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养生培训总结

养生培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6 00:24:28

养生培训总结

养生培训总结篇(1)

作为一个学生会成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设,不仅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多读书以拓展知识面,提高科学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才不会”有知识没文化,有学识没修养”.坚持德与才的统一。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更不能放松学习,要起榜样作用,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遵守纪律争做表率,学生会成员在班级里就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也要遵守纪律不搞特殊,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旷课,认真完成作业,和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

学生干部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开展活动时,不只是自己做,更要调动更多的同学的积极性.对活动的选择,计划地制定,活动的落实,活动总结都能有完整详细地考虑以及有力的保证措施,并有处理发生意外事件的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老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应付的。必须认真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有重大转变,不能把自己当领导,要从传流管理,向实质性服务转变,要实实在在为同学服务,就像凌波学长说的,可以到同学宿舍去开一些舍长会,了解大家的需要。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这是从古至今都流传的美德,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志,而个人主义是大家需要克服的障碍.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人能充分发挥出潜在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任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平时要关心同学,帮助同学,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主动克服.工作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和采纳同学的意见,多为别人考虑,勇于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养生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团学干部 培养 规范化 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24-02

高校团学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团学干部的素质能力将直接决定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成效。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成为了高校团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如何培养团学干部方面,全国各高校都有许多的模式和方法,就培养效果,尤其是在团学会干部培养规范化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1 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

(1)过度依赖讲座的作用。新一届的团学会干部选拔后,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讲座培训。这些讲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过于短暂,同时过于集中,学生一下消化不了;培训人数过多,讲授效果一般,加之学生刚刚当选,没有经历过实践,理解不深刻,不能充分吸收讲座的内容。

(2)培养体系不够系统,高校除了讲座,还会采取听报告、经验交流、会议培训等方法,但这些都过于分散,随意性强,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缺乏一定的规范,对内容之间的联系研究也不够。

(3)忽视了对团学干部自身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高校在培训团学干部时,基本会强调政治坚定、思想作风、工作能力、服务意识这几大块。而对团学干部应该具备的领导素养、演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把握全局、识人做人能力等综合素质缺乏有效的训练和培训。

(4)缺乏培训效果的检验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在对团学会干部培训后,就放手让团学会干部去自由发挥。缺乏对团学干部工作中表现进行跟踪,监督,同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措施去验证培训的效果。

(5)没有对团学会干部任职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高校普遍在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没有对团学会干部任职结束后进行总结。这个环节也非常重要,总结经验教训,点评优缺点,更能有效的促进工作的开展。

2 高校团学会干部培养规范化的探析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团学干部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团学会干部的培养要更加系统化、精细化,首先是在内容上要规范化、具体化。内容的规范化要从不同角度去确定团学干部的培养目标,增强实际意义,服务于团学工作,贴近学生管理工作,又要培养过程的各方面。其次,培养内容又要体现出延续性和科学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内容的改变,不断进行修订和改进。按照团学干部的整个培养过程,笔者总结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团学会干部的培养体系。

团学会干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每一届团学会干部培训都要有个科学的、统一的规划,同时也摈弃那些过时的,不切合实际的一些课程。把讲座、经验交流、会议报告、综合素质提升、跟踪培养机制、考核点评、总结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2)规范提高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在提高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主要精心选择培训教程,针对当代大学生团学干部的特点和团学工作的发展、党的理论发展,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如:中共共产党的光荣党史;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梦的内涵;参加团学活动的必要性;团学干部的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以及结合时事热点,尤其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增强学生担任团学干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熏陶和培养团学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这些课程既要体现各级党委对团学干部的要求,每次培训前,都要广泛听取各位党课、团课专家教授的意见;也要满足团学干部对提升自我的要求。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形式,聆听团学干部的心声,充分采纳来自于团学干部的意见。将这两部分建议都汇总,进行分析研究,作为修改和提高下次培训课程的依据,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3)规范提升团学干部综合素质的内容。

在这方面,主要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业务培训,提升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在工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感染力。具体如:演讲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文体特长训练,文字能力,策划活动组织能力,沟通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文化等。在这些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不同的能力培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演讲水平的提高,需要现场模拟,反复训练,掌握演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达到所要求的目标。组织能力的提高,就需要结合实际活动案例来进行,从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入手,由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对新晋团学干部进行分析组织活动的各种注意事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则进行普通话和说话的语速、发音、运气、停顿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干部能语言流畅,富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文体特长训练则让学生干部任选一种体育、文艺表演,进行长时间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干部能有一项或者多项比较在行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在工作交往中的影响力;文字能力侧重让所有团学干部具备基本的新闻写作、总结、计划、策划书等撰写能力,还重点训练团学干部撰写申报材料的能力和水平。传统文化培养则侧重于选择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进行考核,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孟子》、《诗经》、《大学》、《唐诗宋词三百首》等,要求团学会干部在一定的时间段读完,再进行规范性考核。这些培训和训练,要根据团学工作的发展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修订,确保所有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有效性。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干部能切实感到自身能力有所提高,增强他们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工作的本领和服务学生的水平。

(4)规范团学干部跟踪培养机制。

作为高校团学工作的管理者,往往在培训结束后,就忽略了对团学干部在工作中表现的跟踪,其实这个阶段尤其重要,这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好机会,又是结合实际案列教育和提升团学干部的好时机。只有进行有计划的跟踪培养,才能确保提高团学干部的工作绩效,又减少团学干部的独自探索时间,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同时需要在跟踪培养机制上进行相应的规范,如:跟踪检验时间的确定,跟踪检验团学干部绩效的方式,根据检验结果教育提高团学干部的方法和形式,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检验方法又要有所变化。只有切实规范做好了以上几方面工作,才能保障团学干部工作方法和态度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提高,才能有效地将团学工作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5)规范团学干部任期结束的考核点评机制。

在每一届团学干部任期结束后,总结和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肯定表扬任期表现好的团学干部,又对所有团学干部在工作中的优良作风和方法加以鼓励和推崇,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同时还充分吸收每届工作中的创新点,并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说明和点评,避免团学干部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也作为宝贵的经验教训供团学干部进行吸收和提高。正因为如此,规范考核点评机制就尤为重要,如采取工作汇报的形式,汇报的同时,进行逐一点评和交流;采取调查问卷和座谈形式收集团学干部在工作中的优点、问题、闪光点;归纳总结所有的问题通过讲座的形式集中讲授;还可以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

团学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生力军,要加强团的建设,促进团学工作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团学干部是关键,培养团学干部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培养的质量,质量的提高又很有必要加强培养的规范化。在团学干部培养的规范化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创新和提高,尤其是在规范化培养团学干部的模式和方法上,我们作为高校团工作的管理者,任重道远,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团学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推动高校团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小平.高校大学生团学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86-89.

[2] 邢立付.浅谈团学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1-112.

[3] 鲁宁,叶斌.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探索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3):192-193.

[4] 沈崴.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95-96.

[5] 房昱.加强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团学干部建设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49.

[6] 周乃武,蒋丽娟.论新时期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2010(8):22.

[7] 马雪迎.浅谈团学干部的培养机制[J].党团建设,2010(21):226-227.

[8] 王洪东,赵辉.试析当前高校加强团学干部综合素质的途径与落脚点[J].青春岁月,2012(13):171.

养生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电网培训;人才培养;内训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08-02

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国有企业,有着管理业务范围较广、人员数量庞大、人才结构复杂等特点,历经120多年的变革发展,目前在组织架构、人员结构上更加趋于科学合理,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壮大并走向成熟。广东电网公司秉持“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自2011年以来,以进一步发展为契机,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理念。

由于行业特点,技能人员是公司人员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司高技能人才比例超过40%。近年来,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和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于2010年再次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人才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20年,国家人才发展的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文献[1]也把践行人才队伍科学发展作为落实“十”精神的主旋律。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支柱,是企业的一项投资,是企业挖掘自身资源的手段,也是员工对于企业的要求。[2]培训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形式,可以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3]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人才队伍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广深分立,公司员工队伍产生了结构性改变,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同公司系统对于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新模式,实现了公司教育培训发展质的飞跃。

一、自我诊断,注重提升教育培训理念

2009年,公司在全国电力同行内率先开展了“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工作,采用平衡积分卡这一国际通用管理工具进行分析(见图1),学习成长面成为“财务面、客户面、内部运营面、学习成长面”这四个管理基本面的基础,它支撑着企业高效运营,实现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学习成长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教育培训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教育培训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养,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实现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同时教育培训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推动者。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从战略高度开发和沉淀组织内部核心知识与技能,使之得以传承和推广,起到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教育培训机构要成为智力资本发展中心,应把员工与企业同成长作为终极目标。教育培训是企业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速内训师培养与管理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把关注内训师的培养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一些大型企业也对企业内训师的培养和使用进行了不断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献[4]提出了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文献[5]从内训师的选拔、培训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并强调应该分级、分层次对内训师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上升成为企业的名师。

多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始终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基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并逐步积累形成了一定成果。

1.寻求国际对标,开展师资规划

为拓展国际视野,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公司邀请国际大城市供电组织(IUWG)来开展国际对标及考察评估。从国际大城市供电组织的评估结果了解到,企业在国内最大的短板是内训师队伍,培训师资是教育培训的关键,由此公司组织开展了师资队伍规划和建设。以满足各专业、各工种、各岗位的组织能力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师资库框架。到2011年底,公司的专兼职培训师数量达到员工总数的2%,并逐步加强培养,达到4%的合理水平。

2.多方位开展师资队伍要素构建与管理

以满足组织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训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人才结构,健全领导干部、技术技能专家和一线生产骨干兼职任教激励机制,规范培训师队伍培养、认证、选聘动态管理,加强培训师培训和技术交流,构建动态内训师资信息库,大力提高培训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努力构建大规模、分层次、多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格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专家型师资队伍。

3.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内训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通过优化整合师资资源,创新培训和培养模式,分层级大力培养师资队伍。以学习项目为平台,同步实现师资培养、课程开发与课件制作三位一体的同步工作。鼓励领导干部和技术技能专家走上讲台,积极参与培训项目研究。针对一线员工技能培训,公司大力培养教练型内训师,以案例分析、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一线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内训师培养模式,在一般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中,经过自荐、推荐、选拔、观摩、培训、实习六个阶段选拔与培养管理类内训师。通过实施县级供电企业领导干部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轮训,编写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试题库,开发科研项目,内训师到培训中心挂职任教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推进师资培养工作。目前公司专兼职培训师资总数达到3000多人,内训师规模、结构和素质全面提升。

三、总结

公司将持续关注员工成长,加强合作共赢,以加快电网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水平以及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培训师资是教育培训的关键,培训师资体系以健全师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完善培训标准、课件和师资一体化培养机制,建立各层级、各专业、各项目专家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毕结礼,杨平治.把践行人才队伍科学发展作为落实 “十”精神的主旋律[J].中国培训,2013,(1):4-8.

[2]李硕,余佳祥,朱弘,等.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

[3]杨红敏.浅析企业员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J].科学之友,2011,(24):147-148.

养生培训总结篇(4)

1泰兴市农民教育调研基本方法

调研方式采取面上、点上和案头调研相结合,以面上调研为主。面上调研主要为问卷调研,重点是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1]。问卷可分为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背景、接受教育培训、农民科技素质等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6个部分,选项涉及多种类型,如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及数字题等,涉及的问题近40个。问卷抽样主要是依据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为排队顺序,采用随机起点、多阶段及对称等距等抽样方式,调查对象的确定可由市抽乡、乡抽村、村抽农户等来确定。全市有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根思)、288个村、6 311户农民参加了问卷调查。经过严格的审核、校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 926份,占计划调整问卷数量的93.9%,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对问卷进行认真地初步整理及校验,收集到的问卷信息总体上质量较好,可较好地反映出全市不同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调研以实地综合调研为主,重点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全市各地农民教育培训政策、投入、培训机构和农民培训的开展情况。

2调研的主要内容

2.1农民基础现状分析

2.1.1农业人口受教育情况。在受调查的对象中,文化程度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比例为4.3%;文化程度为高中(包括技校、中专)的比例为28.6%;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初中的比例为67.1%,其中小学程度的为5.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2.0%。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数为8.5年。农村普及基础文化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2.1.2农业人口就业情况。农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11月底,调查的劳动力(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中,有4 012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 549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 463人,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3.0%、24.7%),占调查对象的67.7%;尚有1 914人从事农业生产(占调查对象的32.3%)。

2.1.3农业人口收入情况。目前,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组成是非农收入。平均常住的受访农户人口达到2.98人,平均外出劳动力为1.20人,劳动力人数为2.51人;受访农户的平均家庭总收入为27 827.2元,其中种养业为6 411.6元,占总数的23.04%,非农收入均值为21 415.6元,占总数的76.96%。

2.1.4农业人口科学素质情况。对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民普遍具有较低的种养水平。对于种植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化肥、良种、农药等基本知识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知道一些”的分别占48.5%、42.6%、46.2%;选择“不知道”和“不太知道”的分别为7.3%、6.7%、8.1%。对于养殖业过程中最常见的疫病处理等方面的常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自己食用”、“赶紧出售”、“封锁消息”和“说不清”等方式的占11.7%,从绝对量来看,仍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2.1.5农业人口的组织化程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亟待进一步提高。调研中,1 132人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各种专业协会,比例仅为19.1%;4 794人尚未参加任何专业合作组织,占80.9%。由此可见,农村中宣传、组织及普及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2农业人口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2.2.1农业部门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科技信息和知识来源的众多渠道中,受访的农民有87.6%选择了农业部门,说明农业科技信息在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调研结果表明:受访的农民选择报纸、电视、邻居、朋友、杂志、广播和协会的分别占42.1%、66.4%、34.5%、41.7%、13.9%。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其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仅为3.2%。

2.2.2短期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受访农户中,选择“短期培训”的农户为72.1%,选择“一事一训”的农户为59.1%,选择“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农户为17.0%。其中,科技示范户及经营大户一般愿意参加学历教育及证书培训。该结果表明种养规模越大、经济发展越好、农民收入越高,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层次也越高。

2.2.3现场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地授课及现场实习,调查中选择的农户超过71.0%,选择听广播、看电视或多种方式学习的比例仅为30.4%;选择光盘进行学习的农民人数已达8.3%.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已开始走进农村千家万户。

2.2.4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是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对于养殖业、种植业及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农民的需求较为强烈。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愿意接受粮食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69.4%;愿意接受蔬菜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53.4%,愿意接受特种经济作物、水果、苗木花卉、棚室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分别占23.4%、28.1%、7.8%、14.1%。表明农民具有较强的传统种植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对特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棚室、苗木花卉生产等的教育培训也有一定的需求。调研的农户中,选择“科学养猪”的达到67.4%,其他选项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养鸡36.3%、养牛33.1%、养羊29.5%、养鸭10.4%、水产养殖10.0%。特种养殖的比例已超过15.2%。由此可看出,传统养殖仍然在农民教育培训期望中占有主导地位。

2.2.5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2~3 d。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 d的最多,达到43.0%;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4~7 d和1 d(或1 d以内)的农户分别占28.4%和29.2%。地点选择上,接受调研的农户基本上都选择在本乡本土,愿意在本村和本乡镇参加培训的农民分别占85.0%和56.5%。结果表明,应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及培训形式,时间安排上最好能够灵活,应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教育培训。

2.2.6“不方便”是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第一因素。在调研的农户中,选择“不方便”的比例为58%,主要包括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校舍及条件等的“不方便”。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没人管”和“内容不切实际”比例为29.0%,但该现象却在整个泰兴市普遍存在,说明农村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另外,选择“培训费用太高”的农户占22.0%以上,说明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经济因素。

3影响因素分析

3.1文化程度

3.1.1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时间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培训时间为1 d以内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选择培训时间为7 d、15~30 d、1~3个月、3个月以上系统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多。

3.1.2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地点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在本村参加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相反,选择在乡镇、县城和城市参加培训的农户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种植业及养殖业的相关培训中,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但选择的培训内容、培训顺序及比例趋势相同。

3.1.3文化程度对内容的影响。不管被调研的农户文化程度如何,其对种植业培训内容选择的总体顺序依次为粮食、蔬菜、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室生产和苗木花卉;养殖业培训的顺序依次为猪、鸡、羊、牛、鸭、特种养殖、水产养殖等。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

3.2经济收入

3.2.1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影响。从调研结果看,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都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选择该种培训方式的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越来越高,家庭年收入不到9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等相关的培训;家庭年收入超过13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

3.2.2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地点的影响。不管是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如何,被调研的农户选择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先后顺序依次为本村、乡镇、县城和城市。

3.3区域条件

通过对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乡镇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要求的分析比较。就全市而言,目前农民对农村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地面积大小的限制、农业区域分工的影响及农业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外转移的作用程度,不同地区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大体可分成3类:第1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文化教育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如泰兴、黄桥。第2类,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外出务工人数相对少、对教育培训需求表现中等的地区,如滨江、珊瑚、古溪。第3类,经济收入、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耕地面积中等偏上、平均受教育年数明显偏低、群众期盼科技文化教育快速提升的地区,如元竹、分界。这为不同文化、不同收入、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按类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

4政策和组织实施情况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央有关文件,中央各部门和省、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收集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逐步深入,政策强度逐步增强。比较7年来的中央文件,可以明显看出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变化:一是政策从满足阶段性、局部工作的需要,变化为长期、全面的要求。二是政策从概括性的原则要求,变化为有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明确要求。三是政策从不带资金投入的号召性要求,变化为跟着资金投入的操作性要求。中央各部门积极行动,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而且更加重视多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好局面。但行动和计划过多,内容重复,目标和任务比较分散。各地方都立足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同程度地加大投入力度。主要是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针对留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2];针对转移农民,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工作重点明显偏向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但其认识、政策、投入和条件都很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尤其是到市级以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条件和能力就更显不足,迫切需要加强[3]。

5对策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应在目标上实现5个转变:一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二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四是实现从受体型向主体型转变;五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思想上确定4个新理念:一是确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确立创业教育的理念;四是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任务上这里建设5支队伍:一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二是培养优秀的村干部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五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

5.1强化组织领导

5.1.1建立组织机构。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切实对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稳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

5.1.2制定发展规划。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明确任务、目标及要求,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逐步建立面向市场、政府扶助、多元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4]。

5.1.3实行目标考核。将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明确职责分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顺利实施。

5.1.4加快立法进程。加快对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组织管理,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及农民权益,推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的进程。

5.2加大资金投入

5.2.1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运用信贷、金融及税收等手段,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进行支持。

5.2.2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各级财政应在其经常性预算科目中纳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可根据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投入。特别是对财政专项加大资金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

5.2.3鼓励农民自发投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投入。借鉴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由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等),为农民参加教育培训发放小额的培训贷款,担保可由财政贴息或政府提供。

5.3加强基础建设

5.3.1建设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师资继续教育,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5.3.2建设知识和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中央(省)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服务平台,提高媒体资源制作和传播能力,实现快捷传播和资源共享。建设全市农民科技培训辐射平台,以“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为重点,发挥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

5.3.3开发制作优质充足的教学媒体资源。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时将各种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媒体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健康生活、生态环境、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5.4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5.4.1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应坚决下沉工作重心,积极探索并总结培训媒体资源进村、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及实用人才进村等方式和方法。

5.4.2建立资金补贴机制。应不断扩大资金补贴的范围,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补贴;继续完善培训代金券的发放工作,降低收费标准等,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5.4.3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建立村级农民联系员制度,及时反映农民的需求;利用电话热线及互联网等方式对需求动态进行了解;定期调查农民的实际需求,并对收集的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增强教育培训的时效性。

5.4.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实行全程监督,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质量意识,真正让农民能学得会、用得上,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5.4.5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开放培训市场,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确定教育培训机构,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国家投资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

6参考文献

[1] 王克务,黄龙兵,周元春,等.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对加快响水县农民职业培训的思考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J].种业导刊,2008(7):37-38.

[2] 岳素梅,王静静,朱新玉.农民工培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1(6):33-35.

养生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实训教学;计算机专业;中职学校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合作完成教师处置的实训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动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对理论课学习感到厌倦等情况。而计算机专业的理论课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实训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强实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文从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实施分层教学、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及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

实训教学是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技能是具体的操作,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能力是综合的,有高低之分。怎样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载体以合理科学的方法,将具体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是实训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实训教学可以参照示范教学设置,即提出问题交流分析确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总结。也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科的特点,按照组织教学精讲示范学生操作巡回指导实训总结等环节进行设置。从教学活动的时间顺序可分为课前准备、课中要做的事和课后要做的事。

1.实训教学的课前精心准备

实训指导教师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实训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概括起来有以下要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领会大纲、设计任务计划书、精通讲义资料、熟练操作、熟悉场地环境和设备、注意安全意识。

(1)制定实训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计划,在不同阶段布置不同的实训任务计划书,让学生通过完成实训任务计划书掌握专业技能,独立完成某个项目或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提供学生资源包

根据实训计划制定实训任务计划书,要求教师能根据任务计划书的要求打破学科体系,提供实训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补充教材内容、操作步骤、视频和课件等资料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包,方便学生在实训中自学,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

(3)熟悉实训环境

教师要提前去熟悉实训室的软硬件设备,对实训教学的任务要能熟练操作,要能预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能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预设方案和解决办法。

2.实训教学的课中训练

实训教学课中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计划书,进行学法指导,引导、辅导学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实训课教学要求教师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上机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难点进行演示和讲解,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创新,学会合作交流,对学生出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能统一强调、统一讲解,以此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

3.实训教学的课后评价总结

实训教学完成后,实训指导教师要用5-10分钟总结本次实训课的总体情况,上交实训任务存档,整理评分总结,填写相关材料,登记成绩。要引导学生对本次实训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每名学生的实训任务也要有一个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组织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通过总结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实训中的不足,也为指导教师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了依据。实训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灵活运用,做好课前精心准备,课中引导训练,课后评价总结,从而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娟.中职护校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骆霞权.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4(3).

养生培训总结篇(6)

第一部分 总则

一、培养目的

1、本着公司的人才理念及用人原则,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实现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实现公司人才的梯队建设和高素质的团队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2、系统的培养方案,使储备干部更快的实现由职场新人向职业人士的转变。

二、培养原则

1、公司以“尊重人、理解人、发现人、塑造人”的人才理念,以“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用人原则培养后备人才。

2、以一线基层岗位为锻炼环境,以企业文化、公司营运业务、团队建设等培训内容为主体实现培养专业人才。

三、方案适用范围

凡公司所有新入职的应届大学生毕业生或以储备干部职位聘用的人员均按此管理方案接受培养及考评(以上人员必须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第二部分:储干培养机制及薪酬福利

一、储干的培养机制

1、储干培养时间阶段

理论培训期:3-7天。

储干入职后将进行3-7天的集中式培训,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方式采用课堂理论学习的方式,培训期结束后经过考核合格将进入下个阶段的培养计划。

试用期:3-6个月。

培训期结束后将根据各部门需求分配到各部门并确定具体岗位,进入第二个培养阶段--试用期。试用期期间将实施《试用期考核表》,目的在于使储备干部在指导老师的跟踪辅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既定学习任务。各部门经理负责跟踪储干的培养及考核,部门经理每月5日向人力资源上报储干考核表及评价。

试用期考核合格后将转正为为**正式员工,将以储备主管的身份与公司签署正式《劳动合同》。

核心业务岗位培养期:6-9个月

试用期结束后将继续接受核心业务6--9个月的在岗实践,主要目的是全面掌握公司核心业务运营,期间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可进行岗位轮换。储干在转正后6-9个月业务实践结束时,应成长为各部门主管人员。储干晋升由人力资源部会同各部门经理负责组织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整理后上报总经理审批。

高潜质人才培养计划 :2-3年

由总经理、HR经理在已成长为公司部门主管的储干中经过挑选面试,甄选出德才兼备,具有高素质的储干,列入高潜质人才培养计划和接班人计划,作为公司高素质人才梯队培养对象,这些储干将纳入“**接班人计划”进行长期学习和培养,经过公司各业务部门2-3年的轮岗锻炼培养将成为公司管理团队中的一员-部门经理。

二、储干培养期间的薪酬介绍

储干在整个培养期里均享有基本工资、学历补贴、年终奖、社会保险等福利。

薪资发放形式:由公司财务部统一指定银行卡,薪资划入个人账户。

薪资发放时间:每月8日前发放上月薪资。

薪资发放标准:试用期基本工资800元/月,学历补助:本科200元/月,专科100元/月。储干转正后,将重新确定岗位或继续工作在原岗位,薪酬福利的标准将结合公司现行规定的岗位薪酬福利标和储干的实际情况予以执行。

薪资费用责任:储干培养期一年内,如在独立核算的部门工作,工资费用由独立核算的用人部门和公司总部共同承担,用人单位承担费用的70%,公司承担费用的30%;如在总部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每月工资发放日前用人单位将费用划拨到公司财务部,由财务部统一发放。培养期结束后,储干的工资随所在部门统一发放。

三、储干的福利

储备干部与公司签署《劳动合同》后将享受公司员工同等福利。

1、培训

储干在整个培养期内将免费享有公司提供的各种培训。

2、其它福利:

在各个重要节日储干享有同公司正式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可参加公司组织的员工活动等。

3、保险

储干正式入职后参照相关制度参加社会保险。

第三部分:储备干部的管理办法

一、储干的招聘、甄选、录用

1、招聘渠道:校园专场宣讲招聘会、人才市场、平媒、网络、推荐介绍等。

2、储干招收范围:高校应届大专以上学生或具有本科学历、工作1-2年的职场新人,德才兼备;

3、储干甄选: 储干的甄选由HR经过初试、复试、笔试、公开演讲及答辩等严格甄选程序,公司本着择优录取的用人原则选用;

4、储干聘用:所有储干必须经总经理办公会讨论后由人力资源部办理入职手续。

二、储干的协议签署:

1、储干经过面试,一经录用,自接到录用通知3日内须与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到。

2、储干在入职前须与公司签署《服务承诺书》。

3、储干在进入业务部门实操阶段时需与各部门负责人签署《试用期考核表》。

4、试用期结束后,储干应与人力资源部签署《劳动合同》。

三、储干的管理

1、培养期内储干的归属

储干1年的培养期内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各部门配合实施培养计划;储干成长为部门主管后进入正常的人事管理程序。

人力资源部负责储干培训的计划、实施、评估及人事调动审批等。

2、职业发展路线

1、储备干部--正式员工(储备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经理--高级经理。

2、培训生须经为期1年的轮职实习,实习结束后经综合评定,表现出色者将被委任到适合的部门,担任部门的管理角色,带领团队创造更好的业绩。

3、储干的档案管理

储干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定期搜集、录入、统计、汇整和归档培训资料。

定期对培训档案进行检查,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培训档案包括以下内容:个人档案、培训计划、方案、工作总结报告、评估资料、培训记录、各种表单等。

3、培训的纪律管理

考勤管理

(1)储干的考勤按公司现行考勤制度执行。

(2)储干在总部进行理论培训时的考勤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3)在各部门实践时由各部门负责其考勤。

(4)所有考勤记录须于每月1日前上报人力资源部。

纪律管理

(1)储干在培养期间严格按公司现行规章制度遵守。

第四部分:储干的培训

一、培训师资

1、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课程设计、课件开发。

2、培训讲师由人力资源部、各部门业务兼职讲师及外协机构培训师共同组成。

二、培训内容

1、培训内容设计原则

以商贸零售批发业务为核心、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理论实操相结合。

2、培训内容版块

理论培训:公司概述、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核心业务等。

素质培训:团队建设、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等。

实操培训:业务各岗位实操等。

3、培训时间安排

储干在公司培养期间以岗位实践操作培训为主,其理论培训根据工作安排及需要,由人力资源部插空组织实施。

第五部分:考核及评估

一、考核方式

1、座谈。人力资源部除不定期同储干进行交流、沟通外,每月还将组织储干1次以上座谈会,以了解其学习态度和进度、工作思路与想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2、考试。分为理论及实践考试两种,理论考试以书面形式进行,主要针对理论课程培训,以检查其学习能力及效果。实践考试以实操形式进行,主要针对储干在部门学习内容的实际操作,检验其动手能力。所有考试成绩将作为对储干培养期间整体评估的参考依据。

养生培训总结篇(7)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