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设计人才论文

设计人才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20:14

设计人才论文

设计人才论文篇(1)

服装是一个、、、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精神,浓缩着人类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相对落后的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以信息技术和生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设计人才论文篇(2)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它支撑着这个国家的工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械行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于机械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度自动化、高标准质量、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方向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素质高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不完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没有形成系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同时对学生缺乏创兴能力的培养,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都阻碍了对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都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机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通过对专业教学改革背景的分析,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

(1)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同时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微电技术,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训练并具备各种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专业技术人才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规格有明确的指导,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以达到整体教学计划的最优化。建立科学的现代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基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非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的选修课和学校的公共课,这些课程从横向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文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2)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的建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学校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与科研平台的紧密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多组织一些科技设计大赛和科技宣传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和工程文化的氛围,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又锻炼和展示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采取多样化方式,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把理论进行应用的关键环节,在加深理论感性认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条件的建设,不仅仅要在实验室进行学习,还要把课堂搬到工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设计人才论文篇(3)

关键词:设计教育;实践环境;作坊;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J5;J1;C93文献标识码:B

引言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改革中被重新提起的老问题,因为,传统的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实验室,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实验课程短少,解决问题单一,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与社会实际脱节,对大工业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分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了解,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了解和熟悉生产过程、营销方式等,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模型、样机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

多年的实践证明,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综合训练能培养出能力型较强的人才,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在实践环节设置上要形成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的系统性。[1]

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的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它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拥有更多的自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对工作室的建制、操作、管理以及工作室的职责与权利等问题的研究,在如何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环境研究的问题上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1.包豪斯的教育启示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

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

2.从作坊到工作室的模式

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豪斯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得会的,这就解释了包豪斯为什么以作坊为基础:"学校为作坊服务,将来还会被作坊所吸纳",在包豪斯里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师熟练工人和学校"所以学生们是在实干的过程中去学,他们将会与比较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或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制作物品来学会一些东西,[2]包豪斯时代的作坊是根据在教学中要求掌握的技能所决定的,如金工作坊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金属的加工工艺技术(见图2-1金工作坊);[2]

图2-1金工作坊Fig.2-1MachineWorkshop

图2-2陶艺作坊Fig.2-2CeramicsWorkshop图2-3木工作坊Fig.2-3WoodenWorkshop

陶艺作坊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艺术及陶瓷玻璃的烧制成形技术(见图2-2陶艺作坊);[2]木工作坊是让学生掌握家具的制造方法和技术(见图2-3木工作坊);[2]纺织作坊是指导学生掌握在纤维的编织、加工制造工艺的技能(见图2-4纺织作坊);[2]

图2-4纺织作坊Fig.2-4TextileWorkshop

通过作坊这个特殊的教学场地,不但使学生在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使教学的成果直接以产品的方式展现,作品的展示取得与企业生产的订单,通过社会这个渠道使教学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为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作补充。包豪斯的作坊里所生产的产品如墙纸、灯具等曾经是当时流行一时的畅销产品。但作坊的设置,明显带有手工艺的色彩,这与当时受莫里斯发起的"手工艺运动"的影响有关系,作坊的发展有其局限性:

1)注重技术的传授;

2)作坊的命名按某一工艺的名称;

3)缺乏现代化的加工手段;

4)理论上缺乏系统性。

包豪斯的作坊真正走向社会与大工业生产接轨是在德绍时期,作坊逐步摆脱了手工艺的特点走向大工业生产方式。

作坊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完全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在硬件设备和环境与符合产生需求,不同的是它又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从经济角度上关心,直接与服务于大众和工业界,"接触外部世界,防止它变成一座象牙塔,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充分做好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2]

2.1工作室的概念

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学生通过二~三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

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研究的方向由责任教授按专业设立,并由责任教授负责组建研究资料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

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2.2工作室的功能和任务

(1)功能:是教学与实践的环境,是对外的窗口,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产、学、研的孵化器。

工作室既是教学实践和场所,又是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可以通过这处窗口为社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2)任务: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常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学术研究、经济收益、设备补充、师资、优化组合。

2.3工作室的教学

专业的教学完全由工作室自行组织,如课程的开设时间、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方法、课题案例可直接从实际的课题研究中来,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把企业的实际课题引入课堂教学。

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学生进入工作室要求达到一定的条件,如专业基础、文化水平、学习、工作态度等(具体条件由工作室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提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从专业课的教学到毕业设计都是在工作室的导师指导中完成。

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引起学生的兴趣。

2.4工作室的管理模式

管理形式:院(系)--专业学科组--工作室(专业方向研究)

院(系)在学科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专业学科组建设、制定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指标建立、聘任责任教授。专业学科组负责专业本学科发展规划、本专业大纲和计划、专业教师团队组建、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教学组织、课题组织实施、对外合作等。

专业学科组的责任教授对院(系)负责,工作室负责人对责任教授负责。

2.5工作室的设置

工作室的设置是以设计类的专业学科为依据,建立相应的专业学科组群,在学科组(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方向,建立各个工作室(见图2-5工作室设置)。工作室的开设必须具备研究的基础,包括师资的能力、水平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申请及院、系级学术委员会专家的讨论和考核方能开设。

图2-5工作室设置Fig.2-5WorkshopContent

2.6工作室的师资配置

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必须是天才的工匠、优秀的教师。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士都出任过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如画家约翰·伊顿,出任形式大师,印刷作坊形式大师里昴耐尔·费尔格,格哈特·马克斯出任陶艺作坊大师。[1]

设计教育的成败及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由师资的配置水平决定的,合理的师资配置能使教育、教学正常健康发展。学科需求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决定了师资的配置,作为艺术、技术、经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工作室的师资来源必须是以这三方面为主。如果按一定的比例去配置就会体现有具体的知识结构上的比例,目前有不少院校在专业办学上实行文理科兼招的办学形式,因而师资的配置及知识结构亦会存在差异,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理工科的建筑专业为主的师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则是以艺术类文科为主的师资配置,而产品设计则是文理配置较平衡些。如果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师资的配置,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组织工作室的学科教师群主要是由责任教授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来组织,对工作室助手的学识、能力、素质的提出要求。

师资的问题是办学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水平的高低实质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师资配置及学风,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的素质而定。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相当年轻,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利用现有的条件,多渠道的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各院校迫切的工作。提高师资素质的方法有:一是在现有的教师中挑选重点培养;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和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三是与国内院校之间合作,互派中青年教师;四是吸引社会上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五是公开向国内外聘请工作室责任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也可以考虑校际间联合起来办设计专业师资班,联合聘请外国、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就容易实现。

3.工作室的操作与管理

工作室是一个对外的社会实践窗口,社会实践是针对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教师;二为学生。社会实践对设计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不断归纳、提炼和吸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总结,这样就会不断地充实教学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教师,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室上照本宣科,内容贫泛,意识陈旧,方法单调,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在的学生最欢迎的教师是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学生渴望和追求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层面,借此刺激学习的欲望及兴趣,期望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自己的知识价值。作为设计教育,离不开对社会实践的应用,不要"闭门造车",工作室的一切课题均源于社会。"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教师通过社会承接的项目、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与,或以实题虚做的形式把实践项目融到教学中去。这样使得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形成教学、科研、实践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作室的教学势必与经济挂钩,因而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何摆正社会实践、创收、教学、研究等的关系,既重要又相当棘手。有不少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研究所,事务所以及公司等,教学成果很快通过这些渠道服务于社会,与此同时也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把产、学、研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如何处理好工作室的社会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是设计教育管理中新的课题,要注重其实质及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3.1工作室开放型的教学管理

开放型的教学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设计教育水平和重要环节,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中的企业发展规模、生产状况、产品生产决策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心理、购买力、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国策、国情、新观念、直至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寻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工作能力。但是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如:削弱了基础教育,因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创意层次,设计缺乏超前意识,深度不够,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规范。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其一,基础教学时数要保障充分;其二,课题选择要合符教学要求;其三,在教学大纲制定时,拟定目标方向的提下对课程内容、时数规范等尽可能宽松。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外部条件,从课堂到学术上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气氛,减少指令性的课程,缩短学习时数,不使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支配权,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开设专题设计讨论课,由教师拟定和编导讨论的要点和提纲,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如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未来空间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术上各抒己见,教师不作裁判,只作引导和评价。通过讨论、评价、评估,对热点问题各自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融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形成创新的概念,为进一步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3]

课堂的内容往往会受到时间、环境的制约或受突发事件、临时计划等而变化影响如:聘请专家讲学、顺应新的项目等等,都可能改变原有的程序,在内容上也会有出入,这样必然与原所拟定的教学大纲有冲突。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的我国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以严、细、全为荣,每一章节套合每一时数,这种毫无变通及"死板"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下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留余一定的空间及可塑性,其中对目标、方向的要求可以制定得详细明了些,但对教学的内容、时数就应以宽松为好,还应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及时调整内容和时数要求。[1]

3.2工作室的实践与教学环境管理

工作室的实践环境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中包括了软、硬二环境,软环境指: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硬环境指:教学需求的一切设施如:专业图书室、展示橱窗、电化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等。教学环境的完善要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及经济基础。利用好实践环境去辅助完善教学环境的完善,促使教学环境的多元化,弥补经济上的缺陷,加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知名度,立足社会,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及社会实践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如大一、二年级以课堂实践为主,大三、四年级则倾向于社会实践。[4]在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关系会出现变化,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合作伙伴、或是老板。学生的地位不可能因为牵涉到经济的问题与教师平起平坐,如:在某项工程竞标中,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标,那么,师生就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经验与资历不等于成功,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因迎合了市场的某种需求而获认可,但并不等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而无需再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管理上应尽可能明确师生的地位属性,要求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

3.3工作室的创收与教学管理

工作室通过社会实践而增加利润回报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水平及资金积累,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减少现阶段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反差心理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并能利用创收改善教学环境,增加与社会的联系。如果管理有序就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教学,因而对工作室的社会实践规范很有必要。但,如果一味以取消创收行为来满足教学的质量提高,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不但有害,而且会造成恶性循环,如:教师为经济利益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对教学出人不出力,见异思迁等行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水平及学风建设,因此要处理好个人、集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制定出一整套令三者满意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个人、集体利益有保障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不受损害。

对工作室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级作为行政的主管单位与各个工作室签定一个要求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的各方面完成的指标,首先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科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但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1)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费用;

(2)项目的成本费用;

(3)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

(4)工作室部分设备的购置;

(5)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

(6)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

(7)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类奖励经费;

(8)教师的学术资助经费。

院、系级根据拟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结果从工作室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奖励完成的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对工作室的鼓励和鞭笞,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

4.结语

包豪斯时代的作坊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经济问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训练,显然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人才,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荣兵.宁绍强转型期的设计教育管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商店,2001;12

设计人才论文篇(4)

(一)培养目标

首先要求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设计创作技法和相关技术工具,具备将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进行交叉与整合运用的能力;其次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结合于实践应用,具备相应的外语阅读能力和适当的听说交际能力;再者要培养策略、创意及传达平衡发展的营销传播策略企划与创意设计人才,达到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国际行业通行标准的无缝接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策划、会设计、有创意、会管理、擅销售的高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掌握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经过强化训练的专业技能:

1.在市场营销领域,对定性定量的市场调研、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营销理论与实务有完整的了解,掌握应用方法。

2.在整合传播领域,对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人文、数字营销科技、广告管理、公共关系、渠道促销等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一般认知,并能通过实践得到切身感悟。

3.在创意概念发想领域,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概想发想者,能将庞杂的营销与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对核心信息进行评估,预测消费者的理解度与好感度,能独立进行创意设计与艺术加工。

二、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

实行双主体办学。校企双方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办学理念、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制定方面共同负责,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实训与评估、实习就业辅导。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从培养单纯掌握专业技法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熟悉完整的艺术设计流程的综合职业人才转变,把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经验,实战能力,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上,共同培养出品格与能力并重,认同企业文化,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掌握营销策略、创意思考、数码设计、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二)改造传统课程体系

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当前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是艺术设计必须与产业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据此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重新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到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三方面,增强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为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学院取消了理论陈旧、技术过时的《广告概论》、《书籍装帧》等7门课程,前瞻性地新增了《营销与传播》、《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社交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了《三大构成》、《字体设计》等5门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品味,优化了6门人文基础课程。同时已引入WPP集团及水晶石公司的高端培训资源,编制了43本校本教材。这些都使我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三年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渗透“一天教学等同一天执业”的理念,专业的物理形态与企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接轨,教学空间从装修、桌椅摆设到环境气氛,都和学生今后将加入的公司类似。用国际企业通行的MBTI性格测试设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依据现代广告企业工作模式,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专业课程60%由跨国广告企业创意总监担任主讲,引进产业前沿真实项目,形成与业态同步更新的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产学合作参与行业高端项目,每年暑期赴集团全球各子公司带薪实习。

(四)对接国际惯例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依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对学生开展性格特质和就业潜力评估,因材施教,打破以分数与技能考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做法。每学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逐一甄别学生品行和成绩,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执行院长应每天与一个学生共进午餐,通过沟通谈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团队工作流程,将学生编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项目,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业与考评均以提案方式进行。以国际通用的推荐函惯例,依据6个学期对学生的甄别评价记录和集团人事总监的面试审核,对合格学生颁发院长签名的学院推荐证书,获证学生可进入4A公司就业。

(五)组建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教学的专业水准符合业界最新要求。水晶石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来自公司一线;WPP学院的策略企划、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等5位教学总监都是业界的资深创意总监,全职驻校授课并带领教学团队;23位专职教师中,7位是境外人士,6位曾任广告公司高管。企业认养课程由一线高管授课,平均每学年约20人次,使得学院具有浓厚的企业气质,专业来养得到迅速提升。

(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保障高端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和校企联席会议,探索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以保障办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由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学院管理,用企业视角考虑专业发展路径,在人才聘用、团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延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的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通过上述举措,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顶级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在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确定了设计类高端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培养品格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拓展了以国际、部级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多样化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训练的培养途径;施行了具有跨国企业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创新了对高端设计人才资质的认证方式。

三、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一)探索出一条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用人目标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决定专业建设水准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关键。我院实践证明,只要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创意设计培养与整个工作流程兼顾;业界精英师资与产业实践平台保障;个性化教育与团队培养并举;真做项目与国内外赛事联动,高职院校同样能为业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出符合创意产业特殊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院高职毕业生已经被顶级企业大量录用。WPP学院50%的毕业生已被WPP大中华区各公司人事总监预订,实现了进入4A公司的职业理想。学生收获高端项目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学生去往WPP集团位于伦敦、香港、台湾的公司带薪实习。公司用世界一流的内部培训经验指导学生,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些设计作品已被一些世界500强客户采用,于市场流通渠道。改革不仅使个别学生受益,而且能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我院学生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参加英国D&AD比赛,荣获国际最有影响的D&AD(黄铅笔)学生创意奖,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在此赛事的最好成绩,为全国高校仅有。与此同时,我院学生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赛金奖,2013年在2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获得2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1个一等奖;在2014年的40个毕业生中,27人进入跨国广告公司(4A公司)就业,22人取得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爵士(他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副主席)签发的推荐函。

四、结语

设计人才论文篇(5)

关键词: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

如今,室内设计作为一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密切联系的行业,已经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室内设计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大量的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室内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室内设计市场仍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许多其他专业的人才纷纷涌向室内设计专业,不管他们有没有专业基础,只要进行两三个月的电脑软件培训,没有任何系统的理论学习就可以进入室内设计行业。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高校的部分学生,这为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笔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一、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

室内设计已经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五十年来,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模式,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践中,有很多室内设计师认为,大学期间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他们长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用人单位介绍,大凡经过了大学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训练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思路更开阔,设计作品的形式感更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更容易接受。我们知道,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设计师具有宽泛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要求设计师有扎实的手绘能力,这既能反映出设计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又便于和业主进行交流。笔者在对很多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考察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以他们在高校打下的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丰富的知识面赢得了公司领导和业主的一致好评,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在艺术设计领域,计算机的介入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风暴。具体到室内设计专业,从美国SOM公司首先采用计算机做建筑设计开始,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上世纪后十年,计算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快速地将平立面达到最终效果,真实地展示给业主,可以给业主一个更直观、更逼真的感受。熟练地掌握这些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室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是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部。此外,设计者还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支持。

3.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

室内设计是一门包含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空调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现代智能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正是由于许多相关技术科学的进步,才使室内设计得以完美地实现。设计师只有掌握了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才能更加自如地进行室内设计。

一些装饰公司违反施工规范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都是因为室内装修中没有遵循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操作规范。可见,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是室内设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可是,在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学生对这种理工类课程没有学习兴趣;二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更新较快。由于教学体制的影响,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也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研究和改进。

4.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建筑师普拉特纳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室内设计师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道,研究他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在我国室内设计行业中,交流正是其特色所在。室内设计是要为平民和城市创造新的现实生活,因此就要考虑到成本和可操作性,要使室内设计能为平民所接受,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超强的应用性特色所在。设计师的作品,必须让业主满意并接受,他的设计方案才能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和观点与业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这种思维的差距就要靠设计师得体的表达和适当的交流来解决。只有当设计师和业主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时,一份室内设计方案才会完美实现。

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装饰公司都建议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一到两门礼仪或社交类的课程,以增强这些设计者们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能力。

二、高校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努力应对教育转型

自全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长,室内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全国有近两百所院校设有室内设计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飞速增长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招生人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和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这对教学质量有所影响。我们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育管理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构建全新的、适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扩招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学校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可能置身于教育转型的浪潮之外。只有适应并积极参与教育的转型,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在参与中求得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2.加强教学体制改革,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中,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抓好学科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纯美术教育的套路。而艺术设计与纯美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艺术设计观念的物化,也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教学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对室内设计高素质运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实习与考察、课程试验、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再将这五个维度横向展开,分布到室内设计的每个学期当中,使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从而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很快,师资缺乏、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较不合理等是当前制约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瓶颈。要搞好室内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高层次的学校或相关设计行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和实验场所,让学生和设计师以及工人一起工作,这既解决了实验场所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直接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厂家相结合进行教学,既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又为厂家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

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逐步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当前,整个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的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装饰,2006(12).

设计人才论文篇(6)

(一)招生盲目扩大,就业困难。由于高校的无目的扩招,导致了恶性的情况,很多毕业生都被移出了艺术的工作领域,没有办法找到与自己对口的工作。就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很多人却因为待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而被迫转行。例如,广州XX广告公司所招聘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广告设计师,基本工资只有每有2800元,而现在一些流水线工厂上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水平至少与有3500左右,低水平的工资极大程度上打消了艺术专业毕业生投入艺术工作的热情。

(二)教师素质不足。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所关注的是提升教师的学历,造成许多教师将精力都集中在学历的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的质量。而且,部分高校分配制度上有着官本位的观念,也是造成很多优秀教师从教学岗位转成行政岗位的原因。再加上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不同步,教师本身的知识落后,对新兴技术和手法无助,让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

(三)学生不具有实践能力。我们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从计算机成为了基本的工具之后,因其实验课程、设施手段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只简单对着计算机画图,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启发过程。与国外相比,国外的学生更重视思维生成的过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对基础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专业,具有完整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色彩、字体设计、设计心理、设计理论等等。而这些基础课占的份量还不轻。只是,在教师讲授或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引导足够的重视,或是方法落后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多数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提不起兴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方法。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有目性的对专业方向进行授课,方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中找准定位。例如,在对技巧的基础课程设计进行学习的时候,环境艺术专业所偏重的是空间感的训练,而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则要偏向有机造物及平面意象的训练。第二,与审美结合。教师除了要用丰富的材料知识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和专业方向有机结合,选择一些吸收了传统审美的因素以及优秀的作品来供学生欣赏。并且帮助学生在艺术美术的历史过程中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情况。实现专业课程、应用课程的结合。

(二)对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包括了标志设计、书籍设计、插画等等。通常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会循规蹈矩的把各个课程的知识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而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厌烦。此时,教师应该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并拓展视野,多与外界交流,关注设计教学的形势,吸收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与生活有机结合。设计来自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一方面,教师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范围当中的设计样式,从生活中去体会到设计的风格。在生活中,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因素到处都是。比如,在超市里,多留一个心眼去观察各种物品的包装设计,由色彩、文字等对其进行欣赏、分析,多积累设计的相关经验。

三、结束语

设计人才论文篇(7)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主要分布在综合院校、美术(设计)学院、师范类美术(设计)学院、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等,其办学层次及条件、培养类型、师资力量等都大不相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在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也没有多大区别和特色。工业设计高等职业院校没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特色,同时在教学任务过程中未能做到与实践项目的对接,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对于岗位能力、素质及知识结构亦不够清晰,未能体现出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亦未能与当下的社会经济背景接轨,因此很多的工业设计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或纷纷转行。综合各种原因将着重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弊端:

1、现我国工业设计高等职业教育

急需切实可行的、准确定位的实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来指导课程体系是重要要素,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这些要素的可行性与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休戚相关。在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与综合院校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大多千遍一律,虽然有些工业设计高职院校也更换了一些课程名称,但大多换汤不换药。因为他们在课程教学实施上也就延续说课式的教学,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绝对的最好或不好,但是有一点我国工业设计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主要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发生“注人式”教学的危险,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在高职院校工业设计师资配置上

这些教师主要是来自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也没有真正的接受和经历过系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师在工业设计高职教育上也大多延承综合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他们在工业设计教学方法上很难跳出固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严重的制约工业设计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在人才培养上创出特色。

3、在工业设计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也投入的很多的建设经费,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先进性,但是很多设备未能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设备的使用率较低,而使一些设备成为了摆设,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走向了形式化。工业设计高职专业的班级学生大多在40人左右,实训教室面积相对学生人数较小,学生上课实训“一窝蜂”,这些条件状况严重阻碍教学实训项目在实训室真正的开展进行。

4、在校企合作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的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校企项目很难进入课堂,由于缺乏校企合作项目奖励机制,专业老师对校企合作设计项目开展的积极性也并不高,很多设计项目大多胎死腹中,使校企合作的开展无法有效地进行。同时高职院校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尚未形成,设计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信心,通常情况下高校积极的寻求企业合作,而企业大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现阶段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简单的合作模式上,无非高校向企业推荐几位实习生以及企业人员进高校开展讲座课程,很多的校企项目都没有深入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很难获得社会市场上的第一信息和技术,使得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任务脱节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是工业设计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法国工业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研究与分析

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组织化和多样化的,所有教育计划都由国民教育部(正式名称为Ministèredel'éducationnationale,del'enseignementsupérieuretdelarecherche)进行管理;法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校(也称高等专业学院grandeécole)和大学(université)。大学校(高等专业学院)也就是我国所称的高等职业学院,大学主要是培养理论研究型高等人才,而高等专业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大学校比大学享有更高的声誉,是法国精英份子的摇篮,其选择程序也较具竞争性,通常都有万余名高等学院预备班的精英竞争几百个名额。法国的大学校(高等专业学院)是主流架构大学之外的高等教育机构,通常专注于某个单独的学科领域,例如工程、商业、艺术设计等,通常大学校普遍拥有较高的声望,传统上培养了法国大部分科学家、设计师、艺术家和高级管理人员。而工业设计高等专业院校在法国仅巴黎国家高等工业创意学院和斯塔特工业设计学院两所,当然在工业设计专业在其他美术学院也有开设。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法国高等专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规模小,这些设计院校不像中国的高校那样气势恢宏,法国专业学院强调“小而精”的办学理念,而中国高校追求“大而全”的思想。

法国艺术设计院校学生规模通常都在三百人左右,且招生名额有严格限制,专业班级人数一般为10-20人,他们倡导“精英化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设计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并符合市场岗位需求的创新人才。法国的工业设计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非常的系统化,当然法国工业设计高职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历程,各大设计院校均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整个教育系统有着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上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系统规范而严谨,专业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且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供给学生足够的专业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设计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务实的实践工作中去,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始终结合企业实际任务项目而展开工作室制(WORK-SHOP)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意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设计项目任务驱动下得到锻炼,最终培育出符合市场岗位需求的职业工业设计师。正因为有着严谨的实践项目的教学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使学生毕业后快速胜任工作岗位成为可能。以法国国家高等工业创意学院(ENSCI)为例,该校创立于1982年,她是法国“实践型”设计教育机构的代表和工业设计教育的典范,了解了该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就等于了解了法国工业设计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因此我们就从该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方面进行剖析。首先,该校是法国“实践型”设计教育机构的代表和工业设计教育的典范,学院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广泛开展和校外企业或设计师合作,设立各种企业项目课题,讲求“项目实战”,解决实际项目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院更注重逻辑思维与创意思维的培养,以及面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就得要通过专业课程的项目化驱动教学以及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提倡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常是专业教师引进校外企业项目,并提出一个设计问题和方向,然后由学生将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可行的、易用的、可量产的产品。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中的占比大部分,专业核心实践课程通常有两位以上的教师担任,以确保实践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其二,在师资建设上,学院将花重金聘请社会知名的设计师(如学院聘请了法国雷诺汽车集团设计总监乐盖孟(PatrickleQuement)担任学院院长)。他们知道一流的师资将吸引着一流的学生,在法国学生看着的是优秀的师资团队而非教学楼,名师走到哪考生就跟到哪。学校聘请一些企业界一线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哲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担任全职或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应该说学院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都来自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担任教学的同时大多兼任企业职务及创办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教师把一线的设计经验直接第一时间带入课堂,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媒体、政党、社会组织等活动,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永远保持与社会同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大部分的教师在其专业研究领域都是领袖及业界权威。学校还奉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学院的行政管理体制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当然教授治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授担任学校的某领导职务岗位,教授和专业教师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每个学科专业配备合理的教师职称比,而不是每个专业每位教师都是教授。各专业委员会由教授主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会议,会议得出建设方案并最终由教授根据学校年度专业建设预算签字确认,最后学校其它相关部门辅助并帮助执行建设方案。第三,学院设立了如设计工作室,木工、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实验室等多个实际操作的车间,学生的设计项目课题几乎都在实验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任务,每个车间都配备专门的两位以上的专业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操作支持及设计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训室进行亲手操作实训练习,制作实训不是教学目的,是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达到认识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实践教育贯穿了设计教育的始终。此外,学校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年都必须到校外企业实习两个月,学院严格审查学生实习成绩并最终记入课程学分系统。法国设计院校与校外企业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推荐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企业也非常乐意的接受实习生。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有鲜明法国特色的“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法国设计院校这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得到加强,为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工业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比较了中国与法国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展开两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此提出对中国工业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思路。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从高职人才培养标准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进行彻底的修整,尤其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工作室(WORKSHOP)及启发引导式教学,课程设置要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在师资配置上讲究结构合理优化,在专业教师结构比上,要有一线企业设计经验的设计专业教师要占比多数。校企合作要在注重政策、合作模式、管理机制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使其长效化、机制化。

四、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