背景和特点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解决了如何将学院教学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普遍难题,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也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进行技能训练。“教学工厂”既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也不是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建,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它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的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个“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并且为学校开拓了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2]。近年来国内已经有机械制造类专业、汽车修理服务类专业、导游专业、法律实务专业等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例,但电力技术类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尚未见到案例报道。

2电力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突破方向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大量发电、输电、配电和控制设备组成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快速性、同时性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供电、配电、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特点,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与水平有较高要求,电力系统企业概不接受学生在电力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学生所谓到电力企业实习,实际上只能看、不能动,根本无法参与实际操控,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全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这一点与各种制造类或设计类专业完全不同。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操作训练。如何在电力企业的真实系统设备装置上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电力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开办有电力类专业的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但仍缺乏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地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要克服无法在电力企业进行岗位操作培训的弊端,亟须探索在校内建设一个具有电力行业完整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氛围、真实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与运行

3.1总体思路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的改革思想,依托2011~2015年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所获的软硬件支持,校政企联动,整合资源,采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新校区建设,与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南方电网标准与规范要求,改扩建原有功能较单一的电力技术实训场所,在校内设计建成了包括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运行、检修、试验”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所有实训设备均为电力企业生产的真实、先进的设备来源于合作企业捐赠、学院自筹资金、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购置、毕业校友捐赠等。对综合实训基地展开综合应用形成教学工厂,以突破无法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3.2建设方法与成果

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通过聘请企业专家顾问,项目组成员反复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与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以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平台,编制出具有行业特色课程并予以实施,形成实训基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过程职场化、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浑然一体的建设模式,最终建成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于一体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该教学工厂的电力实训平台就是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及电力调度的全环节多功能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工业网络与电气控制实训室、全物理仿真发电厂、220kV物理仿真变电站变及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实训室、电力仿真中心、电力营销实训室、电力设备检修实训车间、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与巡线实训场、高压试验车间、保护装置调试车间、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应用实训室、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实验及实训室、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52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达15000余平米,设备数量达17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平整支持了基于“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该教学工厂具有“工厂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工厂设备与企业设备一致,工厂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致,工厂课程与企业需求一体”的形式特征,利于加强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由此突破了电力行业实践性教学条件的瓶颈,满足了培养专业服务产业的电力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此教学工厂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与广西电网下属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革新及项目研发、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教学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每年培训电力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次以上。

3.3电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对广西区内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的发电企业、电网及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及其它工矿企业,如大唐集团平班电站、广西电网武鸣供电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湛江)、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检修与试验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提炼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项目载体的实施需要,设计了教学项目,如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步骤等。

3.4运行特色

(1)利用教学工厂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创设专业认知体验课程、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电工基础技能培训到电气运行、线路巡视和维护、设备检修、高低压开关柜检修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电力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课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2)教学工厂集成了大量前沿IT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依托电力综合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与某水电站和某县级电力公司的网络互联,两类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运行状态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力调度实训室,实现课堂直通电力企业生产现场。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混合仿真软件,使教学工厂能够更全面模拟真实生产过程。(3)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生产现场才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现场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并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从建设到运行至今近五年时间,创设了大量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运行工况、真实生产安装的教学现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轮换等促进团队协作、班前会班后会、真实操作等教学方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为同类学校开展教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虚秀维.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对比[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7-18.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9.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94-02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任何组织或企业,要保持合理、高效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保证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科学确立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

二、笔者所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国内电力市场广阔。当前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电力行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一贯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中充当先行者的角色。根据已有资料显示,2009年广西电网公司电网建设规划投资108亿元,掀起了新一轮电网建设高潮,电网建设的大发展成为铁塔加工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2.区内同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区内两家较大的民营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对我们厂的技术型员工进行挖掘,试图带走更多的技能人才。这就给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内部环境分析

1.2008年的生产经营情况。2008年是我们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铁塔厂(以下简称铁塔厂)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产量6万吨,全区220kV及以上线路铁塔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区内总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但由于本厂现有产能已达到极限,场地和规模无法扩张,新厂的选址和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2.内外部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随着电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铁塔厂为实现“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力促铁塔厂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既定目标,应该尽快落实新厂址并加快新厂的建设,牢牢把握核心业务,不断扩大核心区域的铁塔供应;积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新型人才,加快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建设步伐;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结构框架类型,完善人事管理配套制度,把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分步实施,稳妥推进,不断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铁塔厂的全面发展。

三、员工队伍现状分析

(一)员工总量分析

铁塔厂现有员工人数961人,其中管理人员90人,占全体员工比例9%。

(二)员工总体结构分析

1.身份结构:正式工229人,聘用制员工33人,劳务工699人。

2.年龄结构:总体平均年龄为36.38岁。其中30岁以下276人,占全体员工比例28%;31~40岁450人,占全体员工比例47%;41~50岁175人,占全体员工比例18%;50岁以上60人,占全体员工比例6%。

3.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119人,为员工总量的12%,中专、技校和职高515人占69%,初中及以下358人占36%。近年来中专高中技校学历逐年递增,初中及以下的学历逐年递减,大专、本科生及以上高学历员工增长缓慢,企业整体学历水平还是较低。

(三)三支队伍分析

铁塔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服务)三支队伍的人数分别为16人、74人、893人,比例为:1.6%、7.5%和90.8%。经营管理人员比例略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操作技能(服务)人员比例偏高。操作技能(服务)队伍相对比例较大的主要是因为铁塔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服务)人员。因此,企业需要较多的高素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协调工作与技术管理工作。

操作技能(服务)队伍的技能等级相对较低,同时缺乏高技能的操作人员,技师仅15人,且生产一线专业的技师数量极少。这部分员工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其中专科及以上6%,高中及以下学历占94%。

四、人力资源及管理问题

1.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输变电铁塔制造发展的趋势看,现有员工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性缺员严重,存在大量紧缺专业和急需人才。受员工个人素质的限制,目前铁塔厂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辅岗位人员比较富余,数控操作、铁塔电焊、组装专业方面复合性人才缺乏。制约铁塔厂进一步开拓市场和经营发展的人才问题,尤其是懂得外语、对外贸易、电力行业等相关知识并具有一定开拓市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和外向型人才紧缺。

2.个别技术型员工队伍存在流失性大和流动频繁。现有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与南宁市最低工资标准接近,随着物价上涨,他们的工资标准在同类企业中已经不占任何优势;加上区内两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近年来已有十余名在铁塔厂工作了3~6年的熟练工人跳槽到同类型的民营企业,这两项因素导致了电焊、组装、数控操作等员工队伍的不稳定。

五、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向和措施

(一)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的主要专业方向

1.管理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有关专业。

2.技能专业。重点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以及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3.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营销、对外贸易、外语等有关专业。

(二)调整规划

1.员工队伍总体调整措施。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转变,抓好员工队伍总量的宏观调控。

(1)控制员工总量,确保队伍精干。一是严格控制入口,除适量引进急需和紧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及部分高层次人才以外,严格控制新增员工;二是正确处理劳务派遣工就业问题以及劳动关系管理问题。

(2)积极畅通出口,为企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一是对符合退休和提前退休条件(员工自愿提前退休)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及时清理劳动合同,对合同到期,表现较差的,要及时终止合同,探索通过劳动合同的规范运作为减员畅通出口;三是强化员工业绩考核,促使工作表现平庸的员工受到触动。

(3)内部挖潜,优化配置,满足人员需求。一是对新增岗位员工配置,尽量采取公开招聘办法,用市场手段配置人员;二是积极推动组织变革,优化组织结构;三是通过技术改造、优化流程、优化操作规程、推行系统化操作等措施,优化生产操作人员配置。

(4)不断加大力度,引进铁塔厂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一要避免专业断层,加强人员接替工作,不断引进相关专业的新增大中专毕业生,确保人才后继有人。二要引进各类技术过硬、业务上精通、理论扎实的现成人才,经常性地调整和补充人才断层,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

(5)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采取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追求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一方面要加强送外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对各层次员工要视其情况分类培训,对拥有较强理论知识,年富力强,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员工加大岗位培训力度,要注意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加压力,促进其尽快成长,迅速成才;对有一定实际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对他们定期“充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确保其跟上时代步伐。

2.员工队伍结构调整措施。细分人才素质标准,建立健全专业标准,务实打造三支队伍。

(1)管理人员队伍建设。①进一步完善管理岗位人员选用机制,逐步优化各级管理人员结构。要建立管理人员量化评价标准体系,从胜任特征入手,将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人动机、人格品质等特征进行量化,实现管理人员选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②加强后备干部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将培养锻炼计划与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给他们压担子,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尽快成长起来。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及时将业绩平平、不思进取的员工调整出去,将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员工吸纳进来。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抓好岗位培训。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员工个人愿望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等方式,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覆盖率在95%以上,平均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0课时。

(3)操作(服务)人员队伍建设。①加快内部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操作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形成重视技能、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兼职操作工教师队伍。②组织参加厂外的技能大赛,或在厂内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推行技能大比武,开拓操作人员视野,使其热衷于技能钻研,不断提高操作人员技能。③不断提高技能鉴定水平,加大操作人员的考核力度。加快职业技能开发培训建设,实现技能鉴定的标准化、现场化,争取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规模。对违反操作规程、职业技能鉴定复审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实行强制培训或待岗培训。

六、总结

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和政府为保发展、保民生,采用各种非常规手段,大力推动基础建设,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这是铁塔厂面临的重大机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企业的人才管理,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王爱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6月(下旬刊)

2.张立伟.中小企业,人才何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9(3)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核电工程 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 应用要点

与一般工程相比,核电工程更加复杂,规模也更加庞大,其中涉及的专业多达几十种,同时,还具有设备部件多、工期长、投资高等特点。核电技术是较为特殊的技术种类,其具有的高科技属性注定了此种技术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核电工程的建造通常需要进行严格监管。由于知识密集且对专业性要求高,所以核电工程的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一、核电工程管理的几种模式概述

(一)国外采用的管理模式

当前,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核电工程,但由于核电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及国家战略存在差异等原因,各个国家采用的管理模式并不相同。从世界范围内核电工程的发展状况来讲,国外在核电工程中采用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分散业主式

这种管理模式在美、日应用得比较普遍。以美国为例,AE公司可接受业主的委托,全权负责核电工程的相关事宜,包括设计以及建造等。日本的技术开发企业在充当供应商的同时,还负责设计以及维修等,日本核电工程管理大多实行的是“交钥匙总承包”。

2.集中业主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国家为法、韩两国,其中,法国是由电力企业充当业主方、管理方和运营方,而韩国则是由电力公社充当业主方、施工方和运行方。

(二)我国采用的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比较特殊,管理体制对经济制度影响较大,故核电工程管理中采用的管理模式不止一种。归纳来说,我国核电工程项目中实行过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下述几种:一是“指挥部”式,此种管理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是“秦山一期”。二是“总承包”式,此种管理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为大亚湾核电站。三是“合同合作”式,此种模式的特点就在于业主直接负责,应用的典型案例为岭澳一期,该项目设计由中、法、英三方的企业分别进行,采购则由英、法两方企业及业主分别进行。

二、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

(一)应用价值

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对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的推行有助于管理责任的明确和效率的合理提升。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的内涵就是业主借助合同的形式,实现工程任务的委托,最终由专业单位负责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其中,全范围明确了时间维度,指的是将项目由始至终的所有工作都划入总承包的范畴,包括可行性分析、项目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全部环节,而全厂则是基于空间维度而言,其将项目全部构成均划入了总承包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实际上都是由专业单位、专业人员负责的,管理因素的负面影响将会降至最低,有助于项目建设活动的高效展开。

其次,结合现代工程管理的要求来讲,总承包将成为未来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式,而其在国内外诸多项目中的应用实践也证明了其实用价值,总承包已然成为备受业主青睐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核电工程中也开始尝试实行总承包,但由于发展时间并不长,总承包的对象往往只是工程任务的某个过程或者建造任务的某一部分。这样的管理办法弊端非常明显,比如,由于接口较多,管理中经常需要进行协调,同时,业主也需要负责一些管理工作,这就造成各项风险偏高,不利于投资控制。相比起上述管理模式,全厂全范围总承包不仅有助于实现系统管理和精细管理,对于核电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的优势主要包括:能够帮助培育综合实力强的核电工程企业;有利于核电技术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核电工程效益并增强其竞争能力。结合核电工程的建设特点来讲,全厂全范围总承包模式的推行,可以理清业主方与承包方的关系、合理减少接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业主就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协调以及融资等工作上,而承包商具有的专业优势也将在管理中充分体现出来,工程建设中安全隐患数量会明显减少,业主方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将因此降低。

(二)应用要点

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需要保证以下几点:

1.专业管理队伍

核电工程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对于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人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管理者,不仅教育背景要符合要求,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经验和资质。因此,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的效果需要一支专业管理队伍来保障,但应注意的是,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对核电工程管理要素有着科学的认识。

2.完善的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职责明晰,组织结构应为矩阵式;为了保证专业和规范,管理体系应尽量做到流程化;为了保证足够科学和先进,技术文件体系应尽量全面。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管理体系才能做到全覆盖,管理疏漏出现的可能性才会达到最低。

3.一体化的管理系统

高效管理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作为支持,该系统应能够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等所有工作涵盖在内,除此之外,还应以可视化相关技术为辅助,以保证核电工程的建造质量。

4.具备相应的技术

核电工程的建造需要接受严格监管,各个部分的建造也对技术有着很高要求,无论是核岛勘察,还是常规岛设计,都需要以相应的技术来保障,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才能够保证管理效果。

5.全面把握工程建造要求

在核电工程建造中涉及很多关键设备,部分设备需要进口,所以,集约采购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对于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材料,还要注意做好保管,所以,全面把握工程建造要求与特点也是一项必要条件。

6.具备核电工程建造所需的各项管理能力

核电工程建造过程中若实行全厂全范围总承包,就必须确保具备与此相适应的建造管理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调试能力、项目控制能力。

7.具备核心资源

这个条件是建造活动正常展开的前提,也是核电工程质量的保证。

8.具备相应资质

核电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其建造要求非常严格。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来讲,对于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企业实行的是资质管理,各项要求非常明确,所以,只有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才有资格开展各项工作。

(三)案例分析

为了明确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本文以A工程项目为例,对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应用思路进行了探讨,具体策略如下。

1.项目情况

A工程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某省,属于国家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出资方为两个企业,二者出资比例分别为55%、45%。此次管理主要涉及三家单位,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以甲、乙、丙单位代称。该工程建造过程中实行的是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管理组织是由甲单位牵头、多方联合组成的国核联队。在此种管理模式下,联队成员借助共同协议实现责任约定;在对外签订协议时,联队是一个整体。

2.实施思路

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此次管理中从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应用要求出发,满足了其全部应用条件。

(1)甲单位积极加强与乙、丙单位的合作,承担了建设管理重任,并通过多方努力,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作为设计工作的负责单位,乙单位具有丰富的经验,技术力量非常雄厚,而丙单位则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及相应的管理力量。上述三方联合起来,借助专业互补,保证了管理队伍专业水平达标,为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的规范展开奠定了基础。

(2)为了保证管理秩序,该项目建设前对组织机构进行了缜密规划,项目管理者来自甲、乙、丙三家单位,组织体系较为完善,有助于实现一体化管理。同时,还了以质保大纲为代表的几百份文件,对相关程序进行了明确,提高了管理的标准化程度。

(3)结合项目应用实际,开发了与管理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借助专业的管理软件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并实现了管理任务的全覆盖。

(4)该工程中计划建设的机组为CAP1400,其关键技术由甲单位创新开发。核岛及常规岛设计分别由乙单位、丙单位负责,其中,后者已熟练掌握相应的设计技术,并具备了符合要求的管理能力。

(5)甲单位具备所要求的设备采购能力和材料保管能力等,供应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为了达到技术要求,丙单位也适当地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使得国核联队真正拥有了集约采购能力。

(6)为了规范建造管理秩序,联队经过努力最终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掌握了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并借助技术改进及经验反馈,真正拥有了较高的管理水平。在核电调试方面,联队特意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其负责调试工作,并对调试实行了规范要求。

(7)CAP1400无论是在核安全方面,还是在造价方面,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并且还拥有自主产权。供应体系建设帮助培育了以主管道及TG包为代表的设备供应商,有关核心资源的相关要求基本具备。

(8)该工程中参与管理的各级单位均具有与国家要求相符的资质。比如甲单位,其资质为综合甲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厂全范围总承包是一种具有较高科学性且效率优势突出的管理模式,与核电工程建造的各项要求相适应,将其合理应用于核电工程中,对于提高核电工程建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全厂全范围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应用实例还不多,具体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辛旭飞,范静燕,康逸翁,康支霞.谈核电站建设管理模式[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01):54- 58.

[2] 苏文,丁德馨,叶勇军.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优劣分析――以三门核电工程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7- 10.

[3] 王群,顾滔,魏连峰,李红军.方家山核电工程EPC模式下业主焊接质量委托监管及成效[J].中国核电,2012(04):374- 379.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目前我国运行机组有13台,在建28台,几大电力企业都在全国范围进行选址,拟选的厂址不但有沿海厂址,也有内陆厂址,本文主要介绍核电厂选址的工作过程和主要要求,核安全法规《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及相关导则对在厂址选择期间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要求,本文不深入讨论类似问题。

2厂址选择程序

核电厂选址工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划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的厂址查勘工作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的厂址评价工作两阶段进行。

厂址查勘阶段:厂址查勘的目的是在考虑技术、安全和环境及经济方面的问题之后,确定两个或若干个优先候选厂址。它涉及对大区域的研究与调查,其结果是否定不可接受的地区,随后再对位于其余可接受的地区内的厂址进行系统筛选、选择和比较。

厂址评价阶段:厂址评价阶段包括对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的一个或若干个优选厂址(在特定条件要求下)的研究与调查,从技术、安全、环境和经济各方面,特别是从安全可靠性和环境相容性的观点出发证明该厂址是可接受的。

核电厂厂址选择的过程,通常包括对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书中规定的一个大的区域的调查和研究,以选择两个或若干个优选厂址,继而详细评价那些优选厂址的可接受性,以最终选定推荐厂址。

厂址查勘阶段主要流程如下:工作准备、区域分析、图上选点、现场踏勘、厂址筛选、比较排列候选、编写厂址查勘报告(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卷)、厂址审批(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准)。

厂址评价阶段:针对批准推荐厂址的特征,提出并编制所需勘察试验工作的技术任务书、按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勘察试验工作、验证推荐厂址是否适宜、编写厂址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卷)、厂址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3厂址选择准则

从厂址选择工作开始到最终选定推荐厂址的全过程中,均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并必须在厂址选择报告中予以明确论述:

适于建造和运行拟建核电厂的与技术可行性因素相关的厂址特征;所选厂址所在区域可能发生的外部人为事件和自然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可能影响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向人体转移的厂址特征及其环境特征;与实施应急措施的可能性及评价个人和群体风险所需要的有关地带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他特征;影响在所选厂址上建造和运行拟建核电厂的经济合理性的厂址特征。

4厂址查勘阶段工作

首先,根据国家电力规划和核电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根据省内的用电需求量分析,取得省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由建设单位负责,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厂址选择工作。

4.1厂址选择准备工作

首先组成厂址选择工作组,厂址选择工作中通常需要用到核工程、电力工程、核安全、辐射防护、放射生态、总体规则、交通运输、工程地震、工程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学科的专业技术。厂址选择工作组应由对以上几个学科或某一学科有全面知识的专家组成。

收集、确认、整理和研究有关法规、标准及指令性文件。核电厂的厂址选择必须按现行有关法规、标准及主管部门的指令性文件进行,并充分考虑拟建核电厂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书的要求。在厂址选择准备工作中,应收集、确认、整理和研究有关法规、标准及指令性文件。

编制厂址选择技术条件,一般包括:拟建核电厂的建设规划、设计基准地震限值、厂区建设用地面积、主厂房区布置、淡水供水要求、输电和对厂外电源的要求、放射性排出物特征、运输要求、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居住区面积和其他必须满足的技术条件。

编制厂址选择工作大纲,一般工作大纲包括在厂址查勘和厂址评价期间需进行的工作及其说明、表明各项任务先后顺序的图表(包括每一步骤必须考虑的厂址特征)、对每一厂址特征用来进行区域分析、筛选可能厂址、候选厂址和优选厂址及评价厂址适宜性的准则、应用这些准则的程序及所需的资料、任务分解、分包单位及其接口关系、综合进度表等

编制厂址选择工作的质量保证大纲。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包括:地图和/或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水系图、流域内的陆地和海洋水文资料及水利工程资料、交通运输资料、电网资料、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及说明、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及说明、地震震中分布图(1∶400万、1∶100万)及说明、地震目录、卫片和/或航片、地球物理勘探、已有工程勘察及石油勘探等资料、气象资料、其它可能收集到的资料(例如机场、军事设施、工业基地的位置等);

4.2厂址查勘阶段的工作

厂址筛选过程中必须考虑与技术可行性、安全可靠性、环境相容性、经济合理性有关的厂址特征。

与技术可行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地形、电网、水源、运输线路、离工业中心的距离等;

与安全可靠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地表断裂、地震活动、地下岩土层的适宜性、斜坡稳定、火山活动、洪水泛滥、极端气象现象、外部人为事件等;

与环境相容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大气弥散、水弥散、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应急计划、非放射性影响、经济发展规划等;

与经济合理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工程费用、输电费用、取水费用、运输费用等;

厂址查勘过程一般从分析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书规定所考虑的区域开始,然后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

进行区域分析以查明可能厂址。采用已收集到的某些地区特征的现成资料来淘汰所考虑区域中不适宜的大部分地区;

图上选点以查明可能厂址。图上选点是在区域分析中判断为可能地区的范围内,通过对1∶50000地形图的研究和更为详细的具体资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的判断而筛选出符合一定的技术条件、有可能作为该拟建核电厂的若干个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具体场地作为可能厂址,并指导厂址踏勘调查工作。

现场踏勘调查。现场踏勘的目的,是通过对图上选点筛选出的多个可能厂址,到县、地主管部门和实地逐一地进行现场调查和当地资料收集工作,核实、修正被评定为可能厂址的建厂条件资料,以便从这多个可能厂址中进一步筛选出若干个(一般不得少于3个)候选厂址

厂址筛选。根据现场踏勘调查报告筛选出可作为拟建核电厂厂址的可能性更大、建厂条件比较好一些的可能厂址作为候选厂址。并采用这一步骤工作中的那些可比条件,对这些可接受的可能厂址进行一定的比较、综合评定后,筛选出不少于3个厂址条件更好一些的可能厂址进行复查,以作为在以后的步骤中选择优选厂址的基础。

比较和排列候选厂址的优劣顺序——以选择出优选厂址

4.3厂址查勘报告编写

厂址查勘结束后,将全部结果和对它们的分析,连同数据、程序和要考虑的问题及建议一并汇编成最终的厂址查勘报告,以作为编制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厂址查勘报告编写是厂址查勘阶段全面反映厂址查勘的情况和结果、并据此申请和批准核电厂建设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文件之一,必须如实予以充分说明。该报告的不同章节通常由厂址查勘队(组)中合适的成员编写,经查勘队(组)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审核、修改、统稿而成,并对厂址查勘报告全面负责。

厂址查勘报告是核电厂建设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分册。应在厂址查勘进行到这一步骤以前的各个步骤中收集的全部有用资料、现场踏勘和必要勘察试验及工程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论述所选的优选厂址确实是在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中所指定的区域内所能合理选择到的一些厂址中的最好的厂址。

5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

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是对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中获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中所推荐的优选厂址进行进一步的符合有关法规要求的调查和勘察试验,并据此达到以下目的:证实该推荐厂址的适宜性和优选性;确定主厂房区位置并完善全厂总体规划和厂区总平面规划;确定并评价与厂址适宜性评价有关的设计基准;估算与推荐厂址的厂址特征有关的工程量及投资。

5.1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程序

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应从研究和分析厂址查勘报告及其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中提出的问题开始,然后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专题调查和勘察试验;

确定并评价与厂址适宜性评价有关的设计基准;

对推荐厂址的适宜性进行全面评价,以证实推荐厂址的适宜性和优选性;

编写并提出厂址评价报告。

5.2所需的专题调查与勘察试验

专题调查和试验工作是厂址评价阶段的一个主要工作,这些专题研究工作也是编制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支持性文件。承担厂址选择工作的总体设计院应受业主的委托,统筹考虑全部所需的厂址调查与勘察试验工作、妥善解决工作的接口关系、提出完成所需各项调查与勘察试验工作网络计划和针对每项任务分别提出技术任务书,进行监理、质保检查和成果验收工作,对厂址调查与勘察试验工作全面负责。承担专门调查和勘察试验工作的单位,应是专业对口的、有一定核电厂厂址调查工作经验和法规水平的单位。

这些专题一般包括工程水文调查、冷却水取排水方案的试验验证、淡水供水条件调查、取水、排水及输水构筑物的设计资料调查、气象观测与试验、地震调查、工程地质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地形测量、环境调查、外部人为事件调查、电网调查等。这些专题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可行性研究部分详细介绍。

在厂址选择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所有厂址特征的专题调查和勘察试验成果,任务承担单位应全面负责。但业主还必须会同承担厂址选择的总体设计院,采取恰当方式对其成果予以验收。对其中有一些调查内容涉及多学科及对所选厂址的可接受性可能具有关键影响的那些项目,还应组织有同行专家参加的专门评审鉴定。

5.3厂址适宜性评价

对推荐厂址的适宜性评价,必须以实际调查和勘察试验的成果资料为基准,并充分结合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按2.2条的厂址选择准则进行综合评价。对推荐厂址的适宜性评价必须包括:

a)工程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b)对外部事件设计基准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c)涉及核电厂对其所在区域产生环境影响的厂址特征的环境相容性分析;

d)涉及厂址特征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5.4厂址评价报告编写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火力发电;总图布置;优化布置

中图分类号:TM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314-01

电力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策略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以及先行产业。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我国一直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要能源,以水力发电为辅助能源,风力发电、核电作为补充能源。火力发电需要大量的煤炭,而我国煤炭的原料价格和资源收缩都在日益增长,再加上电力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火力发电厂的利润和工程造价越来越缩减。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及优化布置策略既可以节省空间、实现零碰撞,还可以满足检修、运行、维护的要求。

1、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

1.1 总图布置的概括

我国制度体质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火力发电厂总图布置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为总图布置是一门综合了很多知识点的新兴应用科学,所以总图布置实践和总平面设计需要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社会经济变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导致火电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社会主体,而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火电企业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依照社会需求,并通过与其他科学相结合,不断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功让火力大电厂的总图布置及优化布置策略完美的解决。

电厂建设工程中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不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还是一项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政策性的综合工作,它可以直接对电厂的工程投资和建设进度进行影响,同时也与电厂的合理开发资源、安全经济运行、合理性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还是一项需要从全局对各种要求进行辩证地、全面地对待的技术综合性工作,必须和相关设计专业进行共同探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随着技术化发展,我国的工业自动化生产和技术科学化发展越来越提升,使得企业的产品种类、信息化要求、生产规模、现代化管理都在日益壮大,为此就需要总图布置具有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也就是说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既需要对技术性、经济性进行论证比较,也需要对所有工艺系统进行合理性的重视。

1.2 总图布置

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设计内容面是一项影响因素较多、涉及范围较广的综合性工作,必须与公共工程专业、工艺设计专业、土建设计专业以及机械化贮运设计专业密切配合才能做好,此外火力发电厂在设计时需要与总图、汽机、水工、锅炉、土建、电气、除灰、运煤以及接入系统等专业共同配合才能做好,火力发电厂的总图规划是根基、最初阶段和第一个环节。总图布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火力发电厂中的各种工程设施、构筑物、建筑物进行平面位置的合理确定;第二,对火力发电厂中的所有交通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置;第三,对火力发电厂中的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置;第四,对火力发电周围的所有美化绿化设施进行布置,需要达到效率与环保的统一。

1.3 总图布置原则

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必须遵循十个原则,①总图布置需要按照设计建设规模和规划容量进行统一的分期建设、规划建设、改建设计、扩建设计,并对现有设施充分改造、利用,从而减少因为扩建施工和改建施工所造成的原有设施拆迁以及生产影响;②按照整体性好、分区明确、有利生产以及合理紧凑的原则对构筑物和建筑物进行空间组合、平面组合;③总图布置中心为厂房,布置原则为工艺流程,通过设施特点、厂区地形、施工条件来进行因地制宜和合理安排的布置;④较大荷重的建筑物以及主建物需要布置在地基承载力强、土层均匀的地段,如冷却塔、烟囱、主厂房,地下设施比较深的构筑物以及建筑物需要布置在填土的低洼地段或者地下水位低的地段;⑤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和主要建筑物需要布置在自然采光好、自然通风的地方,如办公楼、汽机房,有积雪、风沙的地方需要通过措施来减少影响;⑥按照生产类别来进行布置,如露天堆栈、建筑物、作业场、构筑物;⑦易爆炸、易燃的危险建筑物和存放可燃材料、易燃材料的仓库需要布置在厂区边缘;⑧根据符合要求、电源要求,通过电力电缆对公用配电间进行布置;⑨根据车流、人流、卫生要求、通道建筑物防火要求、工艺布置来对主要通道宽度、绿化美化设施、各种管线敷设宽度进行布置;⑩根据防噪声、防震、防爆来对厂区总图进行布置。

2、火力发电厂的优化布置

2.1 优化布置的概括

优化布置策略就是通过灰色理论对火力发电厂进行总平面布置优化,利用空间组合和平面组合,尽可能做到合理紧凑以及区分明确,拥有各方面的协调关系和生产的整体性、方便性,并根据灰色关联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体系建立,设定出指标量化和具体指标,从中对多种方案进行设计分析,直接排列出最优方案顺序。火力发电厂的总平面布置中最重要的是生产产房、辅助设施、燃料设施、附属设施、冷却设施、配电装置、水处理设施等建筑物。

2.2 经济效益

火力发电厂的优化布置方案中,不仅需要对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论证,还需要对方案的先进性和技术性进行论证,只有拥有全面的经济技术才可以让设计方案变得优秀、安全、符合国情、经济、可靠,所以优化布置方案的设计人员需要完全了解整个电厂总投资中总图专业占了多少投资比例,还需要掌握总图专业和涉及工程的单项工程造价单位,这要才能对工程造价进行降低、控制,此外在优化布置中设计人员需要具有经济观点,可以了解工程造价中总图专业的重要性。

2.3 合理规划优化布置

火力发电厂的优化布置设计中,尽可能保证生产作业线的便捷、简单以及生产工艺要求的满足,让各种工程的交通线路和主线路处于便捷通畅的状况,尽可能减少迂回运输和相互交叉,此外还需要为办公楼生产人员和主控制楼工作人员创造好的环境,尽量避免相互之间不被打扰、干扰。电厂设计是通过环保、机务、上煤除灰、电气、化水、水工、土建等共同协作才可以完成,总图布置的任务是合理地把各专业有机联系在一起,所以火力发电厂的优化布置设计中最基础的是工艺系统合理布置,对各种矛盾、关系、外部、内部、施工之间关系的处理很重要。

2.4 分期建设

目前我国虽然拥有很多火力发电厂,但是这些电厂在建设施工中总是不能将规划容量一次建成,总是因为各方面变化使得不确定因素和供电需求在实施中发生变化。火力发电厂优化设计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组织统一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优化设计技能以及方案提升技能,这样才可以使总图设计呈现完整性。

3、结束语

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生计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是属于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所以电力行业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经济相辅相成,是一种具有基础性和先进性的产业,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工业是影响到社会稳定、人民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坚.火力发电厂布置设计精细化发展趋势[J].电力建设.2011(6):68―71.

[2] 计枚选,张建军.浅析火电厂总平面布置中如何节约用地[J].科技风.2011(11):109―110.

[3] 任振伟.大型火力发电厂优化设计探讨[J]. 华电技术.2009(7):35―38.

[4] 刘亚红,孙星垣.火力发电厂的总图布置及优化布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41―44.

[5] 孙建.烟塔合一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9):116―118.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6)

一、现状分析

(一)企业发展概述

热电厂作为蒸汽、冷风、发电、煤气等重要热动能源的生产供应单位,是保证莱钢钢铁企业蓬勃发展的生命线。随着莱钢打造千万吨级钢铁强企序幕的拉开,热电厂的生产规模同步扩张,产能迅速提升。热电生产区由一个增加到三个,固定资产翻番增加到10.3亿元,蒸汽锅炉由6台增加到13台、风机由5台增加到11台、发电机(包括TRT机组)由2台增加到6台。年发电量能力由1.2亿千瓦时增至2.34亿千瓦时,煤气转供能力增至4996万GJ。由于生产区域分散,管理难度增大,且新设备、新工艺技术复杂,特别是引进与应用的TRT发电技术、煤气干式除尘技术、水处理反渗透技术都是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技术,为热电厂践行精益保供、能动莱钢的共同愿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员工状况分析

1、管理技术人员状况

截止2004年底,热电厂新老系统管理、技术岗定员合计87人,在岗员工68人,其中管理岗定员61人,在岗54人,技术岗定员26人,在岗14人;大学本科及以上35人,大专16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4人;2000年至2004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5人,(2002年和2003年公司未分配学生);燃气工程专业现仅有专业技术人员1人。

2、操作岗位人员状况

随着热电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员工数量由两年前的565人增加到目前的1120人。新进员工占职工总数的51%;其中女职工387人,占人总数的35%;操作岗位人员1038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447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22人、助理技师123人。高级工239人、中级工139人。

从以上人员数量和结构来看,存在着管理、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专业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主体专业当中热能、热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燃气工程等专业人员相对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操作岗位员工持证率不高、文化程度偏低,女职工人数偏多,新进员工及转岗人员多、独立操作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到热电厂精益保供核心使命的完成。

(三)人力资源制度状况分析

随着热电厂产能的扩张,热电生产区由一个增至三个,车间由5个增至15个。由于管理技术人员缺乏,各单位管理技术岗位人员无法配置到位,各单位基本上都是由一名同志全面负责本单位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工作,职能科室实行复合设置,管理幅度增大,加之近两年来,热电系统生产经营和新上项目工程建设任务异常繁重。新进人员过半且分别来自于十三四个不同的二级单位,这些人员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背景、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各不相同。我厂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热电厂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与规划

我们紧紧围绕莱钢的总体发展战略,针对我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现状,立足于热电厂长远发展规划,进行人力资源能力的战略分析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一)人员总量随热电规模而增加,但要注重质量,控制数量,年底人数控在1200人以内。

(二)管理人员的比例控在7%以内,以明确分工、强化职责为主。

(三)工程技术人员适当增加,以充实基层为主。

(四)机构设置相应调整,突出现场技术管理、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五)加大新进员工的管理,强化基础技能培训,按项目进展适时配置人员并做好人员的后期培训管理工作。

(六)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以人为本,从企业文化入手,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对策与措施的实施

按照年初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逐步实施并完善人力资源制度管理、员工强化培训开发、员工提升素质和整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从"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价值观出发,积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不断优化劳动组织结构,规范定员管理,科学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开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目标规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存量。系统思考、主动工作,先后招收录用大中专毕业生80余人、电校生20余人,有效缓解了人才需求压力。

加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探索完善精干高效、管理规范的员工配置方式,先后招聘录用300余名操作岗位员工并通过双向选择等方式优化配置到合适的岗位;打破常规、实施强化速成培训战略,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人才、一专多能人才、专家型岗位运行人才。使全体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

全面梳理完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思路,开展管理创新,推进业绩考核机制创新,加大管理考核力度,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检查落实,有效的促进了员工行为方式在知识、技术、品行、道德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

(二)强化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针对热电厂跨越式发展,新进人员多,操作技能素质低的实际,我们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掀起了史无前列的培训学习浪潮。

按照公司"提升执行力、推进标准化"岗位培训的要求,我们积极开拓工作思路、完善培训制度,细化培训措施,夯实培训工作基础,制定员工素质对照标准,创建员工简明技术档案,把员工的培训状况、学习力纳入全过程的控制之中,按照分析培训需求,确立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评估、培训效果等步骤,强化全员岗位培训工作。

拓宽培训渠道,改善心智模式,实施全员品格提升训练,创新导师带徒,开展师徒互考,坚持班后总结,实施案例教学,开展月度抽考、季度三个区域同工种对抗赛,奖优罚劣、以考促学,以赛促学,注重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对新进转岗员工实施强化培训,坚持每周不少于4小时业务培训,开展"一、三、六"考试考核,即对新进转岗员工满一个月进行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回原单位;三个月期满考试考核,不合格者由各单位领导进行个别谈话,六个月期满进行全面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将调离原岗位。

通过一系列培训方法措施的实施,从而形成了厂指导学、车间班组辅导学、员工个人主动学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从2004年底到现在,已举办各类学习班24期,培训职工1800余人次;车间培训15期,培训职工900人次;班组培训职工900人次;培训班组长50余人次。今年共有468人通过职业资格证书,51人取得技师、助理技师资格,有2人聘为莱钢首席技师。大规模、超常规的全员、全过程培训学习,使全厂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业务技能。满足了岗位生产要求,为热电厂全力以赴践行保供核心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掘人力资源潜能

通过建立员工业绩考核考评制度、完善岗位动态管理和竞争上岗制度,健全新进转岗人员配置管理办法,形成了公开、公正、有序的竞争上岗、择优配置制度;加大对员工的考核力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对学科带头人、优秀技术人才、技师实施每半年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兑现技术津贴;对新进转岗人员依据"一、三、六"考试、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执行相应的效益工资标准。建立健全全员简明技术档案,把员工的学习力、执行力、工作态度等状况纳入全过程控制,增强了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了员工的进取精神。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开展薪酬分配状况调研,不断完善薪酬激励分配机制,加大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比重,加大效益工资的分配比例,在薪酬激励考核方面,创新工作方法,实行"重点"激励,对工作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下达表扬书,进行奖励;对工作造成失误或工作不力的单位下达批评书,严格考核,实现了对工作的有效控制。这种公开、公平的激励措施,极大推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干劲更加十足。

导入企业文化理念,实施全员品格提升培训,打造优秀企业团队,实现热电人"精益保供、能动莱钢"的共同愿景。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活人力资源潜能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使生产经营稳定顺行,经济技术指标大幅提升,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出色的完成了精益保供任务。

四、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做好人力资源能力分析,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结合年度岗效工资动态考核及公司岗位说明书的制定要求,积极做好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工作,不断进行定员优化,完善岗位动态管理办法,做好人力资源能力分析,着力做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

(二)深入推进岗位培训工作,做好人力资源开发

本着"不学则退,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观念,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构建全员、全过程的学习体系,搭建"学习、交流、共享"平台,深入推进岗位培训工作,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员工品格提升的训练,使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

(三)实施人才战略,激活人才资源

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职业成长规律 “五步递进、工学结合” 厂中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8-03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厂中校”建设为依托,构建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建设、运行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申报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进行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的前提下,加强与发、供、用电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行业自备电厂及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家等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为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和实践基于电力一线员工职业成长规律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员”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步,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在校内“校中厂”―― 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实训,达到电气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步,将电气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校外“厂中校”―― 广西麻石水利发电厂企业教育教学区工学交替,在企业现场一线技术员工的指导下,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达到中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三步,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和三年级的上学期期间,到相应的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经过多岗位多工种的轮换作业,达到电气高级工的水平;第四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签订就为协议后,到用人单位“准就业”实习,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培养服务企业的责任感,专业岗位技能精益求精,基本达到技师的职业能力;第五步,在毕业后,学生经过几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历练,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实现达到技术员的工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进行,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为:“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电气检修试验工”和“继电保护工”。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为: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电气二次设备安装、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维护和变电站电气维护7个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结合调查分析得出的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确定“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二次回路技术”等10门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表

工作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电力系统

运行值班员 倒闸操作

变电站巡视检查 电气运行 电气运行技术

电气检修

试验工

开关设备检修与试验

变压器检修与试验

其他变电设备检修与试验

电气设备缺陷处理与更换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

电气二次设备安装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

电气一次设备试验

电气一次设备维护

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

变压器检修

电机运行维护与检修技术

电气设备实用试验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工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维护

二次回路安装与排故 电气二次设备测试

电气二次设备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与维护

二次回路技术

顶岗实习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开发,对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按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任务。教师按职业能力的需求,由认识到操作,由实物到图纸,由图纸到配置、装接、整定,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项目课程教学单元。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一目标,以技术实践知识为明线,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暗线,强调学生主体功能,强调师生互动、情境支撑的教学方法。

共完成了核心专业课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机运行与维护与检修技术”、“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五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3.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完善共享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整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群现有的3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与行业内设备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的合作,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来自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扩建和完善“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实训中心、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实训中心和电工电机基础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构架及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如表2所示。

表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架构

实训中心名称 所辖实训室名称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

实训中心 变配电技术实训室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室

高压试验实训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工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实训中心 继电保护实训室

二次部分实训室

二次回路排故实训室 继电保护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 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 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

智能电网技术实训室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电工电机基础技术

实训中心 电工基础实训室 电气维修工

(三)“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入点是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操作性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设备功能开发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双元一体、校企共建”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厂中校”校外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3年,电力工程系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并深化了学院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电力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通过在生产一线共建“厂中校”,探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行业企业与电力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将尽可能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搭建平台,深度融合;校企共管,交替培养;校企共育,无缝对接”等模式,协助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指导委员会企业也希望能通过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2.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共建创办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学院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麻石水电厂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创办了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区”以企业原厂办子弟学校为基础设施条件,由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所。学院相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达256.92万元。目前学院的“厂中校”共有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30391平方米(其中麻石水电厂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7441平方米、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2950平方米),教室264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风雨操场2643平方米。学院平均每学期可安排2000人次以上学生到“厂中校”学习,目前基本实现了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全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1)“厂中校”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企业一线岗位技能相关的“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和“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先在虚拟电厂(或虚拟变电站)――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变配电技术实训室和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等“校中厂”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达到了电气初级工的技能要求。紧接着安排学生到广西麻石水力发电厂实习基地“厂中校”的真实工作岗位跟班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职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体验,更扎实地领会岗位技术技能,达到电气中级工的技术水平。

(2)“厂中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所和闲置设备资源,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不可能购置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昂贵电力实训设备,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虚拟仿真情境下进行实习实训外,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到电力行业企业大型设备进行实习实训的困境,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的普遍性难题。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电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在目前企业待遇优厚的条件下,大都不愿意离开企业到电力类高职院校作“兼职教师”的难题,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同时,学院教师也在“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与技改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办学,相互服务,校企共赢”办学模式。

(四)顶岗实习与准就业实习

生产实习分为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实习,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综合学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二次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情况,深入学习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处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后进行,实习地点为校外实习基地或已签订就业协议单位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企业岗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

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学习为主,学生到学院的实习基地广西电网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主要通过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实地进行指导,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岗位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校正并提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展现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各类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维修等工作,同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勤恳、严谨、细致、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习惯,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该阶段的实习,学生达到电气高级工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年的年底,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以进入准就业岗位实习为主,明确就业岗位,并根据就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拓展,熟悉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胜任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基本达到了电气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最终顺利就业。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由系部与生产实习单位共同管理,采用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校外指导教师主持)与总结性考核(学校专任教师主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院、系部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联系学校指导老师,完成实习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取得企业指导老师及企业鉴定成绩,按期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按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评定该门课程成绩。

三、结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特色高校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序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按照电气职业成长的规律和电气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步进行“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准就业实习的管理,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互动联系,持续跟踪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成长历程,重视企业技术主管的信息反馈,并据此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成效,为“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