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一体化管理论文

一体化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8:49

一体化管理论文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1)

一是监管职能的统一性。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作为现行监管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监管职能统一,从法律体系和监管组织上不分经常与资本,而按照交易主体进行规范监管,以解决监管职能分散性与市场主体业务复杂性的矛盾。二是监管内容的全面性。一体化主体监管需要将外汇局各业务系统数据与外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对同一交易主体内外部监测信息的比对和验证,使收集到的交易主体的监管信息更为翔实、全面,从而克服监管信息分割与主体行为内在联系的矛盾。三是科学评价、预警指标体系。主体监管的核心是以涉汇主体的部分外部信息和外汇局内部系统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各项非现场预警监测指标实现对涉汇主体的评价和预警。在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模式下,信息实现最为全面的整合,构建了以交易主体为基础的全面统一的评价、预警指标体系,是实现一体化主体监管的必要手段。

二、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的必然性

(一)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是经济制度适应经济发展变迁的必然选择。

我国外汇管理监管体制与监管方式沿革大致可概括为雏形行为监管、初期行为监管、完善行为监管和分项主体监管四个阶段。

(二)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符合当前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需要。

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到今天,货物、服务、投资、债务,自有资金与融资资金,通过复杂的金融运作,彼此的边界逐渐模糊。功能监管下的主体监管,货物、服务、资本通过分割单个业务系统,其数据信息在没有与其他系统数据进行核对与匹配的情况下,不足以反映市场主体的整体状况,数据运用与分析局限于各自的监管职能之下,虽会发现某些具体操作风险,但对大量的不断积聚的系统风险可能不易觉察。相比之下,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强调监管职能的统一和监管内容的全面,要求基于整合后的外汇系统强大数据库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掌握市场主体的全口径数据与信息,具有高效的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功能,及时发现市场主体异常外汇收支行为,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便利经济主体的对外贸易投资行为,有效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

(三)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成本。

首先,从博弈论(分离均衡)角度分析,分类监管能提升监管效率。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监管低效的主要因素。分离均衡以不同的信号显示将不同群体区分开,可以阻止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低效。分类监管把企业分为A、B、C三类:A类即风险性指标较低的企业,B类即风险性指标高但可以合理解释的企业,C类即风险性指标高的企业。由于三类企业办理外汇业务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部分B类企业会主动通过申诉将其与C类企业区分开来,而C类企业则不会通过提交虚假材料要求提升为B类企业。因此,只要合理设置分类监管的风险性指标,就可以均衡分离三类企业,进而缩小监管范围并提升监管效率。。其次,相较于现行监管模式,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可避免对经常、资本监管及对交易主体的重复核查,降低企业成本,并建立在交易主体业务总体监测分析基础的科学分类,提高监管效率。

三、实施外汇主体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监管职能的分散性与市场主体业务的复杂性矛盾日益突出。

现行外汇监管模式是不完全的主体监管。首先,市场主体的经常、资本项下外汇业务监管职能分割,信息不完整导致主体监管有效性降低。当前市场主体外汇业务越来越趋向复杂化,需要业务数据的全面立体呈现和综合分析,监管职能分割必然导致其各自为政和信息不对称,一体化主体监管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监管职能分割导致监管成本重复投入。主体监管不同于行为监管,无论经常还是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方法、流程与要求基本一致,监管职能分割下的主体监管必然导致重复劳动。且重复监管增加监管对象成本,影响便利化政策实施效果。其次,市场主体的本外币监管职能分割影响主体监管效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增长迅速,国际贸易及资本运作中跨境本外币转换频繁,利用境外结汇、人民币对外保函等一系列基于汇差、境内外本外币利差的套利行为频发,跨境外汇与人民币分属不同部门监管,影响主体监管效率。

(二)实施一体化主体监管的技术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数据信息分散,监管对象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和系统采集,行为信息按性质不同分散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资本项目等信息系统,各业务系统数据无法关联。二是基础数据质量不高,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的贸易信贷报告对企业依赖度较高,现场核查发现企业错漏报情况较多,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统计数据缺失、错误较多。三是各业务系统的指标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功能侧重于业务办理,系统中异常信息规则侧重于收支超限等业务合规性预警,对主体监管评价整体外汇收支的目标意义不大,宏观上缺乏监测预警指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的总量核查指标虽实现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监测预警,从微观上看,指标针对性不足,对重点监测企业库的核查结果90%以上都是正常,从宏观上看,设定指标也相对简单,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三)缺乏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主体监管。

金融机构在外汇监管方面的特殊地位,与其商业逐利性之间存在必然矛盾,其是否能够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直接关系外汇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从制度设计看,由于没有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外汇管理法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分散于各项规范性文件中;从技术支持看,没有专门针对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的控制监测系统,银行数据的采集都是为机构和个人主体监管服务;从实践看,外汇局在对银行监管方面还较多依赖于各类现场核查和现场检查,在检查对象、项目的确定方面难以做到精准定位,现场检查过程中的数据剥离和分析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出现检查效果与初衷相悖的情况。

四、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实践

通过主体监管模式实现跨境关联交易行为的有效监管。由于境内外关联公司关联交易能够提供表面合规的合同与凭证来证实贸易背景,使外汇指定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难以对贸易真实性进行有效评估和认定,监管职能各自为政的监管模式同样难以对复杂的企业跨境关联交易实施有效监管。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漳州市中心支局打破经常、资本业务边界,试点主体岗位管理模式,综合柜员岗负责涉汇主体办理所有经常、资本项下等事前审批业务;非现场监测分析岗负责对货物、服务、资本项目等进行日常分析,提供异常线索;现场核查岗根据非现场核查人员提供的异常涉汇主体开展现场核查;事后监督岗负责对综合柜员岗、非现场监测岗、现场核查岗等进行事后监督检查。各岗位间形成了按流程、信息共享、共同监管的管理模式。试点支局通过主体流程监管发现辖区企业可能利用“进口”退汇渠道开展跨境资本运作。实践案例:从货物项下信息看,企业频繁退汇:如2011年5月~2012年6月间,某粮油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A公司”)和某实业有限公司(下称“B公司”)以进口预付货款名义支付给境外某粮油(香港)贸易有限公司(下称“C公司”)累计8笔款项,金额合计折4650万美元(其中A公司2笔,900万美元,B公司6笔,3750万美元)。2011年8月~2012年10月,A、B公司以取消合同为名收到C公司汇入的预付货款退回19笔,金额累计3805.5万美元,其中A公司8笔,900万美元,B公司11笔,2905.5万美元,预付货款退回率高达82%,成交率为0。从资本项下信息看,境内外3家公司关系错综复杂,系家族企业性质的关联关系:A公司和B公司为境内设立的以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豆油与豆粕的外商投资企业,A公司是境内个人在境外设立的特殊目的返程投资企业,同时还是B公司的中方投资人,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父女关系。C公司是A公司经批准在香港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为进口大豆、菜籽等粮食原料、从事货物和技术进出口贸易。3家企业循环控股,实际是由具有多重国家身份证明的境内个人控制,最终的实际控制人和运作人均为同一人。结合经常、资本项下信息,非现场监测将线索移交现场核查结果显示:C公司在境外开展与A、B公司进口大豆相关的期货交易,通过期货交易锁定大豆价格,规避国际大豆价格波动风险。因境外C公司从事大豆期货买卖,所需资金极有可能通过贸易渠道进出,而所得收益也可能通过境外公司利润、个人及一般贸易差额退汇等渠道汇回或留存境外。

五、打破经常与资本边界,构建一体化主体监管体系的思路

(一)构建一体化主体监管法规体系。

一要出台《机构外汇管理办法》,修订《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是外汇管理的基本法规,法律地位最高;《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令,法规地位仅次于《条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外债登记管理办法》《外国投资者境内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等法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和,法规地位次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因此要从法规体系上构建主体监管框架,首先必须出台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平行的《机构外汇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是实行机构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的基础。其次要修订《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细化相应的贸易与资本管理内容,使其更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在上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个人贸易管理外汇管理指引》等规范个人项下具体业务操作。二要强化对银行的监管,建立银行主体分类监管机制。对银行的监管应包括银行代客业务、银行履行监管职责情况和银行自身业务。对银行代客业务监管要在传统结售汇的基础上,强化对直接或间接产生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将虽不产生跨境资金流动但与跨境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整合分散于经常与资本法规中的银行管理条款。要结合实际,先对银行外汇理财及衍生产品、银行贸易融资产品、银行自身外汇资产负债业务等分项目出台的规定进行规范,逐步积累监管经验,待时机成熟后,进一步整合形成《银行外汇业务管理办法》。要结合银行外汇业务考评办法,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各类量化指标对银行进行分类,并施以不同的监管措施。监管要侧重引导各银行依法、守信、合规办理涉汇业务,对恶意违法违规行为可采取警告、处罚、暂停业务、取消市场准入或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手段。

(二)构建一体化主体监管组织体系。

一要按监管流程设置监管组织体系,实现主体业务的集中管理。打破原有的业务管理界限,构建从法规到技术、从组织机构到监管对象统一、全面的主体监管。监管组织体系应按流程分为业务办理部门、非现场监测部门、现场查处部门。业务办理属于前台业务,非现场与现场属于中后台管理。前台业务要注重服务,简化业务办理及材料审核程序;中后台要强化预警、查处与分类管理。在简化前台程序与材料的同时,应明确具体禁止界限,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由于3个部门是按主体业务流程进行监管的,其联系较以往经常、资本分设的监管模式应更为紧密,除了原有的线索、案件移交等单向联系外,还要通过业务集体审议、核查结果反馈等机制,强化流程的统一。二要建立外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外汇局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交流,掌握跨境人民币、结汇人民币去向、机构信贷等信息,实现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流监测;要加强横向涉外管理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增进与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建立数据交换或定期信息核对机制,全面了解掌握涉汇主体相关信息,提升对主体跨境资金贸易真实性与合理性的判断力。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共同制约、监管到位的协同监管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外汇资金流动环境。

(三)建立以主体为基础的全口径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科学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一要整合系统资源,区分业务办理与后台监测。保留现有业务系统的业务办理功能及必要的合规性指标,如资本金账户、外债流入超限等指标,建立以主体为基础的包括货物、服务、直接投资、外债、境外投资以及主体跨境资金、境内划转、结汇资金去向等在内的全口径资金监测平台,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二要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高指标的适用性,构建可量化、易监测、相关性原则设置多种类型的预警指标,如单笔大额指标、高频累计指标、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指标、动态和结构指标等;预警指标的设立要具有灵活性,给予不同区域外汇局充分的自主设定权,避免一刀切。三要不断增强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对通过日常监管、信息共享及协作机制等获取的外部信息,要采用合理方式实现系统的收集与整理,使监测数据信息随着监管的推进与深入,实现监管数据的动态良性循环。

(四)坚持“抓大放小”的监管原则,实施对重点主体的全面监测。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2)

以往的高校文书工作者习惯于将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各自独立;然而,受到计算机全面普及与网络信息共享的大势所趋,传统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当前的高校文书处理中,这两项工作已然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本人一直从事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之间虽有各自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归宿,两者间缔结的关系仍然是难以割裂的。因此,要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必须坚持一贯以来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变、完善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实现同步化、一体化,以便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赖以实现的条件

(一)高校文档构建机制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基石。文秘工作的协调部门主要是学校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部分高校还将这二者合并为一体,合署办公。校长办公室成为学校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校的文秘工作者进行统一的调配、领导,并通过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对文档工作进行管理。通过校长办公室在具体工作中对高校文书流转进行把控与监管,有效地为文档一体化建设给予组织领导方面的保证。

(二)高校文档的处理方式为文档一体化提供便利。高校的文档资料一般由文秘人员处理,有序的专业训练使其对文档资料处理的各个环节十分熟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份文档资料都是经过专业文秘人员收集、整理、立卷、鉴定、保管、编研等整理归档而形成的,也正是经历过这些流程,文书资料才能演变成文档资料,完成从零散的文件到档案的整个过程。因此,文秘工作者完全可以在文档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跳脱出文件与档案相隔离的窠臼,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系统,把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整合为一。双管齐下的工作方式有助于亦文亦档的实现,这样既可节省工作流程,又可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

(三)现代化技术配备是文档一体化建设的硬件保证。高校的各个部门,基本上都有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和复印机等现代化技术配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公自动化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渐趋完善、成熟,文书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也都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工作。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隶属于计算机诸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在文件形成的初始阶段,电子文件便可同时被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从而为文档工作提供智能化的便捷。现代化技术配备能够让各职能部门快速地实现文书处理、满足对文件和档案存储及调阅的需求,这些都成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硬件。

三、实现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是紧跟时展、适应现有学院机构和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工作流程,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进而确保文档一体化的规范管理。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为高校各部门提供更为快速和方便的信息共享,且有利于减轻各部门的工作量和节省资源。文书录入成为电子文档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下载原文后亦可反复使用。目前,我国高校的文件电子化工作已相对成熟,方便、快捷、时效长成为其主要特点。例如:我校若要查阅某份关于奖励某年考取并入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学生的决定的文件,仅需在校园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查询方式”框输入上述文件标题的任何一个关键词,便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这一份文件而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档案室查找。

(三)信息时代文档工作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是适应电子文件管理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文书工作是学校党政办公室或者文秘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但目前有的高校机关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文书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专业、有的经常转换工作岗位,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文书处理比较混乱,甚而在文件管理过程中时有纰漏出现。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期文书撰写和收发工作中存在的瑕疵将会对文书的后续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实现文档工作的一体化,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更是为了解决传统文书处理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的途径

(一)完善计算机硬、软件和流畅的网络系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首先要有设备完整的计算机硬、软件和流畅的网络系统。传统的文件、?n案管理都是靠工作人员人工管理的,如果没有计算机的硬、软件和网络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将再也无法对电子化的文件进行人工管理。在计算机工作普及化和信息共享性日益凸显的今天,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制作、处理,以及归档后的所有管理活动赖以实现的重要依托,没有这一媒介,文档管理者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要说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就算是识读都做不到。

此外,不兼容的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对电子文件的交换、流通及使用都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对网络设备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系统,才能确保该文件的可读性和可管理性。

(二)妥善保存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所谓“元数据”,是指电子文件上下文的关系和结构的描述,简单点来说,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对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而言,元数据一般直接体现在其形态上,比如说:复印、打印好的文件资料等。与传统纸质文档不同,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先天性内在地附属于文件的信息中,脱离了文件信息的依归,元数据就无法恢复电子文件的原貌。众所周知,计算机平台的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18个月,一旦超过此周期,后来新的计算机设备将很难读出已过时的软件中所保存的信息。要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可使用性,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电子文件转存到新的存储载体上(例如:新的硬盘、U盘等等)。

另外,与电子文件相关的各种系统说明、运作环境说明、硬、软件设备说明等,通通不可掉以轻心,随意放置,而是应该将其与电子文件一起打包保存,以便将来的计算机可以阅读。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处理过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纸质文件在流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们面对面交接的一系列动作,因此体现阅读者和工作者之间的元数据也就清楚地记录在文件上面;电子文件的操作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电子文件的传阅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实际的见面行为,故而体现文件阅读者和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元数据也就不是那么完璧无暇了。假如没有办法提供或者补充这些元数据,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遭到质疑,也有可能给电子文件的保管和长期使用造成困难。

(三)建立并规范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 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旧的档案管理制度就不是很适合现在的工作管理体系;因此,建立并规范新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现阶段文档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纸质文档的形成、管理是在手工环境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的,例如:先生成、积累、立卷、鉴定,后归档、分类,再著录等。电子文件则是在电子文件保管系统内形成并流转的,此过程中的很多程序是要同步进行的,这也使得电子文件的一部分管理功能提前到了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上述区别促使各部门机构的计算机水平、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者的理念等各个层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于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而言,应从严申明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树立管理理念、规范管理流程和提升管理者业务水平等方面多管齐下,面面俱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高校文档一体化工作的要求。

(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实现“文档一体化”提供智力保障。提高文档工作者计算机能力、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是更好地做好文档一体化工作的关键。文档工作者和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档案观念和工作方式,打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将各部门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相同环节的一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工作流程,节约成本和精力。文档工作者最好是科班出身,既懂得系统的档案理论,具备文档编排管理能力,又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各高校还可以广纳贤才,招聘一些多功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对于原有的一些初级和中级档案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灌输新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观念,改变管理者传统的管理意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们档案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整体的事业更好地发展。

五、结语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3)

1.1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

高校设立了独立的计算机教学楼,并在计算机楼里开设了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在计算机教学楼里,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房进行管理,包括对设备使用、课程项目、上课人数、材料消耗等的统计与记录。

1.2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工作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这就造成了上机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学生的上课时间也增加了很多,这也造成了计算机实验室里的计算机等设备使用过度,难免会使某些设备出现种种毛病,如卡机、死机、反应速度慢甚至设备瘫痪等,所以计算机实训基地内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会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检查维修。

1.3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硬件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软件方面的投入非常少,有些高校的计算机使用的系统和软件甚至都是盗版软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导致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实训设备管理人员需要不定时地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维护或更新。

1.4重视对病毒的防治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加上一些学生的错误操作,造成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中毒,因此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层会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对计算机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进行杀毒和防毒工作,并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关杀毒软件,及时做到杀毒软件的升级和更新。

1.5实训基地与骨干建设项目相结合研究

在高校对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同时,高校也对骨干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成立有关项目将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骨干建设项目相结合,研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到更好的建设和管理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办法。

2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是采用各二级学院根据课程设置情况自主建立计算机实验室的办法,而实训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也由这些二级学院独立成立的实训部门自己进行管理。在这些二级学院的课程设计中,有的院系当前学期课程少,使得计算机房使用率低,利用率也低,而与此同时,有的院系的计算机实验室无法满足本学期的实训课,这造成了计算机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计算机实训基地实训室里的计算机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计算机的性能下降,不能够满足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要求,不能提供本应该提供的服务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从创办计算机实训基地以来,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达到实训的目的,原本责任重大的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员往往扮演了一个计算机实训室打扫卫生、安装课程所需软件和设备检修的角色,使得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能力没能充分体现,而且有的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单一无趣,几乎没有向上提升的机会而离开了工作岗位或者转岗,造成了计算机实训室的人才流失,使得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不能正常进行。

3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

对于在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现有的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上,对高校的计算机实训基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并对高校内的所有二级学院的计算机实训室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在教学方面实现统一分配教学任务,进而为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做出贡献。具体措施将在下面的内容中提出并进行分析:

3.1创办专门的计算机实训中心

在当前的高校行政部门划分的基础上,在院级级别上创办专门的计算机实训中心,而计算机实训中心的管理和相关责任由负责教学方面的副院长负责,并在下面设立计算机实训中心主任一职来协助副院长来管理计算机实训中心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安排工作。对于计算机实训中心来说,其应该独立于各院系,而且高校内所有的计算机实训室都统一接受计算机实训中心的安排和管理。计算机实训中心应该具有对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性能评估的特点,而且需要根据每个院系专业课程量的多少以及上课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计算机实训室的划分,做到专业计算机实训室和公共基础计算机实训室都能满足,但是要优先安排各院系的专业课的计算机实训课,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再安排全校性的计算机方面的实训课,以此来组织和协调计算机实训中心的计算机实训室的利用,使得计算机实训教学得到平衡的安排,并且使每个计算机实训室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全面地指导高校的计算机实训教学。

3.2实训中心管理人员的工作专业化

对于高校计算机实训中心内的管理人员来说,每个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是不同的,只有分工合作,即每个人主要负责一个项目的工作,然后大家一起对整个计算机实训中心的管理共同负责,来完成整个计算机实训中心每个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具体情况是:计算机实训中心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主持工作,计算机实训中心主任负责计算机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软件设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工程制图CAD实训室、数字媒体实训室、计算机通用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并由相关方面的管理人员分别对各实验室固定资产账目、实训中心耗材采购以及领用登记、实训室软件和硬件的维修记录、各实训室课程安排和协调等项目进行统一记录和负责。最后,所有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实训中心的工作管理,包括日常教学安排、所有实训室门窗的开关是否按时到位、计算机实训室内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修和护理、整个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卫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3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效率的提高

对于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来说,其效率相对而言是很低的,所以对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是当前高校实训基地的重要任务。对于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提高来说,应该从计算机实训基地中心的管理系统出发,创建计算机实训基地中心智能管理系统。具体措施是:(1)通过对校园网服务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档案系统进行对接,将学生的档案导入计算机实训基地中心的学生账户,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来安排课程教学;(2)构建计算机实训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智能IC卡系统,在原有计算机实训室资源的基础上,使系统内部客户机与服务器实现实时数据传送功能。

4结语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读者服务;一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赖以贮存的载体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和服务主体,现代图书馆的资源形态正日益多元化,图书馆的馆藏已由传统的以印刷型为主要载体发展到由印刷型、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体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旧的书刊泾渭分明的分离式服务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方式必须变革。

1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分析

印刷型文献资源是我国图书馆传统馆藏的主体,图书和期刊是传统图书馆两种最主要的馆藏资源。因此,图书馆一般按文献的载体类型、文种、服务对象来区别和组织馆藏文献,图书和期刊、纸制与电子资源分离布局。这种传统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藏轻用“,注重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保存,而轻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是以载体类型为主体进行馆藏布局的。由于图书、期刊在业务流程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传统服务理所当然地将图书和期刊分为了两大部分,实行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种功能布局不能集中地反映学科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各类载体文献被分散在图书馆不同的楼层、区域,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即使是同类文献,也彼此割裂,形成了中文与外文文献分离,现刊与过刊分离的服务体系。当电子资源出现以后,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上又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分开管理。这种将图书与期刊、现刊与过刊、印刷型与电子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分散布局于各个分割空间的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内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惑。例如:当读者查某一个概念时,需要使用工具书;需要了解某一基本知识时,需要查阅相关教材;需要了解某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时,需要翻阅最新的学术期刊;当需要的文献没有印刷型馆藏时就需要查阅电子资源,等等。这样,读者就必须以中断连贯思考为代价,不停地来往于自己不熟悉的图书馆各个区域之间,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体系在管理上比较便利,责任明晰,但是不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人为地把知识体系割裂、分散开来,不利于读者获取不同载体和跨专业学科的知识,读者难以持续、连贯地思考和阅读。

第二,在读者服务部门设置上,图书馆通常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自成一体的服务结构为主。,有些图书馆还把书刊外借、阅览等服务按读者类型、文献类型、学科种类和语言种类等标准划分成多个小服务部门,将文献的阅览、咨询、外借服务完全分离,书目查询、电子阅览、报刊服务、图书借还、室内阅览、文献复制等服务功能相互割裂,藏、借、阅、咨四大服务功能彼此分隔。由于工作岗位的限制,工作人员一般只对自己分管区域的某一类载体形式的馆藏比较熟悉,对其它区域、其它类型的文献则很少了解,更不要说能把握相应学科的整体馆藏情况、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的高水平服务了。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工作一般只能停留在日常性的借阅操作和事务性工作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们难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无法开展专业领域的高层次服务,造成服务管理与文献开发利用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开展学科层次的定向服务。

2基于知识管理的读者服务思想

文献所记载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就期刊而言,各学科专业文献在期刊上的载文率既相对集中又高度分散,呈现出分布有序的规律。其中,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事实上,各学科专业文献除了在期刊中以论文形式发表外,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总是以多种文献形式传播的。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已由重藏轻用转向以人为本,藏以致用为中心。以满足读者多方而、多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各类图书馆都在资源建设、馆藏布局、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但是,传统图书馆以文献类型为单元所构建的文献服务体系与广大读者利用文献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人们有了问题需要某方面参考资料时,总是以所需信息的学科主题为主线,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文献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别人不同观点、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比较和研究,提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打破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与文献布局和服务体系的束缚,营造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图书馆资源布局及服务体系,以文献间知识关联为主线,构建按文献的知识属性组织馆藏文献及服务功能的管理体系。使得同一知识领域的书、刊一体化,印刷型与电子资源一体化,形成适应读者思维认识规律的知识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文献资源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高校的读者,无论足研究人员、教师,还是各类学生,都是围绕特定学科展开学术研究、完成学习任务的,读者查阅文献信息时,其所要的信息内容总是围绕一定的学科领域展开。因此,义献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3.1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构建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在馆藏布局上,打破网书与期刊、纸质与电子、藏书区与借阅区、读者区与工作区相分离的界限,在一个开放通透的大空间范围内,根据室内面积容量,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将与一定学科领域相关的古今与中外、图书与期刊、纸质与数字等各类相同专业文献集中排列,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查询、电子阅览设备和网络通讯环境,使读者可以便利使用各种资源,形成一个不同载体形式和不同文种文献集成的综合知识库。在一个借阅区内,既有该领域古今中外的图书,又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工具书等各类文献;既是书库,所有该领域馆藏集中在一起,又是全开放的阅览室,读者可以自由流畅地交互使用各类文献阅读学习;既有纸质资源,又有电子资源;既有当前最新的文献,又有其他年代的本学科系统性馆藏;既可阅览,也可外借,极大地方便读者,从而为读者营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研究环境,实现“以减为主”向“藏用结合、重在利用”的转变。

3.2以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为目标,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文献服务一一体化的基本思想是,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中戡、借、阅、咨等读者服务功能各自为政、按业务部门和文献类别划分读者、分段服务的桎梏,以方便读者利用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的开放化服务,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问、最少的精力、最少的环节,获得最大量的文献资源信息。

在服务功能上,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应该取消传统的期刊部、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机构建制,以知识学科体系为单位,构建全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既可以提供传统纸本书刊的借阅、复制等服务,又可以提供光盘查阅刻录、数据库访问浏览、网上资源查询下载、FAQ及虚拟参考咨询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成集浏览、咨询、检索、借阅、复制、下载等服务于一体的全新模式。读者在同一区域内就可以通过“无缝链接的信息服务”,按照自己认识思维的习惯流畅地阅览、相互参照、取长补短,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旱现在读者面前.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一站式开放服务。

3.3以图书馆员学科知识为支撑。深化学科专业化服务

高校读者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要求特别强烈。传统馆藏布局下,无论是在书库还是阅览室,收藏的义献都同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而每位图书馆员的知识总足特定的专业,他们对所管理的众多学科很难做到深入了解,对一些专业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利用能力甚至还不如有关读者熟练,只能停留在保持架位整齐有序和一般的借还服务层面,无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组织馆藏的前提下,图书馆的一个楼层或区域内,同一个学科或学科性质相近的若干学科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图书馆可以安排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负责馆藏的服务工作,这些图书馆员十分熟悉所管理文献的知识内容与读者的专业需要,因此,他们对读者的需求心理、文献的适用性和该领域的各类馆藏文献了如指掌,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大提高服务的学科化、专业化能力,只要读者提出要求,他们就知道该为读者推荐什么文献、馆藏有没有、从哪找到、如何使用,等等,使图书馆员真正成为读者利用文献的得力助手和情报分析专家。

4基于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特点

4.1有利于系统把握和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和建设方向

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各馆均制定了馆藏发展战略,就馆藏总量与年度发展目标、各类文献的比例、馆藏特色、品种与复本关系等提出建议原则。然而,已有的这些规划内容,依然侧重从优化义献结构体系的角度讨论问题.一舣会从中文与外文、图书馆与期刊、纸质与电子文献之间的火系考虑制定发展目标,却较少或难以围绕学校义献信息需求的学科文献结构来进行科学设计,也无法以学科为单位系统评价馆藏质量和服务保障能力。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建的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全新服务体系中,相同学科专业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依靠完整、准确且整合了各类资源的资源导航和目录系统,我们就完全可以从直观评价到目录控制准确分析和掌握某一学科相关文献资源的数量、品种、结构、读者的需求与利用强度.从而对文献的学科保障水平作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经费安排、采访计划中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避免肓目采购,减少遗漏重复,使每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体系更加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真正体现了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办馆宗旨。

4.2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文献的互补性,有效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在高校,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同学科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学术研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程度也有不同差别。因此,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在学科建设启动阶段,通常选择那些最急需的、专业信息含量大、内容新颖实用、容易获得的文献,如与学科相关的核心专业期刊、课程建设所必要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同时,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也以新版文献、国内文献为主。对于普及和学习方面的文献,则一般以纸质文献建设为主,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利用频率高的中文图书文献都给予充分保证;而对于学术性强,适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专业性文献,则主要通过数字资源建设,尤其是期刊文献建设来满足。对于馆藏薄弱的领域和学校新增的学科领域,一般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来填补空白,以快速补充和积累;对于受制于经费压力难以形成规模的纸质外文文献则主要通过引进外文数据库加以解决。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各类资源对同一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需求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各类资源有机配合的学科文献保障系统,不以某类文献多寡论成败,而是着眼于不同类型文献在读者需求中综合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服务体系就像现代商业中的大超市一样,在一个区域内,把相同学科文献集于一体。面对这样系统、多样化的丰富学科文献,读者在使用自己以往熟悉的文献时,会同时注意到那些平常不关注、不习惯使用或根本不了解的文献,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些文献的潜在需求,带动这些文献的有效利用.养成综合利用各类文献资源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各类文献资源利用价值。

4.3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才的专业优势。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的学科服务

在现有的服务管理体制下,由于读者服务停留在对文献的管理层次上,工作人员常年从事着繁重而单一的事务性操作,只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假以时日,服务工作似乎什么人都能做好,很少需要用到多少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在图书馆,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人员通常首先考虑安排在采编、技术、咨询等部门,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本科、硕士学历的人员很少在服务一线从事读者服务工作。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本科毕业人数已占全馆人员的绝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然而,在现行的服务管理体系下,大量图书馆员学非所用,大材小用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觉得有劲无处使,优秀的人才不愿来,来了又留不住,图书馆成了“人才交流基地”。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5)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共同遵循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达到完整、明确、具体、适当的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完整的,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反映。义务教育的实质是民族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的目的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必须进行的知识、智能、思想品德三方面的教学和教育,只有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对这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以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可测性。每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课时应传授哪些知识,训练哪些技能,计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哪些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应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都应是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行性,每节课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点在知识块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由易到难逐步展现知识块的全貌,如何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规律,这就使得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特性和层次性。教学目标必须是适当的:这是指教学标高的合理性,实践证明拔高标高的教学活动费力大收效小,长期拔高标高会造成一个班级学生严重两极分化的后果;降低标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效率低下也同样达不到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要依据大纲、教材、学生学习水平而科学制定。

教学目标大体可分为三类,每类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第一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基础知识指的是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在实验中我们把达标层次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运用”;数学基本技能指的是数学中的读、写、算、绘图等活动,它的达标层次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第二类,基本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能力主要指计算能力、空间观念、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达标层次在基本技能中已有反映。空间观念的达标层次分为“直观认识”“认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思维的形式(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它的达标层次分为“初步学会”“会”。第三类,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含有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品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不分达标的层次,只提出达标的要求,属于观念的达标要求是“渗透”;属于情感的达标要求是“培养”;属于学习习惯的达标要求是“养成”。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结果,要能表明学生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这才能为教学评价提供可检验的依据。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6)

1.1梳理结构化客户化的供电服务知识

为了使知识库使用者快速定位到业务服务所需具体的知识信息,知识信息统一采集编辑按照不同范围权限向各个服务渠道。必须建立结构化客户化的供电服务知识结构,一是对知识信息做结构化拆分与组合,二是对知识进行客户化的转化和编辑。通过供电服务知识信息分类,知识点内容结构梳理,知识点信息属性定义等多种方式对供电服务知识信息进行拆分和组合。从而达到按搜索条件快速定位到最需要的知识信息,按照各渠道的信息权限向不同服务渠道推送所需的供电服务知识信息。知识的客户化转化和编辑,是在知识结构化拆分和组合的基础上,对已确定的知识结构内容的编辑和处理,将专业的供电服务知识内容转化成客户易接受、易懂的知识信息。知识的结构化梳理,主要是通过规范知识分类和建立结构化知识内容模板。

①多维度知识分类。多维度知识分类是指从业务、服务、客户问题不同角度对供电服务知识进行分类。

②结构化知识模板。结构化知识模板是指对知识内容进行分项拆分组合,形成内容结构清晰的知识点。

1.2组建多级多渠道的知识运营管理架构

目前,知识运营管理涉及国网、省、地市、县以及省市县四级公司的业务衔接部门。在这四级的知识运营结构中,省级设立专门部门承担着省供电服务知识的生产统筹、调度管控、应用分析、质量优化等职责,其他部门则承担着衔接处理职能。在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选拔方面,针对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及任职资格。在岗位的绩效管理考核方面,定义N项关键绩效指标,并针对各个知识运营岗位进行了分解和明确权重。在绩效管理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上,定义的管理报表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

1.3设计具有自我优化能力的流程机制

在知识运营业务流程规范的设计上,对知识运营进行了知识生产协同和知识应用协同的划分,对供电服务知识运营管理团队和供电服务知识各渠道的使用者提出了要求和指导。在知识生产协同方面,从日常性知识生产管理和非日常性知识质量分析优化管理两个方面对知识运营工作详细的流程环节岗位衔接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达成了知识运营管理的闭环运行和知识运营机制在质量管理体系内的自我优化。在知识应用协同方面,对省级、营业厅、客户服务现场、其他拓展渠道等6大供电服务渠道的供电服务知识应用对象、应用方式、应用流程与协同要求3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和定义,提出了明确的应用要求,特别是建立了供电服务经验知识反馈提炼与分享机制。

1.4部署多渠道支撑信息应用管理平台

构建多渠道一体化知识库管理体系需建设多渠道支撑信息应用平台。系统平台需包含应用层、管理层、系统层三个层面,并具备数据统计分析优化功能,从而支持信息多渠道的应用。

2多渠道一体化供电服务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成果评估

知识管理运营体系建设是否符合实际业务运行环境优化的要求,需要通过实际运营来检验。通过分业务组研讨、修订、定稿的方式形成大家认可的业务运营规范;并通过培训、工作辅导的方式达成了理念方法的传递与学习;最后采用抽样试点,调查引导的方式验证了新的知识运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1体系建设果紧紧围绕知识运营业务范围

知识运营业务范围包括运营团队管理、基础知识结构管理、日常知识业务处理、知识应用、知识质量分析管理、知识库工具平台建设等多项业务内容。通过5项规范要求,从方式方法、职责流程、工具功能等方面为知识运营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2.2通过试点提升团队能力初步优化知识运营结构

在整体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组织方案讨论和知识运营方法培训工作,通过分业务组讨论和方案培训的形式进行了咨询理论方法传递,使知识管理团队的知识运营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经过对当前知识库应用数据的分析,抽样选取6大知识点按照咨询方案的指导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检查知识优化成效。

3结语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7)

1.1“一体化管理”与二次系统精益化管理的关系

南方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在生产系统落实“管理好”的具体要求是:基础管理过硬,制度完备有效,流程清晰流畅,机制科学配套,现代化手段先进适用,管控高效。二次系统包括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的专业管理与设备运行维护,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部分。基层供电局二次系统管理必须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下,按网省公司对其业务体系、流程体系、规范性文件体系及相互关联的统一要求,以“管理手册”、“班组手册”两个手册为载体,以业务指导书、作业指导书编制为核心开展“落地”工作。在落地过程中,结合供电局自身专业发展沿革,将专业管理的流程和表单固化到专有的信息系统中。供电局专业职能部门在吻合“顶层设计”下,主动做好“基层首创”,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讨与实践。

1.2供电局二次系统管理提升工作的开展

惠州局二次系统管理提升专项活动是对二次管理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梳理、检查,在“保护定值执行、增强设备管理、完善班组现场作业、保信系统实用化、变电运行操作规范、专业运行指标管控、调度自动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通信对保护自动化业务运维支持、县级子公司规范、全员培训提高”等十个方面细化落实工作。惠州局通过专项活动形式将日常专业工作与重点关注工作融合,经过一个自然年的活动,解决了长期管理模糊地带,提高了过程管理效率和全局二次专业人员技术能力与班组管理水平。二次系统管理如何在“一体化、规范化”框架下更好落地,需要对以前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提炼出适用流程,为其它供电局开展工作提供借鉴。

2二次系统管理提升的分析与措施

2.1总体思路

围绕“管理好”的五点具体要求,在“基础管理过硬、制度完备有效、流程清晰流畅、机制科学配套、现代化手段先进适用”等五个方面对二次系统管理进行专业分析,拟定措施,达到管控高效的目的。

2.2加强基础管理

在专业基础管理上贯彻“强化基础管理、规范基层班组、提升基本技能”的“三基”要求,重点建立以二次设备运维为核心,实现管理人员、班组人员按章作业及对设备运行工况的精细管控。二次系统管理的基础业务是保护定值整定与执行、装置验收与定检、设备缺陷处理、反事故措施的执行。供电局对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与专业数据的管理是实现强化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二次专业除了例行管理外,对基础数据进行梳理整合,依据设备运行信息有效进行专业管理,首先要有反映全局二次系统实时运行参数的台账,通过对全局变电站继保自动化定值压板及其装置运行情况现场核查与复核,建立实时更新的真实台账。在此基础上,对二次设备进行分级管理,按定检与保护动作情况来管控二次设备;同时对站用直流网络图、各类差动保护交流回路、备自投开入开出的图核查等薄弱环节加强基础管理。

2.3修编完善专业管理实施细则

随着电网公司全面规范化一体化管理的开展,管理制度的修编权限也集中在两级公司。二次系统在电网中地位重要、技术复杂,省电网公司两级也颁布过大量的专业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但现阶段执行的专业管理制度与作业指导书还不能覆盖业务的全部过程,同质化的业务处置还不能统一化。对管理制度规定还不明晰的二次专业业务,供电局需要拟定本局管理实施细则,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细则结合本局人员及管理现状,明确专业间、岗位间具体业务协同,消除协作中对同一件事上理解的不同几率,各层级人员均从“人治”走向“法治”,提高管理效率。惠州局已修订《保护定值执行管理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调控中心、变电管理所两个部门各类人员在整定计算、审核、现场执行、回执等环节具体规定,细化对总调、中调及地调各种定值执行与监督,并对特殊定值项参数填报、整定及执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成立二次技术现场规程编写小组和专业审查小组。地调二次专责为编写小组组长,组织变电所各班组年轻骨干为成员开展专业活动;地调二次主管为审查小组组长,变电所各二次专责为成员,审查现场技术规范的准确性。通过完善实施细则、丰富现场作业表单、规范消缺作业,达到班组工作的“规范、高效、减负”的目标。

2.4建立清晰顺畅的专业管理流程

专业管理和作业流程是指为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各业务步骤次序的布置和安排。按专业管理规定及管理实施细则,以“计划+流程”、“流程+表单”的方式,实现调控中心职能管理和基层变电管理所专责、班组执行的有机衔接。其重点是要做好二次装置缺陷处理流程的管理,加强对紧急重大缺陷处理管控;规范变电站自动化现场作业流程管理,防范自动化数据跳变影响电网监控。在变电站现场的二次专业工作都涉及变电运行人员,二次专业与运行专业也必须完善各项协同管理流程。

3二次专业数据管理系统的实施

二次设备具有涉及层次众多、结构复杂的特点,且对其进行管理时涉及大量的设备参数、运行状态、规程文档等。目前使用的统一生产MIS系统无法对二次专业数据高效管理,日常工作仍以分散手工方式进行,造成地区供电局对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监视与专业数据管理缺乏有效手段。根据惠州局地调保护与自动化两专业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特点,依托调度自动化在专业人才、机器、场所三方面的优势,在局自动化机房建立二次专业数据管理系统。系统对生产MIS不能覆盖的二次数据业务进行管理。系统以二次设备台账为核心,对二次数据涉及的定值核查、压板核查、设备定检、保护反措、缺陷管理、专业文档进行协同管理;同时能够从EMS、保信系统等实时系统获取数据,与二次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综合报表,达到了对二次系统数据、文档实施多点应用、集中维护的效果,形成了以“二次设备台账”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4专业管理提升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