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06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1)

1.创业教育理念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这样几种落后的理念和观念:“政府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机关为主体提供“钱粮政策”;“学校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可以包办一切;“解决就业论”,急功近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等;“企业创办论”,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或公司,受益面很窄;“第二课堂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类社团、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这一系列的落后理念和观念,导致了创业教育主体不明,活动目的不清,最终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脱节,难以形成合力。

2.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大多高校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补充,学校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指导的一个分支,既无专项经费也无专人指导,其教育内容单纯是创业方法和途径的教育;有的认为只有求职能力弱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才需要创业,将创业弱化为毕业生谋生手段和提高学校的灵活就业率的方式;更有甚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由于经济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好,为了甩包袱而让大学生去自谋职业一种教育形式。这些有关创业教育的定位都是不科学的。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3.创业教育网络化联动机制不畅

近来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家认识到创业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政府、市场、学校、社会和个人还没有真正联动起来,没有有机融合方方面面的优势共同服务大学生创业。目前还缺乏健全的全民创业配套制度、常态的长效机制和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的多方联动机制。具体表现在:各方对创业教育重大问题联合攻关的协作联动不畅;高校之间创业教育联动不畅;高校创业教育与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动不畅;高校与企业项目合作、技术推广等联动不畅;各方在资源整合、工作交叉、人员合理利用上联动不畅。因此,需要真正构建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为一体的创业教育立体网络化联动的有效机制。

4.创业教育利益风险分担不明

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联动,但是由于利益和风险分担的职责不清,导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具体表现在参与创业教育组织的人员可能来自不同单位,他们代表的参与协同的各单位利益诉求和追求目标不尽一致,很容易诱发矛盾和分歧。如政府需要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企业需要经济效益,社会资本需要利益最大化,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等,这些利益分割问题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创业风险往往被美好的成功创业案例所掩盖,大家往往只看到创业者成功的一面,而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因此,创业教育组织各成员间需要根据职责合理承担风险,避免将风险直接嫁接在创业个体上,使得创业教育有风险机制的保障,让创业成功的小概率事件发挥其无限的覆盖作用。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1.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一要更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培养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构筑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创新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成功创业。二要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该模型由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自控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和机会能力11项能力构成。其中,处于锥状体底层、覆盖人群较宽泛的是通识能力,包括趋于隐性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居于锥形体中间的是以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和理财能力5方面显性的专业能力,这个层面的五边形面积较小,覆盖人群相对较窄;在“锥状体”顶端、引领创业活动方向的是机会能力,这表明在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把握机会且优先行动,最终实现优质创业。创新协同创业教育体系就是要以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为基础,以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两个锥度体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自身发展诉求为出发点,潜心基础,精心谋划,提高大学生获取机会的能力,当机会出现时一举实现成功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需着力打牢创业基本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强化创业实训,谋划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增添内动力。

2.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差异推进,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是提升创业通识能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大学生创业通识能力提升阶段,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协同,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协同人文社科类相关学院,开办“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协同教务和团委等部门,设置课外创新学分;协同教务、学工、科技和物资等部门加强创业通识能力实践课程的建设。二是提升创业专业能力,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在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时期,需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有效整合各类实践教育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协同学校和人社部门成立创业学院,建立起创业实践“可配置、可视化、可交互”的实训模块;协同学校、社会创业培训指导机构、科技部门等组织,重点构建SYB创业实训平台。三是提升创业机会能力,整合社会环境资源。协同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各类产业园,分类引导有市场潜质的创业项目深度孵化;协同风险投资机构,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筹措资金;协同政府相关部门,为大学生争取、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创业项目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层级推进,资源整合,打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载体

遵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规律,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主体,构建以“创新创业活动—创业训练营—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链,有序推进,环环相扣,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创业教育载体,培育创业知识。需加强建设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如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基础专业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设置课外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统筹大学生素质发展特别是创业发展活动。二是打造创新训练载体,培养创业精神。将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使联通学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训得以实现。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模拟实训载体,提升创业技能。以各级大学生“挑战杯”赛事为牵引,通过立项支撑,构建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参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拟竞赛体系。引进ERP模拟沙盘系统,打造“创业训练营”“网络创业一条街”等平台,为学生创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高效模拟实训的机会。四是运行项目实验载体,选育创业项目。多媒介立体推荐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信息,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层次。全面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按照真实企业创办流程,模拟企业运营全过程。组织创业导师通过评审将可操作性强、效果优、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引入各类园区进一步孵化。

3.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协同社会各界,全力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着力构筑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Center)、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Base)、大学生创业学院(Department)三大核心阵地,最终打造大学生创业CBD,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打造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争取人社、经信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重点为创业青年提供信息交流、资金对接、导师指导、项目推介等服务,开展青年创业BRT、青年创业融资“风险池”(由政府出资,以基准利率贷款帮助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导师“1+1”、大学生创业项目会等活动,打造以集聚创业青年和对接创业资源为主要功能的核心枢纽。二是建设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依托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工作坊、一条街等阵地,建立大学生创业苗圃,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圃加速培育;引进社会专业项目孵化机构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扶持政策,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加速成长;引导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加速发展,实现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育苗、孵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三是开办大学生创业学院。协同人社部门提供创业培训资金,由高校免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入门、成长、加速三个层次的创业培训课程并穿插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创业考察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做到高校与政府共建的创业园获得政府经费扶持或各级荣誉利益共享,做到高校和风司扶持大学生创业收益获得利益共享,做好风险投资公司、担保机构、高校或政府、创业大学生之间风险防范预案工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4.协同创新,解决创业瓶颈问题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2)

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多地偏重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公民素质的培养,传授的主要是通识知识和技术,即便有专业分科,距离实际应用也尚有距离。这种高等教育体系很难满足企业在深度上对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水平的关注,以及在广度上对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存在不足,知识传授与社会进步、理论与实践错位脱节等,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大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当然,除了培养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外,企业大学所承载的价值与功能还有很多。

推动企业战略调整、促进企业转型跨越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具有媒介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沟通作用。一方面是企业如何规划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以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企业的发展意图和愿景必须传递给企业的员工,让员工与管理层在认识高度上充分接近,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品类,乃至制造新的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再调整,对内部成本进行再控制,对管理方式进行再优化,驱动企业寻求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企业大学通过对高级管理层进行培训,使高级管理层清晰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驱动变革内生动力,并为之寻求变革方法与路径,带领企业前进;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员工培训,在“组织器官”层面提高员工的全局化视野和适应能力,推动员工对转型与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减少阻力。企业大学在此过程中,充当了恰到好处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员工、中高管理层提供职业上升通道,培养员工、管理层对企业的忠诚度。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普通员工除了对物质具有一定要求之外,在精神层面也向往一定的上升平台,来实现某种程度的心理自恰。企业如果希望留住优秀的员工,除了必须的高薪之外,还要多提供素质和能力培训资源、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带领企业前进的“火车头”,更是企业大学主要的培训对象,通过特定的课程设计,有助于不断挖掘中高管理层的领导潜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符合要求的管理梯队。企业大学能够提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方面的持续培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一部分,企业大学能够彰显企业的良好形象,传递出企业发展有序、管理规范、前景长远的外部印象。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体,在参与经济交往的过程中,自身的形象格外重要,这种无形的形象与企业的信誉、实力息息相关,并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转化为有形的资源,助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大学的存在是对企业的一种有力“背书”,传达出企业运转正常有效、内部管理规范有序,不仅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也关心人的发展,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增添“人文魅力”,增加了合作的可信度和美誉度。企业大学还有利于构建企业内部文化,促进内部和谐。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文化所蕴含的隐形力量可以增加企业内部活力、提升员工素质水平、融洽内部关系、畅通沟通渠道。企业大学所营造出的“文化传播氛围”能使员工的思想境界无形中得以升华,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规划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也更容易形成内部合力,激发出动力。

二、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1.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独具特征。从参与者来看,学习者、教学者都是生产实践者。企业大学的学习者,一方面是具有相对成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实践者,具有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深刻的实践感悟。教学者主要来源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专家、技术骨干,也与生产实践紧密关联。从企业大学的教学活动过程看,教与学杂糅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更倾向于实践。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具体的实践要求展开,比如,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具体的管理问题、具体的项目研发,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传授。企业大学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和改善生产实践问题。生产实践也是检验、评价学习成效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而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效。与此同时,企业大学所拥有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真实的案例资源等,是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保障了知识的创新、传承与应用,更贴近生产实践。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可以在两个方面借鉴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开展交流学习、互派委托培养、具体项目合作等方式,使高等教育能够深入生产实践一线,直接面对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生产、管理等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具体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可应用性,避免知识落后和知识脱节。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将实践应用型与理论学术型进行适当区分,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专业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第三,高等教育主管机构,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指导,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2.在创新学习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立体多元的综合体验,着力体现在“全程、全面”上。在学习内容方面,涵盖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适应岗位要求的素质培训,如岗前培训、资格培训、晋级培训以及轮岗培训;更新技能、提升水平方面的培训,如前沿技术操作的培训;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类培训,如团队协作能力培训、突发应变培训、创新能力培训、人文素养及健康类培训。既有大众化的一般培训,也有面向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既有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培训,也有关于先进知识、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学习;既有企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也有关于学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在教学形式方面,企业大学不拘一格,除了一般的面对面授课单向度传播,还根据生产实践的要求,拓展了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沙盘推演、远程协作等方式。企业大学积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真实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借鉴企业大学的有效经验,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辅之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

3.在创新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的学习者以在职的员工为主,年龄跨度较大、学习基础程度不一,学员组成结构更加广泛。随着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急速更新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大学更加重视学员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迁移能力、可持续任职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教育的能力需求结构得以扩展。在教育的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大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组织结构上也遵循了生产实践逻辑,确保其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能与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环节紧密相扣。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企业大学以职业培训为主导,旨在通过该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满足企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回应生产实践的真正诉求。在促进学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学员的能力范围,使之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行业专家或者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生产与发现方面,企业大学利用独特的优势,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营养。企业大学的教育结构与功能,可以与高等教育特别是传统大学教育互为补充。在教学方面,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高等教育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更注重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专业素养与通识素养的统一;通过师资互换、交流、共享,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满足生产实践的具体要求。在科研方面,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可以发现生产实践中的迫切要求、技术演进趋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以校企合作,整合研发资源、科研力量,共同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质量与效率。

4.在创新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自成立以来,不断融合产、学、研、教之间的关系,贴近生产,服务企业,事实也证明这种交互关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符合知识生产、传播、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越发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这种与生产、实践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值得高等教育借鉴和吸收。借鉴企业大学的成功经验,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大脑,开发自助式知识生产服务。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3)

目前,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预期,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缺口竟然达到数十万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1.高等院校教育办学定位及教学措施不尽合理

一是,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创业创新服务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条件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充分,存在因循守旧、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认同度严重下降[3]。

2.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仪器设备和科研教学平台。很多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够重视,往往存在追求政绩和立竿见影心理。不少高等院校由于缺乏人财物的大量投入,被迫在“贫血”的状态下勉强运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反差。当前,面对急剧增多的生源,在现实有限的办学资源基础上,高等院校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4]。

3.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有些高等院校不顾自身办学基础情况开办新专业,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办学特色不太明显、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等。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很难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技能。许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兴趣爱好的激发和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制约因素

一是,针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二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误区与偏见,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三是,用人单位抬高门槛,导致高等教育毕业生相对过剩。四是,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不够完备系统,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不成体系;高等教育法律规范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强,往往是因为没有规定严格法律责任并加以落实[5]。

二、产生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迟滞、大学生创业创新乏力”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的行政隶属、不同的省市地区、不同的高校可能情况不一。

1.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有些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导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饱和的人才又供大于求[6]。

2.很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均不能适应

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当数量的新建高等院校存在发展资金匮乏、没有生均经费、专业课程建设经费紧缺等问题,只得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勉强维持正常运行,直接并严重影响了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

3.当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心理定位不太合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尽科学,大学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导致当前创业创新市场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两种情形。

4.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的通道不够顺畅

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到农村去工作。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到户籍壁垒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非户籍所在的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无法实现“无障碍创业创新”。政府调控及鼓励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编制限制及用人制度等问题、城乡工资收入水平及保险福利等存在较大差距也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的愿望远远得不到满足。

三、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路径分析

由前述可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是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也必须综合考量两者因素,不可不顾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和基本国情,科学合理地协同推进前者改革与后者创业创新。

1.建构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二维四面”的框架体系

当前,“创业创新难”与“技工荒”并存的悖论,凸显出高等教育并未培养出适合工业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一个科学的升级框架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政策设计站位要高、定位要准,不应局限于体系层次、类型结构,沿用结构分析模式,忽视质量、公平和效率,否则必将不适应时代新需求。只有从结构和功能调整出发,贯彻“普及、优质、公平和高效”的教育理念,全面升级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公平和效率等“四位一体”的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才能成功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培训质量不断升级。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是本次升级最紧迫、最关键的环节。同时,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设备设施、课程体系等基础能力方面的更新升级,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监督与保障的国家制度。(2)高等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保障[7]。高等教育将在院校之间、城乡之间、专业与课堂之间得到进一步平衡,同时切实缩小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待遇差距。(3)高等教育不断向现代化升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高效运转,必须理顺高等院校“杂烩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进一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4)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应全面覆盖全体劳动者。高等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应更加完备,使现代学徒制得到应有发展。

2.建立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宏观架

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1)逐步完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8]。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经费立法,保证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9]。(2)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投入,做到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10];做好高等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对高等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的师资。(3)大力改革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及创业创新模式,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的转岗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1]。(4)切实提升实践课教师技能水平和应用性科研工作。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应用性技术研究,向社会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3.全面促进高等院校与社会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对接、互动与共赢

(1)立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和当地发展态势及其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增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创业创新指导和服务体系,把解决高等教育毕业生创业创新问题纳入各县、市促进创业创新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完善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指导与服务体系,为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创业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加大推行创业创新准入制度的力度,加强创业创新保障政策执法监察,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3)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自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倡鼓励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将此作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的评价指标。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4)

1、创新人才的定义

创新人才不仅仅需要创新意识和不断创造的能力,创新人才首要就是全面发展、个性独立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严格的规矩、框架的模式都会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打破常规,不拘现状才会是创新的意义。

2、当今大学有怎样的教育模式

经过探索发现,很多高校的传统都是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多的缺点,一味的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现在都提倡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加强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改革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但是学生何来的创新能力、何来的创新思维、何来的创造能力。大学教育虽说是“填鸭式”,但是没的理论知识作为创新基础,那何来的创新。

所以,我觉得不能断定大学的学制和课程培养是否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至少高校教育给创新、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作出如何举措

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切具备强烈的创新意思和精神的人就是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了高校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侵入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觉得首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对教学问题,对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图片、趣味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其次要实行教学互动,指引学生参加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最后,好奇心才是调动学生的根本。对于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容易发现问题,并将之提出、解决才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点。

4、应当注重、加强创新人格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说过:“只有全人才可以创造”。正如说的:要真的取得创新的成果,兴趣、好奇心、天赋虽然很重要,而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才是根本。在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格,它是毅力、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等。所以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应该抓住创新人格,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二、何为创新人格,大学生应该如何自处

创新型人格,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品质的综合,是创新的根据所在。创新人格的基础则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也是创新人格养成的重要目标。只要有着执著的目标,不断的努力,依照一定的科学方法,一般人都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格。

1、大学生需要强烈的求知欲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局限于现实的一种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不了解的领域、问题而产生强烈的尝试冲动,也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也是对于外在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指导下,才会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意图,树立新的目标,发挥出创造能力。

2、大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

有了创新意识,有了创造的冲动,但同时也必须有创造的胆识。做什么事情,只要觉得对自己有帮助,可以让自己水平得到发挥,能证实自己的能力,就应该尝试去做,去体会。拥有过人的胆识,不怕失败也是创新、创造的必要因素之一。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引导提出质疑,有错误就要指出,得到最好的解释,让创新具有“批判性”。

3、创新毅力中的学习毅力

古代有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强大的毅力支持着大学生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创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创造永远都是“豆腐渣工程”。毅力作为创造的另一个必要因素,在大学生创新人才教育中也是发挥着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魅力才会带给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则是伴随着毅力生成的。

4、大学生的自我激励

只有相信自己,不断的鼓励自己才能够在创新中站住一角。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增高自身目标、直面困难、不要怕拒绝、尽量放松,不断对自己说“你能行”。创新、创造也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来至于学生的自我激励。

5、团队精神中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教育谁都懂,但是一个“和尚”的创新力就缺乏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团队精神让我们学会在适应社会的环境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创新负责。

6、关注现代品格,提高自我创新

现代的创新性品格是实践性品格、变通性的品格、创造性的品格,当今大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创新,运用好变通的手法,不要一条路走到底,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创新性品格

三、分析高校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1、就国内外的人才培养,做个比较

高校教育,由于历史传统、教育体制的不同,也存在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a)在招收学员上

在招收学员一话中,就美国而言。高校招生都是由大学生自己决定的,而通过考试也不是唯一途径:如SAT考试成绩,;二是高中时代的学分;三是中学考试平均成绩要达到B;四是在考大学时需要推荐信;五是有的学校还要单独面试,所谓宁缺勿滥,竞争性相当强,而且学费也普遍较高。在中国,我国的教育还保持在“德智体”教育上,尤其是“智”参考的标准却是成绩。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前面能力都较弱,一心都投入课本上去了,在个人生活方面尤为突出,甚至传出某校招收的高材生连个鸡蛋都不会弄,这也体现了中国的教育,高考分数决定一切。

b)学生管理机制

对于国外的大学培育,首位都是通用知识教育,其次才是专门课程。他们认为,大学教育主要是兴趣、好奇心、知识、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其中个人品格、知识、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位置尤为突出。因此,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准备,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对通识教育的含义提出质疑和批判才是教育的精髓。而在中国,学校的制度已经明确的表达出,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奖励,不然就是惩罚,往往成绩就是决定性因素,这让创新能力的培养走向了阴暗的角落。

c)教育的根本思想

对于国外的教育,教师团队都比较注重国际化的教学,基本上都把教育、科研等合作作为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邀请其他国家知名的教师为客座教授等,也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在国际化的教授身边学习,鼓励自己院校的教授走向国际化。然而我国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相对薄弱,不管是师资、学生生源还是学校经费等都不能和国外相比。中国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比之中国实际情况,体会国外创新教育,中国大学教育应该如何做

国内外的高校培养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中国的大学教育,人才就像“市场批发”,一个院系的学生在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学、同样的体制下,经过大学几年的磨合,基本上都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了,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考、想法。在出身社会的时候,同一类的人才堆积如山,为了一两个岗位而抢破头皮,有的岗位却是很难招到人才。中国教育应当走出这个误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是适应大学教育是否出个“德智体”全优的需要。正如国外的“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出现在社会上的学生都是有着自己明显个性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像现在的公务员招聘,几百甚至几千人抢一个岗位,读的还就只有那两本书,总有好几百人被淘汰,淘汰后,用这两本书能干什么?这样子的思维就应该屏除。)

中国的高校教育就应该学习国外,在课堂之上,回答问题不一定要想好才说,可以边说边想,不一定你想完一套的思路就是正确的。做到不管知不知道都有勇气举手回答,临时创新也是创造,激发自身潜能也能够提高自己。其次,应该加强学生的创业思想,让大学生创业就是鼓励大学生不断的创新,用新设计和发明去创业。营造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氛围--创新、创造、创业。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论 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 发挥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73-02

综上所述,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为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发挥先掘作用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望呢?下面将从以下五点进行详细阐述。

1 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的词汇。先说“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而创新教育理论则不仅包含了以上两点涵义,而且还赋予了创新更新更深更远层次的涵义。这可以理解和解释为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产品所获得的包含以上两点即创造发明和新经济效益外更多的更长远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蓄备力量。也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即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通过以上阐述不仅从狭义上更从广义上进一步理解了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自然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2 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前,首先要知道创新教育即教育的创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1)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如:学生主体论、教育民主化、教育公平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等。(2)创新教育内容和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修订课程方案,更新教材内容。(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新模式。(4)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案例性、实践性的学习等。(5)创新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加创新型的考核评价内容。

总体概括一下为: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通过实施以上五点来实现教育的全新转型。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做出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二是变双能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变单向思维为双向思维:即在培养演绎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以上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创新教育理论的作用则是在改革这些基本内容前提下所产生和体现的。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给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由原来的死记硬背知识和单向思维模式向灵活掌握与双向思维模式转变;使职业教育更加民主化、公平化、个性化;使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走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调动起了大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等方面参差差异而失去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育理论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加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则在于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培养出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国家经济形式要求的新型人才即具备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 浅述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总结并涵盖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我国的职院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至今仍在语文教学中熟知并运用至今的有《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其中的重要篇章,仍然是作为语文教学中激励同学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人生目标和确立人生信念,追求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座佑铭。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知学、乐学、做学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感悟。如讲述做人道理的《三字经》文中有:“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此句原意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给人的启示则是: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再如《论语》中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以上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教学生如何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与丢弃的宝贵经验,这些做人的道理和对待学习做学问的治学态度是职业学院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进行扎实学习与掌握各项学习技能的重要教育理念,同时这些也是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发扬和传承的,而不是摒弃掉的。

4 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对于职院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国学文化教学内容不可忽视更不可摒弃,它对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是通过对同学们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使同学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扎实学习功底,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心智,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同学们勇于探索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可以培养同学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也恰恰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看似传统,但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却有着非凡而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 创新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

在有些教育界人士的片面认识中,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融入了创新教育,就要把传统的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内容全部摒弃,这是错误的教育观念与认识。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则是:创新不等于抛弃传统,因为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依据;传统不是守旧的代表,更不是创新的绊脚石,创新会在运用传统精华元素的基础上实施创新与改革,让创新变得更有新意,让创新的步伐走得更大。因此创新与传统不相矛盾,也不相悖。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只有合理利用,使二者有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传统与创新走得更远,结合的更加紧密,相互渗透的更为融合。总之,职业学院语文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共同发挥作用,为实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新目标提供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知识保障。

参考文献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创客文化;创业教育;教W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46

0引言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十指出的“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系列政策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创客文化”对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谓“创客文化”就是指在创新精神指引下,每个人都可以像发明家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现实。近年来,“创客”们不断升级为引领全球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已将“创客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欧洲许多国家的高校已经引入配备先进数字制造工具的“创客空间”。2015年1月在国务院会议时总理也专门提出要“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1.1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就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发展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系统地、科学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潜能,所以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必须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实际,培养具有择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持。

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的将高职教育由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在“创客文化”氛围下的动手实践课程。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将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极大的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影响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当前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生源减少,院校扩招,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初步显现;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提升品牌专业、师资力量、管理效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原来的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将“创客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有效提高品牌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创客文化”特有的体制机制下促进教师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把“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有效提升院校的管理效能;由普通师生转变为“创客”,师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必将大幅提升,这一切的转变都正是顺应社会潮流,提升院校竞争力的表现。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1.3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注重技能培养还应注重通识教育、情商和财商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理论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但他们乐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实践的“创客”,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施展个性特长和挖掘潜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化,促进高职院校由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创客文化”与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强调教育本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首先着眼于创业教育课程中,其次还要贯穿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最后还要体现在实习实训的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一,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轴贯穿于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之间,让“创客文化”、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客文化”是无数个个体实现自己创意的一种现象,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体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可以说,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的关键点都在于创新教育,皆因创新教育的实现为基础。

第二,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创客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或模拟创意实现的工作情景,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创客文化”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培养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除了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客文化”,还应在专业和基础课程中融入“创客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的实际情景。课堂上的课程应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式、集体研究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创客”走出教室,将学生的创意在一定的空间内去实现,汲取创业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创业教育最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完全内化为自己所用,“创客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将创意的实现成为学生实践创业知识的最佳平台。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薛窑科研实训基地“星创天地实践班”均来自于植物保护、园艺技术等涉农专业,学生上午半天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会有很多关于奇思妙想,早晨、下午学生都在田间地头种植,实施自己的种植项目,实现自己的创意。

3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根据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性较高的实际,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已不能符合要求,应当说基于“创客文化”开展开放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3.1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或主要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创客”,针对创业过程中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关于创业者基本素质。学生可以假定自己是一名“创客”,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思考及讨论。之后由老师带领“创客”们将所思所想罗列与黑板,同时对照自己还需增强哪方面的技能。通过这样具体问题的课堂讨论,学生很容易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已经拥有的创业者基本素质,一类是自己仍需加强的基本素质。这样学生讨论之后,不仅懂得了创业的理论知识,还将此内化为今后学习的动力。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把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而阐述教学涉及的理论观点。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案例呈现。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需要事先准备好案例,课堂上可以自己讲述案例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案例并提出思考的问题。二是案例分析。案例熟悉后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可以通过集中式或自由式讨论,由问题贯穿讨论中心,通过讨论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业”的含义及成功创业的艰辛。三是观点陈述。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启发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或观点具体陈述,借此调动学生成为“创客”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四是总结归纳。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对陈述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肯定“创客”们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创创意并合理引导,让学生有所收获。

3.3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如:企事业办公室或生产车间,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研究或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社会调研。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作为“创客”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活动。“创客”们通过亲临现场,听专业介绍、看企业资料、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品质和技能,对实现创意的可能性进行有效评估。二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并邀请厂方的专业人员、创业成功者上课,在企业一线环境中加深学生对创业及企业管理的理解,拉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创客”们可以与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各自创意实现的有效途径。三是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近距离参观考察多个同类型企业。有助于学生从实践层面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创意应当在什么类型的平台才能实现,创意实现需要“创客”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3.4实习实践法

实习实践法就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师生共同进行实操活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实习实践环境中转变角色,成为“创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分小组对某些创意进行虚拟实现或真实再现。如通过搜集信息、分组讨论共同策划小企业创业方案;或对某个产品进行销售,进行创业探索。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这对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篇(7)

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刘当远,LiuDangyuan

高等学校要做履行"三个代表"的先驱和模范--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体会蔡国春,CaiGuochun

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制定好培养计划万明芳,张安富,WanMinfang,ZhangAnfu

创新能力与创新学代芬,LiDaifen

挑战问题对策--兼谈创新教育陈克峰,程纯,李文华,ChenKefeng,ChengChun,LiWenhua

浅谈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立体工程的构建高教发展与评估 刘英姿,LiuYingzi

谈我国网络大学的发展李柯,LiKe

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张庆宗,吴喜艳,ZhangQingzong,WuXiyan

重点实验室的认定与建设林达铭,LinDaming

加强归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向秀传,桂裕清,XiangXiuchuan,GuiYuqing

谈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对策吴小兰,WuXiaolan

高校教师培养的原则与方式唐昌飞,TangChangfei

高校高职称教师按学科化定岗模式的研究卢毅,严季,孙玉清,LuYi,YanJi,SunYuqing

努力做好新时期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周洪,ZhouHong

网络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网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对比顾纪鑫,丁煜,GuJixin,DingYu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陈焕江,ChenHuanjiang

试论21世纪初交通运输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路平,苏汉元

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赵华,蔡晓波,ZhaoHua,CaiXiaobo

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几项措施李华,LiHua

英语口语教学的"三向"导入彭桂芝,PengGuizhi

语言的"教学输入"与"吸收"张成唯,ZhangChengwei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滞后原因探讨胡小梅,HuXiaomei

航海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及跨文化的意义祝学庄,ZhuXuezhuang

试论新形势下轮机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尹自斌,戴乐阳,YinZibin,DaiLeyang

土质学与土力学测试与指导课件的开发与研制高教发展与评估 陈洪江,ChenHongjiang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李学文,颜东煌,LiXuewen,YanDonghuang

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龙士云,LongShiyun

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初探于峻,YuJun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蒋庆华,JiangQinhua

大学生就业制度创新探析李洪彦,LiHongyan

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谈传生,贺星辉,TanChuansheng,HuoXinghui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邓正兵,王均,DenZhengbing,WangJun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陈刚,范志雄,ChenGang,FanZhixiong

对高校改革的两点思考马建平,MaJianping

高等学校如何开创技术创新的新局面吕植勇,LuZhiyong

教书育人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苏景萍,SuJingping

略论建立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金苏孙,JinSusun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唐贤瑛,王英健,叶青,郭小蓉

高校教师要强化五种意识卜再元,PuZaiyuan

浅论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吴继红,乔京,WuJihong,QiaoJing

下学上达--知识向素质转化的一种思路黎新军,朱杰君,韩玲,LiXinjun,ZhuJiejun,HanLing

在自然科学教育中加强唯物辩证法教育的重要性邵献平,ShaoXianping

论"两课"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王静,WangJing

浅谈航海院校半军化事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熊琪,XiongQi

创新人才培养认识方面的几点反思朱广华,ZhuGuanghua

论创造意识与设计素质的培养黄群,薛勇,HuangQun,XueYongHtTp://

育人为本三论李峰,鄢群,LiFeng,YanQun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杨建萍,YangJianping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议顾素君,GuSujun

高校特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刘胜乐,LiuShengle

发展大学生社团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意义何荣波,HeRongbo

浅析经济增长中的教育因素王玮,王培根

对教育收益率的认识及其量化张瑄,吴时明

教育服务贸易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汤岳利,王培根

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王勇

简论中国古代大学教育功能的偏向任初明,黄元国

晚清教育宗旨回视杨天平,林春福

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质量保证徐向丹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师质量取向高教发展与评估 黎国华

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管见汪雷

教书育人实践与方法张远志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项喜章,付晓灵,万文君,夏剑锋,张哨军,

力学系列课程改革浅谈尹冠生,冯振宇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实践谭志扬,王英健

CAI课件研制与开发的若干问题浅析隋荷

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翟高寿,姚毅,须德,王建新,李伟生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韩德恩

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刘湘顺

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陈中泽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其克服陈菲

试论大学教学自由中的教师责任陈坤华

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孙萍

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吴文兵

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三个问题高教发展与评估 刘智运

哲学教育功能刍议杜杰

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征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王波

我国地方区域性高校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危机陈荣庆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杨杏芳,YangXingfang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舒家捷,肖云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