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责任论文

审计责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42

审计责任论文

审计责任论文篇(1)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责任界定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舆论

1.企业应端正思想,认真履行会计责任

社会审计虽然已经法定化,但仍未被企业所正确的认识。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始至终应负有的会计责任。无论是我国相关法规还是国际惯例,都明确规定审计责任不科代替性、审计责任从未具有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得功能。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有责任”,因此企业必须走出认识误区,明确单位负责人为责任主体。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罚;克服转嫁会计责任的侥幸心理,严格按照《会计法》等进行会计核算,并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资料,积极主动配合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工作。

2.注册会计师也应认识到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注册会计师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某个会计主体,而是社会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要抱着对社会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无论是企业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要提高正确界定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违规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应按情况承担相应责任。后果严重的,应取消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格,追究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

3.协调社会公众的认识

现阶段的审计理论和实务仍是有一定差距的,社会公众应提高自身素质,对会计、审计的局限性有所理解,认识到审计报告强调的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这样才能合理使用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当出现审计失败时才能正确认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二、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具有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的作用,有助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因此要健全董事会机制,严格实行经理层与董事会分设、经理层由董事会授权的制度,避免产生“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切实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要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就能减少作弊的可能性,优化了会计环境,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快审计机构的改革步伐,确保其独立性

目前我国审计职能相对单一,完全是按照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要求进行常规性工作,与我国公司监管环境的变化、经营管理的需要、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及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审计改革非常迫切。

1.大力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彻底地脱钩改制,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同时为了更好地保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体制上理顺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的关系,切实解决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审计经费应参照军队模式,由国家预算安排,逐级系统下拨,系统管理。

2.适当的政策引导,促使中介机构之间的合并或联合,实现大型化和规模化,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公司内部审计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审计体制。

四、加强监督力度,增强法规建设

1.强化行业治理,完善监管体系

审计监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政府监管是离散的,因此政府监管体制要与自律制度相结合。行业协会组织是自律监管的主要执行者,这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体制和职能上有所转变,真正成为注册会计师利益的代表者,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监管机构要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注重对审计报告的核实,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增加对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抽查数量,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2.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概念、内容、方法等表述进行统一规范,把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明确写进《注册会计师法》,要避免自成体系或相互矛盾。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避免只有极少数涉及巨额损失的审计案件才会被司法部门处理的现象。此外法律部门应建立独立的审计鉴定人名册制度和具体案件的鉴定人三方选任制度,借助独立人士的专业技能,来鉴定审计报告是否虚假。

五、加强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才能提高执业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积极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增强抗干扰能力

在委派制还难以推行的地区和单位,应改变过去那种任人唯亲的制度,切实做到唯才是用,任用具有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依法保障本企业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促进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道德教育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

2.加强审计人员管理,推动执业实现人格化

审计机构要重点抓好审计人员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经常教育、严格管理、加强监督、预先防范。审计人员入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缺乏这些就无法提供服务,更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审计人员入职后还必须接受后续教育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职业人格化一方面,一方面使社会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良好的职业形象还将使注册会计师避免成为社会信用缺失的“替罪羊”;另一方面,将执业理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融入到人格化的职业形象中,只有注册会计师产生使命感、荣誉感、紧迫感,巨大的感召力和导向作用才会最大限度的驱使注册会计师对职业信誉的追求,最终转化为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由此形成注册会计师的自我行为约束机制。超级秘书网

3.培训工作人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工作能力

电算化会计系统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具有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审计必须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长远来看,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不但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更能提高工作能力,使审计职业健康发展之道。审计工作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把审计人员从繁琐的数字运算、法规查证中解放出来,空出宝贵的审计工时去有效、有方向的防范实质性风险,改进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加快审计速度,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从而在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切实降低审计成本,完成手工审计不可能完成的审计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工作的电算化,积极开发专业审计软件,解决会计软件向审计软件传输数据的问题,实现会计软件、审计软件的一体化。

六、结论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混同具有牵涉各方经济利益、相关制度安排失效、二者密切关联、审计固有局限等多种深层原因,非会计界单方面所能解决,同时,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又关乎各方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科学界定和合理承担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相关的学术界、实务界、法律界及有关主管部门充分协调、共同解决。总之,要想严格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并不容易。我们只有尽量完善各种制度、体制,以求得公平与公正,保护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合法权益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6-98.

[2]毛岩亮.民间审计责任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14-116.

审计责任论文篇(2)

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机构,旨在保证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并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严密、高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即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源自于受托经济责任,即资产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经营者进行运作后,主观上要求通过一种手段实现对经营者运作经营资产绩效情况的监督。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经营者在任职期间的经营行为或应承担经济责任的评价手段应运而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作用和目的

2.1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作用首先使企业经营者增强了依法经营、合法经营意识及风险意识,督促经营者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其次,通过审计摸清了家底,核实了盈亏,界定了责任,揭示了企业经营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肃了财经纪律,规范了财务核算,维护了所有者权益;再次,促进健全了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制度,促进完善了企业国有资产运行监督机制。

2.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意义①是实践依法治国方针;②是运用审计和干部监督管理的综合手段,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③是正确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④是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约束其职务行为,惩治腐败;⑤是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3.1改变考核模式,将任期审计作为考核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是一种评价和保证活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是审计这一职业的灵魂。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经营者任期内财务指标、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等内容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换而言之,主要是对经营者任职期间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审计,并对相应经济事项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合理界定和评价。

3.2围绕“经济责任”,把握好任期审计内容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经济责任”四个字,只有企业的经济行为也就是与财务收支有关的活动才纳入审计范畴,与此无关的事项,诸如经营者的思想政治表现、领导作风、干群关系、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职工福利等等,审计无须涉及。紧扣“经济责任”四个字,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经营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和效益情况;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情况,有无重大违纪违规和导致企业损失浪费等现象。

3.3切实运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果审计人员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分析,评价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绩效与过失,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审计结果也因此形成。审计结果是否得到有效运用和转化,体现着任期审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力和效果。我认为,审计结果要有效地转化为管理行为,应实现与用人决策程序相结合,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原则,把审计结果及时收归干部档案,建立健全领导人员实绩制度。

3.4正确进行审计评价,规避审计风险

3.4.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科学分析、研究和概括审计结果,对需要评价的审计事项进行如实反映、评价,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②谨慎原则。因为责任与风险与之并存,在作审计评价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审计评价的用语上,要求准确、严谨、慎重,要尽量多采用写实的手法,对未经审计查证的事项,不作概括性、预测性的评价。③公正性原则。在进行审计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避免外界干扰,同时不能附加主观成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写实、量化的方法对事实进行描述,肯定被审计对象的工作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④权责匹配原则。一是按照“一把手”负总则的原则;二是对于没有经过集体研究的事项,明确谁决策谁负直接责任;三是从职责和权限上进行区分,明确谁分管的工作谁负责任;四是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如果出现违法违纪“,一把手”负直接领导责任,提议人负直接责任。⑤重要性原则。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失误或损失浪费等,在任期内,领导干部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进行评价。

3.4.2如何规避审计风险。①防范违反程序风险。防止出现程序上的不合法行为,审计工作合法首先要求程序必须合法。②防范查证不实风险。审计人员在取证过程中,一方面防范取证不足的风险,另一方面防范因为企业会计信息资料失真等问题理不明而出现的查证不实风险。③防范取证不足风险。审计证据是全面反映与审计事实有关的证明材料,是支持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④防范评价失真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⑤防范处理不当风险。审计处罚风险主要源于引用法规不当,违规强制措施,越权处理处罚等原因。

3.5坚持依法审计,保证审计质量①严格审前准备工作程序。对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进行规范管理,掌握有关法规、确定审计组长及审计工作人员、制定审计工作实施方案。②严格项目实施工作程序。规范确定审计技术方法。③严格项目终结工作程序。对审计报告复核进行规范管理。④严格后续审计工作程序。规范检查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审计决定执行情况。

3.6逐步推行届中审计,增强审计效力①加强组织领导。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②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多种形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等进行深入地宣传。③加强廉政建设。对于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依法审计、廉洁从审是其生命线。④加强质量管理。对审计内容进行规范,同时突出审计重点,进一步做好审计评价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审计效果,建立和完善审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约束,完善审计复核制度,提高工作质量。⑤加强队伍建设。要强化审计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充实,提高审计人员执法水平和履行职责所需的业务素质,要强化审计考评管理,增强激励机制。

审计责任论文篇(3)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自己审计评价行为,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讲够成绩,说透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过失与故意的责任。

审计责任论文篇(4)

1.1干部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企业,干部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有的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通知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领导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此外,还容易引起“新官不理旧账”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的各种经济问题日积月累,难于解决。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根据中央五部委的“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机构设置不合理

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许多企业的审计职能还是在财务部门,或者虽然成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内部审计是临时从财务部门抽调一般的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发现问题却不好意思深究,审计调查不够深入。

1.4审计人员数量与质量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内审人员。更没有具有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通常只能采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虽然有时也在审计组中安排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各专业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沟通和配合,很难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变革的新方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明晰资产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2.1企业领导人积极转变观念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评价和调查研究,及时向企业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证体系。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审职能,内审工作耳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耳标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组织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是各公司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逐步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与准则,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的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首先内审机构要有得力、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要满足开展审计工作所需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行其权、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部门应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事实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以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

2.4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台性的审计,评价中会涉及到经营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各方面事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传统的审计技术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文汇,2005,6:33-34.

[2]秦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与提高[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5,27(6):17-18.

[3]薛雪芳.如何搞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29-30.

[4]李晓惠,刘桂年.试述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审计工作[J].工业会计,2001,9:16-17.

审计责任论文篇(5)

1.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应向社会大众完全公开

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深远的作用具体包括,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有助于调整企业经济运行,加强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与实施,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和效果,使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实际中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有利于促进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权利运行在“阳光”下,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果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与结果缺乏认知,不能发挥自身实际效用,对经营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判断,也难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信息的公开性有着知情权,同时这与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相同。“审而不改,还不如不审”,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想要形成监督与整改的强大合力,审计工作人员、审计过程、纪检必须结合在一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是要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清查内部审计中的问题,而是能够根据查找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作出一系列调整,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理。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利于审计部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对自身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然而引入监督的好方法就是一种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的这把“双刃剑”,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这就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企业员工的质疑,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证据充分和事实确凿以及定性准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以较高的审计质量,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促进其不断提高水平增强专业素质来改进工作,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果运用工作的开展有序,只有审计结果公开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借鉴了其他审计项目结果公告的做法。为了制定出统一规范而适宜面向企业员工的文书格式,经济责任审计改变以被审计单位为对象的报告形式。一方面是,坚持客观公平的首要原则。事实明确、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公平,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公告的根本,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在内容上尽量达到全面完整,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涵盖被审计部门基础情况、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和处理情况、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等内容,同时注意审计结果公告中文字表述的简洁性、突出性,最好能够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看得清楚、明白。

2.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1)首先是审计结果的汇报制度上的变革。为了改变审计结果层层汇报的做法,变“阶梯式”为“扁平式”的出现增强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这种方法一方面将审计结果平行汇报,另一方面也向本单位领导及上级审计部门汇报。

(2)其次是明确审计与财务这两个部门的内在关系。为了进一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解决审计工作的经济来源,将审计经济费用纳入企业经济预算中,并尽可能明确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

(3)避免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层层过滤。在客观上减少了某一方面对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及审计结果公开的影响,能够在暂未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前提下,尽量淡化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色彩。不但能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而且体现了“谁任命谁管理”的原则。3.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许多审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致使审计人员不能学会创新性的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培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能力,企业经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效用性更高,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随之得到双重提升。企业应建立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活动,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还可让审计人员在培训后,对此次培训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在企业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更多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在工作中保持对审计的高度责任心,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只有保证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过程的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审计工作与纪检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用性。一旦在审计工作中出现不良行为时,可将证据交由纪检单位,使其能够对不良的审计行为进行追究,对审计人员的责任作出评价,并给予严格的处罚。

二、结束语

审计责任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做的统计,在1998年1月1日—2002年6月30日期间,注册会计师受处罚的情况为:行政处罚687人,承担民事责任1人,刑事责任22人,在审案件中被采取强制措施的47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比例具有上升的趋势;会计师事务所受处罚的情况为:行政处罚约1073家,其中321家被暂停执业,95家被吊销许可证,195家被撤销,承担民事责任的28家,行业自律性处罚386家。在这其中,由于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不高,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常常存在着误导、虚假和重大遗漏的情况,而使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牵连”、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案例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资任的表现

1.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责任不断增加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注册会计师因验资业务纠纷而被推上法庭的事件越来越多,并逐渐蔓延到审计、评估、盈利预测等一系列注册会计师参与的业务之中。深圳原野公司、北京长城公司和海南中水集团公司三大审计案件发生后,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进人了法律风险急剧膨胀的阶段。之后,由于法院与注册会计师界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上的认识分歧、会计信息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以及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日趋严格等各种原因,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法律责任压力不断增加。到银广厦事件发生时,不仅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处罚,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也陷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并且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诉讼和稽查风暴。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规范不明

为了明确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国家先后出台了《刑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使得这些现行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比如《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对会计师事务所处罚数额是违法所得的1-2倍罚款,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则没有具体罚款范围,只规定根据不同情况单处或并处罚款;同一违法行为,如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有重大遗漏的报告”,《公司法》只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不仅规定了对事务所,而且规定了对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而且,相关法律用语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常见的是“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等,究竟怎样才算情节严重?怎样才构成犯罪?等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3.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与其他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界定模糊

在证券市场中,一个公司从招股到发行、上市以及定期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聘请多类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其提供必要且胜任的专业服务。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券商、会计师、律师的工作并没有很好的定位,会计师与律师的业务界线原本分别是财务与法律问题,但现在他们却“开拓性”地承接既有财务性又具法律特征的“综合”业务,券商的工作是建立在会计师、律师基础之上还是兼而有之,也并不明确。正是由于对中介机构之间的业务范围和法律责任划分并不确切,且对其彼此间的工作是否以其他方的工作为依据或将作为其他方的工作依据缺乏制度上的说明,致使一旦上市公司捅了“篓子”,中介机构之间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寻找规避法律责任的空子。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1.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增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及影响范围是相当有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存在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双方的关系是否建立与解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反映内容。因此,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一项小小的错误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资金几万、几十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日益突出,一旦产生不应出现的经济后果性,或者鉴定会计信息与使用会计信息的双方对这种经济后果性产生不同看法时,必将带来法律上的冲突。因此,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的增大,也会引起相关的审计法律责任的加大。

2.市场运行机制不合理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畸形,国有股东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经营者集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上市公司造假,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其次,制度改革存在舞弊。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化而来。根本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为了上市“解困”,只能靠作假账。最后,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弊病。为解决地方上的就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问题,为了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往往极力支持和包庇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这样的环境无疑又加大了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3.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增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已成为调节个人与社会、秩序与自由、权威与服从三大矛盾的准则。法律地位的平等表明了受托方与委托方具有相同的经济权利。当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发生冲突时,双方不再依据行政权利与级别,而更多的是依据原先制定的“游戏规则”——法律条文来处理有关的争议。由于权利的保障及法制的完善,使得各方都有了依法自卫的勇气与能力。运用法律手段来调节会计信息处理与理解的冲突,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环境中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因此,当被审计单位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情况后,不论是信息使用者还是法官,都倾向于借助法律手段从有支付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身上获得赔偿。

4.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建设不完善

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健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事务所都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几十万元的注册资本承担的却是涉及几个亿、数十亿数额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所的败德成本很低,潜在收益却很高。因此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轻者想方设法“压缩”审计成本,无视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建设,重者则与被审计单位串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有限责任制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逃避法律责任的“防火线”。一部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师事务所采取无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完整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构成了审计质量提高的强大压力和保障。另一方面,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不高,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对新业务、新法规、新制度置若罔闻,没有及时拓展专业知识面以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不强,审计程序应付了事,甚至利用内幕信息谋取私利。这些来源于行业内部的原因成为注册会计师被追究法律责任的“致命因素”。

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适用的责任定位与归责原则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资者等其他利害关系人没有合同关系,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是基于侵权责任。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主要有无过错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以及过错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发生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责任要件的归责标准。过错推定原则,是指若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负民事责任。过错推定的法律特征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免除了原告就被告的过错举证的责任。

目前,大部分法律界人士认为,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专业技术性太强,对其行为的过错认定比较困难,且依照一般过错原则设置的举证责任给原告带来了难以完成的证明责任,原告几乎不可能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有过错,因此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更适用的是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引申出来的过错推定原则。此外,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还应当区分是否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果其出于故意,且与上市公司构成共同侵权,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没有形成恶意通谋,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如果是轻微的过失,不应当承担责任。

(四)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实现与完善

审计责任论文篇(7)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

部分重大经营决策决策存在决策程序违规、决策失误、决策执行不力、决策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企业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问题。经济决策失误由于往往牵涉到企业的经营方向或经营重点,投资巨大,因而所造成的损失一般较大,有些决策失误给企业发展造成的损害若干年都难以弥补,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挽回。

(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上级政策部署方面

存在执行国家政策不够到位,对上级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效果不够理想,甚至变通执行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方面

部分企业收入成本不真实。为完成经济指标虚列,或达到其他目的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虚增虚减利润、偷逃国家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一)任期内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企业负责人的重大经营决策代表了其经营管理水平。错误的经营决策会给企业资产带来重大损失,正确的经营决策则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应将企业负责人任期内重大经营决策情况列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审计内容。

(二)任期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负责人作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企业负责人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的重点内容。

(三)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性

确定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合法,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的基础。目前,弄虚作假、粉饰或伪造会计信息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性的审查,应作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四)任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和真实性

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是其经营业绩的集中表现,有些企业负责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弄虚作假,虚列指标。因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应作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审计内容。

三、经济审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企业的发展变化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可以通过查阅被审计企业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观察等形式,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情况和财务情况,获得对被审计企业总体的了解。如查阅企业相关的经营报告、会议记录和对外的年报等文件,了解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和对外经营活动情况;通过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和部分职工座谈,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职工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看法等。

(二)充分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审计相结合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的特点,就是要在全面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做好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审计的基础。在审计中应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符合等方法,审查企业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的财务核算系统,取得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和合法性的审计证据。对运用财务分析法中发现的问题,如虚增和虚减利润,夸大业绩等行为,要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并确定企业负责人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等。

(三)做到审计重点突出

在全面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提炼和提出审计重点,对企业可能存在问题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审计,查深查透,一查到底,从而发现和揭露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如对资产审计的重点应放在企业不良资产的审计和评价上,通过分析资产的可回收性、投资回报率等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不良资产;再如对企业新投资的项目,重点分析投资回报率和未来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投资收益,以此判断是否存在投资失误等问题。

(四)经济责任应充分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