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业力学论文

专业力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09

专业力学论文

专业力学论文篇(1)

1.1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

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能帮助学习明确创业方向,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创业计划纳入到职业规划中,使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降低学生向创业人员的转型期。笔者认为该课程应涵盖专业知识、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应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同,应是一门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课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进行学习和锻炼,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类课程应独立于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之外,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驱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总结,为学生搭建一个总结和反思的平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评估和引导。其次,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该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同时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机制、制度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最后,应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挂靠一家计算机企业进行定点实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办专题讲座或与座谈;从大一入学开始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创业引导等,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

1.2注重学生计算机学会的建设

学生计算机学会是一种学术性的学生社团组织,具备完善的活动章程、众多的实习渠道、合理的组织结构,并有专业老师的辅助和校方的支持,是实践计算机理论的理想平台。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职业素质,可借由这个平台定期出版计算机学会会刊,鼓励会员进行投稿,让学生在征文写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领域经典案例、前沿动态、理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为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还是会刊的主编、副主编、编辑等职务,均应定期选举。此外,学生计算机学会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活动,如邀请计算机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以专业学者为核心的座谈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高校计算机策划大赛;承接校外力所能及的策划方案、数据统计、调研等专项课题;围绕计算机领域热点话题举办专题辩论会。在计算机学会的日常活动中,学生不但要承担学会分配的各项任务,还应有意识进行学习和总结,通过和外界进行接触和合作,不断优化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消除认识误区,提升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及不足之处,并据此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不过,计算机学会的运行需要足够的权限、适当的场所和一定的经费支撑,除了校方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也应鼓励学生寻求校方企业或合作单位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此外,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对活动章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适当的情况下可直接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保证学会能健康积极地发展。

1.3建立体系化的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是学生计算机公司、学生计算机学会及具有“职业导航”功能的隐性课程的集合,是上述课程体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学习团队的首要目标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找更多的实习平台,其次是对各个隐形课程进行管理,扩展学习空间、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团队凝聚力。最后是提升各隐形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和通融性,实现隐形课程的体系化、常态化的发展,对比,可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制定有针对性规章制度,为学习团队的建设保驾护航,寻求校友、企业等社会捐赠,为团队学习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就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从社会上外聘有实力、综合能力强的指导教师,优化隐性课程群的上层组织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团队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可能与对应时段的教学内容很难吻合,继而产生脱节的现象,如果很难从外部企业中寻找到相匹配的计算机实习工作,那么可以对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做出一些适当的阶段性调整,使教学内容主动匹配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避免出现计算机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超过学习范围的窘境,计算机项目完成后,可对拉下的课程进行补充,既要满足实习的需要,也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支持鼓励学习团队拥有更大的自,确保学习团队的灵活性。同时应认识到,如果与外部企业建立长久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习问题、实践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是完全和市场接轨的实践场所,与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学习团队从企业承接计算机项目,这样不仅能给教学提供一个实践场所,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实习平台的构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很小的一个问题就能打消企业合作念头,比如利益期望与可能的实际获得差别较大、利益分配不均,多与利益分配有关。如果一直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那么企业就不会再提供场地、设配和资金支持,或者学习团队不再向企业提供人员、技术和知识支撑。对此,学习团队应按着市场现有的规则本着相互谅解和双赢的态度与企业展开真诚、建设性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彼此期望差对双方合作意向的影响,尽可能摸索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原则,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习场所。

2结语

专业力学论文篇(2)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佳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组是求职者,保证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最后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第一,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优秀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专业力学论文篇(3)

本次,我们共对河北区域内的71家IT行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就业力的需求调查。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纸制问卷及网络问卷)、见面访谈和电话访谈三种方式。共涉及大型企业20家、中型企业12家、小型企业30家、微型企业9家,共计71家企业。71家被调查者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共8人占总调查者的11.27%,中层管理人员29人占总调查者的40.85%,负责招聘的专员共34人占总调查者的47.89%。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类要素的排序中最重要的是专业技术类知识,其后依次为基础理论类知识、人文类知识、法律法规类知识和科普类知识。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类知识的需求较其他类知识的需求更为突出。在态度类因素的设置中,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责任感、正直诚实、勤奋敬业、抗压力、自信心和竞争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认为部分高职生责任感不强,在工作中总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更看重个人价值。有时,有的员工一份工作说不做就不做,给企业的用人计划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流失,进而对项目产生进度、成本、质量等一系列风险,最终让企业对毕业生的表现不放心。另外,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排名前几项的就业力要求基本相同,但相对重要程度略有差异。规模在千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更加重视倾听能力和忠诚度,而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企业更了重视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招聘时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人品、能力经验和学历。绝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不再只是盲目要求员工的高学历,而是更重视员工的责任感、人品和能力,责任感和人品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希望员工可以德才兼备。

2高职学生需要提高的就业能力

从71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我们统计出用人单位眼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欠缺的就业能力。针对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方面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依次为综合素质、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员工哪方面的能力的统计中,结果依次为解决问题能力、踏实敬业、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依次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工作进度控制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提高的是综合素质,最看重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毕业生最欠缺的也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用人单位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依次是: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学校和

社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有效的面试技巧。用人单位认为学生上学期间更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的活动依次是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团活动、创业活动、担任学生干部。调查表明,我们需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训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能尽早学会适应企业文化,完成学校与工作单位的对接。在进行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68%的受访者都提到毕业生的心态问题。他们提到高职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但就业的期望值却很高,大部分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追求与现实岗位差距甚远。他们用主观的个人理想以及经济利益来支配、选择就业,好高骛远。而当企业实习中的现实与他们的理想产生偏差时,更多的又在选择逃避。针对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就业力的需求,我们认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就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让学生懂得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能耐受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学会努力钻研,善于与人沟通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却是严重缺失的。将人文指导的技术和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将企业对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融入项目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个体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达到人才素质培养的全面提高。使用人文指导的技术和方法展开项目教学,教师言传身教。除了关心学生的技术问题外,还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及人文风险控制。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为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工到人,责任到人。采用分层教学,对课程内容设置必选和可选内容供不同水平的学生自由选择。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IT项目管理中对员工的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模拟企业的项目运作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熟悉实际岗位的工作流程,逐步规范操作流程,让学生提前进入准IT人的角色,令学生更适合市场需求。进而推进高职课程模式。

3)加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碰到困难就逃避,意志力薄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对抗挫折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锻炼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不直接对问题进行解答。当发现学生退缩或逃避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点。

4)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专业力学论文篇(4)

关键词: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平衡;综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21世纪已经成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单位对大学生能力和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们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迎合社会的需要。然而在高校中难免又存在重学习和重能力培养两种倾向,这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知识的深厚还是能力的强弱,大学生应该怎样协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已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知识学习过于重视

如果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谁更重要这个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他们应该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应该摆在首位,学生贵在“学”这个字上,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只有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观。73%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1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研继续进修,16%的大学生没有考虑。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走访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大学生认为,在当今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高学历就等于稳定的工作和较高收入,同时把高学历看成自身的社会名片。学历成了人们知识的学习受教育程度的直接证明,也是面向社会的通行证,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之前都有一定的学历限制,如本科以上。经济收入与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在走访中发现其中61%的大学生认为博士毕业生收入多,29%的大学生认为研究生收入多,10%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收入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能获得较高收入。学历与薪金待遇直接挂钩,从而也显现了高学历在社会上的明显优势。使得人们把高学历看成是一种荣耀,得到高回报的同时也赢得了周围人羡慕的目光,也使得自身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调查过程中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取得高学历为的是实现自己理想,用学历的高低作为自己这些年来刻苦学习的一个回报,也是对自己、对家人的一个交代。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年,他们把高学历当作自己人生理想去实现,这也成为取得高学历的原因之一。

(二)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对轻视

在走访过程中,大学生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相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问题却没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认为高学历就是面向社会的保证,一旦有了高学历,一生就“衣食无忧”了。对于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把它放在了学习之后,很明显这种思想严重的制约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社会现象。高学历对于就业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自身能力的强弱在今后的工作中则显得更为重要。另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前基本上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单位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工作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能力的欠缺,如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成为能否完成每件工作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职业能力的欠缺,如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正是由于这些能力的欠缺,使得用人单位无法认可只有知识而没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也造成了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高校中的教育偏失

对于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合理的处理好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事实上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知识不是很深厚的人,怎么会有出色的能力呢?比如在文秘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没有充足的掌握文秘的专业知识,就谈不上有教授文秘专业课程的能力,更谈不上采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可见知识是能力的前提,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引导,能力就成了空架子。所以知识在某些方面一直是做奠基的。[1](P.30-35)

对能力培养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困惑和误区。即使是即将面临社会的大四学生,也不是很清楚需要培养哪方面能力。我们所说的能力的内涵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还包括职业技术能力等。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来明确能力培养的方向。[2](P.19-20)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才能体现出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实践能力的掌握需要我们去亲自体验生活,这就比从书本上直接获得要难的多。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历固然重要,而能力更重要。这就需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强调大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化改革。一些学生反映大学生对于能力培养没有形成重视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对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的偏失,重知识而缺乏能力培养课程确实是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大院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应该不断加大投入,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并进的,如果二者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是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哈佛的一位校长曾这样说过:一个学生如果不能按时毕业,那么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因为是学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3](P.15-16)这句话或许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在我国近些年,扩招规模不断加大,教育普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质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以至于一些单位不能在学历和能力之间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使得毕业生在招聘过程中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产生了大量的毕业生待业现象。作为高校,也应该不断加强对文凭发放的把关,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做到精耕细作,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加大投入,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起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 。

二、改善的策略

首先我们不能轻视大学生对于知识的传输,丰富的知识是培养自身能力的前提。较高的素质水平因素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通过对所学知识的不断应用,相互交流,组织开展不同的学术活动和时间活动来增强我们的自身能力这些对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尤为重要,最终形成知识和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其次,各高校应该采用合理的教育机制,加大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合理的教育机制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一些高校的部分课程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轨,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之后,无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发展。面对这些,高校应该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们的社会实践,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4](P.25-29)

再次,从学生本身来讲,大学生应该把自己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主观上认识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明确能力培养方向,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培养能力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知识水平是发挥能力的前提。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新青年,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的优秀人才。

当代大学生不善于协调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已经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繁荣。从现实社会来看,只有知识与能力并进,才能适应社会以后更的发展,如果片面的倾向于哪一方,都将使职业发展的某一方面引起缺失而受到影响。由此看来,当代文秘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需要有出色的学业成绩,更要提高各方面能力水平以至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5](P.54)

参考文献

[1]李斐斐.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 2009.

[2]唐意诚.推荐邓拓的对联杂文对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 事:上半月,2004,(7).

[3]润刚.修志与对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 2007,(7).

专业力学论文篇(5)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能力体系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学是一项专业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工作,现代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经济学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诸多环节的培养来实现,本文重点探讨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却被大多数高校所忽视的学年论文这一教学环节。 

1 经济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并未开设学年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但是,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1.1 学年论文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大学生创新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是指能自主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并能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培养其他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能力是指能自主确定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计划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整体上系统地进行,学年论文作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环节,学生根据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观察,确定研究题目,界定研究内容,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无疑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学年论文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目前经济学专业学生论文普遍存在选题空泛、内容空洞、缺乏创新、抄袭严重等问题,既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也不能很好体现经济学专业特点。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扩招、就业压力等方面的社会原因,导致毕业生素质下降且精力投入不足;高校的认知不到位和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管理松懈;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经濟学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短期突击训练效果很难见效,应靠长期的积累来提高。学年论文在学生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加强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还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2 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认识模糊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完成,一般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末进行。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对学年论文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将学年论文列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同时,学生对学年论文也很不重视,低年级学生习惯通过考试来取得学分,对撰写学年论文感觉不适应;而高年级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更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学年论文。 

2.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本科学年论文教学进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出题选题、过程辅导和成绩评价等环节。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推行学年论文制度,学年论文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学年论文的质量。同时,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强,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学校虽有学年论文的教学环节和要求,但未建立学年论文教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使学年论文这一教学环节未落到实处,形同虚设。 

2.3 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足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相对严重不足,平均每名教师要指导30名以上学生的学年论文,还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有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教师不堪重负。老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都有限,直接影响了学年论文的质量。很多高校的学术资源严重不足,数据库无法满足学生撰写论文的需求,尤其是国外数据库缺乏;图书资源数量有限,学生能检索到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学年论文质量的提高。 

3 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环境因素 

就业率和考研率成为当前衡量我国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本科生时,对论文及其质量无人问津,论文成绩不会影响自己的就业,所以,学生对论文很不重视,只要能通过就行。对于那些致力于考研的学生,因研究生招生对本科论文也不够关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理论课的学习,以应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甚至有些学生将学年论文的写作当成负担,敷衍了事。 

3.2 高校本身的因素 

高校自身的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没有把学年论文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学年论文工作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学年论文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存在许多尚需完善之处,制度中空话套话太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实施办法和明确的标准,使学年论文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形同虚设。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也不够,未将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多流于形式。高校目前面临着很大的招生与就业压力,如果对学年论文要求太高,会导致许多同学难以正常毕业,将影响到学校声誉与学生就业,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常出现对学生学年论文放低要求。

       

3.3 教师方面的因素 

由于高校的扩招和新专业不断开设,造成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很不合理,教师既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又要面临职称评定等多重压力,这将影响到学生学年论文的质量。由于高校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出现重课堂教学,轻学年论文的导向,导致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学年论文的质量。同时,有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且更新缓慢,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能力不强,不能给予学生以实质性指导,这都影响着学年论文质量的提高。 

3.4 学生方面的因素 

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本科生时只关心学习成绩和获得的各种证书,使得学生认为学年论文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要能顺利通过即可。同时,学年论文质量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自身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许多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不足,且很少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相关的训练,缺乏文献检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影响了学年论文的质量。 

4 提升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措施 

4.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学年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上的重要环节,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学年论文,使学生熟练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为将来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4.2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结合经济学专业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开展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首先,将学年论文工作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从出题选题、过程监管与成绩评定等环节来确保论文质量;其次,要科学合理安排学年论文组织工作,妥善安排学年论文的工作流程与时间,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和教师的承受能力,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及写作能力;然后,论文题目应难易适中,既要有理论价值,又要有实践意义,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保证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提高自己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加强过程管理 

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学年论文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过程管理的完善对学年论文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以保障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长效管理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应结合专业特征,统筹规划,从命题选题,师资配置,论文规范,学生纪律,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同时,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应加强学年论文过程的监控,制定成绩评定标准,让学生真正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4.4 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的学年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研究内容的学术性与规范化,重视学生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结 语 

学年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重视、学校相关制度的完善作为保障,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伟,周景坤,章胜晖.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J].对外经贸,2013(11):142-144. 

专业力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专业力学论文篇(7)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最新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