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2:18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1)

能力是新闻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使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才能够成为可能,同时也才能够有价值。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某些特别环节需要强有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强化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措施。不可否认的是,编辑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水准是成就新闻节目品质的关键,只有拥有这方面的坚实基础,才能够为新闻节目的创新提供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环境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新闻需求也同时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如此,相同的受众群体在不同时间段的喜好和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及思维,才能够敏锐地发觉新闻市场的变化,并针对新闻节目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在新闻市场中牢牢占据着主动的位置。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寻求持续性的突破,不断地进行全新的尝试,摆脱新闻类型与风格的限制。不仅如此,新闻编辑还应做好引领行业潮流的准备,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整体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变化的内容,从而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随时进行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改革,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讲,创新是在一定高度上的突破,因此只有编辑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增加内在的人文底蕴,才能够使创新成为可能。

二、充分考虑受众需求

尽管新闻编辑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但却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直接受到人们日常观念的影响和限制。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满足催生了人们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人们开始对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事物更加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就很自然地走入广大人民群众视野之中,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人们能够获取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内容,这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时政要闻、民生大事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新闻内容编辑过程中,需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客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们生活的现实状况,这样才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需要,将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提供给受众,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就能够树立节目在民众中的地位,使其变得更加具有实际价值。总体来讲就是说在针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具体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形势,更重要的是针对内容进行创新,应抓住新闻创新的本质意义,进行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只有如此,创新的成效才会更加显著。新闻创新的关键,不是仅局限于内容以及形式,而是编辑本身的意识,通过对受众心理需要的准确把握,对新闻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革,这样就能够牢牢抓住民众的内心。在进行具体的创新尝试过程中,应把握创新的精髓,对新闻进行本质上的突破与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就能够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把握好轻重缓急,要主次分明,将策划的重点放在新闻内容方面,注重情感的表达,辅助运用华丽的新闻形式,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

三、创新新闻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2)

从目前来看,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融合,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正视自身缺陷,应对信息化时代需求,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然,也是新闻网站得以成功建立和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弥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缺陷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向相应区域传输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是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众对于节目的主动选择性,也无法对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随时、反复收听或观看,在新闻传播方面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在一起,能够利用新闻网站自身良好的交互性,在传播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自由性和无限性,以及在传播方式方面的多样性,为受众提供主动选择的空间,产品那从而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存在的单向传播的缺陷。

1.2帮助广播电视媒体突破发展瓶颈

在发展初期,广播电视媒体凭借自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及形象化、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遭遇了发展瓶颈,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拓展空间不足。以我国的有线电视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已经基本趋于饱和,用户年增长率不断下降,很难有较大的提升,加上线性传播方式的限制,其覆盖面也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二是受众休闲消费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和手机新闻等的普及,使得受众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在广播电视方面消耗的时间也必然随之减少;三是自身固有优势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原有的地域性优势和实效性优势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与新闻网站相互融合,能够利用新闻网站的各种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其长远、稳定、健康发展。

2.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在广播电视媒体中融入新闻网站,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其各自优势的相互融合,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从目前来看,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社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遭遇了发展瓶颈,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入新的网络化技术,实现与新闻网站的有机融合。而对于新闻网站而言,虽然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的基础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新闻网站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耗时相对较长,在受众群体的拓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能够继承广播电视媒体的各种资源优势,减轻网站建设的负担,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相互融合,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对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3.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发展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新闻网站好广播电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发展策略不合理,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各自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社会发展,从受众的需求心理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发展策略。相关实践证明,在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过程中,较为有效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3.1加快融合步伐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数字化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其自身也迅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社会发展以及受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应该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快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步伐,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可以在广播电视中引入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方便受众可以利用相应的设施,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有关信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也就是当前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电视、数字化电视等;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压缩,放到相应的新闻网站上,提供给网络用户进行浏览,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的各种优势资源,构建相应的新闻网站,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3.2增强受众互动

一直以来,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播你听(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媒体与受众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节目的质量也就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广播电视应该大力借鉴新闻网站的优势,增强受众互动,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迎合受众需求,在拓展受众群体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

3.3创新媒体形象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节目日益丰富,图像质量不断提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从根本上看,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倦怠心理,造成受众群体的流失。针对这种问题,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的各种优势,对自身进行重新包装,创新媒体形象,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例如,可以在相应的新闻网站上,进行自我形象宣传,通过电子邮箱、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媒体进行完善,提升媒体自身形象。

4.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置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置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岩.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4)

文化全球流的新特点及我们的策略 路晴,Lu Qing

关于当前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思考 刘徐州,Liu Xuzhou

打造中国传媒业的航空母舰--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叶志康 肖莘,Xiao shen

国家文化安全与广播电视集团化 张德勇,蔡尚伟,Cai Shangwei,Zhang Deyong

试谈广播电视集团化趋势--广播电视集团模式之比较分析 闫忠军,Yan Zhongjun

广播创新:面对WTO的选择 韩维滨

文化传播对西部经济开发的促进作用 黄忠清

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品位提升--关于《对话》的发现 王田,Wang Tian

"实话实说"能否超越自我 黄爱萍

"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综述 农秋蓓

获奖纪录片《祖屋》研讨会综述 央视,Yang Shi

关注"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引进节目编播后的思考 张子扬

电视纪录片:选择的艺术 朱爱武

论交响音乐会摄像的画面创作 王陵,Wang Ling

新闻事件可以合理策划 王羚,Wang Ling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 陈崇山,赵水福

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六个重点话题等16条

电视频道的竞争元素--几套卫视节目频道形象比较 张同道,zhang Tongdao

新闻批评价值刍议 杨明品

收视数据的边界和动态化 周笑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转轨 丁廑

新时期广电工作者要增加内部凝聚力 裴艺元

浅议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后期创造力 丁怀东

经济广播的专业化定位 张君琳,朱连学

谈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从常德电视台的实践说起 龙佑云,龙泽巨

音响:广播评论的一大优势 李一军

社会新闻要把握好"度" 童正儿

韩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叙述与分析 郭镇之,Guo Zhenzhi

广播在同题竞争中的胜出 杨国钧

频道定位与精品战略--兼论湖北经济电视台特色化发展之路 朱杰

CCTV经济部纪念建党80周年宣传报道综述--兼议经济部栏目联动、整体造势的探索 经进勇

"红色财经之旅"创作谈 刘戈

品牌管理:广播电视报的出路 邱敏

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林础蒲

21世纪中国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战略要素 张建平

浅谈综艺频道的走向 杨林

面向数字时代的电视产业战略 梁昊光

开发电视产业的价值链 李金宝

我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风险障碍分析及对策 杨正流

困惑与抉择--当前地市电视媒体竞争现状分析 张健,佘贻明

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途径 孔德明

专业频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张晓爱

深化内部改革 提高管理水平 黄著诚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 陈加伟

打造地方专业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从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说起 纪华强,余铁平

《江苏新时空》:新闻改革的有益探索 蒋晓平,孙可嘉

在需要时收看新闻--江苏广电总台24小时滚动电视新闻透析 李建勋,王嘉

网络应用为电视媒体注入新活力 汤军军

电视触网该如何"发言" 蔡心轶

试谈新闻工作管理体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张莉,陈富清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广播影视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李建平

广播话语浅议 杨伊文

电视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及对策 李君

影响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四个问题 项仲平

电视栏目生命周期与广告运营策略 崔燕振

谈电视广告的理性投放 刘文杰,楚宏

采访萎缩与新闻膨胀 丁长举

调查研究——一个需要重议的话题 蔡祥斌

广播普法教育的一个尝试--《现在开庭》栏目的两个亮点 杜雪良

《今日说法》的选题艺术 成珊

在听众中挖掘对外广播信息--由《巴格达连线》节目获得成功想到的 王文宽

新闻传媒中的女性歧视 王再承

立意要鲜活--广播剧创作谈 刘康达

以节目打造品牌 以内容争夺市场--从BTV影视节目谈起 吴华

重策划·超常规·全方位--从南方电视台春节长假期节目安排说起 智广平,张璇

靠广电当家 办特色报纸--广电报应对报业竞争的思考 许黎萍,孔少佳

广播互动式节目及影响 黄波

美国电视晚间新闻四棱镜 王嘉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等13条

电视,拿什么内容给人看? 周小普,Zhou Xiaopu

广播影视系统要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排头兵 李正国,Li Zhengguo

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 杜志红,Du Zhihong

媒体的责任在于引导舆论 李春雨

"八荣八耻"对报道实践的指导 邱一江,廖盈盈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

搞好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刘小寅,Liu Xiaoyin

公共管理理论与广播电视政府管理 常卫,Chang Wei

舆论监督也应和谐 孙伟,Sun Wei

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 刘亚非,Liu Yafei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舆论监督把握 王晓斌,杨良雄,Wang Xiaobin,Yang Liangxiong

IPTV对传统电视制作、传播模式的挑战 刘春光,蒋新琴

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 倪景春

女性频道的生存之道 海阔

借助擂台,提供平台,延伸舞台——《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擂台展演的活动理念 李媛媛

加强管理:电视现场直播面临的课题 田生荣

电视娱乐节目完美形式三原则 邱戈

新闻元素在广播文艺节目创作中的运用 赵爽

综艺节目制作需要三种想象力 齐爱军

服饰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取向 胡万峰

电视体育节目的艺术美 唐培林

主持传播的发展趋向一席谈 高贵武

主持人在都市广播中的舆论导向把握 刘京萍

新闻播音主持异同辨 石峰

播音员、主持人直播时的心理调整 李京

坚守真相探寻——析央视《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 张玉川,欧阳宏生

电视剧的精英化叙事 唐红

中西合璧:电视宣传片创作之道——华语电视宣传片春季训练营综述 赵尔南

"硬新闻"的"软着陆"——地方台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 王瑛

地方台人物访谈节目选题之我见 李立明

贴近、音响和细节——浅谈广播现场报道 高俊兰

江苏卫视的频道营销战略 赵军

新闻报道需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江燕

提高交广竞争力的三"特"战术 冯喜增

建设新农村与广播电视的责任 张红彦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5)

广播电视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成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新闻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播媒介多、信息传播快、舆论影响广、突发事件多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应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根据新形势、新需要,积极调整战略,有力地表达和反映舆论,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格局及现状分析

广电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作用。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已经形成以时政新闻节目、舆论监督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引导格局。其中,时政新闻节目是形成主流舆论导向的主体。河北电视台的《河北新闻联播》、河北电台的《河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北方快车》等综合性新闻和深度报道节目是重要新闻的集散地,是广电媒体中最权威的信息源,强大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在此基础上,舆论监督类节目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面切入、深刻剖析,从而澄清错误认识,通达社情民意,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等舆论监督类节目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具有良好口碑的品牌节目。此外,民生新闻节目是近些年风生水起的新闻节目形态,它顺应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也是新闻媒体汇聚民意、凝聚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北电视台的《“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小吴帮忙》等节目关注百姓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知心朋友,形成了较强的舆论影响力。

总体来看,河北省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现状表现为:

(一)一些品牌节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的品牌新闻节目越来越多,这些节目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如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等,这些龙头节目在舆论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重大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导向正确

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做到了迅速、公开、透明,应对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河北省广电媒体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积极应对,不断总结探索新经验。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暴雪事件以及“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事件和主题报道中,广电媒体深入一线挖真相,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权威的报道有效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需进一步重视舆论引导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接收终端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语境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国际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等变化随之而来,这对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个中不足也愈加凸显。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广电新闻节目(栏目)忽视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和受众的主体性,引导方式单一、呆板、缺乏引导艺术;广电媒体在重视开发新闻节目(栏目)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忽略非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舆论引导效果有待提高。

二、制约舆论引导实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视新闻舆论引导规律,舆论引导模式化、单一化

当前,媒体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受众信息需求日新月异,审美需求日益多元。河北省广电媒体也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改版。河北卫视继2007年推出“快乐家+家”的全新频道定位后,2010年又再度升级,以“和谐社会,快乐家庭”为主旨,推出我国第一个“快乐家庭频道”,并打出“品牌全国化”的口号,节目更加时尚、品牌栏目更加突出。

虽然广播电视媒体都在精办节目,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但仍存在忽视舆论引导规律的问题,表现为新闻报道模式僵化,尤其是时政新闻、会议新闻还难逃窠臼,面孔生硬,亲和力不足,难以吸引受众。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舆论形成、运动的规律。有的媒体误将新闻舆论引导等同于宣传,将舆论引导的主体片面化为政府与媒体一方,而忽略了广大受众。殊不知舆论作为一种公众意见的集合,是公众对特定事态的公开评价及其多数人的一致性的意见。舆论的形成绝不是单靠意识和观念的灌输,而是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得以呈现的。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必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如果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是“两张皮”,对于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媒体“顾左右而言他”,不主动触及,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

(二)舆论监督力度弱化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转型期种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日渐突显,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进入新世纪,网络等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自2007年以来,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PX项目、山西娄烦矿难、深圳“高官涉嫌酒店猥亵女童”等影响中国进程的重大事件,无一不是源起于网络媒体。与此相反,传统媒体却在后面扮演着亦步亦趋的跟随者。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主体地位缺失以及监督阻力大等问题,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出范围窄、力度小、数量少的弱化趋势。

河北广播电视媒体一贯重视舆论监督,以《阳光热线》为代表的一批舆论监督节目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同类节目的领跑者。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弱化。河北卫视现有四档新闻类节目,却没有一个是专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河北电台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也仅有《阳光热线》一枝独秀。除了舆论监督类节目(栏目)数量较少以外,还存在回避敏感问题,批评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三)传播模式缺乏互动,引导方式及平台亟待创新优化

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舆论引导方式是否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新闻传媒,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的舆论环境。但在当前思想观念解放、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公民参政意识普遍增强的氛围下,有些旧有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广大受众的需求。由此导致的一个负面结果是,公众难以以平等的地位,多元、公开而理性地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舆论引导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舆论引导媒介平台有待融合。目前,新媒体迅速占领了舆论传播的新阵地,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河北广电媒体在建设舆论引导传统平台的同时,对新媒体传播平台重视不够。虽然很多电台和电视台都已经向新媒体领域进军,开辟了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广播、户外屏媒体等传播平台,但其舆论影响力还较弱。导致广电传统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两张皮”,使受众舆论与政府、媒介舆论无法顺利对接。因此,增强河北省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进一步融合新媒体,打造新旧媒体联合互动的平台。

三、新形势下提高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认识舆论引导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更新、深化舆论引导理念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必需牢固坚守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责。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传播生态的不断变化,广播电视传统的办台理念受到很大冲击。巩固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必须更新理念,树立舆论引导的全局观念,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热点主动引导,针对热点深入引导。

(二)尊重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规律,扬长避短,改进舆论引导方式

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在新时期呈现出三个新规律:第一,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具有较强的舆论传播力。在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广电媒体以独有的传播优势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主力作用。第二,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趋势使舆论传播形态、舆论引导方式多元化。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进入实质攻坚阶段,广播电视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北京、沈阳、南京等地都成立了广播电视台,河北省石家庄、邢台、衡水、唐山等市也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使节目形态更加丰富,舆论引导内容和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变化。第三,新媒体加速了媒介融合,改变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目前,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受众对信息可以进行选择性订制和接收,并自主便捷地互动参与。

受众群体广泛是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先天优势。电视长期以来占据第一媒体的强势地位,广播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迷后,以分众化传播为契机,目前也已经走向复兴。通俗化、现场感强不仅是广播电视最大的传播特点,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和大众娱乐化的文化诉求。因此,提高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自身的新闻传播规律,扬长避短,突出广播电视直观、生动、富于表现力的传播优势,在增强互动性、提高服务性、打造亲和力上做足功课。近些年,随着广播电视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已经逐步形成了小众化、专业化的传播格局。相应地,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也应适应传播模式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宣传引导。

(三)以全面、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增强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

信息传播的质量也决定着舆论引导效果。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媒体心态浮躁,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新闻报道只求哄动效应,忽视真实性,造成假新闻层出不穷。加之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传播源的信息传播,由于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和强大传播影响力,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信息传播强势,造成舆论失控的局面。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利用自身完善的传播结构,严格把关,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在信息传播中做到全面、有序,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提升舆论影响力。

(四)以品牌新闻节目(栏目)为龙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舆论引导高地

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品牌节目的传播优势。目前,河北已有一些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广电节目,它们是提升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龙头和抓手。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节目在资金、人才、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将节目办精办细。第一,注重选题策划,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专题做深做实。重要政策和重大新闻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聚焦点,集中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广电媒体应加强此类报道的策划,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以本土化、贴近性为目标,解读大政方针,真实、全面、公正地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使舆论导向深入人心。第二,深入实际,洞察社会舆情。当前,我国正进入群众言论勃兴时期,公众舆论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关注群众言论,根据社会舆情的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第三,以亲民报道革新时政新闻。在时政新闻报中要增加民生新闻的比重,在报道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变严肃、呆板、生硬的“播”新闻为活动、生动、平和的“说”新闻,增加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五)以优质非新闻节目为补充,丰富舆论引导内涵

舆论引导不仅是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在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不仅新闻、社教类节目承载着舆论引导重任,综艺、娱乐等非新闻节目也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新闻节目里刚刚宣传了主流价值观,而在综艺节目中却大大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仅自相矛盾,形不成舆论引导合力,更有损媒体形象。从低俗化的娱乐选秀节目、张悟本事件,到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娱乐节目屡屡暴出的不和谐音广受诟病,如何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媒体必须直面的严肃课题。

发挥非新闻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河北广电节目中有大量综艺娱乐节目,比如《综艺传奇》、《激情大冲关》、《大地欢歌》等,提高节目的舆论引导力除了注重形式上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外,还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重视节目中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取向;二是注入文化内涵――文化是综艺娱乐节目的长久生命力,文化的浸润性不仅能提高节目品位,彰显地方特色,还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学习借鉴优秀节目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根据本地受众需求进行“嫁接”,同类节目要有差异化定位,切忌盲目模仿。

(六)以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依托,增强舆论引导的创造力

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作风严谨、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目前,河北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较少、复合型创新人才稀缺等问题。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培养专家型、学者型和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方向。优化广播电视新闻队伍的关键在于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舆论引导的多维传播与互动

1.广电区域内及跨区域整合资源,构建多维舆论引导格局。广播电视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为区域内的广电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集中人才、资金,充分发挥品牌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优质节目的社会效益。除了区域内的合作,不同地区间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形成合作联盟,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报道中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实现集约化的信息传播。目前,河北已经成立了河北广播联盟,遍布全省的记者网络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提供新鲜、生动的现场报道,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质量。广播与电视应在机构整合后,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的多维传播格局。

2.加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传播时效强、内容生动、便于互动等特点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融合力。广播电视向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扩展,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这是提高广播电视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渠道。河北广电媒体目前已经开始了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河北电台的新媒体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开创了与户外屏媒体合作,发展可视广播的先河。河北移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新旧媒体的融合还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内容上的深度融合。应根据不同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传播特点,对新闻内容进行精细化加工,通过融合共通的全媒体传播,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注释: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信息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甚至在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质改革的不断完善与深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行业自然得到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力量。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作为新闻信息宣传的重要渠道,是政府工作十分重视的一环节,由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人民群众能够得到有营养的信息,是广大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升和新闻传播媒介种类的不断增加,只有不断深入发掘广播电视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取得不败之地。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面临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特点

(一)新闻讯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使得新闻信息的来源不再是单一地依靠记者走访实地、调查具体情况,现阶段,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一旦某地发生新闻,很多网民会第一时间掏出智能手机进行录像、拍照并上传到互联网门户,供广大网民浏览、评论,这样一来,有价值的新闻就会引得言论甚嚣尘上,形成热点新闻或是“热搜”,此种自媒体形式的形成增大了新闻传播量。新闻的量变多,质却难以抉择。

(二)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新型智能电子设备,随之催生出了很多新闻客户端,这些新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向人民群众发送最新、最火爆的新闻讯息,不仅如此,人民群众也可以使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在设置有评论选项的客户端和网页门户中对相关新闻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人民群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成为了参与者,这与以往电视广播只在电视屏幕上播出是大相径庭的。

(三)新闻热点的受众更加广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人都有条件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接收到新闻信息,人们也有余力去讨论和关注新闻热点,这给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新闻材料的采编必须要考虑各个年龄受众的感受和特点,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新闻进行分析、整理最后以适合最广泛受众接收的形式播报。

二、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措施分析

(一)深度挖掘新闻事件,拓宽新闻解读视角。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推动了新闻的快速传播,但是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模式很容易扭曲新闻事件的真相,逐渐使新闻失去了原有的样子,由于无法保证传播者的个人素养,甚至会出现恶意扭曲事实,中伤当事者的“网络暴力”现象。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因此,广播电视必须从更深的角度挖掘事实,还原新闻事件的最初形态,用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新闻,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言论思想,不要被网络谣言所迷惑,还当事者清白和真相。

(二)完善采访方案,提高采访水平。虽然说自媒体的出现使记者走访调查的新闻宣传形式受到一定冲击,但是采访依旧是获得一手新闻和最真实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广播电视的新闻采访环节,必须要完善采访方案的制定,逐渐提升采访内容和形式的质量。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采访前做好预判,将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写在计划当中,在采访时要看情况而变,尽可能多的获得事件信息,提高事件的真实性和还原度。

(三)创新人才机制,促进新闻宣传队伍素质的提升。新的社会形势下主流新闻的发掘和传播要求新闻宣传人才队伍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与时展相符合的眼光。创建一个高素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必须从创新人才机制着手,致力于发展人才的新闻工作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招聘大量新鲜血液,寻找有独特思想、见解,对新闻事件有着特色观察角度的来自各专业的新闻人才。

(四)转换新的新闻播报方式,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以电视传播为主的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需要主持人在播报方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触感,刷新观众对广播电视新闻播报的传统认知。例如在语言使用上可以适当采用互联网流行词汇“给力”“赞”“Hold住”等,在语调语气上可以试着突破字正腔圆、字字清晰的常规,可以改用自然平常的语调和口气,拉近与观众之间的亲密感。在新闻事件的表现上,如果没有事件当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试着利用自制的间断动漫视频来代替无聊的事件口述,根据新闻的性质,或活泼轻松、或沉稳认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感受。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是传播事实真相、新闻具体信息的公共主媒介,在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收到了来自新媒体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境况,如何在激烈的新闻媒介竞争中争得一席不败之地,捍卫广播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是广大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必须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真相,拓宽解读视角,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表现,引入现代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广播电视建立美好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7)

关键词:新闻语言;电视新闻语言;综述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35-02

电视新闻语言属于新闻语言的范畴,它具有一般新闻语言的特征,但是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与报刊、广播、网络新闻不同,因此电视新闻语言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不同时代的电视新闻语言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风格都不同。当代电视新闻语言蓬勃发展,自我更新和吸纳能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而且变化速度很快。要使当代电视新闻语言朝着良性的,更有前途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对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的某些现象进行深度思考。

一、语言学界的研究

语言学界对电视新闻语言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其文本的研究,多从写作、修辞、语体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电视新闻语言写作与修辞研究

从语音、词汇、句式等的运用出发,关注电视新闻语言的修辞方式的运用研究,专著有:周胜林,尹德刚,梅懿的《当代新闻写作》;何日丹主编的《电视文字语言写作》;卡罗尔・里奇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对电视新闻文本的结构从写作的角度进行了勾勒式的总结。

对辞格的分析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仅以新闻标题为例就有许多,比如:钱士宽的《新闻标题的修辞艺术》,姜海盐、柳延涛《略论新闻标题的修辞》,栾雪梅的《新闻标题中的拈连格》,彭朝丞的《新闻标题的辞格艺术――设问》,荣、朱晶晶的《新时期新闻标题的修辞艺术》,夏震霏《新闻标题的修辞》等等。还有硕博士论文对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做出系统研究的,比如复旦大学的朱婷玉的《新闻标题中的修辞现象研究》等等。

(二)电视新闻语言语体研究

对新闻语言语体的研究数量较多,论题也比较集中,多讨论新闻语言的语体特点、言语风格特征,最多的是和文学语言的对比,阐述新闻语言风格。比如:廖艳君的《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以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指导。从新闻语篇的语体分类,消息语篇的话题结构衔接、语义信息衔接、语法衔接以及词汇衔接的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新闻报道语体进行了完整的语篇分析和研究。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以现代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这等基础学科为平台,针对中外电视新闻的传播现象,以及业内、业外人士对电视新闻语言构成的诸多认识,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科学地理顺了电视新闻语言诸因素的构成关系,为我国的电视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启迪,填补了我国在电视新闻语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空白。本书对电视、电影从业人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工作实践的学习、研究、探讨不无裨益。段业辉、李杰、杨娟编著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以功能语法理论作为理论背景,具体说,以主位结构理论来分析新闻媒体语言的编码结构,以信息结构理论来分析新闻媒体语言的解码结构,并以此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四种媒体的新闻语言的异同。

论文的数量则更多,邓明以的《新闻语体的风格特点》一文从词语、句子、结构布局三个方面论述了狭义新闻语体的风格特征。云书勤《浅谈广播电视语言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持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趋于自然、平和的交流,主持人的传播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任晓红的《漫谈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的美学色彩》认为文学语言的主要特色是再现性与表现性的高度统一、鲜明性与模糊性的和谐统一、语言气势与节奏变幻多姿,新闻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贴切、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新闻语言要以“准确”为核心。另外,基于和其他媒介比较的电视新闻语言研究,较代表性的有段业辉,杨娟《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语言的语境》指出新闻语言在语境上与日常会话有明显区别:在言语链上表现为单向与循环的差异,在交际场景上表现为虚拟与具体的对立,在交际范围上则表现为开放与封闭的不同。还对四种媒体新闻语言的受众比较最后得出各媒体的语境条件及受众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传播新闻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新闻的信息价值。

二、传播学界的研究

传播学界对电视新闻语言的关注,虽然也以电视新闻有声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大多是从播音学、传播学角度去探究,较少从语境层面涉及电视新闻语言样态研究。以张颂的《中国播音学》及其系列从书为代表,专门探讨如何进行有声语言的表达和创作。吴郁、侯寄南合编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一书则借鉴了表演与播音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论述了播音的基础知识、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艺术、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与形体语言、体态信息等问题。张政法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传播学角度对主体意识的激活、动态语言创作、生命活力增殖等方面提出了有益探索。孟伟的《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以声音传播为研究原点,从广播内容的角度对广播声音符号、广播声音传播的特性、广播节目的建构原理,数字化时代广播媒介理念,以及广播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学术专著,是对广播听觉文本所做的专门研究。

三、学术界研究述评

由于篇幅问题本文不能穷尽所有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它们主要分别出自传播学界与语言学界两支队伍之手,不过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的新闻语言研究,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但研究的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都有待加强。

第一,从写作学视角对电视新闻语言研究,大多都为了新闻写作而研究新闻语言的,语言只是创作新闻而用的,在这些研究中,新闻语言只是新闻写作的技巧的一个部分。

第二,修辞学视角的研究多关注语言的艺术化问题,关注新闻作品中的遣词造句,运用的辞格等方面,可是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仅仅是对其作品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吗?新闻语言的研究不能仅满足于词汇的选择、句式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分析。

第三,语体学视角的研究是目前新闻语言研究中最注意语言因素本身的一种研究。由于它比较多地关注了新闻语言在整体上、每一类语言材料运用上的系统性倾向,因此,分析比较容易显得切实,从而获得了科学研究的可证伪性。11但这也使得对电视新闻语言的分析脱离了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

第四,不论是写作学视角、修辞学视角、语体学视角或者对比研究,都忽略了把电视语言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来进行研究,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同样的事件,言说行为不同,在电视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因此,从语用学出发,把电视新闻语言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来研究。

以上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新闻语言的研究同语用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新闻语言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将电视新闻语言和传播者、受众联系起来,从语境、预设、语用原则、关联等语用因素去加以考察,将更可能真正实现我们研究新闻语言的目的,提高对这一语言的解释力,我们热切期待着这类研究能够出现。