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37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1)

审计队伍职业化是目前审计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有助于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因此,本文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然后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自DavidMcClelland提出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胜任能力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处在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宋夏云(2006)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各二级要素中,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2009)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级别越高,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

同时,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黄子明(2015)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核心是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过分偏重理论,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或者说是准入标准,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以,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7-31.

[3]黄友,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5):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2015(22):136、138.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3):48-55.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2010(11):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2007(11):17-20.

[11]宋艳.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1(6):14-17.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 审计 独立学院

随着我国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专门化的发展,独立学院开设会计学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财会人员。审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教学应关注审计职业需求。下面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解析,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以此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理论观点

职业能力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也称胜任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定义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的。

(一)职业能力的要素

《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中认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道德等专业素质和实务经历。这些都从个体投入的角度对职业能力作了要求。

(二)职业能力的层次

1.职业特定技能:应包括从事特定职业、岗位必须或应当具备的技能。如医生会开处方,会计师会做账、审计师会查账,特定职业有特定的技能。

2.行业通用技能:在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如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专业对应职业群有:会计、统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评估等。审计职业群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属性相同的审计职业群,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具备职业怀疑思维方式、具备职业判断能力。

3.基本技能: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沟通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

从个体纵向发展看,可以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如科员、科长、助理、所长等,不同岗位对应职业能力层次要求会有差异,能力要素结构也有差异。下面通过实证调查进行分析。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

2011年10月8日至2012年6月12日,收集了来自山西注册会计师协会网公开的招聘信息,对山西45所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信息中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调查。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岗位调查情况。2011年19家 ,2012年26家,共45家。调查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经理和审计助理岗位需求都处于高峰期,需求量相当大。这段时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校外实习工作。

2.学历要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审计助理岗位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招聘单位的95%。

3.专业背景要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审计助理人员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有明确要求的占66.14%。

4.职业资格。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资格方面,项目经理要求具备注册会计师资质的达93%。助理人员需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的科目中有3门成绩合格,或具备会计师职称者优先。

5.工作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对项目经理的要求较高,量化工作年限的达67%以上,有的明确要求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经历。对审计助理要求2年以上经历的较多。

6.其他要求。其他方面的要求主要在职业道德层面和基本工作技能层面的要求。包括: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能熟练操作使用word,excel等office应用软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强,有上进心;善于沟通,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能适应出差工作等。

可以看出,不同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侧重点不同。对知识的要求,基层从业人员(助理审计)集中在审计与鉴证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核算、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技术等。中层从业人员(项目负责人)集中在审计与鉴证、资产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高层从业人员(合伙人、主任会计师)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要求较高。对能力的要求,助理人员侧重操作层面实务技能,中层以上侧重风险管理层面。因此,独立学院应重视职业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课、核心课。

三、课程设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培养职业后备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各高等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指南》为指导。《指南》明确了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应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实务经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是以专业素质为基础,而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方式获取,职业技能可以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实务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取。构成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主体有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组织与企业知识,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知识。专业知识涵盖的主要内容为课程设置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设计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一致。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岗位的调查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注重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其职业晋升具有“阶梯式”特点,由审计助理、项目经理到高级项目经理、合伙人。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先从审计助理岗位做起,工作2~3年后,可带领小组负责具体项目,就有机会晋升。因此,高校开设审计课程,其教学目的首先应重视培养助理审计人员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重点院校应重视高层次职业技能的培养,独立院校侧重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从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可以看出,本科阶段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主,并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独立院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强化核心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为主。

2.课程体系设计应按照审计工作流程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为使课程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坚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技能,理论教学围绕与职业技能、执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展开。独立学院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点,不必刻意追求课程理论体系完整性,按照本专业相应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在审计课程内容安排上,理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审计概念、基本审计知识,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等,学习后明白审计是什么,怎么做审计。实践教学要求掌握审计程序怎么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如何编写,审计意见如何确定和撰写等,主要是解决审计怎么做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如对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事项进行判断,职业中面临的道德困惑应对思路等。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有效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能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教学。审计课程按照审计工作流程,考虑各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分项目实施。如果说会计工作是按会计期间循环,那么审计工作是按其所承接的业务循环。从审计流程看,起点是承接业务、接下来风险评估、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教学中不同环节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内尝试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真实业务事项的敏感度,促进其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激发对审计职业的热情。校内利用实验室手工模拟,利用电算化审计软件,掌握审计业务的流程以及基本技能,贯通相关会计、税法、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下按审计流程分别说明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知识性要点、技能性表现,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其一,业务承接环节:知悉业务约定书,判断是否承接业务,实物演示、案例教学。

其二,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判断重大错报可能性,讨论式、案例教学。

其三,计划审计工作:审计计划内容、要素,如何编写审计计划,模拟情景。

其四,实施工作:审计程序、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格式、要求,如何有效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如何编写,用实训手段,教会学生怎么做。

其五, 完成审计:复核、整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决策,案例教学。

从职业能力层次看,业务承接、风险评估阶段对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知识层面要求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能力层面体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方面较多;计划工作、实施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能力要求突出;完成阶段体现综合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

3.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注重过程评价。考核方式灵活,如实验报告分析、操作流程演示、计算机控制等。考核结果要能反映实践教学效果。考核项目与内容设置兼顾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操作,评价标准要考虑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成绩评定要分多档次,以激励学生动手操作。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教学体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专业建设应考虑毕业生就业职业定位、行业定位、用人单位定位、区域定位。课程建设应考虑从事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未来发展道路等因素。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应以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知识架构为指导,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王卿丽为硕士、高级会计师、教师;陆迎霞为硕士、教研主任、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AICPA.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ntry into accounting profession[EB/OL].(1999).http://.

[2] IFAC.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EB/OL].(2003).http:///.

[3] 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3)

审计作为一种管理监督活动,其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经济的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我国大部分审计工作仍以手工方式进行,“效率低、质量低、风险大”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在传统审计工作中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以一种集人类审计专家经验智慧和计算机智能技术于一身的审计工具来改变这种“双低一大”的现状。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客观上需要采用一套不同于对手工信息系统审计的体系。

一、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设计、思考和求解等思维活动。人类的思维认知活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如下的过程: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大脑根据已知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决策——人类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由此,家们认为,计算机也可以用其各个部件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过程:计算机输入设备接受外界信息——中央处理器根据人类编制的智能处理程序进行运算,得出结果——输出设备显示运行结果。这一过程是计算机通过执行相应的程序来完成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基本模式。

一般来讲,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具有大量专家水平的某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专家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般包括解释、预测、诊断、设计、规划、监视、修理、指导和控制等。随着人工智能整体水平的提高,专家系统也不断获得发展。目前,高性能的专家系统也已经从学术开始进入实际应用研究。

二、审计专家系统

审计专家系统(Auditing Expert System)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计算机审计软件系统。与普通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同的是,它利用人工智能的 原理,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与推理,作出相应的判断,提出审计建议及线索,以供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审计,从而 得出审计结论。建立审计专家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进而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目前我国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一方式,在对一些经营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的单位进行审计时,尚能应付。但在对经营业务量大的进行审计时,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由于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过大,从客观上制约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若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就不可能做十分详细的审查,无形之中提高了审计风险,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审计专家系统正是利用计算机迅速准确的特点,辅以审计工作的判断推理过程,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从而有效地解决“审计效率——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审计专家系统在面对大量审计证据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广泛详细的计算与核查。而审查样本的数量与审计风险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审查了充足的样本,就能相应地降低审计风险,得出更准确的审计结论,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专家系统的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阶段、实质性测试阶段和完善工作底稿阶段。每一个阶段,系统会自动地根据审计人员事先所选择的要求和系统数据库中所存储的相关知识,分若干个推理判断的步骤,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审查, 并会自动地查找出所存在的各类错误、舞弊、异常数据和变动及其他不利于企业经营的情况,再以列表或审计意见初稿的形式向审计人员列示。而在每一阶段,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系统的人机对话界面对审查情况进行监控。

构建审计专家系统,首先就要构建系统的知识库与推理机。知识库要将各项审计专业知识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审计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以供推理机在进行具体审计工作时调用。这 些知识是目前可能获得的所有审计依据,包括:以《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为主的各种、法规和制度。更应包括审计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审计经验。知识库中储存的信息,可以通过知识库管理子系统的人机对话界面得到人类审计专家的进一步确认,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定期更新。推理机是根据系统知识库的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包括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分析与判别, 得出其是否合法合规的结论,并在指出错误纪录的同时对其可能发生的财务不利情况进行预警。所以,推理机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系统能否顺利地执行人工智能功能,推理机起到了决定作用。

三、可利用的现有计算机技术

构建审计专家系统可利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有:数据库系统、集成表格和计算机技术。

1.数据库系统。可作为构成审计专家系统知识库的重要部件。目前,数据管理技术已步入数据库管理阶段。具有以下特点:数据结构化,易扩充,独立性强,并具有多种数据控制功能。在审计专家系统中,知识库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审计专家系统执行审计程序的依据就存放在知识库中。从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看,数据库系统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保证存贮数据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适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对数据库的运行、扩充和维护实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审计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加完备。

2.集成表格。可用于辅助审计,编制审计表格、调整分录、试算工作底稿,进行财务与效益及分析性复核。同时还能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以便进行效益审计,或能按指定的条件,对电算化系统的电子账户进行查询、分类、排序、汇总、统计等处理,对相关文件进行核对、检查等。集成电子表格的强大功能,尤其是一些统计分析功能使推理机所承担的汇总、统计、核对、分析等多种职能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了审计的机人工智能化。

3.计算机技术。这是近几年来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在进行审计时,网络技术可用于计划和实施完成等各阶段。计划阶段,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进而制订相应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审计系统在检查财务资料时,可经授权后越过防火墙,利用网络技术直接查询的经营资料,如凭证、账簿等。同时,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审计系统还可以经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向第三方要求验证。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能使审计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和高效。

四、审计专家系统的模块体系

如上所述,审计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思维进行审计的过程,分为初始化、实质性测试和完善收尾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细分成若干个步骤,由此组成了审计专家系统的逻辑模块体系。所谓的“逻辑模块体系”是与系统的“物理模块体系”相对应的,是指系统完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所需要运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总称,每一个阶段或步骤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发挥就决定了建立审计专家系统的尝试能否成功。而后者则是指为了完成这些功能,系统所需要具备的物理条件。

为使审计专家系统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首先就要构造相应的部件,也就是要根据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原理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块体系。一般地,作为一种模拟人类专家水平来解决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如下图所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部件:(1)知识获取环节(Knowledge Acq uisition Role),用来选取知识源,保证知识的一致性使系统的知识得以不断的更新与补充;(2)知识表达环节(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ole),运用各种表达法,解决内码转换问题,使信息在系统内部各部件之间得以沟通;(3)知识库(Knowledge Base),包含各种案例、规划、策略等信息的结构化数据库,是系统执行人工智能功能的基础;(4)知识库管理子系统(KB Management Subsystem),是知识库操作,与其他部件进行联系的桥梁;(5)推理机(Reas oning Engine),专家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根据程序,推断出问题的可能解;(6)解释环节(Interpretative Role),对推理机得出的解进行内码转换并传输。

系统的知识表达环节是联系审计专家系统与外界信息的桥梁。人类审计专家的知识和审计时遇到的问题都需要经过表达环节才能被系统接受。知识表达环节起到了接收与传递的作用。

系统的知识获取环节并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传输接口,还应具有知识的收集、检查和精炼的作用。人类审计专家输入到系统的知识也叫“生知识”,这样的知识系统不易直接采用,它可能还包括了冗余成分和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知识获取环节不仅要通过知识表达环节“获取”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一致性检查、冗余度检查等一系列检查,将“生知识”化为“精炼知识”,这样才能进入知识库为推理机所利用。

知识库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化数据库。主要用于存贮专家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的政策法规、财政纪律、会计原理等,不仅来源于审计专家,还有各个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 人员等。与知识库相结合的是知识库管理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其实是由一系列知识库的操作命令程序组成的。这些操作命令主要包括:知识库的读写与更新、知识的存贮、查询和维护等。审计专家系统的其他部件与知识库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的人机对话功能的实现,都要通过知识库管理的子系统。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4)

一、银行内审人员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监管对银行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混业化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对银行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高管层对于内审人员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对于现代银行的内审人员,高管层赋予很高的期望。不仅充当合规文化的促进者、风险管理的预警者、经营管理的客观评价者,而且是管理决策的参谋者、先进经验的传播者、业务利润的增值者等。

(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也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不断地涌现,不仅要求内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而且,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内审人员的传统思维模式、审计手段均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银行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专业知识

1.职业基础知识。指通过普通的国民教育所获得的基础、广泛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审计、经济法、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等基础知识。

2.职业应用知识。指在执行具体的审计业务时,为达到最恰当有效的实务标准、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应用知识。

3.职业环境知识。指内审所涉及的制度、准则、法律、政策及所属行业的特殊业务知识。

(二)职业技能

1.职业判断能力。指内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它是内审工作的精髓。

2.逻辑推理能力。指内审人员应查找审计对象中数量之间、时间和地点上的逻辑关系等来发现审计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

3.压力管理能力。内审人员不仅要面对工作量的压力,工作难度的压力,业务水平的压力,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压力。

4.系统思考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全局要求,系统分析各环节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

5.问题识别及解决能力。审计发现的问题常常背景错综复杂,内审人员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协调各方关系,准确把握反映问题的方式、范围和程度,提出妥善的处理意见。

6.沟通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避免禁忌,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审计价值的实现。

7.团队合作能力。内审工作需要依靠内审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协作、积极合作、无私奉献才能完成。

8.时间管理能力。即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内审人员应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把所见、所闻、所感综合在一起,通过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评估,把握事情的实质和关键。

9.冲突管理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冲突管理能力。

10.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内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持续学习,充实自己。

(三)职业特质

1.独立性。它是审计的灵魂所在,能够赋予审计活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2.客观性。指内审人员必须公正、不偏不倚地发表审计意见,避免任何利益冲突。

3.诚信。指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廉洁、正直,不应歪曲、隐瞒事实,不应以权谋私。

4.坚定。面对重大压力时,内审人员不应影响职业判断,在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上,应坚定不移、决不让步。

5.敏感。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超越于其他职业的敏感性,通过发现内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时刻提醒管理者,帮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风险的发生。

6.审慎。审计人员必须有谨慎的怀疑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四)审计能力

1.获取审计证据的能力。随着审计能力的提高与审计经验的积累,内审人员应具备获取完整的审计证据的方法与技巧。

2.分析问题的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

3.撰写报告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独立撰写审计报告。

4.培训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培训能力,将审计经验或自身擅长的专业能力分享、传授给其他审计人员。

(五)资格及经验

一般讲,对学历、专业资格及从业年限等要求因行而异。

三、提升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及途径

目前,各家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层差不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较单一,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财务或运营会计人员,有的习惯以传统的查账方法来审计。二是有的内审人员缺乏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评价就事论事,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和作用的发挥。三是内审任务与内审资源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后续教育培训与知识更新有的没有落实到位。为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亟待提升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途径。

(一)提高内审人员的入行门槛,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结构的内部审计队伍

要改变银行对内审不够重视,内审人员配备素质相对不高的状况,引进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专业人才,构建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具有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加大内审队伍的交流学习力度,提升审计能力

一是实行交流任职的方式,内审专业技术骨干分批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二是实行轮岗轮调制度,加大交流力度,拓宽内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审计方式,加强内审培训和技能的经验交流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5)

1.1审计人员审计思路的转变以及知识结构的优化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审计报告要将计划、策略、控制与风险评估联系在一起.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实的分析.因此在整个审计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人员都要时刻树立风险意识.每个行业的性质、行业结构、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不同,审计人员要对行业以及行业风险有一个清晰又区别、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主动的应对审计风险,最终达到规避和减轻风险的目的.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除规定了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行业状况、行业相关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进行了解外,还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项目组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成员”,所以行业专业化细分的理念已经在审计准则体系中形成.注册会计师在掌握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知识的同时,还对审计队伍进行优化组合,由原来的单一的财会型人员的结构优化为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统计分析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的组合,对审计项目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同时建立计算机网络,以便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每家事务所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及其知识结构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特定的行业不仅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更可降低成本.

1.2审计机构的跨地域合并重组

我国的审计市场能导致审计方向专业化细分的一个独特原因是审计人员与产业的同地域分布.这种地域性作用是相对的,表现在地域性限制成为不少国内事务所发展的瓶颈,但同时地域性作用很可能培养出审计行业专家.审计机构需要按行业进行跨地域合并重组,在打破瓶颈的同时,以其表现出的规模经济能很有效的提高经营效率,从而获得成本节约的好处,并同时在审计市场上提高差异化审计产品,最终以绝对优势占领审计市场.

1.3差异化产品的提供

具有专业特长的审计人员由于对某一行业长期的浸染,形成了更系统的审计体系,更能为客户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建议.这种附加价值会在审计市场上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产品而有效的占领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审计费用价格.

2审计方向行业专业化细分的优势分析

2.1专业性更强

行业专业化分工要求审计人员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专业化的行业知识.做到行业专长能保证审计工作在此行业中更专业化,更具核心竞争力,之前就介绍过德勤专注于能源、公共事业、制造业、通信、消费品、金融和医疗保健七大行业,而普华永道特长于娱乐等行业.专业化要求是审计方向分工的先导.审计人员的行业专长作为审计人员的一种技术优势,在行业专业化细分的环境下就能转化为会计事务所的竞争优势.

2.2审计效率更高

审计工作的专业化细分能更有效的促进审计工作,审计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深厚的经验积累.当审计人员专注于研究和从事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审计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实践,实践指导学习的循环过程,他们对行业的各风险、会计准则和报告要求都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擅长发现和判断行业的审计问题.在诸如银行、保险这些对审计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专业化的优势表现的更明显.所以审计方向按行业专门化细分能使审计人员能更有效的从事行业的审计工作.

2.3审计标准更适用、程序更规范

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专注度,有利于集中智慧和经验制定出更适合、更实用的审计标准、方法和原则.长期专注某行业审计工作必然会对此行业的情况有很好的把握,再此基础上形成本行业适用的通用审计标准.审计程序从始至终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程序不规范就会产生审计风险,所以长期的专业化的从事特定行业的审计工作更有利于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的针对本行业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2.4审计成本更低

审计方向的细分会使资源和技术都集中到所从事的某一特定的行业,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节约了审计成本.这样既可以使审计人员赚取更多利润,也可以通过降低审计收费将一部分成本节约优势传导给客户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行业专业化细分可能会是审计人员的就业市场变的狭窄,把所以资源和精力都集定行业,就如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使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风险加大.

3行业专业化审计人员的培养及专用性人力资源的形成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6)

【关键词】职业化 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职业化理论分析

(一)职业化管理目标

审计职业化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结构,掌握特殊的技能方法,能够独立履行审计职责的专业特征。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先进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引人至国家审计人员管理中来,以明确国家审计人员在做什么的基础上,规范国家审计人员如何做的过程,从而满足社会公众及政府对国家审计人员工作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改变现有“重行政轻业务”的审计人员管理方式,突出审计本质中的业务性部分,改善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由此,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确保审计队伍的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

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可以帮助审计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它的监督职能,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除此之外,它也有利于提高审计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形象和权威。尽管审计署党组曾在2004年提出过“实行审计准入制度,促进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打算,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建立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审计职业化队伍,以提升我国审计队伍的形象,维护审计机关的地位和权威。

二、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化的关系

专业胜任能力指的是从业者从事一定领域的工作或者可以处理好某特定行业事项的一种能力。在各个行业中,专业胜任能力也可统称为胜任力,科学管理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和冰山理论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适合的工作也就不同,因此,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一定要做到人尽其才。他提出的工长应具备素质包括脑力、教育、知识、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良好的健康情况等,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胜任力模型。人职匹配理论是至今为止仍在被广泛使用的就业指导理论,它是以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工作差异为前提建立起来的指导理论,该理论坚持对个体进行充分的个性特征认知、对每项工作进行完备的分析。20世纪中叶,麦克利兰教授在提出了著名的胜任力冰山理论模型,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比如行为,更大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他将胜任力划分成了六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大体可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项。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是指在审计环境中,审计人员应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的总称,具体可能包括会计审计知识、税务知识、政策知识、行政知识、工程管理知识等。职业技能是指在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人员用来有效运用知识和展示专业品质的各种技能总称,比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职业价值观是不仅包括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守则等内容,还应包括审计人员的性格习惯和职业追求。具体可能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职业谨慎和追求卓越等特性。它们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区别,却构成体系,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统一体。

个体之间存在多样性,审计人员之间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而这必然也会在审计工作中有所体现,造成审计质量,甚至审计结果的差异。因此,可以以国家审计从业者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切入点,提高国家审计的职业化水平。

三、职业化建设中专业胜任能力的现实障碍

(一)审计人员职业知识不足

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的组成部分,目前按综合类公务员,而不是按专业技术类进行管理。在招录审计人员时,主要依据普通公务员的标准进行招录,其职业特殊性和专业性未能在招录中充分体现,这会导致招录到的有些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不高。同样,在审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和考核中,与一般的普通公赵泵挥星别,导致专业性强,职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审计人员的作用不能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其人员的对外流动也比较困难,致使部分优秀审计人员流入银行、企业等高薪单位。

(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国家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离职业化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多数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以完成当年下达的审计任务为目标,全年几乎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极少有充足时间对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回顾,往往是按部就班,被动工作、较少主动思考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探索问题出现的原因,运用创新思路予以积极有效解决,因此会造成创新能力、抗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职业技能方面的局限,在信息技术方面不能跟紧技术的发展,不能熟练掌握新型审计技术和工具。

(三)缺乏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另外,在工作中,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削弱,存在消极畏难情绪,这为审计人员犯错的动机提供了间接支持。部分审计人员在思想意识中也存在权大于法的观念,还有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置法律道德于不顾,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众所周知,高尚的道德素质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根本保障,没有对稳重持久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谨慎的秉性气质的秉承,职业化就容易出规越矩。

四、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江苏省宜春市审计局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其中,回收问卷66份,有效问卷65份,具体信息如下。另外,在重要性调查中,1分代表非常不重要,2分代表比较不重要,3分代表一般,4分代表比较重要,5分代表非常重要,满意度调查类似。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专业技术职务比重排前二位的依次为中级职称和无职称从业者,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5.39%和27.69%,累计比重为83.38%,这说明被调查对象职称水平发展不均衡,虽然中级职称占据较大比例,但是无职称人士也偏多,高级职称人士数量最少。

如表2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10年以上从业者占比最多,高达67.69%,这代表在审计工作中,经验人士偏多,新鲜血液缺乏,应当注意培养审计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选择地选拔和引进审计人员,均衡审计队伍结构。

如表3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会计审计类背景审计人员占比50.77%,差不多半数,除会计、审计专业其他专业也占据了半壁江山。有专业基础的从业者对工作能较快上手,同时在工作中也容易受到局限,应当注意不同背景审计人才的区分培养,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扎实的情况下,也熟练掌握拓展型知识。

由图4可知,被调查者最重视职业技能,均值为4.68分,其次是职业知识,职业价值观最不受重视,均值为4,34分。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及工作态度,应当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催生健康的审计文化。

图5是被调查者对所在单位的满意度评价,职业知识均值最高,4.00分,职业价值观最低,仅为3.89分,普遍认为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获得了3.94分,可见受调查者对该单位的满意程度总体仅处于一般偏上水平,甚至未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因此,该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宜春市审计局为例,基于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对审计职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不仅是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核心要素,还是审计人员职业化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为提高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水平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审计人员准入方面

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门槛”不能太低,在专业、学历、经历、年龄、业绩和品德等方面都应当有高的要求。比如可以实施分类招录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采用聘任制。让受过系统化专门教育,拥有丰富审计理论学养、娴熟审计专业知识、恰当执业胜任能力和优良审计思维方式的人才优先进入国家审计队伍。

(二)审计人员培养方面

建立审计人员终身培训制度,将职业技能的培训贯穿审计人员的职业生命始终,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与此同时,还应当完善国家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将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其职务晋升、工作待遇直接挂钩。

(三)审计人员退出方面

明确退出条件、退出方式、退出待遇、退出策略和退出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审计职业退出机制,使人才可上可下,对于达不到有关标准的人员必须逐步淘汰出审计队伍,以此来促使审计人员不断进取,在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尽管在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人员素质和队伍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重视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从准入、培养、和退出各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夏云.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4):89-94.

[2]陈骏,推进国家职业化建设[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1):14-15.

[3]陈太辉,如何提高审计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J].审计研究,2011(4):25-31.

[4]勇,刘斌,龚勇.加快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J].审计月刊.2013(10):45-47.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篇(7)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