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38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篇(1)

1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有口腔疾病需进行拔牙的患者,将其8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9.64±13.6)岁;试验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39.74±16.3)岁。2组在年龄、性别比、有无过敏史等方面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患者PDCA护理管理模式,PDCA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首先是计划阶段:按照事先计划好的规章制度的整改方案(根据既往原因分析引起患者感染和护理满意度的关键环节进行整改),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生活背景、书写程度等各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护理制度,让每个患者能够接受拔牙前的健康宣教,并且由科室的相关人员自制预防感染措施的小手册,为患者拔牙后的生活进行指导。其次是实施阶段,在患者入院开始进行拔牙术开始时:(1)给予患者不同级别的护理,并且不同程度的患者的病情状态将其分开放置,实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2)给予患者不同的护理照料,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协助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强化知道,同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有效治疗手段。(3)向患者讲解关于口腔疾病的知识,教会患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接受治疗,提升患者对疼痛的控制力。(4)关于感染的干预:对于患者拔牙后可能出现感染的情况,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及其家属在拔牙后,对其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即引起感染的可能原因、主要的表现以及如何预防感染的发生,并且发放我科室自制的有关预防拔牙后感染措施的手册,知道患者在拔牙后的生活习惯,避免因不良习惯导致感染的出现。(5)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害怕心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预防感染的有效举措,防治口腔感染疾病的出现,提高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满意程度,给予实施干预措施持续到术后2周。最后就是检查和处理阶段,术后要求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症状,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及时就诊,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感染程度进行相应的检查,以防病情出现加重的情况。在术后两周要求患者进行随访,并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对护理满意程度的检测,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

1.3观察指标

1.3.1焦虑情绪: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主要评定焦虑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为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0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

1.3.2患者护理满意度:

于患者干预后调查,问卷内容由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制定,经过3位护理专家评价修改内容,校正后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857,内容效度为0.979,调查指标包括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总分为100,<60为不满意,60~80为基本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

1.3.3患者发生感染的评价标准:

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数>10×109/L,且患者口腔温度>37.8℃。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后的焦虑状态评分比较

2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患者的焦虑得分状态结果差异较大,试验组患者经干预后焦虑得分(42.84±2.5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焦虑得分(47.15±2.64)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经治疗后感染率的情况比较

2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后,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17.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47.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些年,由于饮食习惯,导致众多口腔疾病的出现,许多患者选择拔牙技术。拔牙的原因有很多,许多患者是由于龋齿的出现,以及牙周炎等疾病的出现,导致患者不得不选取拔牙技术。PDCA护理管理模式为一种动态的循环管理模式,其对预防口腔拔牙术后的感染有较强的临床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过程、实施的过程、检查病情的过程、处理疾病的过程等共八个过程。首先,对于此技术来说,其首要的第一步是计划阶段,通过完整的计划,确定质量管理方面的目标和主旨,以及拟定好关于此写步骤的具体实施措施和举措。分析目前的现况,找出现在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影响因 素,通过找出的问题,来找出最重要的问题多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好行动计划,并预测实施后的评估效果。计划的确立之后便是有效的实施阶段,执行事先拟定好的计划,将实际的临床效果与事先设计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估差距。处理疾病的过程分为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提出并未解决的困难,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作统一的处理,进行严格的总结,为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做为拟定标准。通过2组观察,我们发现,应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其手术的感染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模式的感染率,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传统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4结语

感染管理论文篇(3)

护理的好坏与护士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护士操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都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医院管理者要努力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规范护理行为准则,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护士能够对护理行为自觉规范,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2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确保患者不发生医院感染的必要因素是要有先进的技术理念、良好的业务水平。因此,为提高医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意识,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就护理规范化操作及相关理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培训,认真组织学习一次性物品使用、无菌操作、隔离、消毒等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能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使医护人员明确预防院内感染的规范要求,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痛苦、保障患者安全。

3严格落实管理措施

3.1完善各类院内感染规定

预防感染的关键、护理工作的基础是隔离、灭菌、消毒,为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需大力开展“五常法”,常自律、常清洁、常组织、常规范、常整顿[3]。

3.2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尤其是要加强供应室的管理,供应室负责回收全院的物品、器械进行集中供应和消毒,医院预防感染的好坏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严格执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等要求,一旦发现问题,需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处理。另外,还应重点监测一次性耗材,严把采购质量关:①为有效判定灭菌锅性能,应定期生物监测嗜热脂肪芽孢菌片,每周一次。②每日均测定浸泡消毒的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含量。③为确保消毒效果,需定期对灭菌后的敷料、器械抽样细菌培养,每月一次;④各工作区域应达到机械通风换气次数、湿度及温度的要求。⑤在处理各类物品的灭菌工作时务必要本着“先清洗后消毒”的原则。严格按照四步清洗法来进行洗涤。为便于操作,将重复使用的意料器械及器具进行相应的清点分类,并将其放置于器械框内,严格执行封闭式回收。

3.3合理使用抗生素

基于患者的药敏结果和细菌培养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最好要做到早期足量,尤其要密切观察是否会出现菌群失调征象[4]。

3.4防止继发感染

感染管理论文篇(4)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前36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62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6.8±8.2岁,普外科手术175例,骨科手术98例,妇产科手术51例,泌尿科手术44例;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管理后的37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66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7.2±7.1岁,普外科手术178例,骨科手术101例,妇产科手术53例,泌尿科手术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较实施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结果

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后感染率为2.39%(9例/376例),明显低于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前的感染率9.52%(35例/3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发生外科手术室感染的高危因素

(1)术前洗手不彻底:操作者指尖和前臂消毒不彻底,术中一旦划破手套,手上的细菌就会对手术术野造成直接污染,从而感染切口。

(2)器械物品消毒不认真:患者的血液、粘液及脓液等脏物沾染在用过的医疗器械上,如果消毒、清洗不彻底就会发生医院感染。手术所需的一次性物品由于包装破损或过期也会引发感染。

(3)医护人员流动管理不严格:病原菌及带菌微粒通过空气中的尘埃和飞沫降落到器械、敷料及切口处造成感染,人员流动可以增加手术室空气的细菌数量增大感染几率。

(4)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年龄过大或存在基础性疾病等因素造成其免疫力低,均可加大手术的感染率。

3.2护理管理措施

(1)加强控制感染意识:建立健全外科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护士长、手术室成员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实施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定期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学习,强化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达到降低手术室感染率的目的。

(2)严格洗手制度:采用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法进行术前洗手,不短于5min,双手均高于肘部,无菌擦手巾擦干或自然晾干后手及前臂处用消毒液3-5ml涂擦,1min后方可穿无菌手术衣,戴灭菌手套;使用清洁剂或肥皂进行普通洗手,指缝、掌心、手指关节、手背、指腹拇指、指尖及腕部认真揉搓,不少于15s后流水冲洗干净。与严重污染源接触时,首先使用消毒剂洗手并浸泡3min以上后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双手;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定期监测手指带菌数,应不超过5cuf/cm2。

(3)加强器械消毒:成功灭菌消毒的关键是加强手术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一次性物品的管理;术后医疗器械要用加酶清洁剂认真清洁,被感染的特殊医疗器械要浸泡在含氯消毒药水后再清洗,最后进行高压灭菌;一次性使用物品使用前认真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绝对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

(4)空气质量监控:通风设备齐全,每日应定时通气,窗户密封性好;每天和术后要及时消毒,紫外线空气消毒2h/d,连台手术中间要开放0.5-1小时;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空气培养每月1次,细菌数小于200cfu/m3;为减少不必要的物品移动,应将物品摆放整齐,绝对禁止在手术间整理包布,人员流动现象尽量减少。

(5)其他:加强静脉置管、尿道插管、气管插管等各种管路的管理,专人负责,及时纠正错误;为降低患者在等候手术的期间内发生交叉感染及院内致病菌定植,应嘱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外科手术室的手术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等特点,手术在安排上要合理,术中应依照患者的血清情况及切口的污染程度安排患者检查,感染性手术应在每日最后进行;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各种医疗废物要严格按照规定分类、存放、包装并处理。本研究通过对外科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后,感染率由实施前的9.52%下降至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外科手术室实施护理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

4结语

感染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53-02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河南南阳眼科医院经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系统化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感染管理质量逐步提高,对保证医疗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健全组织机构

南阳眼科医院于2000年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和感染管理科,由分管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感染管理科科长、预防保健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医务科科长任副主任委员;药剂科、设备科、门诊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化验室、手术室、ICU、供应室的负责同志为委员;各病区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师组成,实现了成立

三级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2 建立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定了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如《委员会职责》《抗生素管理小组成员职责》《医疗护理信息员职责》《临床感染管理小组职责》《感染科专职人员职责》等。

建立《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信息反馈考核制度》《感染管理监测制度》《委员会工作制度》《在职教育制度》《岗前培训制度》《消毒灭菌环境监测制度》《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考核。

建立必备手册20余本,同时建立高危科室的保洁监控措施和医疗、护理信息网络人员活动记录。

建立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登记本、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对一次性医疗用物使用后的放置位置进行标识,对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分类收集阶段、运输阶段、处理阶段等,均接WHO的要求进行规范管理,防止感染源的交叉传播,同时严把一次性医疗用品采购、质量验收关等,保证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结合各科室病种的特点,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制作抗菌药物分类表,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查证与质控评价表等,每季度对出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同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抗生素使用的专项查房,以点带面,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菌群失调和细菌定植。

3 开展综合监测和目标监测,实行目标管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与医院感染有关的重要部门和科室实行目标管理,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和各项控制指标,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高危科室感染管理规范,监督检查评分标准和保洁监控措施,在全面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高危科室的监测、监控。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和易感因素、易感人群的监测分析。强化氧气湿化瓶、人工呼吸机、雾化吸入器等医用器材的消毒灭菌管理。开展ICU专例、外科医师感染专例调查,高危科室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等目标监测,揭示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控制医院感染提示方向与途径。

4 在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中认真实施PDCA循环管理

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其基本的运作方式是以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科学工作程序进行管理循环,亦称“戴明循环”。南阳眼科医院将这一管理理论应用于感染管理工作中,分阶段、有步骤地制定并实施感染管理措施。

4.1 计划阶段

分析院内感染现状。以《院内感染管理规范》为指南,找出问题,并及时分析。分析现状时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各种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事实,尽可能用数据说明,并且要从诸多问题中找出主要问题作为计划的主要内容。

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因素有的是内源性,有的是外源性,而引起内源和外源性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逐个问题、逐个原因地加以分析,根据各科疾病的性质和临床症状,寻找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找出影响院内感染控制的主要原因。要全方位找出主要的、直接影响院内感染控制的因素,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院内感染管理计划应该具体、明确,要有配套的检查和考核细则,同时要有定量的考核目标,避免空洞、含糊、抽象的语言。

4.2 实施阶段

实施这一阶段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到了让感染管理信息网络人员和每名医护人员都明确监测、监控的要求和目的,同时使各临床科室、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等知道自己科室应该实施的内容及如何实施、院内感染控制须达到何种标准、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实行具体责任到人,如制定《信息网络人员职责》《委员会委员职责分工表》《鉴定感染管理责任书》等。

4.3 检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检查院内感染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验证计划执行的结果,还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之处,是否达到控制院内感染、缩短病人住院日数、提高医疗质量的效应,同时注意发现新问题。

4.4 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根据计划、实施检查的结果,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GB标准》以及控制院内感染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并分析原因,是计划不当还是管理不善或执行制度不严格而造成的,同时要分清责任,按考核内容及时奖惩,并将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的计划中去解决。

5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是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的基础,工作中把医院感染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有慎独观念和角色转换心理,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自觉性。

6 提高全员感染管理意识

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职工教育,如邀请省内专家多次来院讲学,播放录像,业务讲座,举办医院感染监控学习班,岗前培训,医院感染学术论文交流,并将论文汇编成册,举行医院感染知识竞赛、组织感染管理基本理论考试等。

重视对实习、进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特别把卫生员的培训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并对其进行考核,使之适应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通过多年的反复强化培训,全员培训的合格率已达98.8%,覆盖率已达95.2%。

7 认真总结经验

在全院参与制定宏观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同时,还鼓励全院医务人员开展感染管理微观方面的研究与经验总结,如积极开展医院感染专题研究和撰写论文。2007年初至今,广大医务人员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发表省级以上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论文数十篇,使医院感染管理的经验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推广。

总之,南阳眼科医院采取了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整改、边对照的方法,认真寻找差距,不断完善,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系统化,感染管理质量大大提高,为医疗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感染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把其提高到保护全人类健康的高度来认识,务在其位,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实行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展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感染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中医院;感染管理; 评价体系;德尔菲法

医院感染管理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先进国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步入正轨,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1]。近几年,医院感染管理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但在中医医院,问题仍然比较显著。国内尚未有统一的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构建,旨在为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四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感染管理领域专家30名,入选标准:①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②从事感染管理领域工作10年及以上,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30人中:男9人,女21人。年龄39~57岁,平均年龄45.7岁。从事感染领域工作时间10~29年,平均工作年限14.4年。学历:本科16人,硕士11人,博士3人。职称:副高级职称19人,正高级职称11人。其中从事感染管理6人,从事临床15人,从事护理管理9人。

1.2 方法

1.2.1 成立课题小组 小组成员12名,感染管理专家6名,研究生5名,统计分析专家1名。主要任务是确定研究主题、文献回顾、确定函询专家、对函询反馈的信息进行讨论整理,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专家一致性意见。

1.2.2 问卷设计 课题组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参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感染管理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结合目前中医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函询问卷。经过几轮讨论,最终确定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68项三级指标的初级条目池。

1.2.3 专家函询 课题小组将初步拟定的指标条目制成函询表。运用德尔菲法,拟进行3轮专家函询,但两轮函询完成后,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故只进行两轮函询。发放第一轮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课题相关的研究意义和填写说明,请专家对初步拟定的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否赞同及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增设指标。同时附上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指标内容的熟悉程度、指标重要性的判断依据及其影响大小。指标的重要性程度采用5个等级Likert计分法,对指标重要性判断依据分为4类,工作经验、理论分析、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直觉判断,将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并分别赋值。课题小组对第一轮函询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数据并将结果反馈。据第一轮反馈结果制成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专家再次判断,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

1.2.4 评价指标的筛选标准 根据筛选标准[2]即各个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3.5、满分比>0.20、变异系数

1.2.5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2010和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轮函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各级指标权重值及Kendall协调系数W。

2 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 第一轮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分,均有效,有效率100%。第二轮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均有效,有效率100%。表明专家有很好的积极性。本研究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为0.775~0.95,总体权威系数为0.81。

2.2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通过变异系数(CV)和专家Kendall协调系数W表示。本研究第二轮各指标的变异系数CV为0.085~0.13。第二轮专家意见的Kendall协调系数W值及x2检验结果,见表1。

2.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4.13~5.0、标准差在0.183~0.563之间、满分比23.3%~100%。

2.4 课题小组对两轮咨询结果的处理 ①专家对第一轮函询结果的Ⅰ级指标未提出任何建议;对Ⅱ级、Ⅲ级指标共提出4条删除建议,采纳2条,7条修改建议,采纳4条,6条增加建议,采纳3条, 2条合并建议,采纳1条。②专家第二轮函询结果Ⅰ级、Ⅱ级指标均未提出任何建议,Ⅲ级指标提出6条修改意见,采纳2条。最终形成了包括3项Ⅰ级指标,19项Ⅱ级指标,69项Ⅲ级指标的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体系。

2.5 各级指标权重 课题小组运用百分权重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见表2。

3 讨论

3.1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两轮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Cr≥0.7,两轮专家函询指标重要性赋值的变异系数均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结果分析

3.2.1 一级指标 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SPO)原理是在近几十年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卫生管理研究方法[3]。据"结构-过程-结果"原理,将一级指标确立为结构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3项。

3.2.2 二级指标 根据两轮专家函询,结合课题小组的整理分析最终将二级指标确定为19项。其中"结构管理"的二级指标4项。大量的文献资料[4,5],都表明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人员管理、医院建筑布局是评价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必要条件。其中"过程管理"专家提出了很多建议,表明专家对"过程管理"的关注和它的重要性,最终确定为13项。其中指标权重最高的是"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操作"。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6,7]。权重赋值在第二位的是"医院的消毒与隔离"和"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研究显示[8,9],消毒隔离制度和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他项目权重见表2。"结果管理"的二级指标2项,包括"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监测结果分析与反馈",专家表示定期对医院进行管理工作评价和监测结果分析与反馈是必要的,可以把医院现存的感染管理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提高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3.2.3 三级指标 经过两轮专家的咨询,最终确定69个三级指标,并确定了指标权重。

4 结论

运用多指标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并为临床和护理人员提供实践的准则和指南。由于地域局限性,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地域范围,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评定。

参考文献:

[1]王书会,吴守彩.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53.

[2]关勋强,李瑞兴,刘运成.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80-84.

[3]郝模.卫生政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2.

[4]贺买宏,张必胜.加强感染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617(5):35-36.

[5]阮立功,徐风倩.浅谈医院建筑与医院感染控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6):138-139.

[6]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85-187.

[7]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感染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感染病例监控;环节管理;漏报率;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67-02

Emphasis of process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timelines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ZHANG Yanping, DING Xiaop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226001,China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mode of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 we find that emphasis of process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detection problems timely and improvement of monitoring methods purposefully can set up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s effectively, feedback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timely, and also reduce the fail-to-report rate, thus the timelines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is Improved which is help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s.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Process management; Fail-to-report rate; Timeliness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感染漏报率居高不下。为了达到规定要求和通过检查,医院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上可能存在虚假瞒报等情况,无法体现医院感染监控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医院感染的宏观管理和全面控制[1]。我院自2004年开始逐渐转变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控模式,由原有的以回顾性监测为主,前瞻性监测为辅,注重上报数据采集的监控模式向以前瞻性监测为主,回顾性监测为辅,兼顾开展重点科室的目标性监测,注重实时数据采集的监控模式转变。在监控模式的转型过程中注重加强监控环节管理、发现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改进,能使整个监控系统运行通畅,感染监控信息反馈及时、准确。通过新监控模式的应用,我院感染漏报率由最初的17.1%下降到目前的2.2%。现将我院监控模式改变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改进病例监控流程,提高专职人员的监控能力及工作效率

1.1 重新制定阳性检验结果的检索标准,改变信息反馈滞后现象

前瞻性调查以临床阳性检验结果为查房依据,原有阳性检验结果包括粪常规、尿常规、脑脊液常规、抗结核抗体试验、肝功能、输血系列、微生物培养(血、引流物、分泌物等)等。日查抄阳性结果90~100例次。粪常规、尿常规阳性查抄比例大约占50%,多为住院患者入院常规检查。我院地处肝炎高发地区,输血系列中两对半阳性患者居多,约占提请临床执行消毒隔离阳性反馈单的80%,存在部分阳性检验信息反馈时患者已出院现象。因此,应提高阳性检验结果的检索标准,停止对粪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输血系列的查抄,重点检索微生物培养结果,提升多重耐药菌的反馈力度,要求细菌实验室对下发的多重耐药菌阳性的化验单加盖提示章,提请临床及时执行消毒隔离,从而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扩散,杜绝医院内交叉感染。如发现科室有同种病原菌感染3株或3株以上者,或检出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特殊病原体,及时反馈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将及时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把感染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1.2 改变前瞻性调查中专职人员频繁轮动现象

①对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实行“定时、定区”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全院病区分布进行分区管辖,每年轮换。专职人员在熟悉掌握所管辖病区的病种特点的同时,总结各病区历年来的感染特点。②不定期举行有针对性的科内感染监控知识讨论会,就发现的疑难病例进行科内讨论,并与临床医生进行共同会诊,从而使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密切了与临床医务人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二者更好的交流医院感染信息,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自觉填报意识。

1.3 规范调查方法,提高专职人员的查房质量

前瞻性调查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根据阳性检验反馈及时提请临床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②根据阳性检验结果查询病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入院常规检查、基础病及并发症;③询问临床感染监控信息员近期有无发热或腹泻等感染症状患者,进行现场查房;④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进行现场病例查阅以利于早期发现医院感染迹象;⑤查房中所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与床位医生沟通交流,并督促其及时填写感染病例填报卡;⑥对临床填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核实、完善。开展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时工作要细致、扎实,专职人员下病区查房时的认真程度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漏报率的高低,因此,专职人员工作要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查房工作[2]。

1.4 针对病区情况及感染特点,在查房频率上有所侧重

干部病区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病情变化不大,阳性检验结果反馈少。专职人员可每周进行1次现场查询,了解有无感染动态。对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高危科室,由于其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侵袭性操作较多,专职人员应在保证每周3次查房的基础上,根据监控现况适当增加查房次数,即有针对性地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逐步深化医院感染病例的前瞻性调查,以保证及时发现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1.5 提高诊断准确性,增强临床填报意识

我院医生对医院感染报告卡的填报存在一定误区,医院部分临床医生对于主动填报医院感染报告卡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是额外的工作;医院感染病例填报随意性大,由谁负责填报报告卡,责任定位不清;对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熟练,概念模糊不清;对内源性感染认识不足,与并发症混淆;为避免漏报,出现阳性体征或检验结果就填写感染病例报告卡,感染诊断依据不足。为做好医院感染病例填报工作,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印刷成手册下发,全院医生人手1册,随身携带,以方便学习,掌握诊断标准。②强化“医院感染报告制度”的执行,明确要求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在24 h内上报感染办,填写责任人落实到该感染发生期间的床位医生。③专职人员在查房中发现可疑患者,则应督查医生及时送检病原菌培养及相关辅助检查,提高感染病例诊断的内涵。④每月将感染监控数据及时反馈给临床,促进科主任及护士长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程度。

2 加强全员培训及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2.1 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立专职人员业务档案,有计划安排专职人员外出学习与进修,接受感染监控新动态、新发展、新技术。每人每年参加业务学习不少于16学时,科内将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感染管理知识考试,不断提升专职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2.2 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的教育方式,提高全员的参与意识

在新形势下,医院感染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切实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继续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在感染监控与环节管理上的整体素质[3]。我院将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教育纳入医院员工继续教育的规划之中,分层、分批采取不同形式对全院医、技、护、工等各类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开展全体员工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定期邀请省级或以上的感染管理专家来院进行讲座,使全体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医院感染最新动态和监测技术;对医院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责任人分部门、分专业进行重点理论和技能培训;编写了《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手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手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文件汇编》,并下发临床科室普及医院感染基础知识;通过医院三基考试检验学习效果,提高了各级各类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并认真落实使其变为自觉行动,防患于未然[4]。

3 完善感染监控管理机制,保障感染监控系统畅通

3.1 运用人文管理形成良性管理机制[5]

医院感染管理是交叉学科贯穿于医疗、护理的每个环节中,但常被认为是附属任务[6]。为避免将感染监控工作仅仅落实在表面数据上,树立感染监控的学科威信,我院感染办在制定感染监控考核条例时,注意就相关内容与临床科室进行充分的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从而调动和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考核条例的执行力度,保障感染病例监控系统的信息准确、及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能。

3.2 完善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发挥临床监控小组的作用

①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三级网络,定期召开感染管理委员会全委会例会,监控网点兼职人员会议,讨论制定监控规划、制度和沟通交流有关信息。②及时将全院监控动态送到主管院长及科室负责人手中,提高院领导及科室主任对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③保证临床感染监控人员相对固定,每两年对全院感染监控人员的工作进行评比表彰,提高临床感染监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感染漏报率在科室综合目标质量考核中的比重,做到奖惩分明,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总之,医院感染病例监控环节管理的持续改进能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保障了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畅通,提高了医院感染监控的时效性,有利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晓炜,孟黎辉,郑佳,等.医院感染漏报率不同统计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6-28.

[2] 任玲,周宏.前瞻性调查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1-752.

[3] 丁国英,封子秀,刘思新.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环节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03-404.

[4] 董俊英.医院感染管理与环节控制[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1):113-114.

[5] 盛健玲,李跃程,郭思,等.人文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52-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