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国梦诗歌

中国梦诗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3:11

中国梦诗歌

中国梦诗歌篇(1)

我的中国梦

苍茫大地

千年历史华夏族

同心协力赢未来

我愿身体力行成就中国

百年后,屹立世界

可曾依旧辉煌,璀璨

将心中的祖国蓝图绘出

应有的色泽

那湛蓝的天空下,

海鸥在飞翔

花儿艳丽的开着,

辛勤的渔翁,灿烂的笑容

崛起中国!

我听见你犹如黄河拍岸的心跳,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与那虎门上最后一缕硝烟一同消失;

那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紫荆,

和十三亿人一起倾听宝岛的风雨归程。

中国,

那亚洲上展翅翱翔的雄鹰,

与世界人民一起呼唤——

搏击吧,遨游在长空!

听,惊涛拍岸的黄河汹涌,

看,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历史长龙。

黑眼睛黄皮肤,

歌颂着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祖国啊,我们深深爱着的祖国,

你像巨龙一样腾空而上,

向世界宣布着你的出类拔萃,

向子孙后代展示着你的朝气蓬勃。

可爱的祖国,愿你永远强大,

永远高山巍峨!

因为一颗心而活着,

心因为有方向而执着,

方向又因为有我飞翔。

是生命的动力,

为科学家创造奇迹,

为诗人唤起灵感,

是幸福的祭奠。

一代枭雄曹操大声对天吟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仙李白的梦;

"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那是宋代诗人郑思肖的梦

梦,铸造了千千万万的伟人与千古佳传!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人们值得回味的永远是改变。小的时候我们就一腔热血,呼喊着热爱祖国,长大后我们都知道热爱家园,事实上我们更热爱生活。梦是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美好的梦离不开国家这个大氛围、大家庭。自儿时,我就有过梦。

在青春年华,一个人行走的光阴,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与离愁别绪,只有悠然思索和淡定从容。

征程,总是在脚下;风雨,总是在路上;梦想,永远在心里。于是,我们再也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无心再细数路途上的痕迹。岁月,就这样推动着人生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片烟尘,一路坎坷。但无论怎样,心里总是升腾着希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希望和期待的青春总是美好的。所以,我一直坚定的行走在路上,寻求关于生命、生活当中从未得到的信念和信仰,那是对于行走姿态的仰望。

你可以忘记往事,但不可以忘记记忆;你可以忘记记忆,但你不可以忘记抗日;你可以忘记抗日,但你不可以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有一个大梦,由来已久,要从树世界民族之林,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见诸人的方面,就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造就各种人才。

做梦,谁都会,实现这个梦,真的很难。梦,这个既美好又缥缈的生理现象,古往今来,曾给予人们多少的欢乐和希望,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梦就像遥远的天边那片轻轻飘来飘去的白云,忽幻忽真,时而给人们的生活抹上明媚绚丽的色彩,一会儿又变成一片虚无缥缈的黑色阴影。然而弹指一挥间,那般的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漂泊的白云就会销声匿迹。自古至今,世界各国的文人墨客都对梦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和赞颂。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不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会用那些名言话语来形容这气势磅礴的锦绣山河;我也不是一位红的发紫的大腕明星,不会用悠扬动听的歌曲来赞美和谐繁荣的昌盛时代;我不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诗人,不会用壮志豪情的诗篇来歌颂神圣庄严的伟大祖国;我也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资深学者,不会用哲理深厚的思想来定位自由飞翔的文学人生;我更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鹦鹉,不会用巧舌如簧的口吻来谈吐阿谀奉承的莺声燕语。但我有一种前不怕狼后不怕虎斩钉截铁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有一个不畏强暴仗义执言敢于讲出人人心中皆有言中皆无的正义话语,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雅之士的爱国情怀……

从踏入学校的那天起,我使劲的挥舞着这对承载着梦想的翅膀,一步步加速,一点点抬升,期待着那一天双脚离开地面飞向我梦想的地方。路途坎坷、曲折,但仍留不住我前进的脚步,任这路途的漫长,我还是会向着梦想前进。

中国梦诗歌篇(2)

【关键词】陈梦家;基督教;诗歌

自称为“一朵野花”的陈梦家,既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现代诗人和诗学理论家,也是推动我国古文字学、古史研究进程的重要学者,陈梦家在古代宗教、神话、礼俗、古文字学、古史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推崇。

陈梦家文学天赋极高,16岁开始写诗,不到20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是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日本学者稻耕一郎就“坚持认为作为古代学者的陈梦家是一位‘诗人陈梦家’”。

作为诗人的陈梦家,虽只在诗坛活跃了短短数载,但他在新诗创作上的成就和对我国诗歌发展的贡献却不容忽视。他的《梦家诗集》被誉为“一册最完美的诗。是最近诗的沉默中一道共彩,一册不可忽略的新书”;认为其“一方在确定了新诗的生命,更启示了新诗转变的方向,树立诗的新风格”。陈梦家在1931年选编的《新月诗集》,是新月诗派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辑录,其撰写的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新月派追求“形式与内容相和谐”的美学主张。

陈梦家宣称“我是一个牧师的好儿子”。陈梦家出生于一个宗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陈金镛是一位基督教牧师,曾任神道院提调,母亲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陈梦家的童年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度过,这给他的世界观与艺术个性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陈梦家的夫人,著名的英美文学家赵萝龚女士,同样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乃父赵紫宸,是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在中西方基督教界均享有极高声誉。

陈梦家自小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也曾在北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念过书。在1931年2月写成的叙述幼年之事的自传《青的一段》中,陈梦家说:“当我是婴孩的时候一位老牧师为我施洗。……在情绪上我不少受了宗教的熏染,我爱自由平等与博爱,诚实与正直,这些好德性的养成,多少是宗教的影响。以至我如何喜爱文学,这个所受于幼时的力量极大,我怎样能省略不说呢?”陈梦家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基督教文化熏陶。因此,在他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与基督教文化底蕴。

他的同窗好友方玮德也曾说过:“梦家的先人以及他的外家都是有名的景教牧师,这是对于他极其有影响的。在他的诗里,处处可以透出这方面潜伏的气息,因这气息便觉得他的诗有说不出的完美,有无上内涵的聪慧”。正是因为虔诚地信靠上帝,使诗人得以超越现实的苦难而进入灵感艺术的天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安顿。

1931年7月,陈梦家创作了此生唯一一部小说《不开花的春天》:年轻的诗人受到漂亮女郎茵子的诱惑而坠入爱河,但自幼虔信上帝的诗人不堪忍受爱人纵情声色、轻佻放荡的个性,陷入了深深的忏悔自责之中。几番挣扎后,悔愧不已的诗人最终凭着对宗教的热诚下定决心摆脱这种耽于享乐的生活,写信同茵子诀别。在这部以青年男女来往书信形式写成的近似于自叙传的小说中,陈梦家借男主人公之口提及:

我开始告诉你我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老牧师,从小我知道悔改可以拯救自己,我要我们另换一条路走。我觉得我们都一同往生理的诱惑中堕落下去,这种将不是我们理想的世界。

我用半天的辰光,数说自己的罪孽,一切我都认错,我们过去全不自觉的走错了路,幸好我们仍得有着更多的日子去忏悔。

男女关系的烦恼是年轻人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就陈梦家而言,由于认识到自己是“虔诚的老牧师”的孩子,对此更加深了一层“罪”的意识。这种宗教式的“忏悔”情绪,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亦多有表现。而从这痛苦空虚中得到救赎的方法,则在于他自幼亲近的《圣经》。陈梦家从1931年秋天开始翻译《圣经・旧约全书》中的《雅歌》部分,对年轻且深陷烦恼的诗人来说,《圣经》中竟有如此大胆地讴歌男女之爱的诗篇,应使他激荡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在出版时的“译序”中,陈梦家又说:“在我的血里,我还承袭着父亲所遗传下来的宗教情绪;一位朋友指示我说,我的诗有与别人不同的,只在这一点。近来常为不清净而使心如野马,我惟一的治疗,就是多看圣经,圣经在我寂寞中或失意中总是最有益的朋友。这一部精深渊博的圣经,不但启示我们灵魂的超迈,或是感情的热烈与真实,它还留给我们许多篇最可欣赏的文学作品。”

这段自叙,不仅明确地说出了陈梦家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也表明其诗歌创作与众不同的根源在于――“承袭了父亲所遗传下来的宗教情绪”。在1932年创作的《叮当歌》诗末注解中,诗人自己也说:“青岛的午夜有时传来德国教堂的钟声,使我回想十五年前在江南一个神道院中,父亲抱着我倚了栏杆唱叮当歌。”由时间推算,15年前的陈梦家应该只有六岁,却已经记得如此虔敬的宗教体验,并能在多年后将其转化为优美的诗歌,可见基督教文化对其启蒙之早与深。

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早慧且敏感的诗人,陈梦家选择了在艺术和宗教中找寻出路与慰藉。诗歌创作,既是帮助他从内心苦恼中解脱出来的一个出口,也成为连接其精神世界的一个入口。

陈梦家从1929年开始写诗,在七八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约一百零一首诗歌。数量虽不多,却是中国新诗的一个值得珍视的宝藏。纵观陈梦家的全部诗作,仅在诗歌中提及“上帝”、“耶稣”、“教堂”等基督教意象的就有30多处,其它各种宗教隐喻,更是多不胜数。他的诗歌主题,除了当时常见的抒情、咏怀、纪实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充满了基督教文化色彩,具有无可掩饰的宗教情感,包括表达其对上帝真诚的信仰与赞美、对世界人生的追问以及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等等。

在自叙诗《我是谁》中,他这样表述自己的宗教观:

上帝!哦,他启示我天堂/那儿有真实的美,是透明/在我自己心里的灵光,/最是纯洁,她却不是眼睛/看得着的神圣;这奇丽/可用不着装饰,她要信心/建造她的宫殿。

无条件地信仰上帝,相信上帝的绝对公平,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在陈梦家的意识深处,始终相信有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天堂,有一个伟大而神秘的上帝,这一形象在他的诗歌中总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诗人坚信,所有昼夜交替、生老病死,皆是是出自上帝的旨意。

他这样劝慰人生的伤感者:

古先耶稣告诉人:你们要忍耐,/存着希望的心,只静静的等待;……//在人间受些苦难,都不必伤悲,/天上为你们造了美焕的楼台。(《古先耶稣告诉人》)

当初上帝创造天地,有光有暗,/太阳照见山顶,也照见小草。/――世界不全是坏的。(《致一伤感者》)

他甚至以同样的宗教乐观态度来对待死亡:

我贪图的是永静的国度,在那里人再也没有嫉妒;/我坦然将末一口气倾吐,/静悄悄睡进荒野的泥土。(《葬歌》)

那儿是金子的栋梁,嵌着珍宝,/地下铺碧玉,星辰做窗口;/上帝锁住了死亡的仓库,上帝/不放开黑夜的幕帐,生命树/开着不老的鲜花,不散的奇香。(《昧爽》)

也许有天/上帝教我静,/我飞上云边/变一颗星。(《铁马的歌》)

十分明显,这里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基督式哲学:乐观中暗藏悲观,悲观中又显出一种超脱生死的旷达,追求的是无限而永恒的精神世界。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命来于上帝,死后又归于上帝。人生充满各种苦难和考验,死亡是对罪孽和痛苦的解脱,天国则是幸福之所在。就像诗人自己说的:“天堂是我的希望,黄金的柱石,宝石雕砌的美屋,永远的光,愉快没有终结。我幻想这个天堂世界鼓励我向上守正,一种不容抹杀的大力。”在这里,归于天国、拥抱性灵,就是陈梦家对死亡和现世苦难的超越。

此外,陈梦家的诗歌中还可以看到许多表现神秘色彩以及忏悔意绪的作品。

《梦家诗集》中有不少表现这种神秘感的诗。如:

昨晚看一颗流星/沉下,我祈祷天――/轻风荡过我的心,/亮――又化成烟。(《只是轻烟》)

静坐在一角青天的底边,/悄悄数着你云际的步声。(《我望着你来》)

不祈祷风,/不祈祷山灵,/风吹时我动,/风停我停。(《铁马的歌》)

这些诗歌,大多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很有宗教的空灵之感。宁谧的意境与悠然的心情,物象与心相已融成一片,幻为朦胧的静幽的美。“神秘”作为一种意识状态,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感受,对于诗人的创作有着经久的魅力。宗教体验是神秘的,作为一种灵的感觉,神秘也成为连接宗教与诗的桥梁。

表达“忏悔”之情最强烈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他的抒情长诗《悔与回》。也许是由于爱情的受挫,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悔恨和忏悔之情:

但终究我是人我是上帝造下来/受着试探无穷的诱惑把自己/一颗宝贵的纯正的心不小心的/让色淫的火烧坏。

我把灵魂/撕碎了交付在罪恶的秤上取回/这一把不能忏悔的污浊/就使你有长河一道的泪流也不能/洗干净这一身的丑恶……

全诗充满爱情的煎熬、忏悔的情绪以及对灵魂的叩问,也因而成就了一个名篇。类似的情感流露,在陈梦家的诗歌中并不少见。

正如梁工所说,“基督教对陈梦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中,也体现在他诗中的‘爱’、‘忏悔’与‘神秘’等情感意识中”。尽管题材不同、内容有别,但陈梦家确实把自己所受的基督教文化熏陶辐射到了他的许多诗歌中。这些作品,大都包含着宗教神秘体验,是宗教情感与艺术情感相互融合的产物,也包含了普遍、抽象意义上的哲学思考。

陈梦家不但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灵性与诗意,更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把自己对现实、对自然、对宗教的感受诗化。作为新月派诗人登场的陈梦家,其诗歌创作中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新月派所推崇的诗歌“三美”――形式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上。

如《铁马集》中的《雨中过二十里铺》、《焦山》等诗:

雨,洗净了红菱,洗净/那一双藕白的雪胫。(《雨中过二十里铺》)

我爱一圈圈旋涡/吐出晚霞的红笑,/白帆悄悄地飘过,/小灰鸟宛转地叫。(《焦山》)

这些取材于山水风物的作品,句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统一,并且充满了色彩的巧妙拼合,带给读者强烈的美的感受。借景抒情的同时,将诗歌的形式艺术与诗人自身情感融化为一体。

陈梦家不仅深受闻一多、徐志摩等早期新月诗人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影响,由于自身的留学经历和宗教背景,他还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诗歌创作手法,通过丰富瑰丽的想象以及新奇独特的比喻、意象、象征等手法来渲染深远的艺术意境。

如小诗《十月之夜》中提到的:

十月的夜晚,天像一只眼睛,/孤雁,是她的眉毛;/从天上掉下一颗眼泪,是流星/沉在大海里――一息翻花的泡。//那一瞬间的消失,我觉得/一闪,还给了深蓝;/生命给我的赞美受着惊骇,/像有着声息摸索我的窗槛。

整首诗想象丰富、比喻奇特,有很强的画面感,描写了对一瞬生命现象的独特感受:流星的出现只是一瞬间,既有诗人对生命、时空的思考,也依然可见梦家诗歌中蕴藏极深的宗教情怀和意识。

陈梦家笔下的诗淡如轻烟,具有一种恬淡飘逸的意境。其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他对意象别具匠心的选择与营造。陈梦家常常在诗歌中用“流星”、“小花”、“磷火”、“飞翔”等意象来织成庄严静穆、圣洁空灵的艺术氛围,这些意象一方面是他精神世界和宗教情感的承载体,一方面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代表作《一朵野花》中,诗人借“一朵野花”在天地间自开自落的过程,表达哲学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上帝的无限信仰与感恩。这里的“野花”是诗人自我意识的象征,也是一种人生观的自喻。它是自在的、欢喜的,因为“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同时又是渺小的、柔弱的,“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以自然界的意象尤其是“小花”意象来对应人与永恒上帝关系,是西方宗教文学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比如19世纪初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菜克的《天真之歌》: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又如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丁尼生也有类似的歌咏:

小花呀――要是我能够弄懂/你的一切,从头到根,/我就懂得了上帝和人。(《墙缝里的花》)

万物有灵,诗人在面对大自然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冥冥中有一种神秘力量在主宰自然。于是他们在歌颂大自然时,也对上帝顶礼膜拜,通过赞美自然而显示上帝的伟大。

在组成陈梦家诗歌的文本词汇中,“鸽子”、“翅膀”、“飞翔”等意象更是处处可见。如:

从教堂的圆顶,/一群金色的鸽子,/穿过午夜的云;//一群金鸽落在心里――/我的心是一片海沙――/轻轻的她们又飞起。(《叮当歌》)

从来不问他的歌/留在哪片云上?/只管唱过,只管飞扬,/黑的天,轻的翅膀。(《雁子》)

我们全有一副雪白的翅膀,/在无境的花园里飞过山岗,/飞过天上的云霞,和我们/一起飞的,是比鸽子更灵的天使。(《昧爽》)

这些意象,都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圣经》故事中,上帝用洪水灭世后,是诺亚从方舟中放出的白鸽口衔橄榄枝飞回,带来了和平与新生的讯息。《马太福音》里也有记载:“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在如此多的诗篇中有意抑或无意地使用这些与“飞天”相关的意象,除了营造特殊的宗教氛围外,也传达出陈梦家对宗教和生命的种种感悟。这里的鸽子,不仅仅是希望的象征,也是温柔圣洁的代表,是诗人对自由幸福的渴望以及宗教理想的寄托。

此外,还有诸如《圣诞歌》中的“天堂”;《十字架》中的“十字”;《鸿蒙》、《陆离》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有赠》中的“狮子”与“羔羊”;《潘彼得的梦》中的“教堂”“钟声”等等许多明显承袭自《圣经》文本的基督教传统意象,频频出现于梦家诗歌的字里行间。这些意象皆是直接取材于基督教经典、故事或者与基督教活动密切关联的事物,有着极为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往往一出现便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宗教氛围,表现基督教的某些思想观念。

正是这种意象的追求,使陈梦家的诗歌内涵更为丰富,艺术上充满张力。对于他来说,《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从《圣经》中汲取营养,把诗歌和宗教艺术地融为一体,有效提升了新诗的审美品质。从这些深受《圣经》影响的诗歌中,我们不难领略到:要比较到位地理解陈梦家的诗歌艺术,考察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乃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问。

结 语

中国梦诗歌篇(3)

摘要:就研究中国新诗人如何消化吸收中外诗歌传统来讲,《手掌集》是一个很理想的文本。对《手掌集》中繁多的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可以理清辛笛早期诗歌如何融汇中外文学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辛笛 《手掌集》 意象 中国古典 西方现代

在中国新诗人中,辛笛受中外诗歌传统影响可算是最为驳杂的了。就中国古代诗人来说,他既酷爱李商隐、姜白石、周邦彦、龚定庵等人委婉蕴籍之作,但从不排斥质朴敦厚以及豪放飘逸的作品,对杜甫、陆游、李白、白居易、苏轼也很欣赏。西方诗人中,他喜欢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及莎士比亚、华滋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济慈、哈代等人的抒情诗,也偏爱勃郎宁精悍的讽刺叙事诗,更倾心于叶芝、艾略特、奥登以及霍普金斯、蒿斯曼、里尔克、聂鲁达等人的诗歌,甚至后期印象派画家马奈、塞尚、高更等人的绘画和德彪西的音乐也使他受到启发,可谓中外古今诸多流派风格无不涉及。辛笛试图将这些不同风格的诗歌传统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

要想消化这样庞杂纷纭的诗歌艺术,将其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可谓困难重重,但辛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最终完成了痛苦的蜕变,《手掌集》顺势而出。就研究中国新诗人如何消化吸收中外诗歌传统之精髓来说,《手掌集》无疑是一个很理想的文本,它已经超越了狭隘的辛笛个人诗歌研究,具有更广泛的诗学价值。

虽然影响辛笛诗歌兴趣的中外诗人比较庞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主观情思客观化,用辛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诗歌既是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首先就必须从意境(现代化说法就是指印象、意象等)出发。”其实就是寄情思于意象事物之中。对其诗歌中繁多的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可以理清辛笛早期诗歌如何融汇中外文学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手法。

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古典诗词中的很多传统意象也被反复使用,已经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沉淀下来。在辛笛早期诗歌中的意象绝大部分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意象,如:月、星、梦、笛、笳、弦、草露、烟水等等。在此,我们选取他使用最为频繁的两个意象:月亮和梦,来加以详细解读评析。

我国古代文人对月早就情有独钟,不用说寻常诗句,单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诗名句中就有很多以月抒情的,如:“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丕),“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而李白尤为喜欢以月入诗,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等等,不胜枚举。

古人对月亮的偏爱是和其容易引发思恋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辛笛保留了这一古典意象所含的传统情思,“我全不能为这异域的魅力移心/而忘怀于故国的关山月”(《巴黎旅意》)除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外,还表达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另外,月亮在古诗中还被用来点缀意境,象陶潜的“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清幽之情随月溢出。辛笛也沿用了这一手法,如:“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航》),明月朗照下,我们仿佛置身于漂浮不定银亮闪烁的水面上;“海今夜是这等静呢/此时才见月的光景/一弯弯的”(《款步口占》),海面平滑如镜,弯月轻浮,恋人们款步而行,这是何等温馨的场景。

和古代诗人对月亮的直白抒写和寄情单一不同,辛笛更加丰富了对月亮的修饰描绘;同时也使得月亮所蕴含的情思更加复杂,具有了现代意识。如:“更有橙黄的月,/如吹寒的明角。”(《呼唤》)“你说月亮是黄的/我的帽子是红的”(《零羽二 题梵高的画》),在辛笛的眼中,月亮已不再那样白玉般皎洁,这种带有异样色彩的月亮,引发人们新奇而丰富的联想。读者不再心下澄然一片,而是隐约感到些须生活得忧虑和苦恼。更甚者在“看高风下,/晕了酒的月亮安心。”(《二月》)中,虽然写得仍是高悬于空万古不变的明月,却已经具有了人的形态和意识,很明显已经打上了浓浓的现代印痕。

梦以其飘渺朦胧、模糊不定的神秘同样亦深得古典诗人喜爱,尤其是在抒情诗歌中更被广泛使用,如:“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抒思恋之情,“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绘绝妙之境。在古代诗人中最喜画梦的当数李商隐,如:“天涯占梦数 ,疑误有新知”、“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洗”、“远路应悲春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等琅琅上口,更不用说那句脍炙人口的“春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了。李商隐是辛笛所最喜爱的古代诗人之一,辛受其影响自不待言。如:在“不想迎风会听到你重又当前/唤醒我往梦重重里的梦”(《杜鹃花和鸟》)中,辛笛就袭用了“梦”蕴含的传统思恋之苦的旧意。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扩展了梦的多重意义。“而留下一团绿的梦/怅惜的梦”(《弦梦》)绘梦以色彩,抒惆怅之情。“十五年前的溪梦/向我走来了”(《印象》)描梦以地点,写出了儿时的天真无邪。“纵掩起一室/红炉的温梦”(《呼唤》)给梦以冷暖,意在渲染彼时彼地的慵散气氛。而“夜夜做不完的梦/只落得永远画不就的圆圈”(《生涯》)将梦和人生联系起来,则又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高度了。古人笔下的梦在这里变得丰富多彩,带有了很强的人的意识心理,使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好奇而神往。

很明显,古典的意象体系已经经过了辛笛的再加工和现代转换,被辛笛赋予了浓厚的现代意识。

辛笛早期诗歌中除了大量的古典意象,还用很多西方色彩浓厚的现代事物充当情感的载体,如“罗马字的指针”、“螺旋”、“马达”、“黑色咖啡”、“欧罗巴文明”、“玛德里的蓝天”等,充满了异域情调。西方现代意象主要出现在辛笛去法国留学后的诗歌创作中,相比中国古典意象数量虽少,但却预示着一个重要诗歌观念的转变。这种正视现实力求介入和展现现代思想意识的尝试对惯于以古典意象表抒情感的辛笛来讲显然有些困难,以至于部分诗歌体味起来让人觉得生涩难咽,有生硬挪用之嫌。如在《再见,蓝马店》一诗中诗歌前半部分运用了“板桥”、“霜”、“白露”、“鸡啼”等大量传统意象,但随后却又是“战斗翅”、“铁工匠”、“吉诃德”、“风车”等鲜明的西方意象,古典意象的清新明丽和西方意象的沉厚悲郁杂糅在一首诗中,使全诗整体风格有些杂乱,这也或多或少出现在他初赴异国岁月中其他的思乡之作里。

和西方意象派及象征主义诗歌不同的是,辛笛笔下的意象大多数是勾勒意境,渲染气氛的,以利于情思的表达抒发。当然,受古代象征手法和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辛笛早期诗作中也有运用客观事物物化自己感情思想的尝试。如在《秋思》中用“远来歌的哨音”诉说思念,用“瑟瑟的芦花白了头”表达时光流逝的怅惜,用“零落自知的猩红满树”抒发寂寞之情,在《呼唤》和《冬夜》中用“黑猫的呼唤”试图打破生活的沉闷乏味,在《零羽三老弦工》中,用“死水塘中/绿油上的一根羽毛”的象征对老乐工飘浮不定的悲苦命运深表同情,在《航》中以“航行”象征人生的旅程,而“圆圈”则象征了人生行程的轨迹。虽然是初步运用,但辛笛已经对象征手法掌握地颇为老到,象征物和情感妥帖相和,从而使诗歌形象可感,不流于说教。

早期辛笛游离于古典传统的明丽格致和西方现代的奇崛神秘之间,他以民族传统作底,在风格各异的诗歌艺苑中左冲右突,作着艺术蜕变的痛苦尝试,这里既有和自己艺术趣味融会贯通的奇妙化用,也有简单的模仿,有硬化之嫌。辛笛在艰辛的探索后深深地体会到:“如果对中国古典诗词没有打下一定的基础,那就很难捕捉西方现代派诗歌所表现的瞬间的印象、含蓄的意境情绪以及微妙的信息了,同时,如果在用字遣词上,不能将外国诗歌之长和我国固有的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陶冶熔炼于一炉,那也必然会写出洋腔欧化甚至晦涩欠通的诗行。”无论成功与否,辛笛的《手掌集》都对我们研究中国新诗人如何消化吸收中外诗歌传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辛笛诗稿〉自序》,原载《辛笛诗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中国梦诗歌篇(4)

关键词:梦想家;梦想守护人;信念;简单

1. 诗人简介

身为一位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领袖,兰斯顿·修斯也是最优秀的非裔美国诗人之一。不过他也是美国诗歌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诗人。对于他的支持者,尤其那些黑人,修斯的诗歌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能够反映他们的疾苦。其诗歌还运用了较多蓝调和爵士音乐元素。另一方面,修斯的反对者认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严重,偏离美学精神太远” (布鲁姆 75)。甚至一些评论家也觉得修斯的诗歌太过简单,在学术研究上价值较少。

兰斯顿·修斯写诗从来不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喜好,因为他关心的是他受苦受难的同胞—黑人。虽然他们勤劳勇敢,却让然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他们没有机会过上好的生活因为教育水平过低。与白人相比,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修斯也为他们说话的原因。虽然一直被白人瞧不起,但是修斯一直以自己的民族为荣,在写作过程中,引用大量黑人音乐成分。所以他也被称为民族诗人。

2. 非裔美国人的梦想

非裔美国人的梦想一般代指黑人的梦想。也通常被称为新美国人梦想,区别与“美国梦 ”。美国梦是美国的口号,有了自由就会有成功和繁荣。美国的所有人都可以获得政治上的自由和平等,无论出身和背景,他们可以平等地获得经济上的成功。然后这一切均把黑人排除在外。因为黑人不能享有跟白人平等的权利,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对于他们而言,能被平等地对待就是最大的梦想。基于此,修斯在“梦的变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想法。

在某个阳光之地/我甩开双臂,/旋转和跳舞,/直至白日结束。/随后在凉爽的傍晚休息。/一棵大树之下。/夜幕温存降临,/黑夜如我—/那是我的梦!

在阳光下面。/我甩开双臂,/跳舞!旋转!旋转!/一天很快过去。/在微暗的日夕休息...../一棵细高的树下....../夜幕悄然降临,/黑的像我似的。(修斯 40)

这首诗有两节看似同样的诗节,但实际上其意思不同。在第一诗节中,诗人道出他的梦想就是在阳光下跳舞旋转知道天黑。这是他的梦想,因为对于黑人来书,暴露在阳光下是可耻的,他们要做就是躲藏。然后,在第二诗节中,他就是在舞动在旋转,伴随着三个感叹号可见语气之强烈。诗人感觉这一天过得如此快因为他跳得太开心而忽略了时间。白天和黑夜毫无违和感地混合在一起,正如黑人与白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没有高贵与低贱。

3. 四首关于梦想诗歌的分析

虽然一生充满坎坷与不公,兰斯顿·修斯仍然心怀梦想。“梦想”这一词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甚至他的诗集中都有“梦想”,如《延迟之梦的蒙太奇》,《别的梦想》等。

(1)“当一个梦想延期, 一切将会怎样?”

修斯的一生都在梦想有这样一个世界:那里没有不公与歧视,每个人生来平等,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然后,现实中的非裔美国人多是生活凄惨。充满爱的平等世界没有实现,所以梦想延迟了,一切将会怎样呢?看一下下面这首《哈莱姆》。

当梦想延期到达,一切将会怎样/会干涸么/就像烈日下干瘪的葡萄干一样?/会化脓痛楚么/然后远远逃开?/会腐朽么/或者伪装坚强?/就像水果硬糖一样?/也许它至少下陷了/像一段塌陷的公路一样/或者它会爆炸而消亡?(修斯 426)

修斯通过运用比喻道出延期梦想将会导致的结果。“烈日下的葡萄干”不再美味有营养而是变得坚硬无用处。散发着恶臭味道的腐肉只会毒害世界。吃了诗中硬糖的顾客要么胃难受要么恶心。所以的这些意象都变成了恶心的让人反感的。修斯用这些意象来说明延迟梦想的可怕后果。回到现实中来,在为争取平等与权力斗争中受挫伤的黑人,可能就会“爆炸而消亡”。这种结果也是白人不想看到的,因为“爆炸”肯定会伤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因此,一个延期到达的梦想对黑人和社会都没有益处。它会变得无用甚至危害社会。刚才提到的“爆炸”其实是一个暗喻。忍无可忍的黑人终究会揭竿而起,反对白人的压迫,最终社会安宁不在。

(2) 《紧紧抓住梦想》

既然一个延迟的梦想将会带来如此的恶果,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梦想”。接下来,分析一下修斯的另一首著名诗歌“梦想”。

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亡/生命就像鸟儿折了翅膀/再也不能飞翔/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桑/生命就像贫瘠的荒野/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修斯 32)

这是修斯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诗歌鼓励那么多的人去继续追逐梦想。这首诗结构上很简单,仅包括两个韵律均为abab的简单诗节。诗歌的简单让读者更容易记忆,但这并不是它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修斯引用两个比喻,折翼鸟儿的生活很艰难因为它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没有梦想的人正如丢了这双翅膀,那么人生注定不会辉煌。“雪覆冰封”的土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用来隐喻没有梦想的人生。“鸟儿折了翅膀”与“雪覆冰封”让人眼前一亮,深深感到梦想失去的可怕。正因为这首诗的折服力量和简单明快,促使它广为传颂。

(3) 《梦想守卫者》

兰斯顿·修斯从小跟祖母长大,没有父母的疼爱,祖母照顾也不周,致使他内心非常坚强。但这又让他常担心儿童的恐惧与孤独,因为他从小就经历过这些。所以他对下一代的健康非常关注,尤其内心世界。这首《梦想守卫者》就是写给孩子的。

拿给我你的梦/做梦的孩子/拿给我你内心的美妙旋律/我将把它们包裹/在蓝色的丝绸里/远离世间粗糙的手指。(修斯 45)

诗人把梦想比喻成“内心美妙的旋律”,这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他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因为他能发现孩子内心的脆弱性,他们的梦想亦如此。正如一个慈祥的父亲,修斯把孩子的梦想包裹在“蓝色的丝绸里”,这样就能“远离世间粗糙手指”的蹂躏。他愿意坐下来倾听孩子看似不现实的梦想和那些小秘密,然后鼓励他们去坚持自己的梦想。但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常常把孩子的梦想打的支离破碎,孩子听从父母的教训,放弃梦想。为了鼓励这些孩子,修斯给他们写了这首诗,他在远处为他们加油呐喊,给他们内心强大的精神支持。

(4) 《我有一个梦想》

多数人都熟悉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 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经一些学者研究,他的演讲很可能受兰斯顿·修斯的同名诗歌启发。因为演讲内容和修斯诗歌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修斯诗歌写在路德·金之前。

“我梦想这样一个世界……/我梦想这样一个世界……/我梦想的一个世界……/这样的梦想,我的世界(修斯 311)”。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强调“我梦想这样一个世界”来强调他理想的世界。读者能感到诗人炙热的感情与渴望。他“甜蜜”来形容自由,这样通感的手法既形象又贴切。有了自由与平等的世界,快乐就“珍珠”般无暇,光彩照人。在诗人的眼里,有了自由与平等的世界,黑人便已满足,便能更自信地活下去。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兰斯顿·修斯关于梦想的诗歌,得出兰斯顿·修斯是一位执着的诗人,不仅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而且用写诗来鼓励饱受折磨的黑人同胞继续奋斗下去。他不仅是位坚信美好世界总会到来的梦想家,还是孩子梦想的守护人。他的诗歌里充满丰富的意象和画面,看似简答却意义深刻。复杂的句法或者晦涩的语言从来不会出现他的诗歌里。这样使得修斯的作品更被广大读者接受,尤其文化程度不高的黑人理解,为鼓励黑人持续推动自由平等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梦诗歌篇(5)

与未来对话

共筑梦想?家

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献礼深圳

卡尔维诺说,城市就像梦境,

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

深圳,因为拥有梦想而辉煌

当梦想一步步接近现实

那些浮华的背后等待我们戡破

那些内心的声音等待我们聆听

在深圳,我们以自己的方式

一起听诗的声音

与未来对话”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近日于深圳音乐厅水幕广场举办知名诗人朗诵会、名家名作及深圳儿童美术作品大型装置展。当晚,台湾诗人郑愁予、成都诗人孙文波、澳门诗人姚风、香港诗人秀实等诗坛名家将奉上原声朗诵;新民谣代表歌手钟立风也将登台献唱,用音乐抒写诗意。

历 十二载的诗歌风云

珠江国际诗歌节已成功举办五届,由珠江地产主办、华时代文化策划,从第一届“诗人的发声”、第二届“声音的共和”、第三届“重返经典”、第四届“声带上的中国”、第五届“时间的玫瑰”,到本届“与对话未来”。这个诞生于云山珠水的文化盛典,历经十二载前行,已经成为在全国各地盛大绽放的诗意盛会,更是南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本届诗歌节以“与未来对话”为主题,旨在借助诗歌的能量,倡导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立足当下,享受生活,以坦然和从容的姿态面对未来、期待未来。

寻 诗意的墨迹

据本届诗歌节策划人之一、诗人欧亚介绍,区别于往届,今年的重心将回归“诗”本身,尝试让更多人关注诗歌文本,与诗歌重逢。

为此,组委会特别向郑愁予、孙文波、姚风、秀实、蒋浩、杨小滨、黄礼孩、卢卫平八位外地诗人及李似弘、从容、旧海棠、吕品贵、莱耳、一回等三十多位深圳本地诗人征集诗歌手稿。这些记录时代的诗歌文本,将被设计组装成大型装置,与观众面对面。

融 诗歌与音乐共舞

中国梦诗歌篇(6)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种富有张力的文化,能够穿越漫长的时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代,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影响着后世。白居易的《长恨歌》自诞生以来,一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始终为文学领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长恨歌》概述

众所周知,《长恨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其所描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作者采用较为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抒情手法,叙述了一场爱情悲剧。尽管唐明皇与杨贵妃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人物,但是诗人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而是将历史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出一个婉转动人的故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长恨歌》是白居易所有作品当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也是最为与众不同的一个,其最为明显的价值体现在,我国古典诗歌当中抒情诗和叙事诗之间的紧密结合。在叙事过程当中,诗人不断使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将情、景、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对于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诗人,因为从很多后人文学作品的题名、诗词用典以及情节结构方面,我们都能够隐隐约约看到白居易所带来的影响。以《红楼梦》为例,首先,从《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来看,第17至18回,惜春的《文章造化》(匾额)当中提到:“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此句话主要引用的是白居易《长恨歌》当中的“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这一句,当然,关于这一句的引用,并无其他的深意,只是引用其中的辞藻与意境,以此来描绘出一个飘然的情景。又如在《红楼梦》第50回当中,描述哀悼之意的时候,所引用的就是《长恨歌》当中的“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在《长恨歌》当中,这两句主要形容的是杨玉环死后的场景。将其用于《红楼梦》当中起到了一定的预示作用,预示着宝玉与黛玉二人无法终成眷侣的悲剧。其次,从结构方面来看,《红楼梦》也较多引入了《长恨歌》的元素。在《长恨歌》当中,诗人在描写情感的时候,具有一种立体性的特征,不仅有外表上的层层铺垫,还有内在的心理因素,甚至还包含了两人离别之后的相思与怀念,长恨绵绵。在《红楼梦》当中,关于情感的描写不仅继承了《长恨歌》当中较为明显的特点,还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意识到潜意识层面上对于人物情感心理来进行挖掘。

(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从日本的奈良时代开始,就存在着大量的遣唐使进入我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国诗人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文学,而对于日本汉文学乃至整个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也当属白居易。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上来看,尽管其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是伴随着挫折的不断涌来,使其斗志渐渐消退。平日里,他更倾向于借酒消愁,所以很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在感伤诗作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长恨歌》,在这首诗歌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来了浓浓的感伤与绝望。并且日本人正是极为欣赏白居易诗作当中的自然融合与心物一体的特点,尤其是那种充满了沉郁伤感的基调,这与日本人的心性以及“物哀”的审美情趣极为契合。所以在后来的日本文学创作当中,多有效仿白居易,寄情与诗酒当中,放纵自娱,以此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更多的则是心理的慰藉,譬如说在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作品当中,都极为清晰地反映出来了这种状态。此外,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较,白居易的诗作更为通俗易懂,直白而流畅,更加容易理解和模仿。并且白居易在诗作创作的过程当中,也在很多时候吸引了民间的语言,所以创作出来的诗歌才具有较强的通俗性的特征。从《长恨歌》的鉴赏书籍能够看出来,离开了脚注,人们依旧能够明白诗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李白的诗歌相比,白居易的诗歌更如下里巴人,所以得到众口传唱。尤其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当时毕竟他们刚刚接触汉语,对于汉语结构与语法的掌握十分有限,能够达到李白与杜甫水平的日本人少之又少,所以相比之下,白居易更受其喜爱,其诗作对于日本人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位诗人,白居易所留下的经典作品有很多,而《长恨歌》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对于后世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人而言,应当汲取该诗的精华所在,不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春.唐诗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2013.

中国梦诗歌篇(7)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课文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也能写出有趣的诗歌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写一首诗歌。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诗是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诗是大自然每一次快乐的舞蹈,诗是心坎里每一分暖暖的深情,诗是思绪中每一次飞扬的畅想。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去亲近亲近这个小精灵,学写儿童诗吧!

小丫:好啊!我们中华民族可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每天都会教我背诗歌。从一年级起,我们每一册的语文课本里也都给我们安排一些诗歌,所以我对诗歌特别感兴趣,早就希望自己也能像诗人一样,也能写出一首首好诗来呢!

老师:是呀!有这样一种书,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人们称之为“经典诗文”。她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她是一座巍巍丰碑,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她是一顶灿烂的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此外,还有一种儿童诗,通过近阶段的学习,大家还记得儿童诗都具有哪些特点吗?

毛豆:记得,儿童诗里充满了想象。在儿童诗的世界里,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往往因为想象而造成传神的诗意。比如《爸爸的鼾声》这一首诗,小作者就把爸爸的鼾声想象成山上的小火车,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老师:是啊,在儿童诗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话。可见于生活中取材,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捕捉美的东西,是写好诗歌的第一步。那儿童诗还有哪些特点呢?

小丫:儿童诗应该充满童趣。比如老鼠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是可恶的、好吃懒做的、专干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可在《致老鼠》这一首儿童诗中,作者阎妮却写出了一般人眼里不同的老鼠,读来真有趣。

老师:是呀!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是那么有趣,是那么独特,是那么离奇。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草叶上小蚂蚁咬的洞、树干上小虫子啃的伤、苍蝇飞过的嗡嗡声……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如果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能写出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来。

毛豆:还有,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巧妙地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也是很重要的。

老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到的、你认为有意思的儿童诗吗?

小丫:我搜集到的儿童诗题目是――《湖》,诗中写道:

好大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蝴蝶大声叫起来/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看,普普通通的一个湖,在小作者的笔下却成了蝴蝶照的镜子,多么美妙的想象呀!

毛豆:我搜集到的这首儿童诗就更有趣了,大家听――

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地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老师:多么有趣的儿童诗啊,小作者用最稚嫩的小手,写出了最温情的诗作,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不仅有我的调皮可爱劲,还包含着母亲绵绵不尽、无微不至的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