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3:23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1)

1.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新市场经济形势下,工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工程项目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对专业人才的数量也有一定的标准。如果人才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企业的资质申报、投标以及施工管理水平。企业人才结构体系中,中高级人才的数量较少,初级人才的数量较多,并且具备一级建造师资质的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另外,项目部中的外聘人员即那些与公司项目部签订临时用工协议的操作岗位人员,如:司机、厨师、保洁工、门卫。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与岗位培训,文化水平低,岗位技能欠缺,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1.2管理机制不合理。

企业的不少管理者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重视,并且战略上没有给予人力资源工作做好合理的定位。现阶段很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仅仅从培训、人员调配以及劳资方面入手,整体管理工作不够具体和系统,难以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在人员招聘上,人才的引进渠道相对匮乏,人才与岗位还存在一定的适配问题。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上,相对较为单一,并且缺乏层次化和系统化。项目部正式员工大都从学校毕业即参加工作,工作时间长,休假时间过短,甚至忙碌起来根本没有休假,错过谈恋爱的黄金时期,自身生活品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另一方面,普通员工薪酬管理失衡,项目部岗位上限低于公司机关同样岗位,岗位级别的调整,过多地看重年限,压制了晋级空间,从而使员工失去了耐心。还有,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差旅费报销,正式员工一年允许报销两趟,剩余费用必须职工自掏腰包,也就意味着自己为上班路费买单,不论远近,对项目部职工无疑都是压力。这些都是工作性质与报酬过低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3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施工企业的人员组成较为复杂,施工现场的环境较为艰苦,人员分散,现场人员流动性较大。国有施工企业其接受工程项目一般都较有规模,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较高,人才流失问题成为困扰国有施工企业项目开展的关键问题。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其自身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在艰苦的施工条件下,难以长期坚持在基层当中。另外,出于行业特点,一些国有企业项目管理队伍中,高素质人才出于薪资待遇因素,跳槽到民营企业,进而提高了国有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2国有施工企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对策

2.1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以人为本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国有施工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规划当中,提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开展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并且完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进而让人才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正式员工与外聘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好各类外聘人员及其亲属在项目部共同工作期间的相互关系,调动积极性,善用奖励机制,增加竞争意识。以人为本地开展人力资源工作,还体现在对于施工项目部人员采用人性化的关怀手段,大力开展项目部的文明建设工作,积极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做好调节工作,提高施工项目部的内部协调水平。只有保证人力资源工作的人性化开展,才可以真正的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打造一支思想水平与业务技能双过硬的队伍,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将项目部每个人的干劲进行充分的发挥,更好地执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2绩效考核工作的落实。

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打破了以往平均分配薪酬制度的局限性,并且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保证薪酬待遇的客观与公正,突出激励体系的激励作用。在薪酬制度的制定上,要对于正式员工的休假、差旅费报销、岗位级别、奖金系数等进行客观的制定,并且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考核工作。考核体系的制定,要保证考核的全面性,降低单一考核分数段权重,实行全面、整体的人才考核。项目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在考核工作结束后,在对考核成绩保密的情形下对排名末位的职工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与“谈心”,项目部领导应结合员工的不同实际情况,考量到员工实际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在非原则性问题上给予充分的让步调整空间。

2.3岗位制度的完善。

针对于现阶段国有施工企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在岗位制度的完善上,要将岗位轮换制度作为制度创新的重点,并且结合不同员工的特长与优势,突出岗位与人的适配水平,实现人尽其才。这种合理地轮换,也可以更好地让员工实现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发展规划。在人才的培养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重视对人才的锤炼,并且将实际工作环境作为培养的基础,进而让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对于正式员工与外聘人员的管理上,可以采用针对性的定期谈话制度,就员工工作中的问题和意见进行采纳,更好地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其目的在于为员工提供一个开放式成长平台,让各个专业的人才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自我发展目标。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即在公司机关与项目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传达来自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付诸实施。另外,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及时地向公司上级反馈项目部人员的自身发展方面的所需,以期获得帮助。

2.4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培训工作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提高员工思想意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水平的关键。在施工企业项目部开展日常培训工作当中,要制定科学、长期的培训计划,为企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基础。培训工作可以由企业的职业资格培训与项目部自主培训两部分构成,并且就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业务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等进行培养和提高。在进行员工培养和教育培训上,要将短期培训计划与长期培训计划相结合,给予优秀员工以充分的成长空间和成长机会。与此同时,在培养方式的创新上,也要重视“体验与实践”培训教育模式的开展,实现边工作、边学习,让员工在实践生产中获得提高和成长。

3结束语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探讨把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工作视为项目,并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可行性;结合人力资源项目的特点,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与职能管理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企业所有的资源当中,人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企业各项管理职能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能否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如何更好地把项目管理方法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引入项目管理方法能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并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目标服务?这里我们试着探讨一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使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美国人事管理学会(ASPA)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归纳为十个方面,包括人员配备、人员保持、劳资关系、培训与开发、工资管理、工作及工作意见交流、组织改进、管理方式说明、人事政策及规划、人力资源工作的审计和研究。这些工作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建立或改革、组织规划或改进、规章制度的制定或完善。是否可以把这些工作视作一个项目?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项目是指为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根据项目的定义可知,项目是临时性努力,通常都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并且最终会创造独特的可交付成果。项目的目标就是实现其目标,然后结束项目,这是区分项目与日常运作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虽然是经常要开展的工作,但每一次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所期望达到目标都是不尽相同,每一次的工作其实都会产生一个独特的成果,至于薪酬体系建立或改革、组织规划或改进、规章制度的制定或完善这些工作更是要求产生一个创新的成果。一场招聘会、一次培训、一次考核,组织、制度的创新或变更,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更多是一次次的临时性努力,每一项工作都会有一个开始和结束的制约,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工作都可视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管理是指把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工具和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以应用,具体包括了全部项目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项目中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中的一个领域,包括项目团队组建和管理的各个过程,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项目团队组建、项目团队建设和项目团队管理。简单地说,前者是在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技能,而后者是在项目管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 根据PMBOK指南,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因此项目管理具有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化管理、过程监控的特点。 以目标为导向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项目可交付成果可以实现或超越项目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的要求,并且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可交付成果。 项目管理是系统化的管理,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其中还包括一些项目管理独有的知识、工具和技术,在项目启动到项目收尾的全过程中加以应用。 项目管理注重过程监控。项目管理把项目分成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五大过程组,每一个过程组都有其特有的工作依据(input)和可交付成果(output),通过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是基础工作,是节约用水、可续额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建设项目水资源科学论证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一项措施,对保证建设项目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方面意义重大。

一、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现状及意义

(一)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项目业主和论证单位对论证工作的认识有待深化。现阶段很多业主对水资源论证没有深刻的认识,常常将论证当成水行政主管部门刁难建设单位的借口或者仅仅是立项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所以论证单位常会在论证和编写报告书时遇到经费较少、时间较短的问题,使论证工作应有的深度难以达到。得到论证合同后,论证专业技术人员和论证单位不仅要对业主负责,更要以国家公共利益为重,负责水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以及高效利用,服务于生态环境和公的水资源。现阶段,由于有论证资格的单位相互竞争日益激烈,论证单位往往存在“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思想,常常在论证工作中避重就轻,使公共资源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致使论证报告书中提出的建设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被淡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操作性不强。

2、许多地区论证工作开展阻力较大。一些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往往把水、电、路三通作为招商条件,一些用水多、污染重的项目被冠以“市长工程”“县长工程”,阻止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水利部门作为政府属下的职能部门,有法不敢依,执法不敢严,许多县市多年来没有一个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论证工作发生矛盾时,地方政府只考虑经济发展因素,或把水资源论证当作争取项目立项的手段之一,部分领导干部水资源保护意识低,论证工作开展阻力大。

3、进行总结时未留余地、结论过满。现阶段很多项目论证工作不够深度,没有充分的论据,但报告书论证的结论却很满,用得较多如“影响很小”“没有影响”等结论型词语,余地没有留足。除此之外,对项目或项目业主实质性建议在很多论证报告书中很少提到,这样的论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利于项目的科学实施、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作用不大,仅仅为了项目能够立项是不够的。

(二)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的意义

通过开展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可强化企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查找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审查、审批及取水许可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退水的各项要求。完善水资源论证审查制度与实践的统一,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质量标准

要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除了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的要求开展工作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论证要全面。对于建设项目而言,取水水源不仅要论证好,项目自身的用水论证也很重要,更要将项目退水以、退水后对水环境的影响论证工作做到位。此外,项目开发水资源利用对水资源状况和其它用水户的影响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如果有影响还要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以及具体的补偿方案,不能“绕弯路”避重就轻。

(2)突出重点强化论证深度。结合项目特点展开综合论证,如对于采煤&洗煤排水要突出河流生态保护的论证,对于工业项目要突出项目用水和退水的论证,对于城市生活用水,要突出水的质量和用水保证率的论证。

(3)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尊重科学,坚持原则,尊重实践;要不得一点偏见,减少业主主观意见的影响;工程项目了解充分,事物本质进行把握,论证成果要体现客观公正,用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观点指导和探索论证工作新途径。(二)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只是项目“点”上的论证,缺乏对重要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面”上的论证。单纯的建设项目是从单个项目角度出发,无法论证区域多个建设项目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累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将水资源论证工作上升到规划水资源论证上来,避免造成微观合理可行,宏观规划控制失衡的局面,也可以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明确各项目取水后的累积效应,从理论上讲规划水资源论证对建设项目项目水资源论证提供宏观指导。

(三) 确定三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

评价范围要依据论证内容的要求统一制定,水文评价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和建设项目即是三个层次评价范围,三个层次评价区间如下:

水文评价区间。河段的上游评价,从具有较长系列水文资料(建议最少25年以上)的水文站到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区间。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对项目所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区域用水累积影响进行分析。如果项目所在流域或区域水量统一调度或分配方案已经形成,取水评价则要按统一分水方案进行。如果流域或区域水量统一分配方案尚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最好以建设项目为中心,上下游各取一个水资源三级分区或上下游各100km左右范围作为用水参考评价区间。

建设项目与其他用户相互影响区。建设项目水功能二级区可作为中心,上下游各取一个二级区或上下游取10km范围作为水环境和退水影响评价区间。

(四)严格管理论证单位、评审专家

做好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须加大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的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质量。评审委员会的组成是保障评审水平和公正性的关键,评审委员会一般建议由评审专家,项目影响范围大区水行政管理单位的代表和项目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特别应要求可能有争议的地区代表或者敢于发表意见的专家参加,这样可以保证各方,特别是反对方的意见能够在评审会上得到充分发表。逐步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等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群,细化专家业务范围,提高水资源论证评审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专家对特定的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评审,有助于论证单位拓宽论证的专业面,逐步提高论证水平。而且评审会对参会人员起到教育和培训作用,使业主认识到水资源论证不仅对项目的申请是必要的,而且对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也有重要保护作用,有助于建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预防水事纠纷和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使水资源论证制度逐渐成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

(五)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宣传力度、落实领导责任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依照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的理念,适度确定建设项目发展速度;同时,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耗水少、污染小的工业,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现有耗水大的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不以当前经济发展影响以后发展的持续性。充分认识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增强水资源、水环境忧患意、责任意识,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既要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统一调度、统一规划,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要体现权威、高效、协调等方面,区域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广,真正解决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水等管理上问题,实际问题和制度如果不适应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要统筹协调、逐步解决和完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管理工作和取水许可审批中的失误要尽量避免,依法保护公共利益,取水户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六)多单位联合进行论证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是多专业交叉的复杂工作,它涉及面广,比如水资源、水文、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都有所涉及,论证的方法更是广泛,涉及到规划、管理、设计、经济以及法律等方面。一家论证单位论证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很难将上述各方面都顾及到,因此,现阶段导致论证报告书的论证内容深度达不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或者没有相对齐全的资料。因此,要对不同专业类型单位进行鼓励,促成联合论证。

(七)编写水资源论证报告要严格、严格监管市场和审查工作

在审查时,定额管理要和水资源总量控制相配合,注重统筹拟建、在建以及已建项目注重开发,节约保护和利用相配合,平衡区域和流域、节水和用水、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水之间的关系。对建设项目的现场勘察要重点加强,保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工作的市场要加强监管,竞争市场体现公平原则,将项目管理加以规范,将报告书编制的质量提高。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找出问题、分析对策,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具有其深刻而重大的意义,在今后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要遵循论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进行合理的论证,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方法,达到真正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目的。

参考文献: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4)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内容 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论文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 现代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 问题 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内容 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论文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 现代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 问题 之一。 梅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5)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新世纪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理论,对这些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作了简要的评价。

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文章在继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研究之后,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如何运用和借鉴其他管理理论,创建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理论。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相对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

进入21世纪,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展到各行各业。图书情报工作作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书馆读者的人本管理。图书馆唯一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上帝,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二是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既枯燥无味,又要求细致入微,平凡而重复的劳动多。因此,要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员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励不足的问题,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过去我们只强调图书馆工作为读者服务。读者第一的观念,严重忽略了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也要以馆员为本。

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要求某个组织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各种机制、方式和途径,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使本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要求创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组织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及外部知识网络的智慧来服务于用户和市场,知识管理不仅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注重各种知识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

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现在图书情报管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已成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二是体现在管理内容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更加突出知识创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三是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四是体现在管理原则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重视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此,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战略管理理论

近年来,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战略管理是从图书馆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建设战略、人才战略、服务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怎样才能稳定持续发展。现代图书馆包括两大系统,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属于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图书馆自身发展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两大系统的不同特点,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作到两大系统的互补,同时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战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系统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高校图书馆之间也要实行资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学城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战略就是要是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图书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服务战略就是要树立同现代图书馆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不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品牌战略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造现代图书馆品牌,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图书馆战略管理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制造业,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每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20世纪末推广和应用到非生产部门,图书馆管理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因为图书馆管理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进服务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而这两个目标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完全相通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对企业生产产品流程的管理,图书馆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同生产产品的业务流程也是一致的。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包括采编、检索、流通、阅览、归还图书杂志等环节,这些流程同企业产品生产的流程要通过前后相继的不同车间,经过若干工序,才能最终生产出产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完全适用的。要提高对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借鉴意义。

五、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从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过程来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如项目的选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管理过程,如计划编制过程、计划执行过程、控制过程,这些阶段和过程存在着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方面。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内容,不同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项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项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项目管理理论上之所以能运用于图书馆管理,是因为图书馆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内容。如图书资料的借阅和归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都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强制性管理即"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缺乏沟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适应于环境多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谓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结构看成是柔性的、有适应性、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

图书馆管理采取刚性管理理念,难以克服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即实际产生的服务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论上所希望达到的效率。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工作绩效难以观察和准确评价,馆员努力程度、懒惰、馆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导致低效率。解决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图书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道德休养,加强精业精神的教育,处理好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扬团结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奉献的精神,从而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很显然,柔性化组织强化部门间、人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适应性,这种管理同倡导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虚拟化"管理模式

虚拟化是通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库存储的一种方法。虚拟化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任务,在执行任务和实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将上级监督和指挥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种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管理依托人对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将愈来愈少,而是依靠规则和程序,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在管理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如数据库、文献信息网络等最适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虚拟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资源集成起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就是要求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以实现图书馆各要素的联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和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放大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技术系统才能使服务最优?(2)什么样的机构设置才能保证服务最优?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对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这个问题来说,它可以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处理过程集成、信息与用户集成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都包含着共同集成管理理论。总之,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邱约平,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变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5-9.

[2]盛小平.新世纪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1.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项目管理;现状;完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传统的组织生产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更多的是要实施一次性、临时性和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亦即项目,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引入项目管理,形成企业项目管理。笔者在探讨企业项目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提出企业项目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企业项目管理的含义概述

所谓的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的理念与观念,其内容主要指:一是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形式,归于管理的范畴;二是它的管理对象是项目,也就是说是对项目进行管理。相关研究学者界对项目管理的含义有:以目标论为出发点定义项目管理;以任务论为出发点定义项目管理;以功能论为出发点定义项目管理;以结构论为出发点定义项目管理;以出发点定义项目管理等等。

我们综合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观点,企业项目管理的含义是指:以系统的观念来对具有特定目标的工作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将不同的专业人员组成一个临时团队,并由一个项目经理来领导工作,项目经理组织、指导、实施项目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控制管理,调配各种资源与人员,在项目规定的时间和预算下完成特定的任务。

二、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1.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我国许多企业对项目选择的评价指标仍以财务性收益为主,往往看重是企业当前的收益,而忽略选择的项目是否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关。因此,有些选择的项目资源投入与企业发展战略产生冲突,从近期看这些项目好像盈利了,但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贡献很小,造成了企业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脱节。

2.项目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

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会造成不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项目所占资源过多,而那些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项目又往往得不到资源,出现了项目被迫终止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统一协调管理的缺乏,各个项目间的资源流动困难,在某个项目中有许多资源闲置,项目资源有效利用率明显不足。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项目需求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一些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只达到了60%的岗位标准要求,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项目管理人员许多是由比较有经验的工人转岗而来,还有一些是近年来的学校毕业生,这往往造成有实践管理经验却理论知识不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却实践能力又欠缺。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岗位技能的要求,就出现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存在不少的漏洞,成为制约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瓶颈。

4.难以控制项目各环节之间的节点

控制项目各环节之间的节点不力造成了项目间协调困难,项目经理与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相关职能部门经理、科室相关职能部门经理之间等等方面的沟通渠道不通畅,信息受阻、指挥不灵而导致项目实施过程的工作混乱,员工对于项目实施的安全责任、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等的指令理解不统一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理解,就使项目实施中各自为政,造成了项目失控的严重局面。

三、企业项目管理的完善策略

1.加强企业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联系

首先,应该选择能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项目,并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项目的重要程度、获取资源优先顺序进行排序,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总线,将项目管理以及资源分配有机连接,保证三者的步调一致。

其次,制定出企业项目群管理计划,以此来认定项目获取资源的优先顺序,协调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相关的资源有的放矢分配,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有限的资源。

再次,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分配的资源具体实施项目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全面完成项目的各项指标。

2.构建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管理支持

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神经中枢,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分配资源并协助决策,该办公室还能提供项目的技术管理支持,提供行政管理支持,具有建立健全项目规范的工作流程、咨询服务、制定项目作业标准、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职能,能全方位为项目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地支持。

通过项目管理办公室这样一个平台,企业内部各项目的资源做到了充分共享,相互借鉴项目成果,有利于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还可以保证企业内部项目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让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可以解决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部门间协调困难的问题,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3.建设项目高效的管理团队

首先,设定团队目标。项目团队建设与发展中,首要任务就是要使每个项目团队成员对于所要实现的项目目标有清晰明确的理解,使每个项目团队成员的愿景及对由此带来的益处有共同的认识和期望。

其次,塑造团队文化。项目经理应授予成员适当的权力,尽量发挥成员的潜力,保证项目目标得以实现;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激励帮助他们获得职业上的成长和发展。

再次,塑造团队精神。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让每个人切实感受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意义,从而实现将巨大的精神动力转化成巨大的物质财富。

4.选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灵魂,在项目组织结构中,对于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项目经理的选择至关重要。

基于此,可以考虑通过多种方式选择项目经理。

(1)竞争招聘制。招聘范围可向全社会招聘,其基本程序是:个人自荐、组织审查答辩、择优录用。采取竞争招聘制可以增强项目经理的竞争意识和责任心。

(2)领导委任制。委任的范围一般仅限于企业内部,经企业领导提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考察,企业经营管理层拍板决定。这种方式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严格考核,知人善用。

(3)基层推荐,内部协调制。这种方式一般是由公司各基层推荐若干人选,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集中意见,经严格考核后,提出拟聘人员,由企业经营管理层最终确认。(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霞.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问题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2(10)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设计企业;BIM技术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对建筑物及其功能特性的全过程信息的数字化表达[1],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协同设计的平台。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开始应用BIM,但相关实践却并不尽如人意,Robert Solow(1987)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表明了IT投资不一定能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象[2],而后的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发现,IT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因此,BIM作为IT的一种,设计企业如何构建和形成BIM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关于BIM技术能力的研究甚少,鲜见国内设计方项目视角下BIM技术能力的构建研究。本研究将借鉴信息技术领域IT能力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设计企业项目层面的BIM技术能力测量体系及内部协同关系模型,结合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

二、BIM技术能力维度及研究假设

1. BIM技术能力维度构建

Bharadwaj(2000)将IT资源分为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以及IT无形资源,提出企业需要应用IT资源来培养IT能力[3]。马艳峰等(2006)认为IT资源是IT能力开发的基础[4]。王念新(2014)提出IT资源与IT能力在IT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具有互补性 [5]。鉴于BIM作为IT的一种,具有许多IT的共性,基于项目设计方的特点和BIM技术应用情境,本文在整合和分析IT能力维度构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Bharadwaj(2000)对于IT能力的定义,本文将BIM技术能力定义为“组织调动和部署IT相关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和能力的能耐”,并提出BIM技术能力包含二个层次五个维度,二个层次分别为资源配置层和能力建构层,其中资源配置层包含BIM关系资源(BR)、BIM人力资源(BH)以及BIM基础设施(BI),能力建构层包含BIM变更规划能力(BP)以及BIM管理能力(BM)。

2.研究假设

本文所构建的BIM技术能力,是在已有较为成熟的IT能力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中进行的参考和借鉴,并且综合考虑了BIM、设计方以及工程项目的特点,基于此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H1:在中国背景下,设计方项目层面的BIM技术能力可以通过资源层面(BIM关系资源、BIM人力资源以及BIM基础设施)和BIM能力建构层(BIM变更规划能力以及BIM管理能力)构成。

BIM规划变更能力强调BIM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的同步及BIM设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变更整合。BIM关系资源指BIM项目团队与外部合作方和内部管理层有良好关系;BIM人力资源指BIM员工有充足的BIM技术技巧和业务能力;BIM基础设施指项目团队为新兴软件做出准备的支持平台、结构化且可调整的数据和网络架构。BIM关系资源可以促进项目各参与方间信息共享和流程变更融合,加强内部管理层对BIM更深入的了解,充足的BIM人力资源则可以保证团队根据不同的业务战略需求更好地制定BIM规划,灵活的IT基础设施能使项目团队快速随外部环境和需求的改变进行变更,这些都能使BIM规划与战略规划更好地集合,促进BIM设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整合。综上,提出假设:

H1a:BIM关系资源对BIM规划变更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2a:BIM人力资源对BIM规划变更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3a:BIM基础设施对BIM规划变更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BIM管理能力强调BIM有效的规划、BIM系统的有效运作以及BIM项目管理实践能力。良好的BIM关系资源可以促进项目团队对业主需求的更进一步理解,有利于制定和管理BIM实施规划,保障管理层对BIM的支持与投资,有助于BIM系统的运作是有效且可靠的;BIM人员丰富的项目经验和系统操作经验都有利于项目团队BIM实践能力的不断积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灵活可调性,是最能保证系统良好运作的基础,将帮助项目团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实践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配置方式,加强BIM项目的管理实践能力。综上,提出假设:

H1b:BIM关系资源对BIM管理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2b:BIM人力资源对BIM管理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3b:BIM基础设施对BIM管理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研究设计和预调研

在信息系统领域,很多研究已经对上述变量测量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借鉴Bharadwai和王念新提出的测量工具,同时结合设计方、工程项目以及BIM的特点,构建BIM技术能力的测量工具,初始量表共21个题项。问卷各题项采用Likert 5 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问卷初稿设计完后,通过专家讨论和企业家咨询后修改后,形成预调研量表。

由于量表来自信息技术领域,尚未在设计企业应用中进行验证,需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预调研获得有效问卷64份,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中BIM关系资源两个题项因子荷载交叉,予以删除后进行第二轮分析,KMO值为0.827,显著性水平0.000,因子荷载系数中BR分别为0.62,0.79,0.55,0.60;BH分别为0.77,0.82,0.76;BI分别为0.71,0.78,0.75;BP分别为0.84,0.82,0.64,0.64;BM分别为0.73,0.61,0.68,0.66,0.74,各维度题项因子荷载大于0.5,因子分析效果较好。所有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测量工具内部一致性很好。

四、正式调研数据分析

问卷正式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13份。由于获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二乘方法(PLS),该方法则几乎不考虑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并且较少的样本数据就可以满足条。本文使用SmartPLS 3.0 软件进行检验,研究中所有变量均为反映型变量。

测量模型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外部负荷系数均大于0.7,外部权重均大于0.2,均为显著,共同因子在0.5左右,平均方差提取率(AVE)都大于0.5,说明测量模型的显变量较好地反映了潜变量。

结构模型检验中决定系数R2中BP为0.56,BM为0.54,均大于0.5,冗余度中BP为0.39,BM为0.37,均大于0.325,说明结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从图1可以看出,假设均通过了T检验,最终模型结果表明:BIM关系资源、BIM人力资源以及BIM技术设施对BIM变更规划能力和BIM管理能力都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在中国设计企业BIM应用背景下,设计方项目层面的BIM技术能力可以由资源层(BIM关系资源、BIM人力资源和BIM基础设施)以及能力建构层(BIM规划变更能力和BIM管理能力)组成,并且BIM资源层的三个维度对BIM能力建构层面的两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二个层面协同形成BIM技术能力。理论上,本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BIM技术能力测量指标体系,丰富和发展了BIM技术的内涵。实践上,本研究结果为设计企业进一步正培育和提升BIM技术能力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 version 1.0 - part 1: overview,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M].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 2007.

[2]Solow R M. We'd better watch out[J].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19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