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0 18:37:12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1)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2)

【关键词】团体辅导 大学生 抑郁 干预 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20-03

团体辅导(Group Psychotherapy),是相对于个体心理治疗而言,将心理治疗原理运用于具有共同的发展性问题或类似心理困扰的群体中,个体之间通过互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负性情绪体验,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已有研究者就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基于此,综述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干预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对于探明团体辅导的影响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抑郁的相关理论

为了对抑郁进行描述、解释、控制和预测,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有关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抑郁的心理学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格理论等。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在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认为抑郁由攻击本能转化而来,是失去关爱的客体的结果,这种失去可以是具体化的,例如亲人的离去,也可以是抽象化的,例如失恋,其中主体对这个客体的爱是矛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家认为,个体童年时期的遭遇,使其没有形成积极的、有力的、理性的自我意识,导致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寻求认同与安全感,担心分离与被抛弃,允许他人利用甚至虐待自己,却不愿去抗议而导致关系破裂(Arieti & Bemporad,1980)。为了受到他人的喜欢或尊重,这些个体不断地追求极致,尽管自己的表现优异也缺乏自信或安全踏实感觉,最终如果个体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极致、关系破裂或遇到障碍的时候,就可能引发抑郁。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环境结果、技能和缺陷在抑郁引发和持续过程中的重要性。Lewinsohn(1974)认为抑郁和反应与伴随性正强化(respon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nent)有联系,抑郁症状常常是那些对造成压力的负性事件的反应,这些事件包括失业、患病、关系的破裂、爱人的失去等。有65%的非忧郁型抑郁症患者都认为他们自己在抑郁症引发的前6个月中遭遇了负性应激事件,相对于非抑郁症个体,在生活中抑郁个体更可能长期遇到应激事件,常常面对各种压力,特别是来自重要的人或事情失去的压力(Kessler,Davis & Kendler,1997)。

(三)认知理论。Hammen(1992)指出,认知理论更强调和关注负性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关联,认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何种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个体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与引发的行为,该理论强调与抑郁症状相关联的消极的知觉模式、归因模式和信念的抑郁性认知(depressogenic cognitions)。心理学家贝克(1967)提出了认知模式,认为抑郁个体使用了消极的、有偏差的信念作为过滤器对生活事件进行了解释。贝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激活的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是个体觉知、解释和记忆的内容,并导致抑郁状态的引发和持续。贝克理论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四)人格理论。人格障碍与抑郁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研究者对外倾性、完美主义、神经质、自律自责、社会依赖等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高阶人格因素与抑郁有密切的联系。神经质(neuroticism)属于人格类型的一种,是情绪不稳定性、焦虑、易怒、冲动、易变、易激动等一类特质的综合,是一个很主要的高阶人格维度。高神经质个体更倾向于体验负性的情绪状态,外倾性(extraversion)是一个可遗传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稳定的人格因素与内倾性相对应。外倾性与人格两者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低阶人格因素与抑郁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众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律自责、社会依赖性和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都是引发抑郁的重要因素。

二、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类型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世纪末发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认为心理学不应该仅仅限于关注个体的心理创伤和疾病治疗,还需要更加关注乐观、希望和满足等积极体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基于个体的人格特点和美德,通过团体活动,体验积极情绪、优化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个体在体验中学习和纠正之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养成发现自身优势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王丽萍、徐伟、张婷婷(2015)通过量表筛选36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仅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团体辅导,用scl90和SDS量表进行前测、后测,结果发现通过积极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成员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抑郁水平下降。有研究者以八位轻中度抑郁的高校学生为被试,给予被试体验时间达6周,以小组分享、主体活动和作业为形式,每周两小时的积极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且这种积极的效果在三个月之后依然存在。斯上雯和林潇骁等(2015)认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避免接受干预的学生被贴标签、污名化、特殊化和去个性化,有效地保护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更加适合精神状况正常的,又需要心理辅导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目标群体。

(二)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是国外新兴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有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的刨根问底,而是跳出思考的黑盒子,强调当事人发挥解决目前抱怨的问题的能力比发挥领悟更加重要,不刻意去分析问题的原因,不以领悟作为咨询的目标;运用当事人自身资源,帮助当事人达到改善的目标;不以抵抗改善的观点看待当事人,强调尊重当事人具有能力的重要性。席明静(2011)运用实验研究和追踪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方案,以调节抑郁情绪为主要内容、以团体动力为主线、以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论为理念,激发体验者的改变,结果表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治疗大学生抑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有研究者以20名具有抑郁症状的高职新生为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高职新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学习、自我和时间管理等适应困扰,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方案,对被试进行为期7次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能有效缓解高职新生抑郁情绪,并认为其有效治疗因素包括:重新建构和一般化,提升自我支持;明确目标,激发动力;发掘资源,提升信心;一小步改变,学会问题解决之道。这些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了团体辅导是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团体辅导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抑郁个体达到更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三)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为了满足各自的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精神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樊富珉教授认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是指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形式。李凤兰(2005)以50名高抑郁体验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前后测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参加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被试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概念总分的变化量与控制组有显著差异,因此得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于降低大学生抑郁体验水平都是有作用的。张海音、孙洲(2010)等研究者采用成长性、结构性和封闭性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发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大学生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抑郁的心理障碍”三个维度上效果提升较为明显,并把原因归结为团体辅导的独特优势: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能为团体成员提供情绪放松的环境,能为团体成员提供学习交往经验的平台,能为被试者提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矫正自我的机会。

(四)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为团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理性情绪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on Behavior Therapy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 Counseling Theory)和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即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基于团体的气氛和内聚力,使成员获得社会支持和信任,真诚分享,共同成长;帮助个体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消除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悲观体验,改善应对方式;提供个体社会团体学习平台,学习适应行为,达到集体的改变和带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设计自我成长历程,去除成长中的不合理信念,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郭秀丽(2010)对高职新生进行研究,针对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高职生的自尊、自动思维、应付方式以及社会支持,对于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有效。也有魏义梅、张明(2010)等研究者对12名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总主题是“理智应对、快乐成长”,共分8次,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每次2个小时,每周1次,约120分钟,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量表进行前侧后侧发现实验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负性自动思维量表得分都显著下降,意味着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方面具有效果。

(五)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在临床心理学中,认为个体抑郁的深层原因是不接纳现实自我,大学生处于自我统一的形成阶段,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避免引发抑郁,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训练,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低阻抗、多对象地缓解、消除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刘敏和赵富才(2013)以24名自我接纳较低、抑郁女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七次自我接纳团体辅导:“你我相识”、“我的自画像”、“情绪知多少回到过去”、“我的短板”、“我其实很棒”、“悦纳自我”、“笑迎未来”,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于增强抑郁状态下高校女生的自我接纳以及降低其抑郁体验有显著效果,并认为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要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有机结合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我接纳提升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辅导方案,注重综合训练;二是注重营造安全、信任、积极和理解的团体氛围,激发个体固有的心理潜能。

三、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研究趋势

纵观现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等对抑郁干预的研究,采用前侧后侧的实验研究设计,借助问卷量表进行抑郁水平的测量,运用数量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均发现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显著。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值得改进与深入的方面:一是研究中的被试人数较少,样本代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今后相关的团体辅导对抑郁干预的实验研究中,可以增加被试人数,提高研究的信度;二是实验研究干预时间不长,大多数集中在2-3月,同时对研究对象未有追踪研究,因此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是否具有长期效果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三是目前研究者在运用团体辅导干预抑郁大学生时,团体辅导形式单一(如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尝试集中团体辅导方法的融合是否对抑郁的干预更有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四是在目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主要是运用实验研究范式探讨干预效果是否显著,对于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因素、何种机制来改善抑郁状况的效果还处于未涉及领域,探明团体辅导对干预抑郁的影响机制、对于提高团体辅导的作用和改善抑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伟.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3)

[2]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

[3]赵亚鹤.沉思和分心反应方式对抑郁者在情绪词汇上再认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斯上雯,林潇骁,刘娟,等.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J].心理科学,2015(4)

[5]廖冉,孙静.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教育,2015(5)

[6]王丽萍,徐伟,张婷婷.积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5)

[7]汪明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2)

[8]席明静.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

[9]叶红萍.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5(12)

[10]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1]张海音,孙洲.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4)

[12]郭秀丽.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改善高职新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3]魏义梅,张明.认知应对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14]杜福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抑郁倾向青少年的干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5)

[15]刘敏,赵富才.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干预高校女生抑郁状态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大学生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KY2015YB41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4zz22)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3)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一般团体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2-03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在我国“班级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我国内地的江光荣、林孟平(2000)因受香港“全校参与辅导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以班级为本的学校辅导模式的设想,由此班级团体辅导开始逐步发展。樊富珉认为,班级团体辅导是运用班级的特征,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服务,以协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班级团体辅导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进行与参与,是一种充分运用团体动力的助人历程。

一、班级团体辅导与一般团体辅导的差异

当前虽然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了尝试,班级团体辅导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受到各方的重视,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其性质、涵义、目标、功能、内容等的认识尚不统一,经常与团体辅导、团体咨询相混淆。班级团体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团体辅导不仅仅存在群体上的差异,它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与一般团体辅导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一)团体规模

一般团体辅导规模较小,通常8―12人,而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主体,在我国中小学班级一般人数为40―50人,较多的甚至达到百人左右,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面对人数众多的班级成员,辅导者需要更强的洞察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需要更强的领导力去带领团队向前发展。

(二)团体成员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根据团体辅导的主题对成员进行招募,而且还要对辅导对象进行面谈、心理测量和书写报告等形式的筛选,最后形成的团体成员虽然年龄、学历等不同,但是他们面临的心理或者发展问题相同,因而是同质的。而班级团体辅导不能筛选学生,全班都是团体成员。虽然学生们的学历、背景、年龄等同质,但是他们面临的发展问题或心理困扰可能并不同质。这也就要求辅导者必须真诚接受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和改变。

(三)团体形成

专业团体辅导的招募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动报名参加;第二种是咨询师根据平时的咨询情况、选择出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第三种是由他人介绍或转介而来。而班级团体辅导省略了招募步骤,团体成员由班级成员直接形成。

(四)辅导者

一般团体辅导对领导者从知识、经验、理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甚高,需要有丰富个体咨询经验的辅导者才能胜任。但是在班级团体辅导中,辅导者一般由学校专兼职心理学教师或者由班主任来担任,这尽管推广了团体辅导的适用范围,受众群体更多,但同时也存在辅导者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

(五)理论支撑

适用于一般团体辅导的理论复杂多样,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等都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威廉姆的班级辅导理论以及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等则是主要依据。

(六)辅导功能

相对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发展、预防、治疗功能,班级团体辅导主要以预防和发展为主: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功能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质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七)辅导内容的确定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是辅导者确定好主题后再进行成员招募,也有开放性小组是依据成员需求进行主题确定。但是班级团体辅导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和班情、学情相结合,辅导主题必须来源于学生需求,而不是从辅导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确定主题。

(八)团体规则

班级团体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团体辅导的规则之外,如保密、全心参与和投入团体、不迟到、不早退等等,班集体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体规则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体成员。

(九)团体性质

一般辅导团体是由于辅导需要而成立,随着辅导的结束团体也结束。但是团体辅导班级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团体,并不会随着辅导的结束而结束,因此更便于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追踪和评估。同时,班级本身具有发展阶段和特点,其原有的动力会推动和影响团体辅导的开展,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对班级团体辅导的开展尤为重要,只有在和谐明主的班级氛围中,团体辅导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性常用技术

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可以划分为:暖身定向阶段、冲突表达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和巩固总结阶段。在完成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之后,辅导者通常会按照自己预设的板块进行,除了在头脑中要熟悉每个阶段的任务之外,还需要熟悉每个阶段的常用技术。

(一)暖身定向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调动成员的参与性,让成员能够放松并集中精力参与辅导。所以这个阶段要选择一些轻松、有效、简单的活动,以提高参与性,达到放松的目的。通常辅导者以一个暖身活动开始,引入辅导主题,暖身活动可以是言语或者非言语的。比如,辅导者开场:“今天看大家好像有点疲惫,好,现在让我们都站立起来,请同桌之间相互拍拍手臂,相互揉揉肩……最后我们一起伸伸腰,放松一下身体。”除了直接的放松,我们最好能够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小活动进行开场。比如,在小学“互帮互助”为主题的辅导中,辅导者可以以这样的活动开始:“现在请所有的同学都取下自己的红领巾,要求只能用你们的左手把红领巾系在你们的右臂上,注意喔,只能用左手。”有些学生可能会成功,但有的学生一定会焦头烂额,此时,“系不上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请同桌伸出右手和你的左手配合系上红领巾”,这样的一个简单活动,既切合了主题,又在活动中让成员体验到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的感受,一举两得。

同时因为班级中的人数太多,在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使用分组技术,通常6-8人为一组,可以采用报数随机分组、抓阄分组、同类分组(生日月份、学号等)、活动随机分组(找朋友、大风吹等)等。如果课堂开始前就已经分好组,就可以省略这一部分。

(二)冲突表达阶段

随着班级团体辅导成员间互动的深入,成员们慢慢开始表达自我。刚开始这种表达可能是试探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冲突,此时辅导者需要直接面对成员间的冲突,并给与回应,因为此时是最易生成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的时候。比如,在“寻找幸福”为主题的辅导中,当有成员分享:“如果爸爸妈妈分开会让我不幸福。我会用自己来威胁他们不让他们分开。”当分享到此时,班级成员哗然,批评她的声音开始出现:“你太冲动,这样做没有用,太傻了。”此时辅导者应该面对分歧:“同学们,如果我们很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马上迎来的是批评,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聚焦分享者同感:“面对父母分开,我们一定都会很难受,会觉得无能为力,我们都希望爸爸妈妈在一起。”再询问班级其他学生:“如果我们自己面对这个问题,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呢?你们有更好的建议吗?”当学生给予反馈后,继续聚焦分享者:“面对这个情况,大家都谈了自己的处理方式,你能有收获吗?”此外,该成员分享的事情来自于其真实生活,作为辅导者私下还要进行关注,给予支持。总之应该牢记,在面对冲突时辅导者应该注意那些被非议和批评的成员的反应,而不是先针对提出批评的人做反应。同时还要引导成员认识到,参加团体是为了探索自己,而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三)问题解决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是问题解决阶段的基础,这个阶段辅导者通过讨论分享、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让成员们在进一步互动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支持、指导和理解,从而体验自己的感受,纠正自己的错误。分享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小组内部分享、自愿举手分享、分层递进先小组内部分享再派代表大组分享等。讨论也可以采用圆桌式讨论、分组讨论、辩论式设有正反方的讨论,或者脑力激荡式地尽可能提出各种办法再异想天开都可以接受。角色扮演可以由成员扮演日常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把压抑的情绪、想法通过表演释放出来,例如“亲子关系”辅导中,一个成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发生冲突,那么可以找出产生冲突的真实场景,比如重现母亲经常唠叨她写作业,先请不同成员扮演母亲与她进行沟通,找到最相似的那个,再请另一成员扮演生活中的她,与母亲扮演者进行场景重现,最后让分享者观看,通过观看他人的扮演更形象地了解自己与母亲的沟通方式,体会自己的问题。又比如:解决两个闹矛盾的学生之间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然后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技术,比如一个因经常不懂得拒绝而让自己很苦恼的成员,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情景进行训练,如:你的四个好伙伴约你周末聚会,但是你的妈妈爸爸周末有安排。通过这些场景体会如何表达拒绝。

(四)巩固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辅导者最重要的是和成员一起总结经验,整理辅导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将成员的收获和感受整合起来,并鼓励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通过这个辅导,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这次辅导中你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次辅导中你学到了哪些?”等等,然后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比如真情小卡片、护送祝福等,让团体成员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此次辅导活动。

三、班级团体辅导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对于班级团体辅导这一学校心理健康的新途径,我们尚处于摸索时期,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常见问题如下。

(一)过多地灌输心理学专业知识

很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时,喜欢融入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显示团体辅导的专业性,从而忽略了班级团体辅导并非是教授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课堂。灌输专业心理学知识并不能提升效果,反而有违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知识接受特点。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即使需要介绍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必须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儿童化”“学生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辅导者语言过多

辅导教师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说得过多的情况,从而占据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时间。西南大学刘衍玲副教授在评课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只用说四种话,第一种,活动的指导语言,即介绍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第二种,环节板块间的过渡衔接语句;第三种,对学生的反馈评价语言,即对学生在辅导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涉及情感表达时反馈共情的语言;第四种,辅导开始和总结的话语,即辅导开始前辅导者引入的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内容的总结和辅导结束的总结。总之,概括起来就是情景规则、环节衔接、反馈评价。

(三)等同于游戏活动课

很多辅导教师对班级团体辅导存在错误的认识,把班级团体辅导课与游戏活动课相等同,整个辅导过程用一个个游戏活动相堆砌,活动之间没有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认识到班级团体辅导中游戏活动只是载体,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生成自己的体验。

(四)忽略学生的情感反馈和个体差异

团体成员的差异性是团体辅导的重要价值,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和学习他人的情感、行为、态度,从而促使自己的模式发生改变。由于班级团体辅导人数众多,对于辅导者的考验也很大,在辅导中辅导者需要照顾到每个人,这势必会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和交流,有时候会忽视掉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辅导者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一直从自己预设的框架出发,并没有跟随学生走,导致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生成的宝贵东西,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因此,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跟着学生走,尽最大努力关注于每一个学生。

(五)不重视对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

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班级团体辅导也不例外,现在的班级团辅除了对其本身的形成性评价外,缺乏对其辅导效果的评价。如果班级团体辅导不能达到应有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保健的效果,那就不存在其价值。当然,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显著的效果,辅导者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系列设计,在辅导结束后利用专业的辅导评价表格和相关的心理测评工具,进行辅导效果的评价检测。

总之,班级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其必将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定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5.

[2] 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4.

[3] Ed E.Jacobs[美].团体咨询:策略与技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26.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趋势,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进行规划。所以,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规划人的实际情况,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之,只有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人的成长及发展为中心的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发展功能,所以,辅导者首先要相信被辅导者是有无限潜能的,而被辅导者要相信辅导者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团体心理辅导才可能实现良好的辅导效果。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心理辅导方面,注重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达到辅导团体中个体的目的;另一类团体心理辅导则把重点放在团体心理成员的交互作用上。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进取心。所以,很多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即便教师做良好的引导,学生也不会按规划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及目标,达不到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为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规划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目前国内的学生课堂规模较大,一对一的辅导难以推行,很难保证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团体辅导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中职生获得接纳的感受和体验。团体中同龄人的倾诉,可以使学生更开放,在没有顾忌的情况下,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中职生获得多途径的探索。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地方、家庭,学生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人之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在生涯辅导中起到促进与补充的作用。

三、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根据团体辅导的要求与特点,结合中职生生涯规划现状与其群体特征,综合运用心理活动、专业问题交流与探讨、相关测试与指导、音乐放松冥想、绘画投射治疗与作业交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兼顾自我探索与职业规划两个主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和情况分为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四个分主题。(2)要对方案内容流程做合理安排。依据团体活动的特点与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按照团体进展顺序与学生实际情况,对团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设置。(3)整个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并且学会正确评估与利用环境资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可以使生涯规划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得到切实的帮助。所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课题之一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大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2008(18):20-21.

[2]王凤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26-28.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5)

[作者简介]赵晓川(1982―),女,四川广安人,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放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探讨上,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感等,忽视了对辅导员自身潜力和心理优势开发与探索的研究;重视理论层面或者政策建议的探讨,忽视了辅导员作为行为人的主体应怎样学会建立和创造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问题;研究实用性尚存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团体辅导的原理及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研究,为解决辅导员心理成长问题提供有效对策,并达到促进辅导员心理积极发展的目的,为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提出并倡导的新理念。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着重研究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强调人们的美好、卓越与疾病、痛苦和混乱是同时存在的,强调人文关怀与价值,呼吁心理学的研究以人潜在的、实际的、建设性的善端、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就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主观体验是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对未来感到希望、充满乐观,包括愉悦、幸福、感激和成就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包括个人的个性力量、兴趣、天分和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庭、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个人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

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施过程

活动对象:某高校自愿报名参加团体辅导的辅导员20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15名。

活动过程:进行为期2个月的团体辅导,共分6次,每周1次,每次约120分钟。团体辅导主题包括“我和辅导员的工作”“我是谁?――自我悦纳”“生命正能量”“品味愉悦”“重塑工作”“家庭雕塑”“积极沟通你我他”“幸福大讨论”等8项内容。

活动效果评估: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现场及辅导后的总结和过程评估两种方式来检验。

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应用于辅导员成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缓解工作压力,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负荷过大、角色超载及角色冲突、生存环境封闭、工作对象复杂化等原因而背负着沉重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不仅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领导者营造温暖、友好、开放、真诚、平等的气氛,遵循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的原则,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成长。团体实施的“探讨幸福感”“品味愉悦感”等活动,使辅导员学会感激、学会正确地看待成就,拥有和谐、愉悦的心理内环境,在与大学生的工作中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消除工作倦怠,探索积极的个人特质

在高校,辅导员多是青年人,拥有较高的学历,精力旺盛,对工作和自身都有较高的期待。而面对社会地位不高、薪金待遇较低、工作繁忙、职业前景黯淡等一系列问题,辅导员往往会产生职业期望完美而工作现实残酷的落差感,从而形成了工作倦怠。通过“讨论:我和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发现”“左手叙事”“重塑工作”等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帮助成员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价值所在,获得积极力量,消解工作倦怠感,使之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以正能量影响大学生。

(三)有效开展工作,获得积极的人际支持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逃避或者走极端。大学生这样的特点对辅导员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说教、劝服等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家庭雕塑”、心理剧等团体辅导活动,辅导员们获得了来自群体的积极支持,拓展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方法,提升了工作中与大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

(四)及时排忧解难,积极解决自我问题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帮助辅导员及时排解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良情绪,及时解决个人与家庭、工作的矛盾冲突,使辅导员获得个人成长,避免他们把个人的问题和情绪带到对大学生的辅导中,这样他们才能够客观、用心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辅导员成长团体辅导的优点

(一)促进辅导员积极成长

活动后,要求辅导员写出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及感悟,我们发现成长、积极、正能量、感恩、沟通、合作、自信、愉快、价值、美等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词汇成为评价的关键词。辅导员认为“团体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支持力量,在团体中可以让疲惫、倦怠的心理放松,从团体成员中获得了力量后,又可以整装待发,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通过团体辅导,整合了周围的关系,发现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工作伙伴和学生都是可以带来积极力量的源泉,前提是尝试了解、积极地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见,积极成长团体辅导活动能够促进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己,探索积极的个人特质,激发愉悦和积极的主观体验,寻找积极的自我和动力,拓展积极人际关系。

(二)消除负面情绪、情感

积极成长团体辅导可以降低辅导员工作倦怠感、无力感、焦虑感等一些消极的情绪感受,促进辅导员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获得价值感,激发潜能,构筑生命美好感。参加活动的辅导员在总结中写道:“以前,在工作中,总是抱怨工作给我带来的消极体验,比如无望感、无助感和焦虑感,通过团体活动重新审视工作,发现其实辅导员工作还是有很多经历让我感到感动和骄傲的,和学生在一起工作又变得快乐起来。”

(三)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

增强了辅导员积极心理学知识及团体辅导技能,提高了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积极成长团体辅导还提高了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技术及心理教育知识的热情。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6)

[关键词]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期望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109-05

近年来,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探索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从培训力度、重视程度、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多个方面推进此项工作。由于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年轻化、专业技能欠缺、稳定性差等特点,专业化发展的推进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需要在自身成长和学生工作中以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这些现实条件决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支战斗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稳定、有经验的辅导员队伍。目前,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实践与探索,这一举措得到了诸多一线辅导员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以兴趣和特长为背景,组建或加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在团队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组建团队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如何做好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管理和建设,切实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共同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成为一项新的挑战性课题。

一、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创新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颁发的16号文件对辅导员的职责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青年大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多样化、善变性等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式和方法。辅导员自身知识有限,需要不断学习充电,以达到专业化的目标要求。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索辅导员专业化的创新途径。

首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模式参考。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是将辅导员专业化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它以团队的形式,聚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感兴趣和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通过培训、调研考察、团队讨论等方式,使辅导员在团队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化的水平。其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辅导员队伍中不乏个人专业化水平很高的工作者,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保障了个人专业化成果的传播。再者,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等呈现出这个时代独有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能够通过资源共享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公信力的重要平台

辅导员职业公信力是一个递进的概念,指的是辅导员职业本身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程度,以及进而产生的辅导员群体在学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为学生和社会所认同的影响力。一方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通过团队建设这个平台可提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服务水平得到改善,个人发展得到保障,这将吸引更多的优秀求职者关注和加入辅导员这个职业,辅导员职业本身就有了公信力;另一方面,当大学生因受到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辅导员队伍的指导,其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后,学生就更加信任和认同辅导员工作。由此可见,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公信力的重要平台。

(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是辅导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团队中,可以更好地以“爱国、正直、明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自觉地投身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列中。首先,团队氛围熏陶辅导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辅导员个人存在的懒惰心理,在共同监督中积极投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团队活动指导辅导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职,团队设计的系列活动可以从专业化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辅导员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者,团队绩效激励辅导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绩效考核是团队进步的动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也不例外。在科学合理的绩效方案的驱动下,辅导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更足。

二、期望理论视阈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建设目标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建设目标可以在期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规划。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西方管理学过程型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其1964年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他发现,激励(motivation)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效价(valence)和期望值(expectancy),用公式表示其关系为M=V×E。概括来说,期望理论具有四个重要因素:个人目标、个人绩效、组织奖励和个人努力。其模型可用图1表示[3]:

图1 期望理论模型

由图1可以看出,期望理论中的四个因素是彼此影响、环环相扣的齿轮关系。个人努力程度受到目标导向行为下激励力量的影响,而激励力量来自于个人在目标导向下的主观感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目标的激励感知、同一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对于同一目标的激励感知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4]

虽然袁勇志、奚国泉认为,实践中绩效至少取决于能力、激励两个因素,而期望理论忽视了个人能力因素和社会表现机会因素,并且该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高成就者需要从个人努力向个人目标飞跃这一现象,[5]但该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罗宾斯提出的激励整合模型就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建设目标来说,围绕辅导员专业化,团队建设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团队中个人具有明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既来自于个人的目标规划,也来自于组织对个人的目标设计。个人具有明确的目标是期望理论的要求,更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运行的基本前提,加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每个人都要以专业化发展作为自己的初衷。对于个人的激励力量实际上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行为,如果个人没有目标,个人努力就成为空谈,组织的奖励和个人取得的工作绩效对于个体来说就毫无意义,也就不会产生工作动力。同时,如果个人认为组织对个人的目标设计不合理,他也不会为目标付出努力,激励力量就等于零。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最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二)团队中个人努力能获得回报,即个人绩效能满足其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个体努力是基于努力之后的结果而付出的,如果尽最大的努力都得不到任何回报,个体将会放弃努力。个体实现这种绩效的概率越大,努力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团队要帮助个体实现对个人绩效的期望,以鼓励个体更加努力。

(三)个人努力得到绩效后,团队要予以奖励

个体在实现个人期望之后,会考虑自己的绩效在组织和团队中能得到什么体现,即组织奖励能否满足个人对奖励的期望。个体是团队和组织中的个体,他不仅仅期待付出有所回报,还对组织对他的奖励抱有较高的期望,这也是个体的作用在团队中得以体现的必然要求。个体取得绩效的同时,也期待对团队和组织的发展有所帮助,从而为自己的绩效和努力寻找动力源。团队要想提高个人的努力程度,就要为个体获得组织奖励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

(四)团队为个体提供的奖励服务个人的终极目标

个人的激励力量既然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行为,所有的行为都要最终指向个人的目标,包括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而言,队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专业化,因此,团队提供的奖励,如果从精神上或者物质上不能助力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努力程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目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运行中的不足

目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但仍处在探索初期,在实际运行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制约着辅导员专业化团队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规划不清晰,个人目标不明确

虽然辅导员对于专业化发展团队的热情很高,积极地加入相应团队,但其缺乏对个人目标的定位,职业规划模糊,以至于在团队中表现不积极,甚至一人同时加入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团队,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每个团队的发展。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应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可现实中,一些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尚不清晰,其指导学生的专业程度和效果便可想而知。

辅导员职业规划不清晰的直接表现是,辅导员对个人目标不明确。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辅导员个人由于理论知识学习不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内的思想纲领的学习和领悟不够深刻,因此,行动缺乏精神向导,容易迷失方向。第二,辅导员自身加入团队的动力不足,大部分辅导员是出于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团队选择,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加入团队,因而对团队的发展和个人规划缺乏思考和行动。第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组建以后,从团队层面没有对发展目标进行集体讨论,未达成集体共识,不能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团队成员,从而导致辅导员加入团队以后不知道团队对个人的期望,不知从何处着手努力。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绩效奖励不系统

个人提升是辅导员在团队中共同的目标追求,然而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现有的培训机制尚不健全,无法满足团队成员个人提升的需要。同时,团队对辅导员个人成长所提供的奖励机制不系统,对辅导员的促进作用和吸引力不足。

首先,辅导员自身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加入团队之初的专业化水平都处于较低状态,要想实现个人及团队对个人的期望,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从专业化的角度帮助辅导员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此为支撑,辅导员才能在该领域进一步专业化地进行工作。目前看来,各个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对辅导员专业素质提升的培训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做得好的团队有定期的培训,但是培训的深度达不到专业化的要求。部分团队很少有专门的培训机会,这严重制约着个人和团队专业化的发展。

其次,辅导员在付出努力之后,组织层面的奖励有限,缺乏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吸引力。组织奖励需要建立系统的奖励机制,在科学、合理、有效地反映辅导员个体努力程度差异的同时,要为激励辅导员进一步努力提供保障。

再次,组织奖励对辅导员个体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在于,当今的辅导员队伍年轻化,“80后”辅导员居多,也有“90后”的加入,他们价值观多元化,对事物的偏好程度不同,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奖励机制不能适应这些新的特点,团队要根据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调整、设计新的机制。

(三)学校支持不到位,团队发展受阻碍

期望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团队中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对整个团队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如果把团队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团队整体的目标导向行为就显而易见。

学校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支持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支持不足,团队的运行基本靠负责人和成员自筹经费,学校层面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团队开展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二是政策支持不到位。目前,有的高校已经在课题立项、培训交流等方面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倾斜,但长远来看,需要学校设立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建设相关的课题立项,促进每个辅导员团队均衡发展,同时,为团队的建设提供办公场地、配套设备、培训基地和课程开设等相关支持,全力保障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的持续发展。

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建设的建议

依托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可以有效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适应学校办学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6]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建设,需要从团队目标、个人目标、奖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探索和改进。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度改革,各项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也是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尝试和探索,在关键时期,不论是辅导员个人还是团队整体,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保证在改革遇到阻力和障碍的时候不背离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现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变为广大青年的行为准则。牢记这个根本,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

(二)建立共同的团队目标

只有以建立共同愿景为目标的团队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亦如此。组建辅导员团队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团队目标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才可以在团队中各尽所能,实现优势互补。

团队目标的确立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差异。由于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理想的团队是具有梯队性的递进模式,因此要根据知识结构的差异,按照阶梯上升的模式建立目标,发挥每个成员的主动性。第二,学校对于团队发展的期望。这是决定团队取得绩效之后是否能得到组织奖励的关键因素,如果团队目标的确立偏离了学校办学的轨道,目标导向行为就会终止。

(三)明确个人的目标定位

明确的自我定位、清晰的个人目标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努力程度,缩小个人努力和个人绩效之间的差距。科学合理的个人目标就是既要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可实现性,进而激发个体的努力动机,充分调动其在团队中的积极性。[7]江纬辰、傅家义在《LQ――职场人必懂的“大圈小圈”定位法则》一书中提出:“LQ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上司眼中的你、别人眼中的你和你对自己的看法。”[8]该法则运用到辅导员团队中个人的自我定位就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自我定位法则在团队中个人定位的运用

可见,辅导员个人在设立目标时,需要考虑团队、队友和自己三方面的因素,最终才能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合理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四)健全团队的奖励机制

团队奖励机制的有效和科学与否,影响着个人努力的程度,也影响着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牵动着整个目标导向行为的实施效果。健全团队奖励机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奖励机制要围绕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在充分了解个体和团队的需求之后,在制定奖励机制时,要尽量满足二者的期望,尤其是个人的期望,一旦个人绩效得不到团队的肯定,个体就会失去为目标继续奋斗的动力,其发展便无从谈起。

目标导向行为包含两条路线:一个是团队的行为,另一个是个体的行为。这两条路线各自运行,相互促进。团队奖励机制需要综合考虑二者的联系,从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完善机制,激励团队和个体共同为目标不懈努力。

2.差异化原则

团队奖励应该根据个体的努力程度、个人绩效的实现程度、个体对团队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因素,体现差异性。差异性原则是为了体现团队对个人努力后取得绩效的肯定,同时,也让个体相信,个体取得个人绩效后完全有可能在团队奖励中得到体现。

此外,还要考虑个体在需求方面的差异,进行针对个体的“个性化”奖励,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一刀切”式的奖励机制由于缺少对个体需求差异的考虑,很难满足所有个体的奖励期望。“个性化”奖励是在差异性奖励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每个个体在团队奖励中的期望,以提高团队奖励对于个体的吸引力。

3.全程导向原则

所谓全程导向,就是团队奖励要本着服务于期望理论模型中的每个环节的原则,从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角度多投入。具体来说,为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团队奖励要把培训和职称晋升作为组织的最优奖励。团队要为成员争取和提供尽量多的培训机会,形成科学的“养用机制”。要构建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基地,明确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加强专业化的培训考核,在为个体提供其最需要的奖励的同时,推动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再上新台阶。[9]

辅导员职业发展中个体最实际的期望就是自己在职称评定中得到公正的评价,所付出的努力得到组织最大的认可。因此,团队的奖励机制要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中有所体现。在职称评定中,应对辅导员队伍单列计划、单独评审,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成为专业化发展的“带头人”,让辅导员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提高对团队发展的期望,激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建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成长平台,有助于优势互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化水平。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期望理论模型,从目标导向行为的角度探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实现辅导员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久效力。

[参考文献]

[1]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 Ferris K R. A test of the expectancy theory as motivation in an accounting environ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7(3):605614.

[3] Victor H Vroom. Work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64:330.

[4] 苏露.期望理论视野下“80后”员工绩效激励探究[J].中国商贸,2012(13):111114.

[5] 袁勇志,奚国泉.期望理论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549.

[6] 朱庆葆.以团队模式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发展[J].高校辅导员, 2013(3):36.

[7] 刘荣,郝影利.期望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评论,2014(4):3840.

[8] 江纬辰,傅家义.LQ――职场人必懂的“大圈小圈”定位法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9.

[9] 翁铁慧. 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N].解放日报,20080117(7).

On the Problem Analysis of Counselors Specialization Team and

Suggestions to Its Construction

JIANG Shishen1, LI Baoxi2

(1.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2.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720(2009)36-1983-03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