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消防专业论文

消防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8:35

消防专业论文

消防专业论文篇(1)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在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提出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针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通过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和进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等实践动手环节,构建完善的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 :消防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创新;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X9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4-11-14

0 引言

消防工程成为高等教育一门独立的专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第一个建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当年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迄今为止,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荷兰、比利时、韩国、巴西等国都在大学里开设消防工程专业课,有的大学还建立了专门的消防教育机构,提供正规化的学历教育,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我国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代初开始培养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当时只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一家高校设置了消防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消防安全的逐渐重视,我国对培养高素质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矿业大学于2000年设立消防工程专业,2001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国内地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目前在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时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中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0余所院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且数量仍在增加。

经过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目前该校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消防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培养消防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培养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1 培养目标

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安全技术,消防政策法规,具有消防安全技术研究、设计、监测、管理和火灾安全评估、控制及火灾事故调查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1.2 培养方案

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即前5个学期进行学院内大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淡化专业方向,后3个学期分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个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新生进入学校后只进入学院而不进入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1.3 课程体系

1.3.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学等全校统一设置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统计、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

1.3.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专业主干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有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有火灾事故调查、电气防火、消防法规、现代灭火技术、消防专业英语、化工企业火灾防护、消防队伍管理与灭火战术、应急救援导论、火灾数值模拟、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心理学、地下工程火灾防护。

1.3.3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是学生巩固、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安排了火灾及烟气蔓延、材料热释放速率的测定、火灾时期烟雾特性的测定、灭火剂灭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等。

1.3.4 专业实习

消防工程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采用大组参观了解的方式。生产实习采用小组跟班学习的方式,直接参加消防系统的安装施工和调试工作。毕业实习安排到武警消防支队,参加消防系统的验收工作,并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1.3.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包含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一般设计部分是在毕业实习期间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单位岗位需求,在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中选择1项内容完成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已经具备研究条件,切实可行,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题目,由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完成。专业文献翻译部分是将与消防有关的英文专业论文翻译成中文。

2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消防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较多,如建筑、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传热学、燃烧学等。因此该专业的教和学均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1 教材建设

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新教材编写上注意易教易学、深浅适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三基三新”(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并在教材中设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讨论题、分析和思考题。

2.2 多媒体教学

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促进交互式教学;易于补充和提高。

2.3 研讨式教学

开展研讨式教学,以特色课程“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为例,该课程共计32课时,要求学生先经过“建筑防火工程”、“火灾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32学时中,课堂教学12课时,主要由教师讲授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余下20课时,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际建筑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设计小组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分析这一建筑存在哪些消防问题,然后提出性能化设计指标和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利用学院提供的实验室条件和计算机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上机计算、编写报告和社会能力交流等。课程考核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

2.4 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学们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2.5 加强实践环节

消防工程实习基地建在徐州、无锡、苏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实习分为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环节与教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较紧,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

2.6 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择徐州国际饭店、徐州金鹰国际商厦、 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蓝本,进行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 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 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

3.2 培养方式

采用“下现场”、“上学历”、“引进来”、“导师制”等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有师资和拟引进师资我们拟采用“导师制”、“国内外进修”和“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以尽快适应本专业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3 聘请兼职教授

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已聘请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作有关专题报告,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4 结论

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等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10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类招生,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2)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将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作为消防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

(3)通过实验课、专业实习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学锋.中国消防工程及其21世纪的前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

2 姜学鹏,徐志胜,李耀庄,等.我国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4)

3 傅智敏,黄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与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12)

4 傅智敏,黄金印.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9)

5 郭铁男,傅智敏,黄金印.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发展现状及学科体系构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3)

6 陈爱平,于春华,陈先斌.“消防工程”专业发展与定位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6)

7 陈发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4)

消防专业论文篇(2)

文章来自文秘站

1消防工程学教学资源现状

当前消防工程学开设于许多高校消防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这不仅由于消防工程的社会及现实意义,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前开设消防工程学的学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研究型大学[5],这些高校由于自身实力雄厚,发展较早,在消防资源方面应该说,无论是硬件资源,消防的教学设备,消防实验装置等,还是软件方面,消防的师资队伍,学生的自身消防科研能力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此相对的是,更多的消防工程学专业开设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由于这些高校,开设的消防或安全工程专业较晚,在消防工程学教学方面难免出现资源的紧张等状况,如消防的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消防工程学的教学成为一门常识性的课程,很难深入到消防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方面。这不能不说,很难达到培养具有消防专业知识的合格人才。迫切解决资源的紧缺问题,成为当前消防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2消防工程学教学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

2.1举全校全院之力教学

消防工程学作为一门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已经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消防的常识和知识。学校在开设消防工程学的时候,基本上将这门课开设于安全等相关专业领域;有些暖通专业、化工专业的科目当中,同样可以看到消防工程学的身影。这就使得消防工程学,不仅仅是某个专业领域独有的学科,从而为举全校全院之力进行消防工程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这样,在消防工程学的教学工程中,如:安全工程专业的老师可以借用化工领域的相关设备,来教授本专业的学生,达到资源共享,相互利用的目的。学校同样可以将消防安全教育、消防知识竞赛、消防疏散演练等消防活动,穿插到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方面,这不仅仅对提升消防的重要性,同时对消防工程学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的作用。

2.2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资源

学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具有丰富的教学及科研资源。如何合理充分的利用成为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利用的好,不仅可以很好的调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的不好,使得大量资源被闲置,资源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价值。以消防工程学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学校的图书馆、高层宿舍公寓等设施,这些建筑一般都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消防的功能和作用,往往使得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学校周边一些消防部门、化工、冶金企业等同样具有先进的消防设备和消防应急措施,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同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消防工程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授课资源的合理配备

当前消防工程学,教学授课方面面向不同的学生层次,大体可以分为消防科研教学,如消防基础原理、火灾学基础等理论知识的教学;消防应用型教学,如消防设计、消防疏散等应用型功能教学。针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无形当中在消防工程学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于消防的应用领域。这就对消防授课资源的合理选择提出了一定的问题。应该说,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是资源选择以及配备的核心问题。不难看出消防设计理念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的结合起来,如:性能化消防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消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从而为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打开一扇窗户。同时,将消防的最新研制的仪器设备与学生一起分享,体验现代科技带给消防的动力,如:红外监测监控技术、消防水炮等。

2.4人员疏散领域的资源优化利用

人员疏散,作为消防工程学教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章节,同时也是切身关系到每个人自身安全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人员的有效疏散,同样是疏散教学环节中有意义的内容。这就不能不谈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备,如:怎样合理的利用棉被、毛巾以及仅有的食物和饮用水等资源,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为人员的有效疏散和逃生,以及救援赢得时间都是消防工程学教学过程中,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性主题。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是消防工程学学科内容需要考虑的问题,即消防工程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均与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真正做到,资源优化配置为消防工程学服务。

2.5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当前,消防工程学教学一般都安排消防工程学相关实验教学的内容。如何进行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同样是摆在很多普通高校消防教学的现实问题。很多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往往对书本内容进行了断章取义,从而对实验内容的安排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顺序,很难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应该说,实验教学内容的资源优化配备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实验的内容选择、实验的应用型、实验的科学性等。如:可以选择一些常识性实验作为实验的内容,同时实验的材料易于选择。象固体的着火及燃烧特性实验,可以选择木材、纸张等,即达到资源的便利选择,同时实验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在实验的应用型和科学性方面,如选取盐水模型模拟烟气的扩散流通,即让学生感受到实 验的科学性,同时对实验的材料的选择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备,达到了实验教学与资源的很好的整合的效果。

2.6以科研资源内容促进教学

消防工程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现在说国内外很多组织和学者都在一直从事消防工程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很多是结合当前的最新技术,或者解决当前的消防的突出问题。如美国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大消防研究所(天津消防研究所、沈阳消防研究所、四川消防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研究所)[6]等,对消防的各个层面,如消防理论、消防技术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有层次的穿插于授课的相关内容方面,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单独开设一个章节,如消防研究前沿探讨等,对丰富消防的教学以及提高消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都将是很好的尝试。

3结语

消防专业论文篇(3)

摘要:《阻燃材料与技术》是消防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消防工程专业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特点,通过深入分析阻燃材料与技术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教学队伍建设及课程考察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动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提高授课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阻燃材料与技术;消防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33-02

阻燃材料与技术是目前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传热学、燃烧学等多门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各种常用的阻燃材料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培养创新型复合消防专业人才,训练消防本科生设计并研发新型阻燃防灭火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该门课程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能力,使其充分了解聚合物、木材等建筑材料及其阻燃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阻燃剂及阻燃技术,掌握阻燃领域的发展趋势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仅有中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的消防工程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1]课时较短,但是课程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实践教学部分与燃烧学等环节多有交叉,迫切需要课程教学模式及内容的深入改革。本文针对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资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防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繁杂与时效性。对于消防工程的本科生而言,本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材料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众多,如化学基础理论、材料科学、现代仪器分析及消防工程等,存在一定的交叉内容,[2]课程特点决定了本门课程教和学都存在一定难度,迫切需要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其他消防专业课如燃烧学、传热学等之间也存在许多相互交叉的地方,且侧重点不同。优化课程衔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讲授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消防阻燃新材料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具有不利影响。[3]

2.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阻燃剂、阻燃原理及阻燃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聚合物、木材等建筑材料及其阻燃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应用等实践中获得的技术性知识。目前理论重于实践的教学内容布局,造成了授课过程存在抽象概念较多的现象。对于理论知识,若能够结合实践教学,合理O置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实验环节,增加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则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对于技术类知识,更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中体现出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技术的核心要点,重难点突出,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3.教学方式单一。该课程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点不突出、概念抽象、信息量小等缺点,迫切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充分吸收该门课程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及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实施创新性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

4.课程考察形式单一。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目前,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考察形式过于单一。多以闭卷考试或者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积极性不高,[4]往往考前背重点应付了事,难以实现有效考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首先,针对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考虑学生现有的消防及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按照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使得课程易教易学、深浅适度。其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迫切需要将教学内容中陈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筛选并合理整合,补充阻燃材料及技术领域最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学术信息,使得学生掌握准确、全面和与时俱进的理论技术知识,充分确保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实验课教学环节,先由教师讲解试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由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实验方案,修改方案,并完成最后实验报告的撰写。该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革。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把传统重演绎的教学方式与侧重归纳、分析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媒体教学方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易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补充和提高授课内容。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本课程中的新材料概念、案例等更为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吸收课程的重难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教学。但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需要充分理解并掌握该教学方式的利用及改革技术,谨防将教师站在讲桌前宣读讲义的教学变成教师坐在操作台前宣读PPT的教学。[5]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以“导”为主,变传统组织教学为讨论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资料主动学习该门课程的知识,鼓励学生将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得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学会”走向“会学”。更能使得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教学队伍建设。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尤其是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采用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引进知识面宽、能力强的教师,[6]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课程考察。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由于涉及的学科知识面较广,课程内容较多,知识技术内容繁多,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察方式很难全面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系对该门课程的考察形式进行了改革,考察过程不再拘泥于试卷、论文,而是以时间考察为主的多层次考察方式。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重点内容,定期布置作业,主要为阻燃知识的应用及相关计算题目,并让学生代表陈述其主要论点。其次,在课程理论知识授课结束之后,要求学生针对实际案例,综合消防专业知识,结合课堂教授内容和规范条例,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通过这种灵活的考察方式,使得学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材料收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有助于提高W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是消防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针对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革考察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对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爽英,汪鹏,张玉春.消防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9):61-66.

[2]高洪泽.消防相关专业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16,37(8):52-56.

[3]朱书敏,李东颖,吴波.某高校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3,20(9):206-207.

[4]谢康,邱立平,王嘉斌,等.《消防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13-114.

消防专业论文篇(4)

[摘要]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基本上已完成了自身的建制化过程。笔者以中国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消防学科建制化的过程及其驱动模式;同时基于学术期刊在科学事业中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分析,探讨了学术杂志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关系,认为创建权威的学科杂志、进行研究生教育是使消防工程学科建制更加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指出中国现有的消防学科的设置已不适应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需要调整学科设置;认为消防学科正面临着自身再建制化的机遇。笔者强调,我国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与中国火灾科学的兴起,不仅标志着消防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而且使发端于权力系统的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过程具备了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1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消防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 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 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 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 结 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消防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持续发展

 

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防保卫任务面临巨大压力、消防警力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消防组织形式。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消防力量体系,积极构建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网络,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筑牢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必然选择。如何保障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消防力量体系是值得各级消防部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开远市的情况,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

1.开远概况及消防力量组成情况

(1)开远概况

开远市属于县级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总面积1948.2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建材基地,辖区有两个镇、三个乡和两个办事处,人口31万。

(2)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现状

一是公安现役消防队的建设情况。有一支现役公安消防大队,辖两个中队。大队现有现役官兵52人,合同制消防员24人,有消防水罐车4辆,泡沫车1辆,抢险救援车1辆。

二是乡镇政府专职队情况。现有乡镇专职消防队两支,有水罐消防车4辆,专职消防员12人。

三是企业专职队情况。有企业专职消防队六支,消防车水罐车7辆,泡沫车3辆,干粉车1辆,专职消防员136人。

四是志愿消防队的建设情况。全市共有志愿消防队73支,人员896人,配置手台机动泵、水带、水枪等必备的消防器材。论文参考网。

(3)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作用发挥

目前,全市专职消防队伍均纳入了联勤联训联战体系,接受现役消防部队统一调度指挥,24小时遂行灭火抢险救援任务。三年以来,全市专职消防队伍在各类灭火救援任务中出动车辆380余台次,人员1700人次,解救被困群众25人,已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消防力量。

2.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导致专职消防队建队缓慢

虽然《消防法》、国务院《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五部委《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已经对加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作出原则性规定,但在涉及到建队资金、车辆装备、人员配备、用工制度、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以及油料、器材、灭火剂补偿等事项没有明确规定和跟进政策,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门建队过程中不便操作,影响了建队的进程。

(2)人员整体素质不过硬导致战斗力难以保证

部分企业专职消防队存在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加之部分队员是兼职且年龄偏大,平时又疏于消防技能训练和灭火演练,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较难完成高温、浓烟、长时间、高强度条件下的灭火救援任务,这与灭火救援的要求相距甚远。论文参考网。部分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由于管理不到位,训练要求不高,往往不能按规定完成执勤训练任务,导致战斗力不强。

(3)车辆器材配备不到位导致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难以正常开展

目前,乡镇政府、企业专职消防队车辆装备、执勤训练器材、消防队员个人防护装备等配备不到位,数量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执勤训练工作,也影响了火灾的扑救。特别是一些企业专职消防队消防车辆装备器材缺口大,仅有的一些器材装备又年久失修且疏于保养。

(4)运行经费不到位导致专职消防队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

开远市两支政府专职消防队经费主要由市人民政府和乡镇政府共同支出。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在建队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队伍的正常运作,经费问题成了困扰队伍发展的最大问题;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发展取决于本单位经费投入,本单位经济效益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专职消防队的发展。

3.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思考

(1)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建队及人员待遇标准

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必须有可靠的政策法制保障。论文参考网。要出台相关规范制度,将合同制消防员、专职消防员纳入政府事业编制,并将这些人员经费来源、建队模式、建设标准、执勤训练、管理教育、人员工资及福利待遇等在规范制度中问题进一步明确,为加快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五部委《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科学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年度目标和实施步骤,为建立“政府主导、专群结合、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形式力量建设新格局提供可靠的依据。

(2)从管理层面上明确队伍规范化建设标准

要切实加强乡镇、企业专职消防队的管理,以派出干部、业务骨干管理为主要形式,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建制称谓、统一招收条件、统一管理标准。要建立完善管理教育、执勤训练、装备维保、考评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在灭火救援中的辅助作用。要加强对专职消防队员的轮训,每年安排专职消防队员到公安现役队中进行强化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3)从考核层面上明确建队责任

各地政府应将地方消防力量建设情况纳入年度消防工作考核、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年度目标考核,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加大政府层面上的考核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力,认真督促各地抓好专职消防建设,使它们真正成为公安消防队伍的有效补充。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要立足各地实情,既可以采取政府专职,也可以实行政企联建,经济体欠发达地方可以依托企事业专职队、治安巡防队、矿山救护队、水电消防队、森林消防队等社会资源,组建一队多能的兼职消防队,能满足灭火的需要即可,但不论是那种形式的消防队,都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

(5)加强训练,不断增强队伍综合战斗力

公安消防部门与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要加强联勤、联训、联战工作,不断提高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整体灭火作战能力。做到每年下发年度工作计划和练兵大纲,供各社会消防队伍参考执行;每年举行多种形式消防业务技能大比武,促进灭火战斗力的提高;每年开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队伍联合灭火演习,提高联合作战能力;每年召开多种形式消防队长例会,对联合作战扑救的火灾及时组织战评总结,开展战术交流研讨。

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基础上,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水平所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势必能够保障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消防力量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2009,5月1日实施.

[2] 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公安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2006年9月8日.

[3] 从新《消防法》的实施看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方俊,安徽消防总队安庆支队,中国消防信息网,2009年4月26日.

消防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消防系统;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蓬勃兴起,也催生了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尤其是技能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高。智能楼宇消防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楼宇消防系统》作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构建完整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模块,对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设定目标并选取课程内容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2.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标准的开发

2.1 市场调研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将职业岗位(群)共分为三大类:安全防范技术工程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师、智能楼宇管理师;与消防系统直接关联的岗位,涉及到安全/消防工程师、消防维保工程师、消防设备安装调试员、消防中控员等。经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主要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开设《智能楼宇消防系统》,在构建完整智能建筑5A系统的同时,引入企业项目做支撑,强化实战经验,针对典型工作岗位,提供消防系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支持和训练。

2.2 课程目标的定位

《智能楼宇消防系统》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将课程目标定位为:熟悉建筑消防系统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进行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分析、安装和调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系统集成与基本安装工艺,形成一定的消防设计、系统安装、调试与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楼宇消防系统》课程目标

2.3 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开发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校联合企业进行课程开发,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专业顾问或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调研就业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能力,转换为课程。

(1)课程开发流程与总体建设思路

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分析教学目标,明确建设思路,确定建设内容。

①明确建设思路

《智能楼宇消防系统》总体建设思路归纳为: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从运用的角度出发,按照工程应用标准在初步建立消防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逐步学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灭火系统、消防指挥与防排烟系统,并配备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实施过程及维护实例以形成一个完成的课程体系。

②架构实施过程

《智能楼宇消防系统》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设计,实施过程采用“AB线”贯穿的方式,即A线:讲解消防工程中各系统的功能、组成及原理、施工,B线:映射A线内所涉及内容对项目从投标到竣工各项操作流程的作用。采用项目导向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法、设计步步深入法等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针对项目的设计、安装、施工及运行、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按照相关技术依据及规范展开分析,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培养。

③确定建设内容

课程主要建设内容则包括确定教学载体、开发实训项目、建设实训基地、完善教学资料、改革考核方法等。

(2)学习内容模块分解设置

依据岗位要求及消防系统自身特点,将该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分别对应为:

模块1:认识消防系统

模块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模块3:消防灭火系统

模块4:消防指挥与防排烟系统

模块5: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以消防系统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引入消防系统三大主要模块,最后配备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实施过程及维护实例进行知识系统强化。

(3)教学内容选取及序化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采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将内容序化,整理出对应模块工作任务、实训内容、相关技术依据及规范、知识内容、能力内容、素质内容。教学内容选取及序化如表1所示。

3.结语

在确立了课程目标,构建了课程标准后,也要随市场变化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重视网络共享资源库建设,并有意识地将课程学习延伸到学生第二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需要加强与消防相关企业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教师应与企业专家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加强实践,提高技能。学生感兴趣、教师有技能、企业受欢迎,这是课程能够顺利实施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01).

[2]曾海文,甘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初探[J].市场论坛,2009(11).

[3]陈晴,高曙光.高职专业建设方案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