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篇(1)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发展中的阻力与隐患,说明中医药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方法:以在中医药大学的学术讲座和与学生的座谈与临床调查反应出来的现象看其本质。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部分毕业生临床实习不懂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只会看西医的诊断指标辫病施药。结论:中医教育从招生弊病到教学课程顺序没有按阶段性设笠,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创新,应激发毕业生在临证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与现代医学辫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单纯西医药治不了的疑难病症。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3.3加强临床带培

中医是实践医学,要选择纯正的名中医带培毕业生,使学生掌握四诊要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要点,能够在临床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单纯西医治不了的怪病、奇病、疑难病,培养出真正的名医大师,中医药才能发展。

篇(2)

本次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学术生活,为中药学子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锻炼同学们的学术思维,增强同学们的相互沟通,锻炼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能反映当代大学生所关注问题的广度及深度,有利于进一步地规范和指引。通过这次活动,还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极其有利。

二、活动口号:铁流笔下书课题,医药学子展精魂

三、活动时间:2011年3月至4月

四、活动对象: 中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全体学生

五、活动主办单位:中药学院学生会学术部

六、活动内容:

1、课题设计大赛作品展示(宣传册)

活动时间:3月上旬

活动内容:把课题设计的相关信息和上一届获奖作品制作成宣传册。通过让同学们传阅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课题设计是什么、如何撰写以及其意义等。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了解课题设计的相关信息,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并通过刊登出上年获奖作品而让同学们更详细地了解课题设计大赛的写作,吸引更多人参加课题设计大赛,从而扩大课题设计大赛的影响力。

活动流程:

(1)经获得获奖者同意,并选出获奖作品中的数篇

(2)收集课题设计的相关资料,编写整理好

(3)设计好宣传册的排版,把作品和编写的内容安排好在宣传册上

(4)打印并装订好,安排人员下发至各班进行传阅

2、课题设计大赛征稿

活动内容:征稿,截稿,收稿,送稿并请老师批阅,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征稿对象:广中医中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

截稿时间:4月11日

参赛说明:个人或集体,集体参赛最多6人(包括6人)。

课题设计格式要求:

1)作品名称用二号 黑体 加粗 居中

2)中文参考文献内容 用小四号 宋体 ,行距20磅

3)英文参考文献内容 用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行距20磅

4)其他各项正文内容均用 小四号 宋体,行距20磅。

征稿内容:

A中医药类:中医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西医研究,中药新药,药理,中药化学分析,药物制剂等。

B社会科学类:人文与政治,经济与法律,心理研究,教育研究等。

交稿方式:上交打印版和电子版。打印版一式五份,先交到学委处,再由学委统一交给学术部相关的负责人;一份电子版以“作品名称+年级”命名发送到

3、课题设计大赛颁奖及交流会

活动时间:4月底

活动内容:通过晚会展示获奖者的作品,并设有专业老师(社科类和中医药类)对获奖者的作品做出点评,同时获奖者也能提问,并有观众互动环节。

活动目的:通过获奖作品的展示,能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参赛者的创作历程,交流经验。点评能促进老师和获奖者的交流,为获奖者撰写论文打下基础。观众在听的过程中能发现课题设计的相关问题,能与获奖者和老师进行交流,为以后参加课题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流程:获奖参赛者与同学交流课题设计心得,邀请老师对获奖作品做出点评,并对获奖者进行颁奖,鼓励更多的同学关注课题、参加课题设计。同时,也为2011年第三届课题设计大赛拉下帷幕。

七、奖励制度:

参赛作品分为大一,大二,大三,三个组,按照3% 6% 10% 15%分别评比出一,二,三,优秀奖!分别奖励:智育1分 ,0.8分,0.5分,优秀奖奖励奖状,以资鼓励!

注:若参赛者有多个作品参赛并且获奖,最高奖励为2个智育学分!

八、可行性分析:

1、鉴于上几年已经成功举办过课题设计大赛,在活动开展中有一定的经验。

2、活动的时间、场地安排较灵活;

3、制作并传阅上年课题设计获奖作品宣传册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对课题设计的兴趣,进一步宣传课题设计大赛。同时让同学们有机会再详细参阅上年的获奖作品。

九、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 重点学科;人才培养;作用;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5-02

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三级重点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重点学科是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基地

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1]。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将科学研究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中,是实现教育模式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的应用、开发和创造转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需之路。

我校自2005年9月对研究生实施学校、院部分级管理以来,中医文献研究所充分利用三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根据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点,重点对培养研究生基本素质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2]。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色决定了该专业研究生应是博学、善于著述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自入学之日起就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古籍及现代研究文集,把《中国中医药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医学与哲学》等报纸期刊中的新观点、新见解作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面与导师或在演讲会上通过演讲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表达己见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通过广泛的阅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把这个过程付诸于笔端,由理论而到实践,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亦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传承和发展。读书报告与写作投稿互相促进,持续不断的读书是写作投稿的源泉,这一过程也是研究生选题和毕业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大量阅读有助于掌握学术根源与学术动态,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课题,而日常写作练就了论文写作的娴熟技巧,在此基础上完成有新意的选题和优秀的毕业论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已进入了较高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并参与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利用重点学科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重点学科科研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其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凝聚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重点学科是师资队伍的摇篮

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时期发展战略。而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科发展水平,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学术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开发学术研究人员的能力,使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效值。”[3]人才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成熟的学科既要有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富于创新精神和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具体目标之一,中医药重点学科担负着学科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的任务[4]。通过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可以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如设立浮动聘任制、校内特聘教授岗位、岗位等级津贴分配制度等,引入市场机制,宽领域、多渠道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骨干。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是高水平师资的生力军。

3 重点学科是专业分化的依据

重点学科建设重在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是专业方向分化的重要依据。以我校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中医文献学科确立,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发展,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此,199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以中医文献学为依托设立全国唯一布点的中医文献本科专业。中医文献专业设立后,我校文献学科始终以新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根据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着眼于周边学科、新兴学科与中医药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以传统专业为依托,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生长点,加强培育孵化,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口径、专业方向,努力改造发展前景欠佳的专业,增强了本科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改变了中医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凸显了我校本科教学的优势与特色。2001年根据以本学科发展的优势特色为条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将该中医文献专业方向调整为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根据学校中长期规划,又提出两步走的专业发展战略,即2005年依托本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方向)七年制学生,2006年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我校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重点学科建设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重点学科是优化课程的保障

重点学科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前沿,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形成课程,进入教材,是优化课程,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方法。重点学科可以利用学科优势,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引入课堂。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新信息,使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年来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课程,进入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世纪90年代总结文献研究实践成果,形成的《中医文献学概论》等教材,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在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另外中医学专业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系列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医文献发展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医学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药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同时我院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既要调整结构,还要保证内容的全面;既要调整内容,还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既要具备时代特点,还要保持中医学的特色的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将中医学类课程改编为三门课程,即《中医学概论》、《中医诊疗基础》和《中医临床概论》,并力求通过这三门课的有机联系,构建起学习中医学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确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医类课程模块的结构,明确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构建此类课程教材的基本框架。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劲秋.加强科研管理搞好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9,12(1):63.

[2]步瑞兰,李明,刘鹏.研究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118.

[3]王永炎.新世纪中医药学科建设论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l5(1):1.

篇(4)

药学论文3700字(一):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应用融合的中药学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中药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专业性强,通过中药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辨证以及理法方药等内容。随着我国对传统中医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对综合性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医学理论教学中也需要结合社会以及行业的发展需求,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本文主要对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应用融合中药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理论;现代应用;中药学;教学改革

中药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中药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产地和采集、炮制、应用、性能、配伍和用药禁忌及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西医临床学科以及中医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中药学的专业性强,也是中药学与临床应用中的主要联系纽带,而且与多门学科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如果中药学学习成绩不佳,会导致之后的临床和方剂学习受到影响。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中包括重要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有利于对中医药教学优势和特点的发挥,使中药学能够与临床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当前我国传统中药产业逐渐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知识内涵以及知识结构都不断拓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

一、中药学教学现状分析

中药学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中药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中药知识进行记忆,包括中药的来源、功效应用、性味、归经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存在的难度比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记忆以后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出现遗忘的现象,导致当前学生在中药学的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照本宣科的硬性灌输方式,没有结合现代中药学实践内容,使得学生在中药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结合中药学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了解中也只能停留在中药学的表面,无法深入到中药的细胞、分子等层面的功效发挥方面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下必然会导致中药新药的开发受到限制[1]。同时从中药学的实践课程来看,大部分实践课程都只是对中药饮片的辨析,缺乏对中药创新性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将传统中药学与现代中药临床应用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中药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当前中药教学改革情况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在中药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构建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并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革。还有的学者认为,在中药学的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特点,利用现代化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而且为了使中药学的影响不断扩大,需要与国际进行接轨。杨新辉等学者提出,为了促进中药学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对中药学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中药学研究兴趣。当前各中药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不合理以及课程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这些情况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思辩和学习能力[2]。此外,还有人提出中药学发展中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在原有中药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科发展情况,做好对中药药理理论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加入药理学以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内容。

通过从当前疾病的发展形式来看,现代的肿瘤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升,大部分中药的使用频率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中药教学必须要迎合社会的变化进行改革促进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屠呦呦女士因为青蒿素的研发获得诺贝尔奖,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中药的研究热情,而要想使中药研究获得更大的进展,必须要做好中药教学改革工作,通过中药学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学人才,并将中药在临床教学中更好的应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途径。

通过对我国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情况来看已经获得一定的成功经验,能够为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和动力。但是在中药学改革过程中中药学理论研究与现代临床间的结合方面比较落后,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探索。在中药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中医药学理论以及现代中药学研究的薄弱点,参考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和要求,对二者间的融合度进行分析。

三、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应用融合的改革策略

中药性能、配伍、用药禁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都是对我国传统中药用药经验的总结以及哲学思想的概括,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的特点,通过与个人化人体的作用和结合形成的一种知识结构体系,也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原则。随着时展,中药学在研究中开始注重将中药理论与现代中药应用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中药在临床上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这也是当前中药学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3]。中药学教学中需要结合现代思维和科研模式,对中药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加强对中药基础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促进中西医药学间的互补和融合,培养现代中药学人才,使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获得更大动力。

(一)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结合的理论分析

通过对传统中药学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掌握中药学的使用方法和规律,同时与现代中药临床教学情况进行对比,使传统中药学理论成为现代临床教学中的重要理论依据,并探寻二者间的契合点,为中药教学改革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中药书籍的分析,对中药理论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同时结合现代临床教学指导,对现代疾病机制进行分析,以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为基础,对中药临床应用以及药理特性等进行全面分析,使中药理论与现代临床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促进中药理论的发展。

(二)加强对传统重要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实践的分析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传统中药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进行有效结合,完善中药学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同时对古今中药学临床应用的异同点、疾病普遍化规律以及用药频率和疾病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还可以采用实践与案例结合的方式,对中药学中个别的临床异同应用方法进行对比和案例介绍以及实践验证。此外,对理论观念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中药的功效和药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融合的中药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三)完善中药学教学改革策略

通过对传统中药认知的分析,提出促进传统中药学习能力与现代临床应用融合的课程实践改革方法,促进学生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传统中药学发展赋予现代新的内涵,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提升学生传统中药学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完善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中药学理论与现代中药临床应用结合奠定基础。

(四)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将药物实体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展现不同的切面,这是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的。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应用中药植物标本,通过这种感性认知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库以及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将书本上、黑板上枯燥、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知识形式。随着专业技能的发展,中药在具体辨别、认知以及使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因此在中药学理论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药药材标本以及饮片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和理解,提升中药学教学理论质量。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位时间的知识容量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利于对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掌握中药学学习内容。比如在讲解人参中药知识的过程中,在对人参性能以及功效等方面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参的视频和图片,包括药材全貌、生长环境以及饮片性状等,还可以通过对圖片的放大对人参表皮的颜色、环纹、点状树脂道以及放射性纹理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此外,还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对人参为主要药材的生产现状进行展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中药学教学必然面临改革,传统中药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讲解和传授,教学方式单一。随着时展以及中药学的崛起,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中药学的发展需求,使得中药学教学中呈现出一定的弊端。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学校以及技术等不同的层面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中药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知识内容。通过传统中药学理论与现代应用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中药学知识进行重新架构,对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我国中药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简介:赖利平(1976-),女,汉族,湖南浏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学。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西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处方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以2630份西药处方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存在问题的164份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结果:通过对以往西药处方中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给药方案不佳、重复用药、药物剂量过高、超说明书用药,导致用药安全性、合理性不高,其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对此,应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结论:为确保西药处方内容的可靠性,在为患者配药过程中,药师与医师之间应加强沟通,认真核对处方内容,降低用药不合理事件的发生概率,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西药处方;药学服务;处方分析;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2

前言:西医是当前使用率非常高的一种治病方式,主要以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在治疗前,患者需要到检验科中接受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在医生对患者所患疾病完全确诊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具药。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用药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药房中必须要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为每一具药方进行分析,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使患者可以早日摆脱病魔的折磨。通常情况下,在为患者开具药物前,临床药师要对患者所持药方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其中是否存在着用药错误,如存在错误可及时更改或与主治医生相探讨。本文围绕西药药学服务中处方分析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164份以往开具的西药处方为主,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通过对西药处方进行分类、规整,分析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1]。

1.2方法对所选取的164份中药处方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通过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来进行改进方案的制定。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用于本次实验数据整理,计數单位用%来表示,在x2检验方式下,若组间差值符合P<0.05的要求,则表示为具有可比性。

2结果

2.1通过对以往西药处方中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给药方案不佳、重复用药、药物剂量过高、超说明书用药等,详细数据请见表1.

3讨论

3.1用药的剂量不适宜

医生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病症的具体情况来斟酌每一种药物的使用量,不仅让药物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还能够降低对患者身体的影响,确保药房的合理性[1]但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过去处方分析的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找出每一份药方中存在的不足,如表一可以看到,用药不计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常见,对患者身体的康复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药物使用剂量应严格按照相关用药规范及患者情况来确定,如对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进行治疗,若服用剂量未能达到400mg,剂量较小,那么不仅并不会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还极有可能形成比较严重的耐药。

3.2给药方案不合理

当前时代背景下,药物类型不再向过去一样过于单一化,而是不断朝着多样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且各类疑难杂症的发病率也在上升,正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需要针对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用药方案。药房临床药师在拿药前,会对用药方案详细斟酌,主要是因药物较多,不合理的给药方案极有可能降低药物效果甚至是产生反作用[2]。如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给予头孢呋静脉滴注治疗,适当剂量为每天0.75g,但医生在给药前在并未能够合理的判断给药方案是否存在不足,要知道,头孢呋辛是头孢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在使用前必须要按照在按照小剂量的多次给药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3.3重复用药

据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处方分析在判断是否存在重复用药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在患者的每天用药中,每一种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用一次,重复使用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前文中提到过,当前我国生物制药领域发展几位迅速,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但在多种药物中,由于其生产厂家不同,其药物名称也不相同,但归根结底其药物成分相同,如在对患者使用维C银翘片时,药物中含有着大量的乙酰氨基酚,若未进行处方分析,那么患者回因摄入了过多的乙酰氨基酚而影响肾脏或者造血功能。

3.4药物选择不合理由于当前药物种类较之过去更加多样,因此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药物选择比较困难。据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医生想要更快、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但疗效较好的药物价格必然高昂,反之较低,若药物选择不合理,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也可能会给其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医院西药房临床药师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家庭情况,避免给在其家庭造成负担。此外,药物选择还要根据所针对疾病来进行选择,如在对支原体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所选择的药物必须要具有针对性,若临床药师在处方分析时发现用药存在不合理情况,应及时与患者主治医生联系,商讨最佳用药方案。

3.5溶媒或溶媒剂量不合理

篇(5)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温补肾阳 病机 骨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病因仍未明确的疾病,一般认为与衰老、创伤、代谢等因素有关。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目前,对于本病的病机多认为属正虚感邪,中医药疗法是从局部和全身两方面着手防治该病,患者依从性好,且具有简、便、廉、安全性较好的特点,适合长期使用。治法既可见补养肝血、补益脾胃、补肝肾、补脾肾、补肾阴、益肾阳等扶正方法又可见祛风湿、化瘀等祛邪方法。总的来看对病机和治法方面难达共识。为此本课题检索历代文献中与本病病机、治法有关的论述并结合现代中医证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用文献比较等方法,一阐明本病的基本病机和治疗大法。

1 膝关节骨关节炎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

1.1 古籍研究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膝关节骨关节炎”这一病名的记载 ,但对相关疾病的描述与之颇为相似。《内经》指出“病在骨 ,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 ,寒气至 ,名曰骨痹”。“骨髓酸痛”与本病的膝痛、受寒加重症状类似。《中藏经》说:“骨痹 ,乃嗜欲不节 ,伤于肾也”。骨痹,骨痛也。嗜欲不节则肾精亏虚,这与本病多发于年老体衰相符合。

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机概要

本病是由于年老体弱,用力不当、劳损过度,肝肾亏虚,元阳不足,温煦鼓动无力,致气血淤阻,筋脉凝滞,筋骨失养,加之寒湿乘虚侵袭,留注关节导致经脉淤滞而发病。正虚为本,是发病基础,其涉及到肝脾肾三脏,寒湿邪侵是其诱因。

2.2 肝肾亏虚《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今五藏旨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身体重,行步不正。”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诸痛门》中论膝关节疼痛时指出: “膝者,筋之府,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者风寒湿气袭之。”说明骨痹多发于中老年人,其本在肝肾不足,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刘向前分析147篇公开发表的中医有关本病的文献发现提及肝肾亏虚的有78篇,占53.1%,说明肝肾亏虚在本病病因病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3]。

2.3 脾肾亏虚张元素曰: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力,手足缓弱,不能自持……强立,股膝内肿厥。《嵩崖尊生全书》说:“膝属脾肝肾,膝痛皆三阴亏损之症。两膝浮肿,腿足渐细,足三阴血虚火燥所致。” 石仰山提出脾胃气虚是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根本原因之一的观点[4]。陈昆山提出痹证患者之正虚主要为脾肾亏虚,痹病患者无论在发作期或缓解期, 皆有正气不足的病理基础存在, 只是在缓解期以脾肾亏虚为主要病理变化[5]。

2.4 肾阳气亏虚刘宗厚曰:“人之感三气而为痹者,以其形虚、血虚耳”,此处,形虚乃精亏之意。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阴气自半矣。” 张景岳解释说:“此阴气者即先天之元精,先天元精根于肾”(景岳全书)。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人的衰老密切相关。 “…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内经·逆调论篇》)。此处“寒”字并非单指外寒,寓示了肾精亏虚表现出肾阳不足是骨痹的根本原因。又《素问·痹论》指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张景岳更明确指出“: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也。”(《景岳全书》)。有的学者对750例基本健康的老年人进行了老年与虚证关系的调查,以具体数据指出老年人虽都可有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虚亏,但明显地以阳虚和气虚的比例最大,故为老年人要注意维护阳气之说提供了客观依据[6]。王米渠[7]发现年老后生理性肾气亏虚,正气不足,易感受寒邪而发生骨关节炎。近期一项调查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肾阳虚的占81.4%。这与古人的认识是一致的,说明肾阳虚是本病的基本证候[8]。

3 温补肾阳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大法

3.1 痹症生,法不必去邪,惟在补正《内经》中首次提出了“肾阳衰弱 ,寒湿入骨” [9]是骨关节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经宋金元医家的补充和发展 ,至明清时期确立了从肝肾论治骨关节病的大法。薛己谓: “筋骨作痛 ,肝肾之气伤也”,薛氏用补肾法治伤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张介宾在论治骨痹时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 ,形成了他在骨关节病治疗上注重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及攻伐之品的风格 ,嘱“治痹之法 ,惟此为最”。陈士铎说:“……痹证生。法不必去邪,惟在补正。补正,补肾火也。火非水不长,补火必须补水”。

3.2 补脾不如补肾论《内经》中提出:“脾主肌肉四肢”考虑本病病在四肢,又加后期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有人认为属脾虚。然而,早在北宋时期的许叔微就提出“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普济本事方·补脾并补肾论证》)。南宋严用和则明确提出“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

3.3 补肾即所以补肝生理上,肝肾同源,“精血互化”;病理上,肝肾同病(母病及子、子盗母气);治疗上,资水涵木,补肝往往以补肾为主;正如李中梓所言:“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肾亏虚从治疗上来说等价于肾虚,加上 “肝”字无非是为了强调“肝与筋“之间的关系,如《素问·五藏生成》提出:“肝之和筋也”及《灵枢·九针论》说的“肝主筋”。

3.4 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虽然,肾中精气可表现出肾阴和肾阳两种不同的功能形式,但是肾阳与肾阴在骨关节炎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许叔微重视肾及肾中真火的重要性,在处方用药方面,鉴于时医不分阴虚阳虚,提出温润补肾阳6法[10]。后来在温补学派手中《内经》 “阳为主” 的理论得以阐发。李中梓在《内经》“阴为之基,阳为之主”的思想指引下,认为“万物听命于阳,而阴特为之顺承者也。阳气生旺则阴血赖以长养;阳气衰杀,则阴血无从和调,此阴从阳之至理也”“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

综上所述,温补肾阳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大法,临证应牢记为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

[2] 姚共和,刘向前.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分布特点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5,23(9):1553.

[3] 刘向前,姚共和,卢 敏,等.膝关节骨关节炎期刊文献病机因子与证候类型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3.

[4] 王敖明,邱德华.石氏调中保元汤治疗老性膝关节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7):34.

[6]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1999:1919.

篇(6)

1.1对象

以本校2010级七年制中医类专业4个班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为2010级中医骨伤和中医外科七年制班级,共95人。对照组为2010级中医临床和针灸推拿七年制班级,共90人。两组均为全日制统招生,教材均选用《生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继峰、唐炳华主编),使用我校七年制中医专业配套教学大纲。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具体方法为:首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调整:将教学内容分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块实施,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医学相关专题篇。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安排一定课时由老师讲解新知识,让初学者在老师的讲授中建立起该部分内容的整体认知;然后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最后采用随堂选择题和问答题回答方式总结反馈教学效果。即:知识点讲解——提出问题——讨论——总结反馈模式。然后每部分内容讲授完2周后再安排3学时“研讨会”,研讨会的基本模式是将每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男女搭配、班干部分散),老师根据该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共同商定讨论主题,如“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的思考”,“蛋白质与中医药学原创性发展与现代化”,“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与核酸的关系”,“酶与中医中药”等讨论主题,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准备材料,各小组由组长负责自行找时间讨论并推荐一位主讲者,在课前一周,主讲者以大纲的形式把要讲的内容在班级QQ群上共享,最后进入Seminar教学的实施阶段,老师先概要介绍主题,但不做评论,每小组主讲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文献资料,以Powerpoint形式深入、系统地阐述主题,提出观点,主讲学生与其它参与者(包括其它小组成员和教师)围绕主题讨论,提出各自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点,讨论结束后布置每位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完成讨论报告,根据小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为按教材编排顺序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教学内容。随堂提问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1.3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评价教学效果。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套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改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后组件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实验组两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95份,收回95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87.4%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79%的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提高了知识的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2.1%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75.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文献查阅能力,83.2%的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热情,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研究中医药的机制,75.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8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学术交流能力,93.6%的学生认为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71.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竞争意识。考试成绩分析: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7.17±9.61,对照组考试成绩为80.14±8.13,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但是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复杂,中医药院校学生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学习,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时却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同时中医药院校学生前期接触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相对较少,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还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和提高。七年制专业学生属于本硕连读,通过七年学习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除了需要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创新思维,为今后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实施Seminar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热情,增进了师生的交流,以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实践我们发现Seminar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Seminar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在考试成绩上,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问卷调查表明,经过教学改革,主讲学生通过精心准备,对生物化学知识及其与中医药及后期课题研究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一次主讲者。另一方面,参与讨论的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在学术交流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表达观点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寻求真理、质疑权威、充分表达观点的过程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3,4]。讨论报告的书写也为学生今后书写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本学科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Seminar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必须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指导学生准备;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汇报的大量资料也给教师诸多启迪。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在Seminar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花大量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讨论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我们Seminar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由于七年制学生是初次接触到生物化学知识,而且仅仅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对其他生命科学知识和中医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有限,所以有时讨论不够深入,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加以引导,可能还需要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②某些主讲者没有认真准备造成课程的质量不高。③难以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思维。④学生专业英语接触较少,很多同学不愿意选择外文文献阅读,更不愿意运用外语讲解。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具有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背景和组织协调能力,并善于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篇(7)

【关键词】 药对 组配方式 临床应用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药对的应用及研究也有了进步。药对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清药对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单元,更有助于指导临证科学用药,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充实中医药理论。

1 药对组配的方式

药对是根据药物“七情和合” ,针对一定的病证所采用的相应治法为前提,两味中药简单地配伍能够产生或消除某种作用,被临床上广为认可的、功效较为固定的两药组合。目前,《中药药对大全》中临床较为常用或作用比较明显的药对有600对。对于药对组成的原则可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入手,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都可成为药对组成的原则,其组配方式大致有七情药对组配、性味药对组配、趋向药对组配、其他药对组配等。

1.1 相须相使配对 相须配对或称协同配对,取其相互协同以提高疗效;相使配对或称辅助配对,以一药为主,另一药辅助组成而提高疗效;概言之,相须、相使配对,就是通过相加协同,增强疗效的药物配对方法。如麻黄与桂枝,同属辛温解表药,两药配对,可加强发汗解表之功 ;又如大承气汤,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加强。又如附子和干姜均能回阳救逆,附子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干姜起效慢但维持时间长,所以有“附子无干姜不热”的说法,二药同用回阳救逆力强而持久。

1.3 性味药对配伍 主要指寒热配伍,如左金丸,用吴茱萸之温热佐黄连之苦寒,以防折火格拒的反应 ,药仅两味,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可用治肝郁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冲所致的嗳气吞酸、口苦、胁肋胀痛等症;又如麻黄辛温,与肺热喘咳证不相宜,但其平喘功宏,他药难以取代之。前人妙用麻杏石甘汤,以石膏倍麻黄,寒热并进,使其宣利肺气而不温燥,清泄肺热而不凉滞,变麻黄辛温之性为辛凉而用。

辛苦配伍(起着辛开苦降,舒畅气机,调和肝脾和脾胃功能的作用,如半夏-黄连)、辛酸配伍(辛散酸收,解散邪气收敛正气,适宜于正虚邪恋的复杂病情,如干姜-五味子)、酸甘配伍(具有益阴敛阳,补虚生津的作用,即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等等。

1.4 趋向药对配伍 包括升降配伍(升麻-柴胡,两升药相伍升阳举陷)、归经配伍(白术-茯苓同归脾经,党参-黄芪同归脾肺经)、表里配伍(黄芪-白术,前者固表,后者健脾,表里同时加强益气之功)、散敛配伍(细辛-五味子,两药酸辛相伍,一散一收,能制其偏,扬其长,又如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配对,方中以桂枝解肌表而通阳气,用白芍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风寒而又不致伤阴,二药配伍,一散一收,开合相济,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等。

1.5 补泻配对 如柴胡加芒硝汤,方中人参与芒硝同用,人参益气和中,补益正气,正足邪自去,这是补的一面;芒硝软坚通便,泻热去实,邪去正自安,这是泻的一面。两药配对,相反相成,扶正祛邪。

1.6 动静配对 如右归丸,方中熟地性主凝静,潜肾填精,得肉桂之温通,其凝静之性得以调拨,则无呆滞凝结之虑,药力易于流散,增强了滋养肝肾之功,即所谓“静欲动来推”之意;肉桂性主温动,温补肾阳,有熟地静守纯养则能防其刚热。两药配对,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并配用他药,温补肾阳,兼益精血。

1.7 其他配对还有其他药对配伍,形式特殊且能产生一种其它药物和药对都不具有的专门效用,例如八法当中汗清并用的麻黄-石膏, 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化瘀止血的五灵脂-蒲黄,温阳行水的附子-茯苓;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黄连一肉桂能交通心肾,桂枝-白芍能调和营卫,柴胡-升麻能升阳举陷,鳖甲-青蒿能养阴透热,干姜-黄连能辛开苦降;还有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按生物固有的遗传特性配对(如鹿角-龟板大补阴阳),按生物的应时特性配对(如半夏-夏枯草取交通季节,顺应阴阳);生蛤壳—枳壳是治疗咳痰粘稠胸闷的常用药对,郁金—石菖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气滞湿阻、胃气上逆、阴血不足者,僵蚕—夏枯草对治疗胃、声带炎肉、牙周炎、前列腺增生能明显提高疗效。另外还有的功效配对、调节配对、引经配对、芳香配对、刚柔润燥配对、枝叶茎花梗的配对等配对方式。

2 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运用

运用药对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多,运用准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祛痰法中药对的运用比较多,归纳起来应用最多的有宣、降、润、收四法。

2.1 宣法 常用药对有麻黄与苦杏仁,白前与前胡。

麻黄与苦杏仁,两药配伍,麻黄味辛性温,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宣肺平喘;苦杏仁味苦性降,能降气止咳平喘。麻黄以宣肺定喘为主,苦杏仁以降气止咳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结合,肺气通调,止咳平喘之力益彰。可以治疗风寒咳嗽、气喘诸证;癃闭、水肿,证属肺气不宣者;突发性耳鸣、耳聋,证属肺气不宣,耳咽管阻塞者;中风偏枯诸症。

白前与前胡,白前走里,清肺降气,祛痰止咳;前胡走表,宣散风热,降气消痰。若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壅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肃功能失调,以致气逆、咳嗽多痰等症。故以白前清肃肺气,降气化痰;用前胡宣散风热,下气化痰。白前重在降气,前胡偏于宣肺。二药伍用,一宣一降,肺之清肃功能恢复正常,故痰可去,嗽可宁。可以治疗咳嗽初起,肺气不宣而致肺气上逆、咳嗽吐痰、痰吐不爽、咽痒、胸闷、气促等症。

2.2 降法 常用药对有葶苈子与大枣,白芥子与莱菔子。

葶苈子与大枣,两药伍用,名曰葶苈大枣泻肺汤,因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伍用,以大枣之甘缓,挽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利太过,伤其胃气,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可治疗痰涎壅滞,肺气闭阻,咳嗽痰喘,悬饮,肺痈等证。

白芥子与莱菔子, 两药伍用,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莱菔子辛甘,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消胀除满;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二药配伍运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可以治疗老人虚人痰嗽等症;久咳痰喘等症。

2.3 润法 常用药对有知母与川贝母,阿胶与紫菀。

知母与川贝母,知母苦寒,气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归胃,下行走肾,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嗽,润燥滑肠;川贝母苦甘而凉,质润,走上焦、入心肺,能润肺散结,化痰止嗽。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气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力增强。可以治疗阴虚燥咳诸症;肺热咳嗽,痰壅喘急;肺痨咳嗽等证。

阿胶与紫菀,二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紫菀散。阿胶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止血;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育阴润燥、祛痰止咳、补血止血力增强。用于治疗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等症。

2.4 收法 主要药对有麻黄与罂粟壳,熟地与当归,人参与三七。

麻黄与罂粟壳,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罂粟壳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痛。麻黄以宣为主,罂粟壳以敛为要。麻黄突出一个开字,罂粟壳侧重一个合字。二药伍用,一宣一敛,一开一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止咳平喘甚妙。治疗久咳肺气不收,干咳少痰,咳嗽不止等症。

熟地与当归,熟地益肾纳气,补血养肝;当归补血和血,活血止痛,又主咳逆上气。二药伍用,滋阴补血,益肾平喘之功益彰。治疗妇女久咳、久喘,而阴亏血虚者;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症;心悸、失眠、眩晕证属精亏血虚者。

人参与三七,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三七祛瘀止血,活血止痛。人参以补为主,三七以散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益气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止咳甚妙。治疗虚劳咳嗽,老年体弱之痰嗽,经久不愈者;冠心病心绞痛诸症;各种出血性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