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7 11:19:06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1)

关键词:社会治理;精细化;全民共建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五中全会首提“社会治理精细化”,这既是对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的转变为前提,社会发展战略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一、深刻理解“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背景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需求多样化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受到行政领域粗放式管理思维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习惯于运用笼统的、模糊的处理方式进行社会治理,表现为管理浮于表面,标准化程度较低,工作不到位等,导致“大概差不多”、“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使得政府既投入了成本,又无法收获预期的治理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体验政治”时代。“体验政治”的突出特点是:首先,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了民众的需求,实际效果好与否,评判的对象是民众,民众根据自身的体验来评判。很多时候,虽然一些领导干部学历高、能力强,常常“5+2”、“白加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但往往吃力不讨好。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能够恰到好处地了解并且改善群众的体验,老百姓的用户体验并不好。其次,民众的体验更加偏重于“小事”。民众的体验更加深切地来源于自己家小事和不公正是否得到解决。因为这类的事是人民群众自己家的事,这种体验感或痛感非常地强烈。也许让办事群众多跑一两次冤枉路对于某些部门来说是小事,但群众对这样的小事的感受却远远深过对GDP增长的感受。因此,政府在做好大事的同时,更加关注群众的小事,让群众有更好的体验,是当前政府的重要任务。

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正是要通过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小”,从而改变以往粗放式和经验化的管理思维,改善群众的体验。

二、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目前,对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在梳理分析现有文献和总结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其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所谓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指在绩效目标指引下,通过机构部门的科学设置、管理流程重构来推动" 粗放式"社会治理思维和方式的转换,实现社会治理各方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以及服务的人性化。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不能仅局限于以追求效率为目的流程再造、结构优化等刚性要素,还需包涵人文关怀以及对更好、更精致生活状态的倡导等柔性特征,是刚性管理与柔的结合。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治理精细化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粗放式"治理思维转换。精细化治理不追求颠覆式的改革,而是着重于细微内容深化和方式完善,为达到更高层次的治理状态进行积累。同时,克服"官本位"思想所造成的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弊端,塑造服务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以实现"人"的需求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改善民众的用户体验,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二是管理服务细节化。要求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小",紧紧围绕着人,就是围绕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质量做文章。"做细",就是社会治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做小",就是社会治理着眼于小问题,就是从小事情做起,比如养老、社区治安和社区环境。三是执行框架标准化。这是政府社会管理精细化的关键,有了标准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工作明确化,才能将细致的管理理念通过具体的操作规范落实到实践层面,才能对管理行为和服务效果提供有效的监督和评判依据,促进治理成效的不断更新。

总的来看,社会治理精细化既要求提供普遍的标准化的服务,又要针对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对管理和服务的细节化和标准化提出双重要求。

三、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挑战性,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向,寻求突破和发展。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与治理理念为前提。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是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官员角色定位、治理思维方式的外在反应和行动逻辑。社会治理的精细化首先要求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和强调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包括监管)、公共安全、公共福利等方面,让人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增进社会公共福祉、满足民众多元化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往往也很难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更难以实现精细化目标。与此相对应,唯有各级政府官员真正视己为人民的服务者而非有权有势的管理者、认同当官旨在为民谋福利而非追求发财,才会树立并践行以民为本、服务人民、关心人民、帮助人民的执政理念,履行“人民的事无小事”的诺言,积极解决民众遇到的细小急难愁问题。可见,在新常态时期,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首要路径是继续推动政府职能的深度转变和执政理念的更新,力争把政府从传统时期的推动市场经济主角的角色和功能,更多地转向改善民生、社会分配、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上来,更加注重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防治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构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

(2)以实施社会型发展战略为基础。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亲市场的经济型发展战略,GDP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核心指标。尽管这种竞标赛式的地方经济竞争战略,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巨大发展并创造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经济奇迹,但在此过程中,恰恰忽略了事中事后监管、公共便利设施的供给以及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积累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进入新常态以后,要想做到共享发展以及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政府除了继续强调协调、绿色、开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一根本物质基础外,需要适时转变竞争型经济战略为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为核心目的的共享型、社会型发展战略,注重实施更加科学优美的城市规划、配套建设更好的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吸引创意人才集聚的居住环境和营商消费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健全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更优生活质量、更加文明的社会发展。

(3)以社会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不管是创新社会治理,还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都是旨在建设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为特征的现代国家。因此,按照现代国家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法制、规范、标准、行为规则等软件系统,是建构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精细化治理常态化的核心要件和重要保障。可以说,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和规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大致来说,这些社会治理规则主要包括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治理体制设计(主导部门的权力职责界定以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安排)、社会治理财税与金融支持机制、社会资源合理化配置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社会重大事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社会民众责任担当机制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标准设定、社会治理运行程序规范、社区自治章程等方面,特别是在流动性、无界限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注重构建政府之间、部门之间、政区之间的跨界治理机制,为社会的无缝隙治理、精细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2)

一、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国社会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

社会管理格局是社会管理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各自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管理工作局面、结构态势、运行方式与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格局是社会管理各种力量的分工和协作的组合方式。各种社会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格局的构成因素,各种社会管理组织在整个社会系统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管理格局。

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导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呼唤着社会管理格局的重构,要求从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走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和社区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生活格局,社会成员越来越多地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而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高度合一、政府管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日益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因此,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实现由政府单中心治理结构向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的多中心治理结构转变,提高整个社会的治理能力,是当前我国政府治理改革的战略任务。

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国社会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促使国家权力逐步向社会回归,体现为一个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体现为一个赋权于民的过程;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有利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有利于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从而实现社会善治;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城乡居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能力、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稳定运行的能力与水平。

二、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适应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我国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新要求,完善我国社会管理格局的战略目标是:明确各社会管理主体的责任与职能,改进社会管理各主体的合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各主体的能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基本原则是:

1.党政主导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的独特政治优势。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代表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党委要加强对社会管理的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与群众密切接触的优势,及时回应公众诉求;政府应明确自己公共服务者的定位,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以民生为重,自觉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与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自觉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抓经济发展的劲头抓社会管理,认真研究规律特点,明确方向重点,协调解决影响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2.多元平等参与的原则。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是一种治理的新模式,是多中心的参与和合作治理体系。治理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党委、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平等意味着各个社会管理主体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的方式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3.协同合作的原则。要通过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努力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三、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对策与措施

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要从充分发挥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功能、调动各社会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社会管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入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1.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领导建立社会整体治理框架。党委要科学判断社会形势,把握社会管理发展的大方向,确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大政方针;要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及时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管理,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党应当致力于完善社会整体治理框架,构建民主多元的社会利益整合方式,如价值观念引导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冲突协调机制、利益分配调处机制等等。各级党委要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党对社会管理的领导,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理顺党委、政府的关系,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探索建立对社会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2.加快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要建立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加强社会危机管理与应对,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满足社会需求;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慈善事业立法步伐,完善和落实减免等优惠政策。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社会管理的监测和考核指标,把小区安全度、社会稳定度、生活质量、犯罪率和上访率、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率、民众满意度与幸福感等指标,作为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3.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使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企事业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合理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积极发挥好各种所有制企业单位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资关系、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企业工会、雇主的协商谈判机制,协商解决工资增长、工作时间、培训、假期、退休安排等问题。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职工交流互助平台,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着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社会组织通常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独立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社会组织作为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和中介,可以发挥号召群众、动员群众、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教育群众、规范群众、协调群众的作用。社会组织的责任主要是一些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工作,包括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自律、反映社会诉求等作用。截至2010年9月,我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43.5万个,其积极作用应得到进一步发挥。为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必须推动多中心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加快培育各类社会主体。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使之在社会协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与社会组织及从业人员相关的税收、工资、人事、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健全以社会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诚信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适当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公民有更多机会利用社会组织这种载体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管理。各类社会组织要深化自身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制定《社会组织条例》,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完善备案管理,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社会组织就业,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组织形式,积极帮助他们开展项目运作和多种筹资活动,建立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财政资助机制。

5.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特别是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2009年,全国基层工会组织有184.5万个,覆盖企事业机关单位395.9万家,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2.263亿人。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履行维权职责,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6.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社区自治组织的责任主要是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建立以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使社区成为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网。在社区里大力推行居务公开,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调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三会”作用,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实行民主化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进社区,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使他们进入城镇社会管理工作范畴;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坚持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鼓励村民委员会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创新农村基层社会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坚持把政法、、司法、民政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群防群治,综合治理。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制定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制定服务设施管理使用、社区工作者队伍、农民工融入社区等政策措施。

7.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规模宏大的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工作者队伍。人民群众不仅是多中心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多中心治理体系的基础。全体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切实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树立权利义务统一的观念,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执政为民,问计于民,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要注重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增强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间组织,是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鼓励志愿者行为,完善志愿者注册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作机制。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3)

创新是当局治理革新的光滑剂,只需当局存在,当局治理的创新就一刻也不会中止。2004年,东城区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运用网格化思维和技能创立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采用万米单位网格治理法和城市部件治理法相连系的方法,应用自立研发的信息采集器,树立监视中间和批示中间两个轴心的治理体系体例,再造城市治理流程,完成了准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掩盖的城市治理形式,进步了当局治理城市的效能。改过形式施行运转以来,其软硬件系统和信息资本运转不变、反响疾速、数据准确,有用处理了当局治理不到位的问题,促进当局的治理任务\"从被动变为自动、从突击变为常常\",促进了当局进一步实行职责,为当局树立城市治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究。

一、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创新特点及结果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将曩昔传统、被动、定性和涣散的治理,改变为今日现代、自动、定量和系统的治理,是当局创新城市治理形式的一次革命。一是创新当局治理理念,以万米单位网格治理法和城市事部件治理法为根底,整合治理资本,完成城市的网格化、精密化治理,完成城市治理问题由过后措置向事前预防的转移;二是创新当局治理体系体例,采用双轴心治理体系体例,别离监视和治理两项本能机能,完成当局治理效率的稳步进步;三是创新当局治理机制,再造城市治理流程,构成发现、立案、差遣、核对和了案五个步调的闭环的任务流程,完成任务方法由被动变自动;四是创新当局治理伎俩,运用多种信息化技能,构建顺序化、科学化的城市治理流程,完成城市治理信息的精确、疾速采集和传输;五是创新当局治理审核系统,完美各类审核方法和目标,对城市治理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剖析,完成评价方法由定性向定量的改变。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已成功运转近五年,在这五年里,共处理我区各类城市治理问题20多万件,了案率长时间不变在95%以上,问题处理了案均匀工夫由曩昔的一周进步到目前的6.5小时,每月均匀措置各类城市治理问题3000件,处置问题数是曩昔的6倍。可以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创立,进步了当局信息化建立的使用程度,在增强当局治理城市、效劳社会才能的还,有用节省了当局治理本钱,在推进城市生涯情况和社会效劳情况改善的还,促进了市民参加城市治理热情的进步,真正表现了立党为公、在朝为民的要求,用实真实在的结果,践行了科学开展观,初步树立和完美了发现实时、措置疾速、处理有用、监视有力的当局城市治理长效机制。

二、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拓展的可行性和需要性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五年来的成功运转用理论证实了,新形式拥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拓展性,应用网格化思维和信息化伎俩使新形式持续向当局公共治理和当局效劳的其他范畴延长和拓展成为能够。新形式拥有监管别离的治理体系体例和完好闭环的任务流程,在理论中获得充沛验证,为下一步拓展供应了体系体例和机制上的包管;新形式系统运转不变,可以整合多方面资本、添加各方面数据,为拓展奠基了技能根底;新形式拥有四百名城管监视员,可以搜集城市运转的全方位动态信息,为下一步拓展树立了人员优势。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振奋人心的成效使网格化治理任务拓展成为一种实际能够,而信息化社会的疾速开展与原有当局治理的低效行政之间矛盾的日益深化,则使新形式深化拓展促进当局治理创新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只要应用新形式经过信息技能完成当局城市治理体系体例、机制、组织方法、伎俩的创新,完成信息、人力资本等内容综合性的整合,具体提拔当局的公共治理和效劳程度,才干促进当局本能机能基本性的改动,改善公共效劳的长效机制,真正完成具体建立效劳型当局的目的。

三、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带动当局治理多范畴创新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作为一种创新,其精华就是将治理对象定位,义务细化、职责明白、监视到位,完成精密化的治理理念。多年来,东城区一直科学开展的准则,推进城市治理资本的整合,充沛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技能和人员优势,积极拓展,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探究,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秉承理念,拓展使用范畴

网格化治理思维和伎俩在科教文卫等范畴被最先使用。2005年,东城区社区卫生效劳变革应用网格化治理思维,在整合全区医疗资本的根底上,创立了全方位掩盖、全进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治理、扁平化构造的新型社区卫生效劳形式,将全区进行网格化结构,树立了社区卫生效劳任务网格,使社区居民可以在300米局限之内完成就近医疗,完成了全区社区卫生效劳优质平衡开展。到2008年,全区为10万余人次持卡居民免去挂号费、诊疗费30余万元;执行零差率发卖的药品比例到达了85%,累计优惠药费250余万元。仅2008年,全区社区卫生效劳总门诊量到达61万人次。

同年,东城区沿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治理思维和方法展开了“学区化治理”和“蓝天工程”。“学区化治理”就是运用网格划分办法,将全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学区,每个学区内都配有分歧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本,完成教育资本在网格里的整合与共享。“蓝天工程”就是以青少年学生课表里教育需求为起点,建立课外运动信息治理效劳平台,建立青少年课外运动门户网站和多个数据库,研发“东城区青少年课外运动卡”,创立没有围墙的课外校园。“蓝天工程”启动四年来,全区已有19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了举行的各项运动,进修、运动的空间大大拓展。“学区化治理”和“蓝天工程”双双取得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一等奖,“蓝天工程”被中心文明办在全国推行。

2006年,东城区持续拓展收集化治理的使用范畴,修建了比拟完美的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使东城区26个社会救助本能机能单元的79项救助项目获得具体整合,根本树立起了以低保准则为根底,以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社会合作为增补,当局统筹协调、街道一致施行的综合性、多条理社会救助系统,具体促进了我区社会救助任务的进步。当前,全区负有直接救助职责的部分共触及16个区级委、办、局和10个街道做事处,救助对象涵盖了低保对象、贫穷赋闲人员等16类2万余名坚苦群众。

(二)积极创新,拓展系统功用

2007年,为了做好北京奥运会的效劳保证任务,我们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探究展开奥运专题治理任务,针对东城局限内的2个奥运场馆、1条竞赛线路、24家签约饭铺、4家签约病院、10条重点大街,开拓、制造了奥运网格治理专题图层,并将其同奥运重点地域案件标识添加至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中,还,我们还在系统中对涉奥地域的城市治理问题措置流程进行了专门设定,将其问题级别设定为奥运阶段义务,并加以“奥运”字样的非凡标识,包管了问题的疾速处理。2008年8月8日至9月20日奥运会时期,城市治理监视中间共立案奥运相关檀卷3447件,了案3350件,处置中97件,了案率97.16%。

在奥运会时期,我们还共同市08奥运情况批示部任务,在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中,建立完成市“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东城区数据报送接口平台子系统,每日按时搜集、报送全区各奥运运转团队、分批示部及相关部分的奥运任务运转数据,使指导可以实时获取精确、翔实的城市运转数据。

2007年,依托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我们对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进行精密化和准确化的治理,在有用整合全区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治理资本的根底上,以出租房子作为部件定位,将活动生齿的转变作为事情进行随时反省上报实时更新,构成了由城市治理监视中间担任信息数据采集,区流管办一致协调,街道做事处、社区效劳站一起协作施行,具有信息化、全方位掩盖、全进程监控等特点的城市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网格化治理新形式,真正完成了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治理的精密化。

2009年,我们创立公共平安监管新形式,以风险源为切入点,充沛思索风险源的动态要素,精确、具体地把握风险源的根底信息、地舆信息及平安专业信息,树立一元批示中间,引入城管监视员发现补强机制,化被动为自动,变过后处置为事前发现,具体提拔我区公共平安日常监管才能,做究竟数清晰、责任明白、发现实时、批示有力、监视有用、评价到位,真正完成了对我区公共平安监管对象的全掩盖治理。

(三)发扬优势,拓展监管内容

东城区城市治理监视中间以信息化为支撑,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技能及人员优势,共同当局社会治理和公共效劳的需求,整合全区资本,进一步扩展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监管局限,拓展以城市外观形状为主的新形式治理内容,树立了区城管监视中间与各部分之间的效劳供需链条,在协助当局进步监控和治理才能的还,初步构成了各部分“协同作战”的城市治理形式。

监视中间共同环保局把大气情况管理归入网格化治理,对全区工地扬尘状况进行继续监控,并在监控的还,进行相关数据的计算、剖析,为落实环保任务供应数据支撑。比方,经过剖析我们发现,东城区作为老城区,每年4、5月份,进入旧房抢修、家庭装修的顶峰期,不少胡同也开端集中整修,扬尘问题会呈现必然的反弹景象,所以这段工夫就要求监视员加大对胡同街巷房子补葺、施工料掩盖等状况的巡视反省力度,实时发现问题,共同环保局完成我区各项大气情况目标的完成。

5年来,监视中间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协助区文委每季度对我区77处注销未挂牌文物的外观维护状况进行普查,重点反省文物缺掉、严峻破损、被撤除遭毁坏的,或是文物倾倒、存在平安隐患等;还共同区文委展开了“无照游商5·27”专项整治运动,对全区图书、音像商铺地位、无照的音像成品游商散布等进行普查,完成了东城区图书、音像商铺散布图,确定了重点监管点,为探究树立文明市场监管的长效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测验;共同区环保局完成了全区2400余家污染源商户的入户普查、复查及抽查审核任务,使全区污染源普查任务顺畅经过市环保局的反省验收;共同区商务局根据《酒类流畅治理方法》相关条目,分两批完成全区十个街道的酒类运营者注销立案效劳任务,共走访商户2873家,完成立案注销表2576份。

(四)多方进修,拓展创新思绪

自2005年7月以来,建立部先后3批在全国确定了51个试点城市(区)进行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推行使用,很多城市在展开网格化城市治理任务的还,连系实践,在新形式内容拓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究,比方:杭州市充沛发扬数字城管系统的优势,依托数字化城市治理地舆信息治理系统,连系无线城域网等现代化信息技能,建立了全市一致的综合收费、治理、监视、效劳功用为一体的泊车综合治理效劳平台,经过科学合理的系统装备,节省了本钱,提拔了运转成效,较好地知足了路途泊车收费、治理及效劳的需求;北京市西城区将东城形式进一步创新,提出资本共享、批示一致、运转协调、措置高效的任务目的,环绕城市治理、应急批示、便民效劳、总值班室四项效劳本能机能,向城市治理监视、当局值班、非紧要救助和应急批示的一致一体化治理批示开展,创立了“四位一体”城市运转治理批示形式,经过当局常态和十分态治理的有用连系,在城市运转治理与应急批示上做了成功的测验;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在城市网格化治理综合平台的根底上,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完美社区根本效劳系统建立,针对当地区特点睁开了“为老效劳”等数字社区的特征效劳,经过为白叟供应物业维修、反省身体等各类效劳,将社会网格化治理不时引入庶民最存眷的热点范畴,进一步发扬当局在数字社区治理中的主要效果与影响力。

经过对各试点城市新形式拓展方式和内容的研讨和进修,连系我区的探究和理论,进一步坦荡了我们在新形式内容拓展上的任务思绪,那就是要一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精密化治理的精华,充沛发扬新形式优势,整合伙源、连系实践,丰厚以城市外观形状为主的新形式治理内容,逐渐完成在当局任务各个范畴的使用,促进当局治理程度的进一步提拔。

四、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开展偏向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曾经成功地走过5年工夫,它实在进步了当局治理城市的才能,改善了人们生涯、任务的情况,拉近了市民与当局间的间隔,然则仔细总结,我们可以明晰地发现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还有很大的开展空间,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美我区的网格化城市治理任务:

(一)逐渐构建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保证城市平安、不变运转

经由对奥运会效劳保证任务的具体总结,我们愈加看法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作为当局城市治理最好抓手的主要性,下一步我们将增强网格平台的系统建立,完美功用、健全数据库,拓宽监管本能机能,使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在后奥运期间及严重运动中发扬更鸿文用,逐渐构建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使网格化城市治理平台成为当局的根底信息平台,成为整个城市运转的数据、信息的集散中间。还,经过对城市运转的动态监控及对平台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剖析,构成城市运转的总身形势描绘与前兆辨认预警,提出相关的处理方案和政策建议,使城市运转的综合协调与批示目的更明白、办法更妥当、施行更有用,最终完成不只对城市全体运转的全进程进举动态、科学、系统治理,并且还也为城市运转突发事情应急治理供应长效机制保证和数据信息支撑。

(二)进一步拓展新形式监管内容,进步城市综合法律才能

进一步创新治理、整合伙源、理顺关系,充沛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治理效劳和监视评价本能机能,扩展新形式监管内容。当前,我们已对全区各单元的本能机能进行细心梳理,将可以归入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的本能机能进行了汇总,下一步,我们将连系实践,逐渐丰厚具有外观形状的网格化城市监管内容,树立完美城市公共治理信息平台,为多部分的综合法律供应详实、牢靠的数据支撑,使各部分可以获得所需的共享信息,并在实行各自任务职责的根底上,真正完成城市治理中各部分间的协同作战,然后有用促进当局综合法律效能的进步,不时健全城市治理综合法律体系体例和长效机制。比方:本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将在我区的公共平安监督工作中发扬主要效果,经过扩大城管监视员的监管内容,完成全区风险源发现和预警才能的有用加强,并将区内严重风险源的地舆地位、风险水平、周边状况、出产单元根本信息等在网格地舆图层上定位,树立相关数据库,监视员在上传风险源的相关信息后,监管部分可以实时调取所需信息,进行判别跟踪和监控处置,然后大大进步了我区公共平安监管和防备的程度。

(三)以数据促决议计划、以数据抓绩效,增强网格化信息治理系统的数据发掘功用

经过总结5年来新形式运转的实践经历,我们发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首要偏重于问题的发现和监视,而在数据剖析发掘上有待进一步进步。下一步,我们将在总体把握城市运转即时数据的根底上,经过数据深条理剖析发掘,做好新问题的辨认和捕获任务,以图表等方式为指导最直观的展示出问题的地点,全力辅佐指导第一工夫获取有用信息,敏捷做出准确决议计划,真正成为指导决议计划信息的最牢靠起原。还,我们还将继续性的采集各部分履职状况的相关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追踪式的剖析,构成响应的绩效目标,使指导透视和存眷到各部分的实践运转状况,真正从决议计划层面推进各部分绩效治理。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4)

(讨论稿)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治理各项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强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

(一)健全党领导社区治理体制

1.全面推进“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党总支)—楼栋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居民党小组)” 五级组织体系建设,把党组织建到小区、楼栋(楼院)和单元。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按照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创新党支部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五星”党支部创建为抓手,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季度观摩等活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2.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升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运用水平,推动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3.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推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依法写入各类组织章程。探索建立基层各类组织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进行年度述职等制度。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二)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

4.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优化和综合设置乡镇(街道)机构,规模较大、管理任务较重的限额12个,其他为10个,严禁超出限额设置机构或将挂牌机构实体化;除上级明确要求设置的机构外,其他要在机构限额内根据实际设置。除上级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区直部门设在乡镇(街道)的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2022年9月前完成划转归属工作;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要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

(三)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

5.坚持党建带群建,持续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

责任单位: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区残联、区侨联

6.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021年12月底前培育登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个以上、志愿服务组织5个以上。优先发展家庭、健康、养老、育幼等居民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链接公益慈善资源参与治理;统筹整合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公益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加强卫生健康类社会团体管理,推动发挥作用。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7.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支持和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在重大急难任务中有效发挥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和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法律等行业人才骨干作用,注重网络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强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实施一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推进志愿服务项目运作,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探索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开展最美志愿服务队评比争创活动,创建志愿服务品牌。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8. 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工作机制,逐级落实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推进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原则上,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固定联系1至3个社区,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固定时间开展结对帮扶、联建共建等活动,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二、加强街道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一)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

9.根据乡镇(街道)履责需要,重点下放乡镇(街道)对区直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多部门协调解决综合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职能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前征求意见权和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参与权、下沉资金与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赋予街道对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参与权,以及涉及辖区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加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确保每个机构定编10名左右,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行综合执法公示制度,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

(二)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为民服务能力

10.制定乡镇(街道)和社区政务服务事项通用目录,梳理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梳理公布社区直接办理或代办的政务服务事项,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不动产登记、社会救助、户籍管理等事项依法下放。推动街道落实“门前责任制”“路长制”等,完善提升城市街区功能和综合环境,做好市政市容管理、物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等工作。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充实基层社会救助力量。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推动上级投入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由社区党组织统筹整合,为群众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11.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持续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乡镇(街道)分级诊疗制度和签约医生服务制度。按照医养结合的思路,将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谋划建设。整合华龙区人民医院、铁路医院、大化医院等医疗资源,下沉至医养机构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责任单位:区卫健委

(三)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议事协商能力

12.完善街道民主协商制度,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确定乡镇(街道)协商清单,健全乡镇(街道)党(工)委主导的议事协商机制,完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方式,推行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听证、重要会议旁听等制度,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意见建议处理机制,推动政协委员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参与议事协商。全面落实乡镇(街道)政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加强和完善社区协商机制,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进一步规范协商程序、拓展协商范围、丰富协商内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推动形成会议协商、对话协商、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等多样化基层协商格局,加强协商结果运用。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四)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13.成立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委员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每年开展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统筹协调人武部、派出所、消防站和社会救援等力量,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应急备用金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人、财、物支持,推动乡镇(街道)科学高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深化以党组织为领导,下沉一线干部、基层党员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民兵连等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工作模式。

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人武部

14.增强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健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入户走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立常态与应急状态转化机制,强化应急处置演练,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建设,健全应急状态下社区“两委”统筹调配区域内应急资源力量机制。以社区现有基干民兵为基础,以转业军人为重点,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民兵队伍。开展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人武部

(五)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平安建设能力

15.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推进乡镇(街道)、社区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与人民法庭工作对接。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社区创建工作,深化“一居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模式,持续开展“三官一员”进社区,建立法官、检察官、警官挂职居委会副主任制度,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实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暨命案防范等专项行动。提升“雪亮工程”建设水平,开展智慧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探索建立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

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

16.改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面实现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合理设置社区网格,把党建和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做到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结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沉,加强资源整合、充实人员力量,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网格长,每150户常住居民配备1名网格员,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把党组织建在网格、党员作用发挥在网格,做到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环境在网格维护、服务在网格开展。健全完善网格发现、社区收集、街道吹哨、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矛盾问题和群众诉求。

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

(六)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智慧治理能力

17. 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一体化综合自助终端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推动“一网通办”。建设覆盖全部社区,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大信息资源多方共享、业务协调办理,在社区推行“一门式”服务模式。强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推动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开展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智慧化应用。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促进社区治理科学化、精准化、便捷化、高效化、普惠化。

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局

三、加强社区自治、法治和德治建设

(一)提升社区自治建设水平

18.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发挥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委员会。坚持和完善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推动乡镇(街道)指导社区依法制定居民公约,健全备案和履行机制,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组织开展优秀居民公约评选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19.规范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全面落实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涉黑涉恶及涉及宗族恶势力等问题人员,非法宗教与邪教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等进入社区“两委”班子。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

20.持续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和物业服务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行社区“两委”成员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将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等情况与物业招投标、信用征集、行业评优等挂钩。建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机制,综合运用居民物业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和物业企业诚信体系,督促物业企业改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乡镇(街道)探索建立公益性企业、物业公司托管等物业管理模式,对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实施物业服务保障。

牵头单位:区房管局、区住建局

21. 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40平方米的标准,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整合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探索“1+7+N”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健全1套组织架构,融合医疗、敬老、托幼、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综合治理等7项基本服务内容,鼓励和支持社区发挥“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与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合作,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落实“15分钟服务圈”要求,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有七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品牌家政企业进社区,加强对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关爱照护,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工作。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二)提升社区法治建设水平

22.持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把法治思想、宪法法律等纳入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理论学习、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内容。组织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常态化送法进社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23.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规范运行,加强以乡镇(街道)司法所为依托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推动在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社区法律顾问集中服务实践活动,落实社区法律顾问考核评估制度。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三)提升社区德治建设水平

24.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社区”活动,组建“百姓宣讲团”开展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宣讲,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基层入人心。健全道德评议机制,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防汛抗议等,开展“最美社区人”选树等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聚焦身边人讲好身边事。通过巡回宣讲、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守正创新、厚德自强、吃亏奉献、勇毅担当”的新时代濮阳精神,展现新时代濮阳人的精神风貌。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

四、加强社区治理组织保障

(一)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25.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社区治理工作,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区委将社区治理列为“书记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抓好统筹谋划和协调指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组织推动、督导检查。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要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责任人,党组织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亲自抓、抓具体,推动形成书记抓书记、一级抓一级的责任落实机制。

责任单位:区委办、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

(二)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26.规范乡镇(街道)、社区权责事项,并为权责事项以外委托工作提供相应支持。未经区委和区政府统一部署,区直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社区承担。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全区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的审核把关和集中统筹,坚持对乡镇(街道)、社区以综合考核为主,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持续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责任单位:区营商办

(三)健全队伍建设机制

27.在乡镇全面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或党建工作站、配备专职组织员。不断优化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建立后备人才库。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以乡镇(街道)干部、社区干部为重点,每年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轮训一遍,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民政局

28.推动现有空编缺员的乡镇(街道)在2年内补齐人员。选派区直事业单位差额补助和经费自理编制人员到乡镇(街道)工作,对符合条件、期满考核合格的,纳入乡镇(街道)全供事业编制管理或享受全供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待遇。加大面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力度。把长期扎根基层、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

29.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全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依据区域面积、人口结构、管理幅度、社区规模等具体情况,确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规模,实施总量调控,保持适度规模,形成合理结构。适时制定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岗位序列和薪酬体系。把年纪较轻、潜力较大、一贯表现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列为区管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库。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提供更多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大“全科社工”培养力度,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支持其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等,对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给予职业津贴。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

(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30.加大乡镇(街道)经费保障力度,指导乡镇(街道)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流程办理集中支付业务,推进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不断拓宽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多方位监管、正常增长的经费保障监督机制。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5)

充分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我们党作为一个由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统一体,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战斗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从本地区的实践中感到,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与这些重大变化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尚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在原有的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提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就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认识和构架基层党建工作的宏观布局,逐步形成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工作网络,从而有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所谓“新格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而言的。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在“面”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社区;在“线”上,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国有集体企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块”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面、线、块组成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构成了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基于这种认识,大连市委以及有关部门坚持在探索中推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从实际出发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立足新格局,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全局上加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党建领域和新兴党建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大连市委确立了“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工作思路:在传统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上;在新兴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打好基础、逐步深化上,以此推动新格局的构建。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

立足新格局,合理划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通过研究和分析,大连市委提出:在“面”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农村党建领域和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其党组织覆盖了全社会,支撑着城乡基层政权的建设,担负着对各自领域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领导核心上;在“线”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领域,其党组织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经济实体中的,社会领导职能已由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企业党组织只是围绕生产经营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在“块”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领域,其党组织也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行政实体和社会实体上的,领导核心的责任已经由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同时机关党组织还附在地方党组织的本体上,因而除了高等学校,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也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

立足新格局,科学构筑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这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在三大传统领域完善党建工作体制,适时整合和拓展党的组织体系;二是在三大新兴领域建立相对完备的党组织体系。特别是后者,必须根据各自领域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大连的做法是:在社区,建立由区(市县)、街道、社区、楼院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由区(市县)、街道(乡镇)和非公企业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并依据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分别采取“派建”、“内建”和“外建”方式建立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

立足新格局,集中梳理、指导“隐性党员”归位。大量“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隐性党员”多是因为体制变化和结构调整,党员在从三大传统领域流向三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新兴领域党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先后在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对“隐性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帮他们接转组织关系,3年时间将72000余名“隐性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普遍实行党员组织关系接轨“回执”制度,有效杜绝了新的“隐性党员”的产生。

立足新格局,积极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职责,我们研究确立了农村和社区、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方针和目标,这就是: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围绕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建设,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努力探索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

立足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就是必须由区(市县)委承担第一责任;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由于行政上无上级主管,确立责任主体比较困难。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相对结合,以区(市县)委为第一责任者,在区(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区域内实行分级管理;对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着有利于保证行业自律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行风行规建设、有利于围绕业务工作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实行业务主管单位或行政挂靠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组织党组织管理为依托,市县分级负责。

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启示

各级党委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的协同配合。地方党委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是联系中央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必须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坚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大连市才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6)

关键词:微信手段;企业政工;宣传;运用

一、大政工格局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企业党政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由于各自工作的特殊性,企业的党政工作之间一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问题,这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顽固性问题。虽然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挑战,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加上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以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构建企业大政工格局,有利于实现三者的有机整合,有利于企业党政工作的协调和统一,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潜力。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和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企业大政工格局,可以将三者进行整合,从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潜力,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可以充分实践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企业必须健全基本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形成公平公正的商业道德标准,企业自身的行为准则必须以社会为本,为人民着想。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誉和形象,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但是,当前社会,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将目光放在眼前利益上,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统筹和考虑,使得许多企业凸显出严重的生产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甚至造成企业破产。构建企业大政工格局,可以实现企业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促进企业充分实践社会责任。

(四)可以构建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企业的人文环境,是指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企业所培育出来的,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职工个人发展相一致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形成的环境氛围。企业大政工格局的构建,可以促进企业和谐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即:职工个人追求与企业整体目标的统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行政工作目标的统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多种文化因素的统一。这些统一的文化现象或文化氛围,正是企业和谐人文环境的展现。

二、打造大政工格局的策略

(一)完善大政工格局的体制。责任体系是大政工格局的具有实用性的根本,要落实党组织管大事顾全局、实施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职责,将重心放在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上;要将行政领导共同负责落到实处,重视干部的作风建设和生产管理工作;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工作;对专职政工干部进行工作指导,要求其能准确研究分析,能对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健全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制度,国有企业的党委负责人要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强化评估考核,使之制度化、程序化和指标量化,要重视评估与考核的可操作性。要加强职工8小时外的感情系,以开放的工作模式来增强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如今互联网时代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所以要利用新的载体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与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职工中去。

(二)优化大政工格局的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企业特色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其成员有一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以及道德风尚等,所以要积极建设企业文化,从而统一国有企业员工们的意志,同时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从而达到动员全员力量的目的。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机制,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进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接机制,通过机制的完善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其道德思想觉悟。

(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要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进行转变,变单一型的思想教育为多样化以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教育,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关注基层,关注热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不同职位进行教育,对于领导班子,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对于青年职工,要依据其易受新媒体的影响的特点,要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引导性为主的思想工作。对于基层的新型编制人员进行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能遵纪守法,认真为企业贡献力量。要准确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要建立职工谈心谈话机制,对职工出现的情绪变动要进行观察,必要时要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要落到实处,职工不满的问题则是企业不满的问题。要正确引导职工分清情与利的关系。改变传统灌输型教育,要进行思想政治渗透,要进行服务型工作法,同时开展送温暖工程。

参考文献:

[1]马立辉.论新时期企业如何搭建大政工格局构建宣传平台[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09.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和服务管理方式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础和改善民生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政策体系和方法手段,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规模化,切实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坚持五项原则,实现五个目标:

一是坚持社会协同、广泛参与原则,让社会管理更科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是坚持夯实基层、重心下移原则,让社会基础更稳固。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实现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管理责任在基层落实,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打牢社会建设管理的根基。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原则,让社会服务更全面。把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依法治理原则,让社会关系更和谐。把依法治理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全过程,确保社会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是坚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原则,让社会发展更协调。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向农村覆盖,努力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管理模式,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及责任分解

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构建“五大体系”,具体实施十五项工程(简称“515”规划)。

1、构建规范化基层组织体系

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及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管理网格为基本单元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实施“固基工程”,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选村(居)民代表和村(居)务监督员,形成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村(居)民代表决策、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组织架构。开展党建带团(工、妇)建活动,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好群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确保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必建,探索依托产业园区建立区域性非公企业党组织,继续择优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务工作者。广泛开展“三亮三比三创”活动,巩固“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成果,推进“双联双促”,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水平。

(2)实施“自治工程”,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和发展服务型、公益型、活动型、维权型、管理型等各类社会组织,引导其有序参与管理服务,实现社会管理自治化。重点建立“四类”组织:服务主导产业的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成立柑桔(茶叶)专业合作社、畜牧(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力争2016年社员与农户比达到60%以上;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成立化工、建材、纺织、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产业协会,促进企业联盟,抱团发展打造优势企业集群;服务各类人群的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计生、体育、科技、文艺等自治协会,壮大和发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服务协会。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织。村(社区)按照“一网格一团队一批志愿者”模式,激发“三员三代表”(党员、政协委员、村务监督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争当志愿者。扩大青年志愿队、巾帼服务队、“吴天祥小组”、党员义工等志愿者队伍,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中心户”为主体的互助组织。按原自然组推选“共建中心户”,中心户领头推动“生产互助、困难互帮、文化互学、矛盾互调、治安互防”。

(3)实施“网格工程”,加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抓住市确定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的机遇,全面实施农村及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一网格招聘一名网格管理员。市设网格管理综合平台,乡镇(街办)设立网格管理中心,村(社区)设网格管理站。网格管理员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增加村(社区)网格管理层级和力量。以信息化为支撑,在农村建设人口、法人、“三权”(房权、地权、林权)三大基础信息系统和居住人口、流动人口两大服务系统;在城市建设人口基础、矛盾化解“两大信息系统”,为城乡提供优质便捷的社会服务和管理。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计生局、市总工会、市综治办、市电子政务办、团市委、市妇联、市经信局、市农业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市畜牧局、市科协、市残联,各“双联双促”单位,各乡镇(处)

2、构建一体化民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认真落实省委书记李鸿忠关于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民生“八字经”要求,推动社会管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4)实施“宜居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搞好集镇、村庄布局,出台城乡一体激励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道路建设,整治当家堰塘,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的差距。着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提高住房保障、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工业项目推进,加快被征地农民安置房建设,规范和有序发展农民还建小区、农民公寓。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转变居住方式,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每村建好2—3个集中居住点,全市建好12个中心示范村。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扩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到2016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供电公司、市规划局、市房产局,各乡镇(处)

(5)实施“畅通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交通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形成立体式、便捷化的现代交通支撑体系。加快交通主干道路建设,全面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积极扩大公交覆盖范围。到2016年,力争90%的乡镇通达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95%以上的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98%以上的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实现城乡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加强客运站场建设,建成陆城二级客运站,确保所有乡镇建成五级客运站。

责任单位:市交运局,各乡镇(处)

(6)实施“放心工程”,逐步实现城乡食品药品安全服务均等化。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构建食品“三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现代流通网)和药品“两网”(监督网、供应网)工作体系,积极探索食品“三网”、药品“两网”并网运行的“3+2”城乡共建共创模式,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定期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讲堂,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整合各监管部门基层维权资源,建立覆盖所有街道(镇)和村居(社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维权网,在村(社区)配备1~2名食品药品维权协管员,负责村民(居民)食品药品消费维权等工作,确保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

责任单位:市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乡镇(处)

(7)实施“健康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创新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医护队伍建设,到2016年,确保乡镇卫生院均达到一级医疗机构标准,村级卫生室全部达到省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标准。二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卫生进社区,健康进家庭”的上门服务,巩固完善医、药分开试点,让群众买上“放心药”、“平价药”。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高标准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一户一档”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定期进行免费体检。开展老年人就医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问题。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加新农合达到98%以上。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和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确保重大疫情、灾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不明原因疾病及时得到救治。四是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大病救助机制。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龄下岗失业困难人员医疗援助、医疗补贴办法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办法。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药监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应急办,各乡镇(处)

(8)实施“素质工程”,逐步实现城乡文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大公益性文化投入。抓好农村文体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每年重点扶持10个村,建设高标准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巩固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阵地建设,实现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所有村。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采用财政补贴的办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培育乡土农村文艺人才,建设村(社区)文艺宣传队;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改造农村小片网。

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城乡孩子“有学上”。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继续巩固“校财局管”体制,实行学校安全、教师工资、教学设备及贫困子女入学“四个保障”。2015年前,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校点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城乡孩子“上好学”。坚持对山区薄弱学校投入大于城区中小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小学寄宿制配套建设工程、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保证农村中小学达到市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标准,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100%;建立和推行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扶助贫困学生,确保城乡孩子“能上学”。完善《市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管理办法》,开展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全程资助,在国家免费政策基础上,对城乡贫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大学生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生活补助和学费资助。努力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示范县(市)目标。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广电局、市财政局,各乡镇(处)

(9)实施“夕阳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障服务均等化。创新办法,扩大覆盖,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规范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力争综合参保率达99%以上。二是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完善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福利院建设,全市“三无”五保老人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老年公寓,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一批标准化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集服务、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市老年人服务中心,让城乡老年人享受均等化服务。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委老干部局,各乡镇(处)

(10)实施“宜业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均等化。搭建创业平台,以创业促就业。加快以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就业基地建设,以园区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聚集;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全民创业热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开展投资项目就业论证评估,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规模的拉动能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强化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适应市场需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等服务,帮助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和重点建设项目企业对接,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岗位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以服务促就业。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和各项服务举措;加快乡镇(处)、村(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就业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强化其劳动力资源登记管理、信息、政策宣传、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

责任单位:工业园区,市人社局,各乡镇(处)

3、构建联动化治安防控体系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运用多种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将防范、管理、控制、打击、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共享、整体联动,努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对治安的满意度,全力打造平安。

(11)实施“枢纽工程”,建成十二大联动平台。整合部门资源,建设和完善市网格监管中心、市110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市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市特殊人群帮教中心、市青少年服务中心、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市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市接待服务中心、市老年人服务中心和虚拟网络管理中心等12个中心,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联动综治格局。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群众工作部、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计生局、市人社局、市老干部局,各乡镇(处)

(12)实施“平安工程”,建强三大机制和十支队伍。围绕平安乡镇(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医院)、平安交通(铁路)、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努力构建三大联动保平安机制:“严打”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稳、准、狠”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实行治安形势定期评估,分期分段进行整治打击。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每月通报和领导捆绑破案责任制。重点管控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社会治安的整治、管控。建立企业、学校、城郊结合部等重要区域隐患排查制度和警力管控责任制。奖惩考核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强化平安创建责任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责任网络。完善平安创建奖惩措施。

在技防领域,加快建设市、乡镇两级视频监控系统,高标准打造市110服务中心,安装高清晰视频监控平台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县道以上所有出入口建立视频拍照卡点,在城区主要道路和繁华街道安装监控探头,在所有乡镇、管委会建立视频监控平台,在所有村(社区)推广经济实用的技防措施。全市建立起街面防控网、农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城乡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网、区域民警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的联动体系。在人防领域,不断充实基层一线警力,建立健全村(社区)警务室。组建和规范政法综治、维稳、公安防暴、门房保安、综治协管、交通协管、民事调解、网格管理员、共建中心户、治安巡逻队等十支队伍,构建群防群治与专业力量联动的全方位防控体系。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群众工作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办、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市残联、市民政局、各乡镇(处)

4、构建全程化矛盾化解体系

进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努力实现量、矛盾隐患、明显减少,通过风险评估、畅通民意、“三联”维稳等措施,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13)实施“疏调工程”,联动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预防,制定社会风险评估细则,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实施的前置程序,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坚持风险预测常态化、风险评估公开化、风险化解定期化、风险处置制度化。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实行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上门走访制度。健全民意诉求研判机制,定期对群众诉求进行研判。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制度。深化村民说事、“每户必访”、民情联系卡和“双联双促”活动。以隐患联查、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为基本思路,以媒体对话、网民交流、公众信箱、集中听证等多种形式,积极疏导积怨情绪,联动化解社会矛盾。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各乡镇(处)

5、构建人本化社会救助体系

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关怀刑释解教、吸毒、精神障碍、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强化管理服务,使其回归并服务社会,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14)实施“关爱工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关爱贫困户、困难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建立政策扶持、结对帮扶、企业资助、社会关爱等有效机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行动,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等形式,确定帮扶对象,实现时间、空间全覆盖;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逐步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助残事业,加强残疾人服务工作,建立服务残疾人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多渠道增加社会救助投入,将社会救助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社会救助需要。支持和鼓励贫困群众参加社会保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弘扬社会互助新风。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创办民间慈善机构。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计生局、市工商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各乡镇(处)

(15)实施“回归工程”。建立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心理矫治“六位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制度和公安、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机制,进行帮教、转化、管控。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建立回归安置基地,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等实际困难,实现刑释解教人员“回归有人接、就业有人扶、创业有人帮、困难有人助”的目标。对服刑人员落实好“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三项任务。充分发挥社区禁毒、戒毒职能作用,积极为吸毒人员联系矫治、技能培训等工作,帮助其早日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对迷信、等人员要通过教育转化、心理矫正等方式进行正确引导,真情感化,确保不发生危害社会事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坚决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服务管理,完善公安保安全、医院管治疗、家庭管监护、政府作保障的精神病人治疗管理机制,依靠家庭、社区、单位及社会组织,落实精神病人特别是易肇事、肇祸的重度精神病人的日常排查、监护管控、心理疏导等措施,防止危及社会。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依托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加强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保护,加大农村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定期排查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边缘青少年,落实建档帮教,预防违法犯罪。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民宗局、市610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各乡镇(处)

四、时间安排

1、组织发动阶段(2012年7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全市动员大会后,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迅速召开会议层层传达贯彻,动员部署,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通过新闻媒体和基层村(社区)的宣传阵地,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动员,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2、整体推进阶段(2012年7月中旬至12月底):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对照本方案的责任分工,逐项制定工作方案,并按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将工作方案及时报送到市委政法委。同时,按照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督导检查阶段(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上半年):年底,市综治办结合年度综治检查考评,对照考评标准,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并接受省、市综治委的检查考评。2013年初做好迎接省、市综治委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4、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上半年):按照市综治办和省、市综治委年终考核情况,查漏补缺,及时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巩固提高试点工作成果。

五、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2、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对照事项,按照责任分工,细化任务分解,认真落实目标任务。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办的作用,保证各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责任和措施的落实。

3、强化资金保障。适应社会管理发展形式,加大市、乡镇两级财政投入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经费上、项目上给予倾斜。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部门也要切实保障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资金需要,确保资金用在关键处、需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