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养生保健论文

养生保健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2:26

养生保健论文

养生保健论文篇(1)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养生保健论文篇(2)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养生保健论文篇(3)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保养身体,解放精神,健全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养生不仅涉及生理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伦理、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养生既要符合医学科学,也要符合机体的变化,更要符合人们心理、习惯和愿望。根据蔡老师对“五行”的解读,笔者发现中医养生理法可以在“五行”中获得解释和支持。正所谓“五行和者,一世无灾。五味调和,可解百病”。

传统中医学对五行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五行的类比。五行,在天为五气,青、赤、黄、白、黑;在地为木、火、土、金、水;在人为肝、心、脾、肺、肾;在志有喜、怒、思、忧、恐;在味有酸、甜、苦、辣、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并有酸属木,多食伤筋;苦属火,多食伤骨;甘属土,多食伤肉;辛属金,多食伤气;咸属水,多食伤血。食类青养肝、赤养心、黄养脾、白养肺、黑养肾。李时珍还说:“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所有这些,都是应用五行理论类比方法,指导心理、饮食以及疾病过程中的养生保健。它要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五志和谐、五味调和、顺应季节,维持正常的平衡,才使人体健康。这样的理论长期指导着人们传统养生保健,并取得了相当的实际效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理论具有明确的历史局限性。一是比类取象可能导致牵强附会的结果,二是这样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及其养生保健理论精确和精细,也使中医学的养生保健逐渐远离了实证研究。

蔡民坤老师在《从“金”的本义谈五行的内涵》一文中认为“金”的本义不是指金属,而是指系统内的规律。简称为“生命程序”,并对五行的内涵作了新的解释:木,代表系统的物质加工和转换机制。火代表系统的能量属性。土,代表系统物质结构。水,代表系统的物质流动性。金,代表系统中的生命程序。这样的“五行理论”表述了生命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符合养生保健一般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养生保健。

首先,养生要根据生命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符合五行中“金”的基本规律。这里,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各种规律、规则,另一方面尊重规律以养身保健。丹尔曼博士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来探讨衰老过程,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着激素和其他活性物质的释放,其水平的高低对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控制着修复和功能的调节。基因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衰老是先天设计好的,它集中探讨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编码在人类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基因编码决定了人的体质和大脑功能的特定类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衰老速度和寿命。在养生保健中要尊重生命规律,顺应自然,具体要做到作息有时,合四时、合昼夜,避免熬夜,避免抑郁、急躁、激动等不良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疾病观。正确面对疾病、意外和灾难。所有这些都是对自然规律、规则的理解和尊重,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发明创造了干预生命程度的科学方法,如对一些激素紊乱病人的治疗(甲亢、糖尿病的治疗)、激素的替代治疗(性激素、生长激素的补充),在养生保健中则通过合理的运动、睡眠、心理干预调节机体的生命过程,如自我催眠改善负面神经语言程序(NLP)。养生保健一方面要科学地利用现代医学的进步,另一方面应避免对正常的生命过程的损害,如吸烟可以引起机体的器官组织间的平衡紊乱(英国科学家发现,一个典型的烟民每吸15根烟,就会导致细胞发生一次突变),等等。

第二,养生保健要注意保持机体物质结构的完好,这是五行中“土”这一属性的基本要求。对此,我们应检查各组织结构是否正常,排除相应器官的疾病。特别要注意排除肿瘤这样的疾病对机体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一些有害物质,防止化学、物理性质的损害。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各种劳损性、外伤性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养生中有关“土”的重要内容。这些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与德国科学家奥格斯特・威士曼博士1882年所提出磨损和伤害理论不谋而合。

第三,养生保健要注意能量平衡,符合五行中“火”这一属性的变化。生命过程贯彻着能量的代谢过程。养生保健应注意能量的平衡,避免能量的过多积聚和过多消耗,前者导致机体肥胖,加重机体的负担;后者则导致人体消瘦,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气虚、阳虚的病理变化。

第四,养生保健要注意机体物质的正常流动,也就是维护五行中“水”的代谢。机体代谢物质的正常流动是实现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基础。在机体中,水的流动可以最广泛、最一般地反映机体的物质流动状况,它包括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离子交换机制及所含物质成份,养生保健就是要维护物质流动的正常。物质流动异常还会出现痰湿证变化,产生相应的临床问题。科学家杰斯曼在1954年首次提出了“自由基”理论,揭示了物质流动过程中一项有损健康的机制,成为养生保健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一些自由基,它破坏细胞及其重要成分,还可使机体出现氧化,导致衰老。

第五,养生保健要利用和维护机体的物质加工转换机制,也就是五行中“木”的功能。机体的物质加工转换机制是机体利用外界物质、生成机体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关键,养生保健就是要利用和维护这一机制。所以在饮食原则中应注意少量、多样、天然,做到食物合理搭配、有制有节、饥饱有度,在肝脏等加工转换能力的范围内为机体提供恰当的物质和能量,避免过多和不足。不足可以引起营养不良,过多则可能损害机体的加工转换能力,如过度饮酒就会损害肝脏,进而使肝脏的加工转换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相应的疾病,所以在养生保健别强调适量饮酒,等等诸如此类。

养生保健论文篇(4)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政府 甘肃省张掖市 734021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追求也变的不同,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而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不止年纪大的人对着养生保健方面更加注重,年轻的子女也为父母在这方面考虑的更多,保健食品这个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国学,中医药在保健食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关键词 中医药;保健食品;养生;关联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里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几千年前就有术士炼丹石,人们食值以前长生,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知道长生不老只是人们对健康的身体,长久的寿命的期望罢了。所以自从出现中医理论以来,医生一直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而中医药在中国心目里一直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中医理论里,最高的医术境界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要保养好我们的身体,这就是养生保健了。

1 保健品与药品的不同之处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保健品等于药品,有个头疼闹热的,哪里不舒服了,首先想到的是身体里可能缺什么元素了,买点补品补一补,调节一下。特别是那些得重大疾病的或是不治之症的人群,总是会一股脑的买一大堆保健品,而且觉得越贵的越好,都是灵丹妙药。而有的人觉得保健品都是假的忽悠人的,很难看到疗效。那么保健品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保健品说白了就是一种食品,人们总说的食疗其实就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与药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保健食品是通过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来调节人体的技能,没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无论哪个种类的保健食品,它不会以治病为目的。而药品是治疗特定人群的生理病症。而且都不是能马上见到效果的,都需要人们长期的使用才能慢慢的见到效果。由于近些年保健食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各种保健食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往往这种广告都严重的夸大了产品的真实效果,给普通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误区,那些迫切需要治疗的人群在求生的心理作用下相信了这些,而大多数本身健康思维清晰的人群则对保健食品嗤之以鼻,完全不相信,认为保健食品都是虚假广告,都是在吹嘘。其实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保健食品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保健食品对于人们的养生健康是用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觉对没有商家吹嘘的那么强大。

2 中医中保健品与药品的差别

从医学发展史上来看,中医和西医有着明显的不同发展历史,上溯到春秋战国,中医就已经出现养生保健的观念了,那时候的医生就开始对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及实践了,而前年以后西医在中医的影响下才有了养生这个概念,所以说养生保健完全属于中医理论,而落后前年的西医差了不知道多少。所以说保健品肯定要选择中医药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老中医说“辨症施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医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年龄、生活环境,对不同人分别提出不同的保养建议。

对不同的人来说,养生保健方法的都需要根据大家的身体情况等实施,因人而异,不应该随便借鉴别人吃了哪些保健品、哪些补品等,最好的方法是去资深的养生保健方面的中医那里咨询一下,然后通过医生的判断讲解来对症实施。

大部分的保健食品的开发原理都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可能药品说明上写的是同一种功能功效,但是因为原材料的不同,用药剂量不同,加工工艺不同,配方不同,功能及毒副作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人体长生不同的影响。就算是同一种保健食品每个人吃了以后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对药效的吸收,抗药性,副作用的不同。

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只是充当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是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

中医药保健食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主流产品以及主要发展方向。中医和西医在营养学说方面在论证体系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在西医里,是通过搭配不同功效的营养元素和物质进行来实现保健养生,他们觉得人体缺什么就补什么,补充的只是单单只是一种或是几种物质而已。而中医注重的调理身体,其主要指就是人体里的内脏等器官,所有的药材都是为了调理而服务的。人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单一的补充营养和生生不息的器官工作哪个效果更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3 保健品只是中医所提倡保健方式的一种

《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旨在于人们应该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医心为上,医体为下,中医理论说“喜- 伤心、恐- 伤肾、思- 伤脾、怒- 伤肝、忧- 伤肺”,我们应该保持的平稳的情绪,避免过大的心理波动。心病是最难医的,只有当你身心愉悦精神开朗了,身体方面才能更好。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一直都重视精神疗法。精神的保养才是健康和长寿的必备因素。当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提高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中医一直都提倡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劝导人们多运动,而且有五禽戏等健体运动。想要养生长寿,更重要的还是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平时的时候就要多多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磨练意志,及时某段时间身体产生了不适,在我们使用药品或是保健品的时候能够跟快速的吸收,更多的发挥效用。

在不久的将来,保健食品需用其科技含量来提高竞争力,运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的特点和优势,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开发保健食品。在不断的提高技术含量,发挥中医药优点,生产符合国内外需求的中医药保健食品。这样才能为中医药保健食品行业带来生机,使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鸿, 叶祖光. 中医药与保健食品的关联性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 林升清, 陈国忠. 中国保健食品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3] 刘长喜. 我国保健食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养生保健论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养生之道;养生学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226---02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

如何确保人类的健康?怎样延长人类的寿命?二千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中华养生学。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对延缓人类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养生艺术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明珠

养生,又称摄生。在中国是一门传承久远的生活艺术,可以称作“生命自我管理艺术”。几千年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其影响。尽管各自的条件差别很大,但在重视养生这一问题上,则是古今相传,上下一致的。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识体系。从现有文献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对摄生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养生内容,为我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历史上,不仅各朝代都有许多专门从事养生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而且几乎所有卓越的思想家也都为丰富它、发展它而做出过贡献。因此,除了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养生学专著之外,象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儒家的《周易》、《论语》、《孟子》,宋明时代的理学、心学,无一不从自我身心立论。中国古代的医学,从它的最高经典《黄帝内经》开始,直到清代,几乎没有一人一书离开过摄养而谈治疗。中国古代宗教,其本质内容就在于养生,它的社会贡献亦在于养生。道教的《道藏》和佛教历代高僧的经论,大量的是关于心性修养和气功方术方面的论述。道教的最高目标就是修炼成仙,其实质就是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延年益寿。

二、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具有六大突出特征

一是注重整体性。认为人身是个小天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紧密地联系着整体,局部的状况反映着整体的状况,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危。所以,中国养生学讲爱护牙齿、保养耳目、按摩脚掌。就绝不仅仅是牙齿、耳目、脚掌的局部保健问题,而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意义。

二是注重心性修养。认为在人身这个小天地中,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们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而在新型修养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中医提出的这种“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特别重视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认为人应当时刻注意调养精神之道,学会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不断地要求改善自身、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条件、社会地位,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不过,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人们在这中间常常容易迷失。欲望过多、追求太甚,七情煎迫、六欲交缠,只会使人的心气不顺,机体不和。小则有损健康,大则招致灾祸。所以,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们告诫我们一定要区分内、外。所谓“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所谓“外”就是名利等一切身外之物。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只是用来养护身体和生命的,千万不能为了追逐外物而使身体和生命收到损害。有追求而不贪婪,能进取而不自伤,因时势之宜顺自然之性。经常保持着心安气畅、体泰神清的状态,自然就会身体康强、青春长葆。这样他对社会的贡献或许也就不可限量了。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没有太甚的追求,结果倒能大有所成;如果营谋不息、奔竞不休,结果反而健康事业两失之。这种“无而有,有还无”的辩证法,正是中国养生学说中所反复论譬的精粹思想。

三是注重天人调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曾象中国的先贤这样最早、最全面、最深刻地认识和强调天人调谐的意义。人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天地自然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气候的阴晴变化,四季寒暑的循环,朝夕晦明的更替,地理区域的燥湿寒温,土质水质的成分差异,生活环境的幽旷雅噪,以及远一些的月亮圆缺、太阳黑子活动乃至更远一些的星系星象变化,所有这些。无一不对人体的腠理开合、气血趋向、阴阳消长、脉象沉浮、情志郁舒的影响。

四是调摄养生活化。中国养生学认为,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因此,养生之术无须远求,只要在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之间,时时留意调摄,就会收益无穷。得来迅速的东西,消失也会迅速;得来缓慢的东西,消失也会缓慢。养生勿求速成,只有用岁月积累起来的强健体魄,才具有稳定的基础。

五是强调一溉之功。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身体的损益存亡。很多养生学家都提醒人们要“慎微”,不要觉得益处小就忽略不做,不要认为害处小就任意而行。干旱的禾苗,每多浇一瓢水便能多延一线生命;身体虚弱的人每惜得一份精神便可多增一份生机。

六是强调大道自然。养生可以有千法万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合于自然。不要拘守陈法,不要强求效应。大道以自然为宗,以无心为心。古人千经万论,不过皆为引导人们心通大道。三、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思想根源与具体实践

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之道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中国人传统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连的,是与中国人对生命认识的传统医学观紧密相连的。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是生命之源,精气是生命的核心。生命的基础在精、气、神。生命与五脏有关系,生命与经络有关系,人的体质有差异,差异形成有原因。中医还把人的体质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还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特点。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养生,那么生命就可达到“天年”,否则则会很快地“衰老”,达不到“长寿”的目的。

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中国人提出应该注意“四时养生”、“环境与养生”、“睡眠与养生”、“饮食与养生”、“音乐与养生”、还要注意“保健”、“劳动养生”和“运动养生”。

四时养生,就是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养生方法。而环境养生则是要注意“地理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居室环境与健康”这样几个方面。睡眠养生则包括起居调摄、起居有常、口腔保健与养生、浴身保健、衣着与养生、健脑、养生法、颜面保洁、头发保健、耳目鼻卫生保健、手足卫生保健、二便与养生这样几个方面。

睡眠养生:睡眠养生讲究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方位、睡眠的姿势、睡眠与床铺、睡眠与枕头、睡眠与环境、睡眠的禁忌、睡眠与做梦以及失眠的防治等方面。保健指出节制 的意义和不节的危害,还有节制的方法与禁忌。

饮食养生: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一切事物(包括菜肴的色、香、味)无不与这五种物质相关联。鉴于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原理,人们常通过饮食来进行新陈代谢,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人们很重视“五昧调和”,以此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身心在五味调和中得到和谐的统一。此外,有些食物是相宜的,有些食物是相克的,应科学搭配,防止饮食导致疾病,注意饮食营养与健康。

音乐养生:音乐是养身全性的手段,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传统养生学中,音乐与自然、与人体是相互谐调相顺的,这就是“乐与人和”,通过音乐来达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晋代的阮籍在《乐论》中说,音乐是使人精神平和、身体康健的重要保证。平和的音乐与心境相交融,能使人心安体泰,对人的全性保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这个宗教不占统治地位的国度里,音乐负载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使躁动不安的灵魂得以宁静地栖息,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古人认为,音乐能“养生”和“疗疾”,就是因为音乐能将人体的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并与宇宙自然的阴阳变化相统一。

休逸养生:古人在生活中还提倡注意休逸养生,提倡琴棋书画的畅情抒志作用,认为旅游漫步能让人开阔胸怀,花木草鱼能让人怡养性情,读书看报可以消遣娱乐。劳动中也要注意养生的方法,有劳有逸。气功能让人身体康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散步、远足等都是可取的保健方法。中国人还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通过服食延年益寿的药物可以起到健康长寿的功效。

由上可见,中华传统养生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可谓内容丰富。方法具体。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以及环境、起居、饮食、针灸、按摩、导引、气功、药饵、运动、音乐等。贯穿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由此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保健”,保健大致仅仅是对肉体的呵护,而养生则包含有身心和谐的高远目标。保健仅仅是一门“技术”,而养生却绝对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是确保天地所孕育的一个个独特的生命能够更和谐地立于天地之间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无比的优越性。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因此,大家通常形容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的爱护生命。而要实现延年益寿的美好理想,就必须懂得养生。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早就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余时之人,年半白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而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能够懂得养生之道。上古时代的圣贤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到了一百多岁,而形体、动作并不显得衰老,但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五六十岁,形体就衰老了。这充分说明了养生的重要。人不可能不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刘占文,等,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3―11.

养生保健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保健;核心课程;实习技能

一、研究目的

跨入21世纪的休闲体育时代,崇尚健身,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新世纪、新生活的标志和崭新的社会时尚。专家预测,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最大的市场。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处方指导、营养和养生知识的普及、体育保健咨询以及健康管理的体育干预等方面的体育服务。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势不可挡。社会体育市场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要从常规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向社会化体育专业人才上做出转型。各大专院校在积极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增加应用课程的见习、实习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渐深化、巩固,同时加强和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结合体育保健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访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库以及中国体育信息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等网站,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选题和论文报告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采用走访、电话等多种方式对多年从事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等进行访谈,收集专家诸多宝贵意见。

3.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任务和需要,将针对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关问题制成问卷,向相关院校的专家、老师和学生发放,以获得本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4.实验法

通过教学、实习实训实验对体育保健学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束后,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5.逻辑分析法

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调研结果、专家访谈意见、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实习应用适配性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思路尚需调整

目前全国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院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第二类是体育及师范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第三类是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的专科学院,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卫校亦设此相关专业。从课程设置看,因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课程设置有重叠、交叉之处,但很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不够系统,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例失调,基础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偏高,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体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或应用设计型的人才,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体育高职院校发展有自己的空间,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养生保健论文篇(7)

【关键词】 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为了对近二十年所培养出来的妇幼卫生专业的人士实际的工作情况有所了解,方便对培养其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对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探讨,从而找寻最科学合理的妇幼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部分省市和直辖市所拥有的妇幼保健机构中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也就是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所进行的访谈医务人员的定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是部分省市的某些妇幼保健机构担任主治医生以上职务的医务人员,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专题的小组访谈或者是深入探讨的方法。

1 研究的结果和相关论述

第一,妇幼保健机构层次的不同造成服务状况的不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省级、市级的妇幼保健机构拥有的保健项目的内容更广、所需要的技术层次也更高。大多数的机构都提供新生儿的疾病筛查、新生儿的监护等相关服务;妇科提供各种各样的腔镜手术;儿科增加了听力筛查、智力筛查等服务。以上服务的提供反映了现在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在传统医疗内容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医疗服务项目。而随着现在医学模式不断的改变,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保健服务所产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检查身体情况,还需要能够保障个人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能够更有效的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这就需要保健服务人员能够拥有更加高超的专业技术和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从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省市级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结合他们所拥有的临床相关经验对保健内容进行研究,改善相关的保健技术。这反映了现在的机构对专业医疗知识方面的看重,对医疗从业人员技术的重视。

第二,妇幼保健机构层次不同造成人员结构的不同。在省市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当中,所从业的人员大多数是大专或者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工作的时候会更加多的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更加重视引进高水平的学术人员带领活动。而在区县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当中从业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大专或者中专的文化程度,更不论在更加基层的机构当中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不是对口专业的,在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实在是令人堪忧。反映了现在的妇幼保健行业从业人员并没有满足市场对其的需求,绝大多数是因为基层中缺乏需要的妇幼保健专业人员。

第三,妇幼保健机构层次不同造成对人才的培养情况不同。各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大多数都有着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的培训或者是进一步的学习等等,大多数会采用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方便从业人员能够在工作的闲暇从容的进行知识的学习。不过现在大多数的受访对象还是表示因为工作的关系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再次学习,说明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因素对从业人员的学习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四,妇幼保健机构层次不同造成对需要的人才素质的不同。虽然现在的妇幼保健行业还并没有发展健全,但是也形成了科系分明医疗部分。不过在基层的妇幼保健工作当中,大多数都没有对科系进行细致的划分,也米有临床医学方面的基础,更没有办法做好妇幼保健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妇幼保健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让从业人员都能够拥有稳固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从事妇幼保健行业的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能力、教学方面的能力、言语表达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等等。

2 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培养的探讨

第一,对保健专业认识的偏差会影响机构中的人才培养计划。现在大多数的妇幼保健机构都是将临床与保健结合在一起,但是临床的治疗需求要大大超过保健的服务需求,而有些地方的保健机构更加是没有保健服务项目,这就导致人们对保健相关的知识还仅仅是停留在“治病”方面,并没有对“强身”方面有足够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从事妇幼保健行业的人员专业知识倾向。因此,卫生部门应该对妇幼保健的具体概念、工作的性质和地位进行细致的规定,对其升职的考核流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妇幼保健从业人员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方向,更加稳定的从事工作。

第二,妇幼保健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妇幼保健这一行业是在社会的需要下才产生的,也就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妇幼保健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侧重于临床和侧重于保健的两个方面,不过从社会对妇幼保健这一行业的需求来看,社会对临床与保健的需要都是同等程度的,所以相关的高校应该对侧重临床知识的和侧重保健知识的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尽可能的不要偏科。

第三,对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活动。学校虽然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导,不过却不能一辈子教导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能够教导学生一辈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地方必然是社会,这就需要妇幼保健的从业人员能够在工作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证明,在从事了一定时间的临床工作后再从事一定时间的保健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束语

总之,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定性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妇幼保健机构层次的不同造成服务状况的不同、机构人员结构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情况的不同和需要的人才素质的不同。从而了解到,对保健专业认识的偏差会影响机构中的人才培养计划、妇幼保健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对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活动,这对我们更好的进行妇幼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文斌,彭先进,杨燕,陈舒怀.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 魏应彬,金玉澄,李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高等理科教育,2003,(05).

[3] 杨杏芳.素质教育·中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观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