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56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1)

风险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卢曼认为,所谓风险是指“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性两个基本特征,当不确定性因素持续恶化,潜在危害性转变为现实危害性时,潜在风险问题就会转化为现实问题。风险也是当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风险问题已经对养老保险制度衍化路径、目标理念以及发展过程等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依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产生根源的不同,本文将其分为经济性风险因素和社会性风险因素两类。经济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因外部经济环境条件变化而可能对制度产生损伤的因素,包括财政收支失衡风险因素、运营管理风险因素及劳动力市场风险因素等。社会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社会文化条件变化而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及社会损伤状况产生的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社会流动风险因素及社会转型风险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经济性风险因素的分析重点在于“财”或“物”等因素,而对社会性风险的分析则主要是那些与制度实施密切相关的“利益人”,尤其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等。由于风险问题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及隐蔽性等特征,风险后果常常可以预测,因此如能及时对影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甄别并加以防范,就会对现有制度的筹资模式、养老资源配置结构、养老保险机制形成以及公众参与意愿等产生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一)经济性风险因素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风险因素。现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保险制度衍化而来的,最初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中具有正式职业身份的人群,实行企业单方缴费制,按照现收现付制模式对账户资金进行运营。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不断加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养老金水平差距较大以及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明确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险财务风险不断加大。根据蒋云赟等学者的预测,如果维持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不变的话,该体系将很快无法实现代际收支平衡。制度管理与运营风险因素。由于目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尚未完全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权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种属地化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已经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畅,制度运营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201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高达12415.64亿元,但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仅有5.54%,养老金投资主要流向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等相对比较保守的领域,导致资金增值保值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在属地化管理模式下,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不顺畅、制度标准分割以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程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参保人对养老保险各项服务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的满意度水平都很低。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评价体系来衡量的话,在制度覆盖广泛性、可负担性、充足性和公平性等多个方面,现行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二)社会性风险因素

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按照联合国确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2.4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17.17%;2050年时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至少将达到30%。人口老龄化水平风险因素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高的老龄化水平将使现有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发生断裂。维持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持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协调性。但是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形下,代际间人口比例关系正在被打破。2005年中国城镇老年人口赡养率为26.2%,2013年已经上升至33.19%,黑龙江等省份甚至已经高达63.24%,远远超出国际通行的25%赡养代际平衡临界点。如果继续维持当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缴费比例不变的话,当代人的缴费负担势必会被极大地增加。第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根据马骏等学者的测算,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203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第三,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将持续下降。如果保持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水平基本不变的话,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上升将会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急剧膨胀,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持续下降。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自1980年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阶层分化状况越来越严重。仇立平将中国现有社会阶层划分为劳动阶级(即工人和农民)、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及管理者阶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了各个阶层在养老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均衡状况,进而使各个阶层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方面的差别更加显著,导致制度的不公平性更加突出。总体上讲,当前中国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享受着比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退休后可以获得大约相当于原工资水平80~90%左右的退休金,足以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而企业职工退休后仅能获得相当于原工资水平50~70%左右的退休金。由于企业职工的工资基数本来就比较低,因此他们领取的退休金数额也比较低,对很多退休职工来说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很难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这种状况将对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流动风险因素。社会流动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及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转化。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农业从业者向城市从业者身份的转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字,中国在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有大约2.065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亿,2012年末已经超过2.6亿,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有4543万。农民工阶层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因此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农民工等群体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解决他们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缴费标准较高、缴费期限长等问题,与农民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实际收入状况尚有一定差距,导致大量农民工群体仍然被排除在制度之外,成为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的弱势社会群体。社会结构转型风险因素。社会结构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组织方式及关系格局等方面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领域变革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心态、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等多个方面。陆学艺等指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受家庭结构小型化及少子女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趋于瓦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仅有3.10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少了0.34人,而当年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6139亿。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已经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化养老保险取代家庭养老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为失去家庭养老保障的人群提供社会化养老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制度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问题。

二、风险成因分析

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因素产生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制度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本文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根源的分析,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以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为主,微观层面主要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为主。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参保职工、企业经营者、政府管理者、社区组织、医院及媒体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依据不同群体与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两类。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参保职工等社会群体,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主要包括社区组织、与制度实施产生间接关系的群体。本文在微观层面的分析中主要选择与制度实施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影响范围及程度最为深刻的政府、企业和参保者等群体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养老保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协调性

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诺斯指出,任何制度的产生及发展都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制度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能够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认知体系及社会认知氛围而对制度的形成产生推动或制约作用,制度规则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适应文化传统进而形成行为规范的过程。当养老保险制度与所处的环境相匹配并且能够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时,制度就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相反,当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不相适应时,制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中国国民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这一模式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大体上是相匹配的,“忠”、“孝”等伦理观念的存在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能够延续的重要文化基础,老年一代对家庭财产分配和处置权的控制是其社会条件,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基本协调是重要的人口条件。然而,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情形下,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兼容性日渐突出,导致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各种风险问题也不断出现。

(二)政府责任的缺位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个人短视等外部性问题,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干预显得极为必要。从政治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构建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进而维护政权的稳定。从社会角度来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的局面,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经济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控制能够有效地干预资本市场,调节资本市场规模,进而保持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经济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财政支付责任和运营管理责任两方面。在财政责任方面,政府不仅要承担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兜底责任。由于政府未能及时承担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巨大成本和个人账户债务问题,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报告》的预测,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高达18.3万亿元。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从201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26亿元,但是与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相比,仍微不足道。在基金运营管理方面,由于政府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运营规则,导致由各个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率整体偏低。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管理及运营机构,负责对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进行投资运作和托管。由于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方式相对简单,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整体上偏低,政府需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与比例,以此来提高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三)企业的“理性”决策

企业是制度执行的目标对象之一,也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方及接受方,制度的实施只有在得到企业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首先,企业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既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利于增加社会声誉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其次,企业通过构建职工退休养老保障机制,有助于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满足职工的多层次需求,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水平以及职工工资水平差距比较大,基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不同企业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参与制度。对于那些经济效益较好、养老负担较轻的企业,尤其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会按照养老保险缴费的最高标准,即按照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而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雇佣较多青壮年劳动力、经济效益较差、养老负担较重的加工制造类中小私营企业来说,因过高的缴费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他们往往会选择按照最低标准,即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60%进行缴费,甚至还会采取少报瞒报职工人数、减少缴费工资基数等方法来降低企业成本,这就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风险互济功能被极大地降低,制度公平性目标受到很大影响。

(四)参保者的逆向选择

企业职工是养老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持续的缴费责任是制度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从长远来看,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有利于以大数法则形式解决职工个体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养老风险,保障参保者的老年生活质量。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对其当前利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中国目前确立的企业职工缴费标准为本人基本工资的8%,如果加上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他社会保险缴费项目,职工个人社会保障综合缴费水平将超过其基本工资的16%,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当前工资收入水平。对于那些工资基数比较低、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的职工来说,当收入水平的降低影响到当前生活质量时,他们往往会通过逃费、减少缴费,或者选择最低缴费标准等方式来规避制度。而那些工资收入比较高、自我保障能力比较强的职工则倾向于选择最高缴费标准来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养老能力,这一逆向选择会导致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削弱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能力,降低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加大社会整体的养老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讲,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目标的基本社会制度,较好地反映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目标理念,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企业职工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互动关系,能够为企业退休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化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目的论视角来看,通过全面、系统地对影响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判断,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制度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群体如个人、家庭、企业以及社区等所产生的影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高政治决策的民主程度。从冲突论视角来讲,由于风险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的分析,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及时发现并识别制度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强化并巩固其正功能,减弱或消除其负功能。就目前而言,政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抗风险能力。

1.强化养老保险资源分配的均等性。

政府要持续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平等参与制度的机会;要不断地缩小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类型企业职工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方面的差距。同时,还要顺应社会转型及社会阶层分化的新形势,适当调整参保条件和缴费标准,将农民工等新的社会群体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保障其平等地享有养老资源的权利。

2.尽早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许多发达国家都为企业职工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例如,英国为企业职工建立起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构成的“三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建立了“国民年金”与“共济年金”相结合的双层养老保障机制。我们应不断完善现有“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强化政府财政和监管责任。

各级政府应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同时,政府应充分拓展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积极发挥慈善事业、事业等方面的筹资功能,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领域,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并且要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域。

4.加快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建设。

要在引导人们的养老行为从伦理道德等非制度性规范向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规范转变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家庭养老等非正式养老方式的功能与作用。加紧颁布《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从法律层面确立老年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切实维护他们的养老权益。

5.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2)

1调查的基本情况

经调查发现,全市断保人数占参保人员总数的14.2%,其中国有、集体企业断保人员45698人,股份合作制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断保人员13756人,私营企业断保人员1285人,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和其他企业断保人员2189人。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分,全市62928名断保人员中,正常经营企业9978人,半停产企业8261人,停产企业17486人,濒临破产企业29216人,破产企业24287人。综合各方面因素,职工断保具备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断保人数占市参保总人数的比例较高。菏泽市截至到12月底,该市现有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为473363人,而断保人数能够占据14.2%,这样大的数量,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累计断保人数占断保总人数的比例高达72.6%。因为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资产重组或破产等原因导致的遗留问题,使一部分职工或买断身份,或失业,部分参保职工流失,中断缴费。三是具有城镇户口的断保人数超过了断保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这样也能够符合此前尤其是1999年开始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之前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没有参保的实际。四是从缴费年限与年龄结构相结合来看,该市中断缴费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缴费年限未满5年、中断年限未满5年的人员范围内,这就集中体现出“缴费年限短期化,缴费人员年轻化”的特点。五是中断缴费群体的规模也呈上升趋势。参保职工的断保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深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的压力,也将直接损害断保人员的切身利益。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是“多缴费、多得养老金”,一旦中断缴费,会直接影响将来养老金的待遇,中断的时间越长养老金待遇越低。

2断保原因分析

大量人员中断缴费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累计的结果。一是经济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改组改制、以及资产重组或者破产等一系列原因,使一部分职工买断身份,或失业,或部分参保职工流失,这部分职工因为没有收入来源而中断缴费。二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根据调查不难看出,在中断缴费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或者参保人员自身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养老保险的政策等没有足够的认知,这就导致中断缴费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不少失业人员片面地认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就可不再缴费。一些年轻参保人员只顾眼前利益,认为自己还年轻,养老是遥远的将来,对参加养老保险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三是制度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在缴费基数方面,职工参保缴费的基数主要是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60%和300%分别进行保底封顶。由于近些年,社会成员在收入差距上的不断拉大,就导致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很可能达不到养老保险基数的保底线。而在缴费比例方面,用人单位缴纳19%,个人缴纳8%。个体灵活人员缴纳比例则为20%,费率水平过高。四是管理方面的原因。社保经办机构征缴力量薄弱,基础养老金没有实行全国统筹,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社保转移平台不顺畅,造成流动就业人员在不同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困难,导致流动就业人员被迫中断缴费。五是很多失业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又没有专业技术,就导致就业困难,生活困难,无力再续保缴费;而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工作随意性较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不可避免就会出现断保现象。综上所述,断保现象的产生,除了经济转型而引发的大量失业等深层次原因外,社保政策的宣传以及服务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任由断保趋势蔓延,势必造成扩面征缴成果付之东流,给养老保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意见及建议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3)

关键词:个人账户;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制度的选择,使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即养老保险由国家和单位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与个人共同分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单一尺度原则”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由“充分福利”向“基本保障”转变以及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个人账户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权益记录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计算基本养老金的重要依据,涉及到每位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个人账户储存额的结转、计息、支付、继承和退休费的计算,关系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平衡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个人账户储存额直接决定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涉及到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因此,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进一步夯实基础,切实提高数据质量,维护好广大参保人员切身利益尤为重要。

一、个人账户是制度创新的集中表现

基本养老制度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就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而言,应当把追求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又必须注重社会公平,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力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完善了鼓励职工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系数为1.2%。个人账户养老金反映效率因素,也是统一制度新机制的集中体现。

对于个人账户制度所体现的效率机制,需要把个人账户的组成和支付两个环节联系起来认识,先看个人账户的构成,从2004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由于每个职工的工资收入是各不相同的,以不同的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而以相同的比例确定个人账户,那么每个职工的个人账户中的金额自然各不相同:工资收入高的职工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额就多,反之就少。再看个人账户的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由于对相同年龄退休的职工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除数都是一样的,显然个人账户储存额多的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就高。反之就低。由此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促使职工更加勤奋地劳动。

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又是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具体体现,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养老保险费用的义务,方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对职工来说不论他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也不论是在盈利企业,还是在亏损企业,只要按规定缴费,退休上是平等的,从而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二、规范个人账户支付条件和继承权

1.关于个人账户的支付条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这两条规定是说职工必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方可领取养老金。“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的规定,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不论退休人员存活多少年,即使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已经支付完了,国家也照样按标准发给包括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全部基本养老金。这一规定是国家为保护职工的利益,切实保障其退休后基本生活而制定的。

2.关于个人账户的支付。按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办理的职工,其基本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过渡养老金等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支付。职工以后年度调整增加的养老金,按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各占基本养老金的比例,分别从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社会统筹基金中列支。职工退休后,其个人账户缴费情况停止记录,个人账户在月支付养老金(含以后年度调整增加的部分)后的余额部分继续计息。当年个人账户余额由上年末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减本年个人账户支付养老金总额与年利息组成。

3.关于个人账户的继承权。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明确规定“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这一规定,明确了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费的属性。它虽是国家法令强制缴纳的,但仍具有个人所有权,只是由社会保险机构代为保管,延期到退休后支付。职工在职死亡时,其继承额为其死亡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离退休人员死亡时,其个人账户中尚有余额时,其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一次性支付给死者生前指定的受益人或者法定继承人。

三、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险意识。养老保险牵涉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利用各种宣传传媒介绍有关养老保险方面的法规政策,广泛深入地宣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内容,使得人人都关心养老保险,人人都懂得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账户的自我管理意识。

2.规范管理业务,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准确地划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入、结转、修改、支付和结算等业务,制定各自的业务规范对养老保险欠缴、缓缴、补缴的单位和个人,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入、计息和结转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4)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平衡;人口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2-0042-05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Factors on the Payment Bal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LUO Zheng-qing, CHEN Zhou-yan, LU An

(School of Manegemen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old age insurance fund’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during 50 years by using the models of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Fund’s payments. Subsequently, new results in th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the basic pension and individual accounts pension are calculated under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some population factors, from which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factors on the balance of endowment insurance is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o basic pension, it’s beneficial to the balance of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funding when there’s increasing in such factors: the reproductive women fertility rate, the employee’s initial age at employment, the age at retirement and the number of the contributors;But it goes against the balance when the number of the beneficiaries is increasing. To individual accounts pension, The funding balance will profit from decreasing employee’s death probability; And the later the employee retires, the more beneficial he takes from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more advantages for workers.

Key words:fundamental old age insurance; the balance of income and expenditure; population factors

1 引言

人口因素作为影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中的重要方面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如王鉴岗[1]提出了一种养老保险平衡测算的方法,以一定的人口模型数据为依据,测算出养老保险平衡的结果并加以分析;王晓军[2]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年度收支和积累结余进行了预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2020年精算平衡值为零,以后各年份开始出现精算赤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增加的结论;周渭兵[3]运用分要素法对1998~2050年全国人口进行了测算,在运用城镇人口测算的组合方法对1998~2040年城镇人口进行测算得出测算结果的前提下,对养老保险运行模式进行了分别的探讨,得出我国采用部分积累制公共养老保险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等。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件)后,傅新平、周春华等[4]建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模型和支出模型,对养老保险中退保率和工资增长率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敏感性分析,得出了新决定比旧决定更为安全和有保障的结论;同时,傅新平、高祝桥等[5]得出影响基金收支平衡的因素有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总体来说,学者们虽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研究较多,但多局限于人口和基金收支平衡的一次性预测,对未来人口各种可能变化下基金的收支平衡问题和影响其的人口因素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利用精算学方法,通过人口预测模型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研究,分析人口因素主要变量对我国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从而为我们应付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基金收支平衡和安排财政收支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 人口预测模型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模型

2.1 人口预测模型

(1) 全国人口的预测模型

2.3 模型参数取值和数据来源

(1)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本文以1998年~2007年各年的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的加权平均值为目标期间内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1998年至2007年各年的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数据来自各年统计年鉴。(2)出生人口性别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本文假定目标期间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分年龄性别的城镇人口数和城镇经济活动人口数分别来自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3)年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工龄工资增长率。本文假定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8%,工龄工资增长率为1%。(4)利率。近10年来我国银行年存款利率平均为3.2%,同时参照高建伟[6]在该因素的取值,本文在测算时取i=4%。另外预测模型中所需其他参数:城镇化率、城镇人口的分年龄性别比率及劳动参与率均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数据。

3 模型测算结果及分析

3.1 目标期间内我国人口的变动趋势

(1) 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

根据前面模型,计算发现全国总人口在第19年(2019年)将达到最大值13.37亿人,随后逐年减少。但若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发生变化,我国总人口也要随之变化。如当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在设定的基础上均提高1‰,我国总人数将在第19年达到最大值13.44亿人后开始下降;若提高2‰,我国总人数将在第20年出现峰值13.51亿人,随后开始下降。对于参保人数来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大约在第23年达到顶峰后略有所下降;而领取养老金人数呈陡峭上升的变化趋势,这意味着在职职工的老人负担系数逐年变大。且到第50年缴费职工人数约2.49亿人,领取养老金人数约2.43亿人,即差不多一个在职职工赡养一个老人。

(2)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

图1显示出不同年龄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目标期间内的变动情况。它表明:在目标期间内0~15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与16~64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均有下降的变动趋势,而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却一直上升。这一变动趋势表明,目标期间内老年抚养比将逐年上升,到第50年的时候达到46.34%(是第1年的4倍多)。

3.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动趋势

(1) 未来基础养老金收支增加,同时收入增速明显低于支出增速

在上述参数假定的情况下,根据(5)~(8)式,实际测算发现在目标期间内随着年份的增加,基础养老金收入和支出都在增长,但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后者;同时自第19年(2019年)起,基础养老金开始收不抵支,出现基金缺口,随后基础养老金的缺口值不断增加。

(2) 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在基金缺口

由于我国的个人账户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强制储蓄,强调个人所有权及可继承性,并没有再分配的功能,不能实现财富从短寿者向长寿者的转移[7]。故本文在讨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支时(包括后文在讨论人口因素变动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收支的影响时)是讨论单个职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支情况。设职工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按照规定为139个月,职工退休后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1.98%计息,初始工作年的年工资等于2000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371元),根据(9)~(10)式测算得出的结果显示:该职工在工作期间向个人账户的缴费在其退休年龄的个人账户积累额为42.27万元,该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在支付155个月后就不足以支付下个月的养老金,意味着如果职工于60岁退休后存活时间超过155个月,其剩余寿命的个人账户部分养老金要由统筹账户支付,也就是说职工个人账户存在基金缺口,且缺口值约为15.88万元,为个人账户积累额的37.6%。

4 人口因素对基础养老金收支的影响

4.1 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上升有利于基金收支平衡

本文所采用的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数据是通过1998年到2007年各年数据的加权平均得到的,在此基础上,分别将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均降低和提高1‰、2‰、5‰,结果如表1所示。同时发现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的变动对基金收支的影响不是立即表现出来,而是过u(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龄或初始工作年龄)年才会表现出来。因为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通过影响0岁人口的变化,进而0岁人口随着年龄的推移,经过u年才参加养老保险计划,才缴纳养老保险费。通过表1还可以看出,在目标期间内,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对基金收入的影响大于对基金支出的影响,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每上升1‰,基金收入增加0.89%,但基金支出却减少约0.0001%,基金缺口减少1.08%。而基金缺口值在生育率每下降1‰的情况下,大约增加1%。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的上升,基础养老金收入增加,支出减少,基金缺口缩小,有利于基金收支平衡。反之,基础养老金收入减少,基金缺口变大,不利于基金收支平衡。

4.2 出生人口性别比对养老金收支影响不大

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未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又会对基金收支平衡产生影响。如同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的变动对基金收支的影响一样,不是立即表现出来,而是经历u年才会表现出来。

表2显示,基础养老金缺口随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上升而减少,说明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有利于基金收支平衡,但不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性别比的上升导致女性人口相对减少,从而减少未来养老金支出(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且退休较早),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上升导致总人口中男多女少,所以未来出生人口也会减少,导致未来人口更加老化,增加未来养老金支出增加。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对未来养老金收支结余相反的影响,使得出生人口性别比对基金收支的作用不明显。

4.3 职工的初始工作年龄上升和退休年龄的推迟会减少基础养老金基金收支缺口

当退休年龄为60岁时,不同初始工作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产生不同结果,如初始年龄分别20岁和25岁,结果发现初始年龄20岁的无论基金收入、基金支出还是基金缺口都高于25岁的,因此提高职工初始工作年龄将有利于实现基础养老金收支平衡。而当初始年龄为20岁时,职工退休年龄越大,基金收入增加、支出减少,养老金缺口减少(这主要时因为退休年龄大,缴费年限长,基础养老金给付期缩短,从而养老金缺口减少),反之亦然(具体见表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提高职工的退休年龄将大大减少基础养老金的支出,有利于基础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实现。

5 人口因素变动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收支的影响

5.1 死亡概率上升,个人账户缺口减少;死亡概率下降,个人账户缺口增加

职工未来的死亡概率变动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有较大影响,实际计算发现,当职工死亡概率在现在基础上降低5%,缺口比例从37.57%上升到38.9%;反之职工死亡概率提高5%,缺口比例从37.57%下降到36.3%(如表4所示)。因此,死亡概率上升,个人账户缺口减少,反之缺口上升。

5.2 职工的退休年龄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收支的影响

根据(9)、(10)式测算发现,职工退休年龄不同显著影响着个人账户养老金收支。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随职工退休年龄的提高而扩大;反之亦然。特别是当职工退休年龄在66岁以上职工的退休年龄越大,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越大。同时可以看出国家现行的个人账户计发办法具有激励作用,国家鼓励职工延迟退休。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基金收入支出均出现增长,并且收不抵支后缺口将越来越大。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对基金收支的影响均存在时滞。但长期来说,前者上升有利于基础养老金基金收支平衡。后者对基础养老金收支影响不大。职工的初始工作年龄上升和退休年龄的推迟会减少基础养老金基金收支缺口。在死亡概率下降的情况下,个人账户缺口将继续增加。且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随职工退休年龄的提高而扩大。

6.2 政策建议

(1)政府应适时地提高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化的养老保险财务危机。(2)由于当前中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转变带来了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为中国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人口环境,直接为中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8]。但从消极方面来说,也给未来人口老龄化和基金收支平衡以及适度的人口增长带来压力,为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因生育率降低而带来的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失调问题。(3)在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下,降低性别比不仅不会带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公正、消除性别歧视和解决因男性比例过高而带来的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4)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高龄风险对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影响,如改革现行个人计发办法,提高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等手段。

参 考 文 献:

[1]王鉴岗.养老保险平衡风险因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12-20.

[2]王晓军.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精算平衡状况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S1):39-41.

[3]周渭兵.我国公共养老保险问题的精算分析[J].统计研究,2002,(1):42-45.

[4]傅新平,周春华,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模型及其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52-53.

[5]傅新平,高祝桥,等.新政策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0-151.

[6]高建伟,高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5):18-22.

[7]彭浩然,申曙光.强制性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对替代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7,(3):58-60.

[8]李建民,等.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现状、趋势与问题[J].人口研究,2007,(1):33-48.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制度 演进 特点 职业年金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模式。其养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新要求,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一、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念也逐步深化。198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今后招收工人,“应当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到达退休年龄后,按照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和政策领取养老金”。这是较早提出的具有事业单位职工执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文件政策。200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 号),在五省市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配套推进。这为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立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阶段的特点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我国特定的体制环境下产生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体制性特征。

1.时代特征

国内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化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形式更加与时俱进。2014年《事业单位管理条例》出台,要求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签订聘任制合同,促使事业单位人员进入与退出机制产生了深刻变革。用人方式改变,也催生了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变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符合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体制特征

国外公职人员与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并不在制度上加以区分,而国内则不尽然。由于受原有“编制”、“身份”等限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统筹初期,必然受到体制约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过渡期企养老保险“双制”并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数众多,个体情况复杂,职工人事评价体系与企业有所不同,如盲目的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中,会引发各种矛盾,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平稳过渡。就现阶段来讲,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针对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职业年金须强制性缴纳,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区别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特征。企业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通常叫做企业年金,一般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出现,以自愿为原则,并不强制用人单位缴纳。2015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缴纳职业年金。上述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政策的确立,一方面是为保证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中人”的养老待遇不降低;另一方面,是养老保险体系中资本运营模式的新转变。根据文件规定,“职业年金基金应当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这一新做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盘活社会资本,提高资本增值活力。

三、小结

改革必然会有阵痛。平稳过渡,是改革推进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政策准备和地区试点,如今正式在全国推广,初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在实际操作中,个体情况复杂经常会凸显政策盲点。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实施细则和文件的出台成为解决矛盾点的关键所在。其次,随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地将处于过渡期的企事业单位“双制”变成“同制”,建立统一规则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总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度。同时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理论探索,2011(5)

[2]马蓓蓓,张悦玲,杜淑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保险职业学报,2011(6)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6)

论文提要: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正在严重侵蚀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石;而产生逃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 企业 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工方面的原因,政府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责任。 

 

 

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正在严重侵蚀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石,大量的逃费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保险制度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从全国范围来看,2000年参加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的职工超过1亿人,但实际缴费人数不到9,500万人,缴费基数人均7,560元,而同期全国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9,189元,养老保险基金一年的流失量高达300亿元;2005年1~6月全国各地共查出企业少报缴费基数126.84亿元,少缴五项保险费15.75亿元,全国共清理收回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欠费85.61亿元。 

产生逃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工方面的原因。另外,政府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责任。本文仅就我国逃费问题中职工个人逃费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一、职工个人逃费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不在养老保险范围内的企业工作,以避免缴费。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其目标是要覆盖城镇的所有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在年老退休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但是,目前扩大基本养老覆盖面的任务面临着重重阻力,主要是因为非公有 经济 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面对各种优惠政策和政策法规宣传不为所动,仍然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将来年老后的风险。 

由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将城镇企业职工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隔离开来,分别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政策。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机关事业单位未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之中,直接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两种制度的不同,直接导致其缴费办法、待遇 计算 等细则等均有极大的差别,特别是待遇方面相差较大。非国有企业往往看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可以不参加养老保险,因此不愿意参保缴费。而部分改制的科研院所由于其企业性质曾为事业单位,适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而改制之后则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心理落差较大,往往采取瞒报基数等手段逃避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同时,由于我国在执法与监督环节中执行不到位,没有及时地对各种逃费行为予以制止、惩罚,形成了许多企业不参保缴费仍能正常生产经营的局面,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正常缴费的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于是选择了在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或者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企业工作,从而影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正规。 

(二)与企业合谋,不缴或少缴费用;或是对企业的逃费行为不举报。由于我国当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因而用工形式也五花八门。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往往人员构成复杂,分布面广,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同时,约束企业的劳动 法律 制度也不健全。如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操作、用工合同不规范等,直接给参保工作带来困难。这类企业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 农村 ,他们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劳动风险损失补偿意识。非公有的许多企业用工制度极不规范,相当多农民工往往不签订合同或只签短期合同,且条件苛刻。这些身份为临时工或季节工者,一遇经济波动,首先被解雇,企业福利待遇也无权享受,更不能参加社会保险。一些外企、私企聘用的下岗职工仍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这就加大了参保登记工作的难度。当企业知道职工认识到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时候,企业会与职工达成协议,用少量的代价换取职工的隐瞒或不举报。当职工知道企业扣留了他们应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时也因为怕失去工作而不向社会保障机构检举,从而造成了养老保险费用的流失。

二、职工个人逃费原因 

 

(一)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原因导致职工逃费。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造成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无力承担起为全部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责任。还有一些企业由于 历史 原因导致职工客观逃费。20世纪末由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企业以及传统集体企业纷纷改制,从新确立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一些企业由于改制较早,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以前便已完成改制,企业改制中并没有考虑到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没有预留职工养老保险应缴纳的费用,等职工意识到养老保险问题时,企业已经破产或者清偿,已经没有能力来负责原有职工的养老保险费。此时,如果职工想要确立养老保险关系,必须补缴前期本应是企业为自己所缴纳的那部分欠费。而这笔费用往往数额巨大,因此职工往往放弃。二是制度原因导致职工逃费。《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规定:在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因为最低缴费年限规定为15年,那么理论上来讲,只要是职工缴费年限达到了15年,那么他就拥有了享受基本养老金的资格,而是否继续缴费只是在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有所调整而已。于是部分职工在达到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后,不再继续缴费。而一些下岗职工再就业或者是年纪较大的农民工由于此前没有参保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缴费年限记录,而一旦参加工作则必须从新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从零开始计算。但是由于这些职工年龄普遍偏大,即使缴费到法定退休年龄,也满足不了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因而无法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只能按规定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而企业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部分则划入统筹基金。这种情况下,职工往往很容易与企业合谋,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 

(二)主观原因 

一是职工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不了解,曲解、误解了国家的政策法规。一些职工在退休前往往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了解或者对该制度一知半解,也不会主动去关心该制度,因此他们会容忍雇主的逃费。同时,有些雇主为了自身利益向职工散布消极言论,使职工产生政府乱收费、转嫁国企改革成本的错误认识,从而使他们对养老保险产生排斥感。 

二是职工的个人短视。许多年轻职工缺乏风险意识,对养老问题等后顾之忧考虑甚少,不为自己进行老年储蓄。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职工不会主动为退休的生活保留足够的积蓄,往往因为当前的需要而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既得工资比缴纳养老保险费更重要。 

三是职工的贫困或临时财务困难。较低的工资收入使得贫穷的职工连眼前的基本生活需要都难以满足,这个时候进行养老储蓄更是无从谈起。对他们而言,度过眼前困难期远比缴纳数量不小的养老保险费用重要,尤其是未来的养老保险金是个未知数的时候。而目前收入勉强能够保证生活需要和养老保险缴费的职工,则会因为发生某些变故而导致产生临时财务困难,这个时候逃费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四是职工对养老待遇回报的期望值较低。从当前养老保险的计发办法来看,仅凭职工目前的缴费年限与工资是不能够精确的 计算 出将来养老金的准确金额的。由于养老保险缴费期限长,在缴费与待遇关系不明确、职工很难准确预知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收入的状况下,职工就会对养老金的预期收益产生较低期望值。另外,养老保险的回报率可能远远低于股票、基金等投资手段的回报率,有时甚至低于银行储蓄的收益回报率。因此,部分职工对参加养老保险有抵触情绪。 

职工养老保险论文篇(7)

【关键词】线性回归;权重;替代率;收支平衡;养老金

【Abstract】According to current retirees of enterprises pension model system, this paper balance on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of pension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 on staff and workers of different payment period. And results in different cases are discussed, then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gold balance advice.

【Key words】Linear regression; Weight; Substitution rate; Balance of payments; Old-age pension

0 引言

养老金是政府提供物资以保障居民退休后生活所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为执行养老保险规划按照相应的法律程序而预先起来的、用于保障受保人养老基本生活需要的专用基金。1997年国务院《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2010年养老金积累和覆盖范围都已达到历史最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主要是遵缴率(缴费人员占参保人员的比例)逐年下降,非正常退休人数不断上升,不利于财务的可持续性。养老基金财务支付能力空前提高,但支出增长率快于收入增长率,地区间严峻失衡的趋势逐渐扩大,财政补贴规模越来越大。

据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保险遵缴率始终呈逐年下降趋势,历年分别是90%、89.9%、89.5%、87.7%和86.5%。同时,非正常退休绝对人数呈上升趋势。那么必然出现支出增长率快于收入增长率。事实是,“十一五”期间也是基本养老基金增长率最快的时期,财务支付能力逐年提高,不过,有数据显示同期基金总支出增长确实快于同期基金总收入。而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事业对财政投入有广泛的需求,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为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老龄化趋势使中国养老金体制正处于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养老金持续性良性发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

为了准确的求出该企业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我们对各个年龄段不同月收入范围的职工人数进行权重分析,归一化后(见表1),得出2009年各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见表2),进而结合该企业的平均工资,求出该年各年龄段职工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见表3),即为每年比例数据。

2 替代率的计算

考虑到企业职工65岁退休的情况,我们需要计算出60-64岁这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利用前面计算出的20-59岁各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数据,用matlab软件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出各个年龄段职工年龄与职工月工资的最佳拟合函数关系为y=-0.0484x3+3.5103x2-8.6095x+878.461,即三次多项式拟合。根据此式计算得到60-64岁这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为2539。

2.1 职工退休前月工资的计算

由前面计算出的2009年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结合假设中企业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比例为1,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求出职工退休前月工资w1;

2.2.2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

根据(1)(2)(3)式,利用matlab软件对该企业职工自2000年起分别从30岁、40岁开始缴养老保险,一直缴费到退休(55岁,60岁,65岁),得出各种情况下的养老金替代率(表4):

3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情况的分析

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由两部分组称,分别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依据“如果职工死亡,社会统筹账户中的资金不退给职工,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继承”这一信息,我们可以得到个人账户储存额不会影响到缺口问题。

3.1 职工社会统筹基金的计算

3.2 职工退休后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分析

根据(4)(5)式,利用matlab软件对该企业某职工自2000年起从30岁开始缴养老保险,一直缴费到退休(55岁,60岁,65岁),并从退休后一直领取养老金,至75岁死亡,所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总和、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总额、养老保险的缺口情况如表5。

3.3 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的问题

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即职工缴存的养老保险基金与其领取的养老金相等,进一步分析,也就是职工所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总和与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总额相等。

令式(4)=(5),用matlab软件对该企业某职工自2000年起从30岁开始缴养老保险,一直缴费到退休(55岁,60岁,65岁),并从退休后一直领取养老金,至75岁死亡,得到其养老金收支平衡时的岁数(表6)。

3.3.1 目标替代率

由前面第二问的分析可知,养老金替代率比较低,远不能达到58.5%的目标替代率,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替代率。很显然提高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个人账户缴纳比例、社会统筹缴纳比例都可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参照表5,我们假设职工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为定值(不考虑年龄段的限制),进行粗略的估算,令Vn=n2n1得到替代率的表达式:

用matlab软件分析可得,提高n2,降低n1,即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降低职工的缴费年龄也可以提高替代率。

3.3.2 养老金的收支平衡

很显然提高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个人账户缴纳比例、社会统筹缴纳比例都可以保证收支平衡。在这里,我们仍然借用3.3.1中的假设,并限制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领取时间截止到75岁,得出缺口表达式为:

用matlab软件分析可得,提高n2,降低n1,即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降低职工的缴费年龄也可以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在达到目标替代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个人账户缴纳比例、社会统筹缴纳比例和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让职工早缴费这些措施来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4 模型评价及推广

本模型合理的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着重讨论了替代率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在计算养老金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论证,对一些繁杂的条件进行了合理的转化,利用线性回归、多项式拟合、权重分析等方法,确保了模型的科学性。该模型方法典型、实用性强、易于理解。但同时,由于数据信息庞大,在处理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导致某些数据精度不是很高,这一点还有待改进。

模型中,对于养老金的计算以及对于替代率、收支平衡的定性分析,我们更多的是偏向职工开始缴养老保险时的年龄或退休年龄恰为年龄段的首或尾。对于给定的随机的年龄,应用此模型比较复杂;对模型进行推广,对于任意给定的缴费年龄和退休年龄,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适当的摘除两端,达到应用模型的目的,另一种是我们可以对比分析,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把年龄和年龄段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化,综合考虑,找出对应的关系,最终达到模型的推广,因此该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赫孝良,戴永红,周义仓.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简析与论文点评[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石东洋.数值计算方法[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