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5 10:52:39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1)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开展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已有较多实践。美国将原来仅注重于就业能力培养转移到注重个人终身持续发展方面来,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即人文教育,其次才能研修专业课程;法国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教育之中。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全方位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教育内容涵盖公民教育、文化教育、智能教育等多个方面;韩国在教育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将高职院校伦理课程设定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和统一课题等5个部分,培养强化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课、人文社科课各占1/3。充分认识到,在医学领域实践中,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爱,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可见,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呈现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渐融合的态势。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是以专业教育目标,着眼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注重于业务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来看,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重视医学的基础知识达成,忽视人文社科知识修养,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少。一些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课程,多以疾病为中心,较少关注人的心理、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单一、体系陈旧,大部分院校一直延用公共课、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加实践技能课的“老三段”过时模式,存在着过分强化专业技能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医学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认识、了解若干条自然规律、一两种专业技能,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1世纪,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势必要求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全方位,综合观察分析诊治疾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创新、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

古人曰“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它的研究、服务对象都是人。医学既是人学,又是社会科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圣神职业。它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医乃仁术”,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寻找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

任何学科思想的延续、发展绝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在时空融合交流中创新发展的。从精神层面的视角上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容的、同一的,求真、求实、求精,“教以惠生、学以达仁”,既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医学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都要以此为目标来进行改革,努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沟通医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一条纽带。

(2)探明影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

现代医学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从事医学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思维理念及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盲目割裂。因此,要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关键的因素是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以反思、批判的意识,努力改变过去那些相对狭隘、陈旧、分裂的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3)寻求破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尴尬处境的应对策略及可行路径

构建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人文教育科学体系,进一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化”上下功夫。

人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选修了多少门课,而重在通过学习让医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正如《学记》所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要求医学生内化价值,触类旁通,养成每时每刻都把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的良好品行。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路方法

(1)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

医学院校学生入学的几乎都是高中毕业,而高中学习阶段的教育是文理分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不仅要重视医学生前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医学生后期人文素质的养成,而且还要重视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素质的内化。

(2)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学校应组织各教学系部有关人员,深入探究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上有所突破,删除课程中不必要的累赘、重复一些内容,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

(3)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

(4)提升教师人文精神,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

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同样欠缺人文学科熏陶,如果在为“人师”后不加强人文修养,势必会造成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会直接影响医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5)开展教学内容连续性、关联性、实用性的探索。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人文社科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医学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呈现出融合、交叉性。伦理学、哲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而应彼此融为一体紧密结合,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6)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品位能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这种人文影响会内化为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动力,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铭记“精于医术,诚于品德”。

5结语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2)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 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 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 要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方面是突出智 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 ,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 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主义 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的精英可以引进,但整 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

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 终结教育”。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种学力是由学习 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 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 ,形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一时的分数的提高而排斥其他。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 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校的功能首先是发展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因此学校应从传统 的偏重单向灌输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使其有机会把某一方面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启蒙、发现、培植和发挥,从而高于一般人。而应试教育注 重的是选拔,就很难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 者应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

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科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在生物学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 同时,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讨生物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 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 有广泛适应能力并有一定创造性的人。这就是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从这样的素质观出发,在生物学教育中实 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素质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生物教材在这 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如世界是物质的原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观点在生物科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例证。再如,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讲解《森 林法》《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婚姻法》等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法制的观念。

2.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要面向未来。从未来需求来看,科学教育要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科学价值 放到和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样重要的位置。

(1)科学方法。生物学教学除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分析、概括方法; 类比、推理方法;科学假说方法等)之外,更需要的是训练学生学会科研方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设计构 想、整理分析结果;实验工具、实验材料的选择)。生物学教学中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印证某一生物学知识 的科学性,而且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

(2)科学思维。素质教育强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加强对学 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微观到宏观,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生物学 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生物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现行的人教版 初中、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选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 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也要研究学法, 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3)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 学习习惯。

3.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 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 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 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 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 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 。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 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 )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 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4.身体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 剧的变化。为此,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科学地对待自己体内发生的一切生理变化,愉快地接纳自己(不 管是男还是女,是胖还是瘦),并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阐述,教师 应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了解绿色食品、各类补品,正确对待 减肥药品及增高妙方等等。

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改革。如过程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 究法、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目标教学法等。通过对这些改革的思考和分析,我们认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的生物学教育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构建好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具体制定单元课题的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全面、具体、恰当。所谓“全面”是指在文化科学、身体技能 方面应指明达到的水平;在思想道德、心理、能力方面要指明通过哪些内容或活动培养哪种能力或品德。所谓 “恰当”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水平。例如,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部分,教材 中有3个知识点: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此外还有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 。基于这些因素,教育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分解的实验过程,进行 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揭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明确光合作用的意义。

(3)学会用丙酮—研磨法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从而明确叶绿体中色素 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4)通过比较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接受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学习,增强生态意识。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育目标,这是在操作上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3)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文教育的背景以及我国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并指出了具体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案与策略。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对于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克服,以图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1]但由于社会竞争及自身价值观的缘故,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比较急功近利,难以追求全面发展。我校是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学校,因此如何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人文教育的背景

1、如何理解“人文”、“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文”就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与文明。《周易》便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名句。

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价值的一种具体的理论形态,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人的幸福以及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这是人文精神的原初目的;二是对世界的客观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追求,这是人文精神的理性基础;三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是人文精神的本质所在。[2]

中西方在人文精神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并从人性出发,要求个性解放,摆脱封建等级观念,发展个人的自由意志。而中国的人文传统,则强调“人文”与“天道”契合,人文以天道自然为起点,人文法则出于对天道自然的仿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中西方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形态,但对人的本质与地位的强调却是一致的,以人文知识教育人和培育人文素质也是一致的。如中国周代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士,古罗马则以文、史、哲、数来培养自由公民等等。[3]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等。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等,从而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培养大致可以概括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与艺术教育。[4]

2、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落后于前苏联83天。无论是国际上还是美国国内舆论,都将此集中于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上。美国教育界经过长期思考,提出了是否因为美国的文学艺术教育落后,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创造能力的问题,而这正是《零点项目》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用“零”只是表示把美国在文学艺术上当作一个空白,进而研究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从而揭开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思维规律。[5]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历经二十多年的调查,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美国的文学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潜在影响。

《零点项目》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以想象思维或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文学艺术创新,与以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科技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互补性与相互渗透性。只有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与交互运用,才能使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实现。

由于这一成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之所在,致使美国国会于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文学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等并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3、我国大学教育之现状——人文教育的缺失

(1)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事实上,学校办得好坏,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课题、专利、获奖之外,还要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积极倡导自由教育,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理智发展为目标。关注的是心智,而不是专业技能,用他的话说,便是“构建概念的能力”:“这是一种习得的判断力、敏锐力、洞察力、见识力、心智的理性延伸力以及才智的自制力及沉着力。”[6]

纽曼在此所强调的“心智”,实际上是人文精神的蕴涵。换句话说,大学应将人文精神的发展作为其最高境界与目标。

(2)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取向日趋严重,急功近利的趋势日益明显

自从教育部提出“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以后,这个术语已在相当大的范围与程度上被鼓吹得十分厉害,甚至已具有了一些负面效应。把教育和教育出来的学生当作市场上的商品这种观念是非常极端的。这使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直接服务于毕业后找工作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学生在课程选择上都极其功利,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3)大学创新动力的不足以及创新精神的缺失

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大学里的教学科研人员、甚至整个国家与社会来说都是极为短缺的。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痼疾导致国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这体现在各行各业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习惯所养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乃是由于政府对于创新还是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力的奖励与激励机制,国民的创新潜能因而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

日前,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科学家钱学森,病床上的钱老直言不讳:“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7]可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乃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更是大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

二、如何开展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的目标与思路

(1)以调动大学生的人文兴趣为手段,以传递与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质与蕴涵为目标

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与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培养与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人”而非偏才,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亦能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具有较高的品味。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学生树立起不断增强人文素质的信念与目标。

(2)人文教育最终要落实在道德教育层面上

以现实生活与工作为例,无论是幸福快乐的人生还是有成就感的人生,一定都与道德责任感密切相关。在人生的舞台上,最大的技巧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关于这方面,简单的道德说教是绝对不够的,而应采用事例启发法、感悟法等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与感化。

其实,除了少数冥顽不化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教育与影响的。只是要看方式是否得当,教育是否得法等等。尽管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但作为人类个体与社会群体的精神本质与核心始终不会变,即真、善、美、价值、责任、公平、正义、良知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只要它还存在,就一定会存在着道德的信仰与功能。换句话说,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道德这架天平的评判作用。要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道德”这张无形之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只有遵从法律与道德的准绳与规范,才是个体健康良好发展的“低成本策略”。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现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腐蚀与浸染功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能够积极抵御各种消极与不良影响,从而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高远的人生目标与责任感。

(3)要向学生积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程度的高速发展,人的存在日益被虚拟化和机器化所代替,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遭到冷漠与忽视,人文关怀与伦理道德都处于空前的滑坡与缺失状态。生存的数字化排斥了人性与生存的意义,是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异化。它使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统治了人类生活,从而使人逐渐濒于成为丧失个性、丧失真实感的“单向度的人”。因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尤其应该用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来守护人的精神家园。这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2、具体实施方案与策略

(1)修订本科培养计划,培养通识人才。有不少大学已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与尝试。如湖北大学采用“文科试点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关于“文科试点班”的培养模式,该校副校长、“文科试点班”专家组组长、文化史学家周积明教授有着精辟的论述:“文科试点班”最大的特点就是变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两分裂”(文科和理科分裂、基础文科和应用文科分裂)为“两结合”、“两渗透”,并创造性地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文科学习阶段、应用文科学习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同时,“文科试点班”还实行“双导师制”(文史哲学科与政经法管学科导师各1名),对学生进行交叉指导,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此外,该校还相继开办和重点建设了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数学等多个基地班、实验班。这些“特色班级”是该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缩影,体现了该校的教改思路。还有,该校每年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0余门,开辟了专家论坛、博士论坛、人文讲坛,以及聘请校内外人文学者作报告等等。

(2)设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不断将此方面的研究推向前进。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国家的大学在此方面的经验还很不足,且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应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研究,同时也应在各自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在此意义上,专门的人文教育研究机构便显得极为重要。如:西安理工大学就曾在2001年成立了专门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研究方向有: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两课”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德育创新研究等等。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健康的心理是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处于成长的转折点上,面对社会和自身的方方面面问题,心理承受能力会有一定的起浮。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使我们的心理状态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此外,处于数字化与信息化潮流中的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在一种类似于快餐文化的氛围中长大,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乃至其它一些不健康的意识形态。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这些意识形态,从而帮助学生在人性、人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正常发展。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是我们正常生活与工作的保障。它不仅仅是指我们应具有的正常人的心理与意识,还包括一些抗挫折、抵制诱惑、正确看待得失等方面的问题。事实上,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很好解决,则其它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青年心理问题一直是西方社会和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尽管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已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且每所大学都有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总的来说,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普及教育还很不够。目前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滋生任性和唯我独尊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点,学校可开设大量相关课程,如: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女性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并可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或报告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师亦应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仔细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乃至悲剧的发生。

(4)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Sperry,R.)博士在其历史性的裂脑实验中发现,人脑的两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系列及其自身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

(5)换句话说,人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与艺术等课程的设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已成为当代潮流。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带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优化校园的人文艺术氛围,如举办各种辩论赛、戏剧表演大赛以及各种有意义的学术文化讲座等等,以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品味。

当然人文素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自上而下的不懈努力。长期以来,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如社会上世俗化、功利化、时尚化的风气对学生所具有的极大诱惑;就业压力、考研、出国等激烈竞争使学生所承受的重大压力等等都使得这一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但广大教师只要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与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努力,则必然会将这一工作成绩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小礼.融通文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8页

[2][3]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5、8-9页

[4]李炜.理工科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5]卢希悦.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5-37页

[6]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72页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4)

论文摘要: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使人们体力活动减少。生理压力的增大,对人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体育教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特征

体育实践类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学生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则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温床。

二是表现性。语文老师观察着一个眼巴巴瞪着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因为回忆着昨天的球赛而发愣?还是因为在学习中产生了迷茫而发呆?老师无法得知。体育课就不一样了,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中的老鹰、母鸡和小鸡,还是到了高中阶段篮球比赛中的后卫、中锋和前锋,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体育课堂中心理发展的内涵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其思维特征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客观实践为依据的求同思维,就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那样,任何实验得到的是惟一的结论。而形象思维是以主体的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就象体育、音乐、美术那样,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因此说,体育学科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发展,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情感集中表现为爱与恨,从小处着手则包括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对同伴的接纳与容忍,对老师的尊重与交流,直至对公共财务的爱护和保养;从大处着眼则包括了爱祖国、爱人民等。意志主要表现在强与弱,这包括了勇敢、顽强、毅力等。态度集中表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它是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为动向,这和形成稳定爱好专长,进一步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向终身体育过渡有着直接的关系。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对美与恶、好与坏的判断上,友好合作是对的,互不服气是错的,遵守规则是对的,违反纪律是错的等。上述四个方面均是符合体育课特点的,也是最容易和体育课的身体练习相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领域。

四、如何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懂得维持和调节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关于如何通过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仅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环境创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师还要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知道自己的孤独,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热爱、负责、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之爱,也为亲密、充满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结合教材特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学科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例如: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学生刘某由于在上小学的时候跳高摔伤过,所以一见到杆就害怕。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她消除胆炔心理。首先,可以和她谈心,告诉她小时侯受过伤,现在害怕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不能躲避困难,不然很可能会发展成‘恐(跳)高症’,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然后在课堂上,让班里体质较差的学生做示范,又故意安排让一名同学,让她跳过去后摔在垫子上,证明只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是随便就能受伤的。进一步消除她的胆怯心理,终于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跳了过去,在战胜了自己之后,她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我想这可能成为她一生的财富。

4.因材施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调整他们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现状,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消融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打太极拳、慢跑等;对那些自负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长处,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跳水、体操等项目,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人的对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不断提醒他人外有人这个不变的道理。

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存锋,孙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因素,分析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同时学校也是学生长身体、发展体能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许多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里,对学校的前项功能很是看重,但对后者的认识却极为模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盛装知识能力的容器,身体是基础,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知识能力无所盛载,人生的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众多干大事业者都极其重视自身体能素质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当中的“强”字就包涵有身体素质强健的意思。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已越来越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体”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场所,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度过的,因而学校环境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极大。

从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健康状况一般水平的多,但体质强健的少;年龄身高比亲代明显增高,但身子单薄的多;农村学生运动能力强,但容易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肥胖的多,运动能力差;营养条件好了,但不一定精气神旺;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不强;没有长期从事负重的体力工作,许多学生却并不正直挺拔;学习上并没有过多用功,却早早地戴上了近视眼镜;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未老先衰的却很多。以上诸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对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当下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其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的一些偏差也反映出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而造成如此状况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营养、锻炼、休息、心理。当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出现也应与这几个方面有紧密关系cssci期刊目录。这几个因素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任一个因素的缺位都会对体质健康不利,而任一个因素作用过头了,对其体质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只有这几个方面和谐统一于人之身体,人的身体才会真正的健康。

人的身体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才会健康存续,因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当下的中小学学生营养供给也渐趋于科学合理,至少严重营养不良的学生已是极少数个案。产生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目前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家庭极度贫困,以致营养需求得不到保障;二是学生本人患有重大疾病,致使学生本人体质严重衰弱,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体征。

当下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提供的生活费在每学期已很不少,然而学生中还是会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不佳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寄宿制学生中发生的情况较多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公寓或学校附近的小餐馆提供的饭菜质量不达标。如果食堂或小餐馆的饭菜价格不菲,但质量欠佳,就会让寄宿制学生虽花了钱,但营养却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的食欲会越来越差,体质也会因营养不良而衰弱;二是学生把家长给的生活费用花到了吃零食或上网打游戏等非正常生活消费上,迫使生活费被削减,从而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长此下去造成营养不良;三是部分学生偏好吃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多了,以致消化功能不良,从而变成营养不良体质。而走读生由于大多是在家中吃饭,饭菜口味和营养应有保证,但有些学生由于偏爱吃零食,如小摊上常卖的麻辣串等,以致吃坏了自己的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让学生体质欠佳,但同时营养过盛也会让学生体质不良。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代谢较快,对物质营养的需求也就较多,有些学生就会出现食欲特别旺盛的现象。此类学生如果在饮食上不加节制,大饮大食,以图吃得痛快,而自身如果又属于懒于运动的一族,那么过盛的营养就会在身体里堆积,出现肥胖症状,而我们都知道过度肥胖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时下的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状不是少数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城里学生比乡下学生多,营养过盛与缺少体育锻炼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身体在于运动。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阶段,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必须的,但当代的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舒适,不爱运动或运动量较小就极为普通。出门就坐车,上下楼梯乘电梯,体力活不干,平时无事就在床上卷成团,是当代中小学生真实的写照。学生的家长及教师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只要学习好,身体锻炼不锻炼无所谓。没想到正是这无所谓让营养过盛的学生无法消耗代谢,让懒于运动的学生体质日渐下降。养尊处优的生活是健康的大敌。学校在教学期间设置了一定课时的体育课,但有些学校体育课活动单一,运动量小,学生兴趣不大,以致体育课质量不高,也有体育课形同虚设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学生体质更差。锻炼需有一种意识观念,当代人往往富于营养观念,却缺乏锻炼观念。没有科学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身体也同样不会健康强壮。缺少锻炼除了会让学生体质下降外,一些疾病如颈椎腰椎病、近视眼、神经衰弱、精力差等也与缺少锻炼有关。同时锻炼还需要有强度的观念,并不是简单的走一走、跳一跳就是锻炼了,而是在锻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体力透支,以实现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等器官功能的锻炼。

个人良好的健康需要每天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虽然国家早已出台有关保证中小学学生休息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的政策规定,但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的休息时间缩减了不少,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中小学生每天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学习上的作业负担又很重,使得中小学学生身体非常疲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健康的身体就被拖垮了。如果某些学生还有点灯熬夜的学习习惯,睡眠时间会更少,对身体健康更为不利。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互为影响的,心理出现问题,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当代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竞争大,睡眠时间不充足,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还会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记忆力和理解力衰退、失眠、乏力、厌学等心理症状。如果过大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调节,身体体质也会衰退。除前面所述的几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外,疾病、环境污染、缺乏健康知识和不讲究卫生习惯等也会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cssci期刊目录。”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学校食堂的管理,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饭菜价格适中,切不能让食堂以营利为目的。饭菜要尽量做到种类丰富、鲜美可口、卫生安全,从而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各个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不能将学校食堂承包给私人经营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最好由学校集体经营,以便于学校管理食堂。学校超市是学生在校购物的主要场所,方便面等食品不要大量购进。要在学生中宣传科学的营养观念,学校要开展科学饮食的课,指导学生合理地饮食、合理的生活开支。

其次要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学校要建好体育场地,配置体育设施,学校要多举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要开足政策规定的体育课时数,并要开展高质高效的体育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体育锻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理念、方法、技巧,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第三要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决不能因抓教学成绩就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合理作息、科学学习。

第四要开展好心理健康课,要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压力过大现象要及时排查,及时疏导,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要多向学生宣传预防疾病的知识,比如宣传预防流感的知识,预防乙肝的知识,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当代的很多疾病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我们除了要求学生保护环境外,还应要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污染,比如不用一次性碗筷,不用一次性纸杯,警惕手机电脑的辐射等。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如勤剪指甲等。要向学生宣传一些养身保健的知识,比如不要暴饮暴食、饭后走一走、早睡早起、每天要睡子午觉、穴位按摩、年青人不要过早过性生活、运动后不要冷浴、月经期注意保暖、要善于宁心调息等。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6)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创设问题情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学的对象——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知识水平参查不齐,所以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刀切对待每个学生,进行同样的说教。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独立自觉性,正确引导学生实践、调查、研究、思考、质疑。一个答案或观念的产生,不一定正确,但其产生的过程也许会有创新的火花产生,这个“火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的人把创新教育误以为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是个别脑筋特别“灵”,少数“尖子生”的事情,对大部分脑筋“笨”、反映能力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的童年并非聪明,甚至有被老师赶出校门,流浪街头的经历。但是他们以后都成了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呼唤创新的今天,在21世纪崇尚科学的今天,以“三个面向”作为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准,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把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

二、激发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教育心理的研究也表明:一事物、一现象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的投入到探究该事物、该现象的活动中去。例如《蝙蝠和雷达》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蝙蝠和雷达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蝙蝠是在夜间飞行并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的哺乳动物,而雷达却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他们之间究竟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了使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的更轻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有机会问,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思维的开端,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的思想品质。质疑解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让中学生翻译,“它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时,大多数学生会说:“Itwasadeliciousdinner.”我紧接着问学生:还有别的翻译吗?有的学生说: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 素质教育 教学

1.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1993年的中小学教育“转轨”到1999年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再到2000年的大规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些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应用素质教育理论,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教育创新与教育传承之间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规范。在此意义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已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文献。素质教育标明了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导下稳步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内涵也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放到战略的高度,用科学的认识指导科学的素质教育实践。

2. 素质教育理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从战略的高度看素质教育,就可以回答一些从技术的、观念的甚至体制的层面上难以回答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认识个体差异性,而个体的差异属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方法必然要因材施教。大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语言本身和语言学习的认识,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语言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策略,学习者的性格取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等。加之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入学前学习英语的不同经历,语言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也可能发展不均衡。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从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理念的角度,透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探索素质教育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作用。

3.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3.1应用先进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建立健全符合各高等院校特征的教育目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师资模式、实践模式和素质测评模式。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实现这样的教育需要优良的教育设施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3.2正确应用好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水平。

“语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外壳,一种载体。外壳要包着一个东西,载体要载着一个内容,工具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是一种形式。……语言的内涵是知识与文化,而语言是不能离开知识与文化的”,(刘润清,1999)《综合教程》课文的选材充分顾及到了这点,教材内容是原汁原味、地道真实(original and authentic)的文章,在内容上具有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内容的编排组织上具有工具性。正副课文皆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文情并茂的佳作。不仅语言规范,且富有文采,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李荫华,2001)《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growing up),正课文为“writing for myself”,选自于获美国1982年普利策(pulitzer prize)文学奖的著名小说“growing up”。这篇文章在不经意之中触及读者的心灵,在思想上引起触动。写作是学生既害怕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作者在“为老师而写”转为“为自己而写”的整个思想所经历的过程中,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实现了一次“成长”。这给当今的大学生们一个生动的启

示。这些课文处处充满了人情味,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读起来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每学完一课都有一种新的感受。整个教材包罗万象,不仅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强调了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充满了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具备了“五性”。

3.3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在国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8年的研究为教育技术确定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主要以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授课时间,实行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和教师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生动有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

4. 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为了课程的发展,而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定区域的人的发展。因此,课程专家们应该立足本国、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与课程发展历史,并在积极借鉴域外课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命题及理论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课程中的精髓,借鉴域外的、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课程经验,逐步地、与时俱进地改造我国的传统课程;而不是完全吸收国外的现成经验,另起炉灶重新建设新课程。

总之,素质教育理论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启迪学生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想素质。

大学教师将素质教育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又具有创新,既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也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受到启迪,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李荫华.继承,借鉴与创新——关于《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的编写[j].外语界,2001,(5).

[2]夏纪梅.“五性”与“五法’的综合体现——试评《大学英语》(全新版)[j].外语界,20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