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一体化教学论文

一体化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10

一体化教学论文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1)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对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较新的,能够与时代接轨。然而,纵观诸多中职学校所安排的课程教材就会发现,这一预设的想法并未能如愿达成。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例,该书的内容主要为excel与word基本操作的简介。然而对于电脑普及多年,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简单操作的年轻学生而言,是极为过时的,学习该书所获得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书中部分介绍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流行的软件。因此,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滞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家”、脱节现象依然严重。一方面,中职教师在专业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依然沿用普通课程课堂的教育方式,即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控技术所接触的机器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教师的口述无法让学生形成鲜明的立体的机器图形,思维意识无法跟上老师的“轻描淡写”。同时,教学辅助手法比较单一,要么就是在课堂上发放有限的机器模型仅供观赏,要么就是开设“十年如一日”的简单的实验课程。

2数控专业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的意义

针对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问题的矛盾,德国实行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据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采取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运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把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过程转变为教学内容,将其合理运用到教学情景当中。采用实物模型、实践操作、计算机辅助、实验分析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等能力,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加工和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

3数控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多年,经历了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和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取得的进步与成果有目共睹,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始终未能真正摆脱科学体系的束缚,三段式的课程结构仍然横行于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工”、“学”的相互独立局面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然而,现有研究以及国外有关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运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与运用职业技能,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进而在实操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应对综合、完整工作任务时临危不乱,做到有计划、有条理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中职数控专业课程设置要实行模型化,以工作为导向,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制造业发展实际。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实物模型教学法中职数控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对于学生来说,单凭老师课堂上的灌输讲解和自己的记忆与自我理解,很难掌握和融会贯通。不少学生对此存有畏难心理,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常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是:老师在铿锵有力地讲授,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改革教学方法,打造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型,引发学生兴趣,实施有效教学。比如,数控机床课程中的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传动系统、数控系统结构以及机床的典型部件等,如果借助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有形、实在的模型形成抽象思维,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也变得轻松从容,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3.2.2教学监控为了能够确保所开发的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学校有必要就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这一监控可从课程的实施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对于专业课程的监控,则需要侧重于授课计划总体安排、教学情境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等方面,教学监控有关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情境等关键因素。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人员要注重监控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维护,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是否起效;二是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中的零件加工教学是否构建了贴近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综合训练项目的生产实例是否注意到了技能训练是重点;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进行文明生产,有意识地加强其职业素养。

3.2.3实践操作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是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实现操作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提高。对于数控专业教师来说,采取边实践、边操作、边教学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艰涩的课本知识,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更好地适应以后生产一线的工作。以数控专业的数控编程课为例,采用边教、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机床程序的实际演练和利用数控模拟软件进行的程序输入、编辑、修改、调试以及运行,同学们对生产一线的环境和加工工艺的编排有了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巩固了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了操作技能,为将来参加生产一线的工作夯实了基础。

3.2.4教学环境建设传统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所使用的教室一般都有理论学习场所、实践学习场所、网络学习场所、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室等的区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教学场所的割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隔离,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巩固,也无法在实践环境中很好地利用理论来做指导,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对于实践操作性强、技术复杂的数控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而言,单独设置专门的理论课教室与实践课教室就更显得突兀,如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模拟教学是更加偏重于理论还是技能,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界线。显然这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于专业教室的设计而言,应当要避免重蹈覆辙,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以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室的建设为例,该教室的主要作用在于教导学生用计算机模拟数控加工工作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配备计算机硬件和CAD/CAM软件。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出于对该模拟内容的理论讲解与实操引导还应当配备一定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硬件的数量以一个教学班为基准,每台计算机配备二维与三维CAD绘图软件、CAM自动编程软件、数控加工模拟软件等。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时,需要提前准备好模拟实训项目,并利用多媒体,如大屏幕投影、计算机来开展现场讲学,在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实训时,进行现场指导。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2)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或者多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融会贯通、知识与技能牢固掌握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实现零距离就业。

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甚至学校可以与医院进行合作,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医学检验,经过这种方式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仿真的医院(实验室)环境下,提前体验职场环境,了解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零距离就业,让用人单位满意。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能有效促使专业教师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钻研教学方法、通过下医院(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来掌握新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不足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不足,如多门专业课程、多个班级只能安排在少量的仿真实验室上课,在教学实施中会出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紧张、运转不畅的现象。

2.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亟需编写与完善。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传统的教材已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3.缺少用于医学检验的仪器设备。

医学检验的很多检查项目都是依靠医学检验仪器来进行检验的。但是由于学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医学检验的仪器设备大多价格不菲,因此学校想要完全配备像医院检验科使用的仪器设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进行医学检验仪器的操作实践课程中,往往几个学生一组使用一台仪器,加之课堂时间有限等等因素,就会导致学生还没能熟练掌握使用仪器时,课程就草草结束。仪器设备的缺乏会降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的教学质量。

4.教师的专业能力、责任心需要加强。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而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受各种条件限制,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责任心需进一步加强。如果教学过程中,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这就不算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5.学校的教学评价体制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学校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评,这种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比较的片面,而且不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此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一个了解,而对于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就一无所知,只能反映学生片面的学习程度,而不能对学生综合掌握的情况做一个考核。

三、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及措施

1.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增加经费投入。

政府、学校、社会、医院(企业)多方力量应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地产经济和产业的重大作用,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如学校可以向政府提交申请书,说明学校的情况,政府通过审核,专门给学校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上拨款。另一方面,学校和医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如可利用到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开展现场教学;医院检验科在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后可以捐献一些不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给学校。

2.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适合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值得推广。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第一,学校要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宣传,不定期的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观摩,邀请教师去听课,让教师们真实的感受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效果。第二,学校要加大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给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专业提升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激励措施。第三,教师应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和自身情况,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要求,积极编写适用、可操作性强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第四,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向学生传授文明规范、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3.调整学校的教学评价体制。

在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改变以往以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需要对教学评价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强化过程考核,政府、学校、社会、医院(企业)、学生、家长应共同参与考核和评价。

四、结语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一体化,数控,探索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04,2

[2]马春峰,于宏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7,9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4)

1.围绕焊接取业能力设置课程

(1)完善课程的综合和能力目标的整合

在课程设置中,虽用了一些传统的课程名称,如金属工艺学、熔焊原理、焊接结构、焊接工艺、焊条电弧焊实训和强化实训等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是围绕焊接职业能力要求,xt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体化模式课程教学。同时按企业的需求还相应开设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为船舶定向生开设船舶识图等相关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大大地拓展了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企业的信息回访中证明,这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整合是行之有效的。在素质与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应渗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焊接专业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常用文体写作”,为适应焊接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等,还应有针对焊接专业特色设置数理化综合课程。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职业道德的特点;焊接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指导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的就业观,了解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了解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类型单位的求职情况,怎样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2)“夯实基础”与“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统一

必须注意,职业能力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表现,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焊接技术的职业能力,既要注意揮接操作的显性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那些根据母材选择焊材、选择工艺参数等的隐性的专业能力。此外,对焊接行业兴趣和情感都会影响完成岗位工作的效果。因此,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共同构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焊工职业能力,在焊接机械化、自动化增长强劲的今天,应夯实焊条电弧焊实训这一基础课程。其原因之一就是焊条电弧焊是其他手弧焊的基础,还由于这种焊法灵活、用处广泛,大多数的修补焊件都用此法。学生在企业中有时需要从事一些手弧焊工作,学习焊条电弧焊课程还可以使学生积累焊接运条手法和工作经验,使学生强化对焊接基本技术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就业面和岗位适应能力。原因之二,是焊条电弧焊是训练学生体能性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焊接工艺和焊接设备的调试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好的焊工的必要手段。焊条电弧焊焊接的工件的类型很多,根据国家焊工职业标准分级,结合焊条电弧焊课程的目的性,选择的焊接训练课程。课程定位于中级工以上的要求,在理论能力培养目标上“够用”为度,同时实训课程内容上与焊接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知识和技能项目上“实用”为先。可见夯实基础是“实用、够用”的前提和保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学生特点,完整地分析能力要求,设置对职业能力培养最有利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第一职业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确定取业院校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以往的焊接专业课程设置,都是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培训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实施,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集中实习去完成实践活动。在一个技术工人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分他用的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二者相结合才反映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在学校构建的知识和技能是分离的,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合的,而学校的行为方式和企业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不统一,就形成了学校开了很多课程,学生到了工厂却用不上,学的和用的两分离。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首先就是要结合工厂工作实际选择一体化教学课程。学习焊接理论的同时或讲完一段完整理论后,就立即应用这一理论指导实际操作,或是边将理论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将完成焊件全过程的质量所需的能力,作为完成课程的考核标准。可见,在职业院校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人才,确定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应树立专业“一体化教学”思想

在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大潮和政府政策指引下,激活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注重教师理念的更新。如果教师的理念落后了,那么教师就不可能主动地去探究课程内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积极地去完成专业能力的更新。这样一来,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只能停留在纸面,即使实施下来也会流于形式。改变教师观念的关键不单单是学,更重要的是实践。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和各自学院实际情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我,将观念转变为动力和行动。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号召教师打破传统的东西,围绕企业需求,大胆探究和实践,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加强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要实现教学要求和目的,就必须了解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中打破了学科体系,学科是综合和相互渗透的。如果教师没有综合的专业能力,综合化了的课程仍然由各个学科的教师分别担任,这样的课程更新只是名义上的更新而已。职业教育曾提出:职业学校教师要实现“双师型”。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在一定专业领域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教师。在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的基础上,xt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简单地分层叠加,而是必须了解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情境和行为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全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在教学中一体化地展开。因此,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双面发展,还要对职业过程全面了解,否则教师就不能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和课程实施策略,首先要实现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化。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复合型专业教师。培养复合型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外培与内培相结合,自培和引进相结合,教学和教研相结合。要外派教师到大学或企业去学习和调研,及时和当前主流技术接轨,将主流技术引人教学。教师应非常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综合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以项目教学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全过程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5)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从土木工程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土木工程学可以说是实践先于理论的学科。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相比,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为企业基层服务的专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训室是实践教学的场所,实训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1.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职实践教学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实训建设的力度。但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实训室建设“仿真性”差,没有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工作岗位环境,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感;②学生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训设备投入,加之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慢,学生无法在现有的资源上学到最新的专业技能;③实训室建设与实训教学模式不同步,以及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的开发,但实训室未建立,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④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

2“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2.1“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各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做”,要真正实现“做”就要有与之配套的实训室。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的实践学习,可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

2.2“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路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认为对主要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均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该校毕业生的反馈建议,该校应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为此,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校企开发为基础,构建功能与企业生产流程一致的实训室,实训室融教、学、做为一体。

2.3“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建设的措施

2.3.1实训室环境的建设

实训场地的布置方案与企业生产模式一致,实训室的环境与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要求高度吻合,使实训室真正发挥教学和生产的作用。同时,把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7S”理念应用于实训室建设中。真实的企业生活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迅速地容入到企业生产中去,同时实训教学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进行,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训操作等综合素质。该校现有力学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道路沥青材料实训室、沥青混合料实训室、混凝土实训室。混凝土标样室、凝胶材料分析室、砂石原样分析室等土木专业实训室。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应参考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按照企业生产的模式进行设置。

2.3.2实训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实训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学校要把握教、学、做三个方面。教:主要是教师讲解,在实训项目实施之前,教师根据实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学:教师对项目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操作过程,掌握操作流程,明了操作原理;做: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过程,自行完成实训操作流程,这个环节学生为主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整个实训项目。

2.3.3实训室管理的规范性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训设备较多,而实训教师较少,实训室管理较为困难。所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带一”的方法,即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实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减轻教师实训教学的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实训室在管理过程中应推行“7S”管理模式,通过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2.3.4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

实训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熟练的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打下了基础。该校建立并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优秀人才成长机制,采取引进、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强化双师素质培养,针对每一位专业教师制订“双师素质”培养计划。以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为主,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预期效果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实训教学效果

每个实训内容的设置都以实际的实训项目为载体,这些项目的实施就是学生以后工作所需要的,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东西工作要用到,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做。所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训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既可以作为实训场所,也可以是教学场地,同时实训内容的选取也是实际的项目,这可以与项目化教学改革密切联系,推进该校教学改革的实施。

3.4实现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实训室从建设到管理都与企业一致,学生从着装到操作均按照企业的要求,学生始终在仿真性的环境中进行实训训练,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和体会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这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融入企业打下基础。

4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6)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拥有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结构框架,突出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中整体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功能;而活动程序则主要是为了突显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如图1所示。从图1的教学模式框架图,很明确的可以看出老师在整个的过程中只担当了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任务组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等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中间的自查和互查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专业课《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具体运用

下面介绍我校在机电专业课《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采用最适合我院学生的行为引导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项目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到整个项目中,老师以指导和辅导为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和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机电专业课《电子技术基础》项目教学法展示实例:(1)教师确定项目,设想制作一个八路抢答器。(2)学生制定设计计划,全班47名学生分成6组。学生根据教材《电子技术基础》课本中的八路抢答器电路原理图,经过抢答路径的分析,选择所需要的编码器、译码器、锁存器、数码管和蜂鸣器,将其焊接在印刷线路板上,得到所需要的八路抢答器。(3)具体的计划实施:Ⅶ教师在确定制作八路抢答器项目之后,首先介绍八路抢答器的电路组成以及电路中各个电子元器件所扮演的功能和工作原理;Ⅶ学生在开始制作抢答器之前,通过分析原理图中相关元器件的输入、输出和电压等参数,选择合适的编码器、译码器、锁存器、蜂鸣器、数码管、电阻、电容等;Ⅶ在实训室中给各个小组分发电子元器件、实验电路板、导线等材料;Ⅶ各小组先将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分工,之后开始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每焊接完一部分后,用万用表及时检测所焊接的原件,检验是否正确;Ⅶ八路抢答器焊接完成之后,各小组对其焊接的抢答器进行性能测试,是否能做到抢答锁存输出的要求。(4)评价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设计思想、所用到的编码器、译码器、锁存器等元器件的选择以及最终的输出结果向全班说明,然后将本组的作品放置在展示台上,由各小组的代表和老师一起对所有的作品进行验证、评比,选出最优。评比完成之后,老师对所有小组的作品进行总结,同时解答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各小组的设计心得进行分享,发扬优点总结不足。

3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常用步骤

在上面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结合我院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我院机电教师上课特点,在经过多次的教学方式摸索之后,整理出了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专业课课程教学中的常用步骤:

3.1教师布置项目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对该项目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设,学生在仔细阅读项目信息之后,需要对教师预设的每一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1)项目工作原理:班级按小组的形式分开进行讨论,各组内部成员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有困难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2)项目工作过程:小组成员需要清楚的知道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制作过程,需要对项目整个实施过程的工作进行分工,让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而且发挥自己的长处。(3)项目经验积累:在实施项目之前,各小组内部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每位成员都说出自己在之前的项目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和积累的经验。(4)项目材料准备:认真分析项目的电路原理图和工作原理,核对材料单上所列出的元件名称、数量、参数是否满足要求,并清楚每一个元件在整个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

3.2项目计划的制定学生在具体实施项目之前,需要做出完成的项目实施计划。(1)项目目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制定项目目标,同时解决本组成员完成项目所遇到的困难,小组内部无法解决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2)项目物料清单:创建实现完成该项目目标所要用到的元器件清单,列出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用到的测量、焊接等工具清单。(3)项目工艺流程: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训室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实训设备,保证项目完成之后设备的完好无损。(4)项目时间表:制定详细的项目完成时间表,按照时间表的顺序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5)项目计划论证:项目计划制定完成之后,需要和教师一起讨论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开始项目实施。

3.3项目计划的实施项目论证通过之后,小组成员就可以对项目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操作。(1)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发现计划错误或者缺陷,要及时进行讨论和修正;(2)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

3.4项目的评价总结根据公平、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总结。(1)评价: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各小组成员代表的共同作用下,对每组作品进行结果和性能的测试评价,对作品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2)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分析各小组作品的结果原因,肯定好的方法,对不良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4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法取得的成效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的机电专业课教学中,在我院受到了机电组教师的积极响应,并积极参与此项课题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

4.1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思和互助合作能力学生通过高度的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从以往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为了完成项目而主动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能力。项目实践中学生必须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4.2增强了学习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寻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获得间接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互之间互助合作的形式获取直接的经验积累。现将机电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参与普通教学法和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时间和成绩结果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表1的统计数据表明,行动导向教学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普通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及业务素质行为引导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多方式、多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我院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特点,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5结语

一体化教学论文篇(7)

1.1教学观念滞后大多数技工学校总仍然存在“轻实践重理论”或者理论和实践“不挂钩”的问题,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顺利发展。由于技校管理层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愿意配备硬件设施,学生想实践但是缺乏条件;部分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观念滞后,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相互独立的,造成实践和理论脱节。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对于上述技校,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依靠理论知识获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一旦参加工作,轻视实践的教学方式的短板就显现出来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更高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教材、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技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材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对于计算机教学,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水平选择,但是很多技校更换教材的周期很长,部分院校的实践教材和理论知识教材分开,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再者,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但是技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材内容滞后。举例来说,传统的HTML制作的网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CSS、Javascript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大多是技校计算机教材缺乏这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陈旧的知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进入社会,技能和社会需求也是脱节的。

1.3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这是计算机教学具有的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就是技校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纵观现今的技校计算机教学,大部分仍然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在教学中非常被动;理论知识讲解完后,教学习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过于单一。计算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缺乏实践,也就缺少了由“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转化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技校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教师也不愿去转变教学方法,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4管理方式有缺陷大部分技校已经建立了机房,能够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需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病毒、垃圾等,由此产生计算机死机、系统损坏等问题,长此以往,计算机损毁严重,对于技校来说,这是缺乏有效管理的体现。

2.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

2.1树立对教学对象的正确态度相比于高中生,技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都有较大差别,技校学生的智力特点比较特别,并别偏重于形象思维,通过教学可以培养为实践性技术人才。对于高中生和技校学生,势必不能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法,所以,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安排、教学组织等都要针对技校学生做具体安排。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走入社会得到好的工作是主要目标。对于技工学校来说,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是当务之急,技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向培养。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学”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加重要,一方面,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将一体化教学观念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提高考试成绩和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2.2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和教材的编写思想不相符合,造成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也不符合技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技校来说,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非常重要。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软件使用方法,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列举出来,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即使掌握了,也没有很大帮助,因为他们没有获取实质性的计算机知识。技校应采用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计算机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知识和实践联合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计算机教学中,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工具,技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优质教材应注重“工学一体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式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难易适中。设计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教材中应有具体案例,并且案例要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更加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案例之间应联系紧密,能够形成教学系统,应按照学生水平由易到难的设置。为学生设置上机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3设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师中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在机房中自己操作,虽然教师详细讲解了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但是到了机房,学生可能又忘记了,教师可能还要重新讲解一遍,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事倍功半,再者,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技校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观念。技校应为学生设计一体化计算机教师,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在机房计算机中预装多媒体控制软件,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在学生屏幕上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第二种是在机房中设置投影仪和幕布,教师利用投影仪、幕布和计算机,变讲解边操作,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2.4运用分组、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技校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已有一定了解,但是有些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应该依旧学生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即1、2、3三层,每层选择一到两个学生作为小组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水平最低的第3层学生为基础,着重培养第2层学生,适当的给1层学生增加练习难度。学生分组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小组讨论解决,教师也应该给与适当的指导。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自己水平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别人,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较好。

3.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