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07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1)

(一)社区体育的功能作为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主要有以下的功能:第一,社区体育可以增进健康。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制弱化,生物适应能力越来越差。社区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活动方式,对于改善人的弱化体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第二,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交往。社区体育通过动态的、集体形式的活动,为邻里、家人、朋友提供了一个休闲交往的场所和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树立积极、友爱的观念,增加群众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社区体育可以丰富生活情趣。体育活动中也存在着美,体操中优美的姿势、跳高中完美的助跑、以及排球柔美的弧线等等。这些美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四,社区体育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社区体育也是一项竞技运动,有成功也有失败,人们在拼搏中享受磨难,在竞争中克服障碍,在困难中磨练意志。

(二)社区体育的特点社区体育的参与者都是社区内的人员,他们参加社区体育的目的较为单一,有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是为了塑造形体、有的是为了心情愉悦;社区体育的活动是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开展的,参加的人群虽很多样,但都是主动参加并坚持的;社区体育形式多样,每个人群所开展的内容都各不相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社区体育的实施过程极为复杂,只能靠人们的自觉参与来灵活进行。

二、社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促进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其身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释放这种精神压力,就很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问题。人们在参加运动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受到适宜的刺激,从而使人身体感到舒适,伴随着愉快轻松的健身氛围,便可以释放心理压力,最终达到自身的和谐的目的。

(二)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就是说人和人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融洽和睦的关系。社区体育用其轻松的组织基调,为社区群众构建一个关系平等、情感融洽的氛围。在参加运动时,人们之间产生的信任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沟通合作,为生活中亲子关系、邻里关系以及朋友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和谐文化是社会的软实力,它不可能像法律制度那样明显的规定表现出来,只能在法律制度所不及的地方发挥作用。社区体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化的制约,而文化的传播则促进着社区体育的开展。现在我国的小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指标,这无疑又一次肯定了社区体育的重要性。

三、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体育的发展迫在眉睫。现在参加社会体育的人员多是收入较高、闲暇时间较多的人,而工人、主妇等则很少参与,在年龄上来说老年人居多,青年人较少;而人们参加社会体育的时间多是早上和晚上,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活动持续的时间也在变化,春夏时间长,秋冬时间短;从活动场所上来说,则主要是社区场地、公园空地等,空间拥挤,没有正规的场所;在组织形式上来看,基本上都是自觉自发组织的,没有专业参考性。

四、完善社区体育,促进社会和谐

(一)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全民健身是社区体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必经之路。宣传全民健身就是要大力倡导并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不论是学习紧张的高中生,还是异常忙碌的商人,或者是整日操劳的家庭主妇,都要鼓励他们参加到运动中来。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要从人们的基础生活开始着手,在周末开展健康健身教育活动,印发宣传手册强调健身的好处,让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另外还可以在“全民健身日”这天,开展社区内的运动竞技活动,以实际行动将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带动群众投身到健身之中。

(二)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在发展社区体育的过程中,国家应该起到积极示范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家不仅要加大宣传,还要树立典型,示范引导,这就要求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让他们来带动全民运动。国家可以吸收体育教师、体育干部、或者离退休的体育分子进来,进行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另外,还可以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安排社区体育的实习课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这样不仅满足了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要求,还为大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社区体育建设的必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现在的健身设施没有针对性,有些设施知识摆设,根本不能使用。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健全组织机构,为各个人群量身定制健身设施与健身活动。例如,对于特殊人群,应该在公共场所修建无障碍健身设施,为他们的健身提供有利条件。针对不同的人群,创设对应的体育活动机会,避免出现歧视的行为,让各类人都能轻松愉悦的健身,努力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局面。

五、结束语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2)

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构建和谐雨花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1、选题目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雨花区是1996年长沙市区划调整成立的新区,它地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枢纽位置,武广高铁、京珠高速、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和城际铁路、城市地铁在区内纵横交错,随着城市开发的深入,雨花区在长沙市的“窗口”地位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雨花,这是摆在区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诸多力量中,政府肯定居于主导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只有真正实现从经济建设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才能担当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任务,才能充分利用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地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必须抓住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加快雨花区的发展步伐,为中部崛起作出应尽的贡献。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所研究,近年我国这方面的著述也颇多,但专门侧重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文章比较少。

3、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本人是雨花区政府交通局的副局长,长期从事城市管理、交通监管、社会服务工作,多年的实践,深感政府的服务程度、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极大。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领导讲话、调查资料、理论文章百余万字,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料较多,还在工作之余翻阅了大量的有关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建设的报刊、杂志、书籍,做了读书笔记,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主要参考资料: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XX年。

2、《推进服务型政府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XX年版。

3、《和谐社会,重在建设》,研究出版社,XX年版。

4、《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中央文献出版社,XX年版。

5、《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XX年版。

6、雨花区XX年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等等。

二、论文结构(提纲)

一、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在方向和内容上一致

第二,服务型政府主导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依存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政府发扬民主,健全法治

第二,政府要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第四,政府必须维护好社会的安定与有序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构建和谐雨花

第一,坚持抓好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雨花提供物质条件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为构建和谐雨花打好制度基础

第三,优化雨花区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努力维护雨花区社会稳定

第五,着眼雨花区的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的问题)

(一)写作进程安排

XX年7~8月,毕业论文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XX年9月,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提纲。

XX年10~12月,撰写论文初稿。

XX年1~3月,修改论文并定稿。

(二)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工学矛盾,基层工作辛苦、劳累、时间紧张,资料还有待继续的充实。

学员签名:张 敬 XX年9月25日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3)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是政府和国家管理的最小单元。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社区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组成结构。能否有效开展新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能否得到提升,继而关系到和谐社区能否得到有效构建。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1和谐社区构建与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所谓的和谐社区,其实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制约和约束下,使一定数量居民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一个环节优美、管理有序、安全幸福、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社区。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了使社区居民拥有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使社区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将能够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自然环境和社会保持和谐,因此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而在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农村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继而使新农村的建设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21把握农民思想教育主题

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农民思想教育主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农民。只有广大农民进行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改革。而单单依靠外部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无法使新农村的改革成果得到保持的,所以也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以培育农民主体性为主要教育任务[1]。为此,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农民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而加强该类工作的开展,则能够使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依托于国家的思想得到克服,所以能够使农民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提升。

除了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还要意识到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合作互助。所以,在开展新农村思政教育时,需要加强农民合作意识的培养,以便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为此,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宣传活动的开展,以便使广大农民的依法办社意识和新型合作理念得到增强,继而为社区居民的合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意识的教育。因为在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管理民主。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农民民主意识教育开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要引导新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活动的有序参与,并且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使广大农民形成民主的观念。为此,还要从社区居民关系的社区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以便使居民形成参政和议政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公民意识教育,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从而督促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中。

22加强社区居民舆论引导

在国家提出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着和谐社区构建加强宣传教育,以便实现对社区居民的舆论引导。因为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居民行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使其按照舆论引导方向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就目前来看,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还应该加强新媒体的运用,以便加强新农村社区舆论的创造和传播,继而使社区居民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有效的正确引导。从舆论内容上来看,首先应该对目前社会舆论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形成一个具有稳定客观量化的可评价体系,并且建立良性的舆论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则可以根据体系标准进行社区舆论的正面引导。此外,针对社会公共事件,也可以进行舆论的制造,以便在进行舆论的正向宣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2]。而在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舆论引导方法的运用,则能够使社区居民的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23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

在新农村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利用乡土语言艺术进行教育内容的表达,从而与社区居民更好的交流。同时,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乡土语言能够从思想上与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交流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正确思想的传递。而利用平民化的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理解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传输;另一方面,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3]。具体来讲,就是从农民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使社区居民认识到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性。而通过熟悉的内容向社区居民传递这样的思想,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24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

实际上,社区环境也会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和谐社区的构建与社区环境建设以及思政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有必要进行新农村社区环境的优化,并且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思政教育者需要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将和谐社区构建思想融入到社区活动中。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青年文明号”“讲文明、树新风”等社区活动,从而加深新农村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构建方法的认识[4];另一方面,采取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还要进行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的开展,以便有效进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的营造。为此,还要从年龄、文化水平等角度进行社区居民的层次划分,以便合理进行社区活动的安排。

25实现农民教育双向互动

想要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得到增强,还要实现农民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开展相应教育工作。而通过与农民进行双向互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发展情况,并且了解广大农民对和谐社区构建问题的认识情况,从而采取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的政治教育方法开展相应教育工作。此外,从根本上来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精神建设。所以,在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农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发展情况[5]。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从而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4)

[关键词]发展;旅游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旅游业的强大经济和社会功能,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整合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精华,为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理论体系架构奠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基础。它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化认识的体现

任何一个政党执政,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基础。执政党的职能不仅要管理经济,而且还要管理社会。执政党管理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下,执政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才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新的历史性课题不断地提出,需要理论去指导实践。目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动;利益关系愈显复杂;政治经济需要提高;国内收入差距扩大;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就业形势严峻引起社会不稳定;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问题都是中国实现小康必须逾越的障碍,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某些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它对我们处理大至当代国际、国内事务,小至家庭事务、同事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精神新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意义,正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互相依赖协作中从事各种活动,这种互相依赖协作的总和就是社会。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劳动方式的变化和人们活动的结果,不仅形成了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还形成了客观的社会结构。因此,和谐社会,实际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四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自我作为具体的存在是这个总和的聚焦点,并由此展示其丰富性。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每个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总和,而个人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个人获得某种发展。社会的发展要以个人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正是在无数个人有目的的活动中展开的,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展开和实现的。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社会充分实现了对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关怀,个体才能达到自主与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摩擦才会得以消除,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社会才会和谐。因而,和谐社会中,人们应当能够各尽其能地劳动,各得其所地生活。

(二)社会结构和谐

和谐社会还包含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强化了人们的经济意识和利益观念,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明朗和更加具体,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同时,不同社会利益主体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必须确立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经济发展和谐

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收入不协调,贫富差距幅度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把握社会矛盾全局,抓好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自然资源的耗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关注生态伦理,推崇可持续发展,日益被人们所认同。我党十六大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们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与共生是和谐社会最为基本的特征。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说,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一方面,在自然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在学习、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控制人自身的利益,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

三、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推动中西部和农村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观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融洽社会关系;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它能促进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继续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观。科学的旅游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通过特色化的产品、人性化的服务、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经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从流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使旅游业走上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特色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旅游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真正凸现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旅游业的旅游经济功能,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由于强大的辐射效应与乘数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在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提升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功能。一是通过“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发,加速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加速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国内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国际旅游,注入外汇收入;通过提升旅游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经贸投资,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刺激区域内会展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系统的升级;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和扩展旅游业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挖掘和扩展旅游业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游业的就业功能,增加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促使人们能够各有所职,各尽其能,缓解个体间以及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二是扩展旅游业的社会交流功能,促进当地居民与游客直接和间接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实现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区域间流动,促使社会关系能够和谐发展。三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旅游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马尼拉宣言》已经将旅游看作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我国旅游主体多为城镇居民,农民旅游者甚少。一个占国家居民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旅游需求缺位的旅游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启动农民旅游市场,真正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5)

关键词:群众文化 构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98-01

前言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社区的最为关键的部分。进行文化建设是宣传和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最为关键的途径。在我国的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从群众文化建设入手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群众文化的有效构建对构建和谐社区有重要的帮助,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需要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建立先进的文化,通过这种先进的文化的构建,合理的引导社区群众的思想。因此,需要积极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鼓励市民积极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群众文化的有效构建能够给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群众文化是社会成员一项最为基本的要求,对于提高群众的生活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鼓励人们积极的参加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向群众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效的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让群众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求放松,协调人们之间的人际相处,进一步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从要充分的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对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加强监督和指导,适时的进行培训,不断的切实的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使得群众文化建设能够规范、有力、全面的推进。

1.要构建社区文化团队,为进一步的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构建社会文化团队,对于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可以建立健全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这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项新的任务,能够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再如,可以成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小组,组织社区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同时能够和社区的中老年群众进行及时的交流,向他们传授新的知识。

2.要加强乡村的旅游文化建设和社区的文化活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进一步的加强群众社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一些娱乐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场所。如,在潜山城区可发挥群众文化辅导点的作用,鼓励群众成立社区秧歌队、广场舞队或者是腰鼓队、合唱队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文艺比赛,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提升群众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发挥天柱山旅游资源的优势,利用人文资源,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提升群众的整体的文化水平。如,五庙乡、官庄镇、塔畈乡等拥有“t色旅游”资源的地区,要积极的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吸引外界的游客来参观,同时群众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更加的热爱本地区的文化,在这样的活动和交往中,群众的文化素养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3.要加快建设文化馆的进程

文化馆是政府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建设有利于群众更加有组织有规律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因此,文化馆的有效建设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文化馆的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文化馆的建设应该具有地方的特色,体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充分的汲取了当地群众的智慧,通过故事征集、美食品鉴、明信片、寻宝等等有趣的活动,充分彰显文化基因,在铭记、延续和挖掘中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4.要走出去,加强交流与沟通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要经常注意和其他社区的文化情况进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构建更加和谐的社区。这就需要社区的每一位群众都要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走出去多多的了解其他的社区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的。对于好的模式或者是方法,要积极的借鉴,为本社区的文化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社区负责人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的和其他的社区进行交流,在交流和沟通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尽可能的借鉴其他社区的长处,构建更加和谐的社区。总是,构建和谐的社区不是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社区的群众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每一位群众都要通过各种的方式,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人,并积极地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区。

结语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真正的将“五位一体”落实到实处。但是在群众文化较为薄弱的今天,需要大力建设群众文化,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祝健.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J]. 才智,2015,(01):348.

[2]刘惠荣.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J]. 群文天地,2012,(23):91-93.

[3]宋清.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11,(11):170.

[4]王中海. 构建和谐社会 赋予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内涵[J]. 价值工程,2010,(04):107.

[5]艾和.试论社区传统文化团队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示范作用[J]. 大众文艺. 2012(09)

[6]徐艳辉,朱本红.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 华章. 2010(13)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6)

为深入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迎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日前,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江西联合主办“和谐中国(庐山)・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景区论坛”。中国科社学会会长赵曜教授、中国科社学会副会长、北京科社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闫志民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徐鸿武教授、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卢先福教授、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严书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教授、《学习时报》总编、中央党校周为民教授等著名专家和江西省副省长、中共九江市委书记赵智勇、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九江市委常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欧阳泉华、庐山管理局局长郑翔、人民日报报刊管理部副主任吴奇、人民论坛杂志社主编贾立政等参加论坛。赵智勇、吴奇同志分别致辞。

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贾立政同志在总结中谈到,本次论坛有三大特色:一是在一个重要时机、一个重要景区、选择了一个重要话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大会的主题就是全面分析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问题。庐山和谐景区构建卓有成效。本次论坛时间、地点和主题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二是本次论坛智者荟萃、权威专家云集。与会专家提出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见解,如赵曜会长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景天魁教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要给中国人一个新的活法,而新活法的根本在于文化的崛起;严书翰教授提出,和谐社会研究,要解读五大问题;和谐社会建设,要提倡实化,防止虚化;卢先福教授提出如何把重大的理论成果或者理论创新转化为方针政策,转化为全党的自觉行动;还有徐鸿武教授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闫志民教授阐述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并对矛盾学说进行了崭新的解读;周为民教授提出贫穷不会带来和谐,等等。三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论坛到会的既有北京的专家学者,又有地方的党政干部,这样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的碰撞,实现了我们人民论坛始终倡导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统一,对创新理论实践发展却很有价值。

本次论坛由江西省庐山景区管理局协办。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管理局的党员干部百人参加论坛,九江市部分群众自发参加。以下是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编,按发言顺序整理。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居民自治 居委会 自治功能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以来,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政府沟通民众的桥梁,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符合社区居民内心愿望、管理成本低廉、能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且有利于社区民主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而要实行社区居民自治就必须纠正社区中最具权威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行政化角色错位,使其真正发挥自治功能。由此可知,社区居委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不可退却的责任,即: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城市社区居委会必须充分发挥自治功能。 

 

一、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应该是介于街道和现有居委会之间的、具有完整地域性和基本服务功能的生活小区。社区作为政府工作和社会事务的重心,能否以优良的服务惠及社区群众,以有效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以优美的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占领社区阵地,以良好的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对企业事业单位直接管理,城市社会由一个个企业事业单位构成。国家通过单位管理社会,并事实上覆盖着社会。在这种情形下,主流城市社会成员大都属于单位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传统的单位制开始解体,城市的人们也逐步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成现在的“社会人”,单位的社会职能也开始向城市基层组织转移。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大量市场解决不了、政府又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都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过去由单位行使的社会职能,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 所以说,和谐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其次,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管理体制运转有序。和谐社区建设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即通过开发和动员社区资源,将社区建设成为安全、文明、和谐的家园,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和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只有直接生活在社区之中并能对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负有责任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能够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和表达社会需求。在城市社区这一层面,社区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对于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时期,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都依托于社区。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人心向背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虽然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与冲突,但是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每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也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强党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在城市中,社区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地,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在社区完成,社区处在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够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范围内的表达自由,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 

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密尔在其著作《论自由》中写道:“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除在一些私人联系很强的事情外,任何他人对于他的福祉所怀有的关切,和他自己所怀有的关切比较起来,都是微薄而肤浅的。”[1](p.82) “有许多事情,虽然由一些个人来办未必像政府官吏办得那样好,但是仍宜让个人来办而不要由政府来办;因为作为对于他们个人的精神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来说,这样可以加强他们主动的才能,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留给他们去对付的课题上获得熟悉的知识。”[1](pp.118-119)密尔从人性偏爱的角度说明,任何事情交由与其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来办理总比交由与其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人来办理好。按照密尔的逻辑,社区内的事务都是些与居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些事务交由居民自己来办理,总比交给其他人来办理好。社区实行居民自治既能够提高居民自我管理水平,又可以培养居民关爱社区的情怀,使邻里间和睦友善,亲密合作,从而最终促成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 

首先,社区居民自治是应对全能政府“失效”,构建和谐社区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