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49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1)

图书营销从策划开始,这是编辑的基本策划思想。图书市场的营销不是单纯的销售活动,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市场行为,它贯穿于图书与出版的整个过程,即贯穿于选题策划、编辑、印制、宣传推广等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营销的忽视、割裂,或是急功近利,都将影响着营销效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营销。

编辑的策划能力包括选题运作、书稿加工整理、参与宣传策划。编辑不仅专门负责选题策划工作、开发新的图书品种、选题和组稿工作等常规工作,还要对选题在执行过程与实施结果进行全方位策划,参与和指导图书出版、营销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选题策划是编辑主动参与图书市场,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是编辑市场意识和行动的综合发挥。编辑要把每一个选题都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和经营,并将策划理念和思想贯穿到市场调研、选题研发、图书制作阶段、图书宣传推广及促销的全过程。

二、图书的全过程营销

图书的全过程营销,是指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组稿阶段开始,在编辑、制作、发行、宣传活动等各环节,直至图书产品的后期维护,都存在着营销因素,积极、主动地进行全方位的图书宣传推介,最大限度地发挥营销的作用。从图书出版过程划分,图书的全过程营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选题策划阶段营销、图书生产阶段营销和图书出版后营销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出版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稳健、有序地提高图书的影响力。

三、编辑策划能力在全程营销过程中的体现

1.市场调研阶段。

选题的策划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来了解该选题所涉及学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市场上同类书出版情况、市场的缺口、其他出版社图书的特点、选题的市场定位,以及读者的迫切需求。市场调研与分析结果是选题策划是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选题策划既要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而且要真正适合目标读者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确保销量。通过市场调研,编辑主动参与营销,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制定和实践营销计划。

2.选题策划阶段。

图书选题策划是编辑依据一定的条件,开发出版各要素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工作。一般来说,选题开始编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某些意向或愿望。在这个阶段,编辑对于选题的特点、卖点和亮点了然于胸,便于当时或者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活动。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策划编辑要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设计。同时,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还要确定合适的作者。合适的作者是一本好书的重要条件,也是出版社出版优秀图书的重要资源。策划选题时,编辑还应精通图书生产成本的核算,合理定价,结合市场情况和读者的购买能力预测该选题的未来经济效益,做到心中有数。

3.图书生产阶段。

图书生产阶段的营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其实不然。编辑在图书的生产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进行图书的宣传,如体现在版式、封面上的宣传信息,面向发行人员、经销商的信息发送,利用各种媒体的预告宣传,等等,让图书信息持续地传达到各层经销,从而让图书关注度持续延续,为图书的最终推出作足铺垫工作。编辑的图书印装策划能力,主要体现在与美编、排版人员和印制人员的配合、协调与合作上,通过共同努力使图书的整体品质、制作成本、质量符合选题策划的目标。在此阶段,编辑应就选题阶段的策划理念和思想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此外,还应做好与作者的沟通工作,使书稿的编辑加工能够理解、完善作者的思想、观点,并做好文字的润饰提高工作。

4.图书出版后的市场营销。

这一阶段是全程营销的重中之重。编辑配合工作对于发行部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编辑应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对图书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销售目标等进行策划,树立整体营销观念,在与发行部门充分沟通和磋商的基础上,就选题的定位和推广等拟出整体营销方案,确保营销方案的顺利实施。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手段多种多样,编辑应积极、主动地与发行沟通和配合,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及建议营销方式,如书评、书讯、广告、招贴画、新书介绍首发式、座谈会、作者签名售书等。

参考文献:

[1] 何屹:《图书编辑应提高选题策划能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8期

[2] 李俏:《试论图书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J].《中国编辑》2009年第5期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2)

生物医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创造、更新和传播,这对医学期刊编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电子网络技术是这种现象的缔造者之一,然而高度发展的文献信息网络技术也给作为知识生产的组织者和传播者的编辑评价文献科学性创新、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的脉搏、传播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文献信息情报研究已经渗透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现将文献信息情报研究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稿件评价及修改

稿件的评价和编辑修改加工是期刊编辑基本的日常工作[1]。杂志的来稿专业范围很广,反映各个专业领域比较新的科学或技术研究进展。而编辑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可能在来稿涉及的每个领域和每个方向有深入的研究,能直接对稿件进行评价和编辑修改。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为编辑全面、客观地评价大部分的来稿提供了重要工具,在整个稿件的评价和修改过程中,数据库起到了重要的信息辅助的作用。

1.1 普通来稿查重与查新来稿初步的查重和查新是编辑工

作的基础,是编辑掌握关于该稿件评价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进行后续编辑修改加工的重要参考[2]。通过初步的检索,编辑可了解已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与本篇相关、类似、相同的论文,进而评价文章的新颖性、同行研究进展、是否抄袭等。国内文摘型数据库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国外医学专业数据库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爱思维尔(日svier)的EMbase等收录范围较广且全面,在查找同类论文方面很有优势。

1.2 掌握研究方向较新颖的稿件编辑工作中常遇到同类研究较少的来稿,这种稿件是最得杂志编辑青睐的,但对这种稿件进行评价和编辑加工,对编辑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引文链接知识网络型的全文数据库在辅助编辑评价这类稿件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国内的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知网(CNKI),国外的如汤姆森科技的IS1 web of knowledge[含有著名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引文分析],引文和知识单元链接丰富。编辑可以通过引文一方面了解这个研究的整个历史:过去、现在、将来,相关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相关链接弥补检索人口时选词和检索策略的不足。经引文和知识单元链接等调整检索策略后可能找到比较多的同类研究,与待审论文进行比对。如没有同类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方向的研究也对稿件的修改和审核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3 稿件背景、前沿与讨论部分的编辑加工论文背景、前沿与讨论的质量是文章的可读性的关键,因此是文章的编辑修改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前言及讨论中涉及到研究的背景、前沿问题、相关研究、同类研究等经常需要引用文献,对此部分的编辑修改,编辑需要用上述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对来稿进行审核、比对和补充,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增加文章的信息含量,增强其严谨性和可读性[3] 。

1.4 突出来稿的特色 在编辑加工中凸显来稿的特色、新颖性,充分挖掘来稿的学术价值,对杂志编辑及来说至关重要。而特色需通过比对才能明确。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与相近、相关或相同文献的比对,明确文章的特色,突出描述和充分讨论的问题、重点、文章的新颖处,在随后的编辑修改中将其凸显和补充,可以很大地增强文章应有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理有据。

1.5 词语规范词语规范是编辑的重要任务,也是编辑快速

查找专业文献的好帮手。CBM 和PubMed是权威专业信息研究机构的产品,在词语控制和定义方面最为先进和规范,是各个期刊编辑部首选的专业词汇规范来源。PubMed里提供了主题词树状结构表,主题词注释,同义词/曾用词,参照相关等词类的服务,给编辑全面系统地了解专业名词提供了快捷的工具,也为编辑过程中的词语规范打下基础。CBM则与PubMed有很好的兼容性,数据库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其中英文医学主题词的对照是沟通中英文医学科技文献检索的桥梁。

2 关注学科进展

学术期刊编辑的另一个重要的日常工作是追踪并评价所关注的学科或专题,特别是对各个学科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公共的关键基础研究和技术的跟踪[3]。而且编辑工作除了基本的论文的评价及编辑修改,很多时候如新开栏目或专题常需要编辑撰写关于栏目开辟的短小精干的文章。要达到开篇前的抛砖引玉和篇尾的高度概括、浓缩精华的作用,就需要对某个专题或主题的发展动态比较熟悉。熟悉国内外的重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熟练掌握相关的引文分析型的大型专业信息全文数据库及其文献计量技术,对编辑掌握学科的整体的进展,撰写编辑评论至关重要。

2.1 重视阅读基础和临床综合的国际著名生物医学刊物 医学编辑要把握各个主要生物医学的主题及专题的脉动,需要定期搜索和阅读这些领域主要的期刊和报纸。基础和临床综合的国际著名生物医学刊物的长期定期阅读尤为重要,是形成编辑人员良好的科技新闻敏感性的好读物。这些优秀刊物的文章大都思路清晰、角度和方法独到、信息丰富,尤其问题的背景和前沿的讨论和撰写,通常能让同行全面理解该研究的思想及技术线路,启发同行进一步研究的灵感,也给期刊编辑对期刊栏目的策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展望。这些都是其他普通刊物难以企及的。文献评价型数据库可提供很好的数据统计资料,帮助编辑科学地选择自己的主要信息来源。比如通过汤姆森科技的分析工具数据库《期刊引用报告(JCR)》,我们可以比对各种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科学地选定需要长期跟踪阅读的优秀刊物范围,再通过结合专家推荐和自己的经验,最终确定跟踪阅读的优秀刊物。比如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可以选择Science、Nature 、C日l、Annu Rev Immunol和Annu Rev Biochem等,而临床研究类的则可以选择N Engl J Med、Lancet、BMJ和JAMA等。

2.2 跟踪阅读国内主要同行优秀品牌杂志 国内优秀同行品牌杂志通常能比较全面、及时地反映国内各个学科的发展现状。编辑对此类杂志的跟踪,能够捕捉国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有别与其他国家的主要的研究方向。编辑同时把握主要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国际和国内的新进展,对编辑准确评价杂志的来稿的水平有重要的作用。编辑可以通过国内的引文数据库如CNKI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选出优秀专业刊物,也可以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确定定期阅读跟踪的核心品牌期刊。

2.3 关注有特色杂志和新兴杂志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杂志和老杂志新的专题栏目不断出现,编辑保持对这些新事物的关注,及时了解同行的各种新的创意,才能更好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几乎所有的大型专业数据库都能提供良好的整刊浏览的功能,甚至可以提供出版集团的检索项目,有些还有新刊出版提醒功能。这些都为编辑定期跟踪研究同行刊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2.4 关注学科基本科学指标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I)是编辑掌握学科热点发展动态的理性指标,同时也可以纠正减少经验性阅读范围所致的偏差,辅助编辑对学科热点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JCR具有优秀信息统计功能,经常就各大学科的主要科学指标的统计情况进行报告。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题,研究潜在课题的ESI,并根据这些统计指标进行选题策划。

转贴于 3 专家或核心作者研究

研究专业领域内专家和潜在核心作者的动态变化研究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很重要的工作,对提高期刊的审稿质量,从根本上改善期刊的稿源质量,密切与编委作者读者的联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的文献信息调查在跟踪研究优秀专家和作者中起核心作用。

3.1 确定研究策略 编辑根据杂志的专业和区域性质,确定调查研究的预方案,初步检索某一领域的专家和核心作者,与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联系提供的文献信息比对,明确各个专业本区域专家作者的水平是国际、国内领先还是区内领先。以此来明确查找主要的文献信息检索源是国外数据库还是国内数据库,甚至明确检索的主要刊物级别。最后根据检索结果评价本区域的某专业专家,作者在国际、部级优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其研究方向。

3.2 信息数据库选择PubMed提供的检索项目比较多,在著者、科研机构研究方面提供的检索项目比较完善。汤姆森科技的JCR则能提供更准确的著者、科研机构评价信息。CNKI是国.内能够提供著者科研机构和来源文献等组合检索比较方便的全文数据库。可以选择CNKI的专业数据子库,其检索项比综合跨库检索界面齐全,导航功能非常好,比较适合进行一定目的的情报搜索工作,尤其是核心作者、科研机构的确定。也可以选择综合跨库检索,其特点是链接非常丰富,检索结果全面准确可靠。国内外的专利和科技成果数据库则能提供关于研究对象的实用技术和成果的资料,是评价研究对象的很重要的方面。

3.3 信息综合与评价综合检索结果,明确核心专家和作者,进一步阅读和分析他们的文献材料,从中挑选论文总体选题结构合理完善、写作水平高的专家和作者,作为编辑跟踪、联系的重点。我们在实际联系中也证实了我们的专家作者的调查分析的结果,这些专家作者对杂志的发展很有兴趣和见地,是编辑部最重要的审稿、咨询力量,编辑部也借此掌握了比较优秀的稿源[4]。

4 栏目策划

新栏目的组织和策划是体现杂志整体编辑水平的重要指标,需要编辑长期跟踪专业各种文献信息的发展动态,从中捕捉整体重要学科的主题或专题,并进行深入的文献专题调查,咨询调查相关专家的意见,讨论可行性后,再进行具体的策划、组织和约稿[5]。

4.1 选题酝酿综合的文献信息调查研究贯穿整个栏目的策划过程中,是编辑自始至终的主要的技术和知识的信息来源。

国际会议的综合报道、各大核心报刊的述评文章和年度约稿、卫生管理类的主题述评、专业情报类杂志、JCR的专题追踪服务在选题中通常起比较大的作用。

4.2 获取专家支持与合作编辑在酝酿和充分准备资料和选题后,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定下目标主题,策划、组织和实施栏目写作的内容、风格和体裁。专家的咨询和支持在杂志栏目策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这些栏目的策划者,也是栏目论文的具体撰写者。编辑需要与专家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才可能把栏目的宗旨和意图实现得充分与完美。

4.3 听取广泛的反馈好的栏目拥有较多的忠实读者,这些读者往往对栏目关注度较高。编辑在栏目出版的初期广泛征求读者的意见,对进一步提高栏目的水平,完善栏目的主题非常重要。优秀栏目的策划、实施和出版,通常可以很好地突出杂志的品位与主题,拓宽和吸纳优秀稿源,同时增进与专家、优秀作者和读者的互动联系 。

5 会议组织

学术会议是专家云集、各种学术思想碰撞交流、最新研究进展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杂志积极地参与到学术会议的报道和组织中。期刊编辑的文献信息情报研究,尤其是会议论文研究在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5.1 跟踪各大专业国际会议报道大部分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和全国会议都定期举行,而且都有了比较长的历史,研究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会议论文和全国会议论文,是编辑快捷地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全面而系统的动态发展历程的好办法。ISI Proceeding、万方数据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库等是比较常用的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论文检索数据库。

5.2 直接参与和报道学术会议选择性地直接参加主要的学术会议能获取更多全面的相关学科的动态信息。对编辑而言,是更直接获取会议专题讨论的良好机会,同时也能广交学术界的朋友,联系更多、更新、更好的稿源,扩大杂志的影响力。Medicalconference.com是预告全球范围内的医学会议的信息网站,通用的信息搜索引擎如google也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关会议的信息。

5.3 组织学术会议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是品牌杂志很重要的竞争策略,也是一个杂志综合影响力的标志。成功的会议组织往往更需要杂志较强的影响力和与著名专家学者的密切联系。常规综合的情报分析技术则可以为编辑提供关于会议主题、背景信息资料、专家的组织等的重要的信息辅助。

6 读者研究

最终评价和检验杂志的质量和价值的是杂志的读者,加强读者研究,同时也能让编辑及时地掌握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引文研究、点击和下载统计等网络信息技术和情报分析功能较好的大型信息数据库让编辑更好、更快地了解读者使用本刊的情况。传统的方法,比如相同或不同领域专家座谈,在校博、硕士研究生调查,基层读者调查等,能调查研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读者对杂志论文不同的需求。杂志可以据此增加和调整栏目和专题,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信息和知识更新需求。

7 结语

文献信息情报分析已经渗透在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每一天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充分运用广泛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各种不同文献信息情报分析技术,能让科技期刊编辑获取广泛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支持,也能让编辑出版的期刊在种类和数量众多的期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品位和特色。

参 考文献

1 刘东信.养成能提高编辑技能的一种好习惯:文献检索与查阅[J].编辑学报,2007,19(3):231~232

2 朱红梅,张大志,游苏宁,等.医学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7,19(3):228~229

3 Bruce PS,刘季蓉.医学期刊编辑的全球网络[J].编辑学报,1997,9(3):184~185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3)

一、手册策划实施方法

1.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选题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提炼和研究。同时,信息是从广泛的市场调研中获取的,而市场调研工作是编辑策划任何选题都必须做的功课。调研越充分完整,信息越全面、准确,对选题定位、内容策划、图书设计就越有帮助。手册,对于出版单位来说,算是大项目,投入大、成本高;对于行业和社会而言,其影响力也大。如果手册定位不准确,出版后销售不好,对出版单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参编作者的声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编辑在策划手册时,一定要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做到充分、翔实、准确、客观。

2.制订详尽的策划及实施方案

策划方案是选题从无到有的桥梁,是图书产品从内容到外在品相的具体描述,是后期工作的方向和规范。手册的策划方案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选题背景(策划背景)。综合市场调研获得的各种信息,分析介绍为什么要策划该手册,其出版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2)读者定位及需求分析。明确此手册要为哪部分人而写,分析目标读者群的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分布状况、群体大小等,从而为之后的产品策划打基础。

(3)内容策划。读者对象明确、需求清晰,内容自然也就出来了。这部分可以介绍手册的核心内容(要帮助读者解决哪些问题)、编排形式等。根据读者对象需求的情况,还可以预计将产品做成单本,还是多个分册。例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的《现代焊接工程手册》,其读者对象是搞工程的焊接技术人员。经过仔细调研分析,这些技术人员分布在建筑、管道、油田、桥梁、船舶等各工程建设行业,而根据行业特色,焊接技术的应用会有明显的不同,这些技术人员的焊接专业基础又相对薄弱,如果把此手册做成一本书,内容有可能针对性不强,对读者的帮助和借鉴意义不大。焊接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不以应用为出发点,手册出版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编辑决定将手册分为《基础卷》《结构卷》《容器卷》和《管道卷》。

(4)整体设计。对手册从篇幅、用纸、版式、开本、装帧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5)财务预算。对运作手册可能发生的费用进行估算。预计手册的总字数,根据用纸、装帧、印刷册数等基本信息估算成本、毛利、保本册数等数据,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实际运作中的成本控制做准备。

手册的实施方案是具体的实施步骤,要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时间节点等内容。主要包括遴选作者、成立编写委员会;召开编写工作会议,研讨商定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严格出版计划和工作进度等。另外,手册的策划实施是个动态的过程,可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核心内容不能轻易变化。

二、策划运作手册的关键点及心得体会

策划图书的每一步都很关键,环环相扣,疏忽每一步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但是,根据手册本身的特点,以下几个环节更显重要。

1.权威合理的编写队伍

手册内容的权威性、代表性决定了对作者队伍构成人员的要求。这里的作者有两个层面:一是组织单位,二是具体的写作人员。

组织编写单位在行业内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参与编写的作者,不但要有写作能力,也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且能带动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进来。对于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的技术应用型手册,作者最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手册内容有更好的把握。

2.得力有效的组织措施

(1)组织方式。手册的组织方式通常是以会议为主,公共邮箱、QQ群、微信圈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为辅。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参与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讨论,效果好、效率高。后者是催化剂、加速器,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组织机构。如何把几十甚至上百的参与人员有效地组织到一起,为一个目标更好地工作,就需要成立一些临时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有手册编写委员会、审稿委员会、秘书组等。

(3)会议类型。一般要召开手册启动会,审纲会、编写工作会、审稿会,定稿会等。

启动会:启动会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成立各组织机构、统一编写思想、部署工作计划等。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手册主要负责人,各部分主要参编人员,审稿人员,组织单位的有关领导等。规模相对来说可以大一些。

审纲会:根据启动会的精神,由各部分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大纲,提出手册的编写提纲。参会人员主要是手册负责人及主要编写人员及策划编辑,规模不宜过大。这个阶段最好让审稿人员参与进来,以便后期审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编写工作会议:根据手册内容的需要可以召开多次。参会人员是主要编写人员。会议内容是根据审纲会提出来的编写大纲审查内容,看编写的是否符合要求。在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如果对提纲个别地方有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提出来,但是如果稿件进度过半,就要慎重了。所以,提纲审定一定要严格。编写工作会议是检查稿件写作质量和写作进度的有效措施。如果有可能,编写会可以多召开几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编写思路一旦脱离提纲,也可以及时调整。

审稿会:邀请业内专家或者同行对稿件进行审阅,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不宜大改。

定稿会:可有可无,就是善始善终,全体编写人员将“齐、清、定”的稿子交给出版社。

手册编辑在每次会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计划,会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明确;会后应及时整理会议纪要,将会上形成的决议及时以编委会正式文件的形式发放给各参会人员,并在后期定期跟踪落实情况。

3.严格的成本控制

从手册开始策划就要严格控制各项费用。一般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合理降低成本:利用组织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巧用行业会议、申请出版基金、巧用出差的机会、企业资助等。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4)

一、选题策划能力

选题策划能力决定着出版社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区域化市场大为减小及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空前提高,编辑在做选题时,必须注意选题的“新颖性”“适时性”“针对性”“可行性”。“新颖性”是指书稿的内容新或角度新,有独到的特色。“适时性”要求编辑具备敏锐的目光,准确把握各种事件的动态、趋势,及时做好选题策划。“针对性”是指找准选题的读者对象,精确调研同质竞争图书和潜在的同质竞争图书信息。“可行性”是指在策划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选题的资金投入规模、作者群的大小、本单位的团队营销能力、同质图书的竞争状况等。

稿件的落实和编辑加工也是图书编辑的重点工作。稿件的落实首先需要编辑准确把握选题内容,掌握作者群的地域分布、领域内的相关层次、所需的劳动报酬和稿件完成的速度等。特别要对主要作者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写作态度和经验、已发表作品的质量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作者确定后,编辑应在作者动笔前与作者进行认真商量,深入交流,让其准确领会选题意图。写作展开后,编辑应及时了解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形势发展、有关学术动态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时与作者共同调整内容结构和写作计划,编辑只有将传统的书稿编辑程序前置,才能既体现选题策划意图,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编辑加工阶段,图书编辑要仔细地通读全稿,除了应从政治观点、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等方面来审读稿件外,还应该从正文结构、辅文成份、语言文字等多方面、多角度对书稿进行全面而仔细的审读,正确判断和审定书稿质量和出版价值。

三、图书推介和市场分析能力

传统的图书推介一般采用新书介绍、书评、书摘或者利用名人效应邀请知名人士进行点评和推荐,也有采取现场签名售书和图书出版会的形式来做推介销售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博客、微信等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读者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兴趣也趋向多样化。尤其是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和传输实现同步化。图书信息的已经不局限于特定空间和时间,对于部分重点图书,编辑可以在编辑过程中就上传、相关信息,使关心和有需求的读者能及时了解图书的相关信息和出版时间表。网络化的传播手段使图书的图、文、声、像相结合,大大地强化了图书信息的传达,提高了推介的效率。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图书编辑必须掌握和熟练使用现代传媒工具,进一步深化和改进传统的文案写作能力。现代图书推介还要求编辑审美设计的创新,文案的设计要有新理念、新形式、新风格、新面貌,有时尚元素、与时俱进。图书的装帧设计不只是“外衣”,它也是图书内容通过图画、文字和色彩的有机结合,以简约、清晰的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信息和购买依据。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把图书特色与受众需求相结合,制定恰当而有效的推介文案。最后还要求编辑能与读者和作者形成高效互动,为营销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空间,为新的选题策划开拓思路。

除了图书的推广营销,编辑还要及时关注市场。传统方式大多依靠书信往来,新媒体兴起后,读者受众能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微博、微信等方式与编辑、作者交流。这是编辑进行图书推介的极佳时机,也是通过图书销售布局、店面的上架情况、固定时间内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速度,总体评估销售策划落实情况和对销售预案作出可行性调整的最佳时机。首先,编辑要经常关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它们对自己的图书或者与自己图书同类的图书有无报道,是从什么角度来报道的,从中找出热点或自己将来的策划方向。其次,要深入利用网络信息,有选择地关注一些专业网站或论坛,研究这些网站或论坛对自己图书或者与自己同类图书的关注角度。编辑要培养自己从销售数据中分析图书卖点和销售趋势的能力,尤其要关注全国各大实体书店定期的各类销量排行榜、特别是北京新华书店的北京地区销售监控数据以及目前国内最大的三家网上书店当当、卓越、京东的销售数据。

四、品牌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

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品牌战略是每个出版社的核心目标。品牌意识应该内化为每个编辑的日常行动和理念,力争实现作者期望值的最大化即多发行、读者期望值的最大化即看好书、出版人期望值的最大化即做好书。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应该是一个优秀编辑的永恒追求,同样也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市场竞争的不竭动力。

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编辑未来的竞争和发展水平,如何把自己的学习融入整个工作过程是加强学习意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首先要多读书,多学习与编辑有关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这是图书编辑提高理论素养的核心所在。其次要多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讲座和异业培训。因为很多前瞻性的内容都是通过学术会议来研判的,编辑第一时间介入,能占据有利的时效。专业讲座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具有权威性和系统性,有利于编辑对文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很多异业培训所讲授的内容对编辑视野的延伸和思维的拓展有较强的帮助,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较大优势。再次是多学习。一是向同行中的成功者学习,每一本畅销书或获奖图书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经验,虽然不能复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和自我启悟。二是向社会学习,研习社会的现实进而了解社会需要,我们要能够较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三是向异业创新者学习。海尔的成功秘诀是售后,福特当年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自己的汽车。作为一个编辑,我们应为自己策划编辑的每一本图书确定目标。四是向新技术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实体书店和读者俱乐部等营销方式已经式微,就连发达地区的主营书城,现在也是多种经营互动,主力军已渐渐转向网络书店。卓越、当当和京东等大型网店已经走入每一位图书爱好者的生活空间,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化,图书的销售、传播、推介已经消除了时空的阻碍,变成了全天候、全地域的事情,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销售已然现实。因此,编辑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二维码等技术优势,为自己的工作助力。

(张国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参考文献:

[1] 项其祥. 图书编辑基本素养刍议[A]. 编辑工作论丛[C]. 1997.

[2] 赵j森. 出版社品牌五点谈[J]. 出版参考. 2004(27).

[3] 张晶. 选题策划从信息开始[D]. 出版发行研究, 2006( 6).

[4] 王勇,单晓巍,邓晓群. 图书编辑的意识发展[A]. 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 2008.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5)

现在出版单位招聘的编辑,本科以上学历者居多,还有很多硕士研究生,从专业素养上来看,他们做编辑问题不大,能够驾驭书稿,新编辑也都是自信满满。但一入职,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因为入行浅,摸不准审读书稿的重点,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改完前头发现后头还得改;要么是看完书稿,觉得书稿没有问题,可当把书稿发给复审、终审时,被提出一大堆问题。还有些新编辑将编辑工作等同于“改错纠错”,自己感觉改了不少错误,但在大的方面却未能很好把握以致书稿整体质量偏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以上种种,基本都可以概括为眼高手低,源于不适应从“看书”到“编书”的转变。

2.面对工作,手忙脚乱

新编辑虽然在培训中学习过编辑的一般流程,但一进入实际工作,就容易钻到案头工作里出不来,以至于等自己感觉书稿编好了,却发现后面的整个流程还没有走完,越忙事儿越多。更有甚者,会因为图书付印不及时,影响图书的销售,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别的同事去做市场调研,自己则在调研与审稿方面犹豫不定;同一套书的编辑加工,别的同事参与的书稿已经发稿了,自己却因为效率不高进度缓慢,只能仓促交稿;图书终于要签字付印了,封面却还没有满意的设计;样书拿到手了,作者催着发稿费,才发现合同还没签;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根源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但和新编辑没有通盘考虑、没有完整计划有直接关系。

3.面对压力,心浮气躁

当前出版机构的现实是,一名编辑的任务量每年常常达到10-30本,这对于一些老编辑来说,尚且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适应,遑论新编辑。在巨大的任务压力下,新编辑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失衡问题。

(1)怨气带来的被动应付。新编辑从过去长辈、朋友、影视作品等方面得来的对出版社的印象常常是比较“写意”的,这与现实中大堆的书稿形成强烈反差,部分新编辑产生怨气在所难免,这就容易带来“蒙混过关”“对得起工资就行”等消极被动思想,这对本就讲究严谨细致的编辑工作来说是很致命的。

(2)与其他人的对比产生心理失衡。编辑职业讲究的是奉献精神,有些新编辑在工作中时常觉得心理不平衡:与作者相比,一本书做好了,作者出名得利,编辑则无名无利,更不要说有些质量较差的书稿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幕后工作;与老编辑相比,自己工作多,所得却甚少,别人工作轻松,却能取得高收入;与同学相比,编辑行业目前入门薪酬一般比不上金融、IT等行业,眼看别人收入很高,自己的收入仅够保障基本的生活;等等。种种比较,各种压力,会使人产生挫败感,对工作产生怀疑。

(3)工作中的枯燥造成职业倦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近4000名在职人士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职业中,编辑、记者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8.30%;在所有行业中,媒体、新闻出版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7.8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倦怠在编辑行业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编辑人员如何尽快进入职业状态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编辑的激情会随着时问的推移而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编辑工作中,一部书稿需要看三五遍,重复而单调的劳动使编辑缺乏对书稿的阅读兴趣。

(4)由于工作中的失误产生挫败感。新编辑由于不能快速灵活地解决问题,造成工作上的拖延,受到领导的批评。还有很多编辑有这样的经历,一本书稿,临付印前,心中惴惴不安,担心书稿中还有问题没解决。这种心态是对书稿负责,是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可是,在质检时,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差错率还会比较高,编辑会由此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影响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编辑对职业的认同感。

1.了解部门实际,做好流程规划

出版工作中,与编辑密切相关的基本流程有: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签合同)审稿(不合格退修,合格通知美编设计版式和封面)编辑加工发稿(复审、终审)排版校对(三个校次)付印(营销方案)样书检查稿费发放市场反馈与维护。

不同的出版单位对于不同的书稿,流程会有适度的调整。有些书稿影响面比较广比如教材,一般会在组稿期间反复召开会议,商讨内容的细节;在校对环节,也会适当增加校次,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有些书稿来稿质量比较高,如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的合集,则可审稿与编辑加工合并。编辑只有了解本部门对图书具体流程的要求,才能得心应手。

图书的出版周期因书而定,所以在这些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多少时间,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要求编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判断,以保证图书的销售。如一些教辅,由于教材变化而组织快速编写的书稿,时间比较仓促,各个环节的时间需要衔接好,否则会错过销售的最佳时机。

因此,新编辑并不能凭借培训期间学到的一般图书出版流程完成工作,而是需要向老编辑虚心请教,对本部门图书的基本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与各个环节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这些需要管理者ζ浣行必要的引导。

2.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时间规划

现在出版竞争相当激烈,对于产品发行的时间非常苛刻,尤其是教材教辅类图书,更是分秒必争。不少出版单位为了保证图书发行时间,实行时间节点管理的方案:以图书的发行营销工作为终点,倒推印刷、排版、校对、编辑加工的时间,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安排上,都有专人负责。如果哪个环节不能在计划时间完成任务,就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而时间节点管理方案的起点就在于编辑,编辑的时间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编辑难以面面俱到,就必须以有效的规划和时间利用弥补经验的缺失。以下几点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粗浅经验,供新编辑参考:

(1)编辑在确定付印时间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免出现突况而无时间处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图书的实际工作量,安排好计划。

(2)编辑在计划每个环节的工作时,要按一定比例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应对书稿质量不佳、排版环节书稿积压、校对环节书稿积压等情况。

(3)编辑要加强对组稿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上抓好书稿质量,为后期的工作安排留好时间。对组稿环节的控制,一是找最合适的作者来做书稿。有些作者水平很高,但写作时间不能保证,如果要出版一部时间要求很严格的图书,就可以考虑把审稿交给这些作者,让其为书稿的质量进行把关,而写作则另觅他人。二是加强书稿的中途抽查。中途抽查一方面要检查作者的进度,另一方面也要检查书稿的质量。书稿的编写工作分配后,一定要对书稿的编写情况进行掌控。如果作者有事,不能按时完成书稿,要及时进行更换;如果中途抽查时书稿质量不好,则要具体细致地提出修改意见,便于作者及时调整,避免作者交稿时整体都不符合要求。

(4)对自己的工作计划要有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是编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己心情不佳,不太想工作,那就在其他时间及时把工作补上。如果每天都拖延一点,时间长了,势必影响整体的工作进程。

3.抓住关键、重点,做好书稿审读

(1)粗略翻阅书稿,了解全书主要内容,解决结构体例问题

一本书稿,编辑首先要翻阅全书,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看书稿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出版物应有的文化传承价值,是否符合编写方案设定的理念,是否能够在同类书中有一定的立足之地。在翻阅书稿的同时,还要注意查看书稿的结构是否完整,页码是否有缺漏,编写体例是否一致,等等。如果书稿在这些“大”的方面存在问题,就需要退修处理了。如果编辑事先未把握这些“大”的方面,在后期才发现这些问题,编辑的工作自然事倍而功半了。

(2)细细审读书稿,注意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导向问题

翻阅书稿之后,如果在大的方面未发现问题,则可以进入审读阶段。审读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和导向问题。因为前面是粗略翻阅,很多语句都是一带而过,只能看个大概。而此时,则需要细细审读。看书稿各部分的叙述是否与国家政策相悖,书稿的导向问题是否符合要求,书稿中是否有涉及少数民族的不当言论,是否有对的不实之说,地图是否符合相关出版要求,历史评价是否公允,等等。认真审读,对不合适的内容提出明确修改意见。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是“政治失误”,会严重影响编辑的职业发展。

(3)认真编辑加工,注意核查书稿中的引文问题,规范语言

书稿审读后,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前期审读中,编辑已对书稿进行了标注,哪些内容需要认真修改,哪些内容需要核查,此时,编辑就要认真推敲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弄明白,修改其中的错别字,看看用词是否准确,能否用其他词语代替,词语的语义色彩是否与全文协调,看看句子是否是病句。对内容重复的地方进行删改,对语义表达不完整的进行补充,对标点符号表达语义不正确的进行修改,对图片与内容作对应性检查修改,对正斜体进行标注,对计量单位进行规范,λ引用的语言进行核查,等等。只有各个局部都完美了,书稿的质量才能保证。

4.及时调整心态,培育积极心理

新编辑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笔者建议新编辑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改变心浮气躁的心态不无裨益。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6)

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1]对继续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2]。笔者自担任责任编辑以来,每年都参加编辑业务学习,颇有感触:如今的编辑培训与以往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用同一标准规范不同专业领域的编辑,知识体系更新缓慢,内容覆盖面广但重点不突出,理论性强但缺乏实践锻炼。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编辑缺乏个性与活力,也缺少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当改革。

1当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目的是培养合格编辑和塑造优秀人才;但是,当前的继续教育同质化严重,未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编辑缺乏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使得接受继续教育仅成为获取学时的手段,而不是培养人才的途径[3]

1.1培训机构供过于求,资源缺乏整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加强科技期刊建设与创建精品期刊,各机构举办的编辑培训班逐渐增多。2015年40余家单位申报的140项新闻出版方面的培训班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有72个项目培训在2期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打着政府机构的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班。这些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大同小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编辑过度消耗精力却学无所获。

1.2培训内容缺乏层次和针对性

期刊编辑群体组成比较复杂,多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如医学、英语专业,计算机、大众传媒及市场营销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培训内容“面面俱到”,这种“撒网式”的继续教育看似兼顾所有的编辑,却忽略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学术期刊承载着积累并展示人类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必然赋予编辑特定的职业特征———专业性、广博性和创新性,而现在的继续教育并未考虑编辑职业规划,使得编辑学无所长,术无专攻,被外界贴上“职业万金油”的标签。

据笔者观察,目前仍有不少编辑未按要求完成学时或未参加继续教育。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认为现在的培训内容无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不如改稿子来得实际,因此缺乏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学术期刊编辑普遍学历较高,自我感觉良好,对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二,上级部门对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不够,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编辑工作就是对文稿加工处理,每天只要埋头苦干就好;因此,尽管很多编辑部挂靠资源充足的医学院校,但所获的培训经费却有限,有些编辑还要自己出钱参加培训,自然就不乐意参加。

1.4培训手段单一,途径不够灵活

目前继续教育以面授为主,网络为辅。面授教学有利于编辑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但增加了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网络培训省时、省力,同时有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但缺少互动交流和监督管理机制。此外,编辑由于各种原因不一定能保证按总署规定的时间参加学习,而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让编辑不断学习以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教学,途径如何,只要有利于编辑业务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都可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2继续教育改革应符合现实需求

学术期刊的诞生是为了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如何让学术期刊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期刊主体———编辑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除熟悉编辑业务知识,还要涉猎广泛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才能在期刊发展中担负起引领学术潮流的重任;因此,对学术期刊编辑培养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注重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经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按需施教,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4]。

2.1规范学术出版行为

近年来,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抄袭、篡改、编造等频频发生,不仅浪费了学术经费和资源,更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尤其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很多编辑认为这些学术失范行为只有靠作者自身提高思想和道德修养才能杜绝;然而,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出口,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把关人,在过滤学术信息、推动学术创新、杜绝学术腐败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教育要加强编辑对规范学术出版行为的重视度,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辨别能力。虽然目前有很多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软件,但有“经验”的作者会利用软件对抄袭的内容进行文字修改。对于这些漏网之鱼,要让编辑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和循证医学思维对文章的内容和价值做出判断,以及发现作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予以正确处理。

2.2重视顶层设计,突出学科特性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出发,对各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资源配置。当前,继续教育课程无序、冲突、重复、割裂和紊乱都是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5]。笔者认为,新闻出版总局应根据职业发展和期刊特色规划培训内容,既注重编辑业务培训,又兼顾学术评价力的提升[4,6]。比如增加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编辑审稿能力提升的培训以及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先由总局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筛选,原则上主办单位只能申报1项内容,再将初审通过的内容在网上公布,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培训项目,然后由总局结合网上投票,优化内容,选出最能符合编辑需求的培训。课程结束后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查评估,适时调整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2.3激发学习兴趣

继续教育应从“教师讲,编辑听”的模式转变为“编辑为主导,教师从旁指导”的模式,才能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以选题策划为例,不少培训班都是由教师向编辑灌输基本概念,编辑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倘若让编辑参与到策划实践中来,比如说围绕某个专题,阐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并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的,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鼓励编辑主动参与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培养编辑独立思考、信息捕获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给不同期刊的编辑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7]。此外,在网络教学课程的研发和设计中,应融入社交媒体,加强交互性和实时性,在授课中方便编辑与教师、编辑与编辑之间实时沟通交流,克服编辑在学习中产生的无趣感和懒散行为。

2.4加大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

有些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过高,导致编辑无法参加与教育经费缺乏有一定关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统筹各方力量寻求经费支持,加大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以保障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开辟的途径有[8]:1)编辑部所在的单位或企业按职工的工资交付一定比例的经费以保障职工能参加学习培训;2)从纳税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教育发展基金”,作为学会、协会、培训机构的经费资助及课程调研;3)编辑部或期刊社同时应积极努力寻找经费来源,比如说与高校、医院的科研机构合作,参与科研设计、论文修改,或与企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班、医学论文写作班,自食其力,筹措经费。

3继续教育获取的途径

获取学时不是继续教育的目的,而是途径,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是最终目的,只要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任何学习都可列为继续教育。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提到获取继续教育的途径,如参加学术会议、撰写编辑学论文、在职攻读学位、举办学术沙龙等[9-10]。

3.1参加专业学术会议

新闻出版政府部门除鼓励编辑参加编辑出版类的学术研讨会外,更应大力支持他们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从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该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把握期刊报道的方向。此外,编辑更应争取机会做专题报告,发表自己对本领域学科的见解,通过自我展示不仅获得专家的关注和认可,还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编辑与专家能处在同一水平平等对话时,专家更愿意将高质量的稿件投向该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同样可获得学时,比如对于参会者计8学时,投稿者计10学时,文章被选作大会发言或者壁报展示可计15学时,等等。

3.2深入临床科研一线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和科研成果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办刊中拓宽思路而又不脱离实际,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亲身实践;而现在的编辑受客观条件限制,只有从书本上学到理论知识,属于闭门造车,在工作中思维难免受限,也容易遭到作者的质疑。一名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编辑是门外汉。医学期刊编辑最好能参加医师查房,深入到临床工作中,并将其折算成一定的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中。

3.3学习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对编辑的要求除了对语言文字的驾驭外,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在学习中要逐步培养自己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出版资源的整合能力及确保电子出版物著作权属关系的能力等。由于新媒体、社交媒体种类众多,在继续教育中很难实现这些媒体技术应用的专业化培训,编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学习班进行系统学习,并真正将这类技术应用到编辑工作中。对于获得网络编辑资格或者持有新媒体培训资格证的编辑,应给予一定的学时认可。

3.4其他学习

编辑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就要不断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复合型人才;因此,凡是有利于编辑成长、进步和提高的学习,如外语、信息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等都可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并折合为一定学时,例如10~15学时。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EB/OL].[2015-05-21].

[2]王世贤,张媛,石朝云.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多途径进行继续教育的实践[J].继续教育,2012(3):45

[3]王明华.责任编辑注册制度下出版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1):114

[4]杜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原则与思路[J].编辑之友,2009(6):27

[5]马希良,李玉花.顶层设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2):39

[6]孔艳,颜帅,张铁明.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编辑之友,2010(4):94

[7]陈小华.论科技期刊编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99

[8]高有华,王婷.发达国家成人继续教育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3):6

[9]石朝云,游苏宁.科技期刊编辑再教育的多种途径[J].编辑学报,2011,23(1):80

编辑调研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期刊编辑工作;新特点;新思路

惊人发展的中国网络业激活了正在形成之中的网络市场,改变了中国出版业的整体面貌,对期刊编辑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工作因为信息传递方式、沟通途径和受众群体的变化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选题策划过程中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迅速、更全面的信息,包括学术动向、前沿热点、探索方向、专业人士队伍状况、受众青睐点等。

2、在确定选题后,编辑与作者的信息互通更为快捷有效,同时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主动联系期刊编辑。在学术期刊内容送审、主审等工作方面,期刊编辑可以通过邮件传递、MSN、QQ在线交流等网络信息渠道与作者、审稿专家以及编辑部内部工作人员同步进行多向联络与互动,从而极大地提升期刊的专业学术水平。

3、对于部分与学术期刊选题不符或因其他原因被退稿的情况而言,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因为回复的快捷便利而可以更有人文关怀。传统模式的期刊编辑常常会面临退稿带来的巨大工作量,部分的期刊编辑甚至因退稿量太大而难于做到与作者的有效沟通。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则可以在得到专家评审后,将原稿和专家意见退回给作者,以帮助其在学术研究等方面找到学习的方向,更有部分编辑会在退稿邮箱中加入对年轻作者鼓励关怀的语句模板,从而为学术期刊的后备力量积蓄奠定基础。

4、在编辑校对、清样和期刊信息反馈意见收集等工作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也有着更为简洁、高效的特点。尤其在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方面,网络的便捷搜索和大量统计软件的诞生让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有了规矩。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收到反馈信息后,可以通过关键词统计、词条搜索等简便明了地了解到手中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受众,为提升自身专业特色,打造专业期刊品牌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5、任何一种媒体都是一种“眼球吸引体”。缺乏受众,媒体将无以立足。在受众群体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工作也有着其特殊的状况。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出版不同于网络文学创作,与网络新闻编辑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学术期刊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一种传播媒体,其受众群体相对较少,但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软件、搜索习惯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原因,在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就必须尽量考虑大面积受众的基本状况,在考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技术含量,从而保证期刊内容相对较高的检索查阅、文献索引、在线阅读和下载量,以保证自身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传播是媒体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知识含量特别高的特殊媒体,不仅担负着传播前沿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思想、刊载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专业化发展的责任,更肩负着信息网络化、知识创新化、成果全球化、发展科学化的使命。所以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期刊编辑更应更新观念,认清形势,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以崭新的状态来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术编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新思路:

1、强化期刊编辑策划意识,认准办刊方向,搭建学术化网络平台,树立学术期刊品牌。

“凡事预而立”,这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样适用。面对网络化环境的包罗万象,期刊编辑应有效地强化自身的策划意识和品牌意识,循着自身认定的办刊方向,努力创新,搭建学术化网络平台,顺应网络化时展。期刊编辑的策划意识是编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创新意识。期刊编辑的有效策划意识能有效把握整个期刊编辑和出版的流程,提升期刊内容质量,拥有更多受众,提高期刊的社会竞争力,打造学术期刊品牌。

期刊编辑的策划应涉及期刊整体发展方向的策划、新颖前瞻的选题策划、亮点栏目的特色策划、学术化网络平台搭建策略、学术期刊市场营销策略的策划和期刊编辑队伍的培养与管理策划等。期刊编辑首先应根据期刊自身的基本状况对期刊的性质、受众群体、作者群体、办刊宗旨和理念、内容设计、广告营销策划等一系列内容作出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并根据这一总体的规划和部署积极有效搭建学术网络平台,有的放矢地加强期刊编辑队伍人员培训和管理方案的调整。然后再根据总体的策划安排实行分步骤的选题策划和栏目策划,使期刊的选题能在连贯性和整体性上顺应期刊的整体策划方向,并在期刊的学科研究和特色方面亮点突出,并通过网络和纸质特色栏目策划,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整体设计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引导受众的思考力,从而逐步搭建自身的学术交流网络平台,树立学术期刊的自身品牌。

2、创新工作理念与方式,顺应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现代化的观念、手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融入网络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