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语课程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34

英语课程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篇(1)

Hutchinson和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有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想学知识(Wants)和欠缺知识(Lacks)。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掌握目标情景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一切,包括学习者知识、技能、策略和学习动机等。Richards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学员或一组学员的语言需求并视情况优先安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同时利用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进行描述和排序。Pratt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将识别并确认需求的步骤进行排序,并建立优先级别。在这个过程中,步骤排序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Brown将需求分析定义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采集过程,其中要对确定课程目标的所有主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特定领域内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需求(needs)、优先(priority)和课程设计(curriculumplanning)。

二、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

束定芳等总结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是:(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立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理论依据。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及选择的一系列活动。张绍翔(2001:53-55)、吴也显(2009:2)、Schube(1989:17-18)等认为课程设置是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且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需求分析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知识水平与他们预期要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需求分析指导下的医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对用人单位目标情景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该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特色。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英语人才。

(二)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需求分析理论的核心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求分析特别是学习需求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动机等,并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使他们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重新设置大学医学英语课程,在二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开设“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语阅读”两门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翻译”和“实用医学英 语写作”等课程,强化从事目标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对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突出能力训练,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行动过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关于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的相关信息,包括学习者感到目前缺乏的能力,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所有因素的感知及满意度等。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如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精讲多练,小班授课,团队学习等。在课堂上进行医学语境英语下的实用英语训练,突出专业英语特色,提高学生目标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英语课程论文篇(2)

“需求分析”这个词最初是在20年代由迈克尔•西对孟加拉国内英语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时提出来的。比较著名的需求分析模型包括Mubay提出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及All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前者重点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相关变量,如话题、参与者、使用的媒介等,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需求没有进行细致的讨论;后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更加注重学习者自身语言能力与期待目标之间的差异,但却忽略了学习主体自身的重要作用。能够强调语言运用和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模式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模式。他们将需求分析分为两个方面即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目标需求分析提出了六个问题,涵盖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原因、用途、使用方式、使用主体、使用时间及使用场所。这两种需求分析的差别在于目标需求分析关注了语言运用的细节,讨论了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要做什么;学习需求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分析学习者应该学什么、怎么学。Dudley-Evans和St.John的需求分析模式由九个方面构成:学习者的职业信息、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者的语言信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信息、学习者缺乏的能力、学习语言的需求、学习者的职业信息、学习者的课程需求、学习环境信息。Dudley-Evans和St.John需求分析模式为ESP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它不仅包括了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而且清晰地反映出各种需求之间的联系。该模式既能从语言本体、学生个体和学习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又涵盖了目标情景分析、学习情景分析和目前情景分析三个维度,是较为全面的一种需求分析模式。就笔者而言,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应该结合以上分析模型,形成集目前情景分析、目标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与一体的独特模式,才能有效反应学习者目前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未来的工作的目标情景需求,真实体现学习情景中的客观实际与需求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推动教材改革,使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趋于合理。

二、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维度

对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进行三个方面的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即目前情景分析、目标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目前情景分析是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入手,涵盖其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目的、未来期待)、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包括英语水平、商务知识掌握的水平、语言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技巧、跨文化跨学科的理解能力、学习策略的掌握)。目标情景分析指社会的需求和实际就业的差距(包括社会提供的职位、岗位需要的技能和所需的知识和交际能力)。笔者相信明确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了解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缺陷。学习情景分析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自我需求调查包括学习驱动力、课程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本研究包括了两个调查问卷。问卷的制订是根据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框架及Dudley-Evans和St.John的需求分析模式经过一定的选择调整而得来的。第一份问卷是目标情景分析这个维度进行的。针对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求的调查,此问卷涵盖了社会需求、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满意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各项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共针对20家用人单位发放20份问卷,全部收回。第二份问卷是目前情景分析与学习情景分析这两个维度进行的。针对商务英语在校生和毕业生自身需求的调查,此问卷共包含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习者驱动力、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对课程设置的期望度、学习方式的选择、工作的期望度。选取吉林建工学院外语学院商务英语方向的5名毕业生30名本科生进行回答。研究结果如下:

(一)目标情景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提供的职位包括:市场、助理、销售、翻译、培训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4%、21%、19%、15%、10%。需求最多的是市场、助理与销售职位。这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良好的英语基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因此,这些职位上获得了他们的青睐。而助理这个职位对初入公司的毕业生来讲非常适合,是因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技能,虽然语言上略有优势,但对需要有一定技能的工种,例如会计、财务、研发等等来讲,他们不具备上岗的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各用人机构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各项语言技能也提出了要求。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在工作环境中,听、说能力最为重要,分别占89%和94%,其次是写(80%)、读(70%)和口译(50%)。比较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对于口笔译技能的需要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各用人机构提供的职位多为市场、销售,而翻译工作通常交付翻译公司来完成。问卷调查还显示,有大约65%的用人机构对于本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其中90%的用人机构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85%的机构要求了解外贸的基本流程,80%的企业认为商务口语交际的能力十分重要,随后是能够熟练处理外贸函电(75%)、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60%)。调查问卷中开放试题的答案还表明一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跟上商务发展趋势、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觉悟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二)目前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目前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学习驱动力、课程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问卷调查中关于学生学习商务英语课程的动力这一项要求学生在5个选择中进行多项选择。结果显示,30%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将来工作的一个必须;24%的学习者(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认为学好商务英语课程就能够获得相关的证书,增加进入社会的竞争力;20%的学生是出自个人的兴趣选择这个专业的;14%的学生是为了修满学分,而3%的学生认为学习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进行未来生活中必要的交流。54%的学生选择学习这个专业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这个结果是商务英语作为ESP的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但只有24%的学生是出自兴趣才进行学习,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教师工作的不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是可悲的一件事。根据实际走访调研,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里都要求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始接受系统的商务课程,每个学期至少开设3门左右的选修课程。商务英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比率大概在1:3左右;学时分布大概在1:4左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超过40%的学生认为课程种类非常满意或者很满意。而近5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可以说,正负意见比率相当。通过访谈部分学生,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专业性强的课程不多。虽然各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集中在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函电,但学生希望多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比如外贸单据、商务谈判、商务口译、市场营销等毕业以后进入单位马上就可以用到的课程。其次,学生希望有更多外教或者具有商务经验的教师授课,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实用经验。而对于课程难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满意。笔者认为这与课程种类学生的满意程度略有相悖。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进入大三专业课学习之前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了解较少,所以刚刚开始接触时认为课程难度很大;但是,随着几个学期过后,发现课程种类较少,分配在一门课程上的时间增大,所以认为课程难度降低,课程的密度一般。

四、总结

英语课程论文篇(3)

论文摘要:文化误读是指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如何更好地在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既要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又要弘扬和传播母语文化。英语专业大学生肩负着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致使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对交际双方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是:“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并消除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误读

所谓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文化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解读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对解读异族文化既有正迁移作用,也有负迁移作用。当两种文化中的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一致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正迁移作用;当二者之间有差异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负迁移作用。“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乐黛云(1995)因此,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如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读异族文化,文化误读就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产生。

例如,学生往往将英文中的“RedTea”误读为中国的“红茶”,然而红茶的英文却是“Black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叶的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因此称之为“BlackTea";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因此称之为“红茶”。而英文中“Red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而绝非真正的茶叶。

英语中Dutch意为荷兰人,但是学生很容易对"Dutchcourage'''',望文生义,将其误读为荷兰人的勇气,然而其正确的含义为酒后之勇,且带有贬义。这是因为英国和荷兰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曾因商业和海上霸权发生冲突而发生了“英荷之战”,当时英国人对荷兰人非常憎恨,他们在重创荷兰人之余,还在语言上对荷兰人加以攻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用Dutch一词表示厌恶、轻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跨文化交际含义广泛,商贸谈判属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则属于间接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加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述中国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文化误读现象时常发生。以下是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出现的三种文化误读现象。

(一)母语文化误读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因此常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目的语文化,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资料却非常少见、甚至为零。由于文化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输人不平衡,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认识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正确表述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例如,由于缺乏对《易经》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对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产生文化误读,部分学生甚至质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八卦(eighttrigrams)和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实际上,《易经》里的八卦由三艾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组成,根据英文构词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缀tri一和hexa-,由此将八卦译为(eighttrigrams),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显然,学生的误读和置疑都源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语文化误读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读。虽然学生对《史记》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却无法将“swansong”与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的“绝唱”联系起来,由此产生文化误读。众所周知,绝唱在此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预设的了解,学生不理解“swansong'''',的含义,而将其误读为天鹅的歌声。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中,"swansong”并非指天鹅的歌声,而是源于源于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被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误读

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将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不能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共识和差异,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将导致文化误读。例如,学生对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对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屡建奇功,受封于齐地的故事却了解不多,学生往往根据其字面意思将“right-handman”理解为“右手边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语文化中,"right-handman'''',意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西厢记》“红娘”在中国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缘的媒人,通常带有褒义。学生常常将英语中的“go-between和match-maker”与之对等,殊不知在无意之中产生了文化误读。因为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和match-maker'''',除了表示“媒人”,还有“中间人、捐客”的含义。很显然,二者在文化涵义上不完全等同。

英语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特殊性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具有其他分科课程目标的共同特征,如:国家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不具体性、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社会需要的地区差异和教育者哲学基础的差异而形成的课程目标的弹性和开放性;课程目标形式的简明性及在表述上的清晰性;课程目标内容随着科学知识日新月异而体现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课程目标结构的层次性和均衡性等。在了解课程目标共性的同时,很有必要对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以建构合理的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体系。

作为课程标准一部分的课程目标,受社会需求、时代背景、学生特征、学科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提出可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等三个纬度对课程目标进行分析。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目标的特殊性和语言实践能力的特殊性。

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不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其次,它既指课程目标要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奠定职业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和转岗时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再次,“基础”不仅是比较低的,全体学生普遍能达到的,而且是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的,不是统一规格的、模式化的存在,即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既要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性要求在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时候,应该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一样,注意课程目标的普及性、浅显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征;要分析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倾向、兴趣和需求以及基础学力等现状;克服中职英语课程目标高职化、学术化等不良倾向。

实践性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实践性由语言的实践性所决定。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交际是一种实践。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而不是讲授大量的语言知识。所以,英语课应该是一门技能课,而不是讲解课,在制定英语课程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过度理论化,过度强调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现象应该得到纠正。在制定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提倡如下任务型英语课程目标:能熟练运用各种方式(词典、电子辞典、工具软件、网上查询等)查询生词;对常见说明书、街头广告、招贴画中的英文感兴趣并设法理解其含义;能用英语为自己设计一份个人简历;能流利准确地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养成收看某个英语电视节目和浏览某个英语学习网站的习惯;能看懂相关的英文招聘广告并用英文回复。

职业性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性,是指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必须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业准备教育。它表现在就业定向性、技能主导性和兼容适应性三个方面。

就业定向性要面向市场,敏感地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英语课程目标,使之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同一行业和岗位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英语课程目标要体现这种变化。某一时期某一岗位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每个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地区特点来确定英语课程目标。由于这些变量的影响,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修订和调整应该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更频繁、力度更大。另一方面,要科学地理解英语课程目标的就业定向性。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通过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育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规律,把促进人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英语课程目标上,处理好“宽”和“专”的关系,从促使学生掌握与岗位相关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平衡发展、高素质的人等四个层次理解具有就业定向性的英语课程目标。

技能主导性这里所说的技能,不仅包括通过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语言技能,而且包括通过解决复杂的问题,掌握基本的学习和工作技术而形成的方法能力,更包括通过掌握基本的合作和交流技能而形成的社会能力,如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竞争能力等。技能目标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区别其他种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产业生产和从业技术为主的教育。例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应使他们熟练掌握前台接待、房间预订、接受投诉等方面的英语会话技能;针对双语幼儿教师专业、导游专业等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应该加强对这些语言技能目标的分析,以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上有一定区别。一般说来,职业学校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普遍比逻辑、数理智能发达。所以,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技能主导性既是就业需要,也要体现和尊重职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和智能发展特点。

兼容适应性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兼容适应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由于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工种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人的价值观念不断多元化,择业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岗位变化时能做出适时和适当的反应。其次,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兼容适应性还指课程目标应有前瞻意识,在体现社会和职业当前需要的同时,也要和未来需要有所联系,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和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再次,应该淡化学科意识,把英语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整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注意学科间课程目标的兼容和适应。

参考文献:

[1]吕中舌.清华外语教育论丛(第二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英语课程论文篇(5)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英语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创客思维;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

一、双创实践教育与商务英语的关系

1.双创实践教育有助于促进商务英语发展

在创新与创业双重作用的双创教育时代,以学科优势为载体,适当融合一定的科学技术元素,构建完善的平台势在必行。现阶段高职院校和社会组织机构等等,都在努力根据自身独特性,寻求有助于提高自身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商务英语专业以此平台的影响和联动作用为基础,实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基于创客思维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平台建设,开始朝着科学化、高端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展现出体系化与生态化特性,还可以在中外文化碰撞、新旧思维交替的影响下,促使其实现突破发展。

2.双创实践教育中商务英语的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以孵化基地、创客空间、产业园等等为载体,实现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1)突出交际功能商务英语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功能,能够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上,充分发挥人文与商科作用。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载体,能够有效对接西方观念、文化与思想,也可以融合商务理念、业务流程与国际视野。(2)构成生态链条双创教育平台的广泛作用直接转变了商务与英语间的权重。想要通过简练的商务知识,与客户之间加强沟通,则需要基于平台,展现良好的英语水平与业务能力。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既会涉猎经济、贸易、法律、计算机等交叉学科,还会融合商务洽谈与外贸函电等英语技巧,以此构成前后之间对接、辅助的生态链条。(3)凸显双创实效双创教育的根本是通过建设与实际相符的、高效的综合素质育人机制,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服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还需要合作创新才能与校企合作形式做到与时俱进,所以相关实践思路需要做进一步探究。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需要突出真本领的场景磨练。在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与创新实践精神的影响下,明确方向引导,发挥后续动力,在完善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获得较好成效。

二、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创客思维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是深化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方式,具体操作为主线、平台、依托、系统.

1.主线

所谓理论学习主要是将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流程作为主线,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以跨境贸易的流程作为主线,详细介绍跨境贸易各环节中外贸产品中的专业词语、表达规范等。理论知识传授则应严格按照跨境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开展课堂教学,将理论教学与电子商务平台运行实践相融合,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商务状况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2.平台

实践与运营以跨境贸易B2C平台作为基础,帮助学生切身参与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商务运营管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网络店铺运营和维护等相关工作,并学习如何筛选产品,并全面丰富地展现到平台上,使得学生在真实的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环境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以电子商务外贸语言知识作为指导,操作跨境贸易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做、销、创一体化,以此在工作中,熟练掌握选品、后台文案处理、询盘、发盘、还盘、国际物流、外贸售后等多元化岗位技能。

3.依托与系统

以跨境电子商务B2C平台企业作为载体,创造校企共同合作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生态育人系统。加强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指导,邀请专家或行业知名代表进校演授课,参加专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等制定工作,并多元化利用教学资源,详细阐述国际市场动态,传授更多企业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技能,为实践提供更加完善的解决方式,并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运营产品销售进行积极指导。同时,还安排学生到校外电商企业参加实践考察与训练,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分析怎样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进而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实践

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本学院自2013年开始创设跨境电商实务课程。通过近6年的实践改革,构成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创教育与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实践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职业技能。

1.“三对接”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基于创客思维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主要是基于现代化学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门课程,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的,针对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的,具备三大突出特点,即岗位要求与课程目标衔接,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衔接,绩效考核与校园管理考核衔接。其一,岗位要求与课程目标衔接实际上就是以行业与企业专业为主体,学校教师为辅助,详细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从业务员岗位能力出发,了解岗位需求变化,学校与企业据此共同参与制定课程培养的具体目标。其二,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衔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开发思维,根据业务员岗位素质与能力需求,合理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岗位工作程序对项目进行划分,实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与完善性。其三,绩效考核与校园管理考核衔接。以绩效考核方式作为标准,以校园管理考核作为辅助,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企业与院校是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实训课程开发的主体,其转变了以院校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的传统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2.毕业就业无缝对接2S模式

创客思维视角下的跨境电子商务类课程性质定义为职业能力课程,一共80个学时,需要在第3、4、5学期分别开课。选课则坚持学生资源原则,并根据企业面试选择,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双向性选择。学生通过2周的试课,接受企业的全方位考察,面试通过也可以转换成企业试用员工,并且具备学徒与学生双重身份。这一课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简化了员工招聘流程,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和员工质量。另外,学生在选课面试之后,可以与企业之间签订劳动协议,成为试用员工,从而早一步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3.校企共建共管教学工厂模式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跨界教育,即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决定了职业势必会跨越校企合作教育。而教学工厂模式的产生,正是受跨界教育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实现校企合作的校园长期驻守企业大多数都会签订合作协议,以此构成企业投资,学校提供人力与工作场地,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定并严格遵守企业管理运行机制,派遣职工驻守学校,并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而学校则提供专项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教学良好局面得以实现。

4.创新“线上线下实战化交替式”教学模式

通过开设校园线下创客空间“敦煌网校企共建教师工作室”,纳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并基于项目,促使学生自行组织队伍,在项目教学各环节融入课程内容,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始终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过程就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利用“线上线下实战化交替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工作,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利用线上创客空间“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让学生创设自己的跨境电子商务B2C店铺,开设有创意的选品、推广、开发客户,从而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创新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基于“线上线下实战化交替式”教学设计模式,其中线上实战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发布学习任务与资源,促使学生借助平台可以接收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发起答疑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并互动,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创设跨境电子商务B2C店铺,选择有创意的产品,加大推广力度,并挖掘潜藏的客户,以此在创新中实现学习目标。在线下教学中,主要针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校企共建教师工作室的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参与实践操作,解决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面对面讨论或开展岗位核心技能实战研讨,给予点评与总结。在该过程中不仅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创新思维的训练,也为高校实现创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5.“教产融合”真实项目利用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根据企业运营管理标准,在线下创客空间即“校企共建教师工作室”内开展项目,应用跨境贸易B2C平台,获得真实任务。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主要是以实际的网络外贸过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编制,将工作流程与任务通过课程转换成专业学习流程与任务,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优化发展的衔接,从而促进教学项目一体化课程有序实现并进一步开展。基于创客思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真实任务,也是教学任务的教产融合教学模式,利用企业把产品带入学校,师生将产品向国际销售,以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一体化、教学目标与生产任务一体化、教学内容与生产规范一体化、教学与生产标准一体化、教学实践与岗位生产一体化、教学考核与绩效考核一体化。

结束语

英语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微课程

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Internet互联网传递情境化知识,运用微视频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形式灵活、方便快捷”等优点,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语微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实用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改变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手段巧妙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英语微课”的内涵

“英语语微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按照教学实践要求,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短。一般为5到10分钟,便于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它集文字、音乐、画面于一体,从深层次、多角度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二是主题突出。“英语语微课”针对某一知识点、技能点或问题点进行教学设计,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如热点、难点问题或某个知识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症下药,化解难题。三是教学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微课力求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轻松获得所学知识。

二、微课设计的原则

微课具有以学习为中心、情景化、可视化的特点,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学习资源。设计精美、制作良好的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微课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准确选取微课题材和内容,注重科学性。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习。微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因此教师平时要下工夫,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注意积累和收集在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和制作微课,一般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及共同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主动学习。

2.合理设计微课各个环节,注重实效性。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是课堂实录,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创意要新颖。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设计、课件设计、教学反思设计等,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学过程应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易于理解和掌握;其次,课件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应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使学生明白和理解。

3.多媒体元素应用得当,可操作性强。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搜索和传播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多媒体特性,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课件要制作美观、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能够很好地表现主题;视频音画与字幕同步,提示、标注简明实用,图像清晰稳定,多媒体元素应用得当,界面安排科学合理,无学习干扰因素。视频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网络便捷传播,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和操作。学生除了网上学习外,还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微博等方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微课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微课与课堂活动相结合。以微课为依托,开展小组讨论(WorkinPair)、角色表演(rolePlay)等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互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收获到学习空间与大家分享,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2.微课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要经常使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微课程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因材施教,合理应用。微课适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用微课表达,通过黑板教学或进行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不要制作和使用微课。

3.进行教学反馈,吸纳学生意见。要广泛征求和吸纳学生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良好的微课题材和内容进行讲解、录制,有的放矢地制作微课。根据教学经验准确分析和判断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微课帮学生排疑解惑,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者:刘素艳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